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2014高考语文一轮细致筛查复习全册考点:语言文字应用1-2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1.从句式变化的角度选出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沛公安在?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贤哉,回也!⑤行者休于树。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⑦古之人不余欺也。
⑧甚矣,汝之不惠!A.①⑤/②⑧/③⑦/④⑥B.①⑦/②⑥/③⑤/④⑧C.①⑧/②⑥/③⑤/④⑦D.①⑦/②⑤/③⑥/④⑧解析①⑦是宾语前置;②⑥是定语后置;③⑤介词结构后置;④⑧主谓倒装.答案B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是()例句:秦师遂东.A.晋灵公不君.B.晋军.函陵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籍.吏民,封府库解析A、B、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的意思;“君”:“君”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为动词,“君”是“行君道"的意思;“军”:驻扎;“籍”:登记户口。
C项“手”:亲手,名词作状语.答案C3.下面用“是”表判断的句子有(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是吾剑之所从坠C.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D.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E.海瑞言俱是F.是年谢庄办团练解析C、D项中的“是”表判断。
A项中的“是”是代词,“这样”的意思。
B项中的“是”是代词,当“这、这里”解。
E项中的“是"是形容词,当“正确、对"讲.F项中的“是”解释为“这”。
答案CD4.下面不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子有 ( )A.时人莫之许也B.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C.忌不自信D.古之人不余欺也E.非宅是也,唯邻是也F.有奇字素无备者解析A、B、C、D项都是否定句式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E项是用“唯……是"的结构使宾语前置。
F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EF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现象。
各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①试使山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也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憔悴,形容枯槁⑤颜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⑦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桓灵也⑧未尝不痛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⑨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者也⑩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①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②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③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不平常;十分,很)④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⑤颜色(古义:脸色、容颜;今义:颜料或色彩)⑥私人(古义:心腹之人;今义:非公家的)⑦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水陆运输的总称)⑧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仇视愤恨)⑨果然(古义:饱的样子;今义:与事实相符)⑩约束(古义:规约、盟约;今义:限制、管束)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自由:行为举止不A.汝岂得自由..受拘束。
板块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聚 焦 高 考
考 点 谋 略 提 升 知 能
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
目 录
语文(安徽专版)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考 题 体 验
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 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聚 焦 高 考
选文
题号
题目要求
考查角度
考 点 谋 略 提 升 知 能
2012 年选 自《 中国 文化 概论 》
1 文艺 理论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 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 括,正确的一项是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 义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 章思路 综合分析概括
目 录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证各种
考 题 体 验
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
尊严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A项,第一段论
创 新 演 练 专 冲 关
聚 焦 高 考
语文(安徽专版)
考 点 谋 略 提 升 知 能
2
3
目 录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考 题 体 验选文选材 题 范围 号
题目要求
考查角度
聚 焦 高 考
考 点 谋 略 提 升 知 能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剧及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点、论剧及论证方法【考情细目】【知识梳理】一、论点。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
论点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二、论据。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引用论证:又称“理论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论证结构(常考题型,可单独设问)(1)层进式(纵式结构)后面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前后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能随便改动(2)对照式:两种事物加以对比或用另一种事物来烘托某一事物,文章内部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对比分析论证,先正说后反说或先反后正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穿透】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解题的主要技巧是: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2014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2014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2014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来源:三维设计一、真题体验(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4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2014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新高考新教法2013-09-02 14422014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来源三维设计一、真题体验(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4高考语文一轮细致筛查复习全册考点: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相关读物含答案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
事功:事业和功绩。
D.阳明得之为事功..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而为.经世之书②圣如孔子,言为.天铎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②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②犹且不以.空言制胜解析A项,①动词,写作;②动词,是。
B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
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之深切著明也A.不如见诸行事..门户B.朱陆异同,干戈..不异,而所遇不同C.虽源流..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D.学者..解析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
B项,“干戈”,文中是动词,动干戈。
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答案C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彼不事.所事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后人贵.经术运于渤海之尾D.晋灵公不君.C.箕畚..解析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君"的用法与之相同。
A项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 项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我欲托之空言C.戍卒叫,函谷举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解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为省略句。
答案B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01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1)□02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03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04典型;二是□05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
论证是用□06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07怎样证明”的问题。
1.圈重点,抓关键。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
2.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4技巧与8个常见设题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4技巧与8个常见设题陷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
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
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一般来说不是很难。
但是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如何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文章,希望大家看过后都能有所收获。
技巧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技巧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
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
可采用如下方法: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社科文指导及练习
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阅读指导]一、了解文体特点,明确阅读重点一般论述类文章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
1.文体特点2.构成要素3.阅读重点二、改变阅读习惯,调整应试心态1.习惯:学会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2.心态:一要放松,二要专注,三要仔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查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不是考查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
因此,面对枯燥高深的专业术语,没有必要发慌;但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要有做好“校对员”的心理准备,面对细微的变化,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三、规范阅读步骤,把握关键信息1.读前预设:读前大体浏览,大胆预测。
(1)分清类属。
一般论述类文章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预测内容。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预览行文。
文本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预估材料: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2.读时勾画: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做好标记;(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3.读后反思:读题干,带着问题重读文本。
(1)进一步把握观点态度、梳理思路层次、搜寻证据材料、明确重要概念、勾连语句关系。
(2)对重点、疑难问题进行攻坚突破,明确问题指向区间,对选项和原文字斟句酌、细加揣摩,为回答问题积累充足依据。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考查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设误手段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局部代团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广泛。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别。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曾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项:字斟句酌,读懂诗歌+++课件(共30张ppt)
七、抓关键词
1.显性词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 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 “思”“怜”“泪”“闲”“怅”“孤”“独”寂寞”等词语。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2.隐性词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 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二、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 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 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 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合(指绝句
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 一种是以 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做 情感表达 “集中”的总结,或议 切入
呼应标题、开头;卒章显志 ,点明主旨
第四句、律 论,或抒情,或寓情于
一种是以
诗尾联)
景,等。往往是诗歌主 景物描写
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
切入
处
以景结情,韵味无穷,引发 读者无限联想
【示例】
江村
首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
三、抓意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其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考黄金)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检测 论述类文章阅读1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
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
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
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
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
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
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
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
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
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
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
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
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
【阅读】字斟句酌之散文语言品析
困
金
懒 微
叁盏佳
贰
壹
风
人
能
阅
品
力
读
析
提
详
散
升
讲
文
语
言
的
角
度
目
CONTENTS
录
知识预热
在听这首歌的过程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 的景象?谈谈你的感受。
一九八四年 庄稼还没收割完
一九九四年 庄稼早已收割完
女儿躺在我怀里 睡得那么甜
我的老母亲去年 离开了人间
今晚的露天电影 没时间去看
二、从句式的角度赏析语言
文段三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 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 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 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 种精神和意志? 请从反问句式的角度赏析。
阅读详讲
⑪B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
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分析描写夕阳的作用)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
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 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 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 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 现的“拦路虎”!刚才还差点误会了他。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高考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1(找准比狠,精准判断信息正误)讲义
理解在先,找准比狠,精准判断信息正误[导语]高考试卷第1题主要考查对信息转述的准确判断,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其特点是题中各项内容,都是对原文信息的删减、增加、拼接、压缩。
答好这道题的关键是如何借助原文信息准确判断选项转述内容的正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能力,考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需要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整合后的信息做出判断。
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文章传达出来的基本概念、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及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筛选信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信息,即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转换、归纳、综合、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对抽象信息的认识,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此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需要考生亲自去筛选和整合,只需对命题人进行信息筛选和整合后所组成的选项做出正误判断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宋豪侠小说对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影响甚大。
表面上武侠小说家大都推许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真正激发其灵感和想象力的是唐代豪侠小说。
作为武侠小说根基的行侠主题、行侠手段以及侠客形象刻画,早在唐代小说家笔下就已初具规模。
后人对唐传奇的评述,如“莫不宛转有思致”(洪迈《容斋随笔》),“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赵彦卫《云麓漫钞》),“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都适应于豪侠小说。
后世文人之赞叹并模仿《聂隐娘》《虬髯客传》等,不只是因其大快人心的行侠故事,更因其不可多得的“文采与意想”。
明清文人传游侠,对打斗场面大都点到即止。
既然场面描写让位于事件叙述,当然很少“宛转有思致”者;不过,长处在于精练含蓄,用隐而不露的笔墨来表现隐而不露的游侠,有时也别有一番趣味,只是同时期用白话撰写的话本小说、章回小说,对侠客打斗场面的描写日益精细生动,而文言小说则满足于使用侧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一、真题体验(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
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
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
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
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解析:选C题干明确了审查的关键词“科技黑箱”,只要把四个选项的表述和原文比对,推出答案即可。
考查点在第一段,原文第一段表述是“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选择”和“修正”含义不同。
C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解析:选B“根本原因”错,原文说的是“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年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解析:选D本题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双刃剑”的意思是有利有弊,而D项中谈及的是科技黑箱“滥用”的后果,将两者扯上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二、考情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统计综上分析,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特点如下:1.选材范围在高考考卷中出现的论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比较短小,文字比较简洁,大都是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二是信息密度比较大;三是成果价值高,成果发布的时间近,常常是最新的,往往又是水平最高的理论成果。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主要以文艺理论为主,社会伦理、历史科学也会经常涉及;选文的社会性、时效性强,一般来说都是最近发表在报刊上的论述类文章。
目的是引导广大学子去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命题形式考点一般采用单一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但考点的题号位置会有所变动。
3.考查方向201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命题考查,其他考点往往综合考查。
编写特色说明:,对于文本阅读类题目,读不懂文章无法做题,做题方法不当无法得分。
因此,读文和做题均十分关键。
下面我们就重点讲一讲“怎样读文”和“怎样做题”。
,1.怎样读文,读懂文本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更好地解答问题。
本书采用旁栏批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主要作用:,(1)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句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明白阅读时哪些地方该细读、哪些地方可以略读。
,(2)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官”,让学生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
,2.怎样做题,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的选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为提高答题准确率,我们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审读比对”法,并通过例题的演示,让考生明白怎样去比对。
采用这种方法解题,技法实用,操作性强。
,下面就让我们透彻地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常见的设误类型,掌握读文和解题的技法。
一高考怎么考——透析高考命题常设置的7大干扰类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考生应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干扰类型主要有“以偏赅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七种。
一、以偏赅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赅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二、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三、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排除方法]要排除“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在阅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四、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五、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排除方法]要排除“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