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赏析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宣城见杜鹃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在宣城(今属安徽)所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宣城见杜鹃花⑴蜀国曾闻子规鸟⑵,宣城还见杜鹃花⑶。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⑷。
【注释】⑴宣城:今属安徽。
⑵蜀国:指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⑶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⑷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白话译文】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
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
李白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
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
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写下此诗。
【赏析】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注音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注音
摘要:
1.诗人背景及创作背景
2.诗歌内容概述
3.诗歌意境及主题解析
4.诗歌艺术特点及鉴赏意义
正文:
宣城见杜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与抒发乡愁情感的诗作。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当时李白56岁,历经世事变迁,再次来到宣城,正值杜鹃花盛开之际,于是借花传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诗中描绘了春天时节,杜鹃花盛开的美景。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杜鹃鸟和杜鹃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首句“蜀国曾闻子规鸟”,传达了诗人曾在四川听到过杜鹃鸟的啼声;第二句“宣城还见杜鹃花”,描绘了在宣城再次见到杜鹃花的景象。
子规鸟又名断肠鸟,其鸣声凄厉,动人乡思。
诗中提到“一叫一回肠一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听到子规鸟鸣声时,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末句“三春三月忆三巴”,点明了时令,突显了思乡的主题。
三春三月,是春天最美的时节,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在美好的时光里,对故乡三巴的思念。
杜鹃花开、子规鸟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苍茫无涯的愁思画卷。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表现在对仗工整、结构严谨、情感真挚。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
同时,诗篇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诗人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诗作。
它描绘了春天美景,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寓意着在美好的时光里,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无尽思念。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宣城见杜鹃花》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晚年在宣城所创作的一首思乡诗。
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四川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
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写尽了旅人思乡的情绪。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蜀国: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宣城:今安徽宣城。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译文: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
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
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名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①子规鸟:一名杜鹃,蜀地最多,春暮而鸣,声音悲凄。
②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每年阴历二三月中杜鹃啼时花盛开,故名杜鹃花。
这两句是说,在蜀地曾听到子规鸟悲凄的鸣叫;在宣城还看见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鸟、杜鹃花都是蜀地常见者,因见宣城杜鹃花,想起蜀地子规鸟,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语带含蓄,其情隐现。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两句写诗人客居异地,看见杜鹃,想起蜀地的杜鹃鸟,引起了对蜀中故地的思念——杜鹃鸟的每一声啼叫,都使我肝肠欲断;在这阳春三月,更引起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前句连用三个“一”字,后句连用三个“三”字,如谚如谣,对思乡之切,起了强化作用。
赏析:《宣城见杜鹃花》是一首七绝,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暮春)。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
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
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原文、赏析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原文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
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
赏析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
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
李白最著名的五首诗及鉴赏
李白最著名的五首诗及鉴赏李白最著名的五首诗及鉴赏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最著名的五首诗及鉴赏,欢迎阅览。
李白最著名的五首诗及鉴赏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
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
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
而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
酒是他个人反抗的,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古诗宣城见杜鹃花翻译赏析
古诗宣城见杜鹃花翻译赏析《宣城见杜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前言】《宣城见杜鹃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在宣城(今属安徽)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的子规鸟、杜鹃花均为思乡之情的象征。
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四川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
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写尽了旅人思乡的情绪。
全诗浑然一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前呼后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注释】⑴宣城:今属安徽。
⑵蜀国:指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⑶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⑷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翻译】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赏析】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子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赏析此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李白56岁,他夜郎遇赦归来后,由从华山南下第五次来宣城,写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等诗,叙述避乱的痛苦。
此时他正流落江南,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
老来思乡,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情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敬亭山,高健、雄浑,豪放而固守, 以它博大的胸杯收藏着冬天所有的雨雪,也迎来颠簸、疲惫的大诗人李白。
此时他写下这首七绝《宣城见杜鹃花》。
首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啼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由感物而起的。
为什么诗人想到了子规鸟呢?第二句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第二句“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惜因此被触动了。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在所有观赏花木术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而敬亭山每年三月杜鹃花开得最盛,满山遍野皆是。
敬亭山杜的杜鹃花开得璨然、艳丽、撩眼、彻底、辉徨、动人,多姿多彩,想给钟情敬亭山的李白一个惊喜。
然而他忽然看到这““鮮紅滴滴映霞明”,“霞红凝艳数千枝” 的杜鹃花,反倒激起了他的心思。
李白青年时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和远大志向。
宣城见杜鹃花的诗意与解释
宣城见杜鹃花的诗意与解释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宣城见杜鹃花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
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
原文:《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宣城:今属安徽。
蜀国:指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诗意:以前在蜀国时曾听过杜鹃凄恻的鸣啼,没想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杜鹃盛开。
杜鹃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心中思念故乡。
赏析:此诗感物起兴。
前二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视听并置,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后二句分别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顿,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乡之念。
全诗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尤其是后二句,“一”与“三”三次反复,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两句是写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子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赏析此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
宣城见杜鹃花 子规鉴赏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
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
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
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
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
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
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
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
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注音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注音
摘要:
1.引言:介绍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
2.李白的诗歌特点: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和情感
3.《宣城见杜鹃花》的意象和主题:杜鹃花、春天的到来、思乡之情
4.诗歌的注音及意义:注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5.结论:总结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及其注音的意义
正文:
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和情感而著称。
他的一首《宣城见杜鹃花》便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杜鹃花开放的美景。
杜鹃花是春天的使者,它的开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对于李白来说,杜鹃花还有更深的意义,那就是思乡之情。
据说,李白在异乡见到杜鹃花时,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因此,他在诗歌中写下了"杜鹃花开春已归,我亦有心归未得"的句子。
在我国,诗歌的注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注音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对于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来说,注音也让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李白的思想感情。
总的来说,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以其独特的意象和主题,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蜀国曾闻子规鸟的意思
蜀国曾闻子规鸟的意思
答案:在遥远的故乡(蜀地),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
【出处】: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蜀地),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赏析】:
这首诗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这首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子规》诗词鉴赏
【导语】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李⽩有《李太⽩集》,诗作多为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帝城》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李⽩《宣城见杜鹃花/⼦规》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宣城见杜鹃花/⼦规 唐代:李⽩ 蜀国曾闻⼦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叫⼀回肠⼀断,三春三⽉忆三巴。
译⽂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规鸣叫悲啭,使⼈愁肠⼨断。
暮春三⽉,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注释 宣城:今属安徽。
蜀国:指四川。
⼦规鸟:⼜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鉴赏 此诗是感物⽽起兴的。
“蜀国曾闻⼦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寄寓在宣城的李⽩,觉得昏花的⽼眼中忽然映⼊⼀⽚红⾊,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规鸟,⼜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联想的⼀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直啼叫得嘴边淌出⾎来。
此刻,诗⼈⽿边似乎响起了⼦规鸟的蹄叫声,⼀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句,形成⾃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的对⽐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规鸟,诗⼈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李白《清溪半夜闻笛》《宣城见杜鹃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清溪半夜闻笛》《宣城见杜鹃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清溪半夜闻笛
李白
羌笛梅花引①,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②。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①梅花引:《梅花落》,乐府曲名。
②玉关声:代指古曲《关山月》。
1.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时都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
(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5分)
【参考答案】:
1.借物抒情
2.第一首诗:诗人半夜忽然听见由羌笛吹奏的表达怨愁离绪的古乐曲《梅花落》《关山月》,加上看到身处之地的溪水、寒山和冷月,自然肝肠寸断、思绪万千,表达的是羁旅愁思。
第二首诗:诗人看到宣城的杜鹃花,想起曾在蜀地家乡听到子规悲鸣,不禁想起千里之外的故乡,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对比赏析]
第一首诗中,前两句,诗人以铺叙的方式描绘出了一幅羌笛声哀怨、陇头流水幽咽的荒凉凄美画面;后两句写出了秋浦寒冷、曲声断肠的忧愁。
凄切之声,余音袅绕,流露出诗人的悲苦之情、羁旅之思。
第二首诗是诗人晚年在宣城(今属安徽省)所作。
诗中的子规鸟、杜鹃花均为其思乡之情的象征。
诗人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想到以前在四川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
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
全诗写出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在暮春三月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
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出典]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注:1、《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2、注释:蜀国: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宣城:今安徽宣城。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3、译文: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
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
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4、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
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
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
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宣城见杜鹃花子规原文及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规原⽂及赏析 原⽂: 蜀国曾闻⼦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叫⼀回肠⼀断,三春三⽉忆三巴。
译⽂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规鸣叫悲啭,使⼈愁肠⼨断。
暮春三⽉,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注释 宣城:今属安徽。
蜀国:指四川。
⼦规鸟:⼜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赏析 鉴赏 此诗是感物⽽起兴的。
“蜀国曾闻⼦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寄寓在宣城的李⽩,觉得昏花的⽼眼中忽然映⼊⼀⽚红⾊,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规鸟,⼜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联想的⼀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直啼叫得嘴边淌出⾎来。
此刻,诗⼈⽿边似乎响起了⼦规鸟的蹄叫声,⼀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句,形成⾃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的对⽐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规鸟,诗⼈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此时⼀旦勾起,⼤为凄苦强烈。
然⽽,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
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
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
不料功业⽆成,⽼来竟落到这步⽥地,他觉得没有⾯⽬见蜀中⽗⽼。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翻译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翻译
摘要:
1.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诗歌概述
2.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3.杜鹃花的象征意义
4.李白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5.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挑战
6.李白《宣城见杜鹃花》的英文翻译
正文:
1.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诗歌概述
《宣城见杜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杜鹃花美景的诗歌。
诗歌以宣城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宣城见到杜鹃花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2.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宣城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是唐代重要的文化名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著称。
杜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爱情、美丽和生命力。
3.杜鹃花的象征意义
杜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爱情,因为传说中杜鹃鸟是因为思念配偶而哀鸣,啼出血泪染红了花瓣。
它也象征着美丽和生命力,因为杜鹃花色彩鲜艳、花期较长,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4.李白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猎,既有山水田园,又有抒情言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挑战
诗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诗歌作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不仅要求翻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求翻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的美好,促进文化交流和世界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宣城见杜鹃花》全诗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下面一起对其进行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赏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李白56岁,他夜郎遇赦归来后,由从华山南下第五次来宣城,写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等诗,叙述避乱的痛苦。
此时他正流落江南,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
老来思乡,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情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敬亭山,高健、雄浑,豪放而固守, 以它博大的胸杯收藏着冬天所有的雨雪,也迎来颠簸、疲惫的大诗人李白。
此时他写下这首七绝《宣城见杜鹃花》。
首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赏析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啼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由感物而起的。
为什么诗人想到了子规鸟呢?第二句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第二句“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惜因此被触动了。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在所有观赏花木术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而敬亭山每年三月杜鹃花开得最盛,满山遍野皆是。
敬亭山杜的杜鹃花开得璨然、艳丽、撩眼、彻底、辉徨、动人,多姿多彩,想给钟情敬亭山的李白一个惊喜。
然而他忽然看到这““鮮紅滴滴映霞明”,“霞红凝艳数千枝” 的杜鹃花,反倒激起了他的心思。
李白青年时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和远大志向。
本想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谁料今日功业无成,险遭杀头的危险,“一声杜宇啼春风,明朝緋挂千山丛”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他想起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节,他是多么的欢欣,自已踌躇满志。
今天,看到了杜鹃花开,子规鸟就开始啼了。
他“仗剑去国”,的理想成了泡影,多么的伤感啊。
诗的一、二两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第三句“ 一叫一回肠一断”,用了三个叠词“ 一”,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之情。
“ 一叫”,是指子规鸟那凄惨的叫声;“ 一回”,叫一次,就使人寸肠肝断,而子规鸟它会不停地叫,诗人的悲
痛到何等程度?“ 一断”,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这句真切如闻,伤心不已。
此句也承接第一句“蜀国曾闻子规鸟”,交叉来写,着重叙述,让人心痛不已。
第四句“ 三春三月忆三巴”,仍用了三个叠词“ 三”,与上句“ 一”相对,而且平仄音律优美,进一步肯定自已思乡情结。
“ 三春”,本是指孟春、仲春、季春,这是一个大概念。
“ 三月”,这里具体指春天的第三个月,即“ 三月”,三月正是花草繁茂的时候。
“ 三巴”,旧指巴东,巴群,巴西的总称,也泛指四川。
因为四川是李白的故乡。
隋朝末年,李白家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这里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宣城还见杜鹃花”。
三春三月忆三巴,末句点明时令,“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
全诗笼罩了起来。
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
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之情袭来,此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这首诗贯注着一种对大自然的欣喜之情,但又透着自已的悲凉及浓重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运用了一字三叠与承接吟咏的手法,让人觉得婉转含蓄,一波三折。
写景、抒情,句句色彩鲜明,声声悠扬悲呜,读起来摇曳跌宕,又沉重深沉。
《宣城见杜鹃花》【原诗】: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 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注释】:蜀国:旧指四川。
子归鸟:又叫杜鹃鸟,他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杜鹃花:杜鹃花,又名映山红。
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在所有观赏花木术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的。
而敬亭山每年三月杜鹃花开得最盆,满山遍野皆是。
三巴: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称为三巴。
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
东的大部。
南朝宋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分益州之巴郡、巴西、梓潼,荆州之巴东、建平五郡置三巴校尉,领巴东太守。
李白简介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生平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诗歌特色:
1、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
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
2、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3、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他的七言古诗、五言古诗、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诗歌、七言绝句都享有盛名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赏析
2.《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3.《宣城见杜鹃花/ 子规》赏析
4.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
5.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全诗翻译赏析
6.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