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复习提纲
必修1政治文明史期末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商周制度与西周封建1、夏朝开始: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内服外服制3、西周:㈠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含义: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2)分封种类:①同姓亲族是主体;②功臣;③姻亲;④一些古国后裔。
(3)影响(作用):①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还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㈡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①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3)影响(作用):①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特权②有利于凝结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内容:中央: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地方: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3)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①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②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4)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影响:秦代开始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西汉(1)中央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中朝:是中央决策机构(2)地方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②设置刺史,监督地方2.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1)确立的时间:隋唐(2)三省的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3)作用:①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K12学习】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2)总复习知识点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2)总复习知识点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农业的起源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精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耕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细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生原因私有土地出现产产生: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特点男耕女织,自己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形成:商周时期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国大量公田抛荒古表现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代时间:战国时期的私田逐渐私有土私有制确立原因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宋初: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中出现:东汉时期国田庄经济特点:1.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2.聚族而居古 3.拥有私人武装 4.自给自足代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土秦朝:产生地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制日益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度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原因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重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的原因:主要是战乱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原因南方政局比较安定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经济重心的南移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过程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农青铜冶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耕炼技术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时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代钢铁冶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的金属冶炼炼技术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手术的演变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工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业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丝织技术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花边疆向内地传播农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耕棉纺技术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时手工业部门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的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手东汉末年:青瓷工制南北朝:白瓷业从烧陶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到制瓷技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术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产生: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特点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官营手工业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手工业经营优势与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方式的变化不足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兴起: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经营方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的变化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时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代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商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业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发展繁荣城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市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周秦至唐市坊分明:坊市分开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农城市的繁荣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耕宋代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时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代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商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业集权的思想与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城重农抑商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市演变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近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代商业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前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夜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条件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展资本主义生产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与因素的萌芽特征:商品生产及自雇佣劳动迟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滞概况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措施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抑商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抑商与禁海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禁海反清斗争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1.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清朝2.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西方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市场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的追求新航路开宗教动力;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辟的背景造船、航海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新条件政治保证:欧洲君主强化王权,全力支持海上探险航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路新航路开葡萄牙 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的辟的过程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开西班牙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辟欧洲:引起商业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新航路开非洲:黑奴贸易带来深重灾难辟的影响亚洲: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葡萄牙占领地区: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葡萄牙、西班牙方式: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欧的早期殖民活动扩张方向:美洲洲西班牙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殖方式: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民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者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荷兰的殖民扩张的贸易扩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张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与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掠手段: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参与 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国家 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残酷的黑奴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影响:劳动力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工条件科技:工场手工业积累的生产技术业市场: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导致市场扩大革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命表现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苏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联内容: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在重工业经戈尔巴乔夫的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用济经济改革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改评价: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革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条件: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国社会主义工指导:过渡时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业化的开端期总路线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会主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义时间:1953—1957年经内容: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轻、农、济商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建实施:一五计划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设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的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曲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传子制度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c、商王不同程度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自主权.3、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1、分封制封邦建国: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同姓姬: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关系:诸侯在封国内有相对独立权,也要承担义务——服从周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3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D、局限性:诸侯有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诸侯割据、国家分裂局面4特点: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分封对象多样性;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血缘为纽带,家国同构2、宗法制1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2 性质——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3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系: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影响: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将“国”“家”结合起来,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3、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为里,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1、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体现君主专制的本质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各自职责: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和太尉军务;九卿分管皇家和国家的各种事务;作用: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郡县制;与分封制对比见三维设计第5页作用: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4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5秦律: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但给人民带来苦难;三、影响:见郡县制作用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西汉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强大,出现七国之乱2、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设刺史监察地方,酎金夺爵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长官节度使,并进一步演化成五代十国局面;陈桥兵变北宋建立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A收精兵:禁军由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B削实权: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3、影响:A积极性: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局限: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三、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第 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官制或中枢权力体系变化,针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二、西汉: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三、隋唐: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C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D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决策失误4、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对比: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异——唐朝三省受制于皇权,体现君主专制的特点;西方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二、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长官叫计相“度支、盐铁、户部”—--财政三、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宰相权势过重四、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二内阁的演变1、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2、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内阁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2直接原因: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2、职权: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事务3、特点:品级不高,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简、速、密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听命皇帝,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六、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1、城邦含义: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社构成;2、城邦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3、古希腊地理环境:山多,适宜农耕土地少,三面环水,多港湾,多岛屿;影响:政治——小国寡民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制;经济——有利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建立和形成平等的观念民族精神——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注意:城邦政体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因素4、城邦政体——划分依据:根据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流行,除此之外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5城邦公民含义: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6、公民政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公民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一、民主制确立过程1、政体演变: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2、民主制确立背景:1贵族制的原则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条件2公元前7世纪末,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3、民主制确立过程1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内容:见课本25页第一段小字意义:将雅典引上民主的轨道;奠定民主政体的制度与社会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内容:陶片放逐法,实质是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但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工具3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达到繁荣时期二、雅典民主政治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表现: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2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3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终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重要的原则是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4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三、意义和局限1、积极:1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2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2、消极:1民主范围的狭隘性:与现代民主不同,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等都没有民主权利2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3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4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4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古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制元老院是决策机构——元首制前27年,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公开君主统治戴克里先二、罗马法1、开端:十二铜表法1、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3、评价:A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B、但是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古罗马的基本法;2、发展:前286年阿奎里亚法,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3、完备:查士丁尼法典1 形成:前3世纪后,东罗马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3影响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巩固东罗马帝国有效工具4、罗马法的影响:1历史地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法律2在维系罗马帝国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起来重要作用3长期被东罗马帝国和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采用4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是现代许多国家法律体系大陆法系的基础5、罗马法遗产:陪审制度、律师制、不告不理审判原则、一审终审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6、罗马法的基本内涵1核心内容是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3自然法思想4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7、罗马法的划分1从形式上看: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演变的原因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2从范围上,分为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与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现代政治制度的起源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1、背景:1历史传统: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3政治前提:完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不流血,基本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2、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3、确立意义: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时期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2、运行原则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2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首相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三、君主立宪制的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权力由贵族民主到工业资产阶级再进一步下移到公民民主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内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席位影响:确保了资产计价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1、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2、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3、内阁与议会关系: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4、首相是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5、权力中心:议会,掌握立法权6、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合的产物五、英国政治制度特点: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1、背景:1美国建国初形成松散的邦联,邦联政府软弱无力2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3面临的问题:既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确保共和制4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2、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3、原则:1联邦制原则国家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内容: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其余未列明的权利归各州或人民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为州权主义埋下隐患2分权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又相互制约课本40页分权制衡图要背过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任期制注意:23条作用——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共和制度易考选择题: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员,每州两名;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总统对选民或宪法负责;总统任命内阁,内阁对总统负责;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相互制约4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是美国权力中心4、1787年宪法的评价:1地位:是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法2积极:美国成为联邦制总统共和国,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局限:未充分保证人民权力;承认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奴选举权被剥夺;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的原则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1、战争方式:1861—1865年南北内战,林肯政府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2、法律方式:通过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统一;之后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三、两党政治驴象之争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2、地位:分权制衡重要组成部分;3、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4、本质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各种政体的试验场1、政体演变:一共1792,共和制——第一帝国1804,帝制--二共1848,共和制--二帝1852,帝制--三共1870年,共和制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见三维设计30页2、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1立法权归国民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产生--由国民议会依据多数票选举产生;任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地位—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权力: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受限制:总统命令需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3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总统和内阁共同对国民议会负责,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4权力中心:国民议会5政体:议会制共和制3、巩固共和制:修正宪法,将马赛曲定位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以君主派的复辟之路二、德国1、背景:1864到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策划下,进行三次自上而下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但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2、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1国家结构:联邦制2普鲁士国王,是国家元首,世袭;权力: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行政权,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有立法权,统率军队,任命军官有军事权3首相是政府首脑,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4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不完整的立法权,对政府无任何监督权,仅有预算审查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有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选举产生据此看出有一定民主性5权力中心:皇帝 6行政权控制立法权3、德意志帝国特点:1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2帝国国会有民选基础,但对帝国政府无任何监督权3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4、评价:1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专制主义浓厚,专制为实,立宪为虚;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埋下了战争的隐患,成为一战策源地注意:第三单元印过一张纸,拿出来背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单元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的建立及影响;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了解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命题方向: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唐、宋、明、清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的名称职能上存在一定差别,复习时要注意将其理顺出来。
2、规律性知识也是考查的重点,很多高考题目侧重考查专题内容的综合性,如从秦、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找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分化事权”。
3、高考题目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知识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出新课标下高考命题的新趋势。
比如,2008年广东历史单科考试卷第一题将农村中存在的祠堂与古代宗法制相联系;2007年山东文综第九题,从服装的角度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日常的生活小知识。
4、高考命题中,以历史地图或历史图片作为材料的题目屡见不鲜,因而复习时要注意加强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及历史史料的关注,提高自身的识图和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的能力,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
5、对本单元的考查侧重于选择题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但也不排除主观题的可能性。
★单元基本知识:☆一、夏商周的社会政治制度:1、夏朝:(1)国家政权的出现,标志:国家机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利的相关史实)。
(2)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2、商朝:(1)内外服制度:①内服是指();②外服是指()。
岳麓版高中历史通史版知识总结古代史提纲
古代史提纲中国古代政治史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前2070-前1600年):公共权力,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二)商(前1600-前1046年):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前1046-前770年)1、分封制(权力分配),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国(“封建时代”)(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开疆扩土。
(2)主体: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先代贵族。
(3)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4)权利与义务: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影响:A积极:使西周疆土不断扩大,巩固了统治,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B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权利继承)(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3)作用:保障了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选官制度:世官制3、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一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二是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三是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和小宗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四是王权与神权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人民渴望统一与政治安定。
(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1-14课
⒈西周分封制度,以同姓亲族为主,等级森严;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血缘亲疏维系贵族统治。
两种制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⒉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细密严苛的法律制度。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是基本特征。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没有封地。
⒊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两大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设立中朝,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太祖废丞相,直接统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内侍机构,清设军机处。
为限制地方分权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秦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设置刺史监督地方;宋太祖将全国精兵集中到禁军,派文臣担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元代实行行中书省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⒋雅典民主制度由梭伦开创,由克里斯提尼最终确立。
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集体管理,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体现特点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民主机构。
该制度的评价: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该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上的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⒌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内容丰富,应用性强,以维护私有财产和奴隶制为核心,维护了罗马帝国统治,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法律武器,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⒍英国—民主化历程: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王权专制,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互制衡,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此后又不断改革,最终实现普选。
岳麓版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1)
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___________ 2.商朝:_________________二、西周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实行分封制。
2.分封对象:是分封的主体,异性诸侯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分封内容:主要是______ ,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的地位,_________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 --- -- ”的等级序列。
4.弊端: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1.目的: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
2.内容:①严格的______、_______体系。
②核心内容: ________ 继承制度,_______ 为大宗。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继承者,有________的特权。
③________和_______的关系是相对的。
3.特点: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 特权。
②有利于_________ 防止 _________ 、_________ ,把________ 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③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三)礼乐制度:_______作为各级贵族的_____________,成为维护_____________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商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第2课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地位。
高一期中复习提纲(岳麓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2、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3、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⑵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⑶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⑵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⑷目的:为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⑸维护工具:礼乐制度⑹影响:保证了贵族之间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⒋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是宗法的政治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的内核纽带,是分封制推行的依据,也是维护分封的工具,都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周天子的地位与周王朝的统治。
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②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③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①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②内容:⑴皇权至上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⑶中央设三公九卿⑷地方推行郡县制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⑺制定严苛的秦律③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①西汉:⑴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汉高祖:剪除异性诸侯;分封同姓王,以确保刘家天下,结果造成尾大不掉,威胁中央统治。
岳麓版必修一期末复习必背内容(终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一夏商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①第一个国家政权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2、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3、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封建制度≠封建社会)(2)推行者:周公(3)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4)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先代贵族(5)内容:周王分封给各诸侯土地、人口和物资,但各诸侯国必须承担各种义务。
(6)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注意:周天子不能越级施权,无法垂直管理,各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4、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3)特点:①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作用: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一般情况,提到祭祖扫墓家谱族谱等跟血缘有关的,会选宗法制。
)5、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补充: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商朝: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第2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概念辨析: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高一历史 复习大纲素材 岳麓版必修1
高一必修一历史复习大纲!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全集-孙发革老师1
岳麓版历史复习资料全集-孙发革老师1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纲要
从夏:出现公共权利,但保存氏族特色
方方国结盟
国商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联神权色彩
盟分封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到中心:嫡长子继承制
天西周宗法制内容:确定大宗、小宗系统
下作用:利于凝集宗族,防备内部纷争,增强王权
共工具:礼乐制度
主春秋争霸
中大一致群雄盘据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央一致:前221 年,赢政
集“始皇帝”: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权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医生、太尉
制确实立郡县制
度稳固一致的举措:修长城、驰道;一致钱币、胸怀衡、文字;整改民俗
确拟订法律:精密、严格
立影响:打破分封制,确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七国之乱
中央建中朝
中集权汉汉武帝集权举措设刺史
与推恩诸侯子弟
央地方藩镇盘据与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改革
分权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集的举措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斗争宋制钱谷:财赋大多数运往京师
权影响利:改变藩镇盘据分裂场面,增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
专制三省六部制的“中枢门下” :宰相办公机构
皇权确定及其演变宋切割相权枢密院:军政
的“计相”:财政
不停元:一省制
增强丞相制度的取销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取销丞相
明成祖建立内阁
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代的军机处特色:军机大臣等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雍正建立军机处影响:提升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节、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商朝: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第2节、大一统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概念辨析: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1、理论:法家思想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确立: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③本质:君主专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①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秦之后建立西汉的刘邦,原本是一个亭长。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①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③军事: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④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⑤制定严苛的秦律第3节、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汉朝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③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③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5、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6、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①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1、汉朝: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卿世禄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1.监察制度(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 b.宋代谏院等等。
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专题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古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