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带状疱疹诊疗常规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愈合后残留余的病毒潜伏于脊神经后根及颅神经的神经节中,当VZV 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下降时,病毒重新复活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发病的基本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疾病、药物等对细胞免疫的损害,其发病率呈显著增长趋势。5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其生活质量可以明显下降。
1.带状疱疹的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 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
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的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VZV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
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带状疱疹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带状疱疹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
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首选阿昔洛韦,10-20mg/kg静滴,8小时一次,疗程7-10天;早期可使用α-干扰素。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卡马西平、曲马多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安定对后遗神经痛有效。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带状疱疹的常规临床治疗方案
带状疱疹的常规临床治疗方案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除典型的皮疹外,神经痛是本病的另一大特点。患者一般发病较急,疼痛较剧,且在发病之初不断有新疹出现,
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是止痛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如治疗不当或体质虚弱者,会转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少则年余,多则数年,患者将长期忍受痛苦折磨。
治疗方案:
1、加强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800mg,5次/日;泛昔洛韦片 0.125g;口服,8小时1次;万乃洛韦,300 mg,口服,2次/日;无环鸟苷,200 mg,口服,5次/日;聚肌胞 2 mg,肌注,隔日一次。干扰素,300万U,肌注,1次/日;
2、营养神经口服或肌注B族维生素,如B1:100mg、B12:250vg、或B1、甲钴胺250-500vg等。
3、止痛:口服去痛片等镇痛药片。布洛芬缓释片(芬必得)300 mg 口服2次/日;吗啡控释片,30 mg,必要时口服。
4、外用抗病毒软膏如喷昔洛韦软膏,炎症明显时可适当加用抗生素软膏。
5、防治感染:如果皮疹的面积大,且合并有血疱和脓疱,可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6、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mg+维生素C3g+5%GS 250ml 静滴,预防后遗神经痛,也可予强的松2片,3次/日口服,静滴的效果要比口服
好一些。激素疗程不宜过长,1周左右足矣。
7、中医治疗:针灸对缓解带状疱疹疼痛效果较好,可配合西药联合治疗。
带状疱疹 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皮肤疱疹和神经痛。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毒学检测。下面将介绍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1. 皮肤疱疹,带状疱疹最典型的表现是沿着一个或多个神经节分布的皮肤区域出现疱疹。这些疱疹在数天内逐渐发展成为丘疹和水疱,伴随着疼痛和瘙痒感。
2. 神经痛,带状疱疹的患者常常伴有神经痛,表现为烧灼感、刺痛或针刺感,通常在皮疹出现前数天开始,持续数周至数月。
3.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病毒学检测,可通过采集皮肤疱疹部位的标本进行病毒培养或PCR检测,以确认病毒感染。
2.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包括IgM和IgG抗体,有助于确认病毒感染的早期或迟期阶段。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似带状疱疹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部MRI或CT扫描,以评估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临床医生可以进行带状疱疹的诊断。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考虑诊断为带状疱疹:
1. 典型的皮肤疱疹分布,呈现出沿着一个或多个神经节分布的带状分布。
2. 伴随明显的神经痛症状,如烧灼感、刺痛或针刺感。
3. 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结果支持病毒感染或神经系统损害。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临床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及时准确地诊断带状疱疹,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带状疱疹 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主要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的疱疹。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诊断标准,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瘙痒、灼热感或刺痛感,随后出现皮肤疱疹,疱疹呈带状分布,常见于胸部、腹部或面部,伴随着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疱疹破裂后形成痂,痂脱落后易留下瘢痕。在部分病例中,疱疹还可能伴随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但仍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最终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带状疱疹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病毒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病毒DNA或抗体水平,以确认带状疱疹的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皮肤组织活检,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帮助确定诊断。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依据,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三、鉴别诊断。
在诊断带状疱疹时,需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单纯疱疹、皮肤真菌感染、荨麻疹等。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有时相似,但单纯疱疹的病变多发生在口唇、生殖器等部位,而带状疱疹则呈带状分布。皮肤真菌感染和荨麻疹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特点,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四、综合分析。
在临床实践中,带状疱疹的诊断往往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诊断结果。在诊断带状疱疹时,还应当注意排除其他潜在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如神经系统并发症、眼部并发症等。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带状疱疹(ICD-10:B0
2.9,不伴有并发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
阿昔洛韦★,儿童3-6mg/kg,每日5次,成人200-800mg,每日5次,口服,疗程7-10天或静脉点滴,每次5mg/kg,每日3次,疗程7-10天。
2.止痛药物
(1)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消炎痛片★25mg tid,布洛芬胶囊★200mg tid,多塞平片★25mg tid。
(2)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亦可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口服初始剂量为一次100mg bid,第2日起,隔日增加100-200mg,直至疼痛缓解,维持量为一日400-800mg,分次服用,一日最高剂量不超过1200mg。
(皮肤科)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二)证候诊断
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
[概述]
蛇串疮又称“串腰龙”、“缠腰火丹”。主因肝经湿热,外感毒邪所致,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如累累珠形带状分布,伴局部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基本损害皮损多为绿豆大小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地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好发胸、胁部,颈部次之。
3.皮疹出现前,常有局部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周身轻度不适、发热。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疼痛。
4.特殊类型
(1)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水疱可迅速破溃而形成溃疡性角膜炎,可因疤痕形成而失明。
(2)耳带状疱疹(Ramsay—hunt综合征)由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引发,可影响面神经及听神经,引起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3)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为病毒本身直接从脊髓经前、后根向上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变态反应所致。
(二)类证鉴别
与热疮鉴别热疮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的后期,且常有反复发作史。
【辩证】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1.肝经郁热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皮肤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皮肤科是一门专注于皮肤疾病的医学领域,为了确保我们提供高质量且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本文档将指导临床人员的日常操作和流程。
2. 诊疗常规
2.1 临床评估
- 患者接诊前,临床医生应进行全面的皮肤评估,包括观察皮肤病变和症状、询问病史和家族史等。
- 根据临床评估结果,医生应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计划。
2.2 实验室检查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诊断或指导治疗。具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决定。
2.3 特殊处理
- 对于某些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或特殊技术操作,如
切除肿瘤、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这些操作应由专业的皮肤科
医生或经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执行。
3. 技术操作规程
3.1 皮肤活检
- 皮肤活检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操作,用于确定皮肤病的病理类
型和确诊。在进行皮肤活检前,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相关风险和注
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 皮肤活检需要使用适当的麻醉和消毒方法,并按照规范的操
作程序进行。活检标本应被妥善保存并送往病理科进行分析和诊断。
3.2 皮肤病治疗
- 皮肤病治疗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治
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进行定制,同时医生应向患者
解释治疗目标、用药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 在进行外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
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4. 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
4.1 感染控制
- 皮肤科诊疗涉及直接接触患者的操作,医生和护士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相关规定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洗手和消毒等。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二、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 据报道,全球普通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 (3 ~ 5)/1000人年,亚太地区为(3 ~ 10)/1000人年 ,并逐年递增 2.5% ~ 5.0%。 全球带状疱疹的住院率为(2 ~ 25)/10万人年,死亡率为(0.017 ~ 0.465)/10万人年,复发率1% -10% 。
• 据 2021年发表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全球 ≥ 50岁普通 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为(5.23 ~ 10.9)/1000人年, 女性(6.05 ~ 12.8) /1000人年略高于男性(4.30 ~ 8.5)/1 000人年。我国带状疱疹发病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基本一致,≥ 50岁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 为(2.9 ~ 5.8)/1000人年 ,且女性终身患病率(3.94% ~ 7.9%)也略高于男性(2.86% ~ 7.6%)。 血液肿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 率高达 31/1000人年,HIV 感染者也高达(29.4 ~ 51.5)/1000人年。
(二)特殊临床类型
1. 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单侧眼睑肿胀,也可表现为双侧;结膜充血,疼痛常较为剧烈,常伴同侧头部疼痛,可累及角膜形成溃 疡性角膜炎。 2. 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疱疹及外耳道疼痛。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和听神经时,可出现面瘫、 耳 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 顿挫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 4. 无疹型带状疱疹: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 5. 复发型带状疱疹:指非首次发生的带状疱疹,其在免疫正常人群中较为罕见,在免疫受抑者 中复发率更高。与首次发病相比,复发型带状疱 疹的发病部位不确定,临床表现及疼痛程度可轻可重。 6. 中枢神经系统带状疱疹:侵犯大脑实质和脑膜时,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7. 内脏带状疱疹:侵犯内脏神经纤维时,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 尿潴留等。 8. 泛发型带状疱疹:指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神经节,对侧或同侧多个皮节产生皮损。 9. 播散型带状疱疹:恶性肿瘤或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病毒经血液播散,导致除受累皮节外全身皮肤出现广泛性水痘样疹,常伴高热等全身中 毒症状,还可出现VZV视网膜炎、急性视网膜坏死及慢性进展性脑炎等并发症。约10%的播散型带状疱疹病例可合并内脏受累,病死率高达55%。
医学知识之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豆---带疹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
特点是集性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皮损多沿某
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不超过驱体中线,尔中线对侧也有少数皮疹,多是横过的神经小分枝受累所致,愈后极
少反复。
一、主要临床表现
1、皮疹形态为集簇性水疱,沿受累的周围神经带壮排列,伴局部
淋巴结肿痛。
2、沿受累神经分布的神经是本病的特征,发病突然,病程有自限性,一般2~3周,极少复发。
二、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
2、消炎止痛。
3、全身支持疗法,增强机体免疫力。
4、对症治疗。
三、护理重点
1、按皮肤科一常规护理。
2、加强皮疹护理,避免摩擦,防止继发感染。
3、保持床单干净,勤换内衣。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对象
第⼀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军医出版社)
1.⽪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进⼊路径标准
1.第⼀诊断必须符合带状疱疹(ICD-10:B0
2.9,不伴有并发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路径。
(四)治疗原则
抗病毒、⽌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五)治疗⽅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军医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
阿昔洛韦★,⼉童3-6mg/kg,每⽇5次,成⼈200-800mg,每⽇5次,⼝服,疗程7-10天或静脉点滴,每次5mg/kg,每⽇3次,疗程7-10天。
2.⽌痛药物
(1)⾮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消炎痛⽚★25mg tid,布洛芬胶囊★200mg tid,多塞平⽚★25mg tid。
(2)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亦可有良好的⽌痛效果,⼝服初始剂量为⼀次100mg bid,第2⽇起,隔⽇增加100-200mg,直⾄疼痛缓解,维持量为⼀⽇400-800mg,分次服⽤,⼀⽇最⾼剂量不超过1200mg。
带状疱疹诊疗指南
汇报人:XXX 2023-11-21
目 录
• 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建议 • 预防和控制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CATALOGUE
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症状
发病初期常出现轻度乏力、低热 、厌食等全身症状,随后皮肤会 出现不规则红斑和集簇性水泡, 并伴有疼痛。
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以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 症。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往往伴有慢性疾病和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其他 并发症。治疗需要以抗病毒、止痛、消炎和营养支持为主,同时加强皮肤护理和 心理疏导。
病例二:带状疱疹合并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带状疱疹合并症的诊断需要准确及时,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风 险。
鼓励在所有免疫功能正常的人 群中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以降 低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应按照医生建议的剂 量和时间进行,以确保产生足 够的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 好的精神状态,以增 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饮食均衡,多吃水果 、蔬菜、全谷类食品 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 质的食物。
接触性皮炎
带状疱疹诊疗规范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临床症状】
1、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2、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中医带状疱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带状疱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水痘疼痛性皮肤病,中医称“腰缠火丹”“蛇串丹”“蜘蛛疮”等,临床表现为群集成簇性丘疱疹、水疱,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累累如串珠,有明显神经痛为特点,尤其是面部带状疱疹,损伤眼神经、耳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等,造成面瘫、耳鸣、耳聋,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致盲、致残。二、治疗方法
1.艾灸疗法
【操作】在皮损部位及其周围皮肤处,同时点燃2支艾条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每次约3分钟,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1次/天,7次为1疗程。
2.耳穴压豆疗法
【主穴】选单侧耳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肝、胆、肺及相应病变部位所应对的耳穴。
【操作】用O.5CnlXo∙5cm大小胶布粘王不留行1粒,用75%乙醇消毒耳廓皮肤,贴在所选的耳穴上,4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贴穴,嘱患者每日按压4〜6次,每次1分钟,使耳廓有热、胀、痛感,手法不可过重,以防压迫皮肤。
3.推拿疗法
【操作】例疼痛部位位于头面及上肢的患者,取坐位,医者用一手固定患者头部用一指禅法推颈椎两侧的膀胱经穴,从风池到大椎左右各3遍,并在阿是穴或有结节处重复施治。然后再用拿法,从风池到大椎3遍。用颈部斜扳法拿施于颈部各一次,再拔伸牵引颈部,或配合颈椎牵引器牵引颈部。嘱患者少低头,严禁高枕或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4.刮痣疗法
【操作】取刮疼油少许蘸于病灶部位,用刮疹板在病灶部位反复刮拭,至出现微红的疹点,或形成斑块,甚至有紫黑色的包块,触之有隆突感。1周1次。
皮肤科-带状疱疹临床路径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皮疹单侧分布。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呈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常伴神经痛。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
2.9)疾病编码;
2.排除同时存在合并症、并发症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
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
(2)住院生化常规、免疫常规;
(3)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
(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3)免疫球蛋白。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
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带状疱疹诊疗常规
【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临床表现】
1、病史:发病前可能有传染病、恶性肿瘤、红斑狼疮、外伤、过劳、神经系统障碍病史,以及放射治疗、使用某些药物的病史等。
2、季节:多好发于春秋季节。
3、年龄:好发于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趋势。
4、好发部位: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5、皮疹特点:皮疹为红斑上蔟集性分布粟粒至绿豆大的红斑、水疱,疱液常澄清。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中老年患者于损害消失后可遗留神经痛(PHN)
7、三叉神经受累时可合并角膜炎、结膜炎,甚至全眼炎。
8、皮损累及膝状神经节可影响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可引起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9、不全型或顿挫型带状疱疹可以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或只发生神经痛而不出现任何皮损。10、坏疽性带状疱疹老年人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皮损中心可发生坏死、结黑色痂皮,愈后遗留瘢痕。11、泛发性带状疱疹在恶性淋巴瘤或老年体弱的病
人,在局部发疹后的数日内,全身出现水痘样发疹,常伴有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13、病程2-4周,老年患者为3-4周。愈后一般不复发。
1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统称为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如果皮损消退后(通常4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则成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
2、病情严重者行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肿瘤相关筛查。
3、创面感染者可行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4、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1.本病前驱期或无疹型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偏头疼、胆囊炎等进行鉴别。
2.发疹后有时需与单纯疱疹、脓疱疮等进行鉴别。【治疗】
本病具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1.内用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首选核苷类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
(2)止痛:可选用甲巴喷丁、吲哚美辛等。同时可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和B12、甲
钴胺
(3)糖皮质激素:及早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期疱疹相关疼痛的病程,主要用于病程在7天内、无禁忌症的老年患者、特殊部位发生、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口服或静滴甲泼尼龙40mg/d,疗程7-10天。
(4)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复方甘草酸苷等。(5)继发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2.外用药物治疗
(1)外用药:以干燥、消炎为主。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
(2)眼部处理: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局部禁用
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
3.物理治疗紫外线、红蓝光等局部照射,以缓解疼痛,促进皮损恢复。
四、出院指导、随访
1.随访时间:每周1次。随访内容:皮疹情况、疼痛情况
2、预防
(1)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日常生活应有规律(2)积极寻找发病诱因,及时治疗原发疾病。(3)儿童应接受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功能。(4)带状疱疹患者不必隔离,但应避免与易感儿童和孕妇接触。
【参考文献】
1、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主编赵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皮肤性病学第7版主编张学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