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2
教育心理学_(2)
(二)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 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的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 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被称之为恢复。
1.应用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 个联结增强。” 2.失用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 联结减弱。”
15
(三)效果律
“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 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 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①除上述三 条主要定律外,还有五六条副律。 ① 以上三条规律转引自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 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桑代克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30年代以后因 别人的批评和新的实验结果,有某些修改。
4
二、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简要分析
表3-1 在一次学习尝试中输入的事件与学习者被推测出 的内部状态流程图
外部刺激和被推测出的内部状态 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状态 环境(是现刺激×学习者准备) 经历了上述事件 学习者的心理接受状态 过了一段时间 学习者改变了知识状态 提出问题要学习者回答 学习者回答作出反应 心理学名称 预测或基础测量 获得(习得)学习或印 刻学习
16
主要的改变是:
第一,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力量,单纯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所以,修改后他 把练习律从属于效果律,练习律实际上已不成为一条主 要定律。 第二,效果律也有了重大的修改。由于赏和罚的效果并 不相等,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后来他就不再强调烦恼情 况所导致的效果。他指出:“当神经系统中刺激与反应发 生联结并伴随着满意时,联结就得到强化,烦恼则极少 能或不能导致联结的削弱或消失。”实际上他只承认罚的 间接作用。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教育心理学2(皮亚杰)-20191020
前情回顾01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二章 学生心理02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03学生的社会性发展04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0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601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模式四、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0 1 3 6、7 11、12 14、15 25 65危险期、心理断乳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心理发展年龄划分:文字内容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巩固练习1.青少年在童年期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青年期以抽象思维为主,这体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特点。
A.不均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2.【2017年济南长清区】学生记忆的发展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发展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情感的发展从喜、怒、惧等一般情感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这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稳定性和可变性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模式(一)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性、不系统化向稳定、系统化演变危机期:在转折期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者是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四、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一)转折期与危机期转折期:两个阶段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转折期不一定出现危机期,转折不好的时候才会出现危机。
危机期:在转折期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者是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不一定出现,可以化解四、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一)转折期与危机期转折期:两个阶段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必然出现!!!转折期不一定出现危机期,转折不好的时候才会出现危机。
学校教育心理学 (2)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包括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两个方面。
二、【简答】工作记忆的特点:1)保持时间段。
对新信息的保留时间大约是10到20秒。
也称作短时记忆。
2)容量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
3)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正在被个体意识着、思考着、使用者。
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并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
然而,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使信息的进入和加工都受到限制。
为了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其加工效率,可以采取两条途径:组块和自动化。
三、【概念】激活的扩展:精制过程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
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新信息本身处于激活状态,以新信息为线索,通过学习者有意联想,储存在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一些与新信息有关的信息相继被激活,这一过程叫激活的扩展。
四、【填空、概念】1)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
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
3)倒摄抑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4)系列位置效应: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5)舌尖效应: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效应”。
五、【论述】结合遗忘的进程及影响因素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复习?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1)学习材料的性质。
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的慢。
2)学习材料的数量。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
3)学习进程。
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是学生通往成人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与
学生群体及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章就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及教育主要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特点及中学教育应重视的特点、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等进行综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2、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指的是人与社会环境及其习俗、社会价值观
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形成了学生心理发展
的动力。
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
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方式等。
二、中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期: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期,他们往往比小学生更加关
注自我,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思想、身体状况等有了更强烈的认识,并可
以独立判断和决定自己行为的方向。
2、重视他人观点:中学生开始重视。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简明教程PPT课件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一)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4.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一)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4.心理发展特点 (2)少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①闭锁性 ②动荡性 ③思维成熟的初期 ④危机性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二)青年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1.定义
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2.青年期总的特点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已接近成人; 智力接近成熟、出现辨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LOGO
案
例
案例1: 开学第一周,老师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 “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 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 刘老师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 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 将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 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 有完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 因为她的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 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1.划分依据 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 共同的; 典型的; 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一、解释下列术语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结构性知识:乔纳森划分的学习类型之一,指习得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
乔纳森的学习分类:乔纳森等人根据教育研究和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将学习分为结构性知识、心理模型、情境性问题解决、延伸技能、自我知识、执行控制和动机形成等类别。
表现(performance):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
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心理模型:指相互关联的言语或表象的命题集合,是人们作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延伸技能:延伸技能是能用于超越给定信息进行推理的技能,包括进行类比,作出解释,得出推论,建构论据。
突触: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小的空隙被称为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结构.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自我知识:指关于自我的知识或知道我们作为学习者“是什么人”的知识.自我知识包括学习方式、学习优缺点和知识水平的自我意识。
神经元: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三部分组成.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执行控制策略:指以自我知识为基础的反省认知策略和理解监控.动机形成:指学习的愿望,作出的努力和学习的坚持性.这三个方面被称为意动方面,是动机和意志的结合。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学生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而对学习的一种分类.机械学习指学生不需要理解,只进行机械重复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谢谢!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 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自我情感
自我监控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 儿童一周岁末,开 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生理自我 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威特金 场独立性:知觉方面,依据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
和干扰; 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 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性:知觉方面,依据外部参照; 认知方面,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 沉思型与冲动型 深思熟虑; 很快检验假设,报出答案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美国的吉尔福特 辐合型认知方式: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 正确的答案。
(二) 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5、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
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
•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
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 得到消极后果。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 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 就会削弱。
• (2)练习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 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 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3)准备律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 一、学习的实质
• (一)学习的定义:
•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精品课件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 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 择倾向。
精品课件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结果的分类
一、智慧技能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性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问题解决) 二、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例子
辨别己、已和巳的区别 从不同颜色的立体图形中识别圆柱体 根据定义进行分类 解答例题,演示先乘除后加减 运用规则生成复杂问题的解法 采用复述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练习 陈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手写(执行)26个字母 志愿(选择)参加公益活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2.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 象和言语进行表征。
3.复制过程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将 符号表征转换适当行为,包括选择和组织 反应要素,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包括 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和外部强化
(三)观察学习的特点
首先,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 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潜伏学习”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 就是期待的获得,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潜伏学习”实验
三、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 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 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 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 知的类别”。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这个词也有人 翻译成“完形”,但它除了完形的意思以外,还 有格式、结构、整体性以及动力性等内含。
惠太海默
(1880 ~ 1943)
苛勒
(1 88 7 ~ 1 9 6 7)
考夫卡
(1886 ~ 1941)
(一)学习的完形说
“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 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即完形。 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 知觉认知重组,从而形成完形的过程。
情感领域的目标 (克拉斯沃尔:态度、兴趣、理想、 欣赏、适应方式)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辛普逊:知觉、心向、引导的反应、 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
(三)根据学习的结果的不同进行分类
加涅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1认知策略
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即学习“做什么” 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忆和思维的技能。(普通认知策略、 特殊认知策略、反省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 5.态度 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 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心理学书籍推荐《教育心理学(第2版)》
心理学书籍推荐《教育心理学(第2版)》《教育心理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xx年8月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的第2版。
《教育心理学(第2版)》内容由绪论、学生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六局部组成,共十六章,以丰富多彩的体例形式系统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根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大量案例阐释了这些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本次修订,在第1版的根底上,进一步吸纳教育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我国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来编排思考问题、议题和案例,在图书体例安排上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需要,在学术性的根底上表达实践性和操作性。
《教育心理学(第2版)》可作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可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校、研究生课程班的教材,可作为教育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还可作为各种考试(如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的参考用书。
《教育心理学(第2版)》是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委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美国华脱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信息联合会(IFIP)教育委员会(TC—3)中学工作组(WG3.1)委员,前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
曾出版《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以及《计算机教育文选》等著作和教材。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方案。
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
曾出版《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学软件的选用与评价》等著作和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2版)张大均 重难点笔记及课后习题解析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1.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1复习笔记2.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学习动机3.1复习笔记3.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1复习笔记4.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5.1复习笔记5.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6.1复习笔记6.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创造力及其培养7.1复习笔记7.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学习策略8.1复习笔记8.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9.1复习笔记9.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心理健康教育10.1复习笔记10.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美育心理11.1复习笔记11.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教师心理12.1复习笔记12.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14.1复习笔记14.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班级中的人际关系15.1复习笔记15.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6章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16.1复习笔记16.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教育心理学2
一.学习的分类:1.学习主体分类。
动物学习,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生理需要,主要依靠直接方式获取个体经验,动物学习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
人类学习,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类学习的社会性;以语言为中介;积极主动性。
用动物学习来说明人类学习必将抹杀人类学习的社会性,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学习的三个特点: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机器学习,主要指计算机学习。
2.学习水平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
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是情境—反应—强化。
连锁学习,刺激—反应。
言语联想学习,刺激—反应,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
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规则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后来加涅把前四类合并为一类,将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学习和定义概念学习,即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3.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这一类学习通常是有组织的。
智慧技能的学习,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依次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
学校教育目标应包括态度的培养,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运动技能的学习。
4.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和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
5.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实自我
❖ 自我意识
统一,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
理想自我
❖ 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
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 性形象。(识记)
❖ (6)成年早期(18—25岁) ❖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
的实现 ❖ (7)成年中期(25—50岁) ❖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
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 ❖ 在每一阶段都存在某种危机或冲突.(标志) ❖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发展危机化解的
过程,而每一阶段的危机解决得好不好.将影响着个 体以后的发展.
❖ (1)婴儿期(0—1.5岁) ❖ 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 (2)儿童早期(1.5—3岁)
❖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体验 着意志的实现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理解) ❖ 1.感知运动阶段(0-2) ❖ 2.前运算阶段(2-7) ❖ 3.具体运算阶段(7-11) ❖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皮亚杰(Piaget.J)是瑞 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 学家,于20世纪60年 代创立了“发生认识 论”。
别迅速。
❖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 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为出生后的头3年; பைடு நூலகம் 2-3岁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
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还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关键期; ❖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4-9岁; ❖ 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在5岁左右; ❖ 小学中年级左右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 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在10岁以前; ❖ 初中2年级是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 1、童年期 ❖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 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
形式但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心理上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 地位,对自我也有一定的评价,对道德概念的认识有了比较 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 价道德行为。 ❖ 2、少年期
专题二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识记)
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 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 乌申斯基(К.Л.Ушинский)曾说 过,我们不要告诉教师应该怎么做,但要对 他们说,请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在 遵循规律及其使用条件的同时积极加以实践。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理解)
❖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 3.关于最近发展区(识记)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 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 题水平之间的差异。
三、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 (一)、人格的发展 ❖ 1.人格的发展阶段 ❖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
实现 ❖ (8)老年期(50—?) ❖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
着智慧的实现。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回顾和反思。
评价:
贡献:修正了弗洛伊德只强调生物的性的因素人格
结构 说,强调社会和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更加完整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引进了心理危机的概念,重视家庭和社会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
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洛伦兹的“印刻现象”---关键期
❖ 关键期是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 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
❖ (3)学前期/游戏期(3—6岁)
❖ 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 的实现。
❖ (4)学龄期(6—12岁)
❖ 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 的实现
❖ (5)青年期(12—18岁)
❖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 乱,体验忠诚的实现(忠诚于社会或职业)
❖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5岁)
❖ 基本特征:心理运算可运用于真实情境,也 可运用于可能情境和假设情境,可用于当前 情境,也可用于将来情境,以及用于单纯言 语或逻辑陈述,青少年获得科学思维,假 设—演绎推理以及包含问题间的逻辑推理。 他们能够理解高度抽象概念。
❖ 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 词汇、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其思维更敏捷、更灵活、更有效,并且为社会上更 多的人所共同使用。这时思维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 (或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而非 潜在实体,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 1、感知运动阶段(0—2)(sensorimotor stage)
❖ 基本特征: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 以此来认识世界。他们的运动行为反映了感 知动作图式——用于认识世界的概况的动作 模式,如吸吮图式。图式逐渐分化和整合, 并且在阶段末,婴儿能够形成现实的心理表 征。
❖ 如拉桌布得到玩具,通过尝试动作获得问题 解决的方法。把动作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 具体思维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
❖ 基本特征:儿童获得运算概念,它是构成逻 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 性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克服前运算思维的 限制。习得守恒、类包含观点,观点采择以 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 —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