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预习: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

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__《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多媒体,作者像)二、__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__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__,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多媒体显示)三、朗读、分析、评价(一)第一部分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__中如何叙说的?(它等待我出生双腿)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

(荒芜,不衰败,坦然)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__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__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作家简介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教案8篇

《我与地坛》教案8篇

《我与地坛》教案8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__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这是__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__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主题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道士,并斩蛇除妖,保护了人民的安全。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并加深他们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与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师将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并用一些提问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

例如:谁是故事的主角?主角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重要事件会在故事中发生?等等。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本节课中,学生将整体阅读《我与地坛》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并对其中的生词解释。

接下来,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例如,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故事的基调是什么?等等。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与展示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对主角的人物形象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组都理解了他们讨论的主题。

接下来,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为其他小组提供回复。

第四课时:道教思想与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道教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道教的核心概念,例如道、禅、符、仙等。

教师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教思想。

第五课时:生动化学习这节课将提供一些小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道教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符咒的工作坊,了解符咒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师也可以组织室外活动,例如远足、观察大自然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并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静默。

第六课时:综合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和道教思想的理解是否到达预期的目标。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史铁生的散文作品《我与地坛》。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史铁生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文章的感受。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第三章: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纽带。

培养学生对人物关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如何相互影响和成长。

3.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

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文章结构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探讨文章的叙事手法和时间顺序。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分析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创作背景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背景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介绍《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分析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相关资料。

小组分享,讨论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意义。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我与地坛》中的文学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思维。

6.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文学技巧如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3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的文学实例。

教师引导讨论,解释文学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并了解世界遗产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并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了解地坛的文化意义;2.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对地坛生成感情并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教学展板,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2.准备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和文化意义。

Step 2 预习准备(5分钟)请学生阅读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我与地坛》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对地坛有什么感想?为什么地坛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并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Step 5 个人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作文,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和体会。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描写自己在地坛的经历、感受和对地坛的理解,使作文更加生动和具体。

Step 6 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分享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指标,如内容是否充实、语言是否流畅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地坛产生了感情,深入体会到了地坛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性。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眷恋之意。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背诵经典段落。

2. 深入解读文章,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和审美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动交流。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我与地坛》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等。

3. 教学设施: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需要您提供更多信息,如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请您提供相关要求,以便我为您编写完整的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分析文章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动交流,深入解读文章。

5.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45分钟,具体分配如下:1. 导入新课:5分钟2. 自主学习:10分钟3. 课堂讲解:15分钟4. 分组讨论:10分钟5. 案例分析: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八、作业设计1. 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篇一: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节选)天门中学文星教学目的:1、紧扣文本,体验作者生命重生的心路历程,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评价作者的生死观,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情感教育。

文本解读:深爱地坛,感悟生命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我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并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了他对生命的长久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思考了关于死的事,思考了为什么要出生。

思考了怎样活的问题。

这些困扰作者心灵的问题,是古园给了他启示与答案,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坚定地迈上了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摹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心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方法:地坛,它融入了作者由于视角的独到而对人生的感悟,是作者生命重生的泉源。

教学中,立足文本,以读带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品味语言中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在地坛的启思下思想涅盘的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意志情感。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有人说生命是一条河,每一簇浪花跳跃于时光之上,都如那灵动的音符,合成一段岁月的歌。

几多忧愁,几多欢乐,几多艰辛,几多坎坷。

诉说着岁月的蹉跎。

生命是一条河,当生命之流遭遇岩石的碰撞,激荡的是生命的绝唱。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历经苦难,走出不幸,超越生命极限的人。

请看图,这就是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面带笑容的图片)。

如果说轮椅代表着,那么他的笑容昭示着生命的灿烂。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

(3)能够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3)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 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

3.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 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我与地坛》的原文和相关评论文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做笔记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提问:“我”与“地坛”之间有何联系?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解释原因。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类似《我与地坛》的散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完成写作练习,提交给教师批改。

8.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并学会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地坛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句式。

2. 运用符合语境的合适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演讲。

四、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教材课文、学生课本、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A. 导入(5分钟)1. 呈现地坛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地坛的美景。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地坛的印象和了解。

B. 课文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并解析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a) 地坛是什么?b) 地坛有哪些特点?c) 地坛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游客?d) 课文中有哪些体现作者个人情感的句子?C. 词汇与句式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词汇和句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对话练习,使用所学词汇和句式表述各自对地坛的感受。

D. 听力训练(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地坛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取关键信息。

2. 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回答问题,并与同桌交流答案。

E. 写作任务(3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地坛的感受,撰写一篇短文,并尽量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

2. 学生相互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编辑,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F. 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 练习写作,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家乡的介绍。

七、板书设计地坛知识目标:地坛的介绍、重要性、相关词汇和句式。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第一章:课文简介1.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时间等。

1.2 课文主题分析课文主题,即人与地的关系,以及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悟。

1.3 课文结构梳理课文的结构,包括引言、和结尾三个部分。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重点词语挑选课文中重要的词语进行解释,如“地坛”、“眷恋”、“感悟”等。

2.2 词语搭配分析课文中的词语搭配,如“静静地坐在地坛里”、“眷恋着这片土地”等。

第三章:句子解析3.1 重点句子挑选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如“地坛,这个熟悉的地方,见证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

”3.2 句子类型分析课文中不同类型的句子,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

第四章:文章风格与修辞手法4.1 文章风格分析课文的风格,如叙述风格、抒情风格等。

4.2 修辞手法介绍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举例说明。

第五章:课文理解与讨论5.1 课文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对地坛的感情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

5.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如“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如此眷恋地坛?”第六章:课文分析与解读6.1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与地坛的关系、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6.2 课文主题解读解读课文主题,探讨作者通过描述与地坛的关系所传达的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7.1 教学目标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7.2 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等,以实现教学目标。

第八章:教学过程设计8.1 导入环节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文。

8.2 讲解环节设计讲解环节,包括对课文内容、词语、句子的讲解,以及对课文主题的分析。

8.3 实践环节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10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理解、体悟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体会景与情的关系。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如何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如何通过语言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并了解其意义。

2、圈点令自己有所感悟的词句并试作理解。

二、教学导入:记得有这样一个秋天的黄昏,我的一个学生跟我闲聊,他告诉我,他常常在痛苦至极时对着窗子大吼一声,然后,让那种痛苦的滋味继续浸着心脾默默生活。

我听着,我的心里流着酸楚:他还是一个孩子,他是在怎样承受这份磨难啊!的确,一个人独自咀嚼痛苦是一份悲壮,那么,我们还能从痛苦中再咀嚼出一些别的什么吗?然而,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就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用苦难铸就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自己的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以取得的高度。

我们说他从生命的磨难中体悟出了生命意蕴,读他的书,读他这个人,依然令人感动,富有启迪。

让我们先来粗略地了解史铁生这个人。

三、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史铁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其内涵却极为丰富。

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因腿疾住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做了7年临时工后转向写作,1983年因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他的作品还有《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答自己问》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法等语种,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

面对残疾,他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体味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重解读生命,解读史铁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难点: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

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史铁生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

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问:当初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
3.自从那个下午史铁生无意识中进了地坛,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

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史铁生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
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全到残缺。

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

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

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

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

师板书:慰藉
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问: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史铁生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
生回答,师板书:①.为什么要出生?②.是不是一死了之?③.怎样活?
5.找到答案了吗?
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

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

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史铁生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请问:是什么给了史铁生活下去的勇气?(提示: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请学生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
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

“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

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师小结: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师板书:珍爱生命
7.史铁生在这园中找到“生与死”的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

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史铁生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请全体学生朗读六个“譬如”
师板书:落日灿烂、雨燕高歌、气象万千
师讲解: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

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师板书:热爱生活
8.结束语: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

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

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

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

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五.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如:①要关心残疾人;
②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③要勇于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

④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
六.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字数6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地坛我
琉璃剥蚀双腿残疾
朱红淡褪找不到工作
高墙坍圮找不到出路
雕栏散落
古柏苍幽出生是事实
草藤茂盛死不必急于求成
昆虫活跃珍爱生命
气象万千热爱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