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六章 第二节 新闻、访谈的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新闻访谈阅读答题技巧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 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 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C项,“多次 参与导航工作”于文无据。E项,“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 理等描写”错,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
新闻访谈阅读
目录
1、了解新闻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方法 2、新闻阅读 3、访谈阅读
1、了解新闻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方法
一、文体知识 1.概念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 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分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 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 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 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 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 000余米下降到6 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 镇服。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 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 行30多年、6 000余小时的飞行员的氤氲柔情。⑧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读文示范 ①读标题,确立阅读重点 标题大气,有吸引力。何谓“九天神眼”?“神”在哪里? ②读首段,明核心内容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启全篇,既明确了 本文的对象,照应了标题中的“神眼”,又突出了飞机的特 点。
高考总复习语文: 阅读 (一)新闻阅读 学案三访谈阅读的常考点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32
[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 授
昨天是第 25 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 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 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2019年5月5日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5
5.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用语要平实化、 口语化。
6.访问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 要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 层的关注程度,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特别是负面的, 要指出正确的方向)。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16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
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
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
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
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
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
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27
做此题先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概述”“研 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确定答题区间;然后仔细体会 罗哲文先生回答记者的多个问题,其中第三至第六个问 题的回答涉及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更须精研;最 后根据题干筛选出合乎要求的信息并加以概括。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21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 60 年了。像八达岭、山 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高中 高考专项复习 新闻阅读 3大考点
考点一 概括新闻内容要点,分析新闻报道差异
角度一
概括新闻的内容
概括内容要点的 3 个方法
1.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 对新闻的中心而言,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 思考全文内容,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 这种逐层地、 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 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 最有效、 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 3.提取关键信息,重新加以整合 有些文段, 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 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 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即学 即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8 月 11 日的举重比赛中,哈萨克斯坦选手拉西莫夫在挺举比赛尾声颤颤巍巍地举起了 214 公斤的重量,从而总成绩追平中国选手吕小军,并凭借体重较轻的优势夺冠。 根据举重赛事规则,如果现场的仲裁没有对裁判的判罚进行改判,那么不得进行申诉, 这就意味着中国男举必须接受拉西莫夫试举成功的判定结果。 颁奖仪式后,颇具大将之风的吕小军为对手的表现点赞,但是输得起并不代表关于争议 的讨论应该就此终结。 实际上开赛五天以来,不少中国运动员都遭遇了争议判罚:女子举重 53 公斤级选手黎 雅君被改判后,并未按规则接到仲裁的通知;男子拳击 49 公斤级选手吕斌被判负;女子帆 船卫冕冠军徐莉佳遭罚取消成绩……
★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奥运会出现判罚不公或争议裁决的具体原因。
答案 ①大部分出现争议判罚的项目都是完全由人担任裁判的,这就使得裁判容易 出现主观倾向。②当事裁判本身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有的可能道德水平低
分析报道角度差异
分析报道角度差异“ 2 个抓” 1.抓导语,体会内容侧重点 “材料一”的导语部分重点是: 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材料二”的导语 部分重点是:全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关键是近些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得力,农业科 技水平大幅提升,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缓解了资源要素约束偏紧、 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影响。 2.抓手法,体会技巧不同处 从文体看,第一则是消息,第二则是评论;从手法看,前者侧重用数字说明,后者是分 析评论。
高考语文新闻(访谈、报告类)阅读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闻(访谈、报告类)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王聪聪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
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
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
”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
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
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
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
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
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
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
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
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
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
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
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
高考语文专题(18)访谈阅读及答案.docx
专题十八访谈阅读[学法——把握话题,关注问答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访谈的概念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
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二、访谈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
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三、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
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优品课件之2011届高考语文新闻和访谈的阅读复习
2011届高考语文新闻和访谈的阅读复习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二节一、(2010年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翔的抉择□ 黍离万众欢呼、万众揪心、万众瞩目、万众……目瞪口呆!在短短不足五分钟的时间里,鸟巢内万分兴奋的观众就经历了从华美天堂到冰冷地狱的“心情坠落”。
目睹着刘翔转身走向运动员通道的那一刻,还有几个中国人能控制住面部随意肌的自如,能控制住言语理性的逻辑?为了这一个短短的13秒,中国人等了很久,那一刻每一位观众的脸上都是失望与惊愕,但那个镜头中的主角――他一瘸一拐地走向通道的背影更是让人“不忍卒睹”!如果可以,刘翔不会退出!如果可以,他一定想用所有的荣誉换取在鸟巢跃上巅峰的那个瞬间!没有人比刘翔更看重这场比赛,一场“命中注定”的比赛,一场被“命运”主宰的比赛…… 大约10分钟前,同样被排在2道的美国名将特拉梅尔在跨过第一个栏后就突然减速退出了比赛,他痛苦而失望地捂着自己的大腿,肌肉在最不恰当的时候拉伤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实力不强”的其他选手冲过终点,人们惋惜着,惋惜三天后的决赛上,刘翔少了一个够分量的对手,可那个时候,谁又能知道10分钟之后还将发生什么呢?刘翔进场时所引发的欢呼,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大赛决战后,人们献给胜利者的赞美!这是刘翔自己赢得的。
四年前,他创造了一段历史,书写了一段传奇,对于他所带来的冲击、自豪、骄傲和自信,任何言语的夸饰都不过分!如果做一个调查,可能大部分中国人都愿意用10块奥运会其他项目的金牌换取刘翔的这块110米栏的金牌…… 同样的2道,刘翔做着热身,可是,同样是在跨越了一个栏架之后,刘翔的表情突然变得非常痛苦,他弯下腰,用手捂着自己的右脚跟腱位置,突然间,现场还在兴奋的观众的心也狠狠地沉了一下!刘翔显得非常难过,站起身的他几乎是一瘸一拐地慢慢走回了起跑点……他不断揉着自己的跟腱,希望可以缓解尖锐的疼痛,但蹙紧的眉头再也没有舒展开过!人们的心也随之不断地下坠,但是,大家还是希望刘翔能够咬牙坚持这“短短”的110米,只要挺过了预赛,他就能多出一天的时间来恢复,也许,奇迹就会发生在那24个小时里…… 刘翔做好起跑姿势,金色的战靴这个时候已经无法帮助他飞翔,他要做的就是咬紧牙关,完成这“漫长”的110米,跨越这“高高在上”的十个栏架……如果顺利起跑,也许刘翔还可以坚持,但枪响后,其他运动员的抢跑让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冲出赛道的刹那,刘翔已经清楚地知道,意志力并不能解决肢体上真实存在的伤……他想坚持,愿意坚持,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但他的身体根本不允许他这样做!刘翔没有再准备第二次起跑,他站起身走回了运动员通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是的,所谓的“期望”在那一刻成为了泡影……可是,刘翔的决定是伟大的,在“不抛弃、不放弃”成为时代精神的时候,他努力之后的放弃同样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永远不能再痊愈的伤病加奥运金牌和一个健康、依然可以给我们笑容和未来的刘翔之间,我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选择后者!刘翔,依旧是我们的“飞人”,我们的英雄!(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则新闻开头两段的大意,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新闻和访谈教学案(含解析)
第二讲新闻和访谈基础点:一、新闻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2.新闻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①准确,即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
②全面,即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③深刻,即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2)时效性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
消息的时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3)语言简明言简意赅,是新闻的语言特征。
3.新闻的分类(1)消息①消息的定义:消息也称通讯、短讯或快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
②消息的基本特征:a.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b.新——内容要新,写新人新事,从新的角度说话;c.活——生动,活泼,鲜明,用形象说话;d.短——篇幅短小,中心明确,用重点说话。
③消息的要素:“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④消息的结构: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a.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形式有三种: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b.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c.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六章 第三节 科普类文章阅读
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
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
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
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
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
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后,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
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
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
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
2011年高考之新闻阅读解析
了18世纪的超群手工工艺。任何人在海上见到了升起全帆航行的‘哥德
堡’号,都看不出她和历史上的古帆船有任何区分。”2023年10月,一
艘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复活的“歌德堡”号到了广州》
节选
题目:作者称新“歌德堡”号为“复活的歌德堡”号,是否准确?
从表现形象特点 从表现形象变化
参考答案
从前后内容联系 从新闻传达感情
题 型 类 解
1.把握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例1: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
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
滔天的白浪照旧清晰可辩。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摆,随时
有倾覆的危急。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
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猛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
处?〔4分〕 ❖ 20.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日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全部的一生
都做不了的事”?〔4分〕 ❖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
文中画线局部作简要分析。〔4分〕 ❖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
的理解。〔6分〕 ❖ 梦碎雅典〔2023年〕 ❖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根本构成中的哪个局部?请结合 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与竞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
高考回忆
❖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美]保罗•舍恩斯坦 ❖ 19.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殊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
处?〔4分〕 ❖ 20.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日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全部的一生
都做不了的事”?〔4分〕 ❖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
1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考点突破课件: 新闻访谈 考点三 访谈的技巧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 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 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 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 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 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 自己成为“媒体学者”。
精要概述
典例精析
即时训练
高考总复习 语文
常见的设问方式如下: (1)本文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访谈的提问非常有技巧,请就本文简要分析。 (3)记者是怎样提问的?
精要概述
典例精析
即时训练
高考总复习 语文
典例● 精析
例 (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 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 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精要概述
典例精析
即时训练
高考总复习 语文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 来。作用: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作用:逻辑性强, 有层次感。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作用:能制造轻 松的气氛。
精要概述
典例精析
即时训练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 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 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典例精析
即时训练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 直循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 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 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 物。因此,访谈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 握基本的提问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着重就是要关注提问者 问的艺术技巧。
高考语文专题三 文体(二) 新闻(含访谈)阅读
2017 年最新的考纲变动中,将原来的表述“了解传记、 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更 改为“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 主要表现手法”。这其中“新闻”的位置在新考纲表述中移 到了实用类文本中第一的位置,结合《考试说明》中新增的 新闻阅读的样题示例,我们可以推测:“新闻”这一文体将 被加以重视。因此,我们在二轮备考中有必要对“新闻”文 体加以重视并进行训练。
3.文章第 6 段详叙王皓比赛情况有何用意?(4 分)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根据题干“详叙”“用意”可以确定本题考查“新闻 材料的详略性”。应在脑海中检索“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列要点→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结合前面的“技法储备”,列全要点,找准对应。
二、“审题干→定角度,列要点→找对应”的技法应用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悲情王皓微笑迎接三连亚 遗憾也未尝不是一种美
新浪体育讯 在 8 年的时间里,王皓曾先后距离这枚奥运会 男单金牌只有咫尺之远,但就是这样的一步之遥,王皓最终还是 没能迈出那一步。奥运会男单三连亚,这个名词看起来有些刺眼, 也让王皓的职业生涯显得有些悲情。但换一个角度想想,历史上 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连续三次闯入同一个 项目的决赛,王皓纵然没有夺冠,但他却成为了历史第一人。赛 后在与张继科的拥抱祝贺时,王皓露出了微笑,其实,有时,遗 憾也未尝不是一种美。
三年的时间白驹过隙,期间,与王皓一起参加北京奥运 会的王励勤与马琳先后无缘伦敦奥运会,而张继科与马龙两 位“师弟”的成长也不断对王皓实现大满贯一度产生威胁。 特别是年轻气盛的张继科。去年,王皓与张继科先后在鹿特 丹世乒赛与男乒世界杯赛中会师男单决赛,但在那两次巅峰 对决中,王皓都成为了失意者。
高考语文复习-新闻访谈阅读 (共67张PPT)
菜
单
高三总复习·语文
研 动 向 . 考 纲 考 情
2.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演 实 战 . 专 题 通 关
切 脉 搏 . 考 点 考 向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
导语的作用
①概括事实; ②激发兴趣(悬念); ③情感基调(全文); ④情感态度(作者); ⑤引出下文(铺垫)。
演 实 战 . 专 题 通 关
切 脉 搏 . 考 点 考 向
菜
单
高三总复习·语文
研 动 向 . 考 纲 考 情
3.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阅读步骤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 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菜 单
演 实 战 . 专 题 通 关
高三总复习·语文
研 动 向 . 考 纲 考 情
切 脉 搏 . 考 点 考 向
为此,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16日约谈了 轻松筹平台相关人员,要求其严格按照《慈善 法》《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制 度规定,立即进行整改,强化公开募捐信息平 台主体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共同维护网络募 捐良好秩序。(主体) 轻松筹平台表示,将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自查整改,强化公开募捐平台 主体义务,加强审核把关,强化日常监管,严 格依法运营。(结语)
高考语文复习新闻访谈阅读
高三总复习·语文
研 动 向 . 考 纲 考 情
新闻(访谈)阅读
切 脉 搏 . 考 点 考 向
演 实 战 . 专 题 通 关
菜
单
【知识导图】
研 动 向 . 考 纲 考 情
(全国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新闻、访谈整体阅读
行30多年、6 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⑧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阅读要领
①读标题,确立阅读重点
标题大气有吸引力。何谓“九天神眼”?“神”在哪里?
②读首段,明核心内容
以“奖状”飞机完成任务顺利返航的典型场景开启全篇,既
明确了本文的对象,照应了标题中的“神眼”,又突出飞机
的特点。 ③察方法,抓事物特征 这部分采用欲扬先抑手法,先说“小”,再说“大”,辅以 具体数据突出“奖状”飞机优越的性能。
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基本特征:
针对 如《任继愈先生访谈记》即针对任 性 继愈先生做的专访。 对要访谈的问题进行高度的提炼, 专题 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 性 个点上,不求大求全。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 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 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是在一定 典型 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 性 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 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 问题进行的专访。
第三步:掌握提问技巧,品味回答语言
访问者的提问是有一定的提问技巧的,如直问、追问、 推问等。访谈对象回答更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细细品味, 方能领悟其中内涵。 第四步:把握关键,深入内核
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
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访
谈内容、把握访谈主题。
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 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
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④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 ‘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 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 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 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 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 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 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 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⑤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 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 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 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新闻访谈阅读答题技巧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 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 行30多年、6 000余小时的飞行员的氤氲柔情。⑧
6.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 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 虑,应结合新闻对象,思考各种手法对表现人物、叙述事件、 凸显中心所起到的作用。如《九天神眼》中以工作环境的艰 苦、自然天气的恶劣、他人的不理解来衬托机组人员克服困 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又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直接再 现机组人员的临危不乱、快速果断以及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 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 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 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 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 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 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 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 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⑤
3.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 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4.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阅读方法 1.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通过对标题的揣摩,初步掌握文章的写作对象以及对象的 特点等线索后,能判断出该文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如 2014年福建省卷的《九天神眼》,初读标题,可明确这运用了 比喻手法,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找到“眼”的本体事件,还需要 明晰其跟“九天”的关系以及“神”的具体表现,这样就为阅 读全文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瀚海畅游】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节新闻(含访谈)精品练习新人教
【瀚海畅游】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节新闻(含访谈)精品练习新人教【瀚海畅游】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节新闻(含访谈)精品练习新人教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新闻、访谈的阅读(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4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
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
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
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
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
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
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就随之改变了。
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
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
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
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
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
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
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的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目已说明是“四个方面”,分别对文中四个问答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对乡愁的理解;②诗人的创作动因;③诗歌的现状与发展;④中文的纯洁度。
2.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乡愁”出现在第一个问答中,对余光中的答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诗歌贵在含蓄,用省略号,使内涵更丰富。
杨澜明白了余光中的用意,所以才这样说。
【答案】(1)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华民族的感情寄托。
(2)这样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理解该句的含义,需先理解“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缪斯”等的含义,还要结合整个访谈中余光中的答语来理解。
【答案】①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②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作品。
4.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属开放性题目,考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先要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即明白有些学者的观点和余光中的观点,然后依据自身的认知,结合余光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
一、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新闻六要素,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样”(How)。
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
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二、访谈访谈是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
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1.访谈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应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需具有代表性。
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而进行的专访。
2.访谈的阅读方法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1)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①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②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③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④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2)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
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
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
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如果遇到不和谐、浅层次徘徊、进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调控手段。
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问的技巧。
提问的一般方法: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