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报告科普类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0普文章阅读综合模拟训练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集体备课组教研计划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针对上学年教与学的不足,形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年级部工作计划为参考,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通过考点突破第一轮的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扎实打好基础,积极备考。

二、教学目标及工作任务(一)教学目标1.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2.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视野和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热爱汉语,热爱中华文化。

3.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为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工作任务1.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续规范学生的学习语文行为,促进学生快乐自觉地学习语文。

2.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取高效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3.加强基础练习,改进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三、教学工作(1)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1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重点讲成语第2周:辨析并修改病句第3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第4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第5周:阅读评价中外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第6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第7、8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第9周:筛选文言文信息第10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11周:半期考试,分析总结第12周:翻译文言句子及文言语段断句第13周:鉴赏诗歌形象第14周:鉴赏诗歌语言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16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第17周: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第18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第19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第20周:阅读鉴赏中外散文第21周:阅读评价中外传记第22、23周:作文专题训练及期终考试以上时间安排并非固定,在教学过程中可作适当调整。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

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

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

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

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

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

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

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新题型解析及练习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新题型解析及练习

2023新课标I卷真题回顾(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

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

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

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

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

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

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

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

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

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

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

你能看到村子了。

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

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

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

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

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

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

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

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

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

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

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

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

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

我曾写过它。

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

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

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

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

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高考作文梯级学案专题1考场作文分点突破一基础篇课件新人教版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高考作文梯级学案专题1考场作文分点突破一基础篇课件新人教版
第四部分 高考作文梯级学案
专题一 考场作文分点突破
(一)基础篇
-4-
本案目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巩固演练
准确审题有八法 1.明确审题的重要性和高考作文对审题的要求。 2.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的八种基本方法。
-5-
本案目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巩固演练
[读佳作·写品悟] (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13-
本案目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巩固演练
2.材料作文审题的原则 材料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对题目中的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的 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认真的推敲、揣摩、辨析, 从总体上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材料的内涵,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 审题时,要注意下面三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对提供的材料,要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 不要只抓住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更不可断章取义。 (2)多角度原则。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 要注意从多角度入手。如横向角度、反向角度、类比角度等。 (3)限制性原则。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的限 制性非常强,必须先明确材料主旨再确定立意,不能脱离材料含意 的范围作文。
本案目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巩固演练
-12-
[能力要求]
1.高考作文对审题的要求 在高考作文分等分项评分细则中,“审题”分为四个等级: 一等为“切合题意”,指审题准确、深刻、独到; 二等为“符合题意”,指审题准确,在命题要求范围内,但个性色彩 不鲜明; 三等为“基本符合题意”,指审题大体准确,中心基本明确,但论述 或叙述时有游离中心的现象; 四等为“偏离题意”,指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和要求。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信息类阅读专题四:分析论证特点(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信息类阅读专题四:分析论证特点(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信息类阅读专题四:分析论证特点·学生版复习目标1.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辨析理据关系,大致把握论证特点。

2.掌握分析理据关系题、论证方法题和综合分析论证特点题的答题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2年新高考Ⅰ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分析理据关系①分析论证特点是一个综合性考点,可以单独考,如近三年专考论述思路或理据关系;可以综合考,对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特点、论证语言等综合考查,目前高考尚未涉及。

②分析论证特点考查有两种题型,主观题考论证思路或结构,选择题考理据关系等。

③今后考查趋势是题型相对灵活,考查论证特点越来越深入。

2021年新高考Ⅰ卷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分析理据关系2021年新高考Ⅱ卷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概括中心论点2020年新高考Ⅱ卷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对论证观点、方法与结构综合考查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分析理据关系知识图要前备知识——论述文要素分析一、论述文三要素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三强”特点。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表述为一句话。

它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一个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编现代文阅读教师备课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编现代文阅读教师备课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教学案

年度卷别所涉考点选文2015上海卷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地图与理论模型》福建卷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说不尽的萤火虫》——摘编自《新华文摘》广东卷分析作品语言特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2013广东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2012福建卷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作品语言特色《蟋蟀之话》夏丏尊山东卷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析作品语言特色、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古怪的重水》叶永烈——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最新考向1.从材料的选择上看,科普文章兼顾中外作品,内容涉及动物、植物、地理等各方面。

2.从题型上看,试卷有的以“主观题+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也有的以纯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从考查内容上看,注重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分析语言特色”等的考查。

4.从考查趋势上看,新课标全国卷多年没有考查科普文章,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考查的可能性在增大。

1.概念科普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的特征。

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错误!说明的表达方式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

2.结构形式科普文作为典型的说明文,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从“概说”到“分说”)、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错误!递进式等。

3.说明顺序科普文的写作顺序有错误!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

其中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2.读题,明确题干要点和要求 细读题干,准确全面把握题干要求,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 得清楚,明晰,特别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忌答非所问。这里需要注意有 一个“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 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会从文章主旨的角 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
4.懂得散文由实至虚的特点 散文交汇着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形”的铺展往往是“神” 凸显的前提,看似松散,其实多有联系或链接的痕迹。阅读的关键点不 在于记叙、描写的客体(实),而在于记叙、描述中灌注的主体的思想、 感情(虚)。 5.探究散文句段的丰富意蕴 意蕴是散文的灵魂,一般指散文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 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探究意蕴可以讲 “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 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简答题型 × 8.鉴赏词语效果(6分) 8.分析文本构思(6分) 9.分析文本构思(6分) 9.分析细节描写(6分)
从新高考卷来看,散文类文本阅读呈现如下特点: 1.考查采用主、客观题混合的形式,以主观题型为主,选文类型 和题型有所创新。2021年新高考Ⅱ卷分别节选了废名的散文《放猖》和 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选择题型分别对两个文本进行 考查。 2.散文阅读的考查点主要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 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 的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尤以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表达艺 术为考查重点,这与散文的体裁特点有关。
2.理解“形”“神”之间的关系 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如用了什么标题,选用了怎 样的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组织的,又采用了什么线索,还用了 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得怎样等。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 在“形”中的情感、思想,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一篇 散文的“神”是集中的、凝聚的。要重视散文散的“形”和不散的 “神”的和谐统一,它们都从属于“思想”,是经过“思想”的选择并 能积极能动地反映“思想”的;许多材料看似很散,但它们都按照“思 想”的“线”组织在一起,它们的排列有着紧密的联系。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四专题 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四专题 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有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①________ 就是因为没有推行垃圾分类或者垃圾分类推行不得力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从国际经验来看垃圾分类倒逼源头减量的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在经济增长和消费膨胀的条件下垃圾产生量②________ 同时分类得到的各类垃圾也必须有足够的设施加以处理和利用离开现代化、多元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城乡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都无从谈起垃圾分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必须③________ 才能使垃圾不再“围城”【答案】出现“垃圾围城”, 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下降, 将高标准的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根本依托【解析】语段的内容是垃圾围城的原因和处理垃圾的方法第一处是错误的观点根据文末“垃圾围城” 可以得知有人认为没有垃圾分类导致垃圾围城所以第一处填写出现“垃圾围城” 第二处根据前文内容可以得知垃圾产生量不可能下降第二处应填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下降最后一句是下结论如何才能使垃圾不再“围城” 根据前文“分类得到的各类垃圾也必须有足够的设施加以处理和利用”和“离开现代化、多元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城乡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都无从谈起”可以得知垃圾分类应有足够的垃圾处理设施所以第三处填写将高标准的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根本依托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②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D【解析】(1)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做“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故选D【答案】A, D【解析】(2)A项属编著D项具拟写【答案】C【解析】(3)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 “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答案】(4)①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②于是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许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③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解析】(4)①过超过及追上赶上②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③猥自谦之词犹“鄙” 当任、充当东宫指太子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A. 上片写景叙事“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B. 运用移情手法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 下片深情寄语“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D. 劝诫语重心长“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答案】C【解析】(1)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错误“诗书事业青毡犹在”是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祐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祐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答案】(2)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第二问①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②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解析】(2)第一问辛词中“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是幻想的一种情状写从此以后只能在回忆中想象兄弟到半夜仍在长谈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思是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由此可见两句诗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第二问辛词中“小窗风雨”是眼前的实景而“中夜笑谈清软”是虚写诗歌由实到虚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李诗中“何当”为设想之词“巴山夜雨”是眼前实景诗歌虚中有实写了诗人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应采取的措施A. 在中国众多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受访的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人文资源中级难度的“中医针灸”认知度最高B. 文化传播中中国哲学观念中级难度的“中庸” 成为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青年受访者认知度最低的文化符号之一C. 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D. 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这说明我们在这一类别的传播力度上应加强【答案】C【解析】(1)C项因果关系牵强从原文看金砖四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动机与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答案】B【解析】(2)B项“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是无中生有原文中无此信息【答案】(3)①纠正文化推广方式与接触渠道偏好错位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较多的是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而外国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了解中国文化活动因此应把互联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②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国别意识强化传播的对象化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金砖国家则对中国娱乐性的文化更感兴趣③加强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解析】(3)此题要求概括“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调查发现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文化演出、旅游商品、影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最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对于英法美这些发达国家来讲浅表层次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种整体结构的认知需求了他们对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会从更抽象、更深刻、门槛更高的文化内容着手认识中国”“在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渠道选择方面互联网(62.9%)成为首要信息渠道调研发现社交圈中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4.1分社交圈中没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3.6分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比较多但是线上的活动数量少种类偏单一”概括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小说节选部分中的主要人物韵梅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3)小说中老三瑞全只是在韵梅匆匆一瞥中提到并没有充分描写可后面的文字却围绕老三从瑞宣和韵梅两个人铺开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A. 小说开头特意写领粮人们身着“奇装异服” 红呢子破风帽、耳帽儿、旧棉袍、皮坎肩简单几笔的勾勒写出了沦陷区百姓生活的艰难B. 小说中描写自然环境用的笔墨并不多但还是能够写出抗战时北平的艰难形势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并鲜明地表达了全民齐心抗敌的主旨C. 小说写瑞宣听到老三瑞全的消息后采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的手法表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态度真实地表现了瑞宣的个性特点D. 小说长于叙事巧于剪裁择选抗战时北平普通百姓的一次领粮情景中与祁家有关的内容来写突出了韵梅夫妇对老三的牵挂和盼望【解析】(1)B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文字有两处“一夜飕飕的西北风地上头一次见了冰”和“那蓝得像宝石的天” 从这两处描写来看说“表达了全民齐心抗敌的主旨”有些牵强【答案】(2)①奔波劳碌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不能怕冷要走出家去为家人领粮②崇拜英雄小说最后写韵梅想象在海边、山上都有个结实的、勇敢的老三表现出她对抗战英雄的崇敬③见识不多她一生没出过北平城连山、海都没有见识过④做事小心谨慎不敢随便告诉别人在街上看到老三的事情【解析】(2)由“一清早韵梅须去领粮看着地上的薄冰她想找出她的手套来可是她并没去找她不能怕冷她知道这一冬天苦难还多着呢不能先教一点冰吓倒”可见她为了一家人操劳奔波吃苦耐劳由“老三在外边打敌人不单没被敌人打死反倒公然地打进北平在马路边上大踏步走着!韵梅的眼亮起来腮上红了两小块她无须再怕任何人任何事老三就离她不远一定会保护她”“韵梅闭上了眼心中浮起比三海大着多少倍的海与蓝石头蓝树木的蓝山海边、山上都有个结实的、勇敢的老三”可见她对敢于打仗的老三这样的英雄充满崇拜之情由“她一生没出过北平城对于山她只远远地看见过西山与北山老那么蓝汪汪的比天色深一点她可不晓得山上的东西是不是也全是蓝颜色的对于海她只见过三海公园的‘海’ 不知道真正的大海要比三海大多少”可见她见识不多没出过北平城不知道真正的山、海的样子由“回到家中多少次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老人们可是她晓得这不是随便说着玩的事必须先和丈夫商议一下她的话像一群急于出窝的蜂子在心中乱挤乱撞她须咬紧了嘴唇把唇咬痛才能使那群蜂儿暂时安静一会儿……好容易到了就寝的时候她才得到开口的机会”“一定不说”可见她性格谨慎即使心中高兴万分也坚决忍住不告诉他人【答案】(3)①将表达的重点落在了人们得知老三还活着并且回到了北平这一消息后的反应这样安排有利于从人物反应的角度突出表现瑞宣和韵梅对老三的牵挂和他们的小心谨慎②表现了抗日英雄给了人们安全感让人们感动、兴奋、振作③将老三写得富有神秘感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想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解析】(3)围绕老三从瑞宣和韵梅两个人铺开来写是侧面刻画老三的形象通过老三在瑞宣和韵梅想象中的样子让读者更具有想象的空间从“老三在外边打敌人不单没被敌人打死反倒公然地打进北平在马路边上大踏步走着!韵梅的眼亮起来腮上红了两小块她无须再怕任何人任何事老三就离她不远一定会保护她”“多少次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老人们”“他真愿和韵梅谈讲老三说一整夜也好但是他必须把老三的过去全盘想一过儿以便谈得有条理老三是祁家的也是民族的英雄他不能随便东一句西一句地乱扯”可知当他们得知老三还活着心中便感到踏实、高兴想说老三但又觉得不能随便谈一个“英雄” 展现出他们对老三的牵挂以及做事谨慎的性格特点同时还透露出人们对于抗日英雄的信赖感受到抗日英雄活着带来的振作和兴奋感6.(1)选出下列句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6.(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结构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6.(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师道尊严”作为尊师重教理念在道德层面的集中表达不仅是对教育、文化、知识的尊崇也是对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尊重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B. 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职业的“去魅化”导致教师专业权威不断被解构教师职业声望有所下降C.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对民族信仰的树立至关重要如何重振“师道尊严”就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D. 教师知善恶、明是非、能担当、有格局、有境界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解析】(1)A项递进关系不对第一段原文是“不仅是对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是对教育、文化、知识的尊崇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答案】B【解析】(2)B项文章没有论及“师道尊严”的发展演变【答案】D【解析】(3)A项“在作者看来”错这是《礼记学记》的观点第二段原文是“出自《礼记·学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B项因果关系于文无据C项“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需要”错第四段原文是“教师职业声望有所下降”故选D7.(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7.(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7.(3)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A. 马一浮读书之多无人能及曾经读完36 400余册的《四库全书》这为他的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C. 马一浮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D. 马一浮诗歌造诣极高又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书法亦精纯被评价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答案】B【解析】B项理解错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不是在马一浮赴美期间而是在他于日本学习期间.原文为“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答案】B, D【解析】A项才智高与母亲启蒙早并无绝对关系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C中不应该有偏题之嫌疑因为正是由于热衷才跑到了西方但也正因这样才体会到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歧视促使他回国转而醉心于儒学并对中西之学有了更好的认识.E项作者不是完全认同马一浮的说法从文章中“其观点值得商榷”可以看出.【答案】①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②引用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③引用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④文末引用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⑤多处引用丰富了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道作用分析概括的题目要求对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的作用进行概括实际就是分析引用的作用一般从内容方面分析.如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等.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题目问“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 该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中材料的作用.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主要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马一浮是传主文中多次引用材料有熊十力的评价有沙孟海的说法还有梁漱溟的评价最后引文末的赞语.每次引用都有表现人物形象的侧重点这样就丰富了传主形象对于侧重表现的地方要结合所引内容进行概括评价.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根据下面的材料给“魔幻现实主义”下定义魔幻现实主义是 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这种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评论家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答案】(魔幻现实主义是)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的一种以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中的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提炼信息给“魔幻现实主义”下定义提取有效信息时应注意把握能反映“魔幻现实主义”本质属性的语言如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是“魔幻”而不失其真实魔幻现实主义产生领域是“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等等然后找到它的属概念“文学流派” 组织成“种是属”的句式即“魔幻现实主义是……创作手法”9.(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9.(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生命力蕴藏绵延不绝形神兼备B. 生命力孕育绵延不断形质兼美C. 生存力蕴藏绵延不绝形神兼备D. 生存力孕育绵延不断形质兼美【答案】A【解析】(1)生命力事物具有的生存、发展的能力生存力草木等生命体滋长存活的能力本领此处用于“汉字” 应选择“生命力”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此处指“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和“文字”的关系应选择“蕴藏”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故此处选“绵延不绝"和“绵延不断”都可以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形质兼美外形和内在都完美此处用于形容“汉字” 应选择“形神兼备”故选A【答案】C【解析】(2)原句有如下错误“甚至于针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中“针对”用词不当应改为“对” “书写的能力却在退步”和“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是现阶段青少年中存在的两种情况应是分句关系“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是状语应删去“随着” 据此分析可知 C项正确故选C。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一中高三新课标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一中高三新课标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11月28日9:00—11:30】昆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卷命题人: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赵露语文名师工作室审题人: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赵露语文名师工作室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看春晚,最累的是手。

”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

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

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

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

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

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

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

后来人们证实。

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

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

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

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

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

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

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

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

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

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

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

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

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4解读词句标题与探究文本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4解读词句标题与探究文本

4.抓住主旨,联系背景 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 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 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长在草原上的达布察克 赵琳
雪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悄然落满达布察克镇。所有的足迹都被掩埋, 百里牧场,只有月光覆盖在茫茫草地上。
专题四 散文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四 解读词句、标题与探究文本
逐点突破 • 建知识之架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链接教材】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节选)是多年来他对地 坛、对人生感悟与思考的结晶。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 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但他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 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深邃的思考。在静静的古园中,作者终于想明 白了,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不必急于求成,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 下去,以及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地坛这座古园 和园中的万物,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由此,史铁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最终作者走上文学的道路。文章还有一条线索 是对母亲的怀念,作者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发自内心 深处,执着而坦诚。
【思路指引】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采用“四联”法
①“联”词语所在句子内容 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对于
及前后句
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其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
②“联”文章的主题或作者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
的情感态度
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时依据此法
③“联”写作的创作意图和 包括社会时代等大背景,还包括创作意图及个
夕阳映红达布察克镇,我们牵马走过镇子。镇子的热闹声越来越 远,所有人像是和我们一一告别,他们熙熙攘攘挤在街道两旁,好奇地 打量骑马赶集的人。这几年,汽车、摩托车成为牧区出行的必备工具, 马好像突然消失不见,只有牧区才能看见健美的骏马。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

分点突破二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链接教材】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在客观、严谨的科学知识讲述中,又不乏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并自然地夹以抒情和议论,传达了作者对宇宙探索和人类未来的思考,富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文中不少语句富有哲学意味。

比如,“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说明对知识的追求、对智慧的渴望,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文明依靠知识的世代累积和发展,人类未来就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

再如,“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表明人类的诞生是宇宙中的奇迹,对宇宙的探索、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

文中大量的语句,含义隽永而又文采斐然,可以反复揣摩领会,并由此思考关于宇宙与人类的众多哲学问题。

考向分析考向(一) 归纳、分析科普文章的信息内容归纳文本信息的方法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归纳时应关注以下语句:1.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

2.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

3.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4.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典例1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

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

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

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

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代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板块一科普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追踪逃亡者气喘吁吁的逃亡者自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在这座城市里,假如有一个叫罗杰的在逃犯,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他犯下了命案,就像卡里•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一如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扮演的角色或者和《第九区》里的沙尔托•科普雷一样,是名高危病患那样这些都无所谓。

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他在遍布全城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

成功脱逃了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自己的主人。

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

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

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

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

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

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条汗腺。

汗液包含水和盐,还有尿素和氨水。

汗液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细菌的繁殖发出令人作呕的酸味。

汗水和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

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展身手。

当然,罗杰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

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

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

另外,罗杰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

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乙烷、2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

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0 科普文章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一、(2018·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高价补硒是否必要?彭婷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主要包括维生素、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

在矿物质中,除了钾、钙、钠、镁等这些常量元素外,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同样不可或缺,它们虽然占人体总重量不足万分之一,却是维持健康的必需元素。

近年来,随着“富硒大米”“富硒茶”等一系列富硒农产品和含硒保健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硒元素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关系逐渐为大家所关注。

硒是一种非金属。

它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无机硒和有机硒。

无机硒一般指亚硒酸钠和硒酸钠,有机硒则是硒通过生物转化与氨基酸结合而成,一般以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形式存在。

硒的价值很多,它不仅可作工业原料,更为重要的是在生物医学上的价值,它是各种生物体(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生命的存在依赖于氧,各种氧化过程可以帮助生命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但另一方面,氧也可能对生命体造成氧化损伤。

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与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结合形成健康和长寿的杀手——“活性氧自由基”。

目前世界医学界已公认:自由基是使人类衰老的罪魁祸首之一,并同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百余种疾病密切相关。

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由基威胁,机体形成了一整套抗氧化防御体系,而硒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成员。

研究发现,硒被人体摄取后,可参与重要脏器的抗氧化硒蛋白的合成,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从而具有抵御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损害的潜在作用。

硒是癌细胞的有效杀伤剂,它能阻断癌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提高癌细胞中环腺苷酸的水平,在体内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

波兰科学家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病率与血中硒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及食物含硒量低的国家和地区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含硒量高的国家和地区。

低硒、缺硒地带居民的前列腺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富硒地带,癌症死亡人群血液中的硒含量明显呈现低水平。

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人体血液中硒含量降低,会导致身体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减退,使有害物质沉积增多,血管壁变厚,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输送氧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科学补硒对于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作用。

除了上述潜能,硒还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排毒、解毒、对抗重金属方面,硒也可能是“一把好手”。

还可能有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胰岛素代谢等生理作用。

虽然硒在维系人体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体内不存在长期贮藏硒的器官,因此需要不断从饮食中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硒。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硒高的天然食物,比如肉、蛋、鱼、海产品及动物的心、肝、肾等脏器,其中蛋类含硒量多于肉类。

蔬菜中如荠菜、芦笋、豌豆、大白菜、南瓜、洋葱、番茄等也含一定量的硒。

多吃这些食物可以安全有效地补硒。

值得注意的是,硒虽然重要,但并非补得越多越好。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年人每人每日硒元素的推荐摄入量为60微克,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400微克。

正常人平时只要不偏食、挑食,注意均衡营养,就可以摄取充足的硒,无须特别补充;而缺硒成年人每日食物外补硒50微克即起到保健作用。

补硒需要精确到微克,人体对硒的需求量距离硒中毒的量只有“一步之遥”,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

人体长期处在高硒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硒中毒,出现皮肤痛觉迟钝、四肢麻木、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头发脱落、指甲变厚、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补硒虽有必要,但也不能多补!如果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需要补硒,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测来确定。

(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硒不仅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还有更为重要的生物医学价值,它是各种生物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人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

B.硒有抗衰老功能,因为硒被人体摄取后,可参与重要脏器的抗氧化硒蛋白的合成,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抵御了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从而抗氧化抗衰老。

C.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病率与血中硒含量呈负相关,因为硒能阻断癌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并使体内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从而具有防癌与抗癌作用。

D.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硒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排毒解毒、调控胰岛素代谢等生理作用。

【解析】选B。

“抵御了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从而抗氧化抗衰老”表述不准确,从原文的第五段可知,硒对“抵御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损害”只是有“潜在作用”,而且在抗氧化抗衰老中硒也只是体系内的一个重要参与元素,并不是决定元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硒元素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关系,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富硒农产品和含硒保健品在市场上的畅销而逐渐为大家所关注的,人们先前并不了解硒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B.硒在自然界分为以亚硒酸钠、硒酸钠存在的无机硒,和一般以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形式存在的有机硒,从文章表述看,对人体有用的是有机硒。

C.氧对生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生命的存在依赖于氧,另一方面,一些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也可能与自由基形成“活性氧自由基”而对生命体造成氧化损伤,故有抗氧化作用的硒受到人们重视。

D.低硒、缺硒地带居民的前列腺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富硒地带,应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引导缺硒居民科学合理补硒。

E.由于人体内不存在长期贮藏硒的器官,因此需要不断从饮食中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硒,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吃一些含硒高的天然食物,人体就不会缺硒了。

【解析】选CD。

A项“人们先前并不了解硒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于文无据。

B项“对人体有用的是有机硒”分析绝对化。

E项“只要……缺硒了”表述不准确,原文是说要多吃含硒高的天然食物,就可以安全有效地补硒。

3.文章郑重提醒“硒虽然重要,但并非补得越多越好”。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人们热衷吃保健品(含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的社会现象,谈谈你对这一提醒的看法。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提示我们注意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而且作者提出这一观点后,还有权威的科学数据作支撑,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

“热衷吃保健品(含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的社会现象”也必须予以考虑。

答案:①文章中的提醒很有必要,这是科普文章客观性、科学性和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必然要求;同时,在提醒后用权威的科学数据说话,有理有据,易为人们接受。

②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并没有错误,但吃包括硒在内的任何保健品都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依照科学指导;滥用保健品对身体反而有害。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

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还是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须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不见天光的日子。

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

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五亿四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

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

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地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

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强光获取清晰度的措施,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

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

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结论说,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

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

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的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

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和角膜,而在水里感知世界,就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