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日忆李白》高考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高中古诗词阅读】杜甫《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及赏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杜甫《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及赏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杜甫《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杜甫的诗《追忆春天的李白》完成了问题7。

(6分)白叶石无敌,飘忽不定,善于思考。

新鲜的俞开复、军医宝参军了①. 渭北春树,江东晚霞②. 当一瓶酒,厚重而细腻。

[注]读杜甫的诗《春忆李白》,完成第二章7问题(6树枝)白叶石无敌,飘忽不定,思绪万千。

新鲜的俞开复、军医宝参军了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 余开复和鲍申君指的是南北朝著名诗人黄昕和鲍照。

② 渭北和江东分别指杜甫所在的长安地区和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

③ 论点:这里指的是诗歌。

7(1)杜甫在诗中高度评价李白的诗风是▲,▲。

(2(分钟)⑵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2(分钟)▲⑶“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第一副对联运用了想象力。

请根据相关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

(2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七.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分钟)⑵赞美李白的诗歌(1(分钟),思念李白((渴望见面)分)。

⑶示例: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2表达连贯,主要内容可以突出显示)。

附:【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诗歌背景:这首诗是A.D746(唐玄宗天宝五案)或747《天宝六》是杜甫在长安的春天写的。

公元744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

他们非常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赶往长安。

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几首诗来纪念李白。

这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

前四句都是对李白诗歌的热情赞扬。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含答案(2011·江苏卷·T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

该诗是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第一句整体评价李白诗的地位无人能比,二、三、四句进一步评价,从“思不群”“清新”“俊逸”三个词语可以推断评价的角度应该是思想情趣和风格两个方面。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从注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渭北”、“江东”分别是杜甫、李白的所在之地,“春天树”和“日暮云”分别是两人所在之地的代表性景物,我们不难推测出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中,杜甫是借渭北之景和江东之景,来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路的把握能力。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致四句为第一层,对李白高度评价,第五、六句为第二层,借描写两人所在地的特色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思念,第七、八句为第三层,直抒胸臆,表达对两人相聚饮酒论诗的渴望。

《春日忆李白》赏析

《春日忆李白》赏析

《春日忆李白》赏析《春日忆李白》赏析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杜甫《春日忆李白》赏析

杜甫《春日忆李白》赏析

杜甫《春日忆李白》赏析《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诗名《春日忆李白》,李白生于701年,杜甫生于712年,李白大杜甫11岁。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年(755年),杜甫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

两人还互赠了诗篇。

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si4水,海色明徂cu2徕lai2。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我们先来分别读一下两人的这两首互赠诗:《与李十二白同寻十隐居》杜甫“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波,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我们还是一句一句来解读:“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字词典故“李侯”:【“侯”是一种爵位。

“李侯”是杜甫对李白的尊称。

】“阴铿”:【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

】“东蒙客”:【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

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

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后泛指处士,隐士。

】赏析杜甫说,李侯常常有很多佳句,颇似梁陈的“阴铿”。

我也是逃世的东蒙客啊,我特别怜惜李白君如兄弟一般。

“醉眠秋共波,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字词典故“幽期”:【隐居的期约。

】“北郭生”:【隐居不仕的人。

《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

春日忆李白 古诗赏析

春日忆李白 古诗赏析

春日忆李白
杜甫
1.“无敌”:称赞。 2.“思不群”:解释, 说明诗无敌在于他思 想情趣,卓异不凡。• Nhomakorabea •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3.“庾开府”“鲍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参军”:比较,对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李”的诗风赞扬 渭北”“江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4.“ 东”:体现两人
江苏卷2011
春日忆李白
• • • •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 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 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 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 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李白和杜甫 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 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 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 分别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 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 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译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 远地超出一般人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 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 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 方,只能遥相思念。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 我们的诗作呢?
离别之恨 5.“何时”:诘问 语气 ,表达愿望 强烈 6.“论文”:正与 诗的开头呼应
赏析思路: 1“是什么”(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 达技巧)

春日忆李白 古诗赏析

春日忆李白 古诗赏析
答:表达双方翘首以望的思念之情:杜 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他。用 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
7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 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随景迁,景 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 抒怀,感悟伤怀等。
例:
借景抒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情景交融: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托物言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感悟伤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8
-
9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 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 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 方,只能遥相思念。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 我们的三个方面对李 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考察对诗歌的概括能力)
答: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 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 清新、俊逸。
-
6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 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 种表现手法? (4分)
(考察是否能明辨表达技巧)
江苏卷2011
春日忆李白 杜甫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
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
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
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 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李白和杜甫 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 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 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 分别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 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 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春日忆李白》杜甫唐诗鉴赏

《春日忆李白》杜甫唐诗鉴赏

《春日忆李白》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春日忆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友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原文】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⑴。

清新庾开府⑵,俊逸鲍参军⑶。

渭北春天树⑷,江东日暮云⑸。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⑹。

【注释】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白话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或天宝六载(747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

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

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

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经典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意思及赏析

【经典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意思及赏析

【经典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意思及赏析【经典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意思及赏析白叶石战无不胜,浮想联翩,余开复新鲜,鲍君毅参军。

[意思]李白写的诗天下无敌,那高超的才诗超出了一切人。

清新自然的词句可与庾信比美,豪放飘逸的风格可与鲍照并论。

[摘自]杜甫对春天李白的记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新鲜的俞开复、军医宝参军了。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当一杯酒,厚重而精致的纸。

【注释】1.于开复:于欣。

北周时,从官吏到骑兵将领、开复一和同三师(司马、司徒、司空),都被称为于开复。

2.鲍参军: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3.渭北:渭水河北岸,指长安地区。

当时杜甫在这里。

4.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5.论文:关于诗歌。

自六朝以来,诗歌被普遍称为文学。

翻译:李白的诗歌无与伦比,他的才华远远超过普通人。

他的诗歌清新典雅,就像南北朝两位著名诗人虞昕和鲍照的作品一样。

李白,现在,我独自面对着渭北无言的绿树。

在江东的黄昏,你只能看着薄薄的云朵,彼此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在同一张桌子上喝一杯,然后再讨论我们的诗?赏析:唐天宝三年(744年),唐明帝给李白钱,44岁时从长安返回东都洛阳。

自从十年前考试不及格以来,杜甫一直在国外旅行。

就在这时,他来到洛阳,遇到了李白。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公认的桂冠诗人,诗名如日中天。

而三十三岁的杜甫刚出道不久,仍然是一位诗名未就的年轻人。

很多人认为杜甫此时已经与李白齐名,是完全不正确的。

“李杜”齐名并称,其实是杜甫死后的事。

然而,名声和年龄的差异并没有对李白和杜甫产生任何影响。

他们一见钟情,很快就成了朋友。

那年秋天,李杜和高师一起漫游梁宋。

第二年,高师南下楚国,李杜随齐、鲁等地游历,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

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冬去春来,正在长安客居的杜甫生活还算比较安定,在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

春日忆李白赏析

春日忆李白赏析

春日忆李白赏析一、原文呈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二、整体把握与主题思想1. 对李白诗歌才华的高度赞誉- 首联“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直接点明李白的诗天下无敌,他的诗思超凡脱俗,与众不同。

“无敌”一词尽显杜甫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推崇,这种推崇是建立在杜甫对李白诗歌深入理解和钦佩的基础之上的。

- 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通过将李白与庾信和鲍照作比,进一步具体地阐述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

庾信的诗以清新著称,鲍照的诗风格俊逸,李白的诗兼具二者之长,既清新又俊逸。

这一对比不仅让读者对李白诗歌风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把握的精准性。

2. 表达思念之情- 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诗人杜甫在渭北(长安一带),而李白在江东。

这两句诗看似只是描写了两地的景色,渭北春天里的树和江东日暮时的云,但实际上是借景抒情。

杜甫通过描绘两地不同的景象,将自己与李白分隔两地的现实具象化,表达出对李白深深的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如同这渭北的树和江东的云一样,虽然身处不同的空间,却有着一种无形的联系。

- 尾联“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与李白相聚,一起把酒言欢,细细讨论诗文。

这一愿望既包含了杜甫对与李白重逢的期待,也体现出他们之间在诗歌创作和文学追求上的共鸣。

三、艺术特色1. 用典巧妙- 在颔联中运用庾信和鲍照的典故,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鲍照的诗歌风格俊逸。

杜甫引用这两位诗人来形容李白,不仅准确地概括了李白诗歌的风格,而且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

通过用典,杜甫将李白的诗歌放在一个文学传承的脉络中进行考量,显示出李白诗歌对前代优秀诗歌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传统的尊重。

2. 情景交融- 颈联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思念李白,而是描绘了渭北春天的树和江东日暮的云。

【高中古诗词阅读】《春日忆李白》详细阅读答案(附赏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春日忆李白》详细阅读答案(附赏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春日忆李白》详细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追忆春天的李白杜甫白叶石无敌,飘忽不定,思绪万千。

新鲜的俞开复、军医宝参军了。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于凯复、鲍神俊是南北朝两位著名诗人雨馨和鲍席。

渭北和江东分别指杜甫所在的长安地区和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

论点:这里指的是诗歌。

⑴这首诗的前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歌做出了高度评价?(3(分钟)答:才华、诗风与诗性;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分析:这个问题是如此难以捉摸和困惑,似乎有必要遵循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为了把鸭子强行推到架子上。

首先,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高评价”。

“高”不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来看,第一句话是一般性的,最后三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解释:第二句是“才华”,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诗体”,没有第三方面?在绝望中,为了迎合求婚者,他写下了“诗意”一词。

你敢说我答错了吗?但这个答案仍然有点不确定,因为你并不是在迎合那个求婚者,所以请考虑一下。

让我们这样说:“四部群”、“碧玉心”和“碧宝玺”;“诗是不可战胜的”。

但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合适。

这个问题需要回答三个方面。

那一定是个普通名词。

这个“毕宇新”和“毕宝喜”不是名词!让我们尽力回答。

至于结果,我们不太在乎。

⑵《渭北春树江东晚云》对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4(分钟)答: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深切思念。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分析:如果考生还没有学会这首诗,单靠注释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现代考生如果没有这种练习就无法想象。

对老师来说,这两句话有时很难理解,所以估计正确答案是情景交融的成语。

春日忆李白赏析【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赏析【唐】杜甫

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
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 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
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 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 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 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 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 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 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 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 “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 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 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 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 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 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 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 (2011 江苏) • 春日忆李白 杜甫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
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
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 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

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及注释「翻译」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注释」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赏析」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春日忆李白的诗意与鉴赏

春日忆李白的诗意与鉴赏

春日忆李白的诗意与鉴赏《春日忆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友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春日忆李白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

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

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

原文:《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诗意: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鉴赏: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第一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欣赏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欣赏

《春日忆李白》欣赏【原文】: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③春天树,江东④日暮云。

何时一樽⑤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①庾开府:(“庾”读yŭ),北朝著名诗人。

他的诗以清新著称。

②鲍参军:(“鲍”读bào ),指鲍照,著名诗人。

他的诗以俊逸著称。

③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④江东:指李白游历的江浙一带。

⑤樽:(读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欣赏】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被并称为“李杜”。

韩在《调张籍》中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说“论诗以李杜为准”。

毋庸置疑,“李杜”的诗歌达到了盛唐诗歌最高境界的,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李杜”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却不像他们的诗歌那样为人所知。

“李杜”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杜甫在这首诗中既写出了对李白的热烈赞美,也写出了浓浓的离情别绪,更写出了希望早日重聚,把酒论诗的强烈愿望。

首句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说明“诗无敌”的原因,在于他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才使他的诗超凡脱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第三联两句,分开看只写两人个自所在之景,然而作者把它们合为一联,就由然而生奇妙的紧密联系,离情别绪跃然纸上。

也就是说,当杜甫在渭北思念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着渭北的杜甫之时;而杜甫遥望南天,只见傍晚的彩云悠悠,李白翘首北国,也只见远处的春树油油。

离别之愁令人伤怀,仿佛“春树”、“暮云”也长出了浓浓的相思,挂满了重重的离情。

景中寓情,景美情深。

离情的浓重自然生出重逢欢聚的急切。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以忘怀、最为热切向往的事,以此作结,与开头相互应。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由人又回到诗,通篇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诗的赞美、对人的相思、对重逢的渴望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春日忆李白赏析

春日忆李白赏析

春日忆李白赏析春日忆李白原文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春日忆李白》全诗注释及翻译和赏析

《春日忆李白》全诗注释及翻译和赏析

《春日忆李白》全诗注释及翻译和赏析《春日忆李白》全诗注释及翻译和赏析【题解】诗篇名。

唐代杜甫作。

天宝三载四月,李、杜初识于洛阳。

秋,相约同游梁宋。

天宝四载秋,二人相别于兖州,白去江东漫游,甫赴长安求仕。

天宝五载春,杜甫在长江怀念李白而作此诗。

诗中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以渭北借指长安一带,江东泛指苏南、浙北。

元代赵汸云:“此言彼我所寓所见,写相望之情,不明言忆而忆在其中矣。

”此联即写李、杜二人两地相望相忆之情。

此诗为五言律诗,上四句盛赞李白诗才,下四句抒写怀念李白之深情。

原诗如下:“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全诗】《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释】1.也: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呀”。

在这里表示提顿,兼与下句“飘然”的“然”对偶。

思(音si):指诗歌的思想情趣。

不群:不同于一般人,不平凡。

2.庾开府:庾信,字子山,南北朝诗人。

北周时曾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他早期的作品绮丽清新。

鲍参军:鲍照,字明远,南北朝诗人。

刘宋时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擅乐府歌行,风格俊逸豪放。

3.渭北:渭水之北。

泛指渭水之滨的长安、咸阳一带。

时杜甫在这里。

江东: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即今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

时李白正在这一带漫游。

4.樽(音zun):古代酒器。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译】李白的诗没人可以并比,李白其人飘然若仙卓尔不群。

像诗风清新的北周庾信,像那俊逸豪迈的南朝鲍照参军。

渭北那春天的树呵,江东日暮时分的云!何时共饮一杯酒,我与你重在一起细细地品诗论文?【评】怀人之作,多易以物感兴。

此诗起首,直抒胸臆,却又有李白之形象飘逸其间。

“飘然思不群”五字,是堪为白画像写照。

再以古之大诗人庾信与鲍照比肩,以“清新”、“俊逸”两风格揭橥李白诗风之源流与诗之品格,从而深化坐实“白也诗无敌”的题旨。

《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春日忆李白》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日忆李白唐代: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注释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第一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第二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的那种俊逸之风。

借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诗人。

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高考诗歌鉴赏题2

高考诗歌鉴赏题2

高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群“起”。

·。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自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春日忆李白》鉴赏
古诗鉴赏
0204 1422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与杜甫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之时;而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故而
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王思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