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文是史铁生作品的代表作,体会他文章“对生命的解读”的主旨。

2、情感目标:深入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其家人内心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3、能力目标:学习散文写作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品味作者沉静、缜密、抒情的语言。【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和地坛的命运联系起来?

3.母亲那些毫不张扬的爱,作者是怎么发现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件1、2)

人生道路多坎坷。生活,时而是春日暖阳,时而是秋风萧杀,时而凉风送爽,时而冰霜刺骨。当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被残酷的命运击得粉碎时,谁能保证我们能一如既往的乐观与坚强?设若我们身处此境,我们最希望的是什么?作家史铁生在二十岁时残废了双腿,生命的天空布满绝望的阴霾,他是如何走出人生困境又如何看待人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介绍作者(课件3-6)

介绍作者以及作品。

三、走进北京地坛(课件7、8)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件9、10)

本文的重点生字词

五、合作交流。(课件12、15)

明确本课重点以及本文的写作思路。

六、文本研习:(课件16-32)

1、找出第一部分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仔细阅读,找出这些景色的特点?

明确: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2、阅读第一部分1和5自然段,找出地坛和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3、探讨: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

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总结:作者冰冻的心已经在生机盎然的地坛中复苏。

4、提问:作者在瘫痪后,在漫长的岁月中,思考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明确:该不该死?为什么生?怎样活?

对于“该不该死?为什么生?”文中作者就给出了答案,只有“怎样活”,作者没有直说,倒是来了一段精彩的景色描写。我们一起来研读。

5、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前半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后半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6、文中的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联系作者经历和遭遇说说这句话的含

义是什么?

7、总结本课

进行生命感悟,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身残志坚的人。

比如,贝多芬、霍金、张海迪等。

七、作业

仿照文中三处景色描写,写一段描写自己周围景物的文字,字里行间也要体现出你的情感(或喜爱或哀伤等)(课件33)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1、深刻体会母亲多残疾的“我”深层的爱。

2、领会散文的创作方法,领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本课时的重点明确(课件34)

二、第二部分文本研读(课件36-41)

1、提问:“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

呢?

明确:儿子残疾了,沉默寡言,情绪变化无常。独自上地坛,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担心和恐惧,却又不知道能为儿子做些什么。

2、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母亲在苦难中给“我”的默默关爱?而作者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明确:(1)、作者去地坛——母亲“送”:安慰,暗自祷告,提示,恳求,嘱咐);我当时却不明白,在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

(2)、作者在地坛——母亲“忧”: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痛苦,惊恐,最低限度的祈求,甚至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无私的爱。

我当时却不及为母亲想,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一心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是要加倍的。

(3)、作者在地坛——母亲“找”:端着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步伐茫然急迫……

我看到她却决议不喊她。倔强、羞涩

3、母亲过世之后,“我”才发现她给“我”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在文中找出来

4、提问: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明确:正是母亲的行动,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进行设想、体会。

5、研讨:“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你认为作者的母亲此时承受着什么样

的痛苦?

(这是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叙述的“我”和母亲生活那段时间的事,展开丰富的想像)

参考答案:(1)“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对儿子残疾的痛苦。

(2)“她不是那种光会疼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懂得儿子心中的痛苦,她希望儿子能有机会能排解心中的苦闷,可是儿子出门以后,她又因为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出于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整日整夜出于痛苦、惊恐之中。

(3)儿子回家以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4)为儿子今后的人生路担忧。她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

(5)母亲不仅要承受自己儿子瘫痪的痛苦,还要承受儿子因为瘫痪不理解自己而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

(6)她其实还要承受一种痛苦,就是小心翼翼地掩饰着自己的苦不让它透漏出一丝一毫而让孩子察觉。

三、文本研习(课件42-43)

“我”、地坛、母亲三者关系

四、欣赏音乐:《懂你》并出示图片。(课件44-51)

四、总结: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的作者的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是作者今后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越条件,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

五、鉴赏吸收(课件52-55)

1、思考: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在写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2、写作,即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表现内心世界。

3、散文应注重语言的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

六、作业布置(课件56)

以“读懂母亲”为题,写一篇不少有800字的文章。

七、阅读材料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董玉叶、杨宗美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陈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