把握基本矛盾 走向有效教学

合集下载

如何正确处理矛盾主题班会教案

如何正确处理矛盾主题班会教案

如何正确处理矛盾主题班会教案一、班会主题如何正确处理矛盾二、班会背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可能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有必要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矛盾。

三、班会目的1、让学生认识到矛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矛盾。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包容心,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四、班会时间具体时间五、班会地点教室六、班会对象具体班级七、班会准备1、收集有关矛盾处理的案例和故事。

2、准备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

4、准备道具,如卡片、气球等,用于互动游戏。

八、班会过程(一)导入(5 分钟)1、播放一段有关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在视频中,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矛盾?(二)认识矛盾(10 分钟)1、讲解矛盾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利益冲突、观点不同、性格不合、沟通不畅等。

2、请学生分享自己遇到过的矛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三)案例分析(15 分钟)1、展示一些典型的矛盾处理案例,如同学之间因为争抢座位而发生争吵、因为考试成绩而产生嫉妒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些案例中,当事人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该如何改进?3、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方法指导(20 分钟)1、讲解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和技巧:(1)保持冷静:在矛盾发生时,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行事。

(2)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3)积极沟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对方的意见,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4)寻求帮助:如果自己无法解决矛盾,可以向老师、家长或同学寻求帮助。

《哲学常识》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教案

《哲学常识》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教案

哲学常识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矛盾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

•掌握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矛盾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矛盾的主要特点和作用–矛盾的发展历程和解决方法2.矛盾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矛盾的辩证法思维方法–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转化和发展第二部分: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技巧1.矛盾分析的基本步骤–定位矛盾问题–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找出矛盾的主要矛盾侧面–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和矛盾侧面的矛盾关系–寻求矛盾的解决方法2.矛盾分析的技巧–对矛盾进行全面、深入分析–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寻找矛盾的内在联系–善于发现矛盾的新方面和新特点–善于价值观分析和利益分析三、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出矛盾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知识讲解:讲解矛盾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具体步骤和技巧。

3.示例分析: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矛盾分析的示范讲解。

4.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矛盾分析的练习,并提出解决方案。

5.总结:总结矛盾分析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6.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矛盾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表现。

2.学生在练习环节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案。

五、教学资源•矛盾分析的相关教材和文献•白板、黑板、彩色笔等教学用具•实际问题的案例六、教学延伸1.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实际问题的矛盾分析。

2.引导学生将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不同问题的矛盾分析和解决方案。

4.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哲学和思维方法的专业著作,深入理解矛盾分析的理论基础。

新培训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与备课专辑

新培训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与备课专辑

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与备课专辑正文来源:小素之家新网页当好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能够洞悉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二是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即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水平了如指掌,并对动态教学过程的把握游刃有余。

但是前者经常被忽略。

后者备受关注,却常常停留于对案例的模仿。

今年月上旬,《人民教育》第-期合刊将特别推出《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与备课专辑》。

此《专辑》以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为逻辑框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由课程标准组的专家对小学数学中的主要思想方法进行深刻而通俗的解读,并针对广大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予以澄清和提示;二是邀请对数学教学有着深刻理解、教学积累深厚的著名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如,曹培英、徐斌、华应龙、黄爱华、张齐华等执笔,以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为基础,同时兼顾其他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小学数学各领域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出发,既分学段又以整体的眼光,对小学数学进行了整体解读,重点阐释了核心的教学理念、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通过丰富、精彩的案例对教师的备课、教学以可操作性的启示。

此《专辑》不同于一般的教师备课用书,撰写者均以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切入点,又不囿于对日常教学的一般认识,揭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给人以广阔的教学视野及专业的深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备课用书。

专辑总体架构如下:●数与代数.理解意义,培养数感——“数与代数”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建构;二是联系实际来体会。

◆数感需要培养。

数感与具有数学知识的多少、理解数学知识的程度有关,便更多地表现为应用数与运算的态度和意识。

◆如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把握基本矛盾走向有效教学——“数的运算”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还要注重口算训练的科学合理性。

抓矛盾冲突,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抓矛盾冲突,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可 以有联系 ,但 也可 以是完 全独立 的,它 可以无限延伸 ,也
有些课文 矛盾 重重 ,关系 复杂 ,这就需要将矛盾 放射或
纵深 ,这样的课堂应是前两种 的复合 。
可 以瞬间 回到放射源 ,不必受其他放射 线的干扰。 如 教学 《 船长 》一课 , 要让学 生感 悟哈尔威船长 的形象 , 感 受哈尔威 船长忠于职守 、舍 己救人 的精 神 ,可先 引导 学生 质 疑 ,再抓住文 中的三个矛盾 冲突进行 教学 :
己给忘 了 。引导学 生思考 “ 他把 自己给忘 了” , 可 能 吗 ? 哈
尔威船长一 生之 中不知碰 到 了多少 险情 ,对于生死 已经不知
想 过多少次 了,怎么会忘 了 自己?
2 .“ 哪个男 人敢走 在女人 前面 ,你 就开枪 打死他 !”哈 尔威船长不是要救人 吗?为什 么这时要杀人? 3 .“ 他能走 ,能逃 生 ,为 什么要选 择 留 ,选择死 ?” 以
象时 ,可抓住 九色鹿在两种 危险环境 中的表 现 ,从危险的漩
涡 中救人 ,在身处重重包 围中的镇定 ,感悟 九色鹿的心地善 良、机 智勇敢 。 同时 ,引导学 生感悟 国王 前后不 同的表 现 。 正是受到 了九色鹿高 尚品格 的感化 ,站到了正 义的一边 。
6 0人全部 救 出去 !”实 际上船上 一共有 6 1 人 ,但 是他把 自
发现 和把 握文本 中的语 意矛盾 、情节矛盾 、笔法矛盾 ,巧妙
此 引领学生 通过对文本 的解 读 ,走进人 物的 内心世 界 ,从而 让 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立体地 呈现在阅读者的眼前 。
抓住文本 这些矛盾处 引发的思考 ,是 帮助学生理解 哈尔
威 船长形象 的关键 突破 ,在讨论 中,在争 辩 中,学生们 一定

高二政治上册《分析矛盾辩证思维》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上册《分析矛盾辩证思维》教案、教学设计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矛盾辩证思维知识点,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2)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谈谈矛盾辩证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不少于800字。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5点前。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篡改他人成果;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政治学科存在一定的偏见,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科的价值和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矛盾辩证思维的基本概念,把握矛盾、矛盾统一、矛盾斗争等核心知识点。
2.学会运用矛盾辩证思维分析政治现象、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作业提交前,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清晰、表述准确;
3.如有疑问,请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深刻认识矛盾辩证思维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矛盾辩证思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政治现象、社会问题中感受矛盾辩证思维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阐述矛盾辩证思维的特点和作用,强调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矛盾辩证思维的方法,如矛盾分析、矛盾统一分析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矛盾辩证思维的运用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政治现象或社会问题,运用矛盾辩证思维进行分析。
五、作业布置

把握基本矛盾 实行有效教学——浅谈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把握基本矛盾  实行有效教学——浅谈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察 、 比较 、 发现 。在这 个 教 学 过 程 中 , 小朋友们都非常感兴趣 , 去 去 学 参与性也极强高。 长此 以往 ,我发现学生 的计算习惯有所好
生能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 不断探究 , 从 中得到启发 , 因此 , 主动发现 了小数 乘法的
简便 计 算 奥 秘 。 二 、 生 活 中 感悟 在
可 以从 以下 三 个 方 面来 开 展 国 () 1 开火 车 活 动
度问学生 :认真检查 ,你这题哪里是不对 “ 的?” 学生先是一愣 , 接着就会 聚精会神 地
低 年 级 的小 朋 友 比较 喜 欢 玩 车 , 因此 , 去检查 , 直到找 出错误之处才肯罢休 。都说
式 的不同处及相似之处 , 从中发现什 么? 在 练习 口算 时 , 以多采取开火 车的形式 。 要举 一反i , 你 可 为此 , 我会再出类似 的题 目让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 浪 ,学生能主 动地去观 “ 开火车” 练习面比较 广 , 富有儿童情趣 , 学生 去练习 , 且 直到能灵活正确地计算 为止 。
作意识及学生的情感体验等。但是 , 在实施 了文具店买奖品。文具店里的货架上陈列着 端 出 2盘 2 O个 苹 果 ,而 后 又 端 出 3盘 3 0
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却没有起 到很好 各种文具 。买些什么文具?哪些 贵?哪些便 个苹果 , 问共有几盘?共有几个苹果 ?算式 的主导作用 , 不少学生对算理模棱 两可 , 宜?它们相差多少呢?再将所有的单价改成 是 2 3 5 盘 )0 3 = 0 个 ) 计 + = ( 2 + 0 5 ( 我们在教学 这
计算 的正确率得不到提高 。而我们 的新课 的生活实际 , 对教 材进行恰 当的改编 , 以丰 程 标 准 又 赋 予 了计 算 教 学 新 的 教 学 内 富例题的呈现方式 ,让学生在 自己熟悉 的 要关注计算能力 ,而且要关注学 生的 自主 法时 , 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 。三年级一班的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模糊,零碎,不系统,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清楚而全面的了解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对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内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我国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达到学生会学习,提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并理解我国的国情和应对方法,贯穿于自己的言行中,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三、教学重点:三个标准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四、教学方法:五步教学和综合法五、课时:一节课、六、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出主题)采用新闻报到,引出国情:据报到。

(一)、自主学习1、学生看书:内容P7第1、2自然段2、思考题(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的时间和空间范围?(2)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现代化建设中,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二)、小组探讨:班上分几个小组讨论上面的思考题(三)、交流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四)、教师点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个别和整体点拨1、讲(1)时补充《倒霉的小王》小品大意是小王感冒发高烧,在去医院的路上因交通拥挤发生路阻,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又得排长队等待看病,昂贵的药费更令他大吃一惊,回来又看到爸爸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眉头紧锁,自己想住校学习却因高昂的费用望而却步。

-------在学生小品表演后,设问:小王遇到了哪些烦心事?你有没有遇到类似这些问题?这说明了什么?(设计目的:通过小品表演,显现当今社会现实,引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信息一:据新华网、人民网“两会”期间开辟的“我向总理提个问”专栏统计,近50万网民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排在了前三位,其次还有就业、住房、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问题。

矛盾与解决:高中上政治教学的重要课程教案

矛盾与解决:高中上政治教学的重要课程教案

矛盾与解决:高中上政治教学的重要课程教案一、教材分析高中政治作为一门社会学科,着重强调对社会历史、政治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而其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矛盾与解决。

这个概念在政治学的理论框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矛盾是人类社会及其各个方面的基本属性,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可以归于矛盾的存在。

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矛盾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知并理解矛盾的含义,掌握矛盾理论的基本概念,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识别其中的矛盾类型及其特点。

3. 帮助学生思考矛盾的解决方法,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优势和劣势。

4. 培养学生准确对待矛盾、善于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积极乐观的思维态度。

三、教学内容1. 矛盾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2. 各种类型的矛盾及其特点3. 矛盾的解决方法和实践四、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学生会被引导关注矛盾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在一定时间内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评估自己是否有意识地应对这些矛盾。

2. 讲解老师需要对学生的矛盾认知与解决方法展开详细的叙述,介绍矛盾是什么,各种类型的矛盾包括符合、不符合形和对立矛盾等,以及如何解决他们。

同时,必须指出解决矛盾的不同方式,行动者和制度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3. 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在知识的基础上,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将所了解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分析掌握,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矛盾的了解。

4. 拓展阅读学生应阅读有关矛盾与解决的相关新闻报道,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矛盾,观察发生矛盾后的结果。

5. 反思学生需要反思矛盾解决方式的优劣,并进一步探讨发现更好的方法。

同时,学生也需要反思在生活中如何解决已有的矛盾,并形成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思维模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的拓展材料需要进行讨论和写作,以此评估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利用矛盾,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高教案

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利用矛盾,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高教案

尊敬的教育工作者: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了解真实的物质环境,掌握基本化学原理和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不能透彻地了解和掌握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技巧,实验教学中如何利用矛盾,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高,成为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一、矛盾与教学矛盾在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

化学实验教学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实验的操作难度和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能力之间的矛盾。

良好的教学策略是如何把这个矛盾转化为教学的动力,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矛盾在教学中并不等于错误或者失败,矛盾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成长和变革的机会。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矛盾刺激学生的思考,去发现化学实验中的规律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如何利用矛盾提高学生的能力1、探索矛盾的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矛盾,发明新的实验方法,寻求新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不断地实验探索和协作来实现。

2、创造有挑战性的实验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面临新的难题、陌生的问题、新的挑战,使学生通过实验去探寻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注重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化学实验需要集体行动,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联系,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经验,并从中得到启示。

4、引导学生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反思,让学生知道不同实验方法的优劣和实验材料的特性。

在结果的比较分析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得到拓展和进一步深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实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1、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学生能否很好的提出问题,是考察学生对思维和科学活动的关键。

2、学生的自由度和探究性不足:学生可能受到教学环境的约束,缺乏探究实验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缺乏。

矛盾问题的精髓 议题式教学设计

矛盾问题的精髓 议题式教学设计

矛盾问题的精髓议题式教学设计1. 简介矛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其精髓在于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和发展变化规律。

而议题式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更是深受教育界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将探讨矛盾问题的精髓以及如何运用议题式教学设计来展现矛盾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矛盾问题的本质矛盾问题的本质在于矛盾双方或矛盾方面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矛盾不仅包括事物内部的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矛盾。

物质与精神、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等。

矛盾问题表现出了事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所呈现的矛盾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可以用议题式教学设计来呈现出来。

3. 议题式教学设计的优势议题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议题式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以及用讨论、实验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 如何运用议题式教学设计来呈现矛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矛盾性的议题,如“自由与责任”、“平等与差异”、“个体与集体”等,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议题,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其中的矛盾和辩证关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矛盾问题的本质,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语矛盾问题的精髓在于其普遍性和发展变化规律,而议题式教学设计则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运用议题式教学设计来呈现矛盾问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矛盾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议题式教学设计,并不断探索和创新,使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矛盾问题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关注的焦点是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变化规律。

矛盾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矛盾对立统一的教学设计

矛盾对立统一的教学设计

矛盾对立统一的教学设计一、引言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矛盾对立统一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

矛盾对立统一的教学设计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认识、分析和解决矛盾,达到统一的目标。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定义、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详细规划和组织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三、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理论矛盾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则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统一则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一种新的统一状态。

矛盾对立统一的教学设计要求从矛盾的对立面中寻找矛盾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达到新的统一状态。

1.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经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他们的实际经验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学设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与能力的对立统一在教学设计中,知识与能力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几对矛盾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几对矛盾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几对矛盾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而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各种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下面就浅谈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几对矛盾。

一、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面临这样一个矛盾:要覆盖更多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又要深入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一定的取舍和安排。

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提前准备好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避免在课堂上走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老师还可以通过拓展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能够深入学习、加深理解,从而解决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

二、培养兴趣和学习知识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需要解决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习知识的矛盾。

这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知识点,或者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达到培养兴趣和学习知识的双重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理论性的,而实际应用的情况却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老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中取得平衡。

四、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需要解决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矛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学习。

老师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看重学生的学科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在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养中取得平衡。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解决很多对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解决也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矛盾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矛盾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矛盾矛盾是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普遍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无论是与同学、老师、家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与外部环境产生的矛盾。

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成为了我们必须学会的一项重要能力。

本文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中的处理矛盾关键点进行介绍,从理解矛盾的本质、有效沟通和寻求合理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解矛盾的本质在处理矛盾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矛盾的本质。

矛盾并不是一定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矛盾的双方,往往存在共同的利益和诉求,只是方式和途径不同。

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矛盾,避免将矛盾过分地升级为对立。

我们应该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换位思考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方法之一。

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愿。

当我们能够理解对方时,就能够更加客观地解决问题,避免个人主观意愿过重的情况发生。

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在处理矛盾时,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寻找共识。

在沟通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沟通目标。

在开始沟通之前,我们应该明确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希望通过沟通达到什么结果。

明确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避免走向无意义的争吵。

其次,倾听是沟通的重要环节。

当我们面对矛盾时,往往会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愤怒。

然而,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需要我们倾听对方的意见,并给予尊重和理解。

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控制情绪也是有效沟通的重要一环。

处理矛盾时,情绪往往容易激动,但过于情绪化的沟通往往无法带来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并理性地进行讨论。

三、寻求合理解决方案在处理矛盾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地以消极回避或以强势立场对待。

“全面辩证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案

“全面辩证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案

“全面辩证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案一、本文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和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点和新表现,提高学生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未来趋势,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我国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及以上阶段的学生,可作为思想政治课或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回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需求的变化。

在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指明了国家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发生变化。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明确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表述,准确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再次发生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

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三、教学思想和方法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培养和平解决问题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

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培养和平解决问题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

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培养和平解决问题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培养和平解决问题能力【教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矛盾,学习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和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反思自己和关心他人的品质,培养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社交和交往中能够和平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调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矛盾的概念(10分钟)通过图示、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矛盾,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矛盾对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矛盾背后隐藏的问题。

3. 分析矛盾的原因(15分钟)向学生提出具体案例,让他们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 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20分钟)介绍平等沟通、倾听、妥协等解决矛盾的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示范。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5. 角色扮演(2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其中一位学生扮演冲突的一方,另一位学生扮演中立人士,通过模拟冲突情景,并引导他们通过沟通和妥协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案例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并运用解决问题的技巧。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情景,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正确的解决问题方法。

2. 老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积极参与、倾听他人、提出合理建议等。

高中政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1.教材运用“相关链接”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次真正成为科学。
2.教材中的“专家点评”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活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若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不能实现其目的
课堂教学教案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科目
高中政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n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①③④都正确。②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故选D。
(8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11.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课堂反思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7分钟左右)
通过观看影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矛盾,结合阅读课本,了解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矛盾问题的精髓教学设计(一)

矛盾问题的精髓教学设计(一)

矛盾问题的精髓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矛盾问题的精髓目标•理解矛盾问题的本质•掌握矛盾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入•我们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面临到各种矛盾问题,比如说学习上的矛盾、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或者是工作中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问题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困扰或者不知所措,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矛盾问题的本质,并且掌握一些解决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理解矛盾问题的本质•矛盾问题存在于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不仅是对立的,而且具有统一性,因为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进而促进事物的发展。

•矛盾问题相对而言,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矛盾问题涉及到相互关系中的各个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

掌握矛盾问题解决的方法•方法一: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处理矛盾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包括正反思维、抓住关键矛盾、辩证推理、量变质变等。

•方法二:综合分析。

在矛盾问题中,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矛盾的实质。

•方法三:解决矛盾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妥协、调和、协商、斗争等等。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总结•矛盾问题是事物发展中的内在动力,理解矛盾问题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掌握矛盾问题解决的方法,需要我们具备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处理矛盾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实践活动一: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选取一些实际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矛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析,或者自己独立完成。

活动二:角色扮演•设计一些人际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的方式来解决矛盾问题。

•在角色扮演结束之后,让学生总结和评价这个过程,思考各自的表现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反思与评价•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思政课教案:全面辩证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思政课教案:全面辩证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思政课·特等奖教案张明:全面辩证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教学说明1.教学目标本讲主要聚焦讲授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依据、内涵与意义,使学生科学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科学认识到当前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没有变。

通过本讲的学习,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特别是树立科学的矛盾观,提升正确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类矛盾的能力。

2.教学重点(1)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依据(2)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3)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要求(4)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教学难点(1)从哲学上辩证理解主要矛盾的动态变化性(2)全面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3)正确理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意义4.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方法。

通过提出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现阶段表现。

(2)引导式教学方法。

在学生做出回答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层层剖析,使之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5.学时安排1个学时。

6.教学参考资料(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

二、教学内容【教学导入】(5分钟)首先以问题为导入,运用南京大学“教学立方”软件在线随机提问:同学们觉得新时代给你留下最大的感觉是什么?或者你认为新时代最大的新特征是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慢慢引导学生展开对于新时代社会生产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要”两个维度加以讨论,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与以往不一样的新需要?新时代的社会生产力供给又有哪些新变化?最后引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现阶段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表述。

高中政治矛盾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矛盾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矛盾的内涵、基本属性及表现形式;(2)掌握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兴趣;(3)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矛盾的内涵、基本属性及表现形式;(2)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2)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矛盾分析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反映矛盾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矛盾是什么;(2)简要介绍矛盾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讲解矛盾的内涵、基本属性及表现形式;(2)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 案例分析(1)展示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过程,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 讨论与互动(1)针对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2)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角色扮演(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扮演矛盾双方的角色;(2)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矛盾分析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基本矛盾走向有效教学——“数的运算”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江苏徐斌课改前,关于“数的运算”教学议论很多:——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全球最高,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计算教学过于形式化、技巧化,严惩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计算教学的训练单调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过分强调精确计算,忽视了估算能力的培养;……课改后,关于“数的运算”教学仍然议论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能力和笔算能力)严重下降;——在计算目标(速度和正确率)方面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计算器的引入干扰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算法多样化”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应对“数的运算”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本文试从数的运算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变化出发,针对目前数的运算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数的运算”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数的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正确认识计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准确了解计算的内在思想和方法,能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数的运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数的运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从抽象的观点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和时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数学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是离不开数的运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

任何学科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2,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就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的运算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

每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引入与建立,都要经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学生把这些应用到实际中去,还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因此,数的运算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数的运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而数的运算中又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

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内容变化解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普及,“数的运算”中哪些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和最基础的,也在发生着变化。

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

1,加强的内容。

(1)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过去一提到计算,常常和“抽象”、“单调”、“枯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计算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

与传统的计算相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

《标准》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常常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2)加强计算器的运用。

计算器的运用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讨论的焦点。

《标准》中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借助计算器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可以用它进行大数目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节约时间,提高计算的速度;另一方面,借助计算器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复杂的、更为现实的应用问题。

计算器进入课堂,能逐步把学生从繁琐的技巧性计算中解放出来,以学习更多有用的数学内容。

当然,计算器的引入是一种新的改革和试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防止简单化处理,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形成基本计算能力的时候要慎用,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中也要注意不能养成完全依赖计算器的习惯。

(3)强化估算的作用。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所进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

如仿,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与此同时,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估算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时,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解释。

另外,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

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估算能力。

在第一学段中强调“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2,削弱的内容。

(1)删减珠算的内容。

珠算作为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珠算教学的形象性对于学生智力开发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人们基本上已经不采用珠算计算的方法。

因此《标准》中基本不介绍珠算,取而代之的是计算器。

(2)删减繁琐的运算步骤。

在整数运算方面,《标准》明确提出:“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而在这里“简单”运算的含义具体包括:“加、减法以两三位为主”,“乘法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在小数、分数运算方面,《标准》提出:“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删减运算的数目要求。

在口算方面,《标准》提出:“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在笔算方面,提出:“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我们知道,同一类计算题目,数目较大的运算比数目较小的运算错误率有成倍的增长。

因此降低计算中的数目要求,也就降低了学生的错误率,减轻了学生负担。

三,教学要点。

第一学段总体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第二学段总体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如下问题的解决。

1,如何建立四则运算概念?首先,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意义。

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

一般对加法的定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的定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的定义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除法的定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这些运算定义虽然在表述上已经比较直观,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仍是十分抽象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数的运算与所代表的情境中的物体相联系时,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获得真正的意义。

情境可以赋予数以意义,从而使抽象的数成为具体的物体。

因此《标准》提出“结合具体情境”的要求。

案例1:“加法”(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图“折纸游戏”:已经折了1只红色的纸鸟,2只蓝色的纸鸟。

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并述说:红色纸鸟的只数可以用“1”表示,蓝色纸鸟的只数可以用“2”表示,一共折的纸鸟只数可以用“3”表示;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纸鸟,可以把“1”和“2”合并起来,在数学上把这种运算叫做“加法”,写成“1+2=3”;然后让学生联系情境说一说“1”和“2”,“3”和“+”各表示什么含义;最后再通过小朋友把两只手里的气球合并以及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等活动,逐步形成对加法意义的认识。

这样,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积累基础之上,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动态表象,从而获得关于加法运算意义的准确理解。

案例2:“乘法”(苏教版《数学》一下)教材通过情境图,首先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几个几”:免有3个2,鸡有4个3;再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连加进行计算:2+2+2=6,3+3+3+3=12。

接着通过操作学具和观察花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几”:3个5可以写成5+5+5=15,5个3可以写成3+3+3+3+3=15。

然后通过计算桌子上电脑的台数:2+2+2+2=8,讲述——“4个2相加,可以写成2×4=8或4×2=8”。

同时结合教学乘号、乘数、积等名称和乘法算式的读法。

这样的编排和教学,改变了过去强调“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每份数”、“份数”、“被乘数”、“乘数”等过分形式化的概念以及所谓被乘数和乘数不能换位置的人为障碍,强化了乘法的本质——同数相加。

学生认识乘法的过程,成了快乐的学习体验过程,成了理解数学概念本质的过程。

2,如何重视口算教学?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

口算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也是运算中独立的一部分,同时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口算还是数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具体落实“重视口算”的目标,应注重如下两点:(1)在数形结合中理解口算原理。

数的运算,其实质是对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进行运算,可以说小学阶段的每个算式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例。

在让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时,除了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还要逐步过渡为数学的语言符号。

案例3:“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北师大版《数学》二下)首先创设“买电器”的情境:洗衣机500元,电冰箱1200元,电视机800元,电风扇16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