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屈原的典故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是怎样的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是怎样的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的故事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相关介绍,供大家参阅!屈原的故事简介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政治成就政治理想一、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二、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
“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
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
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
‘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
屈原事迹典故
屈原的事迹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屈原投江:屈原被楚王放逐后,在楚国都城附近流浪。
后来,楚王被秦军打败,屈原感到绝望,于是投汨
罗江自杀。
当地人民非常敬爱屈原,他们划船前来捞救。
人们还自发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希望以此喂饱江中的鱼虫虾蟹,使其不再咬食屈原的身体。
更有人倒入雄黄酒,希望能药晕蛟龙水兽,使其不再伤害屈原。
人们还自发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希望以此喂饱江中的鱼虫虾蟹,使其不再咬食屈原的身体。
更有人倒入雄黄酒,希望能药晕蛟龙水兽,使其不再伤害屈原。
饭团、鸡蛋等饭团、鸡蛋等物用树叶包裹饭团、鸡蛋等物用树叶包裹住饭团、鸡蛋等物用树叶包裹后,外用彩丝缠住,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见的粽子的雏形。
2. 屈原与楚辞: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3.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据传起源于纪念屈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有划龙舟、
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以上是屈原的一些事迹典故,他的爱国精神和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
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名正则,字灵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篇1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从小爱好读书,虽是贵族出身,但深知百姓的穷苦。
秦军来犯时,屈原凭借自己的智慧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次年被怀王召为县丞,不久升为左徒。
屈原主张变法,由于变法得罪了不少旧贵族和一些顽固势力,几次被流放,后楚国被秦国攻占,屈原彻底失望,投入汨罗江而死。
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被流放,他不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所以投江自尽。
屈原死后,当地的百姓纷纷前去凭吊,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去咬屈原的尸体,后来发展成了粽子。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这位高尚的爱国诗人,这一天逐渐发展成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开创了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也是出自他的作品,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从古至今,人们对屈原的评价都非常高,如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就曾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楚国诗人屈原,出生于贵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怀王信任赏识,颇有抱负,在楚国政务上有不错的业绩,一直主张连结盟国对抗秦国。
楚怀王去世之后,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误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远地区。
屈原曾是一个政治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因为不得志,心里苦闷烦多,他的诗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
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是诗歌海洋里最闪亮的宝石,后人多为歌颂。
《离骚》是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诗歌。
屈原在这首诗里突破旧时传统,创新出了楚辞的体裁格式,较之以前,诗歌词句形式更加自由。
《离骚》有两千多字,三百多句诗句,分为前后两部份。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端午节刚过,你们吃粽子了吗?你们观看赛龙舟了吗?当我们欢天喜地的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想起了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了吗?
古时候,有一个国家叫楚国,楚国有一个叫屈原的人。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并且深受楚怀王的重用,可这引起了别人的嫉妒,在新国王执政的时候,他们不断地说屈原的坏话。
新接任的楚王再也不听从屈原的建议,甚至将屈原流放到很远的地方。
后来楚王因为听信谗言而在与秦王的决战中失败了。
屈原看着楚国的山,楚国的水,楚国的人民,想到不久就会被秦国占领,眼泪就刷刷地流下来。
屈原怀着悲痛的心情,离开了楚国人民。
可是走了几天,他的马怎么叫也不肯往前走。
屈原想,连马都舍不得离开楚国,我为什么要离开楚国啊,我是楚国人,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就是死,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屈原来到了湖南省的汨罗江边的时候,得了病,身体慢慢不行了。
后来,他又听楚国的首都也让秦国的军队占领了,
心里更加悲痛。
他每天吟唱着他写的诗歌,在汨罗江边走来走去。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汨罗江边上,刮着冷风,屈原对着明亮的江边,看着自己满头的白头发说:“唉!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再为楚国做事情。
”他恨楚国的那帮坏蛋,更恨秦国占楚国。
屈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让别人糟蹋,就抱着一块石头,用尽全身的力气,跳进了汨罗江。
就这样,屈原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人民,悲愤地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人民都非常悲痛,家家户户把粽子,煮熟后,划着船把粽子扔到江里,让鱼吃,为的是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
打这以后,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划着龙船,吃着粽子,纪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屈原。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有关屈原的民间故事
有关屈原的民间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政治家。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夫,兼管内政外交⼤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联齐抗秦。
接下来让⼩编给你们讲讲有关屈原的民间故事吧。
民间故事屈原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诗⼈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分痛⼼。
屈原⽴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的秦国最强⼤,时常攻击六国。
因此,屈原亲⾃到各国去联络,要⽤联合的⼒量对付秦国。
怀王⼗⼀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
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量,制⽌了强秦的扩张。
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很多内政、外交⼤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楚国以公⼦⼦兰为⾸的⼀班贵族,对屈原⾮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前说屈原的坏话。
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
挑拨的⼈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
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喜,准备了⾦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
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和秦楚联合对双⽅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 张仪告诉⼦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
"⼦兰听了,⼗分⾼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
⼦兰⼜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双价值万⾦的⽩璧,献给了郑袖。
关于屈原的成语典故_关于屈原的故事
关于屈原的成语典故_关于屈原的故事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那么你知道屈原有哪些典故吗?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的成语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四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
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
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
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中国最长的抒情诗。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辉煌与悲剧,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
一、屈原的背景与成就屈原出生在楚国,他的家族世代为楚国的贵族,屈原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
他曾在楚国的宫廷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为楚国的政治和军事事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屈原的悲剧然而,屈原的一生并不如意。
由于他的政治观点与楚国的当权派不合,他遭到了排挤和迫害。
最终,他被迫离开楚国,流亡到了他的故乡。
在流亡期间,他深感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黑暗,他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
三、屈原的离世在流亡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然而,他的心情并没有因此得到宣泄,他感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国家的命运被扭曲。
最终,屈原选择了自杀,他投江而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四、屈原的影响屈原的离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悼念,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他的作品《离骚》被后人奉为经典,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剧也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思考对象,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五、屈原的故事的启示屈原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努力并不一定能够换来成功和幸福,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无常常常让人感到无奈。
其次,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文学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宣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困境和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最后,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要被外界的评价和境遇所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总结:屈原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他的一生经历了辉煌与悲剧,他的作品《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有关屈原的历史典故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屈原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屈原的历史典故(一):众口铄金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
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
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
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
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
《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
“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
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
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
请大神帮帮忙吧。
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屈原的历史典故(二):众口铄金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
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
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
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
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
人在某件事情上受过打击,吃过亏,以后变得过分谨慎和警惕,就叫做“惩羹吹齑”。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爱国诗⼈屈原的故事爱国诗⼈屈原的故事1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引起上官⼤夫及及令尹⼦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最后甚⾄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投汨罗江⾃尽。
屈原死后数⼗年,楚国终因谗⾂误国⽽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中。
下⾯这个故事可以⽤来说明楚⼈爱戴屈原的⼼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鸡蛋等⾷物,扑通的往江⾥⾯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夫⼫⾝。
⼀⽼医师则拿了⼀坛雄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夫。
过不了多久,⽔⾯上浮起了⼀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屈⼤夫的⾐襟。
⼈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们的⼿睕,脖⼦上,⼜⽤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孩⼦。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五⽇。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五⽇,⼈们都要划龙⾈,吃粽⼦,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屈原曾经写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
他在诗歌⾥,痛斥卖国的⼩⼈,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对楚国的⼀草⼀⽊,都寄托了⽆限的深情。
后来⼈们认为屈原是⼀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
爱国诗⼈屈原的故事2战国七雄为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
那时,楚国的⼤诗⼈屈原,见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分痛⼼。
他⽴志报国为民,劝任⽤贤能,爱护百姓,很得的信任。
当时秦国最强⼤,时常攻击其他六国。
屈原亲⾃说服各国联合对付秦国。
怀王⼗⼀年,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量,阻⽌了强秦的扩张。
因此,屈原得到了怀王的重⽤。
可是这些都遭到了以公⼦⼦兰为⾸的⼀些贵族的嫉妒和忌恨,他们不断使⽤各种伎俩来陷害屈原,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爱国的典故
爱国的典故
以下是一些关于爱国的典故:
1. 屈原抱石投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因不满楚国的政治腐败而抱石投江,以身殉国。
这个故事表达了屈原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忠诚。
2. 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为保卫国家、抵御外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被后人所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他领导了收复台湾的行动,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他的事迹展示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勇气。
4. 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东南沿海地区领导了抗倭斗争,成功地消灭了倭寇,保卫了国家安全。
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团结和勇气。
5. 林则徐禁鸦片: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领导了禁烟运动,成功地禁止了鸦片的种植和贩卖,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
他的事迹展示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决心。
6. 邓稼先为国舍己: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为了国家的科技事业,他甘于奉献,鞠躬尽瘁,为我国的原子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 陈嘉庚舍财办教育:陈嘉庚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一生为办教育、兴学育才呕心沥血,贡献良多。
他常说:“只要国家有前途,个人有困难也要帮助解决。
”
这些典故都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忠诚。
端午节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全民欢庆的假日。
这个节日记录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历史,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端午节屈原的传说故事。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贤士,他是楚国的国相和国都督。
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时,楚国国内政治混乱,外敌侵略频繁,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屈原十分担忧楚国的未来。
他认为,楚国应该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强化军事,以提升国家实力,抵御外敌和发展进步。
但是,他的建议不被命官重视,反而被当政者所排斥。
屈原怀疑自己能力,经常孤独自怨,但他没有放弃努力,依然在为国家奋斗。
为此,他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和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患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但是,他的才华和理想却让他深陷政治阴谋中。
他的政治劲敌监视和谋杀了他的亲信,使得他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唯一信仰。
他流亡到南方的沅江,咏叹了华山上金戈铁马的壮丽,悲叹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无奈。
这种无助和无奈感使他心神痛苦,生活异常艰难,最终绝望自杀。
民间传说,屈原自尽后,当地百姓十分怜爱这位士大夫,在河里用鱼来喂屈原的魂魄,以防止他饥饿。
就这样,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当屈原的生日到来的时候,人们会放下纸艇、吃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形式来纪念屈原的高尚品德和忠贞精神,向这位民族英雄致敬。
关于端午节的民俗和风俗,主要是因为这位名人的故事产生的。
人们以纪念他的名义,继传他的爱国精神,同时,这个节日在各地存在不同的形式,如赛龙舟、吃粽子、踩高跷等,但是无论在什么形式下,都反映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正是屈原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让他鲜活的人格仍被后人所歌颂,并延续至今的上五龙舟、下五赛龙舟的形式,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和城市旅游形象。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追忆历史的节日,还是一个汇聚古文化智慧的舞台。
粽子、龙舟、菖蒲酒、驱邪草、雄黄酒,这些文化符号铭刻着千年的恬静与沉淀。
人们靠文化传承、文化沉淀来缅怀那些传奇的人物和历史,以为民族精神不断载入新的寓意。
民间传说之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之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民间传说之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也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价值观与国君不同而被放逐,最终投江自尽。
民间传说中,关于屈原的故事更加神秘而传奇,被人们传统代代相传。
传说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是一位非常聪明有才华的文人。
他曾经担任过楚王的官员,是楚国赫赫有名的诗人和文化人。
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和楚王价值观的变化,楚国陷入了危机,屈原的处境也因此急转直下。
他反对国王的政策,劝谏国君不能忘了爱民、爱国的理念,然而完全没有被理解和抛弃。
作为领导者的他却越来越孤独,最终被贬至沙漠之中。
民间传说中说:在一晚,国王的贵妃同屈原谈论起楚国的疾苦,各自发表意见。
但贪图权利的她却将屈原说的话说成是谋反,顿时楚王怒不可遏,屈原只得独自离开王宫并悲愤离去。
屈原虽然失势,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国理想,他继续写下许多有关楚国兴亡的诗,告诉楚王的民众什么是敬业、忠诚、爱国和英勇。
他的散文和篇编被传为孤本,世间传说着楚国汉时最为彪炳的诗篇来自于屈原。
而这一直托着人们对其深有感悟、欣悦和自由心境的炫耀的情感,以及对楚文化显著造诣的自负,这些都是世人激情爱着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传说,他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他准备将自己的“精神”传承。
船夫与各路人士赶来救他,不过屈原已经离开,只留下了波纹。
船夫们焚香、撒花向着江水,希望屈原环游四海,驰骋天下的愿望得以随烟随风传递到了天神之间。
一天夜里,天神将芦苇割下搓织成精致的裹尸被,放进江水中,聪明的小鱼将裹尸被还原,屈原一命休矣。
而楚国民众也都非常感伤,纷纷涌上江岸为屈原送行。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人士,江岸上的人们纷纷投入江水里去救人。
也就是这一天,被纪念为端午节。
传说中说,屈原死后,他的精神并未去世,反而获得了超凡的力量。
屈原的精神穿过江水,在民间留下了許多神奇的传说。
据说,在端午节当天,人们要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和挡住恶鬼;在端午节还要划龙舟,是因为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屈原的精神,会化为一条巨龙,前来护佑子孙。
卧薪尝胆的故事概括
卧薪尝胆的故事概括卧薪尝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讲述了楚国大夫屈原为了报国复仇,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这个故事被后人奉为忠臣的楷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故事的主人公是楚国大夫屈原,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在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侵略,屈原作为楚国大夫,一直致力于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
然而,由于他的忠直和才华,遭到了当时楚王的排挤和诬陷。
最终,屈原被贬谪到了边远的地方。
在贬谪的岁月里,屈原深受国家沦亡的痛苦,他决心要为国家复仇。
他开始了卧薪尝胆的生活,每天躺在炉火上卧薪,用自己的肉体去尝胆,以此来激励自己,铭记国家的苦难。
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展现了屈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卧薪尝胆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忠臣义士的崇敬和赞颂。
屈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臣的高尚品质,他的忍辱负重,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典故之一,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激励着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当一个人的力量与国家的命运相连的时候,他的力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
屈原用自己的坚韧不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卧薪尝胆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卧薪尝胆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展望未来。
愿我们都能像屈原一样,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卧薪尝胆的精神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根底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表达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生平介绍: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屈原投江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屈原投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屈原投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
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
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
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
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
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
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
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
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屈原的故事
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 的力量。秦国占领了楚国大部分土地,楚 要灭亡。
满腹的忧愁愤恨,他写成了诗篇 《离骚》。他越来越老了,但是复兴楚 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
楚国要亡了!他来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 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 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 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 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
研读赏析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 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 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 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 了什么手法?仔细分析一下。
象征手法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 明的变革力量;
象征人民群众;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 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 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 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
做到这一点的?
多样的修辞
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运用排比和反复,使句式整齐;多用短句,
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充分地表达 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 运用反问、设问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 战斗力。
与以前学过的郭沫若诗《天上的
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 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郭沫若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 史学家、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 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 学大师。“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 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 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 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 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在 郭沫若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纪念屈原的故事
纪念屈原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生于战国时期,被誉为楚国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之一。
屈原的文学作品深刻、富有感情,尤其是他写的《离骚》和《天问》等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他也以他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而为人所知。
然而,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离奇身世和壮烈英名。
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国丧期间,屈原因为被叛臣所害,一头扎进了怀江中。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挂上闹虫和菖蒲,举办龙舟竞渡等各种方式的活动,这个习俗也被后人称为“端午节”。
屈原出生在楚国著名的诗人之家,一生崇尚忠孝节义,热爱祖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故事性的人物。
据说,在他任职于楚国宰相之前,他曾经是个宫廷谋士,为楚国尽忠职守,积重难返。
然而,由于国家政权的腐败和被收买的贪官而失去了他的职位,他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决定离开楚国,走到国外去旅行,希望在旅行中寻找到治国之策。
屈原在旅行中无意陷入了一个故事中,他的故事里充满了爱情、权谋、纷争和梦想。
据说,屈原在旅行中结交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他与这位女子情投意合,但很快他就有了新的目标——楚国的救亡复国。
为此,屈原穿越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攀登,一路上收集情报,筹划着如何重回楚国政坛。
然而,在他准备回到楚国之时,他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梦境。
他梦到,他所有的朋友都在他的葬礼上为他哀悼,最后,他无法抵挡其他力量的压迫,离开了人间。
据说,在屈原陷入绝境的时候,他选择自杀,丢弃了自己最重要的信仰——忠诚。
他的死让所有的人震惊,很多人也认为,他死后的离奇故事和著名的《离骚》犹如一个传奇,充满人文理想的敦煌壁画、报纸、参观古墓等均有其身影,这也可以说是它最为独特的地方。
在屈原的人生当中,离奇的身后故事不仅让人们怀念他的卓越才能和忠诚精神,而且也使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价值的反思。
很多人会把这个故事与习俗联系在一起,来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和国家英雄,《离骚》等诗歌也成为了时代杰作,被世世代代传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国《屈原》的典故
一、政治上的失败,
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二、楚王的昏庸,
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
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
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
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三、楚国新君的继位,
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四、楚国的灭亡,
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惨死于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