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山中访友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体裁是(散文)。

采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山雨》的作者是(赵丽宏)体裁是(抒情散文)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的。

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展现了一副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郭枫)体裁是(散文)。

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草虫的村落的特征是(一个和谐的草虫世界,让人身临其境),反映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喜爱之情。

4.《索溪峪的“野”》运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独特感受.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先概括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野)、(水野)、(物野)、(人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的(愉快)心情。

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5《詹天佑》以(人的名字)为题,讲了他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

按照工程进展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置“人”字形线路)来叙述修筑铁路的过程。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

文章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开凿居庸关采隧道用的是(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井)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法。

6《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课文以(回忆)的形式,开门见山指出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下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下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下册)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小学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课文解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课文解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课文解读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课文解读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本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只要能品味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此题便不难回答。

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一下变化时须注意的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称的变换对于感情表达的作用,要在反复朗读中加以体味。

至于变换人称时须注意的问题,则是为以后的运用打基础的。

参考答案: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3、“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___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___的感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想像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明白一切手法都须服从于主题的表达。

参考答案:想像,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山中访友》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山中访友》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山中访友》课文原文及知识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山中访友》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zhī)子花的气息。

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gǔ)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雨停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课内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课内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课内知识点课件www.5y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山中访友》基础知识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山中访友》基础知识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山中访友》基础知识一、词语解释:
1、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2、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3、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4、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5、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6、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
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7、清澈:清静而透明。

8、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9、返老还童:神话中讲老年人又恢复到青春。

形容老人充满了活力。

10、津津乐道:有滋有味地说。

11、恩泽:比喻恩德及人,像雨露滋润草木。

12、憔悴:形容面色黄瘦,有病态。

13、纯粹:完全。

二、多音字:
冠、和、重、都、落、乐、发、长、秘、着、露
三、区别形似字,组词
激()邀()缴()
瀑()暴()曝()
躯()呕()抠()
津()律()
侠()颊()挟()峡()狭()
四、找出文章中的修辞,体会作用
1拟人: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往往表达的感情更浓烈,常常表达对某物的喜爱之情,读后使读者深受感染倍觉亲切。

2排比:在描写和抒情的句子里使文章更加流畅优美,在议论的句子里是语气更有力量不容辩驳。

3 比喻:使描写更形象生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笔记一、课文解读《山中访友》是李汉荣先生写的一篇构思新奇、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的散文。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把“古桥”比喻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把“树”比喻为“水”的知己,学习按一定顺序和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是体会作者怎样把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

二、生字词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较多,学生应加强识记和书写。

如“远古、青石板、幻、躯干、蕴含、奥秘、津津乐道、杜甫、吟诵”等。

其中“幻”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注意。

另外,本课的生词较多,但这些词语都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够轻松掌握。

三、课文分析1. 结构分析: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交代了作者老朋友;第二部分是3-7段,作者到山中访友;第三部分是8-9段,写作者对山中的朋友表达了深情厚谊。

2. 重点段落分析:第3-7段是文章的主体,这部分采用第二人称叙述写法,使文章显得更加亲切。

同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云雀、山泉、溪流、溪边的绿叶、小兔等”景物进行了描写,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方法指导1. 抓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方法:本文有较多的优美句子,可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如“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一句,可抓住“呼唤、眼神”等关键词来理解。

2. 体会情感的方法:本文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可通过抓住作者对山中景物称颂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你好,悬崖爷爷!”“你好,悠悠的白云姐姐!”等句子,通过这些称颂的词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知道了在写文章时要按一定顺序和抓特点描写景物;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 完成课后习题。

六年级山中访友知识点

六年级山中访友知识点

六年级山中访友知识点《山中访友》是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杰作。

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单独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目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颖的色彩。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六年级山中访友学问点,欢迎阅读!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会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沟通感受。

2.揭示课题:今日,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见他的伴侣。

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课题,想一想,猜一猜:拜见的是一位如何的伴侣?4.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跟随走进山林,去拜见的山中“伴侣”。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中思索:去山中拜见的伴侣到底是谁?2.读后沟通,了解学情。

(1)在山中拜见了哪些伴侣?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2)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学生商议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表达出与山中伴侣之间的亲热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宠爱之情。

(3)找出语句,沟通体会。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表达“我”和山里的“伴侣”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沟通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概”;悬崖——“挺立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清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老师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在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复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复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复习资料导语:《山中访友》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下面是《山中访友》复习资料,欢迎大家参考!《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的笔记1. 文章主题和结构:《山中访友》是一篇记叙文,文章围绕着作者访问山中朋友这一主题展开。

作者通过骑单车、访问朋友、观赏风景等细节,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世界。

文章的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展开,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 段落解析: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以及作者的心情——“好清爽”。

这一段为全文奠定了基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这次访问的愉悦和期待。

第二段(第2-5节):作者详细描述了访问第一个朋友——老桥的过程。

通过与老桥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老桥的敬重和赞美。

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老桥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段(第6-8节):作者访问了山中的其他朋友,如树林、鸟儿、山泉、溪流等。

这一段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这些朋友的特点和个性,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第四段(第9-10节):作者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这一段中,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3. 写作手法和特点:《山中访友》这篇文章具有以下写作手法和特点:(1)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文章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例如,“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2)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作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通过对山中朋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世界。

例如,“那座古桥,是我拜访的第一位朋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3)情感真挚和思想深刻: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眷恋和不舍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1单元第1课 山中访友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1单元第1课 山中访友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 心情去山中访友。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作者探访山中 古桥、鸟儿、露珠、大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 白云、云雀等朋友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作者在傍晚告别了山中的朋 友,踏着月色尽兴而归。
作者在山中一次访问了哪些“老友”?
2.本文开头点明访友,然后详叙访友经过,作者山中 拜访的“朋友”有__古__桥___ 、鸟儿、露珠、大树、 山__泉__、__溪__流__、__瀑__布__、__悬__崖__、__白__云__、__云__雀___等,最后写 _带__回__了__满__怀__的__好__心__情__告__别__山__里__的__朋__友___,首尾呼应。
辨析词语 津津乐道 津津有味
相同点:都形容讲话时兴致勃勃。 不同点:津津乐道:仅指谈论时很有兴趣,适用范围较
小;津津有味:不仅指谈论,也可指有兴趣地 看着、听着或吃得很有滋味,适用范围较大。 造 句:1.这件好人好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2.弟弟捧着图画书看得津津有味。
1.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2.作者在山中一次访问了哪些“老友”?
梳理层次,理解内容
1. “山中访友”这个题目从字面理解的意思是 _作__者__到__山__中__访__问__朋__友__,其实采用___拟__人__手法,作 者实际探访的是___古__桥__、__树__林__、__山__泉__、__溪__流__、__瀑___ _布__、__悬__崖__、__白__云__、__云__雀__等__大__自__然__的__景__物__。
xiá

结构:左右 音序:X 部首:亻 组词:游侠 侠客 造句:隆隆的雷声好似无 数个游侠在空中怒吼。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第六、七八笔相交于横 竖中线的交点处。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01.山中访友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01.山中访友

6年级语文
13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语言赏析-4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 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 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
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
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 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 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 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 “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 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 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 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 的回声”。
6年级语文
19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读写桥 拟人化的表达方法
这篇抒情散文,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方 法,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 是作者的“朋友”,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有情 感有生命的人,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鲜活的 生命力。如,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 称,跟山中的“朋友”亲切地打招呼,在作者 眼里他们都是有着独特的气质和鲜明个性的人。 这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极富感染力。
1.山中访友
“山中”——交代了地点 “访友”——点明了主要事件
作者拜访的“朋友”是谁?有着怎样的 风采?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情谊?作者拜 访朋友时的心情怎样?
6年级语文
1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写对生字
邀 “攵”的最后一笔要变成点。 瀑 右下面不能写成“水” ,也不能写成“木”。 峭 注意“月”字的变形。 躯 “身”作偏旁,撇不出头。 蕴 左下是绞丝旁,有要写成三点水。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复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复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复习资料导语:《山中访友》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与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下面是《山中访友》复习资料,欢迎大伙儿参考!《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之因此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您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您累不?"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3、啊,老桥,您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与敬佩、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确实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与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5、您好,清凉的山泉!您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不?您好,汩汩的溪流!您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您唱与不?您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与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纳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山中访友

六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山中访友

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1 山中访友知识小屋语言积累1.字词全解要求学会的字要求会认的字词语解释幽径(yōu jìng):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dé gāo wàng zhòng):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bō guāng míng miè):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汩汩(gǔ gǔ):象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唱和(chàng hè):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jīn jīn lè dào):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yín 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恩泽(ēn zé):封建社会里称皇帝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文中指大自然给予“我”的恩惠。

2.近、反义词近义词:凝望——凝视热切——热情陡峭——陡峻蕴含——蕴涵恩泽——恩惠津津乐道——津津有味反义词:陡峭——平缓聚——散俯——仰津津乐道——索然无味3.难句解析(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老桥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他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

从“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中可以看出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难怪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是“古桥”,而且表达出由衷地赞美和敬佩。

(2)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奇妙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我”脚下长出根须,头发似树冠,胳膊似树枝,血液似树的汁液,联想多么形象、贴切、生动、新奇。

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3)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山中访友
1 词语
(1)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挺拔的身躯
(2)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3)近义词
幽径——僻径唱和——应和吟诵——吟咏津津乐道——侃侃而谈陡峭——峻峭
(4) 反义词
流淌——凝固清凉——炎热精致——粗糙
2 句子
(1)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理解: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时间虽短,却有深意。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理解: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理解: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已”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4)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理解: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方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理解:这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方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6)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理解:在这段话中,作者把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当作自己的朋友,跟他们热切地打招呼。

这些朋友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作者应和。

从中我体会到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们的深情厚谊。

3 课文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