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阅读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说: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参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解说: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解说: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4.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

解说: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

5.读“曾有过好几回……”体会作者在平而淡的叙述中,包含的浓而深的情感。体会结尾出的句号的意味。

解说: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痛悔、内疚,但是一切真的来不及了,这种伤感是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了,彻底的痛苦,彻底的伤感!

6.默读后一段,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示?

解说: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更善待生命,在逆境中更坚强。

五、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这篇散文的意境。

六.课下作业

1.阅读欣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2.《我与地坛》中所写的地坛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地坛或其它景观有什么不同?

七、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写古园的风景,-追寻①我的身体残废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终结

写古园的风景,-追寻②我为什么要出生

写古园的风景,-追寻③我应该怎样活

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的理解

四、学习第二部分。

1.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解读一下母亲。我们称它为:懂你——母亲,“我”生命的另一个支点。

2.文中有一句从地坛过渡到母亲的话,请找出来。

明确: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4.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5.文章还有哪些细节特别感人,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①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体谅,宽容

②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活得最苦,默默承受

③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6.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下面就请第一组同学朗读第2部分第8段,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全体女同学齐读)

7.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读懂了吗?

明确:读懂了!

8.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懂的呢还是……?

讨论并归纳: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懂的。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有句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请大家一起读一下第2部分的第7段,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做“倔强而羞涩”的孩子,让你们的母亲伤心难过。

9.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10.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答案?

明确: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11.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12.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13.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14.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肝病,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在她临终之前她还努力的要说服儿子,要推儿子去北海看看菊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