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国史大纲篇1《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
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
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怀揣敬畏之心作文800字
怀揣敬畏之心作文800字敬畏,是一种对伟大事物、自然力量或者超越自己的存在的敬重和畏惧之心。
它是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态,是一种怀揣敬重的态度,是一种向伟大力量低头的姿态。
怀揣敬畏之心,是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谦虚谨慎,让我们更加智慧和勤奋,让我们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令人敬畏的事物。
比如高山,它巍然耸立在地球上,矗立着不间断的挑战,让人望而生畏。
而面对高山,我们更应该心存敬畏之心。
因为高山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壮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塑造我们的品质。
在攀登高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保持谦虚和韧性,才能成功到达山顶。
只有怀揣敬畏之心,我们才能保持谦逊和敬重,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才能保持对高山的敬重。
同样的,大海也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存在。
大海宽广无垠,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和神秘的力量。
面对大海,我们不禁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微弱。
但是,大海也教会我们敬畏。
它教会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忍耐,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和力量。
只有怀揣敬畏之心,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大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学习上,怀揣敬畏之心也是我们取得优秀成绩的关键。
当我们面对知识的辽阔和深奥时,我们应该抱持一种谦逊和敬重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自满和得意,而是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只有怀揣敬畏之心,我们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也都应该怀揣敬畏之心。
无论是面对他人的成就和经验,还是面对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我们都应该保持谦虚和敬重的态度。
只有怀揣敬畏之心,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怀揣敬畏之心是一种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谦虚谨慎,让我们更加智慧和勤奋,让我们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的心态。
无论是面对高山,还是面对大海,我们都应该怀揣敬畏之心。
只有怀揣敬畏之心,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怀揣敬畏之心的态度,让它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指引。
2018国考言语理解题目解析_20200206151754
【解析】根据文段中“清醒的文化自觉,……怀有浓厚的兴趣,怀着敬畏之心钻研,并不……,急于进入市场大潮”可知,所填成语强调这些年轻人喜欢年画,拥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不为追求名利,不从众。
A 项“随波逐流”指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符合文意,当选。
B 项“沽名钓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与文意不符,排除。
C 项“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与文意不符,排除。
D 项“人云亦云”形容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文段强调的是“进入市场大潮”的行为动作,而非口头上的附和,排除。
2.【答案】C。
【解析】根据后文“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但以后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可知,横线处应填入表示不重要的成语。
C 项“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符合文意,当选。
A项“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强调的是“是否常见”,与文意不符,排除。
B 项“转瞬即逝”形容在很短的时间里消失,与文意不符,排除。
D 项“一成不变”是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强调的是“改变”,与文意不符,排除。
23.【答案】A。
【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新铁路与苏伊士运河能够发挥同等的作用,横线所填词语表示比得上之意。
C 项“争雄”强调争强或争胜,不表示比得上的意思,排除。
第二空,横线处搭配“影响”,根据文意可知,强调的是新铁路对全球贸易影响巨大,A项“不可估量”指难以估计,体现了影响的巨大,符合语境,当选。
B 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间,拖得很久,与“迅速”词义相悖,排除。
D 项“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与“影响”搭配不当,排除。
24.【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根据“主观臆断”可知,在认识历史的问题上具有主观性,直接锁定C项“客观性”。
验证第一空,所填词语与“兢兢业业”形成并列,词义相近,“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C 项“如履薄冰”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符合文意,当选。
与史俱进 与时俱进
与史俱进与时俱进——感于钱穆《国史大纲》钱穆先生语:一切可变,而“我”不可变,若已无我,谁为变者?变而非我,亦何希于变?——题记说到教学中的历史教科书,恐怕大家都不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虽然条目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说到底,无非是为了迎合应试教育,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死记硬背,更不用说要勇于质疑书本知识并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倘若没有对历史进行反思,即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会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例如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知道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要知道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国人在与外民族的相互交流冲突中,喜欢从自身历史中寻求一种印证。
当我们个人遇到问题时,也希望能寻求前人的经验,所以我们要知道历史,这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当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借助古典元素的闹剧,踏踏实实地读读真正的历史。
“什么是历史事实?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更加仔细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国史大纲》创作前,正值民不聊生国运衰弱,此时烽火狼烟四起、抗日战争打响。
钱穆大师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所以,钱穆大师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提笔写下《国史大纲》。
其实,钱穆大师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心想若中国不幸战败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可以看到,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以及对辉煌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自豪感,但是,也不乏国家覆亡难以挽回而叹息的心情。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判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文学作品,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
美国文学评论家韦勒克说:“价值问题置之不顾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和分析任何艺术作品。
”文学批评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在于具有否定意义,也就是去伪存真,为比较优秀的作品留存余地,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之所以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敢于裁断,敢于批评,他们走在公众前面,对公众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
当代文学批评为什么缺乏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
由于学养有限,趣味不高,视野狭隘,很少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所以,一看当下作品满眼都是经典,处处都是大师。
更有甚者,价值错位,思想混乱,没有基本的审美趣味,无法承担起引领健康阅读的职责。
二是批评家陷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理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他们明明知道作品很差,但由于人情的因素,或者有了金钱介入,就违心地唱赞歌。
这类批评家,确实是需要反省的。
一个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能够对作品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并正确地评价。
对此,美国批评家威尔逊说,从历史的和生平的角度出发,在演绎文学作品时,不论探求多么全面彻底,我们都必须准备尝试评估,而且还必须能够识别优劣,分辨一流与二流。
否则就根本不是撰写文学批评,而仅仅是文学文本里反映的社会史或政治史,或者着眼于过去时代的心理个案记录。
“评估”“识别优劣”,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最根本素质和起码的专业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及答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及答案(1)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挟.持(xié)炽.热(chì)矫.揉造作(jiāo)B.酝酿.(niàng)豢.养(huàn)哺.育(pǔ)铢两悉称.(chèn)C.狡黠.(xiá)契.合(qì)愧赧.(nǎn)舐.犊之情(shì)D.抽噎.(yē)遒劲.(jìn)拙.劣(zhuō)茅塞.顿开(sè)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A.谣传侦查警报叠起飞檐走壁B.斟酌陨落翩翩起舞震耳欲聋C.咆啸夜幕釜底抽薪致死不懈D.混淆脏物鞠躬尽瘁春寒料俏3、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沧海桑田....、湖草蓝天,万物各得其所,绘就天地大美的生态曲卷。
B.每逢佳节,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是坚守岗位的人们的一种奢望。
C.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为平儿而义愤填膺....,因为平儿也是一种美丽。
D.他毕业后米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奉献自己的芳华。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5、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老子》作为一种共生哲学——为共生而承认无知,为共生而承担柔软
《老子》作为一种共生哲学——为共生而承认无知,为共生而承担柔软《老子》作为一种共生哲学——为共生而承认无知,为共生而承担柔软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着一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体幸福的哲学或思想体系。
而《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的共生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智慧。
本文将从《老子》所强调的无知、柔软等概念入手,分析其作为一种共生哲学的内在原因和价值。
首先,《老子》明确强调了无知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从此恪守谦逊的态度,以达到与他人和谐合作的目的。
这种无知不仅是对自己的认知局限性的正确认识,更是一种接纳世界多元性与复杂性的心态。
《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莫如畏”一说,认为人们应该敬畏自然的无穷智慧和力量,遵从自然规律。
只有抱持无知的态度,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偏见,人们才能去认识和理解真实的自己、他人和世界。
这样,人与人之间就能更加理解包容,减少冲突和矛盾,实现共生。
其次,《老子》以柔软为核心的思想,也是支撑共生哲学的重要因素。
《道德经》中有“弱者胜强者,柔者胜刚者”的观点,强调柔软的力量和价值。
它指出,柔软能够战胜刚强,正因为柔软的性质容纳万物,而不与之争斗。
这种思想对于共生非常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固执己见和自我中心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不仅破坏了个人的幸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老子》提出的柔软观念告诉我们,只有摒弃个人利益的私心和执着,接纳多样的观点和存在,我们才能实现共生的理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来探讨其共生哲学。
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不做事或者灭绝个人的力量,而是通过放弃过度的控制和干预,寻求自然的规律与个体的内在需求的统一。
《老子》主张最上善的治理方式是仿效自然,不以私欲为,不为目的,而是为了整体的利益而行动。
这种观念暗示了共生的核心——融合与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从《老子》的无为而治中汲取智慧,放下私利,以整体的发展和和谐为导向,我们就能够实现共生的理想。
塔潘大学观之一:作为理性教育的大学教育理念
塔潘大学观之一:作为理性教育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基于对教育基本类型的划分所做出的关于大学教育性质的定位,塔潘主张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实施哲学性的或理性的教育(Philosophical or ideal education)。
按照塔潘的理解,人类的全部教育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生存教育。
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在于为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和个人基本生存需要做准备。
人类所面对的世界首先是一个物质性的世界,在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人们辛勤劳作仅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之需。
人类生存的实践尚未向教育提出更为复杂的哲学性或理想性的要求。
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即满足为人类适应生活,确保个体生理学意义上的存续与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功能。
伴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了解的深入以及生存技能技巧的提高,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复杂化,人类的教育的功能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逐步承担了传授法律、宗教与道德知识的职能。
于是,主要目的在于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而向大众传授知识的大众教育机构逐步形成。
审美教育。
伴随着人类需求层次的逐步提升,大众教育机构向人们传授的知识逐步超越了生存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生活、公民道德以及宗教生活的需要成为教育的关注点。
个人开始对通过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而实现生活的完善表现出更多的重视,着重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生活的审美教育得以诞生。
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上,塔潘认为尽管人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接触美好的事物,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并对富有美感的事物产生一种接近的冲动。
但在人类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正规的审美教育,即培养个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的审美教育,却仅仅限定在特定的阶层,面向有限的人群实施。
“事实上,所有人都会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但适当的艺术教育仅仅属于某一个阶层”。
[1]在艺术教育的演进过程中,先是一些对美的事物感受敏锐的个别天才式的人物,在内心接近美、传播美的冲动的驱使下,在创造一种精致美好生活的愿望引领下,不断积累起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的素材,并渐渐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欣赏、感激之情,转化为引导更多的民众理解人生壮美的审美教育理想。
《在历史边上的暸望》序
《在历史边上的暸望》序作者:危兆盖来源:《云梦学刊》 2013年第2期危兆盖(《光明日报》理论部,北京 100062)我们这一代生长于“文革”中的人,少小以至青年时期所受的教育都带着那个时代“左”的痕迹,而且这个痕迹有如身上的胎记,即使后来想抹也不太容易抹得掉。
譬如,我们接受的唯物史观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简单化、片面化、教条化的缺陷,并不完全“科学”,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就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唯物史观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完善和丰满,但“左”的痕迹仍烙在每个人的心底,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所以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我们有些人总是要口是心非地演双簧。
但时代真的在变化,计划经济渐变为市场经济,阶级斗争让位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日新月异。
当然,我们的认识也在变化,没有谁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少小或青年时期所受教育的层面,扑面而来的新思潮不断地丰富、更新着我们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认知,有时难免还要生发出“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正是在这种新旧交织、交战颇为剧烈的时代里,我辈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呈现出表里割裂的两面,内心或许是这么想的,但表现出来却非不这么说或这么做,而偏要那么说或那么做。
尽管自己私下里有时也觉得那么说或那么做不好,但只因平时那么说或那么做的太多了,习惯成自然,也就不以为迕了。
悲哀啊,真的悲哀。
我是学历史的,毕业后又长时间做史学编辑,在一般情况下,当然相信有所谓历史规律。
譬如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新陈代谢,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天上日月有阴晴圆缺。
这些规律谁说不然?谁又能否认或违背?但如果讲历史只讲规律,把规律变成教条,变成圣旨,否定人类历史的多样性,以规律来框住生活,用死的来管住活的,谁又受得了?而事实上,又怎能框得住、管得住?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拥有无上权威的武则天一时心血来潮,欲令百花同时开放,结果如何?可能吗?平时读历史读的逐渐多了,搞历史搞的逐渐久了,对于无处不在的规律,内心也很纠结。
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抱持敬畏之心
仅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创新理念、勤奋的学习精神,还应时刻抱持敬畏之心。
领导者抱持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状,是对震撼性崇高的深刻惊讶和尊重,或者说是对事物有关神圣一面的深入理解。
敬畏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的对象是人,即使是独立的个人,也是集心理、思想因素于一身的,也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
更何况领导者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而且这个组织不仅与外部组织或个体有着密切联系,在其组织内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这么说,领导者面对的组织及其事业的复杂程度、干好工作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这一点,个别领导者在内心没有足够估计。
因此,简单化、主观性太强、盲目偏执成为了个别领导者常犯的毛病。
正因如此,对我们领导干部实事求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客观准确地了解事实、掌握规律?人们通常会说调查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确实能发现许多领导者俯下身腰,亲临一线;深入实际,实地考察。
这些说法和做法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
但问题是,即使领导者真正做到了“俯下身腰,亲临一线;深入实际,实地考察”等等,也未必一定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事实、掌握规律。
这是因为,人们潜心想探寻到的真相、本质、规律是藏匿在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现象背后的。
所以,尽管领导者都懂得“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规律”、都知道“去伪存真”。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领导者要切实了解事实、掌握规律,必须对客观事实和规律抱持敬畏之心。
作为新时代的领导者,敬畏客观事实,对类似“眼见为实”这样的信条也要保持适度的谨慎。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们信奉“眼见为实”,但实际上人的眼睛所能见到的只是表象。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常是要用脑的思考、心的感悟才能“见”到。
学过心理学的人们都知道,领导者在人际沟通中,很可能因为受到某些心理效应的影响而出现认知偏差。
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领导者,一定要牢记:现象有时候并不等于 事实。
三、领导干部敬畏生命,才能握紧“生命线”当前,敬畏生命已经成为人类根本的伦理原则。
正直,梦想,拼博,卓越,敬畏的理解
正直,梦想,拼博,卓越,敬畏的理解
正直,是指一个人遵循道德规范,不欺骗,不作弊,诚实守信的品质。
正直的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正直的人具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他们以真实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
梦想,是指个人对未来的追求和期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可以是一个目标、一个愿望、一个抱负。
梦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持,它给人以希望和信心,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奋斗,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成就。
拼博,是指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
拼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要求人们充满干劲和决心,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困苦。
拼博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毅力,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到底,不达目的不放弃。
卓越,是指在某个领域内达到非凡的成就和表现。
卓越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和追求。
卓越的人不满足于平庸,他们努力追求卓越,追求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成为顶尖的人才。
卓越的人具有才华和能力,他们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敬畏,是指对于权威和伟大的事物抱持敬重和敬畏的情感。
敬畏是一种谦卑和敬重的态度,它使人们对于他人和事物充满敬畏之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敬畏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尚的情操,他们懂得珍惜机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自负和傲慢。
综上所述,正直、梦想、拼博、卓越、敬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追求,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只有在坚持正直、追求梦想、拼博奋斗、追求卓越、怀有敬畏之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读什么什么读后感400字
读什么什么读后感400字读《活着》读后感《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一位农民的命运起起伏伏,生活历经苦难却仍然坚韧生活下去的故事。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精神形象,读过之后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首先,阅读体验方面。
整本书的风格沉凝、深邃,并且民间味十足,通过无数个细节描写具体呈现出农民的生活、心路历程以及经历过的种种磨难。
作者细腻描绘出的主人公的情感变迁感人至深,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位生活在特殊年代却与我们有着相似遭遇的主人公的一生。
此外,这本书弘扬了爱与希望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信仰体系。
即使在生活的最低潮时期,主人公仍然坚定地相信以及追求生命的意义,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
事实上,我认为“活着”并不仅仅指的是生物存在,它更是指一种精神境界,即无论外面的环境如何残酷,一个人若能坚守内心的正义和渴望,就能够战胜严峻的生活。
而这正是这本书传递给我们最宝贵的思考。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富有价值意义的文学作品,它更是在陪伴我成长路上的一本启蒙读物。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生的意义,见证了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懂得了生活中该为何如何对待生命。
在现代都市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浮躁不安的生活方式,对着飞快流转的生命寻找我们的方向。
然而,如同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那般,我们始终在生命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追寻着那岸边坚定的信仰和方向。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我和我的成长经历有着至关重要的保障,在我面临风险或选择时,它扮演了心理指导的角色。
同时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逆境生活中人生最真实的一面,也懂得了生命的从容与坚韧。
它的存在使我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与感恩的心态,也以此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
我相信,这本书永远都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本重要指南。
在这本书中,我也遇到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比如: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如何追寻我们的人生方向和信仰?这都是我现代生活与文化背景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深层历史的双重性作文
深层历史的双重性作文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装满各种玩意儿的百宝袋,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双重性。
这双重性就像历史这个大舞台上的正反两面,一边是阳光灿烂的白天,一边是神秘莫测的黑夜。
咱先说这历史双重性里光明的那一面。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爷爷,有着无数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
比如说,古代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像咱们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
造纸术就像魔法一样,把文字的记录变得简单又便宜,让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就像给文化传播安上了翅膀,能飞到千家万户。
指南针呢,那可是大海上的指明灯,让勇敢的航海家们可以大胆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发现新的大陆,要不然现在咱们可能都不知道地球另一边还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呢。
这些伟大的发明,就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贝,它们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光辉,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进步。
再看看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他们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像岳飞,精忠报国,带着岳家军打得金兵屁滚尿流。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要有爱国情怀,要有民族气节。
这种精神传承下来,就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让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挺直腰杆说:“咱不怕!”这就是历史积极的一面,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给我们的灵魂注入了力量。
但是呢,历史这个调皮的家伙可不止有这一面,它还有黑暗的、让人皱眉头的那一面。
历史上充满了战争、灾难和各种不公平的事情。
战争就像一个恶魔,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你看古代那些战争,一打仗,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家园被破坏,亲人离散,无数的生命就像风中的蜡烛一样被吹灭。
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无数无辜的生命被残忍地杀害,仅仅因为他们的种族。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性,它让我们看到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贪婪、残暴、歧视,这些东西就像毒瘤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不时地冒出来。
而且历史上还有很多不公平的制度。
比如奴隶制度,那些奴隶就像没有人权的工具一样,被奴隶主随意驱使、打骂,没有自由,没有尊严。
觉醒年代毛泽东人物评论
觉醒年代毛泽东人物评论《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展现,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与历史卷轴。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
“欲图根本之救亡” ,一些先进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就必须先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于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者在一片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
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并借此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致敬革命先驱,刻画鲜活人物群像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拥有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演绎了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全剧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并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觉醒年代》既展示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表现了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还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付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个个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着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有关庆阳历史的观后感作文
有关庆阳历史的观后感作文最近XX观看了《庆阳历史》,这带给XX很大的收获和深深的感受。
庆阳在甘肃,但邻近陕西。
在甘肃由XX大漠向XX高原迤逦三千里之遥的狭长地带,庆阳居于东边的一隅,像是连通东西的一处关口,又像是千里万里递送到三秦大地的一把玉如意。
庆阳距离西安、咸阳不过两百来公里,但是距省会兰州却超过四百公里。
它远离甘肃腹地,在语言、饮食、习俗上,都与甘肃其他地方不同,却与陕西关中多有相近之处。
关中秦川有白鹿原,陇东大地也有董志塬。
想当年,这莽莽苍苍的董志塬上,发生过多少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如今都已变成如烟往事,飘散在历史的天空中。
从西安、咸阳去庆阳,定要翻越重重的山沟梁峁,特别是那一道永寿梁横亘其间,让人视若畏途。
不过,XX 说的那是从前,现在去庆阳就方便多了。
除了原有的机场和公路不断扩容提质之外,近年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也陆续开通,使得西咸与陇东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捷。
上世纪80年代,XX在高考前夕看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这是县文教局组织的励志观影专场,目的就是为高考加油。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说到天津。
那时XX身处家乡,凭空想象远方未知的天津,确是如在天边一般。
后来,当XX考上大学,真正到了天津以后,有同学问XX在甘肃是不是每天都骑着骆驼上学,XX回答说其实离沙漠很远,更未见过骆驼之类,同学还不太相信。
看来,无论是在庆阳看天津,还是在天津望庆阳,在当时两地民众的意识中,都是遥远的远方,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观察视角。
那时的XX尚未走出故土半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向往,对自己的家乡并不真正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XX对庆阳的了解也不断深入。
庆阳历史悠久,周秦先祖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此地与医学家岐伯和《黄帝内经》也颇有渊源,中医药文化和华夏农耕文化在这方土地上根深叶茂。
《诗经》的三百多首诗中,已发现有多首是写庆阳一地风物,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长城似弓,直道似箭。
比肩秦长城的“秦直道”,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价值,可谓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从咸阳出发,穿过庆阳境内,一路绵延直至朔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完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完整)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分歧.(qí)黄晕.(yùn)赫.然(hè)归省.(shěng)B.哺.育(bǔ)蓬蒿.(hāo)诘.问(jié)逞.辩(chěng)C.确凿.(záo)抽噎.(yè)骸.骨(hái)丘壑.(hè)D.酷肖.(xiào)亘古(gèng)陨.落(yǔn)告禀.(bǐng)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代天骄觥筹交错一碧万倾百废俱兴B.山肴野蔌段章取义恼羞成怒重蹈履辙C.温文尔雅恪尽职守淫雨霏霏伛偻题携D.无与伦比风霜高洁薄暮冥冥水波粼.粼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
B.这次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校很多同学和老师都认真聆听..了我的发言。
C.领导们应该事先未雨绸缪....,正确防范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出现问题以后亡羊补牢。
D.交通网络飞速发展,铁路桥梁鳞次栉比....,人们出行方便快捷。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B.是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取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大事。
C.不能只为考试而学习,更不能用应付考试的方法接近知识、吸收知识,要为完善自我而努力学习。
D.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住室是那样简陋,壁上毫无装饰,椅凳是那么破旧,衣衫是那么丑陋,她看了都非常痛苦。
B.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
C.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
浅析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
浅析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作者:俞建飞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10期摘;要:历史教学就是用故人故事启示当下,照见未来。
它的首要旨归在于教人求真,探寻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知性思维。
历史教学还需教人向善,在追求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发现、理解历史中的良善,涵养学生温情宽厚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历史教学;求真;致善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1一、历史教学首在求真历史事物是以特定时空下的政治、经济、信仰、文化心理等人文关系为背景框架,特定状态下的历史主体交互碰撞的产物,这是历史的“在场性”;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历史事物一经发生,既成过去,永不回复,这是历史的“一度性”。
故人故事虽与当下时空间隔,渐行渐远,但它的流波余韵从未消退。
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历史是当下的源出,当下必根植于过去而传承流变。
人类为了追求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认清真实的自我和世界,就必须努力追索真实的过去。
历史的价值决定历史教育的首要旨归是教人求真。
而历史的特质决定了历史教育教人如何求真。
历史事物的“在场性”意味着若要追求历史的真,必须“回到现场”,情景地理解故人故事。
人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必然浸染其中,承其影响受其制约。
人又是个性化的独特存在,即便居于同一时空,其人生经历、思维特质、性格情感、眼界胸怀、信仰学养也会迥异纷呈,进而引发主体对外在世界差异性的认知判断,驱动主体做出不同指向、不同力度的能动反应,牵动时空丰富复杂的变化。
从“时、空、人”出发,“回到”立体丰满的历史现场,遥感时局的势态,沉入历史主体的情思行,体察主体与客体的碰撞,捕捉碰撞的余响和涟漪,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
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一篇读罢头飞雪”,中国的史籍何其浩繁,《史记》有五十二万多字,《明史》已扩至二百八十万字,二十四史共有三千二百五十九卷,再加上《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这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让人望而生畏,再加上文言文艰涩难懂,通读这些古书对许多读者,甚至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都是非常困难的。
而五卷本《中国通史》的出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历史的版本。
该书执简驭繁,语言通俗,细节刻画引人入胜,却又能化理性反思于历史叙述之中,可以说是一部能使读者全面了解历史、并引发思考的著作。
依笔者浅见,该书在下述几个方面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反思值得我们留意。
以专题式综合体的方式构建中国通史体系传统的通史体例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叙述制度沿革的会典、会要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通史著作大多采用了章节体。
章节体可以将政治、经济、制度、学术、民族、风俗等内容纳入其中,概括地反映中国历史的内容。
但也有内容过于简练、文字欠生动、只见事件不见人的缺点。
五卷本《中国通史》融合了上述体例的优点,采用了专题式综合体的方式构建中国通史体系。
一般说来,通史的编修依赖于专史研究,而专史研究又依赖于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专业史学工作者采用的体例,一般是对某一时段的某一个问题做艰深的研究,有开掘史实深、描述细致入微的特点。
例如,对于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命运的经学的内容,一般都存在于学者的专著和专题研究中,大众读者难以读到,也不容易读懂,该书专列“两汉经学”专题,对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汉代政治统治理论,进而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主导思想的历程作了较完整的叙述。
对于为何只有儒学经学化,而不是道、墨、法诸家呢,作者孙晓先生的说法通俗简明、鞭辟入里,现原文照录一段: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道家太糊涂。
道家的理论,得其真谛的人成为了隐士,得其形式的人成为了道士。
道家一派的余脉后来演化为宗教,都是因为“道”这个基本概念被固化了,不会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白鲸》读书有感
《白鲸》读书有感上高二的时候,我们班转来一个新同学。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从高三留级的。
他坐我同桌,整天埋着头,很沮丧,拒人千里的感觉。
的确,那个时候的风气对这样留级的学生多少是有点歧视的。
当时我有点似懂非懂。
男人之所以是男人,到底是因为什么。
睾丸酮赋予我们的,究竟是血性还是冲动,是烈火雄心还是兵不厌诈。
关于男人一生所应该成就的是自己偏安一隅的生活,还是叱咤风云的豪情。
我不清楚,直到我读了梅尔维尔的《白鲸》。
这位仁兄在《教父》里看到了男人常常表现出来的一面,浪漫的,如侠客般浪漫的:电影《教父》的开头,马龙·白兰度坐在椅子上,手里抚着一只虎斑猫,温柔同时带杀气的眼神下,嘴唇微微翕动,说出那句“朋友,你不尊重我。
”霸气!霸气外露不需要大喊大叫吹胡子瞪眼,一个说话不太爱动嘴唇的老人将霸气表现得胁迫了一切人的灵魂。
这是一个男人,经年打磨出的锋利。
随着他手里的虎斑猫一跃下地,空气凝固在智慧铸成的子弹里,嗖地一声,让人觉得脸颊渗血。
《白鲸》里也有一个老头,一个自尊心超强的偏执狂,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男人,一个受过伤害,更重要的是受过挑衅的野兽,绑架了一切善良和本能为他疯狂的复仇行动所用。
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的男人,居然也有可爱的地方,他站在船舷向远处眺望时那种面对希望的眼神,仿佛这一切的辛苦都有了意义,别人的嘲讽和阻止都是成功路上必须跨过的拦路虎。
噢,莫比迪克,我要找到你,不管南北东西。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父”跟我们的船长都是年少时小男孩所仰望的那种男人,不管这个男人是会弯下腰来摸摸你的头,还是对一个碍事的拖油瓶不屑一顾。
他们总会激起我们的崇拜之情。
因为英雄,一定是心无旁骛,挥斥方遒的人物,浑身上下都是自信与王者之气,走起路来轰隆隆作响。
然而,常常蒙蔽我们双眼的也正是这种气魄,让我们看不到这背后的残忍、自负、狂妄,甚至对生命本身的不尽热爱。
在读《白鲸》之前你得纠正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你的印象。
白鲸并不是一个什么萌物,而是一个嗜血的、强大的、可怕的海洋怪物,每一个捕鲸人都已征服它为荣耀,不仅仅是 because it 在被追捕时的顽强抵抗伤害了我们的剧中人;more 的是人类在面临自己无法战胜的对手时无限膨胀的自负和怨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
——写在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出版之际
杜晓宇
“一篇读罢头飞雪”,中国的史籍何其浩繁,《史记》有52万多字,《明史》已扩至280万字,二十四史共有3259卷,再加上《清史稿》536卷,这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让人望而生畏,并且文言文艰涩难懂,通读这些古书对许多读者、甚至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都是非常困难的。
日前,卜宪群先生总撰稿、历史所撰稿的五卷本《中国通史》由华夏出版社编辑出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版本。
该书执简驭繁,语言通俗,细节刻画引人入胜,却又能化理性反思于历史叙述之中,可以说是一部能使读者全面了解历史、并引发思考的著作。
依笔者浅见,该书在下述几个方面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反思值得我们留意。
以专题式综合体的方式构建中国通史体系
传统的通史体例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叙述制度沿革的会典、会要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通史著作大多采用了章节体。
章节体可以将政治、经济、制度、学术、民族、风俗等内容纳入其中,概括地反映中国历史的内容。
但也有内容过于简练、文字欠生动、只见事件不见人的缺点。
五卷本《中国通史》融合了上述体例的优点,采用了专题式综合体的方式构建中国通史体系。
一般说来,通史的编修依赖于专史研究,而专史研究又依赖于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专业史学工作者采用的体例,一般是对某一时段
的某一个问题做艰深的研究,有开掘史实深、描述细致入微的特点。
例如,对于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命运的经学的内容,一般都存在于学者的专著和专题研究中,大众读者难以读到,也不容易读懂,该书专列“两汉经学”专题,对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汉代政治统治理论,进而成为2000多年中国古代社会主导思想的历程做了较完整的叙述。
对于为何只有儒学经学化,而不是道、墨、法诸家呢,作者孙晓先生的说法通俗简明、鞭辟入里,现原文照录一段: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道家太糊涂。
道家的理论,得其真谛的人成为了隐士,得其形式的人成为了道士。
道家一派的余脉后来演化为宗教,都是因为“道”这个基本概念被固化了,不会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其实,作为道家学说的“道”原本十分高明,后来被道士们改造为具有人格的宗教元神,道家的始宗,也就变成教主,学术蜕变为宗教。
法家太明白。
法家的理论,得其真谛的人成为了循吏,得其形式的人成为了酷吏。
法家学说融入经学后,学说流传衰绝。
真正的原因在于法家知今不知古,知新不知旧,知近不知远,知君不知民,知法律不知教化,知国家不知社会,知制度不知秩序,结果为聪明所误。
墨家过于平民化。
墨家的理论,得其真谛的人,如东汉的王充、桓谭之流,成为社会批判的先驱;得其形式的人,如西汉郭解、剧孟等人,成为快意恩仇的侠客。
该书的另一特色,是保留了国内外近百名知名学者的精彩解读。
如对于经学的目的,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讲席教授杜维明先生评论道:“董仲舒在修《公羊春秋》中,着重体现了那种微言大义,
他的目的是要改变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秩序。
”大家的评论往往语言平实,但又透露出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洞见。
以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历史
五卷本《中国通史》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
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
周
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又是曝光率很高的历史人物,但大众
读者对其一生的功业恐怕了解并不多。
在本书“周公摄政”篇,作
者邵蓓先生对于周公制礼作乐做了深入的解读。
周公的制礼作乐,
按王国维的说法,是为中华民族规摹了“万世治安”。
它实际上是
一场由宗教礼仪到政治制度、文化形态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这场
变革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模式。
在礼仪层次上,以祖先和自
然神祭祀为起点,推至各类社会礼仪,逐步形成了包括祭祖、册命、征伐、朝聘、农耕、乡饮酒、婚丧等礼仪性规范;在制度层次上,
以宗法和分封为大纲,逐步确立起了新的家国一体的政治形态,以
及与之相应的承继、官僚、会盟、服色仪仗、历法等制度体系;在
意识形态层次上,以“克自抑畏”为起点,倡导反省和忧患意识,
褒扬德、敬、谦、俭、义等人格品质。
这一切,构成了礼乐文化的
基本内涵。
书中以图片的方式展现了《尚书》《周易》《诗经》
《周礼》等文献和地下出土实物,看着这些由专业摄影师摄制的精
美图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上古钟鼓和鸣、磬折垂佩的盛况,
可以缅怀圣贤手辟鸿蒙、独振木铎的匠心。
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
五卷本《中国通史》的十四位作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史学工作者,他们对历史的复杂和多面相抱持了冷静的敬畏态度,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
一生之中四次舍身佛寺、最后不食而死在台城的梁武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昏庸、腐朽、无能,作者梁满仓先生却将一个功过参半、骨肉丰满的梁武帝展示给读者。
梁武帝是一个苦行僧,一个自奉节俭的帝王。
他切切实实按照戒律行事和生活。
他很勤政,不论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甚至冬天把手都冻裂了,还依然勤于政务;他很节俭,平时穿布衣,一顶帽子戴了三年,盖的棉被,两年才换一次;他吃素食,并且每天只吃一顿。
梁武帝的这些行为感染了身边大臣。
梁武帝治国近五十年,在此期间,梁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力增强,文化繁荣。
当侯景攻陷皇城见到梁武帝时,见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梁武帝,而是威严有加、神圣英武的梁武帝。
梁先生对于梁武帝的评价具有时空的穿透性,发人深省:历史是一面镜子,梁武帝曾用这面镜子汲取前朝的教训,取得治国的成就;时间把梁武帝推向历史深处,他也成了一面镜子,生动反映着政权所以兴、所以亡。
该书凸显了两重脉络:一为历史脉络,通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等基本史料将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大趋势、大走向、大转折、大变化的过程再现了出来。
二是学术脉络,此书特点之一就是其与既有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对话,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多有拨乱反
正,对一些最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抱持开放心态而充分吸纳。
读
此书,感受最深的还有作者写史的态度极为理性平实,并不故意标
新立异,也不随波逐流老调重弹,表现出了科学严谨的史家态度。
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定价:310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