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支持政策的实质_我国_工业反哺农业_的方式选择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特殊任务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特殊任务内容摘要: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人均GDP已超过1700美元;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工业部门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人口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的人均收入和福利远超过农村。
由于我国过去通过非平等交易等方式对农业剩余进行过度转移,造成了对农业的许多历史欠债,因此目前的“反哺”实际上是归还历史欠债,真正意义上的“反哺”将出现在还债和归还农业公平竞争地位之后。
关键词:工业反哺农业,条件,任务一、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从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经验看,当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85%,非农部门劳动力就业比重高于60%、城市化率超过40%的时候,就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一)人均GDP已超过1700美元按官方汇率计算,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一些东部沿海省市超过了5000美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02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达到4390美元。
(二)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呈加速下降趋势。
1991~2003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了个百分点,而相同时间间隔的1978~1990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只下降了1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非农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之和)产值比重达到%,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
这表明我国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
(三)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1978~2005年,农业劳动力比重从%下降到%,相应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从%上升到%。
1997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总就业的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
必须指出的是,农业劳动力中有相当部分兼业从事非农活动。
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途径、机制的探讨

1 1 加快工业化 、 市化 步伐 , 强反 哺能力, . 城 增 这是 保障制度和农村 “ 五保户 ” 中供养 。 集 工业反哺农业最根本 的途径 。
工业反哺农业 的关 系与提高农作物产量源库流
关系一样, 必须是强源 、 畅流 、 扩库 。要更好地实现 以
要加大公共 财政对 三农 ” 的投入力度 , 依法安
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农村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项预算支 出,严格预算
是带有普遍性的趋 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 以 执行 , 建立健全财 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 政府新 增财力 的使用要大幅度 向“ 农” 三 倾斜。要在土地出 后, 工业反哺农业, 市支持农村 , 城 实现工业与农业 、
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等 。 要认真落实新增教育、 卫
生、 文化等事业 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的政策规定, 让公
共服 务更多地深入农村 、 惠及农民。 要让现代文明成 果 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要真 正落实 中央提 出的把 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 的重中之重, 完善 “ 以县 为主 ” 的管理体制 , 推进 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 让农 村师生享受 同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改善农村医 疗条件 , 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要完善新型合作
农村 的物质基础和承载能力 :才能最大 限度地 转移 农村 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实现富裕农 民、转移农 民、 提高农 民、 保障农 民; 能使现代 文 明惠及更 多 才 的农 民, 促进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为此, 既要始终 着眼于解决好 “ 三农 ” 问题这 个重中之 重不动摇, 又 要紧紧抓住工业化、 城市化这个突破 口不放松 , 更加 有效地整合工业化、 城市化 、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并举 的各项政策措施 , 加快发展 县域经 济 , 促进 “ 三农 ”
新时期工业如何反哺农业

新时期工业如何反哺农业【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但由于历史原因,早期为了支持工业发展而选择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策略。
如今,虽然我国的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仍大大落后于工业,而要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因而我国开始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关键词】工业反哺农业“三农”问题对策工业反哺农业是指工业通过各种形式给予农村、农业发展以支持和保护,促进其从落后的、传统的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转变。
这是一个仿生学概念,其提出是基于农业曾经哺育过我国工业的发展,并为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当我国进入后工业时期,面对农业落后的状况,工业有义务对其进行反哺。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向现代化转变,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我国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工业反哺农业是基于新中国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与反思。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大致可以把我国的经济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3年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是处于农业支持工业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的内战使得我国工业基本被破坏殆尽,因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定了发展工业化的经济发展目标。
但工业的起步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刚刚稳定的新中国无法直接提供工业化的积累资本,因而我国制定了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长期高价卖出工业产品,低价收购农业产品这样的剪刀差来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长期的资金流出使得农业无法获得持续、长足的发展后劲,而工业恰恰因为得到农业资金的支持而快速发展,逐渐与农业发展拉开了距离。
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87年,这一阶段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这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中国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这一阶段改革的后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再次转移到城市之中,政策主要偏向工业和城市,农业的发展速度又缓慢下来。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作为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一方针的提出,是适应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旨在促进农村地区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入城市的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等资源,提升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工业反哺农业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加大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引入农村的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城市对农村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城市也可以引入一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到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可以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交流,促进农村的人才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通过支持农村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方针。
通过引入城市的资源和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一方针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农业政策的本质以及内涵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专题之二农业政策的实质及内涵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必定目标而拟订的行为准则。
一.政策的实质属性: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政府依靠权利,经过政策来规范个人、家庭、公司、社会集体的行为和政府部门的行为。
所以,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采纳的举措和行动也包含在政策范围之中。
1.政策拥有鲜亮的阶级属性:政策是统治公司实现本阶级利益的一种工具。
任何一个阶级社会的政策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2.政策是社会各利益体共同作用,以政府活动为主体的协调行为的规范准则。
3.政策的导向性政策主假如在必定信念、价值观和目标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工作。
二.政策的逻辑系统与分类1.逻辑系统: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
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背景:是政策的起点,是作用的对象及其四周环境的现状;政策目标是终点,是作用对象后希望(预期)的理想状况;政策手段:是起点到终点的桥梁,是改变现状到理想状态的举措。
2.政策背景与政策目标的同向性全世界各国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政策干涉趋势全面化。
跟着经济化的全世界化,人类面的资源、环境问题随全世界化加深;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日趋拥有全世界性质。
所以,政府和个人、家庭、公司、社会集体之间的互换活动也渐渐超越国界,一些政策的拟订、履行和检查修正一定放在全世界的背景之上,在地域和世界范围内互相协调。
由此,政策目标确实定是依照背景而定。
在全世界一体化的今日,一定考虑全世界范围、地域发展协调解可连续发展与全社会的协调发展四个方面。
三.政策科学政策科学是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拉斯韦尔()<最早提出“政策科学”的观点。
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与勒恩()合著《政策科学:近来在范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为政策科学出生的标记。
政策科学主要研究政府拟订政策、运用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等腰三角形的一系1-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列行为。
四.农业的观点、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农业政策作用的对象。
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及措施

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及措施工业反哺农业是指通过工业化发展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农民在农田耕种、种植、收割等环节中都采用了各类农业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其次,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促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从农产品分拣、储存到加工制作,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化的加工厂进行处理。
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农业科技应用的推广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农业产出增加,质量提升,致病虫害防治能力增强,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优质种子、合理施肥、科学灌溉等技术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加大力度:首先,加强农业跨界合作。
通过加强工业与农业的合作,实现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延伸,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渠道。
其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规模化、机械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使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最后,注重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
在产业布局上,要合理安排工农业的空间布局,使农业与工业互相促进、互相支持。
同时,加大工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为农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高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综上所述,工业反哺农业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提出的历
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提
出是在我国开放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
程加速,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农村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城市经济稳
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成
了补贴农业的重要途径。
然而,务工的农民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薪资低、工作环境差等。
面对这种情况,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就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
此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的根基,发展农业意义
重大。
如果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则不仅会出现农民流失、人口老龄化
等问题,还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可以实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资
源的有效配置与优化,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提出具有深远的
历史背景和重要的时代意义。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是解决当前城乡发展
不平衡问题的需要,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方向迈进的必然选择。
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其意义不仅对于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战略引导作用。
我们
应该深入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内涵和目标,不仅
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发展,更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工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农业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使农业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工业反哺农业,即通过工业的发展来支持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
一、现实基础1. 农业与工业的依存关系:农业与工业是相互依存的两个产业。
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原料和市场需求,而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工业提供农机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2. 农业增效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提高农业增效已成为重要的任务。
工业领域在农业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高效、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
工业反哺农业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二、路径选择1. 技术支持与农机化发展:通过工业的技术支持,加快农业的农机化进程。
引入先进的农业装备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2.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加工成为具有附加值的产品,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推广和销售。
这不仅可以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工业原料,推动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如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源,解决能源问题,降低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4.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工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农业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增效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要有切实措施

工业“反哺”农业要有切实措施工业“反哺”农业是指通过工业化手段,向农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农产品供给,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然而,在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实施工业“反哺”农业需要有切实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工业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可以为农业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术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通过研发新的农业种植技术、高效农机装备和现代化农业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竞争力。
其次,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工业化的经验和技术可以为农业提供现代化建设的支持和助力。
政府应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包括灌溉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建设等。
同时,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升农业管理和决策水平。
此外,加强农业企业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再次,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工业企业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体系,可以为农业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农技人员培训和农民培训等。
同时,鼓励工业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农业人才,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收入水平。
最后,加强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
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农业和工业的政策协调,建立农业和工业的合作机制。
鼓励工业企业投资农业产业,推动“农工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产业链。
同时,加强农业和工业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发展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推动农业发展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对国家经济及社会稳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农业发展面临着多种挑战。
为了推动农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工业反哺农业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工业与农业作为相互依存的两个产业,互助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工业可以提供适宜的生产工具和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比如,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劳动,减少劳动力投入成本,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工业可以为农业提供优质的化肥、农药和种子,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同时,工业提供了包装和加工设施,可以帮助农产品延长保质期,提高附加值。
这样,工业反哺农业可以加强农业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其次,城市支持农村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城市提供了先进的科技、管理和市场资源,可以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首先,城市的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可以为农业提供前沿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
比如,新型的种植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精准农业等创新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能。
其次,城市的管理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可以为农村农业提供有效的组织和规划。
城市可以帮助农村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提升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城市可以为农产品提供市场,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城市的消费需求有助于农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通过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强城乡农产品的对接和销售。
在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过程中,还需要着重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要解决科技和产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
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技术鸿沟,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其次,要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往往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短缺。
工业反哺农业实施方案

工业反哺农业实施方案
首先,工业反哺农业实施方案需要加强科技支持。
现代农业已经逐渐向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而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可以为农业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农业机械化、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工业反哺农业实施方案需要加强资源整合。
工业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和
资金资源,可以通过技术输出、资金支持等方式支持农业领域的发展。
例如,工业企业可以向农业领域输出节能环保设备、先进农业生产工艺等技术,同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业企业提升产能和竞争力。
再次,工业反哺农业实施方案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工业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人
才和管理人才,可以通过技术培训、管理培训等方式支持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
例如,工业企业可以与农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农业领域输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最后,工业反哺农业实施方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
励工业企业向农业领域输出技术和资金,支持工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政策保障和环境支持。
综上所述,工业反哺农业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加强科技支持、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实现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实施方案的落地和实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最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实选择-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实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实选择何传新早在201X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
这就要求我们在“十一五”时期,正确认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形势,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步伐。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然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由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
党中央强调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的时期。
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把握得当,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就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
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两个趋势”,必须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推进支农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
“两个趋向”如何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
那么,现在我国是否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呢?据测算,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
这说明,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工业已经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应该由以农业支持工业转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新阶段。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仅是由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而且也与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关。
对于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扶持与保护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安居乐业对于政权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工业才有广阔的市场,城乡关系才能协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
正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仙居:县域工业反哺农业的三大途径

仙居:县域工业反哺农业的三大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因此我国现阶段应该并且必须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有效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反哺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效必须涵盖“三农”,因此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也应涉及三个方面,就农民角度看目标应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就农业的角发看目标应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粮食安全;就农村的角度看目标应是改善农村“三生”(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寻求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途径应紧扣这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浙江省仙居县的实际,对于县域的层面可从以下三大途径实现反哺的目标:一、财政化反哺。
中央一号文件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强化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而强化这一职能的保障就是财政实力。
所谓财政化反哺就是通过工业税基的快速扩大,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强县城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有效地贯彻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如仙居县目前需抓紧采取措施做浓工业发展氛围,突破土地、融资等要素制约,构建工业发展平台,优化二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力求实现存量的跨越式提高,增量的高水平扩张。
从而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税收跨越式地提高,改变“吃饭财政”的现状,使县财政有较多的钱可以用来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二、产业化反哺。
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实现自哺、互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在产业链条上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手段。
由于涉农工业的收益远远超过农业本身的收益,产业化经营使得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能,并进一步把工业发展的制度、理念带进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实现农业工业化。
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收入反哺向要素反哺的过渡

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收入反哺向要素反哺的过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著名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
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历史阶段。
随着取消农业税改革、粮食直接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工业反哺农业也正式拉开序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表明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经历了从提出到正式实施,再到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发展阶段。
工业反哺农业的根本目标,是要将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为先进的现代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迄今为止,理论界与政策界对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具体实施的方式和重点、反哺长效机制的建立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并不系统深入,理论和原则性层面的讨论大于实践和操作性的讨论,讨论的视角还有待多元化,讨论的深度还有待增加,尚未抓住反哺的要害和关键,在实践中也难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
在此,从要素反哺、要素培育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全新视角出发,阐明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应实现从收入反哺向要素反哺的转型,阐明要素反哺的具体实现机制和实施重点,并对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问题作出思考。
一、“要素涌入”的现实及对我国“收入反哺”局限性的反思我国农业相对于工业的落后,是多方因素长期交织形成的结果,其主要症结在于农村的稀缺要素包括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持续单向流入工业和城市,造成自身发展“缺血”,削弱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回流效应强于扩张效应,其突出表现是:农业和农村对工业和城市贡献的是要素,而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反哺主要还只是收入。
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农业政策选择的影响

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农业政策选择的影响摘要: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规律性要求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反哺”农业,中国已开始全面启动工业反哺农业政策。
总结归纳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发展经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选择应是加强工业反哺农业法制化建设,建立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投入常规机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立足“后发优势”构建“反哺”长效机制。
关键词:工业反哺农业;国际经验;农业政策;中国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 and Influencing on Choice of Agricultural Policy in ChinaAbstract:China has started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 policy comprehensively due to the requirement of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regular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 polic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France,Japan were summariz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hoice of agricultural policy in China for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establishment of conventional financial investment mechanisms for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development of farmer cooperatives,and construc tion of “Feedback” long-term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dvantage of latercomer”.Key words: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international experience;agricultural policy;China工业反哺农业主要是依靠工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积累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农业在所有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和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这个产业需要来自政府的特意保护,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致做法。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的基础一穷二白,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施城市化战略,实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
1952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多美元,工业产值份额不足10%,农业就业份额高达83.5%,各项改革与发展中所需的发展要素和资源大多有农业供给。
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逐步走向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农业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农业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
21世纪初,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建设成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
我国也进入了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转换成城乡二元经济增长模式,加速二元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转变的新时期。
农村的发展在全社会已形成共识,我国也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层面力推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二、时代意义(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且是由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的。
(二)从历史经验来看,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
我们必须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国家政权基础的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工业反哺农业、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五)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六)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贫富差距。
三、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一)从资源利用方式角度来看,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实现机制的构建及政策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实现机制的构建及政策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占据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面临很多问题。
因此,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和政策显得十分重要。
二、研究意义中国工业反哺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机制和政策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机制和政策,以实现中国工业反哺农业这一目标,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
三、研究内容1.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概念及背景分析2. 国内外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与启示3. 构建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和模式4. 相关政策分析和对策建议四、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的经验;2. 实证分析法:采用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外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和机制进行分析比较;3. 访谈法:通过采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为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五、研究预期成果1. 对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概念、模式和机制进行系统总结;2. 分析工业反哺农业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3. 建立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六、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工业反哺农业的概念和发展现状;2. 第二阶段(3-4周):研究国内外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和启示;3. 第三阶段(4-5周):构建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和模式;4. 第四阶段(4-5周):分析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策略的实施;5. 第五阶段(2-3周):进行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第22卷第1期2012年1月Vol.22No.1Jan.2012doi :10.3969/j.issn.1674-8131.2012.01.00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支持政策的实质*———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选择陈纪平(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摘要:农业支持政策在发达国家有着很长的历史,而且和工业支持政策保持基本相同的变动规律,属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手段。
“工业反哺农业”是中国城乡统筹战略选择下的特有经济范畴,其实质是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的土地产出贡献率基本上达到了目前技术允许的极限,单纯依靠进一步发展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并不是一条有效途径;现代农业补贴政策的大部分功能在于保障粮食安全,并且受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及财力的制约,也不能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应是加快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关键词:农业支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哺育工业;城乡差距;城乡统筹;农业劳动力转移;城乡劳动力市场中图分类号:F061.3;F320.3;F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1-0001-06The Essence of Agriculture-supporting Policies Based on Market Economy Situation—Mode Selection for China ’s “Industrial Regurgitating Agriculture ”CHEN Ji-p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The policie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have a long histor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keep basically the same changing law as the policies for supporting industry and belong to the basic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Industrial regurgitating agriculture ”is a special economic category under China ’s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ts essence is to promote the incom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habitants.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hina ’s land output basically reaches the limit of current technologies permitting ,as a result ,to raise income level of rural inhabitants and to shrink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ly by depending o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are not an effective path.The main fun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aims to guarantee grain safety but is restricted by China ’s pres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financial power and can not be taken as the main method of “industrial regurgitating agriculture ”.Thus ,the chief way for “industrial regurgitating agriculture ”is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bors to non-agricultural sectors.Key words :policie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dustrial regurgitating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upporting industry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urban and rural labor market1*收稿日期:2011-09-20;修回日期:2011-10-16作者简介:陈纪平(1972—),男,陕西大荔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研究;E-mail :cjplyx@126.com 。
一、引言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并日趋严重的现实背景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模式成为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然而和以往的改革一样,“工业反哺农业”仍然是战略层次的指导性概念,具体方式需要在理论争论和实践当中逐步形成。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主流观点倾向于“以加大农业支持的方式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蔡昉,2006;冯海发,1996;马晓河等,2005;朱四海等,2005)。
不同的意见以林毅夫(2005)为代表,认为农业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反哺没有必要。
那么,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能否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本文将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进行历史分析,同时考察所谓的“哺育”和“反哺”及其标志的历史背景,进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性质及其方式选择。
二、国际经验再考察作为经济分析范畴,“哺育”和“反哺”的经济内涵不同于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自由转移与流动,而是指国家运用财政或行政手段改变工农业产品相对价格,以此在客观上使经济剩余在工农业、城乡之间的“超市场”转移或流动。
下面将分别考察“哺育”、“反哺”及其转折标志事件的历史性质。
1.“哺育”的历史在相关文献所划定的“哺育转向反哺”时间之前,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
盛行重商主义的15—18世纪时期,西欧各国无论是对工业还是农业,都采取严格的外贸措施予以保护。
英国著名的《谷物法》的演变过程典型地说明了这一事实。
《谷物法》是英国历史上管理谷物(尤其是小麦)进出口法律的总称,目的在于当谷物供应充足和价格过低时控制谷物贸易,以保护农业生产者。
《谷物法》的主要手段是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早在14世纪起就开始实施。
1815年的颁布的新《谷物法》更是直接以保持谷物高价为目的。
之后几经调整,直到1846年初提出废除谷物法案才失去作用(希尔顿,1996)。
根据彼得·马赛厄斯和悉尼·波拉德(2004)6的统计(如表1所示),这个阶段其他西欧国家的情况与英国(联合王国)基本一致,即在1860年开始的自由贸易运动之前,各国以重商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对工业和农业采取保护政策。
表11820年左右主要欧洲国家商业政策国家制成品禁止平均关税农业保护奥匈帝国大量b a丹麦极少30适度法国大量b适度葡萄牙无15严格普鲁士无10适度俄国大量b适度西班牙大量b严格瑞典(挪威)大量b a瑞士极少10适度荷兰(比利时)无7适度联合王国极少50严格注:关税是近似数据,a表示信息不完整或很难分开,b表示就禁令的重要性而言一点也不显著。
资料来源:引自彼得·马赛厄斯和悉尼·波拉德(2004)其中,在历时很短的自由贸易运动中,农业的保护政策被取消或弱化,但同时也伴随着工业品的自由贸易政策。
1860年英法两国签订著名的“科布登—切维利尔条约”,在其影响下欧洲各国之间纷纷签订降低关税的国际贸易条约,形成了欧洲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第一个浪潮(马赛厄斯等,2004)35-41。
在欧洲自由贸易主义时期,英、法等国同时对工业和农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因而并无农业“哺育”工业的实质。
此外,除了英国将其自由贸易时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以外,其他西欧国家很快便开始了第一次保护主义浪潮。
从1877年的俄国开始,各国先后对包括农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恢复保护主义政策,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保护主义浪潮。
对农业的保护在各国恢复并持续到现在(马赛厄斯等,2004)56-63。
因此,如果严格以中国的做法(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限制劳动力流动,用于工业的无偿劳役,农业税等)为标准,西欧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并未实行所谓的农业“哺育”工业政策。
而且,以“剩余”的超市场流动为标准的广义哺2育关系也是不明确的。
2.“反哺”的实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催生了超越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工业和农业同时处于保护和支持政策体系内,因此“反哺”并不是一个明确的事实。
下面以美国为例,考察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质。
(1)“反哺”标志考察1933年《第一农业调整法》被普遍视为美国大规模工业“反哺”农业的标志(冯海发,1996;马晓河等,2005)。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催生了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一系列法规。
农业方面于1933年5月12日通过《农业救济与通货膨胀法令》,俗称《第一农业调整法》,理由是国内外需求下降导致农产品过剩,进而农产品价格过低并影响生产。
按照《第一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管理局(AAA),对农业实施限产提价。
与此同时,针对工业同样出台并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国家工业复兴法》几乎是《第一农业调整法》的工业翻版,也力图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价格,不同的是在于控制权交给企业本身,实质上相当于下达了组建卡特尔的命令。
1936年1月6日,最高法院审理巴特勒诉美国政府案,最高法院宣布《第一农业调整法》无效,国会随即在1936年2月代之以《土壤保持和国内分配法》,随后被并入《1938年农业调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