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随着新工科背景的到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
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改革意义和具体改革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现状分析在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1. 教学内容陈旧。
过去的教学内容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
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3.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和产业的需求,亟待进行改革。
二、改革意义1. 适应新工科背景要求。
新工科提倡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在新兴领域的应用能力。
2.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具体改革措施1. 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新工科的背景要求,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知识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前沿和贴近实际应用。
2. 多元化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引入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建立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建立实践基地或者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分析
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所涵盖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中。
本文旨在探讨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一、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组成、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所具有的抽象、逻辑、系统化、编程等特征,可以使学生具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说,是关键思维能力的一种。
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这种计算思维能力。
3. 化繁为简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被标榜为一种能够化繁为简的学科,其核心就是简化计算机处理过程,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再用程序逐个解决。
因此,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化繁为简地进行计算机处理。
4.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直强调创新与实践,因此,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环境,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 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其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等。
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2. 应用课程应用课程是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集合体,有一些针对具体应用领域的课程。
例如: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
这些课程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实现具体的应用。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和动手能力。
只有建立起坚实的计算机基础,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相关知识。
还应该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翻转课堂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也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方式,比如项目评价、作业评价、实习评价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创新和改进的过程。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信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教学专项类课题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教学专项类课题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给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决定启动教学专项类课题,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校的深化和发展。
本次专项类课题旨在探讨如何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重点。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1.1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这也给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面对新的技术趋势和需求时显得有些滞后,如何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工具,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只有通过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推动我国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
二、课题研究内容2.1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本课题将研究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需求变化。
2.2 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性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计算机基础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本课题将研究如何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实验课、项目课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借鉴国外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验,本课题将探讨如何改进高校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4 探索跨学科融合,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计算机领域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本课题将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需要进行改革。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编程语言和算法,而是涵盖了更多的技术和思维方法。
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以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当前行业趋势和实际应用。
需要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授编程语言和算法知识,但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加入更多的前沿技术和实践案例。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知识,以及应用实例的讲解和实践操作。
通过引入最新的技术和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培养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和编程实践的方式,但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多地注重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
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软件开发或科研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中实践所学知识,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需要加强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与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
在课程中可以引入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如与经济学、医学等学科的联合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理解能力。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创新项目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和案例。
建立和完善与行业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引入行业专家和企业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
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关于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识码 : A
本文阐述 了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 针对教学 中存在的问题 , 出了机房授课模式、 提 分层递进教 学
文童编号 : 6 2 7 9 2 0 1 — 6 — 2 1 7 — 8 4( 0 8) 1 0 8 0
效果 。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 目标 , 笔者认为 , 作为高校公 共基 础课的大学计算 机基础课 程应 从以下三个方 面进行定位 : 首 先 , 明确大学 的学习和高 中不同 , 要 大学生学 习生活过程 中对信息 的需求更多 , 不再是简单的学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 , 更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学生 自主学 习能 力 的培养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 , 不少学生提 出这样 的疑 问, 认为信 息技术课就是学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而且在高 中时都学 习过 了, 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此外 , 不少学生还认 为 , 只要知道了如何 操作计算机 , 没有必要去学习那些理论知识 。所 以, 教师在开始授 课之前 , 就要明确计算机基础不是等同于计算机的操作 , 要让学生 意识到只有在掌握 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才能不断挖掘 自己的思 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 ,还要 通过实践让学生 自己意识到这一 点, 否则 , 仅凭教师的 口头说教 , 学生一时是难 以明 白这个道理 的。 其次 , 大学教育是按学科专业分类进行教育的 , 各个专业均要求有 相应 的计算机技 能 , 而且不同的专业 对信 息技术的要求也不同 , 而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是一些最 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操作技 巧 ,故在大学的学习中还要培养 学生 使用信息技术学 习其他专业 课程的能力 。再者 , 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 涉及 面很广 , 在大学 中必须 培养学生建立合作学习、 生学习的意识 , 得学生始终能够 了解 终 使 到最前沿信息技术 , 跟上信 息时代 的发展 步伐。出此可见 , 大学生 是有必要进 一步学 习计算 机基础知识 和技能的 ,通过大学计算机 基础课程 使学生具有 获取信 息 、 信息和应 用信息的能力 , 处理 培养 学生 良 的信息素养 ,把计算机技术作 为支 持合作学习和终生学 好 习的手段 , 为适应信息社会 的学习 、 和生活打下必要 的基础① 工作 。 二、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 旧问题 的解决 ,新 问题不 断出现在我们 面前, 给我们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提 出了新的挑战。 ( ) 一 教学模 式存在弊端 , 理论和实践脱 节 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大都 已采用 了多媒体技术进行讲 授, 这种方式虽然极大 的丰富 了课堂的教学 内容 , 使讲解 的内容更
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
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在大学当中实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经验,对在当今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1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多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一直采用“1个操作系统+ 1套办公软件+ 1门编程语言”的套餐教学模式。
而目前,这种最基础的计算机套餐教育已经从中小学开始进行。
新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另一方面,社会上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会操作计算机,而是有了更专业、更深度的要求。
因此,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从新定位。
在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应当定位在最基础应用和专业应用之间。
教学内容起点既要高于中小学信息课程之上,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计算机能力的深层次、多层面的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在中小学和社会需求之间起到无缝衔接作用。
2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结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生活当中的问题。
这包括两个方面:利用现成的工具或软件来处理专业领域中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应用会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开发、设计程序或应用系统来解决专业问题。
按照以上两个层面,可以把知识结构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 基本计算机、信息应用知识与技能。
内容包括:计算机结构、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网络平台、信息媒体技术等计算机系统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语言、数据库基础等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这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最主要的内容。
(2) 深层次、专业知识与技能。
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硬件系统、应用系统开发过程等。
这是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应用系统或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设置根据以上知识结构,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即: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开设第一层面的课程;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开设第二层面的课程。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期对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所裨益【关键词】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程度已超过过去,特别是年青一代,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已有一部分人已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重新定位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日标,如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完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需求,如何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师的知识储备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必须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一)学生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原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总体水平每一届都比前一届高,尤其是在应用操作层面,不少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不但已经掌握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收发邮件,而且已经比较熟练掌握r电脑绘画、动漫制作、网页设计等技术。
与此相比较,当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则显得过于基础、单薄,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自己买书自学。
(二)教学目标过于强调等级考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校习惯以考试情况来衡量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倾向于应试教育,这也影响了学生的认识。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教授的计算机课程是用来考等级证的,其实际内容脱离生活,学会了没有多大用处。
因此,这些学生把很少的精力投入到计算机学习中,甚至旷课。
(三)学生计算机基础状况参差不齐近年来,虽然高校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总体有大幅度提高,但仍然有学生因家庭背景等原因,在入学前不曾接触过电脑或者很少接触电脑,缺乏计算机知识。
新时期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2008N O .25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电化教育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给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在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大学生们计算机素养,培养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同时展望今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1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遇到的问题1.1教育教学标准单一进入高校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初级知识,其受教对象基本是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
这样就会使部分学生重复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同时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即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相同的,有着同样的体系结构和深度。
这种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严重缺乏针对性。
1.2教师素质与协调性也有待提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得不够深入,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这可能与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有关。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当今浮躁不踏实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同时师资的协调性也存在问题,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各专业许多课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和互补现象,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很难与其他文科专业互补和协调。
1.3教材内容的滞后教材是可以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推陈出新速度极快的学科。
而现阶段,我们很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从编写到出版的周期性必然会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
1.4学校基础设施日趋紧张;实验设备难以配套由于高校学生人数迅速扩大,高校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础1 的课程体系 。 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 的开设 我 国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越来越重视 。 0 3 7月, 20 年 在 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 在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 , 取得了令人瞩 北京召开了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 重要的作用 , 我院近几年在全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 导分委员会工作会议 。 主要议题是讨论“ 进一步加强计算 目的成绩。
电子商务增值税课税方案的条件下, 笔者认为这仍不失是 : 国 税 内
一
个有利于我国在短期内实现电子商务增值税税收的比 图5 利用金融机构代缴营业税款
C N HIA MAN G ME A E NTI F R TO IATON | N O MA I NZ I
较稳妥简便的方案。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 0 年 3月 o7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Ch n n z me t no mai nz to i aMa a e n f r to iain I
Ma .2 0 r, 0 7 V0 .0No3 1 . . 1
第1 0卷第 3 期
11 研究 现状 .
2 4 2 5年 0 0 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 以及教指委 20 年度的工作 ; 用水平等级考试 中。取得 了较好的成绩 。 0 年 、 o 03 同 通过率分别为全省第一名和第二名,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 年 1 月 .在北京召开 了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 1
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 学研究
李剑波
( 湖南文理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 常德 4 5 0 ) 湖南 10 0
[ 要 ]0 4 摘 2 0 年教 育部颁发 了《 计算机基础教 育 白皮书》再 次在全 国高校掀起 了计算机基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改革的 高潮。 , 在这 种新形 势下 , 院在计 算机基础教 学改革方 面进行 了一 系列的改革 , 白皮 书》 我 在《 指导下从教学方法、 手段、 管理措施 上进行 了有益的探 索 。 高非计算机 专业 学生的 实践和创新能 力。 以提 [ 关键 词] 计算机 基础 ; 白皮 书; 创新 ; 网络教 学平 台 [ 中图分类号 ]TP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14 2 0 )3 0 7 — 3 6 3 0 9 (0 7 0 — 0 7 0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致力于推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研究会旗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探讨其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于2005年设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二、项目目标1.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2.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与推广,促进学术繁荣。
三、项目内容1.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研究并推广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翻转课堂、在线教学等。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结合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3.教师培训与学术交流:组织全国性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与推广。
4.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支持。
四、项目成果自项目启动以来,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发布了一系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文件,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2.举办了多期全国性的教师培训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的传播与推广。
4.整合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未来展望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将继续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改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08期253高教论坛新课改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任海燕泊头职业学院,河北 泊头 062150信息化时代教学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也更加完善,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它的应用带给我们很多便捷,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的使用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使计算机成为各学院一个热门的专业,成为一项技能。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都没办法解决,学会的知识得不到实践,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阻碍,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很大变化,希望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认为计算机的使用还没有普及到各行各业,社会还是比较重视人们动手操作能力;有的人认为他们从小使用电子产品,对计算机的使用也有了一点了解,感觉计算机很简单,但他们熟不知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只是皮毛而已;有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照着课本操作,感觉一点都不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种技术都综合起来,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
现如今,人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计算机不够重视,导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得不到人们的满足。
(二)教学方法单一我国的教学方法收到都方面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始终保持着学生先参照课本操作、老师再进行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从多方面灌输知识,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然而目前在很多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改善,还是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不到提升,很多理论知识难以应用。
对于计算机学科来说,更加重视学生的实操能力,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经验不足在现今社会,任何工作的都需要不断增加实践经验,从经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收稿日期:2021-01-05作者简介:于喆(1979—),男,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于喆(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为适应社会趋势,需培育“时代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基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一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和想法,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改革;高校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1-016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高校对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的改变,本文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放方法以供参考,旨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1)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更新速度快。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非常快,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到课堂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课堂上应用最新的知识,如增加当前计算机领域使用的最新技术,这样当学生结合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感到更多的乐趣,进而产生兴趣,主动地学习。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单单只传递信息和技术本身,还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到计算机基础如何运用,这样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一些计算机问题,学生就可以迎刃而解,高校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该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1]。
(3)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高速增长的同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同时也加剧了东西部教育的不平衡,比如: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水平整体上会比东部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低一点,在一个班级里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局面,作为授课老师应该怎样去协调和有效教学,就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
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并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教育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一步进行改革和优化,推出了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研究,探索其改革目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一、改革目的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计算机使用能力,塑造学生综合素质,为现代信息社会做好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管理与处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计算机研究与开发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基础知识;网络技术与应用包括互联网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移动设备应用等知识;信息管理与处理包括数据挖掘、信息处理与质量控制等知识。
此外,还要注重计算机伦理、版权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
课程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考虑到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更加贴近现实需求。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强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鼓励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在线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逐步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型,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应用前景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促进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承担未来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任务。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摘要:本文对新形势下计算机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學有所乐、学有所成。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随着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及应用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正在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英语、数学一起被看成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更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
另一方面,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教学已不再是“零”起点。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探索一种有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一、新形势下计算机教育的特点:(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随着Windows和Office的频繁升级,教材内容也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
产品载体是要过时的,不可能用一辈子,只有融化在血液里的东西才永远有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教给学生长期有用的东西,终生受益的东西,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学生计算机基础起点提高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已经是非零起点了,要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这个普及教育性质课程,逐渐由一门大学课程品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来替代,这是一个过程。
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来说,计算机基础理念发生变化,从产品教学走出来,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三)教与学关系的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现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关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加强学生自学环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要不断地更新,这样才能抓住学生求新、求异、求实用的心理,学生不仅有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而且又有最新的知识学习,这样课堂才能吸引学生。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校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大多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然而,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一、理性选拔学生,注重实践能力计算机基础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与逻辑思维基础。
因此,在学生的招生选拔上,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成绩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
同时,教师在课堂主讲时,应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操作能力。
二、强化课内外衔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课堂与实践的衔接,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电子商务等的衔接,加深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意义。
此外,教师还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探讨更多的学术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因为丰富的内容和抽象的概念,需要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比如,利用案例教学法,将虚拟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利用互动式教学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交流和思维能力;利用课外拓展性作业,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动力。
四、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准确评价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考试标准和题型。
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调整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理性选拔学生、强化课内外衔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等措施,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
新时代教育方针下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基础课程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新时代教育方针下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基础课程培养体系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也日益增加。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培养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
有必要对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基础课程培养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改革背景1.新时代的教育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
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
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2.现有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培养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设置可能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可能比较僵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核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3.改革的必要性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对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基础课程培养体系进行改革研究。
通过改革研究,可以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使得培养体系更加符合新时代教育需求,培养更加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二、改革方向1.调整课程设置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基础课程培养体系应该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步调一致。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课程,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2.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后的培养体系应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比如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来应用课程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考核方式改革后的培养体系应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比如采用开放性的考试题型,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创新设计来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施行方案研究
“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施行方案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施行成为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就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施行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一、课程体系设计1. 课程目标“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能力,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理解和应用互联网+理念,具备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
2. 课程设置(1)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
(2)互联网技术应用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应用等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能力。
(3)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模块:包括网络安全基础知识、黑客攻防技术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4)互联网+理念模块:包括互联网+产业应用、互联网+商业模式等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和应用互联网+理念。
(5)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块:包括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课程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具备了实际操作能力。
(2)项目驱动学习:通过项目驱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开放式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施行方案1. 教师队伍建设(1)培训:对现有教师进行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招聘引进:引进具有互联网+相关经验和能力的教师,丰富师资力量。
(1)实验室建设:建设符合互联网+课程教学需求的实验室,配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备。
(2)教材编写:编写符合互联网+课程教学内容的教材,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
3. 学生参与(1)课程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互联网+课程,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摘要:普通高校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在培养应用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笔者对近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新生入学时的信息技能测试数据和广东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对目前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分地区、分学校类型、分专业区别对待的观点,同时就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计算思维0、引言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进行调查,总结出其中存在的最突出的两个问题:第一是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比较模糊,大家无所适从,不清楚目前所遵从的是否正确;第二是目前的课程(或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够被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之后的路将很难走。
1、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1.1 大学生计算机技能与社会需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2010级新生入学时对其计算机知识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842人(其中文科学生257人,理科学生585人),其中乡镇生源占总人数的75%。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0级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09级、2012级新生人学时计算机能力水平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显示了2009级、2012级新生不同成绩阶段的人数分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09级、2012级新生入学时计算机能力水平达到合格的情况如表3所示。
以上数据突出表明了以下问题:(1)基础教育(特别是本地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情况有所进展,但效果仍不理想。
部分新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知识或完全不懂计算机操作,大部分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低分段学生比例偏高。
(2)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知识感兴趣,而对Office应用和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都不足3成;有超9成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52%的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接收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或专科生在入职阶段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满意度”选择“一般”;75%的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相关计算机认证的真实度”选择“一般”;同时,55.2%的用人单位对新职员不提供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而是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好,其中如下内容更为重要:文字编辑、数据管理、演示文稿、网络应用、安全防范等,并且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及再学习能力。
调查报告显示:①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
用人单位期望求职的毕业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工作中结合专业岗位有效地开展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②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⑧学用脱节。
一方面许多单位招不到所需的人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不够满意;另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④应用需求与我们的课程设置存在脱离现象。
⑤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结合,为专业服务的问题未解决好。
我们对调查报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知:①普通高校保留并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思想。
③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等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也愿意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
④社会需求促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都应进行深入的整改。
⑤开展多层次计算机基础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在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要多设置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计算机选修课程。
⑥完善认证与考核制度,使其成为促进学习的平台,并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
1.2 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2010年C9高校联盟发表联合声明的核心内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树立标杆。
首先,声明中指出的应该加强与巩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位置是非常正确的,能厘清部分学校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到了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与做法。
第二,声明要求建设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也很有针对性,可以改变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些思想或做法上的混乱现象。
第三,不能简单地把“声明”作为所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纲领。
我们知道,高校一般分研究型、教学应用型与高职型3种,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地方高校(普通高校)属于教学应用型,为社会(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C9中的学校都是我国一流的大学,当然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C9提出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策略,但是否适合所有高校遵从则有待探讨。
目标的不同,直接影响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与教学模式。
近几年我们走了两个极端:开始阶段我们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应用软件的操作功能,包括程序设计课程,也是侧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能力。
后来,在思想上、理论上和资源上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形而上学地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结果是教师们思想上比较混乱,行动上非常抵触;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很是不好,主要表现在:①课程采用统一大纲,大班化教学,统一命题考试;不同的专业学习相同的内容;与专业脱节;忽略学生的差异性。
②不分学科门类,统一以培养计算思维作为核心任务。
③没有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体现不够充分。
④没有创新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课堂讲授+上机”模式;进行简单的“案例式”教学,如写一份简历,只强调应用软件的某几个功能,没有举一反三,没有掌握应用计算机去解决“某类”问题的能力,没有研究问题是如何变换成使用计算机解决及计算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是什么?社会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对一流大学、一般大学及其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不同的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
事实上,人们在学习与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就不断地培养了计算思维。
如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的算法思维就是计算思维的一种体现。
因此,我们不应该给课程生硬地戴上“计算思维”的帽子以表示改革。
2、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计算思维国家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在各大领域大力推动计算机应用,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第四次全民性的计算机应用普及高潮,普及的重点从学习者数量的扩大转变为质量的提高,从知识的普及转变为深入推广应用。
我们要清楚,离开应用计算机就没有生命力。
多数高校属于应用型大学,大多数大学生将来要从事计算机应用。
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要以能力为导向,使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学习计算机应从应用入手,学以致用。
要用什么?要怎么用?这个是关键。
现在计算机应用不是简单的应用,而是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和综合应用。
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应发展要求,了解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用人单位岗位的具体需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
计算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信息时代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这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但学习的内容与要求是相对的,对不同的人群应有不同的要求。
人们不是为了学习计算思维而学习计算机,而是因为需要使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工具才迫切学习计算机。
使用计算机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通过使用这种工具可以培养人们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
我们要明白,培养计算思维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推动计算机更深入的应用;反过来,计算机应用能培养计算思维。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学生计算思维不是主要靠听课得来的,而是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过程中逐渐培养的。
学生毕业时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当前大学生最缺少的是什么?社会、企业对大学生有什么意见?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是什么?这些问题不是只讲计算思维的培养就能解决的。
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面向应用、强化能力、培养计算思维,也就是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大限度地缩小毕业生的出校技能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减少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使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要注意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不同要求,设置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的学习要求。
3、面向应用构建课程体系按“面向应用,强化能力,培养计算思维”的要求,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计算机应用需要,构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动态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3.1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需要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与计算机思维需要来构建,这不是一、两门课程的问题,而是设计课程群的问题。
课程体系分3个层次: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面向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面向专业应用课程。
课程纳入学校“3大层次”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结构中。
课程的选择采用“1+x+Y”方案(其中X为计算机面向专业基础课程,Y为计算机面向专业应用课程),即1是第1层次必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x是选择第2层次中的一门课程,Y为选择一到多门第3层次的课程。
课程的开课时间按层次进行。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3.2 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选择的问题解决以后,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是直接面对教师与学生的最主要问题。
计算机教学就是一个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际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提高,能从更抽象的级别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层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课程,又是继续学习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建设上既要加大深度,不能是信息技术简单重复,又要考虑部分没有或掌握很少计算机知识的学生。
课程有些内容可以通过教材、网络教学平台等载体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不作专门授课,如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等基础知识;有些知识只作重点指导,不作系统讲授,如操作系统使用;有些内容应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如计算基础、数据管理等;而有些内容宜在实验时重点操作,如综合应用与应用拓展等。
课程内容整体上分为基础性与应用性两部分,对每个知识点内容又分为基本内容与拓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