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聊城杨氏海源阁刻书、钞书与藏书印续考
《海源阁书目五种》序
目
录
,
其 余 四 种 均 为简
。
若
海源阁书
、
为 普通
,
其余四 种
。
均为 宋元秘本 书 目 书 目 非编 于
。
一
杨 氏 藏 书 号称 数
必 须 合 而 观之 卷数
、
,
十万卷
,
宋存书 室
。
四经 四 史 之斋
向 为人所艳 称
目
人
一
时
、
,
方 能 窥其 全 豹 数
、
即 以 四 种 宋 元秘 本 书
。
而言
,
其 中 详略 各 异
,
虽 肖肇
,
自
至堂
以增
)
勰卿
(
绍和
)
继之
,
凤阿
,
(
保彝
又继
迄于 敬夫
阅 时 四世
一
时 间 亦 长达 百 年 以 上
,
,
然 终 因 地 方 不清
人 谋不 臧
,
寻致 宋 元 孤
本 秘笈 散 落人 间 铜 剑楼
,
,
发 而 不 可 收拾
酿 成我 国 近 代 藏 书 史 上 之 最 大 惨 剧
。
较 之 常 熟 瞿 氏 铁琴
,
著录书 名
册数
、
函
版本
,
亦偶有 不 同
倘能 相互参 阅
,
劭基
目
以 及 门 之雅
,
曾登阁
,
一
而江 建霞
标
随汪 柳 门
《
(
学
使
也
,
按使 所经
海源阁藏书楼的形成
海源阁藏书楼的形成作者:田亚齐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6期摘要:运河的南北畅通为海源阁藏书楼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经济、文化平台,其次,海源阁的主人杨以增凭借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独具慧眼地建起这座藏书楼。
关键词:大运河、海源阁、杨以增每个有博物馆或图书馆的地方,都肯定是经济发达,群众文化基础好,兼有有识之士力促之。
海源阁藏书楼就是具备了这些条件而形成的。
聊城杨氏海源阁乃清季著名私人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是杨以增。
杨以增(1783~1856)字益之,一字至堂,道光二年(1822)进士。
道光十四年(1834)后在广西、湖北任道员,开始购藏书籍,后来,随着杨以增仕途的变迁,海源阁藏书主要来自于京杭运河两端的江南和京师。
道光十八年(1838)杨以增奔父丧归里,因藏书渐多,乃于道光二十年(1840)建藏书楼,题其名曰“海源阁”,且旁书跋语道:先大夫欲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以承祀事。
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并仿鄞范氏“天一”名阁云。
[1](p245)海源阁藏书楼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齐名,而其书之富赡珍秘,远在陆氏、丁氏之上。
后陆氏、丁氏转归他人,仅余海源阁与铁琴铜剑楼遥相辉映,故有“南瞿北杨”之称。
据记载,海源阁共藏宋元版、精校名抄本书四百六十余部,一万一千多卷;藏普通版本书三千余部,二十万八千多卷。
宋元版书中,不乏珍本、孤本,精校名抄本多出自黄丕烈等著名藏书家、校勘家之手。
普通版本中,明版约占四分之一,清刻约占四分之三,皆精刻精印,今多可归入善本书之列。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运河岸边的重镇聊城。
元代定都北京,聊城成为近畿地区。
元王朝为交通便利开会通河,大运河穿聊城而过,聊城更得南北交通之便,北通京师,南连三吴,被史家誉为“漕挽为咽喉,天都(府)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交通便利,加上物产丰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聊城及周边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的粮棉产区和纺织品的贸易中心。
海源阁抄书考略
不是最终数 字 。兹将现存 十 四种叙 录考析于下 。
c 8 , m, 行 字数不一 , 红格 , 四周 双边 , l单鱼尾, 白E, 1 《 古韵分部谐声》 不分卷 4册( 藏鲁图)
( ) 以增 撰 , 氏海 源 阁抄 本 。 l . 清 杨 杨 9 3×1 . 35 上 题 “ 石 书 画 目”, 金 下记 页 数 , 下 题 “ 源 阁” 次 海 。
( 藏鲁 图 ) ‘
7 《 北堂书钞》 6 卷 2 册 ( 10 0 藏鲁 图)
( ) 唐 虞世 南 纂 , 氏海 源 阁 抄本 。2 . 杨 2 4×1. 55
( ) 以增 撰 , 清 ) 清 杨 ( 杨 和辑 , 氏 海 源 阁抄 杨 本 。l. 88×1e 6行 2 lm, O字 , 格 , 红 四周 双边 , 格 每
经部一种 , 史部 四种 , 子部一 种 , 集部 八种 。佚去两 种
( 杨 绍 和 、 保 彝 撰 , 氏 海 源 阁 抄 本。 清) 杨 杨
1. 6 9×1 . e 8行 , 1 5 m, 字数 不 一 , 格 , 红 四周 双 边 , 白 口, 版心上 题 “ 海源 阁书 目” 。每卷 卷 端钤 满 汉 对 照
维普资讯
文 献 学
山 东图书 馆季 刊 2 0 0 6年 第 4期
海 源 阁 抄 书 考 略
丁 延 峰
( 京 大 学 中文 系 , 苏 南 京 20 9 ) 南 江 10 3
【 摘 要 】 山东聊城海源阁为我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 , 搜罗宏富 , 为世所称 。海源阁杨 氏还勤 于抄书。所抄存世 者有十
一
c 1 m, 0行 2 l字, 红格 , 四周 双边 , E, 红鱼尾。 白 l单
书目书影觅残阁——聊城杨氏旧藏散后新考
书目书影觅残阁——聊城杨氏旧藏散后新考
陶振纲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 "海源残阁"是第四代阁主杨敬夫钤用的藏书印,一个"残"字,涌出阁主与世人的多少惋惜,多少惆怅,多少愤怨.以汇聚前代南北名藏书家流散珍本而举世闻名的聊城杨氏海源阁,终亦未能避免阁倾书散的悲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迭遭军阀兵匪的劫掠,无知愚顽攫得书籍后,或拆散包物,或枕头垫身.稍知价值者,则甩售书贩.
【总页数】10页(P40-48,54)
【作者】陶振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近代聊城杨氏海源阁刻书、钞书与藏书印续考 [J], 骆伟
2.恐以赝器校正史——章太炎先生题注清宫旧藏新莽嘉量全形拓片考 [J], 斯彦莉
3.京师图书馆旧藏康熙十年《炎陵志》书影 [J],
4.袁寒云旧藏宋元本书影选登 [J],
5.国立北平图书馆旧藏道光十八年《炎陵志》书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源阁及海源阁写本书目两种
保守其孑遗 , 聊城杨氏海源阁收拾余烬” 。
海源阁藏书主要聚集 于杨 以增 、 杨绍和父子时 期, 但追溯前源 , 自杨以增之父杨兆煜时期已经开始
藏 书 。杨 兆 煜 ( 1 7 6 8—1 8 3 8 ) , 字炳南, 嘉 庆 三 年
上, 当时海 源阁楼 上楼 下各 为三 楹 , 楼 下供 奉杨 氏列
袒列宗 , 楼 上 存 放 所 积 善本 。杨 氏 堂 号 尚有 “ 四 经
四史之 斋” 及“ 宋存 书室” ,然 此 二 斋 仅 为 堂号 , 并
藏书 目》 , 光绪十四年( 1 8 8 8 ) 刊于师许室 , 著录珍籍 三百六十余种, 仅记书名 、 版本及卷册 , 无有解题 , 后 与 其所 编《 丰顺 丁氏持静 斋 书 目》 《 铁 琴 铜 剑楼 藏 宋 元本书目》 合称《 江刻 书 目三种》 , 江刻三种书 目皆 为 手书 上版 , 但 仅 海 源 阁书 目为江 标 手 书 。第 四部 与 第五 部书 目皆杨 保彝撰 , 分别 为 《 海 源 阁藏 书 目》 及《 海源 阁宋元 秘本 书 目》 。 杨保 彝撰 写两 部 书 目时 为宣 统 元 年 ( 1 9 0 9 ) , 其 时 五十七 岁 , 次 年 即 归 道 山 。《 聊城县志》 有《 杨 保 彝传 》, 称其 : “ 无子 , 择 族 子 嗣 。病 革 时 , 以祖 父所 遗海源阁宋明板书及古字画金石 , 禀官立案 , 永作家
源阁 。道 光 二十 年 ( 1 8 4 0 ) , 杨 以增 亲 自题 匾悬 于 楼
撰有《 续录》 四卷 。此 目有 光 绪 十 九 ( 1 8 9 3 ) 年 杨 氏 家刻本 , 刊行 后 十余 年 , 书 版 竟然 散 落 于 市 , 被 董 康
聊城杨氏藏书家风的现实启示
聊城杨氏藏书家风的现实启示作者:杨胜祥来源:《知与行》2020年第02期[摘要]家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家风,就是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清末四大藏书世家之一的聊城杨氏,在藏书家风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杨氏海源阁藏书始于杨兆煜,其子杨以增建海源阁,收书数十万卷,规模已具。
至其孙杨绍和,又广收零星散本,使海源阁成为当时藏书的重镇。
后来又经曾孙杨保彝保藏,传至玄孙杨敬夫,战乱、匪祸四起,保护艰难。
直到1945年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将剩余书籍捐入山东省图书馆。
今其藏书主要存于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为广大读者阅读使用做出贡献。
聊城杨氏藏书家风对现实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身为领导干部者“廉洁齐家”;二是妇女在树立藏书家风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三是家庭内部相传的“书香”文化;四是藏书不忘阅读研究;五是拥有保护古籍的使命感。
[关键词]藏书;海源阁;家风;启示[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091-05《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家风,就是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有一人之风格,一家有一家之家风,一民族有一民族之风俗,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尚。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家族、家庭,各具突出特点。
有那么一类家族为世人所知,或者说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于藏书的家风,我们可以称之为藏书世家。
清末有四大藏书世家著称于世,即铁琴铜剑楼的主人常熟瞿氏、海源阁的主人聊城杨氏、皕宋楼的主人归安陆氏、八千卷楼的主人钱塘丁氏。
今以聊城杨氏为例,讨论其藏书家风的现实启示。
杨氏海源阁藏书始于杨兆煜。
兆煜,字炳南,嘉庆三年举人,出任山东即墨县教谕。
其子杨以增建海源阁,收书数十万卷,规模已具。
海源阁刻书考
同上
22×13.5cm,9行
六艺纲目
丛书综录,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清末民初四⼤藏书楼之聊城杨⽒海源阁的风⾬历程爱书之⼈⾃古有之,⼀开始买书是为了⾃⼰读,后来不再纯粹是为了⾃⼰看,⽽是因为喜欢它的版本、喜欢它的内容、喜欢它的精美、喜欢它的悠久,很多藏书家凭借着对⽂化的敬畏、对书籍的痴迷,穷尽⼀⽣,不遗余⼒地寻书、藏书。
江苏苏州城西有⼀个⼩镇,名叫藏书镇。
⼀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地⽅肯定与读书⼈有关。
事实也的确如此,它是为了纪念西汉名⾂朱买⾂发奋读书⽽得名。
藏书镇的故事我们不多讲。
这⾥我们说⼀下清末民国著名的四⼤藏书家之⼀的聊城杨⽒海源阁。
聊城杨⽒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铁琴铜剑楼在当时有“南瞿北杨”之称。
⽽且它也是四⼤藏书楼中唯⼀在北⽅的。
这样⼀说,就知道它地位的重要性了。
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海源阁的渊源海源阁的创始⼈可以追溯到杨兆煜(1768-1838),但他⼀⽣的⼤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因官职不⾼,交游不⼴,资⼒有限,所收藏图书并不多。
⽽且此时还没有⽤海源阁的名称,只有⼀个“厚遗堂”的称谓。
海源阁⼤规模收书活动,是从杨以增开始的。
并且海源阁也是杨以增在1840年建成,并专门⽤来藏书所⽤的。
所以严格来说,海源阁的创始⼈是杨兆煜的⼉⼦杨以增。
海源阁简介⼆、河道总督杨以增收书1.开始收藏杨以增(1787-1855),1822年考中进⼠,随后出任贵州荔波县知县。
收书⽣涯也从此时拉开帷幕。
在1822年⾄1840年间杨以增在贵州、⼴西、湖北辗转为官,贵阳与遵义⼀带是王阳明讲学之地,民间藏书很多,收书也便利。
但此时收集的书籍,以普通及精刻本为主,珍本很少。
1838年杨以增因⽗亲病故,回乡丁忧。
居家期间,为实现其⽗藏书遗愿和⾃⼰⼤规模藏书理想,于1840年建⼀座⼆层的藏书楼,名⽈“海源阁”。
海源阁取⾃《礼记·学记》中的⼀句话:“先河后海”,意为:书就好⽐是是河流,河流尽头必是⼤海,做学问不但要饱读诗书,还要探究其源头。
此外还有⼈认为“海源阁”隐藏着杨以增藏书的“野⼼”,意为:他的这个藏书楼会成为天下古书的源头。
《海源阁藏书研究》成果简介
海源阁藏书研究——《海源阁藏书研究》成果简介2011年05月15日16:54/GB/219457/219506/219508/219529/14640288.html聊城大学文学院丁延峰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私家藏书个案研究——海源阁藏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8BTQ020),最终成果为专著《海源阁藏书研究》。
课题组成员有:苗菁、杨连民、杜季芳、耿春燕、吕晶。
私家藏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清末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与常熟铁琴铜剑楼并峙南北,又有“南瞿北杨”之誉。
它在中国北方异峰突起,从收聚到散失,非常典型,也备受关注。
作为中国私家藏书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个案研究颇有价值。
海源阁藏书研究,从杨氏藏书1930年前后散出时期,到1949至1990年以前,再到1990年以后至今,经历了一个高潮→低潮→高潮的驼峰式变化过程。
这期间以收集整理材料和泛论为主,解决了部分问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具体而言,首先,研究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整理材料多是散金零玉,且述而不论,因较少系统综合升华,难以揭示杨氏藏书的整体面貌和价值。
而一些概述因缺少实证支撑,又多泛泛而论。
其次,研究深度不够,有些课题未能引起重视,如杨氏刻书,前人只是搜集了部分简目,而具体的刊刻情况和特点未做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杨氏刻书在清代刻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杨氏藏书特色,前人只是简单谈及,并未展开论述。
对杨氏所藏善本的著录,有不少停留于表面,其文献和校勘价值尚需深入挖掘,广度上亦有待拓展。
如前人较少关注杨氏的学术贡献,进而忽略了学术与藏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海源阁的深层成因;善本的著录整理(前人只是著录了部分善本)与开发利用,等等。
再次,前人的研究还有一些误说,如版本鉴定的失误、藏书数量统计不确、有些遗书归宿调查失实等。
综上可知,海源阁藏书研究确待改进完善,其研究空间仍有很大。
海源阁藏书精品述略
当是南宋 中叶建本 。此书字体端丽 , 锋棱峭耸 , 墨俱佳 , 纸 与前本可称 同美 , 遂并储 四经四史 之斋 。此 书 经文及释文 较通 行坊刻之本为胜 。书 中用朱笔 点句 , 而于 讳宇 则以朱 笔规识 , 当是南 宋 书塾 中课读之 本。此 书原 为海 宁陈 忡鱼( ) 鳢 旧藏 , 仲鱼与吴 槎 客( ) 骞 均有跋 语 书于别 纸 , 缀之 卷末。此 书原 为二 十
Ma . 0 r .2 ∞
.
1 o 1 9N .
海 源 阁藏 书 精 品 述 略
崔 国 光
( 山东省图书馆古籍部 , 山东济南 20 1) 50 1
摘
要 : 东聊城 杨氏海潭阁 , 山 是我 国晚清著名的私 家藏 书楼 , 以藏书宏 富而驰名 中外。
在海源 阁藏 书中. 杨氏视 宋版“ 四经四 史” 为镇 阁之 宝, 别辟 书室以珍藏 , 其室名 为“ 籁 四经 四
收稿 日期 10 1 5 5 20 —0 —1
作者简介 ; 国光 (90 , 山东莱西人 , 崔 15 一) 男, 山东省 图书馆 古籍部研 究馆 员。
11 O
维普资讯
卷. 成丰十一年兵瑟中遭到严重焚毁 , 仅余卷首和卷一至卷十一。此书历经 名家藏彝 , 有玉 堂学士 、 山 湖
维普资讯
20 02年 3 月 第l 9卷第 1 期
烟 台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Y n i o l m esy如目日 P】 y oi.c ne Eio) am mm vrt N U i l l0o &Sc 1 i cs di ( j 1 a S e tn
聊城海源阁藏书聚散考略
聊城海源阁藏书聚散考略
聊城海源阁藏书聚散考略,始建于1995年,是聊城文籍古籍最
完备、保存最完整的文献单位。
海源先后搜集建藏各类古籍共计二十
余万册,是聊城文籍古籍之最。
在此收藏着政治、外交、文学、哲学、宗教、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著作,其中许多文献已经被
国内外学者列入搜集范围,特别是明清早期未见打印之书,在阁藏中
可搜得到其完整的实体,价值万金。
海源也激发了许多研究者的求索
欲望,聚集了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学者,成为研究中国文籍古籍的宝
库和研究室。
海源的成立,为当地的文献搜集、研究以及保护作出了
重要贡献,对于精准把握聊城古代人文历史,推动文化发展都具有重
要影响。
晚清山左藏书楼——海源阁
对 其遗 书遗 物进行 搜 集整 理
,
杨 氏遂于 清 江节署 等 地
、 、
深信
通 过进 一 步的 整理 与研 究
、
,
洲 汪 氏 艺 芸 精 舍大 批 精 峡
同 时还极 力搜罗
、
对 我 国 传 统 的 目录 学 作 献
,
善本 的 辑 佚 工
鲍 氏知 不 足 斋 秦 氏 石 研 斋 钱 氏 红 豆 山 庄 方 氏 碧 琳 琅馆 以 及 江 都 汪 容 甫 鱼
》
、
王 摩洁 集
》
,
、
韦苏 州 集
《新序 》
,
等 现 仍 在国 内 可 见书 虽未 大 批 流入 异 域
、
反
”
但部分的 能的 少?
。
少量 的 为外人 所得
,
那是完 全可
,
侯诸来 日
,
海源 阁 流 失 在 国 外 的 图 书
。 ,
到底 有多
终年
至 今 没 有定 论
,
我 国 著 名 藏 书家 周 叔 搜 唯恐 典籍 流散 国外
, ,
对 我 国北
一
、
建 阁 始 末
,
.
方 及 现 代几 大 图书 馆 的 藏 书 影响
。
产生 了 深 远 的
,
无 怪昔 年 元和 江标 发有
` ’
对此 举 既 羡慕 又
我 国私人藏 书
,
历 史渊 源 较久
,
就
忌妒
,
“
昔 之 连 车而 北者
。
安知 不 捆 载
。
明清 两 代 私 人 藏 书 而 言 化 的关系 北藏 书 家 较 少
山东聊城海源阁藏书始末
山东聊城海源阁藏书始末
王彩云;王建华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1985()2
【摘要】海源阁是杨以曾家的藏书斋名。
杨氏一家从道光年间开始着手收藏典籍、字画、古玩,一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由于战乱及其他种种原因,海源阁藏书逐
渐散佚。
共历时一百多年,先后相传四代。
杨氏一门四代藏书家杨以曾是海源阁的第一代主人,字益之,一字致堂,谥靖勒,山东聊城人。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生年不详),卒于清咸丰五年十二月。
其曾祖杨帝锡,为候选郎中;祖父杨如兰,为候选州吏目;父亲杨兆煜,嘉庆三年(1798)举人,墨县教谕。
杨以曾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
教育,并以嗜书名于时。
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分发贵州,补荔波县知县,为巡抚
吴荣光保调贵筑县。
历官兴义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官至江南河道总督。
【总页数】3页(P50-52)
【关键词】海源阁藏书;山东聊城;杨绍和;杨保彝;始末;兵乱;咸丰;王献唐;杨氏;刘松
年
【作者】王彩云;王建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近代聊城杨氏海源阁刻书、钞书与藏书印续考 [J], 骆伟
2.三论山东私家藏书之风——从山东藏书家收藏的善本书谈到聊城杨氏海源阁、临清徐氏归朴堂藏书的聚散 [J], 王绍曾
3.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管窥 [J], 张兆林;束华娜
4.清末著名藏书楼--山东聊城海源阁 [J], 牛红亮
5.山东聊城“海源阁” [J], 李士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源阁抄书考略
海源阁抄书考略抄书一事,古代藏书家之同好也㊂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为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藏书达四千余种,可谓搜罗宏富,为世所称;杨氏又刻印书籍近四十种,于清季私家刻书中位列中上;然杨氏不惟藏刻,对于抄书,亦甚勤奋㊂经笔者爬梳整理,所抄共十六种,存世者有十四种,以集部为主,计经部一种,史部四种,子部一种,集部八种㊂佚去两种分别为‘宋元本书目“和‘金石书画目录“㊂海源阁遗书散佚严重,所抄书亦必然失散不少,故这个数字定不是最终数字㊂兹将现存十四种叙录考析于下㊂1.‘古韵分部谐声“不分卷4册(藏鲁图)(清)杨以增撰,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9.3c mˑ13.5c m,9行,行字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海源阁㊂2.‘历科甲第录“不分卷4册(藏鲁图)不著辑者,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9.8c mˑ13.2c m,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海源阁㊂所辑自道光壬午恩科至丁未科,从所录科第至道光二十七年可知,此书当抄在是年之后㊂3.‘先都御史公奏疏“36卷36册(存21卷21册)(藏鲁图)(清)杨以增撰,(清)杨绍和辑,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8.8c mˑ11c m ,6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每格一字,注文每格两字,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上题朱字:先都御史公奏疏㊂目录后为杨绍和序㊂4.‘海源阁书目“不分卷6册(藏鲁图)(清)杨绍和㊁杨保彝撰,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6.9c m ˑ11.5c m ,8行,字数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版心上题 海源阁书目 ㊂每卷卷端钤满汉对照 聊城县印 ㊁ 东昌府印㊂5.‘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不分卷1册(藏国图)(清)杨绍和撰,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7.2c mˑ22.6c m ,8行,字数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上题 金石书画目 ,下记页数,次下题 海源阁 ㊂首卷卷端题 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 ,下钤有 彦合珍玩 朱文方印㊂6.影宋精抄本‘三历撮要“不分卷1册(藏国图)不著撰人,清咸丰元年颜士钦影宋抄本㊂18.5c mˑ10c m ,10行19字,四周双栏,白口,无鱼尾,版心上记字数,中题 三历撮要 ,下记页数,次下记原宋本刻工:陈仁㊁王忠㊁虞文㊁汤安中㊁王炎㊁江大有㊁汤孙㊁忠等㊂卷末题:海源阁依宋本影写㊂卷末依次录钱大昕㊁瞿中溶㊁孙星衍㊁杨绍和跋㊂7.‘北堂书抄“160卷20册(藏鲁图)(唐)虞世南纂,杨氏海源阁抄本㊂22.4c mˑ15.5c m ,10081/海源阁研究论集行21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㊂鱼尾上题北堂书抄 ,版心上题 益之手校 ,次下题卷次,次下题 海源阁㊂8.‘归有光等评点欧阳文忠文抄“不分卷4册(藏鲁图)(宋)欧阳修撰,(明)归有光选,(明)归有光等评,(清)王元启辑㊂杨氏厚遗堂抄本㊂17.6c mˑ12c m ,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厚遗堂㊂卷首有嘉兴王启元题序,次目录,共七十一篇,目录首题 居士集,但内中文章有在居士集之外者,依次为论㊁墓志铭㊁记㊁序㊁书㊁状㊁史论等㊂原抄本无标题,鲁图‘馆藏海源阁书目“题 ‘居士集“不分卷,(宋)欧阳修撰,(清)王元启辑㊂9.‘归有光等评点欧阳文忠文抄“不分卷4册(藏鲁图)(宋)欧阳修撰,(明)归有光选,(明)归有光等评,(清)王元启辑㊂杨氏海源阁抄本㊂20c mˑ13.3c m ,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上题:欧阳文忠文抄;中题:震川选本;版心下题:海源阁㊂卷首有王启元序,次目录,次杨以增题识㊂第四册卷首有书巢居士识㊂原抄本无标题,鲁图‘馆藏海源阁书目“题 ‘震川先生评选欧阳文忠公文抄“不分卷,(宋)欧阳修撰,(明)归有光辑评 ㊂10.‘古诗杂抄“不分卷1册(藏鲁图)不著辑者,杨氏厚遗堂抄本㊂17.6c mˑ12c m ,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厚遗堂㊂有 杨保彝印 朱印㊂11.‘铁堂诗草“2卷‘补遗“2卷1册(藏鲁图㊁国图)(清)许珌撰,(清)杨芳燦选,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8c mˑ181海源阁抄书考略/。
海源阁杨氏著述考
作者: 丁延峰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57-68页
主题词: 海源阁;著述;学术著作;学术观点;典章制度;实事求是;藏书楼;杨以增;“理”;“礼”
摘要:有清末年,山东聊城海源阁藏书楼,广聚南北佳椠,藏书达数十万卷,不仅数量多,且重宋元善本,享誉海内外,世称“南瞿北杨”。
但海源阁几代主人不惟收藏,在搜罗之馀,勤于笔耕,故又著述甚丰。
杨以增同年友梅曾亮曾日:“(以增)名物、象数、音声、训诂亦勤恳研究。
陆立夫(建瀛)尝语予日:吾向以至堂好蓄书,今乃知其得一书必阅一书也。
”以增治学成绩卓然,著有多种学术著作,且有卓见。
在《礼理篇书后》一文中他系统阐述了自己对清中叶关于“礼”与“理”之争的学术观点,从而“息群儒之聚讼”(高行信《志学箴题识》);在《海源阁藏书记》中提出了有关治学的“海源”学说,影响颇钜;他在与友人的通信及一些题跋中多次表明治“经”的理论,如“读经而不由郑学,犹欲入室而不由门户也。
”(《六艺堂诗礼七编叙》)“学先识字,循轨辙于汝南,教重传经,溯渊源于高密。
”(《杨至堂致许印林八通书》之一)洵为不刊之论。
在《志学箴》中说道:“非汉唐则典章制度莫详,故注疏为尚;非程朱则世道人心莫挽,故践履为先。
其于学之实事求是一也。
”又道:“程朱由践履入,陆王由觉悟入,所由异,求己同也。
步趋程朱自无流弊,攻击陆王,吾无取焉。
”亦为精辟之见。
海源阁_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1983 , (1) . [ 8 ]梅曾亮. 海源阁记 ,柏枧山房文集. [10 ]山东省教育厅呈报海源阁藏书情形. (一) 第一次中国教
育年鉴 ,1935. [11 ]邵养轩. 海源阁藏 书聚 散 始 末记. 教育 短 波一 卷 六
杨氏历代的私家藏书 ,一向是不轻易示人的 ,现在 ,劫后 余存的海源阁藏书 ,已收归国有 ,公之于世 ,愈益引起了人们 的重视 ,它正以崭新的面貌 ,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 1 ] [ 9 ]杨绍和. 楹书隅录序. [ 2 ] [ 4 ] [ 5 ]陈登源. 古今典籍聚散考. [ 3 ]潘祖荫. 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 [ 6 ]王献唐.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 山东省立图书
海源阁是清朝晚期山东省聊城杨氏的私人藏书楼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驰名中外与江苏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陸氏的皕宋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而杨氏亦被誉为四大藏书家之首
新视角
海源阁 ———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陈文辉 周建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摘要 :本文在阐述海源阁百年兴衰的基础上 ,论及杨氏的藏书旨趣及其藏书的特色 。 关键词 :海源阁 ; 兴衰 ; 藏书旨趣
四 民国初年 ,国内政局动荡 ,山东兵祸四起 。这种严重的 混乱局面 ,对于拥有大量珍藏的海源阁主人来说 ,不能不感 到极大的忧虑和不安 ,而且早在军阀张宗昌统治山东时期 , 就有将杨氏藏书收归公有之说 。因此 ,杨承训为了不使所藏 归公和在混乱中散失 ,他先于聊城混乱之前 ,于民国十六年 夏天和十七年十月间 ,先后两次把海源阁大批珍善之本秘密 运往天津 ,并“声言在津招股影印”⑩。他的大批珍善之本由 聊城海源阁运出 ,致使这批中国文化的瑰宝免遭兵燹 ,而海 源阁其它珍藏未能逃脱散失的厄运 。 1929 年 7 月 10 日 ,土匪王金发占据聊城 ,设司令部于杨 氏海源阁 ,对其藏书大肆焚毁 。1930 年 ,战事又起 ,聊城继 被土匪占据 , 海源阁再遭劫难 , 致使杨氏海源阁藏书大量 散失 。 海源阁屡遭匪劫 ,国内学人闻之愤慨 ,许多专家学者为 之奔走呼号 ,刹时间一个抢救海源阁藏书 、保护中国文化遗 产的浪潮波及全国 。例如 ,天津《大公报》发表《为海源阁藏 书作最后呼吁》;山东省教育厅在报界发表“重要启事”,对海 源阁散出之书 ,禁止私人出售 ,严防外流 ,违者绳之法 。 当土匪从聊城逃窜之后 ,海源主人将其余书籍 ,装五十 多箱运往济南杨宅 。当时的山东省省立图书馆本着保护中 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之目的 ,向杨敬夫提出了妥善保管这批 藏书的三条协议办法 :一是杨氏委托图书馆代为保藏办法 ; 二是半捐半卖办法 ;三是平价收买办法 。然而杨敬夫欲转书 价为实业投资 ,而山东当时又没有相当款数 ,王献唐虽为之 奔波 ,杨氏存津之精善珍本九十多种 ,仍通过天津人士组织 的“存海学社”于 1931 年 9 月 ,以八万元抵押于天津银行 。 1945 年日本投降后 ,在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的干预下 , 这批藏书被收归国有 ,于 1946 年 2 月 5 日为北京图书馆正 式收藏 。通过点收 ,这批图书共有九二种 ,一千二百零七册 。 至于杨氏存济南劫余之书 ,抗战时又运往北京 。1944 年杨 氏售书的消息传到济南 ,济南人士辛铸久 、苗兰亭 、张萧斋等 人集资三百万购回济南 ,战后捐入山东省省立图书馆 ,其书 共有二千五百余种 ,三万二千余册 ,其中“善本书共五百九十 种 ,九千八百零二册 ,三万二千八百二十二卷”。⑾至此 ,除了
海源阁遗书流入域外考略
海源阁遗书流入域外考略杨氏海源阁为 晚清四大藏书楼 之一,因藏善本极多,又有 南瞿北杨 之誉㊂民国间,海源阁连遭匪劫,藏书毁逸散出,成为 私家藏书深受兵燹之祸的代表 ①㊂这其中,有一批善本流入了域外,在当时引起国人极大关注㊂然而,这些藏书是怎样流入国外的?数量有多少?其珍善程度如何?长期以来,却又成为难解之谜㊂本文通过搜集资料,爬梳考证,基本摸清了事实真相㊂民国初年,袁世凯之子克定欲将海源阁藏书攫为己有㊂1927年夏,海源阁第四世主人杨敬夫怕遭不测,遂将宋本二十六种捆载至天津出售㊂1928年春,北伐军马鸿逵部进驻聊城,海源阁藏书略受损失,敬夫于是年冬冒雪又将宋元校抄十余大箱运至津门㊂1929年7月土匪王金发㊁1930年春冀匪王冠军两次洗劫海源阁,海源阁善本书画等毁逸无数,土匪并将抢掠之物大肆抛售㊂所幸后屋所藏明清书籍大体完整无恙,敬夫于1930年12月分装五十余箱运往济南㊂当时流入天津的主要为包括 四经四史 在内的宋元善本以及名家校抄本㊂杨氏运津的这些善本如何处置以及为土匪抢劫运津的部分善本之命运如何?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㊂当时几大官报如天津‘大公报“㊁南京‘中央日报“㊁①程千帆㊁徐有富:‘校雠广义㊃典藏编“,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337页㊂上海‘申报“等连篇累牍予以追踪报道,著名学者㊁藏书家如傅增湘㊁王献唐㊁赵万里㊁周叔弢㊁李盛铎㊁陈清华等纷纷呼吁保护并身体力行地抢购了一批善本㊂但是,对于流入天津的这批善本,日本人也颇怀觊觎之心,并多次和主人及书贾商谈高价购买之事㊂因为前有皕宋楼藏书为日人购去的惨痛经历,国人深恐杨氏藏书再覆其辙㊂所以消息一出,舆论哗然㊂杨书东渡的传闻共有四次㊂第一次传出,是在杨敬夫前两次载书运津之后㊂由于当时众说纷纭,传闻四起,这自然也引起了当局的重视㊂1929年5月23日,民国政府财务部税务署致总税务司梅乐和训令,要求各海关监督查缉外运旧书,令云: 杨氏藏书为我国海内所仅有,果遭匪掠,良堪痛惜 由部分令照转津海㊁江海㊁胶海㊁东海㊁江汉并饬行山海㊁粤海等关监督转知税务司及另令凤关监督㊁大连关税务司一体遵照,遇有报运书籍出口,务须注意检查,严防假借名义,偷运此项旧书,蒙混出口,倘有发现前项被掠藏书,随时扣留具报核办㊂①第二次是指杨氏部分藏书以二十万元售与日人㊂在沉寂一年多之后,至1930年年底,有关日人购买的消息再次爆出㊂1930年12月12日‘大公报“第三版以‘保存古籍 聊城杨氏藏书禁止售给日人“为题作了报道,云: 内政部因聊城县杨氏海源阁藏书,闻以二十万元售与日人说,特电鲁省府制止,并谓已运津,即电冀省府制止㊂ 1930年12月18日,南京政府又致电行政院云: 山东杨氏海源阁所藏宋元明善本书多种,现运天津,整批出售,正与日人接洽等语㊂奉主席令:迅电天津市政府及河902海源阁遗书流入域外考略/①‘财务部税务署致总税务司梅乐和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87 788页㊂北省政府先行制止出售等因㊂ ①1930年12月26日‘大公报“第四版以‘聊城杨氏售书真相“为题,又澄清了事实,云: 日人甚么郎,亦得去二三焉 外传以二十万售于日人,殊非事实㊂ 第三次,是指以八万元售于日人㊂在上次传闻之后,另一消息又不胫而走㊂1930年12月29日‘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第一集第一期上,刊出王献唐长篇文章‘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云: 传书已卖出矣,有宋椠十二种,最初叶誉虎㊁张岱珊㊁梁众异等三人合出六万元,杨氏不肯出让,乃以八万元间接售于日本人㊂ 1931年2月1日‘申报“第八版以‘日人在津收买聊城藏书已有十二种成交,鲁省府设法保存“为题,作了报道: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中宋刊世彩堂廖氏本‘孟酥集“(按:此书目误,应为‘孟东野集“)㊁‘孟浩然集“㊁‘柳柳州集“等十二种以八万元售于日人㊂由于事态严重,再次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㊂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㊃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辛未“云:2月10日,国府下令教育部收买国内收藏家无力珍藏之古籍古物㊂此令实际上就是为海源阁藏书所发㊂2月11日‘申报“第十一版发表署名清癯的文章‘论吾国版籍之沦亡“,作者在感叹大量中国珍贵书版流入异域时,又道 不特惟是㊂聊城杨氏海源阁之藏书,近亦散亡无余㊂宋版之‘柳柳州集“㊁‘孟浩然集“㊁‘孟东野集“,在津被日人以八万金货之以去,其他可想而知㊂此为晚清道咸以后,南北四大藏书家之一,而其子孙犹不保其故物,虽曰兵燹劫灰之余,而亦负有地方文化之责者,不能辞其咎㊂第四次,是指以四十万元售于日人㊂1931年5月19日‘大012/海源阁研究论集①‘国民政府文官处致行政院公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二),第788页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图 书馆 学刊 2 1 第 5期 0 2年
近 代 聊 城 杨 氏海 源 阁刻 书 、 钞 书 与 藏 书 印续 考
骆 伟
( 中山大学资讯 管理 学 院, 东广 州 50 7 ) 广 12 5
[ 中图分类 号] G 5 26 [ 文献标识码 ] A
山左杨 氏海 源 阁 , 我 国近代 四大藏 书楼 之一 , 为 历 经百 年 五代 传 承 , 虽 人 去 楼 空 , 留 下 阁楼 旧 现 只 址 , 它失 散 的大量 典 籍 仍 主 要 为 海 峡 两 岸 大 型 图 但 书馆所 收藏 。同 时 , 氏几 代 , 精 竭 虑 地 搜 集 、 杨 殚 遴
主讲济宁渔山书院 , 济宁直隶州志》 兼《 总纂。而杨
以增 则 在河 南开 归 陈许 道 任 内 , 为道 光 二 十二 年 时 (82 , 许 为他 刻桂 馥《 文 解 字义 证 》 14 )邀 说 。后杨 又 去信 说 : 弟 与 吾 史 虽 未 谋 面 , “ 自觉 同心 , 希 照 粒 统
种 原 因 , 书 只刻 了前少 部 而 中止 , 人们 留下 几分 两 给
刻 书是 一项 留名 千 古 而 又 繁琐 的工 作 , 了具 除 备一定财力外 , 还需有人遴选待刊的底本 , 经过校勘
惋 惜和 遗憾 。咸 丰 五年 (8 5 初 , 瀚 应浙 江学 政 15 ) 许 吴 式芬 邀请 , 赴 杭 州途 中 , 过 清 江浦 , 于会 见 在 路 终
有时问和精力顾及刻书事宜。因此 , 他们需要物色
合 适 的人 选去 做 , 后 找到 了两 位学 者 , 先 他们 是 :
许瀚 (7 7—1 6 ) 字 印林 , 字元 翰 , 19 86 , 一 山东 日
照人 。许 氏出身寒 微 , 十七 岁入 县学 , 年后 转州 学 两 生员 , 后受 业于 两位 山东 学政 王 引之 和何凌 汉 , 先 遂
偏痹 , 日照 家养 病 , 在 两人 仍 有 书 信 来 往 , 高 均 儒 后
在吴 棠幕 中, 向许赠金厚恤 , 瀚说 :不 自顾其拮 许 “ 据, 使弟受之何以 自安耶? 同时 , ” 何绍基 、 杨铎等 皆解囊赠助 , 许瀚病逝前 夕 , 和高均儒有 书信来 仍 往, 可见 其 情 谊 之 深 。道 光 二 十 八 年 ( 8 8 , 以 14 ) 杨
增署 南 河河 道 , 驻 既 此
・
信联系 , 前许瀚应 山东济宁直隶州知府徐宗斡之聘 ,
其所著《 攀古小庐文》 《 、攀古小庐杂著》 《 、校说文解 字义证》 《 、杨刻蔡 中部集校勘记》 等最负盛 名。而 经 他校 勘之 书 , 多达 近 六 十 种 。许 瀚 晚 年贫 病 也
交加 , 以校 书 、 字为 生 , 卖 又连 遭捻 军之 祸 , 终于 病死 日照家 中 。杨 以增 结识 许 瀚 , 通 过 朋 友介 绍 以 书 是
后, 再请有技术的书工 、 刻工 、 印工、 装帧工等工匠刻
印装池 , 要 购置 适 合 雕 刻 的 版 片 、 张 和 油 墨等 , 还 纸 这就像 现 代办 企 业 、 工 厂 一 样 。海 源 阁早 期 的 主 开 人 杨 以增 和儿 子杨 绍 和 , 官居 要 职 , 务 繁 忙 , 里 公 哪
一
选、 刻印、 抄录古籍 , 不惜千金破资刊布重要典籍 , 彰
显 其保 护 、 传播 古代 文化 的 功能 。
1 协 助海 源 阁刻 书的两 位 学者
切 ”2 明 俩 人 已取 得 共 识 , 照 不 宣 。并 寄去 l说 心
库银 三 百两 , 为刻 书启 动经 费 。后来 , 氏又 委托 作 杨 许瀚 刻 济 宁许鸿 磐所 著 《 方舆 考 证 》 一 卷 , 因多 一百 皆
了河道总督杨 以增 , 后许给杨信 中称 : 前 者抠谒 , “
渥 承钩 诲 ” 。
高 均儒 (82—16 ) 字 伯 平 、 郑 斋 , 江 秀 11 89 , 号 浙 水 廪生 。幼 即嗜学 , 治经 必 先 识 字 , 知 因此 , 小 学 对 用 功至 勤 。他 学不 求 博 , 贵专 三礼 , 而 主郑 氏学 说 , 故 自号 郑 斋 , 笃 守 程 朱 之 学 。 又 好 古 文 , 于 简 并 主 质 , 屑词 藻 , 日照 许瀚 最 相 契 。又 与人 交 必 诚 , 不 和 不 作泛 泛 酬 酢 J 。高 均 儒 不 喜 著 书 ( 著 《 东 轩 只 续 遗 集 》 , 精校 勘 , 任浙 江 书 局 总校 。成 丰年 问 , )而 曾
入京 为 国子监 生员 , 结识 一批 在京 学 者 , 并 为他 的学
为杨以增 、 吴棠、 丁丙等校刻书籍 , 极精 细。晚年主 杭州东城讲舍 , 彭昶 、 陈豪 等皆其弟子。许瀚 、 高均
儒订 交于 清道 光二 十 六年 (86 清江 浦 ( 江 苏 省 14 ) 今 淮安 )时 应 南 河 总 督 潘 锡 恩 之 邀 , , 同校 潘 作 《 籍 史 考》, 后 两 人 虽 不 常 聚 , 情 谊 颇 深 , 丰 七 年 此 但 咸 (87 , 氏在 清 江 浦 刻 许 瀚 《 古 小 庐 文 》 为 许 15 )高 攀 ,
氏著 作最 先 刊布者 。咸 丰八 年 ( 8 8 初 , 瀚 中风 15 ) 许
识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可惜几次在科场落第 , 当 只
过一 任 “ 导 ” 官 , 淡 泊 仕 途 , 攻 学 问 , 校 训 小 乃 专 以 书、 教书 为生 , 由于他 勤 奋 好 学 , 就 了这 位 集 文 字 造 学、 训诂 学 、 金石 学 、 雠学 于一身 的著 名学 者 , 校 以致 他著 述 等身 。近 人学 者 袁 行 云 、 丁原 基 先 生 对 许 氏 著述 作 了考证 , 出其 自著 、 订 、 刊达一 百 多种 , 列 校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