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最活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布洛卡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1)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理学笔记20篇

心理学笔记20篇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了与自身价值观、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该理论探讨了认知失调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
2. 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刺激引起特定反应的现象。
这一理论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并提出了条件反射在研究和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该理论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情绪和成就的影响,并提供了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来研究和模仿行为。
该理论还探讨了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形成自我认知。
5. 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整过程。
该理论研究了情绪调节的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6. 研究理论:研究理论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该理论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记忆过程和研究动机。
7.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该理论研究了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变化,以及社会认同对个体自我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8. 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力。
该理论探讨了情绪智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并提供了提高情绪智力的方法。
9.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意愿的产生过程。
该理论探讨了自我决定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自我决定能力。
10.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了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该理论探讨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1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探讨了个体追求目标和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该理论涉及到不同种类的动机和动机养成的方式。
12. 注意力理论:注意力理论研究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关注和集中程度。
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第六章个性心理

第五章个性心理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也叫人格,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二、个性的特征:(一)个性的整体性(二)个性的独特性人心不同,犹如其面(三)个性的稳定性(四)个性的社会性三、个性的结构1、个性的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
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
信念、世界观居最高层次。
2、个性特征结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的自我调节结构:自我意识: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第二节个性的动力结构一、需要(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1、根据需要起源,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按需要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
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只有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高一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3)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具有更高的价值(4)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育密切相关二、动机(一)定义: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二)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三)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四)动机的种类1、根据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以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2、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可以将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4、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应用心理学》课堂笔记 (201010)

应用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应用心理学引论第一节应用心理学的领域应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应用心理学所涉及的领域范围很广。
从同各级各类政府、企业或事业组织有关的人事管理、广告营销、政治选举与民意分析、工业设计、犯罪与司法、环境、医学、交通、军事战争、宣传、文学艺术、宗教等问题,到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家庭婚恋、消费等诸多领域。
第二节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真正让心理学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是19世纪初加尔创立的颅相学。
颅相学,指分析人的心理与头颅形状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学说。
加尔的颅相学有三个基本论点:(1)心理可以区分为相对独立的机能;(2)这些机能分别对应于大脑的特定区域;(3)头骨的外部结构与脑内结构有关。
颅相学中的科学思想,对于应用心理学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1)第一,它指出大脑是“心灵的器官”,确立了生理心理学的基础;(2)第二,它提倡的大脑机能定位思想,是近代脑生理心理研究的基础;(3)第三,颅相学使得人们第一次这样广泛地宣传和应用同心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
二、18世纪中期,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发现用磁石按摩人的身体,就很容易让人进入现代人所说的催眠状态。
这类方法称为“麦斯麦术”。
三、人差方程,在观察星体运动时间时,天文学家之间的观察值有不小的差别。
例如:天文学家甲所研究的星体出现时间为X,天文学家乙所确认的星体出现时间为Y,经过比较发现,两人的观察值之间相差C秒。
可以表示为X-Y=C。
四、应用心理学的先驱者1.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是冯特1879年在德国建立的。
2.美国第一心理学实验室是由霍尔在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的。
3.第一个心理诊所是魏特默于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的,他率先将心理学应用到了实际生活当中。
4.英国人高尔顿开创了心理测量学这一应用心理学领域,而且他为了分析影响天才智力的诸多因素,还发明了分析变量之间关联的相关研究法。
5.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他的同事西蒙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年龄”的概念,并编制了测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比奈-西蒙量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新补充笔记学习

doc文档பைடு நூலகம்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10 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补充笔记 补充之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社会文化互动。 (2)研究层面纵深化:与脑科学研究结合。 (3)研究内容复杂化化:研究真实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复杂的认知、学习和 人际互动过程。 (4)研究范围宽广化:研究不同学科的学习和教学问题,研究新信息技术 环境下的学习和教学问题,以及研究学校以外的各种情境中的学习问题(如成人 学习、基于工作的学习、终身学习等) 。 (5)研究方法多元化。 (6)研究问题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7)研究途径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补充之二: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心理发展: 指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涉及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发展不是简单量的增加,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会产生质变,结果事物具有了新的规定性,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 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指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人一生是生理、 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心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 同阶段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 ② 定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发展条件下,个体人格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 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③ 不平衡性。指心理各成分发展速度不同,到成熟所需时间以及发展高峰 出现年龄不同。心理发展有关键期,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特定时期、适当条 件下才会出现。 ④ 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遵循着较为一致的顺序和规律, 但各种心理机能发展的具体年龄、发展速度、水平以及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会有所 不同。 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关系: (1)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作为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心理 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特点为依据。 教学要遵循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准备状态进行教学,学生在从事 学习时, 应保证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每一年龄阶段儿童有适合学习、 最有效掌握的教材,教学方法应最适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辩证认识心理发展与 教育的关系,是为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贯彻教学与发展的互惠原则。 补充之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北师、参考)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与环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与遗传、环境 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遗传因素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 素,是以基因特质的展开为基础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成熟。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 响生物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 如维持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等,社会环境及教育则成为人的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在关于人的心理发展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精品10篇)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现代心理学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
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通过这两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
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我还学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
例如,在我门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事关重要,而研究农民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心理差异,不仅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科技的兴趣。
在家庭里面,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
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作和生活。
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
但是,真正对心理学了解的却并不多,包括我与跟我一起来心理学的同学。
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心理医生医治心理变态的场景,然后病人好了,心理医生自己却变态了。
心理学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但大家都不是十分的了解。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1.自我求证心理:在他人提出的问题带有暗示或者语意不明的情况下,回答者往往会朝着自己思维认定的方向去推测、思考以及想象。
2.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旁观者效应:即在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当其他目击者在场,人们的责任感就会削弱,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4.责任分散心理:即在责任人数量增加的情况下,责任人的责任感就会相对降低。
5. 情绪冲动心理:当事人在周围环境的或好或坏的刺激下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而且是由情绪的波动导致的直接结果。
6.既得优势心理:当某种群体普遍享有了某种优势,那么个体的行为就会收到影响,个体都会纷纷来占有这种优势,一旦占有就不愿放弃。
即使后来这种优势在群体的作用下并不突出,但是个体依旧不会放弃这种行为。
7.囚徒困境心理:它说明每个理智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8.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
它指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现象。
9.控制错觉定律:即人们对于非常偶然的事情的时候,通常都会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你离是可以支配的。
10.霍桑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的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
11.青蛙效应:它强调了习惯对行为的束缚力,而这种束缚力的可怕在于它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12.权威效应(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地位高、威望大、受尊敬的人,所说的话以及所做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13.德西效应: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降低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和积极性。
14.詹森效应:詹森效应被视为一种浅层心理疾病,是将现有的困境无限放大的心理现象。
尤其是在关键的场合、紧张的气氛、无形的压力下,会不露痕迹的使自己的内心紧张,进而导致当事人表现发挥失常、错失良机。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心理健康: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发散思维:指人们汕头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从众: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
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
往往以创造活动作为其产生的基础。
对已有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课堂问题行为: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班级非正式群体: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
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是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心理学学习重点笔记(一)

心理学学习重点笔记(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其行为的学科,是人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心理学学习的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记忆。
在此,本文将以以下六个方面为重点,总结和归纳心理学学习的笔记。
一、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步,它包括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研究方法、科学性、道德和伦理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对学习心理学的后续内容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个方面,学生应该牢记每个术语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概念,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定义以及其它问题。
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对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学习每种心理学分支领域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各个方面。
每个分支领域都有很多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理解这些理论和结果是了解和掌握这些领域的必要条件。
三、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和变革心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
由于性格、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心理学的学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和变革,自己在学习时也应注意时刻了解最新的理论,并做好思维的调整和改进。
四、心理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心理学中,我们应该掌握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具体操作示范。
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的实践和操作经验,不断让我们了解到权威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变得更加具体而实际。
而且对于任务安排和年度计划进度的控制也有重大的意义。
五、心理学案例研究方法心理学案例研究是研究人类心理、叙述生命和人格的工具之一。
如果只了解研究方法而不掌握这种方法的实际场景运用,我们的学习将仍然是不完整的。
因此,熟知具体的案例来对症下药,能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应用心理学,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1.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里也研究动物心理,以人为主。
2.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交叉)学科。
3.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注意不是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B.情绪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克服困难(2)个性心理(个性)A.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基础)、动机、兴趣B.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智力)、性格(后天,有好坏)、气质(先天,没有好坏)4.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里的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1)额叶:组织活动(2)顶叶:感受温度(3)枕叶:视觉中枢(4)颞叶:听觉中枢(5)左脑理性:抽象脑,学术脑(6)右脑感性:艺术脑、创造脑(7)延髓(枕叶往下连接脖子的地方)“生命中枢”。
(8)反射的分类★A.无条件反射:无意识的本能行为:迎风流泪、含梅流涎B.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望梅生津第二信号系统:词语、符号、观念:望梅止渴(9)正诱导:加强兴奋负诱导:加强抑制5.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具有客观性、主观性、能动性6.1879(一把气球)德国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独立,也意味着心理学的诞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7.西方心理学七大流派(1)构造主意(德):冯特、铁钦纳:人的经验由感觉、意向、经验构成研究对象:意识结构方法:实验内省法(2)机能主意(美):詹姆士:意识流研究对象:意识功能(3)行为主义(美):第一势力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研究对象:行为方法:实验法(4)格式塔(整体完形)(德)苛勒: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并不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研究对象:意识整体(5)精神分析:第二势力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释梦、联想、回溯研究对象:异常行为、无意识(无意识理论又叫冰山理论)(6)人本主义:第三势力马斯洛、罗杰斯:性善论研究对象:正常人的人格(7)现代认知心理学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研究对象:认知结构三大势力、三个意识、一个现代认知心理学8.感觉:个别属性,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1)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2)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决、运动觉知觉:整体属性(1)物体知觉:A.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方位、深度知觉(视崖实验)B.时间知觉C.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电影、动画片、霓虹灯)、诱导运动(月动云静、火车)、自主运动、运动后效(2)社会知觉:A.社会刻板印象:只关注团体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南方人精明,北方人豪爽)B.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C.首因效应:第一印象D.近因效应:E.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3)错觉:必然会产生的不正确的知觉,不可克服9.感觉的规律:✧感受性(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刺激量——数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心理学学习笔记这两天听了xx学院xx教授的《学校管理心理学》讲座,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里我很赞成他提出的做个正常生活的人、克服自己的情绪化倾向这个问题。
卞教授说,人生活在世界上,世事纷繁,扰人之至,作为生命的个体,很容易导致性格解体现象。
也就是说,你的性格解体为另外的一个很陌生的性格类型,甚至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那种类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性格中的情绪化。
他说,要克服情绪化,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保健。
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
作为一个人,要知道被人接纳、认同是很高的境界,同时在这种境界中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不是被服从的感觉,这是最高的境界。
我理解,就是要和别人愉快良性共处,被别人认同,但是不是为了达到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待人的良好心态。
二是学会缓解压力。
卞教授说,每个人最好能规定每周或者每天的专门时间,是自己反思、发泄的时间,作为自己认知自己、调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也觉得,当一个人心情不快时,到野外走走,胡乱的唱唱歌,和大树、小草说说话,也都是能宣泄从而平静的好的方法。
缓解的宗旨就是先反思再调节。
三是建立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他说,每个人都要行善,要有真心的朋友。
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有人来诉说和支持。
卞教授说,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说,不要不好意思说,把什么都闷在心里对人是很不好的。
记得昨天看到一个小文段,就是说一个人的真诚方面的。
四是学会休闲。
卞教授说,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的去排除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去游玩、唱歌、钓鱼等,用这种方式去遗忘、淡化心里的烦闷。
五是科学用脑。
一个人不能无休止的用脑,大脑用多了,会造成心理的压迫和紧张感,这样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就很大。
对于卞教授的说法,很多我是支持的。
作为一个人,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个体就很容易情绪化,很容易走极端路线,很容易把事情做到成为不可调和得事情。
《心理学》经典笔记(超完整)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1、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2、注意的种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熟练和系统化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心理学笔记整理

心理学笔记整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探究了人类心理过程、认知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以下是对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的整理和总结。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知觉的构建,理解人类如何对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和分类。
认知心理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如信息处理模型、认知负荷理论和跨领域知识的转移。
1. 信息处理模型:这个模型将人的思维过程类比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们接收信息,经过注意、记忆、思考和输出等步骤来解决问题。
这个模型强调了人类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的能力。
2. 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指出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会面临认知负荷,即思维资源的有限性。
当任务复杂度超过个体的认知资源时,效果会受到影响。
这个理论对于设计教育和界面上的任务非常有启发。
3. 跨领域知识的转移:这个理论探讨了人们将自己在一个领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能力。
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相比,跨领域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知识转移。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婴儿到成年的发展过程。
它关注人类在各个阶段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提供了理解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线索。
1. 爱婴期:从出生到大约2岁,爱婴期是个体发展中最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婴儿经历了运动能力的发展、感知能力的增强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在这个时期,亲子关系对婴儿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2. 儿童期:从2岁到11岁,儿童期是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这个时期经历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社交技能的习得。
他们开始与同伴互动,并形成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3. 青少年期:从12岁到18岁,青少年期是身份探索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身体和性别的变化,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决策,但同时也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心理学个人笔记

第一章人的心理学习目标:1、熟记心理学的概念2、能说出心理学的体系3、能解析心理的实质4、能说出学习心理学的意义5、能解释心理学研究的原则6、能说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言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心理不协调2、人为什么会产生苦恼?--需求不能满足3、人为什么会产生孤独?--交往需要4、在你到一个新的环境时经常产生什么情绪反应?5、人为什么会做梦?梦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吗?6、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上吗?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原因: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两者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二)性质:心理学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把心理学称为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与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二、心理现象分为:个体心理现象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学的对象: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一)个体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含认识、情感、意志过程)(1)认知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3)意志过程: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心理动力和个性心理特征)(2)心理动力: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3)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在认知、情绪与意志活动中形成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气质、性格等)(二)社会心理现象: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以怎样的方式产生心理的?(一)脑产生心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心理学课程笔记

心理学课程笔记笔记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思维过程的学科。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的知觉、记忆、注意、推理、语言、思维策略等。
知觉是指人类的感官系统对外部刺激的接受和表征。
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经历的一些事件和信息的储存和再现。
注意是指人类对特定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和加工。
推理是指人类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从已知信息中得出新的信息。
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符号系统。
思维策略是指人类应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和模型两个方面。
实验是指通过实验设计来研究人类思维和思维过程的规律。
模型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人类思维和思维过程的运作。
笔记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的群体心理、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等。
群体心理是指人类在群体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行为,如领导者与成员的交互、群体信念和团结等。
人际关系是指人类在一对一或多对多的交互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社会认知是指人类在社会中理解和判断关于自己、他人、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社会影响是指人类在社会互动中受到的影响和产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和调查两个方面。
实验是指通过实验设计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规律。
调查是指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来了解人类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笔记三: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人类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一种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咨询疗法等。
认知行为疗法是指通过调整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来解决心理问题和障碍,包括认知重构、行为训练、强化技术等。
人本主义疗法是指通过理解和尊重人类的自我、自由和尊严来帮助人类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动力学疗法是指通过探讨和解析人类的内心冲突和防御机制来解决心理问题。
咨询疗法是指通过与咨询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和取得心理健康。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知识的容量和面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
生物发展规律当中有着生物进化大爆炸现象,当生物量变到大爆炸,必然会出现新的物种和时代的到来。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读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信息化变革时代中做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皮亚杰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智慧或思维的本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上要不断积累与学生交流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智慧。
学生在跟随教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和管理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这一智慧在不断增长。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好的。
而我们的教师与班主任也要去快速成长与发展,才能去适应这一变化。
否则,就会出现“现在学生怎么越来越难管了?”这样的疑惑。
尤其我们看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更强,他们的思维也更激进,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发现和适应,并与之交流,以达到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教育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心理学的支撑,我们在做好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生心理上去做精神引导。
这个的效果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效益,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我觉得维果斯基给我们的启迪是巨大的。
首先,确定每个学生的两种水平:一是他们能够独立而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二是他们在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
这其实是对学情充分分析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和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的独学、群学基础上的精讲点拨,维果斯基把这一教学基本规律早已上升到理论水平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并加以运用。
其次,定期与每个学生一起探讨那些能提供“教学支架”(指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十五讲》选摘 1;人的心理,我们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因而人们常常把它比喻为“黑箱”,作为探索心灵奥秘科学的心理学,是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对它进行探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通过言行来探测人的心理。
人们的言行总是受其心理支配的。
“诗言志”,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写的诗来了解其得志向。
②通过生理变化来探测人的心理活动。
任何心理活动都会有生理变化的线索。
如我们可以通过紧密仪器来检测一个人是否做梦,这种仪器叫做电描记器,它可以记录他们在睡眠时的脑的电波。
如果在脑点图出现快波时,把那些说自己从来不做梦的人弄醒,他们就会生动地回忆刚刚做的梦。
O 3通过研究者的推论来探测人的心理。
如: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可能表现在其言行上,如果我们了解到这个学生是一个一贯刻苦努力的学生,因而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这次考的好会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热情和信心,这次考的不好会激发他加倍的努力;但如果了解到该生一贯表现的很差,则可以大致推断:这次考好了,他可能会沾沾自喜,这次考差了,他可能会自暴自弃。
2:思维者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想象的科学。
从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可以将个体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
在心里学上,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
通常人们班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看做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感知” 。
感知到得经验能贮存在头脑中,必要时还能提取出来,这叫记忆。
我们了解世界的知识显然不是仅仅由感知觉提供的,我们还能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加工去获取间接的、概括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叫思维。
正常成人的思想同语言活动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用言语把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
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学笔记汇总

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学笔记汇总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学习笔记

心理学习笔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
通过研究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情绪体验和行为模式。
以下是一些关键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1.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思考。
- 到了19世纪,心理学开始以实验和科学方法为基础进行研究。
- 著名心理学家如威廉·詹姆斯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研究行为模式。
-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过程,研究记忆、研究和问题解决等认知功能。
-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如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期等。
-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类的内在潜力。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
- 个案研究:深入探讨个别个体或群体的研究。
- 横断面研究:在特定时间点上收集和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数据。
- 纵向研究:在长时间内跟踪同一组个体或群体的变化。
4.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临床心理学:关注精神健康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 教育心理学:研究研究和教育过程,提供教育指导和咨询。
- 工业心理学:关注组织和职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工作满意度。
-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和行为。
心理学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
通过深入学习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我们可以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培训笔记一、情绪是什么概念: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一)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
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
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
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也越低。
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力量。
(二)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
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
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由此可见,情绪的调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三)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
有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
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
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
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四)信号功能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
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
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
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
特别是在言语信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
所以,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它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三、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形式1、基本情绪(1)快乐:是人所追求盼望的目标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快乐的程度:满意→愉快→快乐→狂喜(2)悲伤:是有价值的东西丧失或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悲伤的程度:失望→遗憾→难过→伤心→悲痛→哀恸(3)愤怒:目的或愿望不能达到,特别是目的一再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的程度:不满→生气→愠怒→愤怒→大怒→暴怒(4)恐惧:恐惧是企图摆脱或逃避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比任何情绪都具有感染性四、情绪状态的基本形式情绪状态(1)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且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忧伤的心境:“见花落泪,对月伤心”有积极与消极之分(2)激情:是一种为时短促、表现剧烈、暴发式的情绪状态。
有两极,一极是激昂、积极发动行为。
一极是行为表现沉寂、呆滞,活动受到抑制。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和适应性反应。
既可以使人急中生智,行为敏捷,又可以使人思维迟钝,行为刻板五、情绪与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亦称脸部表情,是指眼、眉、嘴等的变化,它最能表示一个人的情绪与情感。
2、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指情绪与情感在语言的音调和节奏、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言语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达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手段。
3、身段表情身段表情。
是指情绪与情感在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表现。
六、用正确态度认识情绪从对人的作用,或者从「人生里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看,情绪有些少为人知的意义,共有七点:(1) 情绪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情绪绝对诚实可靠和正确。
(3) 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
(4) 情绪是教我们在事情中该有所学习。
(5) 情绪应该为我们服务,而不应成为我们的主人。
(6) 情绪是经验记忆的必需部分。
(7) 情绪就是我们的能力。
七、怎样管理情绪情绪智能(EQ)是什么?「情绪智能」来自英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是代号,而不是前缀的缩写。
「情绪智能」这个名词是由1995年美国人Daniel Goleman所写的书《Emotional Intelligence》而受人注意的。
这本书主要的意思是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IQ)叧占小部分(百分之二十),而EQ占百分之八十。
该书说EQ包括五个意思:‧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效推动自己‧认识别人的情绪‧做好人际关系情商定义-情绪智力1、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2、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3、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的发展的能力;①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的能力;②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③对情绪理解、感悟的能力;④对情绪成熟的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
4、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耶鲁的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EQ应包含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能认识自身的情绪,并能在生活中利用它做出正确的决定。
2.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既不会因沮丧或焦虑而意志消沉,也不会因愤怒而丧失理智。
3.能自我激励,能面对挫折咬紧牙关挺住,能为了最后的目标疏导自己一时的冲动。
4.能认识他人的情绪,能与别人共鸣,即能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理解别人的感受,不需要别人告诉就能读懂别人的感情。
5.能和谐而有技巧地处理人际关系,比如,能清晰地了解一个团体没能说出的意向。
八、情绪管理的各种方法与模式(1) 处理本人的情绪。
传统上处理自已的情绪只有三种途径:(1) 忍:忍藏在心里,(2) 发:发泄出来,(3) 逃:使自已忙碌不去想起有关的事情。
三种途径都没有效果。
治本的技巧也可以分为两类:1. 改变本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2. 提升本人的思维处理能力(2) 处理他人的情绪的方式,传统上有四种类型1. 交换型2. 惩罚型3. 冷漠型4. 说教型怎样才算拥有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1. 自觉力:随时随地都清楚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这也就是总是与自己的感觉在一起。
2. 理解力:明白情绪的来源不是外界的人事物,而是自己内心的信念系统。
3. 运用力:认识「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意义。
5. 摆脱力:当某种「负面」情绪不能帮助自己达到更高的成功快乐时,能够使自己从这种情绪摆脱出来,进入另外一种更有帮助的情绪状态中。
九、培养良好情绪1、乐观人生、开阔心胸、积极进取(1)科学、进步的“三观”是良好情绪和情感的基础(2)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3)充分投入地体验生活2、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十、调节不良情绪1.认知层面调整改变观念,客观要求自己,轻装上阵;辩证思维,寻找积极面;顺应自然(当喜则喜,当忧则忧是正常的不要去负强化),能与负性情绪和平共处;2.技术层面调整理智调节:冷处理法;情境脱离法;合理渲泄:倾诉;运动;哭泣;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呼吸调节音乐调节3.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层面的调整十一、心理减压十二招1.开怀大笑,尽情发泄。
2.保持沉默有助于降压。
3.听音乐、阅读书报是增长知识和乐趣的最好办法。
4.做错了事安慰自己“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以便继续工作。
5.在无人处大声喊叫或大哭。
6.与人为善,不要怀恨在心。
7.世上没有完美,甚至缺少公正,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要计较结果。
8.不要害怕面对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适当地说“不”。
9.对小事不去计较,装糊涂最好。
10.可以给久未联系的朋友写封信,吐露自己的感受。
11.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12.车到山前必有路,今天很快就会过去。
十二、转变抑郁方法1.美化学习和生活环境2.时时注意仪态和仪表3.不拒绝他人的约请4.每天学点新东西5.不抱怨自己,也不抱怨别人6.同精力充沛、充满生气的人在一起7.不要总拿别人跟自己比较8.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十三、心理平衡要诀1.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2.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3.学会情绪自制4.偶尔也要屈服5.暂时回避6.找人倾诉7.为别人做些事8.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9.对人表示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