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1 变量与函数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1 变量与函数

17.1 变量与函数课题变量与函数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变量、常量.(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变量、常量.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的关系.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教学活动设计[来源:学。

科。

网Z。

X。

X。

K]二次设计课堂导入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t/小时12345s/千米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新知合作探究自学指导自学课本并思考课堂导入中的几个问题.自我总结:以上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合作探究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 cm,每 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 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逐步学会用含有一个变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化的量.续表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究结论: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 500(元)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 050(元)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 100(元)关系式:y=10x2.挂1 kg重物时弹簧长度:1×0.5+10=10.5(cm)挂2 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挂3 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关系式:L=0.5m+10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教师指导1.归纳小结: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方法规律:(1)变量和常量往往是相对的,相对于某个变化过程,比如s,v,t三者之间,在不同研究过程中,作为变量与常量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2)常量、变量与字母的指数没有关系,如S=πr2中,不能说自变量是r2.当堂训练1.分别指出下列各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圆的面积公式S=πr2;(2)正方形的周长l=4a;(3)大米的单价为2.50元/千克,则购买的大米的数量x(kg)与金额y的关系为y=2.5x.2.写出下列问题的关系式,并指出常量和变量.(1)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 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2)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1)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板书设计常量与变量1.什么是常量2.什么是变量3.常量与变量的区分教学反思课题变量与函数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过回顾思考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2)进一步理解掌握确定函数关系式.(3)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2.过程与方法(1)经历回顾思考过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能力.(2)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1.进一步掌握确定函数关系的方法.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教学活动设计二次设计课堂导入如图,水滴激起的波纹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定而确定.在上述例子中,每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确定.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实例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研究和此有关的问题——函数.探索新知合作探究自学指导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节活动一中的两个问题.思考它们每个问题中是否有两个变量,变量间存在什么联系.探究内容中两个问题都有两个变量.问题(1)中,经计算可以发现:每当售票数量x取定一个值时,票房收入y就随之确定一个值.例如早场x=150,则y=1 500;日场x=205,则y=2 050;晚场x=310,则y=3 100.问题(2)中,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每当重物质量m确定一个值时,弹簧长度L就随之确定一个值.如果弹簧原长10 cm,每1 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 cm.当m=10时,则L=15,当m=20时,则L=20.其实,在一些用图或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也能看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1)如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探索新知合作探究(2)在下面的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与人口数可以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中国人口数统计表年份人口数/亿198410.34198911.06199411.76199912.52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问题(1)的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问题(2)中,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值为a时的函数值.从上面的学习中可知许多问题中的变量之间都存在函数关系.教师指导1.归纳小结:函数: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值为a时的函数值.2.方法规律: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主要应该抓住以下三点:①有两个变量;②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变化而变化;③自变量每确定一个值,函数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但可以有多个自变量数值对应一个函数值).当堂训练1.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2)某村的耕地面积是106m2,这个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随这个村人数n的变化而变化.2.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 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里程x(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 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 km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板书设计变量与函数1.函数的概念2.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函数值教学反思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概念;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2.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ZXXK]通过画坐标系、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以及由点找坐标,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2.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由观察点的坐标、纵坐标或横坐标相同的点所连成的线段与两坐标轴之间的关系,说明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难点:1.横(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的探究.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的总结.教学活动设计二次设计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假如你到了某一个城市旅游,那么你应怎样确定旅游景点的位置呢?如图给出一张某市旅游景点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你是怎样确定各个景点位置的?(2)“大成殿”在“中心广场”南、西各多少个格?“碑林”在“中心广场”北、东各多少个格?(3)如果以“中心广场”为原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那么你能表示“碑林”的位置吗?“大成殿”的位置呢?自学指导1.什么是数轴?2.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原点的定义和象限的划分.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教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新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点.【例】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顶点的坐标.2.想一想在例题中,(1)点B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2)线段CE位置有什么特点?(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导归纳小结:(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2)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能适当建立直角坐标系,写出直角坐标系中有关点的坐标.(4)横(纵)坐标相同的点的直线平行于y轴,垂直于x轴;连接纵坐标相同的点的直线平行于x轴,垂直于y轴.(5)坐标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纵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为0.(6)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特征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当堂训练1.D(2,-3)的横坐标是,纵坐标是,点D在第象限.2.如果点E的横坐标为0,那么点E在轴上.3.如果点F的纵坐标为0,那么点F在轴上.板书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2.横坐标、纵坐标3.象限教学反思。

优秀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5篇

优秀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5篇

优秀华师大版八班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精选5篇)优秀华师大版八班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精选5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上帝是一位算数家。

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优秀华师大版八班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华师大版八班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1)教学目标: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2、把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教学重点:把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 = am+n(m,n是正整数);(2)幂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数);(3)积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数);(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 = am?n(a≠0,m,n 是正整数,m>n);(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数);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 = 1、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4、计算当a≠0时,a3÷a5 ===,另一方面,假如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总结:一般地,数学中规定:当n是正整数时,=(a ≠0)(留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老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幂;am?an = am+n(m,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三、科学记数法: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了负整数指数幂后,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如:0。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观察可能导致发现,观察将揭示某种规则、模式或定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1.计算下列各式:(1)(am+bm)÷m;(2)(a2+ab)÷a;(3)(4x2y+2xy2)÷2xy。

2.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三)总结法则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X,再把所得的商______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四、精讲精练例:(1)(12a3—6a2+3a)÷3a;(2)(21x4y3—35x3y2+7x2y2)÷(—7x2y);(3)[(x+y)2—y(2x+y)—8x]÷2x;(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2.1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2.1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教案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并能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2、能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点的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二)能力目标经历画坐标系、描点、看图等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初步体验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和方法.(三)情感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能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点的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四个象限内及两条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以及关于坐标轴和原点对称点的坐标求法【教法选择】本节知识是数轴知识的延伸,是图形与坐标的实质研究,采用“引导发现”与“讨论探索”等方式组织教学.为让学生能较轻松地学习掌握本节的知识,教学设计中在教室里建立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每个学生都对应了一个坐标,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并会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本节课还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以学生自身的坐标和主动参与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合作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与研究,最终学会学。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角是初二学生,如果2014年有一个数学知识竞赛,你们愿意参加吗?说不定冠军就是你,他可能坐在6排3列,也可能坐在3排6列,他们的座位不是同一个,引入小到两个数表示座位号,大到“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都离不开坐标系.2、谁创建了神奇的坐标系?笛卡尔.他为我们今后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3、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今天学习什么?(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二) 初步尝试1、在网格纸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说一说它具有哪些特征?2、平面上的点如何表示?3、两条坐标轴如何把平面划分为四个象限?(三)概括总结请根据结论归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让学生在网格纸上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归纳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看点写坐标的方法.特别说明:①横坐标应写在纵坐标的前面;②点的坐标通常与表示该点的大写字母写在一起.(板书: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展示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在教室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先确定坐标原点是哪位同学,然后每个学生都对应一个点的坐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有序实数对与点的位置的关系.>(四) 实践应用1、在网格纸中分别描出点Q(2,3)、S(2,3)、R(3,2);问:Q(2,3)与P(3,2)是同一点吗?S(2,3)与R(3,2)是同一点吗?<启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2、写出图中A、B、C、D、E、F点的坐标,思考:(1)在四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征?(2)两条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先找小组同学展示答案,请班级里对应点A、点B、点C、点D、点E、点F的同学报自己的坐标,描述自己所在象限或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评价展示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归纳板书: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3、应用:在下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两组点,并将这两组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五) 快乐套餐(设置不同分值,可以小组间进行竞赛,看哪组得分最高,成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六) 归纳梳理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同伴交流一下.学生讨论交流后进行总结,由学生代表发言.(七) 拓展实践教师寄语:人生也有一个坐标系,时间是横轴,价值是纵轴,每一个人在这个坐标系中都有自己的定位.同学们: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梦想,完成自己该做的事,你的人生将会越来越闪亮.加油!请同学们课下收集身边运用坐标知识的例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让我们一同学习有用的数学【板书设计】§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三点:1、重视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由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座位号和“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引入课题,在教室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每个学生都对应着一个坐标,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x 轴上: y 轴上: 四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特征: Ⅰ: Ⅱ: Ⅲ: Ⅳ: 我参与,我进步! 我快乐,我成功! Ⅰ: Ⅱ: Ⅲ: Ⅳ: x 轴: y 轴:知识,将生活和今天所要探究的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观察数学、探究数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过程.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小组间竞赛,让学生都动起来,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认知.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将其融入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只是个引导者.整节课,学生都表现的很好,教学也起到了预想的效果.课后我有很多收获,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如果下次再执教这一课,相信一定会更加成功.。

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数据的波动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

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则s2=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题数据的集中趋势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来源:Z。

xx。

]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3)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的中位数与众数.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难点: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教学活动设计二次设计课堂导入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来源:学,科,网Z,X,X,K]探索新知合作探究自学指导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元)如表: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来源:学,科,网Z,X,X,K]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月工资70004 400 2 400 2 000 1 900 1 800 1 800 1 800 1 200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 700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 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 800元.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讨论以下问题:问题1: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是多少?你是如何计算的?[来源:学科网ZXXK]问题2:经理所说的月平均工资为2 700元,是否欺骗了应聘者?问题3:平均月薪2 700元,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问题4: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员工的平均收入更合适?为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让学生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用中位数1 900元或众数1 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 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探索新知合作探究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探究小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教师指导1.易错点: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可强求结论的一致性.2.归纳小结:(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方法规律: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当堂训练1.为了解某小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某志愿者对居住在该小区的50名成年人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这50人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6小时、6小时(B)6小时、4小时(C)4小时、4小时(D)4小时、6小时2.某次数学测验中,五位同学的分数分别是89,91,105,105,11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众数是,平均数是.板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1.中位数2.众数3.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综合运用教学反思课题数据的集中趋势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2)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获取,并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统计图中分析、感受数据的集中趋势,在统计图中熟练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难点:从统计图中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活动设计二次设计课堂导入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10个,这10个面包的质量如图所示.(1)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2)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探索新知合作探自学指导学生观察散点图,尝试确定众数和中位数.先观察图象,得出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和中位数,然后估计这10个究面包质量的平均数,最后求它们的平均数,与估计值做比较.合作探究试一试:甲、乙、丙三支青年排球队各有12名队员,三队队员的年龄情况如图:(1)观察三幅图,你能从图中分别看出三支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吗?中位数呢?(2)根据统计图,你能大致估计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么估计的?与同伴交流.(3)计算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看看你上面的估计是否准确?【例题】小明调查了班级里20位同学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将结果绘制成了如图的统计图.(1)在这20位同学中,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是多少?探索新知合作探究(2)计算这20位同学计划购买课外书的平均花费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与同伴交流.(3)在上面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调查的总人数,你还能求平均数吗?教师指导1.归纳小结: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等统计图是进行数据整理的工具,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前提,应用时要了解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根据统计图的各自特点,正确地进行提取数据分析,获取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等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方法规律:从不同的统计图中获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关键是根据统计图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结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进行判断或计算.当堂训练1.学校快餐店有2元、3元、4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购一份).如图所示的是某月的销售情况统计图,则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是 ( )(A)2.95元,3元(B)3元,3元(C)3元,4元(D)2.95元,4元2.如图所示的是某市5月份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统计图,则这组数据(最高气温)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 )(A)28 ℃,29 ℃(B)28 ℃,29.5 ℃(C)28 ℃,30 ℃(D)29 ℃,29 ℃第1题图第2题图板书设计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1.从散点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从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3.从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反思。

最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最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16章 分式§16.1.1 分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能通过回忆 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做一做(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元; 二、概括:形如BA(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三、例题: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1)x 1; (2)2x ; (3)y x xy +2; (4)33yx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S 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11-x ; (2)322+-x x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所以,当x ≠1时,分式11-x 有意义.(2)分母23+x ≠0,即x ≠-23.所以,当x ≠-23时,分式322+-x x 有意义.四、练习:P5习题17.1第3题(1)(3)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 (2) (3) 五、小结: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有理式? 六、作业:P5习题17.1第1、2题,第3题(2)(4) 七、教学反思:通过分式概念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时分式,知道了分式与整式的区别,了解了分式成立的条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正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正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正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性质》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包括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矩形、菱形等四边形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正方形作为特殊的矩形和菱形,其性质更具特色,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学生对正方形性质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方形的性质。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正方形的性质。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正方形的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回顾矩形和菱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提出问题:“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还是特殊的菱形?它有哪些独特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正方形的性质。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给予归纳和提炼,确保学生对正方形性质的准确理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教师在学生解答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正方形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对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有一定的了解,但分析数据的能力较弱。

此外,学生对于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统计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

2.练习题、案例素材。

3.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彩票中奖号码、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四个环节,通过实例展示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每组的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学案(教师、学生)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学案(教师、学生)

一.分式复习知识点1、形如AB (A 、B 都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母≠0时,分式有意义。

分母=0时,分式无意义。

3、分式的值为0,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分子=0,而分母≠0。

4、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5、分式、分子、分母的符号,任意改变其中两个的符号,分式的值不变。

6、分式四则运算1)分式加减的关键是通分,把异分母的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再运算. 2)分式乘除时先把分子分母都因式分解,然后再约去相同的因式。

3)分式的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及符号的变化, 4)分式运算的最后结果应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7、分式方程1)分式化简与解分式方程不能混淆.分式化简是恒等变形,不能随意去分母.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第一、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第二,解这个整式方程;第三,验根,通过检验去掉增根。

3)解有关应用题的步骤和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一样的:设、列、解、验、答。

第1课时 分式与分式方程【知识梳理】1. 分式概念:若A 、B 表示两个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则代数式BA叫做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1)基本性质:(2)约分:(3)通分: 3.分式运算4.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把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5.了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会判断所求得的根是否是分式方程的增根. 【思想方法】1.类比(分式类比分数)、转化(分式化为整式)2.检验第2课时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知识梳理】1. 分式方程的应用;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 实际问题中对根的检验非常重要. 【注意点】分式方程的检验,实际意义的检验.第3课时 0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知识梳理】1 0指数幂: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2一个数的-n次幂等于他的n次幂的倒数。

【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二.函数及其图象的复习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2.1《平面直角坐标系》优秀教学案例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2.1《平面直角坐标系》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商场的位置、交通路线等,让学生感受到坐标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动态的坐标变换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坐标系的性质和应用。
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我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会将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梳理,然后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和解释。在这个环节,我会强调坐标系的重要性和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坐标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最后,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作业会包括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用坐标系来解决问题。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通过作业小结,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坐标系的应用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些有趣的坐标系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思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同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此外,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小组合作:在学习坐标系的应用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思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八年级下册第章 分式分式教案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八年级下册第章 分式分式教案

分式教案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教师讲解:我们已经学过了整式,知道可以用整式表示某些数量关系;学习了整式四则运算,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但是有些数量关系,只用了整式表示是不够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展示第一张PPT )。

现要装配30台机器,在装配好6台后,采用了新的技术,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结果共用了3天完成任务。

如果设原来每天能装配x 台机器,那么不难列出方程:326306=-+xx 可以看出这个方程左边的式子已经不再是整式,列出的方程也不是学过的方程。

怎样解这类方程,这涉及了分式与分式方程的问题,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早已经熟悉的内容,已知工作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学生不难做出回答。

但是,列出方程后如何求出原来每天装配的台数呢?这个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很新鲜,同时它又来源于生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学习本章知识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分式的概念教师讲解:在算术里,两个数相除可以表示为分数的形式,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数。

因为零不能做除数,所以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零。

在代数里,整式的除法也有类似的表示,在前面的例题中,xx26-306和都与分数很相似,只是他们的分母是字母(展示第二张PPT)。

教师提出问题: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考虑以下问题(展示第三张PPT)做一做(1)面积为5平方米的长方形的长为2米,则它的宽为;(2)面积为s平方米的长方形的长为a米,则它的宽为;(3)一箱梨售价P元,总重m千克,箱重n千克,则每千克梨的售价是元。

分式的概念由此引入,从这里可以看出,分式与分数类似。

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它们的商便可以用分式表示。

教学中可以进行类比。

学生做完后,教师给出答案总结分式概念(展示第四张PPT)。

形如BA(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不等于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2.用不等式表示:(1)x的3倍大于1; (2)y与5的差大于零;(3)x与3的和小于6; (4)x的小于2.(3)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36是否成立?-4,3.5,-2.5,3,0,2.9.((2)、(3)两题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一、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2.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不等式x+36,除了上面提到的,-4,-2.5,0,2.9是它的解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若有,解的个数是多少?它们的分布是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利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研究.具体作法是,在数轴上将是x+36的解的数值-4,-2.5,0,2.9用实心圆点画出,将不是x+36的解的数值3.5,4,3用空心圆圈画出,好像是“挖去了”一样.如下图所示)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寻求不等式x+36的解的关键值是“3”,用小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成立;用大于或等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不成立.即能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小于3的所有数,用不等式表示为x3.把能够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所有x值的集合叫做不等式x+36的集合.简称不等式x+36的解集,记作x3.最后,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补充)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一般有无限多个解.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3.启发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36的解集x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3.如下图所示.由于x=3不是不等式x+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3这个点)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既不小于;记号“≤”读作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例如不等式x+5≥3的解集是x≥-2(想一想,为什么?并请一名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即用数轴上表示-2的点和它的右边部分表示出来.由于解中包含x=-2,故其中表示-2的点用实心圆点表示.此处,教师应强调,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别是用空心圆圈“。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后,进一步拓展菱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菱形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答。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菱形的判定方法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菱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菱形性质、判定及应用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图片、实际问题等教学素材。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与菱形性质相关的小组活动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如蜂巢、钻石等,引导学生关注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想知道关于菱形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介绍菱形的定义,呈现菱形的性质。

通过展示课件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菱形的性质。

如: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验证菱形的性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图形的位似》这节课内容抽象而且学生以前没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接受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由手影这种学生较熟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这种位置关系,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一步探究位似图形的相关性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特征,我在设计中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试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形成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探索知识是本节的重点,设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做、议、读、想、试等环节来完成,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每一环节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获,探索创新。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位似图形的过程都很顺利,但是很多小组在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时出项了语言表达的困难。

2、学生对于“每组对应点”认识还是不够,导致在判断位似图形时出现问题。

3、评价形式过于单调。

一直是教师“很好”“太棒了”之类的评价,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5、没有让学生自己感受当位似图形不同时位似中心在位似图形的不同位置这一动态特点。

6、学生证明位似图形时证明过程还是不够严谨。

7、缺少了位似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改进措施: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强调“每组对应点”就是“所有的对应点”,在图上任意取几对对应点,通过连线,也经过位似中心,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3、通过各种途径评价学生,让自己的评价活泼多样。

譬如:鼓励性眼神、肢体语言、同学们的掌声、定量评价、奖惩措施等等。

4、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在小组中起到领导和协调的作用,抓住整个小组的节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多举行小组捆绑评价的活动,让后进的同学为了不拖后腿而不得不参与进来。

5、加强几何画板的学习和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 分式§17、1、1 分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就是否就是分式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做一做(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就是___元;二、概括: 形如BA (A 、B 就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三、例题: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就是整式?哪些就是分式? (1)x 1; (2)2x ; (3)y x xy +2; (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就是零、如果分母的值就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m -9中,m ≠n 、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11-x ; (2)322+-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解 (1)分母1-x ≠0,即x ≠1、所以,当x ≠1时,分式11-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3、 所以,当x ≠-23时,分式322+-x x 有意义、 四、练习:P5习题17、1第3题(1)(3)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就是整式,哪些就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 (2) (3)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 (2) (3)五、小结:什么就是分式?什么就是有理式?六、作业:P5习题17、1第1、2题,第3题(2)(4)七、教学后记§17、1、2 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约分、通分的依据与作用,学会分式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1、分子、分母就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2、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过程: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就是: MB M A B A M B M A B A ÷÷=⨯⨯=, ( 其中M 就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与通分、2、例3 约分 (1)4322016xyy x -; (2)44422+--x x x 分析 分式的约分,即要求把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为此,首先要找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4522--x x x x 235-+23+x x x 57+x x 3217-xx x --221解(1)4322016xy y x -=-y xy x xy 544433⋅⋅=-y x 54、 (2)44422+--x x x =2)2()2)(2(--+x x x =22-+x x 、 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称为最简分式....、 3、练习:P5 练习 第1题:约分(1)(3)4、例4 通分 (1)b a 21,21ab ; (2)y x -1,y x +1; (3)221y x -,xy x +21 解 (1)b a 21与21ab的最简公分母为a 2b 2,所以 b a 21=b b a b ⋅⋅21=22b a b , 21ab =a ab a ⋅⋅21=22b a a 、 (2)y x -1与yx +1的最简公分母为(x -y )(x +y ),即x 2-y 2,所以 y x -1=))((1y x y x y x +-+⋅)(=22y x y x -+, y x +1=))(()(1y x y x y x -+-⋅=22yx y x --、 请同学们根据这两小题的解法,完成第(3)小题。

5、练习P5 练习 第2题:通分6、小结:(1)请您分别用数学语言与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发表,互相补充,归结为:①因式分解;②分式基本性质;③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约分的结果就是,一般要求分、分母不含“-”。

(3)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分式通分,就是让原来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式,根据分式基本性质,通分前后分式的值没有改变。

通分的关键就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要乘以什么样的“适当整式”,才能化成同一分母。

确定公分母的方法,通常就是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7、作业:P5练习 1约分:第(2)(4)题,习题17、1第4题8、课后反思:§17、2 分式的运算§17、2、1 分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分式的乘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运算。

2、使学生理解分式乘方的原理,掌握乘方的规律,并能运用乘方规律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教学难点: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以及分式乘法,除法、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情境导入1、(1) :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就是什么?(2):下列各式就是否正确?为什么?2、尝试探究:计算:(1)abba32232⋅; (2)baba232÷、概括: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如果得到的不就是最简分式,应该通过约分进行化简、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用式子表示如右图所示)二、例题:例1计算:(1)xbaybyxa2222⋅; (2)222222xbyzazbxya÷、解(1)xbaybyxa2222⋅=xbbyayxa2222⋅⋅=33ba、 (2)222222xbyzazbxya÷=yzaxbzbxya222222⋅=33zx、例2计算:493222--⋅+-xxxx、解原式=)2)(2()3)(3(32-+-+⋅+-xxxxxx=23+-xx、三、练习:P7 第1题四、思考回忆:如何计算10965⨯、4365÷?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回忆:如何计算5251+、6141+,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呢?试计算:(1)(m n )3 (2)(mn )k (k 就是正整数) (1)(m n )3 =m n m n m n ⋅⋅=)()(m m m n n n ••••=________; (2)(m n )k = 个k m n m n m n ⋅⋅⋅=)()(m m m n n n •••••• =___________、 仔细观察所得的结果,试总结出分式乘方的法则、五、小结:1、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2、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六、作业: P9习题19、2第1题 P7练习:第2题:计算七、课后反思:§17、2、2 分式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2、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分式运算的能力。

3、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分式的分子就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

教学过程:一、实践与探索1、回忆: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2、试一试: 计算:(1)a a b 2+;(2)ab a 322-3、总结一下怎样进行分式的加减法?概括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二、例题1、例3计算:xyy x xy y x 22)()(--+ 2、例4 计算:1624432---x x 、 分析.. 这里两个加项的分母不同,要先通分、为此,先找出它们的最简公分母、 注意到162-x =)4)(4(-+x x ,所以最简公分母就是)4)(4(-+x x解 1624432---x x =)4)(4(2443-+--x x x =)4)(4(24)4)(4()4(3-+--++x x x x x =)4)(4(24)4(3-+-+x x x =)4)(4(123-+-x x x =)4)(4()4(3-+-x x x =43+x 三、练习:P9第1题(1)(3)、第2题(1)(3)四、小结: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类似于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①、 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取这些因式的积就就是最简公分母。

②、 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

③、 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④、 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

⑤、 将得到的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整式)。

五、作业:P9习题17、2第2、3、4题六、课后反思:§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3、使学生领会“ 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与逆水航行60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已知水流的速度就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分 析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 千米/时,根据题意,得360380-=+x x 、 (1) 概 括方程(1)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思 考怎样解分式方程呢?有没有办法可以去掉分式方程中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试动手解一解方程(1)、方程(1)可以解答如下:方程两边同乘以(x +3)(x -3),约去分母,得80(x -3)=60(x +3)、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 =21、所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千米/时、概 括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二、例题:1、例1 解方程:12112-=-x x 、 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x 2-1),约去分母,得x +1=2、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 =1、解到这儿,我们能不能说x =1就就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呢?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当x =1时,原分式方程左边与右边的分母(x -1)与(x 2-1)都就是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因此,x =1不就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应当舍去、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我们瞧到,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2、例2 解方程:730100-=x x 、 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x (x -7),约去分母,得100(x -7)=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 =10、检验:把x =10代入x (x -7),得10×(10-7)≠0所以,x =10就是原方程的解、三、练习:P14第1题四、小结:⑴、什么就是分式方程?举例说明;⑵、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瞧结果就是不就是零,若结果不就是0,说明此根就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就是0,说明此根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⑶、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进行验根?怎样进行验根?五、作业:P14 习题17、3第1题(1)(2)、第2题六、课后反思:§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