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4 (新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想、探索,能够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过程】相等.进一步提问:“你能用公理或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第二环节:性质探索与证明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想办法来解决此问题。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写出已知、求证的内容。

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C,且AC=BC,P是MN上的点.求证:PA=PB.分析:要想证明PA=PB,可以考虑包含这两条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证明:∵MN⊥AB,∴∠PCA=∠PCB=90°∵AC=BC,PC=PC,∴△PCA≌△PCB(SAS).;∴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教师用多媒体完整演示证明过程.完成配套课件随堂练习第三环节:逆向思维,探索判定想一想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你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分析证明过程,有如下四种证法:第四环节:巩固应用在做完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是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因此只需做出这样的两个点即可做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条件: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结论:点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表达方式:如图,∵PA=PB,∴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作用:①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②可用来证线段垂直、相等.例1:已知:如图 1-18,在△ABC 中,AB = AC,O 是△ABC 内一点,且 OB = OC.求证:直线 AO 垂直平分线段BC。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的性质与判定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的性质与判定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无数 种.
3. 下列说法:
① 若点 P、E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两点,则 EA=
EB,PA=PB; ② 若 PA=PB,EA=EB,则直线 PE 垂直平分线段 AB; ③ 若 PA=PB,则点 P 必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 点;
④ 若 EA=EB,则经过点 E 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 AB. 其中正确的有 ①②③ (填序号).
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三边高线的交点 D.没有这样的点
3. 在△ABC 中,AB 的中垂线与 AC 边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50°,则∠A 的
度数为( C)
A. 50°
B. 40°
C. 40°或140°
D. 40°或50°
4. 已知:如图,在△ABC 中,边 AB、
P3,… 到点 A 与点 B 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 P3
P1A _=___P1B
P2 P1
P2A __=__ P2B
A
B
P3A __=__ P3B
l
活动探究 将△ABC 沿直线 l 对折,由于 l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因此点 A 与点 B 重合. 从而线段 PA 与线段 PB 重合,于是 PA = PB.
l
证明:∵ l⊥AB,
P
∴∠PCA =∠PCB.
又 AC = CB,PC = PC,
∴△PCA≌△PCB (SAS). A
C
B
∴ PA = PB.
微课——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点击 视频 开始 播放 ←
总结归纳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 的距离相等.
练习
AA′ 沿直线 l 折叠,则点 A 与点 A′ 重合,AD = A′D,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课题】《线段垂直平分线》【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版【学习内容】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基于学习等腰三角形之后的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对等腰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让学生通过对定理的证明体会证明的严谨性和必要性。

3、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轴对称时,已经知道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并通过折纸的方法理解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证明的过程体会理解证明的步骤,进一步熟悉几何(数学)符号语言的运用,为以后证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会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学习难点】探索并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评价任务】1.能够正确找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会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计算和推理.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准备:导学稿课件三角板矩形纸教学过程: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问题设置1.所建码头满足什么条件?2.满足这个条件的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3.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论的?4.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证明板书:线段垂直平分线【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习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评价要点】会找到码头的位置,并会说出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二、自主研讨,尝试证明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想办法来解决此问题。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教案_1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教案_1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第三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以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为基础展开的,新课程标准将本课安排在这里,首先是用证明的方式将八年级上册得到的三角形的有关结论加以验证,同时为后面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提供教学依据;其次,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本节课得到进一步提高。

因此,教材安排符合新课程标准螺旋上升的要求,也符合知识体系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前面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如何证明一个命题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并掌握了必要的方法。

但是要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对学生来说还是较抽象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对此不要操之过急,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三、教学目标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因此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2.经历猜想、探索,能够做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能够证明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相关的结论.②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难点:证明三线共点。

四、课前准备及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有三角形纸片、直尺、圆规、以及课件。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新课探究;第三环节:小组合作;第四环节:动手操作;第五环节:思维拓展;第六环节:课时小结;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教案_7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教案_7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教学目标: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逆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教学流程:
一、折纸: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
等。

二、问题:P24 4(小组讨论,代表板演)
三、阅读:P2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总结方法)
四、练习:P23“随堂练习”(叫号板演)
五、问题:说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抢答)
六、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讲解)
七、选择题:(4小题(举卡显示答案))
八、填空题(小组接力)
九、小测P24 3(组内互动,统计成绩)
十、小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所
有点的集合,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一条对称轴。

十一、作业P23 1 P34 11。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1.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习目标1.会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2.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进行相关的证明与计算。

学习重点:灵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学习难点:灵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一、自学释疑根据线上提交的自学检测,生生、师生交流讨论,纠正共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问题1 我们曾经用折纸的办法得到性质是什么?问题2 你能证明以上结论吗?探究点二问题:你能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说出理由.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

求证:直线OA垂直平分线段BC例2、如图,在△ABC中,∠AC B=90 °,D是BC延长线上一点,E是BD垂直平分线与AB的交点,DE交AC于点F.求证:点E在AF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自我小结想一想,你的收获和困惑有哪些?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四、随堂检测1. 如图,AC =AD ,BC =BD ,则有( )A .AB 垂直平分CD B .CD 垂直平分ABC .AB 与CD 互相垂直平分 D .CD 平分∠ACB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3),B(-1,-1).下列四个点中,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是( )A .(0,2)B .(-3,1)C .(1,2)D .(1,0)3. 如图,在△ABC 中,∠A=40°,AB 的垂直平分线MN 交AC 于点D ,∠DBC=30°,若AB =m ,BC =n ,则△DBC 的周长为 .4. 如图,在Rt△ABC 中,∠BAC=90°,AD⊥BC 于点D ,将AB 边沿AD 折叠,发现B 点的对应点E 正好在AC 的垂直平分线上,则∠C= .5. 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120°,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BC 于点D ,交AB 于点E.求证:BD =12DC.6. 如图,在△ABC中,∠AC B=90 °,D是BC延长线上一点,E是BD垂直平分线与AB 的交点,DE交AC于点F.求证:点E在AF的垂直平分线上.参考答案探究点一问题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案北师大版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知识点链接:1、已知线段AB及一点P,PA=PB=3cm,则点P在__________上.2、如果P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一点,且PB=6cm,则PA=__________cm.3、如图(1),P是线段AB垂直平分线上一点,M为线段AB上异于A,B的点,则PA,PB,PM的大小关系是PA__________PB__________PM.4、如图(2),在△ABC中,∠C=90°,∠A=30°,BD平分∠ABC交BC于D,则点D在____(1)(2)二、自学导读1、先把课本P24____P26通读一遍。

2、已知:在△ABC中,设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连接AO,BO,CO.求证:O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且OA=OB=OC.证明:三、议一议: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个?所作的三角形都全等吗?(这样的三角形能作出无数多个,它们不都全等)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能作几个?(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课题: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课型:新授编号:主备人:审核:小主人:学习目标:1、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能够用尺规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以a为底,h为高的等腰三角形.可和出两个,分加位于已知边的两侧,它们全等)。

例3: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已知:线段a、h求作:△ABC,使AB=AC,且BC=a,高AD=h.作法:四、做一做已知直线l和l上一点P,用尺规作l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按照例3的步骤,写出已知、求作、作法(独立完成)四、自学检测:1、在三角形内部,有一点P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则点P一定是()A、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D、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公开课教案_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公开课教案_0
3.已知:如图,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E,F是AB上的两点
求证:∠ECF=∠EDF.
能力提升
1.如图,在△ABC中,已知AC=27,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C于点E,△BCE的周长等于50,求BC的长.
2.如图,在直角△ABC中,∠C=90°,∠CAB的平分线AD交BC于D,若DE垂直平分AB,AB=10
板书设计
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3’)
问题: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20’)
1.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为C,AC=BC,P是MN上任意一点.
(1)求∠B的度数.
(2)求△ACB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1’)
五.布置作业(1’)
习题1.7 1,3题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命题写出已知,求证,同桌间交流
学生口述自己写的已知,求证,
学生上黑板写正明过程
学生识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学生抢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上黑板书写证明过程
学优生练习
学生回忆本节课重点内容
求证:PA=PB.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三.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20’)
1.如图,已知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E是AB上的一点,如果EC=7cm,那么ED= cm;如果∠ECD=60度,那么∠EDC=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要求学生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能够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问题;(2)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够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其相关结论.难点:(1)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并证明它.(2)用尺规作线段垂直平分线.三、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四、教学过程1.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如图3-1,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图3-1[生]码头应建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在A,B一侧的河岸边的交点上.[师]同学们认同他的看法吗?[生]认同.[师]认为对的说说你的理由是什么呢?[生](回忆定理)我们以前曾学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这个问题中,要求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利用此性质就能完成.[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我们在七年级时研究过线段的性质,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曾经像这样利用折纸的方法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简单事实,但是用这种观察的方式是很难说服别人的,你能用公理或学过的定理来证明这一结论吗?教师演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讲述新课【第一部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师]我们得到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大家知道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公理及已学过的定理推理、证明它.那么如何证明呢?[师](引导)问题一:①要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无数多个,需一个一个依次证明吗?(强调)我们只需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代表即可,因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开始让学生有这样的数学思想)②你能根据定理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吗?③谁能帮老师分析一下证明思路?[生](思考回答)[师生共析]已知:如图3-2,直线MN⊥AB,垂足是C,且AC=BC,P是MN上的点.求证:PA=PB.图3-2分析:要想证明PA=PB,可以考虑包含这两条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证明:∵MN⊥AB,∴∠PCA=∠PCB=90°.∵AC=BC,PC=PC,∴△PCA ≌△PCB(SAS).∴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第二部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教师用多媒体完整演示证明过程.同时,用多媒体呈现:想一想: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师](引导、并提问两学生)问题二:①这个命题是否属于“如果……,那么……”的形式?②你能分析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吗?③最后再把它的逆命题写出来.[生A](思考分析)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师]有了这位同学的精彩分析,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生B]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师]很好,能否把它描述得更简捷呢?[生B]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师]非常好!当我们写出逆命题时,就想到判断它的真假.若为真,则需证明它;若为假,则需用反例说明.请同学们类比原命题自己独立写出已知、求证.(给学生思考时间)已知:线段AB,点P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求证: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多想证明方法,并派代表上黑板写写本组的证明过程)[师]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引导.证明:(证法一)过点P作已知线段AB的垂线PC,如图3-3.∵PA=PB,PC=PC,∴Rt△PAC ≌Rt△PBC(HL).∴AC=BC,即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图3-3(证法二)取AB的中点C,过PC作直线,如图3-4.∵AP=BP,PC=PC,AC=CB,∴△APC≌△BPC(SSS).∴∠P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又∵∠PCA+∠PCB=180°,∴∠PCA=∠PCB=90°,即PC⊥AB.∴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图3-4(证法三)过P点作∠APB的角平分线,如图3-5.∵AP=BP,∠1=∠2,PC=PC,∴△APC≌△BPC(SAS).∴AC=DC,∠P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又∵∠PCA+∠PCB=180°,∴∠PCA=∠PCB=90°.∴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图3-5[师]先肯定学生的思考,再对证明过程严谨的小组加以表扬,不足的加以点评和纠正.[师]从同学们的推理证明过程可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它称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第三部分】做一做: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师多媒体演示)[师](边演示图边讲讲作图有关的数学史)大家知道这些图是用什么工具作出来的吗?(资料:古希腊以来,平面几何中的作图工具习惯上限用直尺和圆规两种,其中,直尺假定直而且长,但上面无任何刻度,圆规则假定其两腿足够长并能开闭自如.作图工具的这种限制,最先大概是恩诺皮德斯(Oenopides,约公元前465年)提出的,以后又经过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大力提倡.柏拉图非常重视数学,强调学习几何对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特殊作用,主张对作图工具要有限制,反对使用其他机械工具作图.之后,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275)又把它总结在《几何原本》一书中,于是,限用尺规进行作图就成为古希腊几何学的金科玉律.)[师]其实同学们也能用圆规、直尺画出优美的图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学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析:要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我们必须找到两个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才能确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类似于证明题要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作图题也要根据条件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下面我们一同来写出已知、求作、作法,体会作法中每一步的依据.[教师示范,请学生同时练习]已知:线段AB ,如图3-6.图3-6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作法:①分别以点A 和B 为圆心,以大于21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C 和D . ②作直线CD ,如图3-7.直线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图3-7[师]根据上面作法中的步骤,请你说明CD 为什么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吗?请与同伴进行交流.[生]从作法的第一步可知:AC =BC ,AD =BD .∴C 、D 都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我们曾用刻度尺找线段的中点,当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时,一旦垂直平分线作出,线段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3. 练习:(1)已知直线 l 和 l 上一点 P ,用尺规作 l 的垂线,使它经过点 P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交流:说出做法并解释作图的理由.(2)拓展:如果点 P 是直线 l 外一点,那么怎样用尺规作 l 的垂线,使它经过点 P 呢?说说你的作法,并与同伴交流.4.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5.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公开课教案_14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公开课教案_14

1.3线段垂直平分线(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之后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是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特点及尺规作图。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的推证是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依据的。

是圆的有关计算和圆的有关证明一个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学习也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前面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如何证明一个命题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并掌握了必要的方法。

但是要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对学生来说还是较抽象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对此不要操之过急,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三、教学目标分析1、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出等腰三角形;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出等腰三角形。

难点:证明三线共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观察实践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积极主动的去探究。

六、教学技术手段PPT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一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特点活动一:猜想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观察这三条垂直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猜想结论:活动二:验证猜想已知:求证:证明:AB CP随堂练习1、如图,有A 、B 、C 三个工厂,现要建一个供水站,使它到三个工厂的距离相等,求供水站的位置。

(要求尺规作图,只保留作图痕迹,不写做法)·· ·探究二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活动三:小组讨论(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满足条件的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例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教案_21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教案_21

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丰富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几何符号语言证明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命题。

难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四、学法指导: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性质探索与证明;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第四环节:随堂练习;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如图,A、B 表示两个仓库,要在 A、B 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第二环节:性质探索与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等.已知:如图,直线 MN⊥AB,垂足是 C,且 AC=BC,P 是 MN 上的点.求证:PA=PB.分析:要想证明 PA=PB,可以考虑包含这两条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证明:∵MN⊥AB,∴∠PCA=∠PCB=90°∵AC=BC,PC=PC,∴△PCA≌△PCB(SAS).;∴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果点P与点C重合,那么结论显然成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1. 如图,已知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E是AB上的一点,如果EC=7cm, 那么ED= cm;如果∠ECD=60 °, 那么∠EDC= ° .2.如图, 在△ABC中, 已知AC=27,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 交AC于点E, △BCE的周长等于50,求BC的长.第四环节:随堂练习课本 P23;习题 1.7:第 1、2 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困惑?第六环节:课后作业习题 l.7 第 3、4 题。

2020年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教案设计

2020年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教案设计

1.3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第1课时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断定理)教课目的1.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断定理,能够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问题.2.研究、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丰富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课要点掌握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断定理.教课难点证明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断定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如图,A,B 表示两个库房,要在 A,B 一侧的河岸边建筑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库房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地点?怎样正确地做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思虑】(激发学生思虑)我们以前利用折纸的方法获得 : 线段垂直均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 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 ?研究新知【互动】试写出整个结论的已知和求证.【互动】(小组议论)教师指引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已知:如图, AC=BC, MN⊥AB,P 是 MN上随意一点 .求证:PA=PB.证明:∵ MN⊥ AB,∴∠ PCA=∠PCB=90.∵AC=BC, PC=PC,∴△ PCA≌△ PCB(SAS),∴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互动】(学生动脑)同学们,证了然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那么下边我们试写出该定理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文字语言:线段垂直均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符号语言:如图,∵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均分线上,∴PA=PB.【总结】(教师概括)这个结论是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之一.【研究】(小组议论)加深对性质定理的理解.【例题】如图:直线 MN是线段 AB的垂直均分线,点 C 为垂足,请问在图形中哪些线段相等?答案: PA=PB,AC=BC.【研究】(小组合作,老师指导)我们前面学习命题的抗命题,你能写出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抗命题吗?抗命题:假如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均分线上,即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均分线上.【思虑】(引起学生思虑)你能判断它的真假吗?假如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过程.【研究】(师生互动)已知:线段AB,点 P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求证:点 P 在 AB的垂直均分线上.证明:过点 P 作已知线段 AB的垂线 PC,垂足为点 C,∵PA=PB, PC=PC,∴R t△ PAC≌Rt△ PBC(HL),∴AC=BC,即 P 点在 AB的垂直均分线上.【思虑】(激发学生思虑)你还有其余的证明方法吗?证明:把线段 AB的中点记为 C,连结 PC.∵C 为 AB的中点,∴AC=BC.∵PA=PB,PC=PC,∴△ APC≌△ BPC(SSS),∴∠ PCA=∠PCB=90,∴PC⊥ AB,即点 P 在 AB的垂直均分线上 .【总结】判断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 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均分线上 .符号语言:如图 , ∵PA=PB(已知 ),∴点 P 在 AB的垂直均分线上 (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 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均分线上 ).【总结】 ( 学生总结,老师评论 ) 这个结论是用来证明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某一点)的依据之一.讲堂练习1.如图,已知 AB是线段 CD的垂直均分线, E 是 AB上的一点,假如 EC=7cm,那么 ED= cm ;假如∠ ECD=60 ,那么∠ EDC=.2.如图 , 在△ ABC中 , 已知 AC=27,AB的垂直均分线交 AB于点 D,交 AC于点 E, △BCE的周长等于 50, 求 BC的长 .提示:△BCE的周长等于哪些线段的和?利用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能够将△BCE的周长转变为哪些线段的和 ( 差 ) 关系?3.已知:如图, AB=AC, BD=CD,P 是 AD上一点 . 求证: PB=PC.参照答案1.7 602.解:∵ DE为 AB的垂直均分线,∴ AE=BE.∵△ BCE的周长等于 50,∴BE+EC+BC=50,即 AE+EC+BC=50,∴AC+BC=50.∵AC=27,∴ BC=23.【总结】 ( 学生总结,老师评论 ) 利用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能够实现线段之间的互相转变,进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3.证明:连结 BC(图略) . ∵ AB=AC,∴点 A 在线段 BC的垂直均分线上 .∵BD=CD,∴点 D在线段 BC的垂直均分线上 .∴ AD 是线段 BC的垂直均分线 .∵P 是 AD上一点,∴PB=PC.讲堂小结1.线段垂直均分线的定理及证明 .2.线段垂直均分线的逆定理及证明 .3.两个定理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部署作业教材习题 1.7题1、题2.板书设计3线段的垂直均分线第1 课时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断定理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均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符号语言:∵点 P在线段 AB的垂直均分线上,∴PA=PB.提示:常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判断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均分线上. 提示:常常用来证明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某一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导学案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导学案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1。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习目标1。

会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2。

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进行相关的证明与计算.学习重点:灵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学习难点:灵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一、自学释疑根据线上提交的自学检测,生生、师生交流讨论,纠正共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问题1 我们曾经用折纸的办法得到性质是什么?问题2 你能证明以上结论吗?探究点二问题:你能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说出理由.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直线OA垂直平分线段BC例2、如图,在△ABC中,∠AC B=90 °,D是BC延长线上一点,E是BD垂直平分线与AB的交点,DE交AC于点F.求证:点E在AF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自我小结想一想,你的收获和困惑有哪些?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四、随堂检测1. 如图,AC=AD,BC=BD,则有( )A.AB垂直平分CD B.CD垂直平分AB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 D.CD平分∠ACB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3),B(-1,-1).下列四个点中,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是( )A.(0,2) B.(-3,1)C.(1,2) D.(1,0)3。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教案_18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教案_18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线一、教学目标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已知底边、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用尺规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①能够证明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相关的结论.②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教学难点证明三线共点.二、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问题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判定问题2:线段垂直平分线作法2:讲授新课活动一:学生动手作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①定理证明“三线共点”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析,完成证明已知:在△ABC中,设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连接AO,BO,CO.求证:O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且OA=O=OC定理符号语言(板书)②活动探究二(动手画;折纸):锐角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在斜边上;钝角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在三角形外.练习1:③活动探究三(议一议)(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出几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个?④例题CBA O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已知:线段a、h求作:△ABC,使AB=AC,BC=a,高AD=h作法: 1.作BC=a;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D点;3.以D为圆心,h长为半径作弧交MN于A点;4.连接AB、AC∴△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练习2(做一做)(1)已知直线l和l上一点P,用尺规作l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说出做法并解释作图的理由。

(2)如果点 P 是直线l外一点,那么怎样用尺规作l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呢?说说你的作法.3.小结:明确教学目标4.作业:习题1.8第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测过程,能够运用公理和所学过的定理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里和判定定理.
2、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3、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命题的证明
难点:两者的应用上的区别及各自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
其中“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要强调这几个字在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七年级时研究过线段的性质,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根据折叠过程中线段重合说明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这个问题中,要求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利用此性质就能完成.
进一步提问:“你能用公理或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
教师演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后,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要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无数多个,需一个一个依次证明吗?何况不可能呢.”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想办法来解决此问题.
通过讨论和思考,有学生提出:“如果一个图形上每一点都具有某种性质,那么只需在图形上任取一点作代表,就可以了.”
教师肯定该生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我们只需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代表即可,因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都具有相同的性质.”
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C ,且AC=BC ,P 是MN 上的点.
求证:PA=PB .
N A P
B C
M
分析:要想证明PA=PB ,可以考虑包含这两条线段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证明:∵MN⊥AB,
∴∠PCA=∠PCB=90°
∵AC=BC,PC=PC ,
∴△PCA≌△PCB(SAS )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教师用多媒体完整演示证明过程.
第三环节:想一想
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这个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要写出它的逆命题,需分析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逆命题就容易写出.鼓励学生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此时,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写出逆命题后时,就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则需证明它;如果假,则需用反例说明,请同学们自行在练习册上完成.
学生给出了如下的四种证法:
证法一:
已知:线段AB ,点P 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 .
求证: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C B
P
A
证明:过点P 作已知线段AB 的垂线PC ,PA=PB ,PC=PC ,
∴Rt△PAC≌Rt△PBC(HL 定理).
∴AC=BC,
即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二:
A P B
C 2
1
取AB 的中点C ,过PC 作直线.
∵AP=BP,PC=PC ·AC=CB ,
∴△APC≌△BPC(SSS ).
∴∠P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又∵∠PCA+∠PCB=180°,
∴∠PCA=∠PCB=∠90°,即PC⊥AB,
∴P 点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三:
过P 点作∠APB 的角平分线.
∵AP=BP,∠1=∠2,PC=PC ,
△APC≌△BPC(SAS ).
∴AC=BC,∠P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又∵∠PCA+∠PCB=180°
∴∠PCA=∠PCB=90°
证法四:
过P 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PC .
∵AC=CB,∠PCA=∠PCB=90°,
∴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四种证法由学生表述后,有学生提问:“前三个同学的证明是正确的,而第四个同学的证明我有点弄不懂.”
师生共析:
如图(1),PD 上AB ,D 是垂足,但D 不平分AB ;如图(2),PD 平分AB ,但PD 不垂直于AB .这说明一般情况下:过P 作AB 的垂直平分线“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第四个同学的证法是错误的.
从同学们的推理证明过程可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它称做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图形对称性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画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重点
P D B
P A (1) (2)
教学难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我们曾用折纸的方法折出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第1课时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否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呢?
一、做一做:
活动内容:
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活动目的:
探索尺规方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思路与过程以及体验其中的演绎思维过程.
活动过程:
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要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我们必须找到两个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才能确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下面我们一同来写出已知、求作、作法,体会作法中每一步的依据.
[师生共析]
已知:线段AB (如图).
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 1、分别以点A 和B 为圆心,以大于12
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C 和D . 2、作直线CD ,则直线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师]根据上面作法中的步骤,请你说明CD 为什么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吗?请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从作法的第一步可知AC=BC ,AD=BD ,
∴C、D 都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我们曾用刻度尺找线段的中点,当我们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时,一旦垂直平分线作出,线段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点名学生板演,下面学生可以模仿着做,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随堂练习
1、如图,已知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E是AB上的一点,如果EC=7cm,那么ED= cm;如果∠ECD=60°,那么∠EDC=
C
A
D B
E
解:∵AB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EC=ED.又∵EC=7cm,
∴ED=7cm.
∴∠EDC=∠ECD=60°.
2、已知直线l和l上一点P,利用尺规作l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已知:直线l和l上一点P,
求作:PC⊥l.
作法:
1、以点P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直线l相交于点A和B.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C,则直线PC就是所求的垂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