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预习: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

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__《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多媒体,作者像)二、__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__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__,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多媒体显示)三、朗读、分析、评价(一)第一部分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__中如何叙说的?(它等待我出生双腿)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

(荒芜,不衰败,坦然)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能够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增强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感悟,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引发学生对地坛的思考,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标注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现场练笔。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 写一篇以“我与某个地方”为主题的作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原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散文教案(优秀6篇)

散文教案(优秀6篇)

散文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散文,掌握了一定的散文知识,但本文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阅读能力。

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与地坛的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的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地坛的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地坛的起源与发展史。

2. 地坛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 地坛相关的民俗活动与传说。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参观地坛,亲身感受其文化氛围。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坛文化的理解。

第二章:探索地坛的建筑与布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建筑特点与布局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地坛的主要建筑及其功能。

2. 地坛的布局特点与象征意义。

3. 地坛建筑艺术的价值与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研究地坛建筑的样式与结构。

2.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地坛,观察其布局特点。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坛建筑艺术的特点。

第三章:体验地坛的民俗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亲身参与地坛的民俗活动,感受其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地坛庙会的起源与发展。

2. 地坛庙会的主要活动与特色。

3. 地坛庙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地坛庙会,亲身体验民俗活动。

2. 引导学生观察庙会中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美食。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民俗活动的感受与认识。

第四章:地坛故事与传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坛的相关故事与传说。

2. 培养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地坛的传说故事及其背后的意义。

2. 地坛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与影响。

3. 地坛故事对传统文化的体现。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听地坛故事的录音或观看相关视频。

2. 组织学生讨论地坛故事的主题与寓意。

3. 让学生编写自己的地坛故事或传说。

第五章:地坛环境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本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接受。

(2)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本特点。

2. 分析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接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文,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

3. 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接受,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__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__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作家简介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教案8篇

《我与地坛》教案8篇

《我与地坛》教案8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__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这是__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__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作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与地坛的关系,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情感。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关注作者与地坛的关系。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者和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分析课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对地坛的描绘,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绘,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文阅读,体验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体验作者对地坛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阅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情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深层感悟。

3. 学习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独特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理解母爱的伟大。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独特思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刻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内涵。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带,以便进行朗读教学。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导入】【新课内容展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顾作者与地坛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练习】(1)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史铁生的散文作品《我与地坛》。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史铁生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文章的感受。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第三章: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纽带。

培养学生对人物关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如何相互影响和成长。

3.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

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文章结构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探讨文章的叙事手法和时间顺序。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分析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创作背景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背景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介绍《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分析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相关资料。

小组分享,讨论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意义。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我与地坛》中的文学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思维。

6.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文学技巧如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3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的文学实例。

教师引导讨论,解释文学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课文简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3. 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简介。

2. 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步骤1. 介绍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分组阅读课文,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2.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第二章:课文分析一、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 作者对人生、亲情和自然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抒情的表达方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者对人生、亲情和自然的思考。

四、教学步骤1. 讲解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抒情的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作者对人生、亲情和自然的思考。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第三章:情感体验一、教学目标1. 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

3. 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并了解世界遗产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并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了解地坛的文化意义;2.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对地坛生成感情并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教学展板,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2.准备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和文化意义。

Step 2 预习准备(5分钟)请学生阅读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我与地坛》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对地坛有什么感想?为什么地坛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并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Step 5 个人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作文,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和体会。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描写自己在地坛的经历、感受和对地坛的理解,使作文更加生动和具体。

Step 6 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分享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指标,如内容是否充实、语言是否流畅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地坛产生了感情,深入体会到了地坛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性。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3)激发学生对人生、命运和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

(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对人生、命运和价值的思考。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名句,分析其意义和美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展示个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创意写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命若琴弦》、《秋天的怀念》等,对比分析其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我与地坛的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的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2)通过阅读,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3)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3)学会对比阅读,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园、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感受生活中的阳光;(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2. 学会对比阅读,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我与地坛》文本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2)学生分享预习所得,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4. 写作技巧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对比阅读(1)教师推荐与《我与地坛》风格相似的散文作品,供学生自主阅读;2. 实地考察(1)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地坛,感受地坛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七、课程整合1. 语文与历史(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地坛在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

我与地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重要概念;(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3)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通过感悟、思考,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当下,热爱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地坛与作者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布置相关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的感悟;(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5. 总结拓展:(1)总结文章主题,强调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的感悟;2. 请用一段话概括文章主题;3. 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发言质量;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文是史铁生作品的代表作,体会他文章“对生命的解读”的主旨。

2、情感目标:深入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其家人内心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3、能力目标:学习散文写作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品味作者沉静、缜密、抒情的语言。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和地坛的命运联系起来?
3.母亲那些毫不张扬的爱,作者是怎么发现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件1、2)
人生道路多坎坷。

生活,时而是春日暖阳,时而是秋风萧杀,时而凉风送爽,时而冰霜刺骨。

当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被残酷的命运击得粉碎时,谁能保证我们能一如既往的乐观与坚强?设若我们身处此境,我们最希望的是什么?作家史铁生在二十岁时残废了双腿,生命的天空布满绝望的阴霾,他是如何走出人生困境又如何看待人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介绍作者(课件3-6)
介绍作者以及作品。

三、走进北京地坛(课件7、8)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件9、10)
本文的重点生字词
五、合作交流。

(课件12、15)
明确本课重点以及本文的写作思路。

六、文本研习:(课件16-32)
1、找出第一部分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仔细阅读,找出这些景色的特点?
明确: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2、阅读第一部分1和5自然段,找出地坛和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3、探讨: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
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总结:作者冰冻的心已经在生机盎然的地坛中复苏。

4、提问:作者在瘫痪后,在漫长的岁月中,思考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明确:该不该死?为什么生?怎样活?
对于“该不该死?为什么生?”文中作者就给出了答案,只有“怎样活”,作者没有直说,倒是来了一段精彩的景色描写。

我们一起来研读。

5、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前半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后半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6、文中的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联系作者经历和遭遇说说这句话的含
义是什么?
7、总结本课
进行生命感悟,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身残志坚的人。

比如,贝多芬、霍金、张海迪等。

七、作业
仿照文中三处景色描写,写一段描写自己周围景物的文字,字里行间也要体现出你的情感(或喜爱或哀伤等)(课件33)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1、深刻体会母亲多残疾的“我”深层的爱。

2、领会散文的创作方法,领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本课时的重点明确(课件34)
二、第二部分文本研读(课件36-41)
1、提问:“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是什么样的难题
呢?
明确:儿子残疾了,沉默寡言,情绪变化无常。

独自上地坛,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担心和恐惧,却又不知道能为儿子做些什么。

2、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母亲在苦难中给“我”的默默关爱?而作者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明确:(1)、作者去地坛——母亲“送”:安慰,暗自祷告,提示,恳求,嘱咐);我当时却不明白,在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

(2)、作者在地坛——母亲“忧”: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痛苦,惊恐,最低限度的祈求,甚至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无私的爱。

我当时却不及为母亲想,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一心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是要加倍的。

(3)、作者在地坛——母亲“找”:端着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步伐茫然急迫……
我看到她却决议不喊她。

倔强、羞涩
3、母亲过世之后,“我”才发现她给“我”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在文中找出来
4、提问: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明确:正是母亲的行动,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进行设想、体会。

5、研讨:“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你认为作者的母亲此时承受着什么样
的痛苦?
(这是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叙述的“我”和母亲生活那段时间的事,展开丰富的想像)
参考答案:(1)“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对儿子残疾的痛苦。

(2)“她不是那种光会疼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懂得儿子心中的痛苦,她希望儿子能有机会能排解心中的苦闷,可是儿子出门以后,她又因为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出于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整日整夜出于痛苦、惊恐之中。

(3)儿子回家以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4)为儿子今后的人生路担忧。

她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

(5)母亲不仅要承受自己儿子瘫痪的痛苦,还要承受儿子因为瘫痪不理解自己而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
(6)她其实还要承受一种痛苦,就是小心翼翼地掩饰着自己的苦不让它透漏出一丝一毫而让孩子察觉。

三、文本研习(课件42-43)
“我”、地坛、母亲三者关系
四、欣赏音乐:《懂你》并出示图片。

(课件44-51)
四、总结: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的作者的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是作者今后生命的航标。

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

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越条件,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

五、鉴赏吸收(课件52-55)
1、思考: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在写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2、写作,即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表现内心世界。

3、散文应注重语言的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

六、作业布置(课件56)
以“读懂母亲”为题,写一篇不少有800字的文章。

七、阅读材料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董玉叶、杨宗美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陈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