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十四新闻访谈(选考)(三)访谈课后对点集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慢的是活着”

——作家乔叶①访谈录陈劲松②(以下简称“陈”):乔叶老师您好!很荣幸和您进行交流。就写作而言,您最初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为何会选择文学?

乔叶(以下简称“乔”):我刚开始其实是写散文的。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委屈、困惑和挫折,觉得自己有话想说,而且必须要说出来,但这些话又不能对着家人和朋友说,于是只好付诸笔墨和稿纸了。写着写着,从爱好变成了职业。至于为何会选择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学能带给我幸福,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吧,从而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

陈:很多作家写到一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困惑,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作?或者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乔:这种困惑我当然也会有。我时常问自己,文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功利的看法。文学对于生活,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则是无用的,它并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学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则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

陈: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读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反映到写作领域。有人就创作了新闻式小说,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以新闻笔法讲述小说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乔:新闻写作毕竟有其时效性,而小说创作则是慢工出细活。犹如我们开启一瓶啤酒,新闻写作就是刹那间涌出的啤酒泡沫,只会浮在上面,而小说创作则是泡沫下面的酒,唯有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才能酿造。就好像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在今天早就失去新闻的价值,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进行书写。

陈:您这个比喻很贴切也很有意思。对于畅销书和各类书籍排行榜,有些人持追捧的态度,有些人则取不屑一顾的态度。___________?

乔:会关注,但可能不会去阅读。我觉得我追求的写作方式和认同的文学作品,可能与畅销书会有出入,我想沉下心来,写出像阿来的《尘埃落定》一样比较深刻的作品。但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应该还是有其合理的因素吧。比如说《山楂树之恋》和《杜拉拉升职记》,肯定迎合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有读者能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老实说,那不是我想要写的。

陈:迄今为止,您的小说作品似乎以中短篇为主,对您来说,长篇小说的写作会存在困难吗?近期是否有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

乔:事实上,我最初从事小说创作时,就是长篇。文学院的老师问我说,你没有经过中短篇的训练就写长篇,可以吗?我说可以。当时写出来后也顺利出版了,但后来回头再看时,我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几年我就老老实实地从中短篇写作开始,好好训练自己的语言和结构能力。当然,我现在如果写长篇,肯定会比那时要好。不过我近期没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我认为长篇小说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我的小说《最慢的是活

着》里有一句话:“……活着这件原本是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这多么好。”对我而言,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写作态度。

[注] ①乔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副主编。

②陈劲松: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

1.联系全文看,乔叶是为什么写作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从而让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②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

2.请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补写出陈劲松提的两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您如何看待新闻写作与小说创作的关系?②您会关注畅销书或者排行榜吗?

3.这篇访谈以乔叶的小说题目“最慢的是活着”为题,文中乔叶也说“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写作态度”,文章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她的这种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调小说创作是慢工出细活;②拒绝阅读和写作畅销书;③谨慎对待长篇小说创作。

4.文中说,“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对于生活,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是无用的,它并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是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

二、[2016·沈阳质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甚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倾向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

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

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

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专题也

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黄平: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

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

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观点,但

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