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序量表: 变量的值只能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没有相等的单位,不能进行算术运算。
等距量表: 变量的值可以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例量表: 变量的值具有相等的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因此可以进行加减和乘除算术运算。
反应时:从给予刺激开始到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书上定义: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多为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的时间。(书上定义: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内隐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一种长时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试者并非有意识的指导自己有用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所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推广到实验条件以外的情境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的效应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或者说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期望误差是指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做同一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韦伯定律: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者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Φ/Φ=C。
75%差别阈限:①当发现二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两条曲线在50%处的相交点只有一处,那么无法将相交点作为比较刺激的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完全能辨认的值在100%处,不能辨认的值在50%处,因此选两者的中点75%处,于两直线相交就能求得上下限。
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与平衡法意义相通)。
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试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4、简述随机区组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缺点。
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条件,避免了实验条件顺序的影响,有组间设计的优点每个区组接受了各种实验条件,区组中的被试基本上类似,有组内设计的优点。
操作定义: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自变量的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自变量的混淆。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问卷法的优点:①易于操作,效率高②可以得到大量有效数据③可以测量出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问卷法的缺点:①不能进行因果关系推理②被试不能存在社会赞许性倾向③选择无偏向的样本难④有效问卷回收率低
访谈法的优点:①可以对个别被试进行深入研究②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访谈法的缺点:①变量控制不严②受研究者主观倾向影响较大③对被试的错误回忆无法识别④不能对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理
记忆与学习
1、艾宾浩斯是怎样研究记忆的?
他发明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实验过程:学习阶段,他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完全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然后记录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一个月后,他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及测量。研究发现重新学习所需的时间比原来学习的时间要短,这种学习时间和遍数的节省,就可以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
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或材料,操纵和控制一些变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实验法优点:①对实验情境和条件控制严格②实验结论较为严谨③能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④测量结果客观准确⑤用于验证某一理论⑥随机取样、安排。
实验法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不适于大规模的探索性研究
区别于完全随机设计:①更敏感,能有效分离出一个额外变量,可以获得更精确的解释②区组数量不限,适合人少的实验设计。
缺点:①处理越多,找到同质的被试就越少②要求额外变量与自变量没有交互作用。
5、试述组间设计及其优缺点。
组间设计:被试分成几个组,每个组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处理。
优点:一个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②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不相符,所以称之为75%的差别阈限。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内隐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特点是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扰性、三高特征。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的把这种规则说出来。
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
1、 心理学实验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测验法的优点:①测量编制严格可靠②定量化程度高,数据易于处理③种类多,灵活方便④有常模,可以进行对照研究
测验法的缺点:①难以进行定向分析②不能进行因果关系推理③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
2、试述自变量的种类及其特点。
① 刺激变量:由刺激的不同特征引起的不同反应,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的。
② 环境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
在研究过程中,艾宾浩斯所关心的是学习后经过的时间与记忆保持数量之间的关系。经多次重复研究后,他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证明了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2、巴特利特是怎样研究记忆的?
巴特利特的实验方法有两种:重复再现和系列再现。
重复再现是指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
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否定:当P(s)不等于1时,被试可能的反映类型:
击中:刺激出现并报告“有”的反应。
漏报:刺激出现并报告“无”的反应。
虚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有”的反应。
正确否定: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无”的反应。
操作者特征曲线: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作为纵坐标所绘制出来的曲线称作操作者特征曲线。这条曲线中,判断的标准时变化的,但是辨别力保持不变,因此又叫等感受性曲线。
辨别反应时:指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那个刺激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反应。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
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实验中有两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指标,如果选择其中一个指标,也需要对另一个指标进行交待。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消除法、恒定法、匹配法、平衡法(随即化法)、 统计控制法。
消除法:实验者采用某些措施把影响因变量的额外变量消除掉,使它不在出现在实验过程之中。(心理实验在暗室、隔音室进行,就是为了消除作为额外变量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
恒定法:研究者采取措施使额外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样因变量的变化就不能归因为这些已经保持恒定的变量。(实验常常要在同一时间,同一房间里进行,要使用同一型号的实验仪器;房间的温度,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尽量保持一定;主试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指导语的标准化等等。也就是说尽量使被试实验环境中的各种条件保持恒定。)
③ 被试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
④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3、什么是额外变量?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哪些?(课本67页,定PPT:22-24)
额外变量是指研究中除自变量外所有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是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其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同往常十几亿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并对信息的储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短暂的容量有限的、其内容需要在脑内不断反复加强的记忆。
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节省量指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遍数比值。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平衡法:很多时候额外变量不能够消除或保持恒定,那么就该使用平衡法。即额外变量的效应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保持总体的平衡或相等。(对于不同的实验安排或设计,额外变量是不同的,所以就有不同的平衡方法。)
缺点:分配到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是不等同的,如果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下造成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被试的不同引起的。
克服方法: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如果我们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大,就可以采用随机组设计的方法。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这两个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少,则一般采用匹配组设计的方法。匹配组设计: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一致的,或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的形成组。
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
系列再现是指让被试1再现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所再现的材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进行再现,而被试3又在被试2再现的基础上进行回忆,这样依次进行下去,得出一条“记忆链”。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实验心理学
自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假定会影响被试心里或行为的因素
因变量:被试的某种行为反应的特征,假定它会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控制变量:心理实验中,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些因素。必须使这些因素得到控制,否则不能清晰的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变量有时称为额外变量。
基线:基线是指被试的因变量不受到自变量和其它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
霍桑效应:当被观察者之大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效应。
实验者效应: 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
等距量表: 变量的值可以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例量表: 变量的值具有相等的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因此可以进行加减和乘除算术运算。
反应时:从给予刺激开始到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书上定义: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多为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的时间。(书上定义: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内隐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一种长时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试者并非有意识的指导自己有用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所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推广到实验条件以外的情境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的效应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或者说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期望误差是指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做同一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韦伯定律: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者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Φ/Φ=C。
75%差别阈限:①当发现二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两条曲线在50%处的相交点只有一处,那么无法将相交点作为比较刺激的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完全能辨认的值在100%处,不能辨认的值在50%处,因此选两者的中点75%处,于两直线相交就能求得上下限。
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与平衡法意义相通)。
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试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4、简述随机区组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缺点。
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条件,避免了实验条件顺序的影响,有组间设计的优点每个区组接受了各种实验条件,区组中的被试基本上类似,有组内设计的优点。
操作定义: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自变量的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自变量的混淆。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问卷法的优点:①易于操作,效率高②可以得到大量有效数据③可以测量出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问卷法的缺点:①不能进行因果关系推理②被试不能存在社会赞许性倾向③选择无偏向的样本难④有效问卷回收率低
访谈法的优点:①可以对个别被试进行深入研究②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访谈法的缺点:①变量控制不严②受研究者主观倾向影响较大③对被试的错误回忆无法识别④不能对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理
记忆与学习
1、艾宾浩斯是怎样研究记忆的?
他发明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实验过程:学习阶段,他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完全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然后记录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一个月后,他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及测量。研究发现重新学习所需的时间比原来学习的时间要短,这种学习时间和遍数的节省,就可以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
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或材料,操纵和控制一些变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实验法优点:①对实验情境和条件控制严格②实验结论较为严谨③能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④测量结果客观准确⑤用于验证某一理论⑥随机取样、安排。
实验法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不适于大规模的探索性研究
区别于完全随机设计:①更敏感,能有效分离出一个额外变量,可以获得更精确的解释②区组数量不限,适合人少的实验设计。
缺点:①处理越多,找到同质的被试就越少②要求额外变量与自变量没有交互作用。
5、试述组间设计及其优缺点。
组间设计:被试分成几个组,每个组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处理。
优点:一个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②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不相符,所以称之为75%的差别阈限。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内隐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特点是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扰性、三高特征。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的把这种规则说出来。
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
1、 心理学实验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测验法的优点:①测量编制严格可靠②定量化程度高,数据易于处理③种类多,灵活方便④有常模,可以进行对照研究
测验法的缺点:①难以进行定向分析②不能进行因果关系推理③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
2、试述自变量的种类及其特点。
① 刺激变量:由刺激的不同特征引起的不同反应,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的。
② 环境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
在研究过程中,艾宾浩斯所关心的是学习后经过的时间与记忆保持数量之间的关系。经多次重复研究后,他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证明了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2、巴特利特是怎样研究记忆的?
巴特利特的实验方法有两种:重复再现和系列再现。
重复再现是指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
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否定:当P(s)不等于1时,被试可能的反映类型:
击中:刺激出现并报告“有”的反应。
漏报:刺激出现并报告“无”的反应。
虚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有”的反应。
正确否定: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无”的反应。
操作者特征曲线: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作为纵坐标所绘制出来的曲线称作操作者特征曲线。这条曲线中,判断的标准时变化的,但是辨别力保持不变,因此又叫等感受性曲线。
辨别反应时:指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那个刺激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反应。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
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实验中有两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指标,如果选择其中一个指标,也需要对另一个指标进行交待。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消除法、恒定法、匹配法、平衡法(随即化法)、 统计控制法。
消除法:实验者采用某些措施把影响因变量的额外变量消除掉,使它不在出现在实验过程之中。(心理实验在暗室、隔音室进行,就是为了消除作为额外变量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
恒定法:研究者采取措施使额外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样因变量的变化就不能归因为这些已经保持恒定的变量。(实验常常要在同一时间,同一房间里进行,要使用同一型号的实验仪器;房间的温度,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尽量保持一定;主试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指导语的标准化等等。也就是说尽量使被试实验环境中的各种条件保持恒定。)
③ 被试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
④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3、什么是额外变量?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哪些?(课本67页,定PPT:22-24)
额外变量是指研究中除自变量外所有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是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其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同往常十几亿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并对信息的储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短暂的容量有限的、其内容需要在脑内不断反复加强的记忆。
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节省量指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遍数比值。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平衡法:很多时候额外变量不能够消除或保持恒定,那么就该使用平衡法。即额外变量的效应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保持总体的平衡或相等。(对于不同的实验安排或设计,额外变量是不同的,所以就有不同的平衡方法。)
缺点:分配到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是不等同的,如果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下造成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被试的不同引起的。
克服方法: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如果我们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大,就可以采用随机组设计的方法。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这两个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少,则一般采用匹配组设计的方法。匹配组设计: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一致的,或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的形成组。
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
系列再现是指让被试1再现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所再现的材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进行再现,而被试3又在被试2再现的基础上进行回忆,这样依次进行下去,得出一条“记忆链”。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实验心理学
自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假定会影响被试心里或行为的因素
因变量:被试的某种行为反应的特征,假定它会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控制变量:心理实验中,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些因素。必须使这些因素得到控制,否则不能清晰的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变量有时称为额外变量。
基线:基线是指被试的因变量不受到自变量和其它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
霍桑效应:当被观察者之大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效应。
实验者效应: 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