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 教案设计(鲁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案2鲁教版五四制(1)
3.通过实验、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4.体会现实世界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听自己的讲话声与录音一样吗?
1、用笔在梳子上快、慢速滑过。
2、分别轻、重敲音叉。
3、吹笛子、敲音叉发声。
归纳、引导学生用专用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混浊)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我们从声音的产生上来看。请同学们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同时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
重点
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
难点
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概念。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导入、新课解析、例题精讲、课堂练习、作业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
响度
音色
(1)人怎样才能听到声音?
3.超声波、次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响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发声体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后记或反思(主要记录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1.了解声音的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教师找几名同学分别说“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不同乐器、不同人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声音也各有特色,叫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声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传递的。
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2.1 音调解释音调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或音乐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音调的高低变化。
2.2 音色解释音色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音色与波形的形状有关。
通过实验或音乐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音色。
第三章:声音的强度3.1 声音的强度定义解释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响度或音量。
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强度的变化。
3.2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强度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不同声音强度的例子。
第四章:声音的应用4.1 声音与通讯解释声音在人类通讯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通过实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在通讯中的传输过程。
4.2 声音与科技介绍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实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在科技中的作用和原理。
第五章:声音的感知5.1 人类听觉系统解释人类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
通过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耳的结构和听觉传导过程。
5.2 声音的感知特性解释人对声音的感知,如音高、音色、声音的方位等。
通过实验或音乐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人对声音感知的原理和现象。
第六章:声音的测量与仪器6.1 声级计的使用介绍声级计的作用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声音的强度。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声级计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
6.2 声音频谱分析解释频谱分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频率成分对声音的影响。
通过实验或软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频谱的分析结果。
第七章:声音的编辑与处理7.1 声音编辑软件介绍介绍常见的声音编辑软件(如Audacity)的功能和操作界面。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2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2. 音调:频率的影响3. 响度:振幅和距离的影响4. 音色:材料和结构的影响5. 声音特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各种材料制成的容器。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案第一课时:声音的定义和传播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声音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音调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音调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音调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音调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频率变化对音调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频率下音调的变化。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课时:响度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响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响度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响度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振幅和距离与响度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振幅和距离变化对响度的影响。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音的基本参数;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声音的传播特性;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声音的传播特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铃、棉线、吉他弦、听筒等;2. 实验材料:声音传播实验记录表;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4. 教学课件:声音的特性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声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探究】1. 利用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用电铃产生声音材料:电铃、电源、导线步骤:接通电路,使电铃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并感受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用棉线传播声音材料:电铃、棉线步骤:将一端系在电铃上,另一端由同学拿着,留出一段距离。
学生拉动棉线,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三:用吉他弦传播声音材料:吉他、吉他弦步骤:学生弹奏吉他,观察声音的传播。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声音的传播特性。
提问: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有没有特定的速度和方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在介质中传播,并解释声音传播时的速度和方向。
【总结】1. 教师针对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传播特性。
提示学生填写声音传播实验记录表,总结声音传播的速度、方向和传播介质等信息。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并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加深理解。
【拓展】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声音的科普视频,展示声音的应用与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身边不同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2. 要求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问题,以便进一步讨论和深化学习。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3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3教案名称: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3.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声速、共振等。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性。
教学难点:1.声音的特性;2.声音的共振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提问:声音是什么?大家都听说过悦耳的音乐声、人们的说话声等,这些都是声音。
我们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请举手回答。
2.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用力拉紧橡皮筋,然后松手,会发出声音。
请同学们尝试一下,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橡皮筋发出声音呢?3.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2.通过示意图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用手机播放音乐,逐渐将手机靠近一个空瓶口,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四、声音的特性(30分钟)1.频率和振幅:向学生解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并通过图示和示例进行说明。
提问学生关于频率和振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声速:向学生介绍声速的概念,并进行示例说明。
提问学生关于声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共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共振现象。
通过实验向学生介绍共振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倒入相同的水,用勺子敲一只杯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现象。
4.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认识到共振现象对声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声音的特性,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拓展: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的其他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2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特性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与区分3. 声音实验:探究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4.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区分。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噪音治理、声音识别等,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声音特性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对声音特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耳机等)。
2. 收集生活中的声音实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拓展1. 声音的数字化处理:介绍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展示声音数字化处理的技术。
2. 声音的传播与接收: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损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2.2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区分声音的三种特性
【教学方法】
实验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钢尺、鼓、锣
【教学过程】。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3.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作业小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声音特性这一章节时,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2.使学生掌握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实例、实验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理解声音的特性。同时,通过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魅力。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隔音措施、选择合适的音响设备等。
4.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关注声音技术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如声音识别、声音合成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相关实例,如音乐、语音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的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通过PPT展示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结合实验和实例,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让学生深入理解。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音乐、通讯等领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探讨如何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给出实际例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如音乐演奏、动物叫声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对声音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通过探究声音的特性,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现象,如音乐演奏、动物叫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声音有哪些特性?它们分别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声音特性的实验结果。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2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区分3. 声音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区分。
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音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
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产生条件,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引导学生区分。
4. 声音的应用实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实际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的数字化处理:介绍声音数字化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如音频采样、量化、编码等。
2. 声音的合成与合成器:介绍声音合成的基本方法,如振荡器、滤波器、放大器等,以及常见的合成器类型。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声音的特性》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声音发生器、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3. 网络资源:声音特性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2.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
4.课后阅读:阅读与声音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声音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拓展知识面。
5.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a.声音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b.声音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讨论问题:
a.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传播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b.音调、响度、音色分别与声波的哪些因素有关?
c.举例说明声音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掌握。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性为核心,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验、案例分析。
3.教学过程:
a.声音的产生:教师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b.声音的传播: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c.声音的特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色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 》教学设计复备人:复备时间:1.音调引导学生回想有没有听到蝴蝶和蚊子的声音?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师生共同总结:振动快慢不一样,引出音调即声音的高低。
问:音调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改变发声体的音调,观察当物体的音调改变时,物体的振动快慢有没有变化。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予点拨,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总结:物体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音调也不同,为了表示振动快慢,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频率。
频率:(1)物理意义:表示振动快慢(2)定义: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3)单位:赫兹,用HZ表示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让学生闭住学习课本41页小资料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钢尺,橡皮筋,梳子等,改变发声体的音调。
观察当物体音调改变时,物体的振动快慢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束后,小组总结改变发声体音调的方法,并描述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的内容,了解频率范围,并找出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2.响度情景:老师小声叫一学生名字让学生站起来,可是被叫学生没有反应。
再大声叫,假装质问:“老师刚才让你站起来,你为什么没听见?”学生回答:“声音太小了。
”借而说明声音有大小,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解释振幅:振动的幅度让学生利用器材改变声音的响度,并观察幅度变化发现问题,振动不明显演示课本实验,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介绍物理实验方法:转换法(微小放大)结论: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反之越小。
实际中,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课堂小结:回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声音的其中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用具,改变发声体的响度,同时观察幅度有什么变化?梳理知识【布置作业】。
鲁科版八年级上声现象声音的特性-“江南联赛”一等奖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生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生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和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在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和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来解释物理现象;3.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主动收集身边的物理材料和动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参与观察和实验分析的能力;2.物理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学科,现实生活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
二、教学重点1.研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2.切身体会物理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感性认识声音的音色,理解音色由发生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四、教学器材直尺、自制“水瓶琴”、橡皮筋、硬塑料片、音叉、乒乓球。
五、教学过程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要是我的世界没有了声音那会怎么呢?如果声音的传播速度只有1m/s呢?那又会怎么样呢?思考、回答。
(没有了声音我们的沟通会变得很不方便;世界会变得很寂静,没有了生机;声音的传播速度变慢的话,运动员的赛跑成绩会变得很好)(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买瓷器的时候,常常通过敲击,就能够听出它的好坏;在买西瓜的时候,也是常常通过拍一拍西瓜就能知道西瓜是否成熟。
当我们往开水壶中加开水的时候,发现从开水壶里传来的声音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是声音来判断开水壶中水是否满了。
敲击“水瓶琴”发出不同的音调和响度。
演示音叉的实验。
(二)进行新课1.音调从我们刚才的实验在中我们能不能够知道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那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回想刚才听过的声音和看到发声体的振动情况进行猜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生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利用直尺进行演示实验。
将直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直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振动的快慢。
鲁科版八年级上声现象声音的特性说课一等奖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2.技能目标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3.过程目标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4.情感目标体会现实世界物质的发声是丰富多采的。
二、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三、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者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1)人怎样才能听到声音?(2)听自己的讲话声与录音一样吗?(二)导入新课1.整体感知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频率。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 Hz~20 000 Hz,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声源振动幅度。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教学互动互动1:区别声音的高低。
明确通过比较男女生声音、鼓声与锣声、拨动吉他六根弦的声音等活动,体验声音有高有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一般情况下男生音调低于女生。
前面录音中蚊子叫声的音调就高于牛叫声的音调。
互动2:观察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明确观察发音齿轮、钢尺发音实验,归纳出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发声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互动3:你知道无污染驱蚊器吗?明确通过阅读讨论,掌握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
无污染驱蚊器能发出人耳听不的高频声音,但能把蚊子赶跑。
这里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他们所知道的事例。
互动4:观察音调不同声音的波形。
明确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不同,频率越大,波形越密.女生声音波形比男生密一些,说明了女生声音的音调比男声高。
互动5:观察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明确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观察鼓面上小纸团振动情况:用力越大,声音越响,纸团振得越高.说明了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上面录音中牛的声音响度比蚊子大。
互动6:“闻其声而知其人”,为什么?明确让同学做听声音猜姓名的游戏,也可以听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体验不同发声体的音色。
鲁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案.doc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 “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特性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更加了解声音的特性。
二、教学重点通过课本,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三、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六、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讲解: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先后敲打两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让学生对比两者的声音高低]提问:这两个音叉发出来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2、声音的高低就是指音调。
[板书]音调:声音的局低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引导猜想: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的不同是否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呢?4、分组实验:将一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到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提问:钢尺振动的快慢与音调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实验结果: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
5、可见,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那么物体振动的快慢我们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频率。
声音的特性-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声音的特性-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知识概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以下特性:1.声音的产生要有物体的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高低。
2.声音具有传播的方向性,声源越强,传播距离越远。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次之,液体中最慢。
4.声音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衰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声音强度逐渐减弱。
二、教学内容1.声音产生的条件与特性;2.声波的传播;3.声音的音调和音量;4.声音的衰减和共振。
三、教学重点1.理解声音的特性,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现象;2.了解声波的传播规律,掌握相关公式;3.学会测量声音的音调和音量,熟悉使用声音频谱仪;4.认识声音的衰减规律和共振现象,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编排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高低音调,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开展对声音的讨论。
第二步:理论授课通过PPT等多媒体资料,讲授声音的产生条件、声波的传播、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声音的衰减和共振等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特性和相关公式。
第三步: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测量声音的音调和音量,使用声音频谱仪进行记录,并在操作中感受声音的特性和规律。
第四步:实践应用通过分析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衰减、共振等现象,探索声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音响、语音通信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少噪音等问题。
第五步:拓展与总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总结声音的特性,根据所学知识对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3.组织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关应用场景;4.课后教学反思。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声音的特性》教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钢尺〔假设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拟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消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丁]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上下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展新课[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方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一样,比拟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想想议议][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丁]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二)[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四)[生答]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兹,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师]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
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
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
[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
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
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
(五)[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
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六)[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
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生甲]“1”的响度大。
[生乙]“5”的响度小。
[生丙]“1”的音调低。
[生丁]“5”的音调高。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探究]声音的第三个因素:音色。
[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响度。
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
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
[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
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
[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
[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
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
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演示]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一)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三)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四)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作业布置】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
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
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