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护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应对发热》课件

总结词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是预防发热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中医建议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在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运动,有助于关,通过精神调养可以预防发热。
刮痧
利用刮痧板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排毒,缓解热证。
03
CHAPTER
中医预防发热的措施
总结词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发热。
详细描述
中医建议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和杂粮。同时,要避免过度进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降低身体抵抗力。对于发热患者,中医还特别强调要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流失。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针灸治疗可以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功能。
实验研究成果
目前实验研究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动物模型与人体的差异、细胞培养与整体机体的差异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实验研究不足
文献综述结果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但各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比较和优劣评价仍需进一步探讨。
总结词: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将发热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等证候类型,并根据不同证候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02
CHAPTER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疏风解表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药汤剂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选择具有退热、抗炎等作用的中成药,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文献综述内容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是预防发热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中医建议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在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运动,有助于关,通过精神调养可以预防发热。
刮痧
利用刮痧板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排毒,缓解热证。
03
CHAPTER
中医预防发热的措施
总结词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发热。
详细描述
中医建议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和杂粮。同时,要避免过度进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降低身体抵抗力。对于发热患者,中医还特别强调要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流失。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针灸治疗可以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功能。
实验研究成果
目前实验研究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动物模型与人体的差异、细胞培养与整体机体的差异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实验研究不足
文献综述结果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但各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比较和优劣评价仍需进一步探讨。
总结词: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将发热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等证候类型,并根据不同证候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02
CHAPTER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疏风解表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药汤剂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选择具有退热、抗炎等作用的中成药,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文献综述内容
常见输液反应及其护理PPT课件

编辑版ppt
3
• 护理
预防
d Documents
“ 三严” 1 严格检查药液质量 2 严格无菌操作 3 严格保管查对
处理
(1)反应轻者可减慢滴数或停止输液;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 ,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2)对症处理 寒战者给以保暖;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
(3)必要时遵医嘱给以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做好记录,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
常见输液反应及其护理
Common transfusion reaction aable of Contents
1. 发热反应
2.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3.静脉炎
4.空气栓塞
编辑版ppt
2
一 发热反应 (fever reaction)
原因 发热反应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常见于输液器灭 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液体或药物制剂不纯、消 毒灭菌不彻底或已经过期、变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及发热,轻症病 人体温在38℃左右,可于停止输液数小时恢复正常体温;严重病人寒战 后,体温可高达41℃,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全身不适症状。
编辑版ppt
7
护理
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
稀释后再使用,同时减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 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静脉内置管时,应该选择刺 激性或刺激性小的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久。
(1)停止在局部输液,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并用50%硫
处
酸镁溶液行热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超短波理疗 ,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ppt课件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急诊科
程龙美
1
ppt课件
患者朱长艳,女,44岁,以“间断性低热1月余, 高热4天”为主诉入院 患者1个月前出现间断性低热,自测体温在37.3℃37.5℃,自服“安乃近”后可以退热,期间饮食、精神 可;4天前出现高热,体温在39.5℃左右伴有,伴有 纳差、乏力,同时出现颜面、胸腹部和背部散部点状 红疹,无瘙痒感,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 今热凌晨再次出现高热,今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门 诊拟“发热待查”收住急诊科住院治疗。
9
37.5℃~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 核、风湿热;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 长期低热。 38.1℃~39℃,多见于急性感染 。 39.1℃~41℃,见急性感染;高热 持续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41℃,如中暑。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血管收 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表现为皮肤 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畏寒、颤抖。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 趋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因皮肤血管开始扩 张,体表血流量增加。病人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 呼吸和脉搏、心率加快。 3.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水平 ,体温趋于正常。此期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皮肤温 度增高,引起汗腺分泌增多,病人大量出汗。
ppt课件
4
1、体温过高——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肺部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高 热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卧床休息、缺乏能量、 呼吸功能改变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ppt课件
5
1.按急诊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 3.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呼吸情况并做好记录。 4.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做好发热护理,监测患者 体温,遵医嘱及时留取相关标本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 温,热退时避免当风受凉。 5.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如无力咳嗽及咳痰,遵医 嘱予雾化吸入、吸痰必要时。重视基础护理,定时翻 身拍背,防止并发症。 6.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急诊科
程龙美
1
ppt课件
患者朱长艳,女,44岁,以“间断性低热1月余, 高热4天”为主诉入院 患者1个月前出现间断性低热,自测体温在37.3℃37.5℃,自服“安乃近”后可以退热,期间饮食、精神 可;4天前出现高热,体温在39.5℃左右伴有,伴有 纳差、乏力,同时出现颜面、胸腹部和背部散部点状 红疹,无瘙痒感,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 今热凌晨再次出现高热,今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门 诊拟“发热待查”收住急诊科住院治疗。
9
37.5℃~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 核、风湿热;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 长期低热。 38.1℃~39℃,多见于急性感染 。 39.1℃~41℃,见急性感染;高热 持续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41℃,如中暑。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血管收 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表现为皮肤 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畏寒、颤抖。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 趋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因皮肤血管开始扩 张,体表血流量增加。病人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 呼吸和脉搏、心率加快。 3.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水平 ,体温趋于正常。此期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皮肤温 度增高,引起汗腺分泌增多,病人大量出汗。
ppt课件
4
1、体温过高——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肺部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高 热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卧床休息、缺乏能量、 呼吸功能改变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ppt课件
5
1.按急诊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 3.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呼吸情况并做好记录。 4.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做好发热护理,监测患者 体温,遵医嘱及时留取相关标本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 温,热退时避免当风受凉。 5.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如无力咳嗽及咳痰,遵医 嘱予雾化吸入、吸痰必要时。重视基础护理,定时翻 身拍背,防止并发症。 6.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小儿高热护理ppt课件

整理课件
14
健康指导
•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 多饮水。
•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 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 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整理课件
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整理课件
2
发热概述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 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 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 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 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 子,和体温在40℃,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 者更值得关注。而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 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破伤风等反应。
整理课件
5
发热的分类
• 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的感染所致。
•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癌症病人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如过敏反应中的发热。
3、内分泌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4、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及慢性
心衰引起的发热,一整理般课件为低热。
利于康复。
整理课件
9
小儿高热的护理措施
•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 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 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 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 3、补充液体量
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容易造成脱水,也因
儿童发热指南ppt课件

其他辅助治疗
多喝水
饮食调理
发热会导致身体失水,因此要鼓励儿 童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帮助降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给儿童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 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休息
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身 体恢复,增强免疫力。
05
儿童发热的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体温变化
定时测量体温,了解发热程度, 以及是否呈现下降趋势。
注意伴随症状
观察孩子是否有咳嗽、流涕、呕吐、 腹泻等其他症状,以及症状的轻重 程度。
留意精神状态
关注孩子的精神状况,是否出现烦 躁不安、嗜睡、萎靡等症状。
及时就医
高热持续不退
若孩子体温持续高于38.5℃,且 使用退热药物后仍无法有效降温,
应及时就医。
伴随严重症状
若孩子出现呼吸困难、气促、持 续呕吐、高热惊厥等症状,应立
多喝水
鼓励孩子多喝水,补充体内水 分,促进新陈代谢。
补充营养
给孩子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 质的食品,增强抵抗力。
注意饮食卫生
保证食物新鲜卫生,避免食物 中毒和肠胃炎等并发症。
04
儿童发热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对于发热超过38.5℃的儿童,医生通 常会开具口服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 酚或布洛芬。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降低 体温,缓解不适感。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因素
过度穿衣、室内温度过高 也可能引起儿童发热。
02
儿童发热的危害
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儿童发热时常见的并 发症,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 局部肌肉抽搐,伴有意识障碍。
高热惊厥通常发生在体温骤然升 高时,尤其是38.5℃以上时,持 续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PPT课件

生理变化: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变 化
发热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 > 散热 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方式: 骤升: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升: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见于伤寒等
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
2. 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解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 合理处理患者的要求。
3. 退热期: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及时补 充营养。
谢谢!!
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3、退热期:
特点:散热 > 产热 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方式: 骤退:数小时内降至正常体温骤退者应防止虚脱或休克
渐退:数天内降至正常
护理措施
1. 降低体温 2. 加强病情观察 3. 补充营养和水分 4. 促进患者舒适 5. 心理护理
降低体温
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方法。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PPT课件
主要内容(The main content ):
定义(Definition ) 临床分型(type) 发热过程及表现(Process and performance ) 护理措施(nursing)
正常体温: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标准: 口温(36.3~37.2℃) 肛温(36.5~37.7℃) 腋温(36.0~37.0℃)
加强病情观察
1. 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四次,高热 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 日1或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 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2. 观察是否出现寒战,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发热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 > 散热 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方式: 骤升: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升: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见于伤寒等
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
2. 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解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 合理处理患者的要求。
3. 退热期: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及时补 充营养。
谢谢!!
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3、退热期:
特点:散热 > 产热 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方式: 骤退:数小时内降至正常体温骤退者应防止虚脱或休克
渐退:数天内降至正常
护理措施
1. 降低体温 2. 加强病情观察 3. 补充营养和水分 4. 促进患者舒适 5. 心理护理
降低体温
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方法。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PPT课件
主要内容(The main content ):
定义(Definition ) 临床分型(type) 发热过程及表现(Process and performance ) 护理措施(nursing)
正常体温: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标准: 口温(36.3~37.2℃) 肛温(36.5~37.7℃) 腋温(36.0~37.0℃)
加强病情观察
1. 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四次,高热 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 日1或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 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2. 观察是否出现寒战,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输液反应及护理ppt课件

2、急性肺水肿(循环负ຫໍສະໝຸດ 过重)☆原因△ 输液速度过快,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 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 患者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 能不全者。
2、急性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重)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 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
2、急性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重)
☆护理措施:
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听诊心前区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
2、急性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重) △ 输液过程未能严格无菌操作
△ 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3)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
(3)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扩血管药物。 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原因;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再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 发热反应轻者,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并立即通知医生;
给 △予高输流 液量 过氧 程气 未吸 能入 严, 格以无提 菌高 操患 作者(的血4氧)浓度必。 要时进行四肢轮扎,即用止血带压迫 四肢以阻断静脉回流,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 高热患者应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1、发热反应 2、急性肺水肿(循环负荷过
重) 3、静脉炎 4、空气栓塞
1、发热反应
☆原因
——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
△ 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 △ 药液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 △ 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 输液过程未能严格无菌操作
1、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患者表现 为: 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 恢复正常;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 恶心、呕吐、头痛、脉快等全身症状。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ppt课件

拟诊讨论: 1、初步诊断:发热待查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体温、神志、皮疹、血
压、血糖等。 3、积极地抗感染、补液、支持对症等治疗:阿奇霉
素+左氧氟沙星、能量合剂、电解质等。 4、完善相关检查:血尿粪常规、生化、血培养、药
敏、血沉、风湿四项、免疫学检查、甲状腺功能等。
4
可编辑课件PPT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 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十)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
时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
20
可编辑课件PPT
分期护理
体温上升:此期应注意给病人保暖,加盖被子,同时 给服热饮料,而使肌肉剧烈活动产生的热量减少, 使体温升高幅度减少,从而缩短畏寒、颤抖的时间。 高热持续期:此时应给病人退热,补充水分,并密切 观察体温变化。 退热期:应更换汗湿的衣服、被单,适当减少病人的
11
可编辑课件PPT
发热的分期
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血管收 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表现为皮肤 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畏寒、颤抖。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 趋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因皮肤血管开始扩 张,体表血流量增加。病人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 呼吸和脉搏、心率加快。
温水擦浴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与酒精擦浴相同。
25
可编辑课件PPT
患者朱长艳,在我院急诊科经过5天治疗: 1、神清、精神食欲可。 2、体温正常。 3、皮疹已愈。 出院健康指导: 1、出院后多休息,注意保暖。 2、均衡营养。 3、监测体温,保持空气流通。 4、保持良好心态。 5、不适随时就医。 出院情况:体温36.5℃,皮疹已愈,空腹血糖 10.5mmol/L 26
小儿发热护理ppt课件

孩子发烧不超过38.5℃,建议只用物理降温,但 如超过38.5℃或孩子有惊厥史,要及时用退烧药。
父母最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 )、布洛芬(美林等)这两款儿科医生使用最广,临 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小儿发热护理
14
小儿高热的预防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 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 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 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5.在小儿高热时要注意及时清洁口腔,最好在每次进 食后用盐水漱口。
小儿发热护理
11
发热的物理降温方法
1.温水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 。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
2.热水泡脚: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 助降温。
3.冰袋冷敷: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 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 宝宝冷敷。
4.冰枕: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 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
小儿发热护理
15
紧急应对高热惊厥
• Step1 保持宝宝呼吸通畅 • Step2 控制惊厥:捏、按压宝宝的人中
、合谷、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 • Step3 降低体温:物理降温加退热药、
镇静药。
小儿发热护理
16
谢谢!
小儿发热护理
17
小儿发热护理
3
测试位置
宝宝的体温测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腋温、口温、耳温、肛温。其中肛温的 测量温度最准确,但大多数妈妈都不喜 欢用这种方法,因为宝宝不容易配合。
小儿发热护理
父母最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 )、布洛芬(美林等)这两款儿科医生使用最广,临 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小儿发热护理
14
小儿高热的预防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 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 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 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5.在小儿高热时要注意及时清洁口腔,最好在每次进 食后用盐水漱口。
小儿发热护理
11
发热的物理降温方法
1.温水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 。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
2.热水泡脚: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 助降温。
3.冰袋冷敷: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 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 宝宝冷敷。
4.冰枕: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 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
小儿发热护理
15
紧急应对高热惊厥
• Step1 保持宝宝呼吸通畅 • Step2 控制惊厥:捏、按压宝宝的人中
、合谷、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 • Step3 降低体温:物理降温加退热药、
镇静药。
小儿发热护理
16
谢谢!
小儿发热护理
17
小儿发热护理
3
测试位置
宝宝的体温测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腋温、口温、耳温、肛温。其中肛温的 测量温度最准确,但大多数妈妈都不喜 欢用这种方法,因为宝宝不容易配合。
小儿发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