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这一进程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因为中小城市在全国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进行详细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化率提高的过程。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特色发展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如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群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吸引力较强,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是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乱建乱占、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仍然存在。
再者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程度较低,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灵活。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等。
二、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小城市既有着丰富的资源,又能发挥着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在现实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外部环境不利,大城市的吸引力较强,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其次是发展动力不足,中小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相对薄弱,难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再者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中小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方向,如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
在实际操作中,中小城市也需要注重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城市的发展路径探索在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
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城市化具有很多优势,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
但城市化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城市化不均衡、环境恶化等。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阶段,城市形态还比较原始,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都不高。
城市经济主要以小商贸和手工业为主,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比较落后,通常只有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服务。
2.快速扩张阶段这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迅速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速度越快,城市化阶段也就越短,这个阶段通常有5到10年的时间。
快速扩张阶段的城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户籍管理混乱等。
3.调整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扩张期,开始进入了调整期。
调整期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发展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新领域。
这个阶段的城市,有较强的政府规划和管理能力,能够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已经成为大城市,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城市规模庞大。
城市作为国家的行政、文化和购物中心,服务、教育、健康等领域的配套设施齐全,居住和生活环境稳定、舒适、安全。
这个阶段的城市不仅有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城市管理也相对得到不断改善。
二、城市化的战略城市化的战略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战略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城市化结构当前,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其中一个问题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散布不均也会影响其发展能力。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1. 引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种城市化发展模式,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模式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结合全球城镇化发展经验,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探讨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2.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在中国的推行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土地扩张、资源环境压力、户籍制度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3.1.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作为基础,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在城镇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被置于首位,政府会更加注重公共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2. 统筹城乡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了传统城镇农村二元结构。
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发展机会。
3.3. 生态环境优先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在城镇化建设中,中国政府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3.4.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中国政府将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智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优势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相比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具有以下优势:4.1. 助推经济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模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模式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有益借鉴。
一、历史背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这一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不同阶段和地区特点鲜明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1. 城镇工业型改革开放初期,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导,以工业为核心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工业型新兴城镇。
2. 外向型经济特区型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使得中国在经济特区的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深圳、珠海等一系列外向型经济特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3. 农村城市化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
这种模式下,以县城为核心的小城镇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
4. 内陆工业转移型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增加,一部分传统产业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
这种模式下,内陆地区通过引进外资、升级产业结构等方式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二、主要模式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工业导向型、服务导向型和综合导向型三种模式。
1. 工业导向型工业导向型模式是中国早期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典型模式。
这种模式下,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快速。
工业导向型模式的代表城市有上海、广州等。
2. 服务导向型服务导向型模式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产物。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逐渐由工业发展转向服务业发展。
代表性城市有北京、深圳等。
3. 综合导向型综合导向型模式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及路径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其发展方向和路径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治理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一、城市规划方向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工作。
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需要加强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性,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城市过度拥挤和不均衡。
其次需要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碳、环保、智能、新型、共享等理念,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
二、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方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指引。
新型城镇化需要符合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三大方向。
首先,新型城镇化要实现现代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为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信息化,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构建城市智能化、数字化的生态系统。
最后,新型城镇化要推进绿色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低碳城市,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城市治理方向城市治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治理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参与,充分发挥市民自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同时,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治理要注重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的平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方向。
首先,需要推进城市精细化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优化,实现由量性增长红利向质量效益的转变。
其次,需要加强城市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创新促进城市发展,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
再次,要推进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要注重实现城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共享经济”理念。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政策分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政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均得到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围绕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其政策分析展开探讨。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程1. 早期城镇化的扩张: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是依附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得到了加速。
城市人口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的增长率,城市化率也越来越高。
2. 新型城镇化的成型: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标志着新型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发挥城市与乡村的双重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式城镇化。
3.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速度都位列世界前列,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股强大动能。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1.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宜居城镇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重视城市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注重城市的品质和生态。
通过建设和谐宜居城镇,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的文明进步。
2.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进城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3. 坚持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城市规划、环保和资源节约。
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结构,有效防止城市问题的出现,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分析1.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优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针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城市的审批管理和监管。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而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政府愿景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城市的面貌和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如今,“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篇文章将讨论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这种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出现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提到了要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城乡一体化合作,并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平衡。
今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1.建设新城镇。
通过建设新城市来吸引人口和产业,旨在缓解核心城市的过度拥堵。
2.实施城市扩张。
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标准,将城市建设向外扩展,突破原有的城市规划范围。
3.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城市中心端地位。
1.优先发展特色经济。
通过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产业,比如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优先发展区域城市。
加强协同发展和互相配合,特别是开发省内和百姓空间,逐步缓解一二三线城市的集聚压力。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中小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中小城市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解决中小城市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1.培育特色产业。
中小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特色,发展相应的产业,比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2.拓宽基础设施。
中小城市应该尽快改善其基础设施,以吸引资本、人才和业务。
3.增强城市文化。
中小城市应该注重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文化,以吸引人才和资本。
在发展中小城市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平衡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 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 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 均水平。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
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 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 涵式发展道路。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 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 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 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 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 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 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 平的提高。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 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 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 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 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 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 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 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 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的我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城镇化的我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城市化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条件,而且也加快了产业转型和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城镇化的我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一、城镇化的现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城镇化率较低,只有不到20%,此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率得到了快速提高,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50%。
但是,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并不平衡。
在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70%,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则不到40%。
此外,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城市居民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远高于农村。
二、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加快推进农村转型和现代化建设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政府需要加快推进农村转型和现代化建设。
通过加强农村的经济产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待遇,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
2、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安全管理不足等。
因此,需要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城市文化和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主要是以城市扩张为主。
然而,这种发展方式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城市的空洞化。
因此,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非常重要,包括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提高旧城改造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城市群的发展等。
4、发挥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而且能够推进城市智能化、绿色化和社会化。
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一、中国城镇化现状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逐渐提高到现在的60.6%(2019年),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城乡差距较大等。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一)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城市化效果过度集中,城镇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不均衡,一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和管理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城市规划和环保缺失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环保政策,但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规划和环保。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很多城市往往会追求快速发展,从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环保问题。
(三)城乡差距较大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较大,农民移民到城市后,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贫困群体。
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道德上的问题,也是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制约。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应当坚持科学的城镇化理念,以智能化、绿色化、节能化、低碳化为引领方向,推动城镇化的转型升级。
要加强城市化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群建设对于城镇化落后地区,应当侧重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建设,将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新起点和发展阶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应当加强与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搭建城乡二元体系的桥梁,促进优势互补。
(三)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应当高横向对城市建设中的环保问题进行监管和计划,应用新技术、新技能等智能化工具,使各个领域生态环保保持平衡。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这种趋势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同时也会为中国带来无限的机会。
那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路径呢?路径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城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分步实施。
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大规模的城市化,可能会增加资源消耗和社会成本。
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化进程也要逐步推进,不能盲目扩展城市规模。
路径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发展不会停止,但是城市的影响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
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必要条件。
城市的绿化、景观、城市公园等绿色空间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让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
路径三: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化的提升相互促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通过信息化手段,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市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这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也能够为城市文化、城市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路径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要关注城市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和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必须尊重人的需求,切实满足人民对于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的需要。
趋势一:加速城市群发展中国的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城市群发展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效益,提高城市体系的整体效率。
趋势二:提高城市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努力提高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不仅包括经济、科技、产业等方面,还包括城市管理能力、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品质等方面。
只有城市自己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趋势三: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加快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与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和名特绿色旅游商品开发,积极发展自驾游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这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路径.针对地方特色,依托自然资源,形成滨海、文化、温泉、滑雪等特色主题旅游风情小城镇,可大致开发四大旅游小镇集群模式,即:文化主题小镇、旅游城镇综合体、旅游产业城镇、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文化主题小镇是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旅游城镇综合体是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还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等.旅游产业城镇则是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实现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城镇化探索全新的路径.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是建设新型乡村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养生居住、农民集中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 三、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上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大片的工业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但增长模式单一,开发趋同,过度开发、土地浪费、基础配套落后等问题,形成单一产业区和"卧城〞、"睡城〞和"空城〞等现象,造成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局面.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式,即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城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以政府为主导,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序列,抓好规划的总体性、统筹性和连续性,坚持在思路上一起谋划、在措施上一起推进、在效果上一起体现,促使城镇功能完善.要做到"产城互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就要逐步实行"三个一体化〞,即: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共同体;新城镇规划的产业园区与各中心城区产业转移与其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一体化;新城镇要与本地资源和综合〔行情专区〕开发利用一体化,促进产城互动.实现"以产兴城〞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郊区土地使用效率,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规划能吸纳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要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相结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商务、文化、居住、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城市功能完善.最后做到"以城促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防止出现"农村建城,农民离城〞现象.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促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遵循产业集群、产业运营、产城一体这三大理念.构建产业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生态这三维生态.才能共同构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和"经济效益〞,对旧城大拆大建,使这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迅速消失,造成"千城一面〞;与此同时,大拆大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被割裂等.可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区进行改造与更新.城市更新不是对旧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建、扩建和完善.将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置、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改造与更新,进行综合社区的开发.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利用私人资本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严格地界定资金的用途和加强使用监督,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开发项目为私人企业所左右,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缺少人文关怀.同时,要立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需要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地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确立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五、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照统一要求,合并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它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建设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新型社区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融入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在政府的层面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优先提供贷款.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社区居民要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解决就业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全方位发展离不了城市化。
根据传统式城市化缺点,明确提出新式城市发展创新方式,以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标准,充分发挥城市化优点,完成城乡一体化重要总体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会对新式城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为城镇化发展趋势给予对应的服务与公用设施,促进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在规章制度监管和中取得明显发展与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引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是科技创新、社会的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
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计划将众多乡村人口转移至城市,推动经济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
城市化基本建设并不是对城市行政区域和各城市价值体现的典型方式,它肩负着整体城市住户和多元化工业化生产作用。
城市化人口并不意味着是城市人口,而是具有城市日常生活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设备的人口。
就中国经济经营规模来讲,大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城镇化体系发展状况早已逐步完善,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发展,务必完成新式城镇化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一)一个新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合并为一体新型城市变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中国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即全国各地城乡设备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发展,在全国各地加上城市的印记。
农户有着与群众同样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养、收益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也有和城市相近的设备。
也包括互联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整体环境下,“技术含量高、经济收益好、能源消耗低、空气污染小、人力资本聚集”的产业体系,“以刚需为重、支撑点交易”的需要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日益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因素体系结构。
1.新社会以新小区、新社会组织、新社会管理方法为基本前提,相处社会性、社会联系全球化、生活习惯智能化、住户多元性和流通性、橄榄型社会阶级宽容构建和谐社会。
2.新领域城市核心环境下的城乡,当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保护优良,资源开发节省,生态环境保护合理,人与自然关系友善,一同构建低碳绿色的生活环境。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2023版)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1 城市交通建设●提升道路网格化规划与建设,缓解交通压力●发展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等●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效率1.2 水电气供应建设●改造和扩建供水、供电和供气设施,提高供应能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能源调度和利用效率1.3 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城市绿化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二、产业结构优化2.1 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2.2 城乡产业对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加值●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2.3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打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三、人才引进与培养3.1 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级人才到城市发展●提供高薪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人才创新能力3.2 培养创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创业能力●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创业项目和创业培训●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促进创业资源共享3.3 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建立科研创新平台,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创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风险四、生态环境保护4.1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4.2 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提升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4.3 强化环境监管与治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五、城市社会事业发展5.1 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落实义务教育公平入学政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5.2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效率5.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保障基本生活附件:●城市交通规划图●城市绿化规划图●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人才引进政策文件●环境保护监测数据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城市交通、水电气供应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优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趋势;问题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1、城镇化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仅用30年左右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近1% 的增长率。
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 后趋于平缓,我国还有约20 个百分点的差距,按年均不低于1% 的速度,快速城镇化时期还将持续15 ~20 年。
但是,我国如此快的城镇化率,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因素上,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相当一部分人的低社会保障,以及较低的公共服务能力等。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这些因素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城镇化建设将从空间城镇化模式转向人口城镇化,更加关注提供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途径提高城市整体消费能力。
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从注重规模建设向改善城市功能转变,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为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2、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 % 一70 % 时, 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未来20 年, 我国城镇化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并将经历高峰发展时期和接近拐点发展时期;估计中国城镇化的拐点在65 % 一75 % 之间;2030 年左右将达到城镇化的拐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 争取在20 年内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以赶上和超过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据估计,世界城市化将于2050 年达到70 % 的水平)。
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之路
管理工程 Management engineering70摘 要: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发展单一化,以房地产为重的城镇化等问题,这种区域结构不合理,失地农民待业化等发展方式如果持续下去,未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在中国十四五计划实施的关键时期,需迫切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引导和政策扶持。
关键词:城镇化;通货膨胀;发展转型经过近十年的突出推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显现出来的问题也逐步明显和突出。
在现阶段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完善十分必要,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国家经济从经济发展的原始阶段向技术阶段转型时期,完善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解决人口就业问题更显重要。
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动来说,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刺激内需,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平衡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带动中国经济总体的稳定增长。
但是,中国在城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还比较严重。
我们曾调研过一个近郊地区,过去那里绿树成荫、有成片绿油油的庄稼,空气清新,大多数人带有快乐的笑容。
而现在,在所谓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口号下,农民已没有土地,全部被卖给了开发商盖房子,当地农民每人除获得了些现金补偿外,什么都没有了,仍然住在过去的旧房子里。
由于无地可种,没有其他稳定的经济来源,仅靠补偿的那点钱来维持一个家庭的未来。
现在的那里,打麻将赌博成了那里的主要现象,精神文明建设更谈不上了。
这种卖了耕地搞房地产开发,对地、对农民、对农业没有任何长远规划的城镇化之路是会有大问题的。
再调研周围其他几个村镇的情况,也都差不多。
均是将土地、耕地等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相关的房地产商,每位农民获得30多万的现金补偿,之后就让农民自谋出路。
那里的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日渐减少,只建起了一幢幢空置率较高的楼房,当地的农民现在也得到外面买菜买粮。
此种以消灭农业、将农民变成失业工人、仅是搞房地产的城镇化,不如说是走偏了的房地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煤电油运耗损、 大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和不 断扩大的工业区、 居民区等等。 更重要的是引起城 乡关系格局的大变动, 人口结构、 生活方式和居住 方式的大变动, 震撼全球, 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个方面来看 : 1. 城镇化速度虚高, 特别是“ 土地城镇化” 速
度太快
20 0 4 年底全国有设市城市6 0 多座, 建制镇 2060 0 多个。 城镇人口 从 194 9 年的50 0 0 万, 已经发 展到20 0 5 年的5.6 2 亿, 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 3 %。 其 中, 城镇化率从 2 0 % 到4 0 % 只用了2 年, 这个过 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 一倍多。 而实际上, 20 0 5年 我国43%的城镇化率是“ 虚高” 的, 因为, 包括了1.3 亿“ 农民工” 和他们的家属( 公安部、 建设部、 民政 部将农民工进城打工居住半年以上的均算作城镇 人口) , 这些人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有相当大的 差别, 他们的工作条件、 生活条件都很差, 缺乏城
成了一个世界级的、 空前的、 无与伦比的空间生产 规模, 表现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基建投资规模、 高速 膨胀的城市范围、 亿万农民工和流动人口, 为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 为推动城市工业化、 拉 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顺应全球化和现代化 发展提供了相当可观、 十分宏大的空间框架性支 撑, 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镇化在重 组中国经济框架、 带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 也在 重组中国 社会结构, 使乡村中国 逐步变成一个都市 中国; 也在重构中国政治、 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总之,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和改造着整个中国。 可以预见, 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逐步走向基 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随着虽然发生有所滞后、 但是其规模空间巨大的中国“ 产业革命” 和“ 产业 转型” , 以及人均GDP30 0 0一 5侧 叉 ) 美元的逐步实现, 还将有3一 4 亿人口 进人城市, 205 0 年中国城镇人口 将达到 1 0 亿, 一个难以遏制的造城运动将继续强 烈地推动我国现行城市体系的巨大惯性发展。 但另 一方面, 规模巨大、 速度惊人的空间生产又暴露出 一系列严重问题, 表现为迅速消失的 农地资源、 惊
村。
2.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 位增加不
能适应如此冒进式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进程需要与产业结构及其转型的 进程相适应。 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仍然占4 5 %。 这说明我国工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还 有很大的差距, 实现产业结构根本转型是很长的过 程。 我国目 前具有庞大的基础原材料产业, 但依靠 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 口, 空间已经不大。 城镇化和就业人口的增加越来
宋林飞 : 中国城镇化进程是在旧的城乡二元结构
体制下推进的, 它必然又产生新的二元结构。 1亿 多“ 农民工” 现象就是在这一系列二元体制下的独 特表现。 的确, 改革开放以 来的中国城镇化不断加 速产业要素积聚, 带来了极化效应与辐射效应, 是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城镇化过程中创造了大量 就业机会, 促使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 大量农民离 开农村进人城镇, 改变了社会结构; 城镇化过程中 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促使城乡居民提高了生活水 平, 改善了生活质量, 带来了城市文明。 但是, 不 容忽视, 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 ) 粗放规划、 建设和经营。 “ 摊大饼” 式超大型城市格 局, 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些地区为了加快城镇化进 程, 通过修改城镇建设规划, 占用大量土地进行城 镇建设。 有的地方利用县改市、 乡改镇的机会, 把 大量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等。 地方政府“ 经营 城市” 的冲动、 开发区的不断扩张、 房地产开发与 高校的“ 圈地运动” 等, 使城镇化发展与稀缺土地 资源的矛盾 日渐尖锐。 ( 2 )“ 土地城镇化” 速度超 常, “ 农民城镇化” 进程严重滞后。 众所周知, 城镇
地农民, 土地市场秩序混乱, 社会问题严重。 可以
说, 城镇化 进程的 问 题已 经 成为 严重制约 我国 实 施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任平: 我认为, 我国城镇化除了世界城市化运动所 具有的通病如“ 摊大饼” 造成的中心城市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差、 人口过于密集、 城市郊区扩展过速、 贫富差距严重、 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等等以外, 空间 生产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 其一, 人与自 然对立严重。 城市人口 集聚过速, 城市承载力已接近极限, 环境破坏已近极限, 资源 消耗已近极限。 再不顾生态承载力而盲目 扩大城镇 化规模, 很可能造成大规模永久性的生态破坏。 缺 水地区城镇人口规模和工业化集聚度不能过大, 各 种全国性的“ 调水工程” 对生态破坏性影响很大, 不宜过度实施。 城镇化是人口集聚、 集中居住和交 往的生产、 生存方式。 一个地区的人口密集度必须 与其城镇化的空间资源的承载力、 与“ 生态赤字” 相关联。 恰当的城市承载力是维护人与自 然、 人与 环境友好关系的临界点和关节点, 一旦突破, 将造 成环境和生态灾难, 也必将导致城市生态和文明的 衰退。 未来 1 0 亿中国人口 城市居住形态可能会分 为5000 万以上超级中心城市或人口密集态都市圈 ( 长江三角洲地区、 京津塘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1口 以 ) 万人 口的大型中心城市和 60 0 一 70 0 万人 口的 中心城市( 以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区级中 心城市 )、 10 0 万人口的次级城市( 地区城市 ) 和5 0 万人口县域城市和 1 5 万以下的市镇。目 前, 中国 的人口 偏向或逆向流动规模巨大, 主要集中在东部 地区。 从我们抽样调查情况来看, 20 ) 1年以来, ( 千 万人口级城市常驻人 口中外来人口年增长幅度达 2 %, 3 中小城市年增长幅度达3 6 %。 昆山市20 0 1年 外来人口2 3 万, 20 0 6 年 6 月达 7 6 万, 已经超过户 籍人口。 这些城镇及其周边的耕地面积已经远小于 地区警戒线, 农产品已经无力自 给, 生态资源供给 出现远距离( 跨区域 ) 常链。 没有湿地, 没有森林, 只有“ 水泥森林” 甚至耸人云霄的“ 水泥山楼” 。 人 与自 然远隔千山, 多重环境污染( 高技术污染已经 初露端倪 ) 已经超出了地区处理控制系统所及的能 力范围。 缺水城市、 空气重污染城市比重不断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公布的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 重的1 0 个城市排名, 中国就占了7 个。 此外, 我国 城市空间生产和管理水平低、 耗能高、 高污染、 不 节约、 不循环( 经济 ) , 不断加剧人与自 然的矛盾, 城市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其二, 城镇化与产业化、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 城 镇化之间脱节。 城镇化进程超越产业支持, 许多新
问题之一。 城镇化进程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也越 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首
要问题。 那么, 对我国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 在的问题做全面反思, 应当如何概括呢? 陆大道: 目 前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处在一个 “ 大跃进” 和空间扩展失控状态。 之所以称之为“ 大跃进” , 是 指这一发展态势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轨道, 出现了 “ 大跃进” 。 判定这一“ 大跃进” 态势, 可以从以下几
办了“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 “ 10+ l 0 ’ 全国高层论坛, 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 城市社会学、 城
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 城镇化进程中 存在的 严重问 题的 成因、 表现、 后果进行了 深 度反思, 就我国 城
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 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 深入探索。 本刊发表一组文章, 以飨读者。 中图分类号: Cgl Z. 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1, 4 0 3 ( 2 0 7)02一 《 X X )1一 9 1
20 0 7年3月 第2期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Acade而c l oum司 f suzhou Un o iv s it r e y (Phil溯 Phya n d S犯 1 沮阮ie c e n )
Ma 乙 2( ) 7 X
No .2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 ( 一组 )
编者按 : 20 ) 6 年1 ( 2 月2 一 3 日 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 研究 基地“ 苏州大学中国 农村城镇化研究中 心” 主
0 %一 2 40%只用了2 年, 比 发达国 家平均要快一倍。
可是, 2 .7%这一数字又掩盖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 4 题: 它包括了1.3亿“ 农民工” , 他们虽然工作在城 镇, 但是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 并没有享受到城镇 化带来的制度红利, 更没有融入城镇。 对于中国城 镇化来说, 他们依然是局外人。 其次, 城镇化进程 大大超越工业化速度, 缺乏产业支撑, 因而是过度 的城镇化。 9 81~200 1 5 年, 农业就业人口 并没有大 幅度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也并没有显著_ L升。 许多 城镇并没有工业增长, “ 三集中” 起来的所谓城镇完 全没有工业基础, 依然务农的农民牵着老牛、 赶着 猪羊住进高楼。 ( 3 ) 城镇化中土地、 水资源等日 益短缺, 污染 程度日 甚一日。 它加剧了我国的耕地紧张状况和粮 食安全危机, 它还带来了人口 浪潮, 产生大量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