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_新闻访谈_14-2_有答案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课件:专题14 新闻访谈 14-2学案二 访谈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 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 城是防御扰掠的,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 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 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 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 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 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访谈内容的能力。做此类题
目先要根据题干要求 “ 概述 ”“ 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 论”确定答题区间,罗哲文先生共回答了记者的十个问题, 其中第三至第六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 论,根据题干筛选出合乎要求的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 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 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 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 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 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 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 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 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 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程:从书本研究到实地考察、寻访、再 纠正错误说法,得出自己的结论。罗哲文先生看了关于长 城的相关书籍记载;穿越罗布泊实地寻访、考察汉长城; 多次到八达岭、山海关等地考察,通过画图记录、文字介 绍、勘察文献等方式不断研究,得出结论。 (2)结论: 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 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高考语文访谈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访谈试题及答案
一、访谈背景
本次访谈旨在了解学生对高考语文考试的准备情况以及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访谈对象
本次访谈的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即将参加高考。
三、访谈问题
1. 你是如何准备高考语文的?
2. 你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3. 你在学习语文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4. 你有哪些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
5. 你认为高考语文考试中哪些题型最难?
四、访谈答案
1. 我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练习写作来准备高考语文。
同时,我也注重对古文的学习和理解。
2. 我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阅读理解和写作。
这两个部分不仅能够提高我的语文素养,还能锻炼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在学习语文时,我遇到了一些古文的理解和记忆上的困难,但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4. 我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包括:多做阅读理解练习,积累词汇,以及多写作文。
此外,我还经常和同学讨论,互相学习。
5. 我认为高考语文考试中最难的题型是文言文阅读和作文。
文言文阅读需要对古文有深入的理解,而作文则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访谈总结
通过本次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们在准备高考语文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学生们普遍认为阅读理解和写作是语文学
习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含访谈)ppt (2)
3.访谈的文体特点
针对性 专题性
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 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 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 题,集中在某个点上,突出一定的主题思想。
访谈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它应该是在 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 典型性 新鲜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 进行的专访。
[阅读模板]
第一步(任务驱动 1):浏览全文,把握话题 访问者杨澜和访谈对象余光中讨论的话题为四个。 第二步(任务驱动 2):区分对象,把握问题 这一步比较简单,因为文本中有十分明显的人物标志。 第三步(任务驱动 3):析提问技巧,品回答语言 (1)这篇访谈访问者除了运用了直问的提问方式外, 还运用了 追问的提问方式。
第4讲
访谈阅读的 3 大特色题型
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 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才能既准 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明文体特征,知读文关注点 1.访谈的概念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 者,请他们对提问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 报道的文章。 访谈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2.访谈的种类 (1)对新闻(时尚)人物的报道。 (2)对某一新闻(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 (3)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 上述几种访谈中,最常见、报道最多的是第一种。
(4)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 《艺术人生》 《鲁豫有约》等。 (5)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 有物。 (6)提问技巧 ①一般提问方法 a.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 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b.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c.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d.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 氛。
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4)新闻访谈(2021年整理)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4)新闻访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4)新闻访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4)新闻访谈的全部内容。
课时达标(三十四)新闻访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错误!修谱之风盛寻根情结浓——《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任思蕴文汇报: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烈?王鹤鸣(以下简称王):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
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各国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
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
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
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
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中国历史文化有三个传统:一是正史,如《史记》《汉书》《二十五史》等,由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府编撰;三是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
例如,现在孔子家谱已经编到八十几代,记载着世界各地两百多万人的人口信息,规模庞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含访谈》专题检测卷(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附参考答案)(满分:137分时间:90分钟)一、[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2018届全国高考信息卷(十四)语文试题
2018届全国高考信息卷(十四)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含访谈》专题检测卷(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附参考答案)(满分:137分时间:90分钟)一、[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2018年高考复习语文提高专题 新闻和访谈
8
撬点· 基础点 重难点
撬法· 命题法 解题法
撬题· 对点题 必刷题
学霸团 · 撬分法 · 高考语文
(2)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 种新闻报道形式。它能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 a.严格的真实性;b.报道的客观性;c.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d.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闻事实 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并且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e.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一般分为四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 ①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 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②事件通讯。即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演变、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 点明事件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高考语文
学霸团 · 撬分法 · 高考语文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2
撬点· 基础点 重难点
撬法· 命题法 解题法
撬题· 对点题 必刷题
学霸团 · 撬分法 · 高考语文
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3
撬点· 基础点 重难点
撬法· 命题法 解题法
撬题· 对点题 必刷题
学霸团 · 撬分法 · 高考语文
点击观看 考点视频
第二讲
新闻和访谈
4
撬点· 基础点 重难点
撬法· 命题法 解题法
撬题· 对点题 必刷题
学霸团 · 撬分法 · 高考语文
撬点· 基础点 重难点
பைடு நூலகம்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_新闻访谈_专题检测14_有答案
专题检测(十四)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
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
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
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有删改) 材料二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
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
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
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
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
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
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
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
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
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
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
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
高三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访谈
四、关于访谈的技巧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 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 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 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 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 言之有物。如果遇到不和谐、浅层次徘徊、进 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调控 手段。而这正体现了访谈的技巧。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A.在公众眼中,陈丹青是一个作家,他的文字里充满
了“存在感”。但是,他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
B.暌违 5 年,陈丹青才推出了三本新作,而且大多为 应酬之作,这说明他现在“写得太多,画得太少”,有意放
慢写作。
C.写作是陈丹青的爱好,他在写作上的态度积极、认
张莹琦:您说过,每个人初出道的作品此后不可超越, 您至今画不过您的初作。那您会因此有失落感吗?现在画画 的状态是怎样呢?
陈丹青:我比年轻时画得不知好多少,这才羡慕少年时。 画画的心态则一点没变。画画、写作,不必心态,那是让你 自动安静的勾当。
张莹琦:看自己 25 岁时的自画像,您形容“装大人、扮 成熟,脸上分明有野心”。现在再看您 60 岁时的自画像,有 什么野心是已完成或者淡泊的?还有什么是未完成的、感到 遗憾的?
陈丹青:半数野心其实是妄想,我从未停止妄想。一切 艺术都是热情,都是痕迹。不要听信艺术家说自己淡泊。真 的淡泊,别弄艺术。
张莹琦:您日常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最近忙些什么 呢?
陈丹青:画画,写稿子。当事人很安静,旁观者很乏味。 你去裁缝铺或厨房看看,就是我每天的样子。最近我在忙木 心故居纪念馆的无数杂事。年初偷空画了六十岁的自画像。
陈丹青:那是客气语,诸位听不出,丧失兴味,只因当 今好小说太少太少了。另一问题,是你十几岁死心塌地读过 的书,会影响一辈子,说难听点,是偏食症,说好听点,是 口味刁。但我读书并不为了绘画,只因喜欢,你掉进一部好 作品,什么念头都没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
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改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
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民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材料二:图一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图二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图三智能手机使用者年龄段分布(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材料三: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完全用手机来打发。
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
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材料四:“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4 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分点突破1 语言表达得体05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阅读语段,分析内容。 解答此题,称谓要得体,言辞要委婉,内容上,要表达出________ (施工 别太晚)和________(装修材料不要堆在楼道里)这两层意思。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李叔叔,这几天您太辛苦了,每天比我们上高三的 睡得还晚,连我们都跟着累呢!您的那些油漆应该挺值钱的,放在外面别 让人给拿走了,万一谁不小心有个磕磕碰碰的也挺麻烦的。
2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导图指引
考向分析
“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分清不同场 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 达意,使语言发挥最佳效果。
要做到语言表达得体就要符合语境,语境是指制约语言表达的各种 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指一个人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知识储备、 胆识谋略、情感气质等;客观因素指语言表达的外部因素,如表达方式, 交际目的、场合、对象等。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阅读选项,分析内容。 敬辞表示对别人敬重,谦辞用于自我表示谦恭。据此找出并分析选项 中几个谦敬辞的用法。 A项,“舍弟”:________(用于自己的弟弟。“家大舍小令外人”, 使用正确)。 B项,“献丑”:________(谦辞,用于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 能很差的谦虚说法,不用于“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 道歉”这个语境)。
成都某医院在获得新冠核酸检测机构认证后,在该院主楼悬挂了“热 烈祝贺我院成为新冠核酸检测定点医院”的横幅。过了不久,2020年12月 7日,成都当日累计确诊2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该医院所在地区被划分为 疫情中风险地区,防疫形势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而该院悬挂的横幅也并 未撤下,这引起人们不小的争议。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四 新闻访谈14-2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慢的是活着”——作家乔叶①访谈录陈劲松②(以下简称“陈"):乔叶老师您好!很荣幸和您进行交流。
就写作而言,您最初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为何会选择文学?乔叶(以下简称“乔”):我刚开始其实是写散文的。
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委屈、困惑和挫折,觉得自己有话想说,而且必须要说出来,但这些话又不能对着家人和朋友说,于是只好付诸笔墨和稿纸了.写着写着,从爱好变成了职业。
至于为何会选择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学能带给我幸福,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吧,从而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
陈:很多作家写到一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困惑,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作?或者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乔:这种困惑我当然也会有。
我时常问自己,文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功利的看法。
文学对于生活,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则是无用的,它并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
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
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学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则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
陈: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读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反映到写作领域。
有人就创作了新闻式小说,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以新闻笔法讲述小说故事。
您如何看待新闻写作与小说创作的关系?乔:新闻写作毕竟有其时效性,而小说创作则是慢工出细活。
犹如我们开启一瓶啤酒,新闻写作就是刹那间涌出的啤酒泡沫,只会浮在上面,而小说创作则是泡沫下面的酒,唯有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才能酿造.就好像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在今天早就失去新闻的价值,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进行书写。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新闻访谈 1 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探究新闻价值课后对点集训
专题十四新闻访谈 1 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探究新闻价值一、[2017·考纲题型信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材料一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克里斯·奥尼尔夺得女单冠军后整个亚太地区再夺澳网冠军的历史性征程。
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的8%和商业收益的12%上缴中心,并无条件参加国家队赛事,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2009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
此时,李娜已26岁。
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的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
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
”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
”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
在别人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达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的合作始于2010年3月,阿历克斯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
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受教练一职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
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
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
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个大满贯发起冲击。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检测14 新闻访谈(选考)
新闻访谈(选考)一、[2015·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不去的故乡——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
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
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有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
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
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
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
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
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们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
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
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20180425178
专项对点练(十四) 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访谈录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
从2006年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近10年。
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邬书林: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现在全国31个省700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
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甚至高墙。
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
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
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前10年的经验。
记者: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邬书林:把全民阅读作为中华民族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需要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
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
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两者并行不悖。
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
记者: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慢的是活着”——作家乔叶①访谈录陈劲松②(以下简称“陈”):乔叶老师您好!很荣幸和您进行交流。
就写作而言,您最初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为何会选择文学?乔叶(以下简称“乔”):我刚开始其实是写散文的。
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委屈、困惑和挫折,觉得自己有话想说,而且必须要说出来,但这些话又不能对着家人和朋友说,于是只好付诸笔墨和稿纸了。
写着写着,从爱好变成了职业。
至于为何会选择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学能带给我幸福,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吧,从而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
陈:很多作家写到一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困惑,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作?或者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乔:这种困惑我当然也会有。
我时常问自己,文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功利的看法。
文学对于生活,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则是无用的,它并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
但,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
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
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学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
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则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
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
陈: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读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反映到写作领域。
有人就创作了新闻式小说,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以新闻笔法讲述小说故事。
您如何看待新闻写作与小说创作的关系?乔:新闻写作毕竟有其时效性,而小说创作则是慢工出细活。
犹如我们开启一瓶啤酒,新闻写作就是刹那间涌出的啤酒泡沫,只会浮在上面,而小说创作则是泡沫下面的酒,唯有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才能酿造。
就好像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在今天早就失去新闻的价值,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进行书写。
陈:您这个比喻很贴切也很有意思。
对于畅销书和各类书籍排行榜,有些人持追捧的态度,有些人则取不屑一顾的态度。
您会关注畅销书或者排行榜吗?乔:会关注,但可能不会去阅读。
我觉得我追求的写作方式和认同的文学作品,可能与畅销书会有出入,我想沉下心来,写出像阿来的《尘埃落定》一样比较深刻的作品。
但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应该还是有其合理的因素吧。
比如说《山楂树之恋》和《杜拉拉升职记》,肯定迎合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有读者能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老实说,那不是我想要写的。
陈:迄今为止,您的小说作品似乎以中短篇为主,对您来说,长篇小说的写作会存在困难吗?近期是否有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乔:事实上,我最初从事小说创作时,就是长篇。
文学院的老师问我说,你没有经过中短篇的训练就写长篇,可以吗?我说可以。
当时写出来后也顺利出版了,但后来回头再看时,我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所以,这几年我就老老实实地从中短篇写作开始,好好训练自己的语言和结构能力。
当然,我现在如果写长篇,肯定会比那时要好。
不过我近期没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我认为长篇小说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
我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里有一句话:“……活着这件原本是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
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这多么好。
”对我而言,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写作态度。
①乔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副主编。
②陈劲松: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
1.下列对本篇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乔叶走上文学这条路,是因为文学能表达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从而使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这样,乔叶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B.乔叶认为,文学不能带给人物质财富,文学的意义是让人的心走得更远,它能穿透物质表层,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生命质量。
C.乔叶对畅销书如《山楂树之恋》和《杜拉拉升职记》等,持欣赏态度,因为这类小说迎合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读者能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乔叶却不会去写这类的东西。
D.乔叶强调小说创作是慢工出细活并谨慎对待长篇小说创作,这从写作态度方面印证了题目最慢的是活着。
E.乔叶说: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就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
意思是说,虽然生活是时刻发生着变化的,但文学要表现的是能带给人们温暖的人性,这个创作宗旨是不变的。
答案DE解析A项错在“获得更大自由”,原文指“心灵”获得自由。
B项错在“文学不能带给人物质财富”,原文是“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
C项错在“持欣赏态度”原文无据。
2.联系全文看,乔叶是为什么写作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从而让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
②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二段“至于为何会选择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学能带给我幸福,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吧,从而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第四段“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将这两条信息提炼即可得出答案。
3.这篇访谈以乔叶的小说题目“最慢的是活着”为题,文中乔叶也说“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写作态度”,文章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她的这种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强调小说创作是慢工出细活;②拒绝阅读和写作畅销书;③谨慎对待长篇小说创作。
解析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写“乔叶提倡写作态度”的内容(第六、八、十段)逐层概括,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
”这句话一度流传甚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
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倾向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
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
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专题也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黄平:计划谈不上。
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
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
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观点,但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
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
在这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
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
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黄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
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
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
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
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
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
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
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
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
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
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
这是时代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
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
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
客观上有人通过《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
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
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
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与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
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
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
(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第一次提问重在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使采访顺利开始。
B.黄平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只想拓展《读书》的领域,至于别人对《读书》内容的回应,是无关紧要的。
C.在黄平看来,通过《读书》成名的学者减少,主要是时代的原因,也有学者自身的原因和读者的原因。
D.《读书》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不能定位或预期某一方阵营的刊物,因此需要听一些,发表一些不同声音的文章,只有如此才能体现《读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