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个历史易错知识点集合
初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知识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知识点容易记错或是混错。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归纳,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01、中国古代史部分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3、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
具体来说,西汉出现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唐中期有了火药的记载,唐末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
指南针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4、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5、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6、唐朝流通的货币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而是唐高祖下令造的,意为开辟新纪元之意。
7、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8、清朝乾隆平定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不是回族,而是新疆维吾尔族的。
9、清朝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0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是不完整的封建社会。
人教版中考历史易错点汇总
人教版中考历史易错点汇总以下是人教版中考历史易错点的汇总:1.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常见易错点是误认为长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地方。
2.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分为封建王朝和农民社会两个主要阶级。
农民社会是指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常见易错点是误认为封建社会只有封建王朝这个阶级。
3. 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被称为“郡县制”。
秦始皇采取了“郡县制”,即国家设立郡和县,由官员管理。
常见易错点是误称为“封建制度”。
4. 汉朝的统治者采用了科举制度。
唐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汉朝并没有采用这个制度。
常见易错点是误称为“科举制”。
5.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唐朝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常见易错点是误认为宋朝是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6.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是由满洲人建立的。
常见易错点是误称为民主共和制度。
7.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外侵略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破产。
常见易错点是误称为抗日战争。
8.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起点。
辛亥革命是中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
常见易错点是误称为共产党的领导革命。
9.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常见易错点是误称为五四运动是共产党的兴起。
10.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常见易错点是误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49年。
以上就是人教版中考历史易错点的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77个历史易错知识点集合
77个历史易错知识点集合1。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农具未被广泛应用。
2。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
商鞅虽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却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也就是“商君虽死,其法未败”,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不是由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来判断改革成败的。
4。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而非秦朝。
5。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不仅包括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还包括: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6。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词,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7。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8。
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特指由长安向西直通欧洲的商路,而不包括向东的商路。
9。
西汉时,刺史能够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不是因为其权力超越百官,而是因为其代表中央。
转载请注明出处:天星教育试题调研《考前抢分必备》10。
作为重要的产粮区,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是后来出现的,而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天府之国”了。
1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只是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而不是南方已经超过北方;并且是为以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而不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2。
佛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后,而不是西汉末年佛教刚开始传入之时;道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之后,而不是在其刚开始形成之时。
13。
隋朝大运河只能说是“开通”,而不能说是“开凿”,因为诸如邗沟原来已经开凿出来了。
14。
吐蕃(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而不是在唐朝。
15。
日本仿照唐都长安城建造的都城并非东京,而是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即今日奈良)。
16。
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统一,而不是全国范围的大统一。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1.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仅仅加强了皇权。
唐太宗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表现。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4.明朝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9.古代的监察制度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6.古代城市的演变:从空间分布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相适应;从功能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经历了政治中心→生产中心(手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的演变。
7.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8.顾炎武的民主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录》中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是文化道德沦亡。
初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大全
初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大全1.春秋战国时期的易混易错知识点:-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的历史事件。
易混易错点是:春秋五霸的顺序和姓名。
正确的顺序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
易混易错点是:六国的称谓和所在地。
正确的六国称谓和所在地是:齐(山东)、楚(湖北)、燕(河北)、赵(河北)、秦(陕西)、韩(河南)。
2.秦朝的易混易错知识点:-秦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易混易错点是他的真实姓名。
正确的姓名是赵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最著名的是焚书坑儒。
易混易错点是焚书坑儒的时间。
正确的时间是公元前213年。
3.汉朝的易混易错知识点:-汉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刘邦,易混易错点是他的尊号和谥号。
正确的尊号是高祖,谥号是高帝。
-汉朝的两位著名皇帝是汉武帝和汉文帝,易混易错点是他们的历史事件。
汉武帝开创了中原地区的大一统局面,而汉文帝则下令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4.三国时期的易混易错知识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三国分别是魏、蜀、吴。
易混易错点是三国的代表人物和国君。
魏国的代表人物是曹操,国君是曹丕;蜀国的代表人物是刘备,国君是刘备;吴国的代表人物是孙权,国君是孙权。
-三国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就是诸葛亮。
易混易错点是诸葛亮的字和号。
他的字是孔明,号是卧龙。
5.唐朝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唐朝的第一位皇帝是李渊,易混易错点是他的尊号和谥号。
正确的尊号是太宗,谥号是高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之一,著名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等。
易混易错点是他们的号和号令。
杜甫的号是少陵野老,李白的号是诗仙。
6.明朝的易混易错知识点:-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是朱元璋,易混易错点是他的朝代名称和庙号。
朝代名称是明朝,庙号是太祖。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朱棣,易混易错点是他的谥号和庙号。
谥号是成祖,庙号是仁宗。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3、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初中历史(易错考点)
知识归类
一.“基本类” 1.我国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2.我国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特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元化。 4.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5.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 环j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6.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
9.我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个共 和国是中华民国。 10.世界大洲是7个,大陆6块。其中欧洲与亚洲连在一起, 同在欧亚大陆。 11.金砖五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历史原因主要是遭 受殖民者的殖民侵略,俄罗斯除外),目前发展速度快, 成为推动多极化世界中重要的力量。注意巴西濒临大西 洋。 12.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洋务派创立的“北京同文 馆”;近代中国第一所高等学府是维新派创办的京师大 学堂。 13.地形、地形区的区别。 14.我国南北方的划分: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 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 为南方。注意不是将整个中国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易混易错知识点
一.易错字 1.人名:邓稼先、穆罕默德、慈禧、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卢梭、天赋人权、孟德斯鸠、达· 伽马、麦哲伦、史蒂芬孙、奕 汉谟拉比、罗伯斯庇尔 2.地名:皖(安徽)、霍尔木兹、涿郡、喀什、赣、黔、缅甸、 鄂、琼州、沪
3.事件:戊戌变法、驱除鞑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克星 顿、对峙、楔形文字、郡县、曲辕犁、耒耜、小篆、老挝
“特点类”:
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平衡,以黑河—— 腾冲为界,东密西疏。 2.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
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3、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
具体来说,西汉出现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
唐中期有了火药的记载,唐末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
指南针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4、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5、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6、唐朝流通的货币“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而是唐高祖下令造的,意为开辟新纪元之意。
7、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8、清朝乾隆平定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不是回族,而是新疆维吾尔族的。
9、清朝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是不完整的封建社会。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直接: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中国历史学习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中国历史学习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发现,文科班学生在做作业和考试时,经常在同一些历史知识上出错,应该引起历史教师和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这些历史知识有:1.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半坡氏族,而非山顶洞人。
造成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准确地掌握新石器时代的概念,新石器时代是人们普遍采用磨制技术制造工具的时代,半坡氏族能够这样做了,而山顶洞人刚刚开始采用;二是错误地认为新石器时代与氏族公社完全吻合。
2.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3.东周结束于公元前256年,而非公元前221年。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战国结束于秦的统一,因此,学生也错误地把东周的下限与战国的下限视为同一时间了。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秦朝,而非秦国。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区分秦国和秦朝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
秦国早在周朝便产生了,那时它还不是一个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以后才成为封建国家,但它仍然不是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了六国,才开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5.三国鼎立时期的上下界限与三国鼎立的实际时间是有区别的。
三国鼎立时期是从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而三国实际鼎立的时间是从222年孙权称王鼎立之势成至263年魏灭蜀,鼎足之势少了一足。
6.《中英南京条约》的赔款数是白银2100万两,而非2100万元。
在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上,中方的赔款除《南京条约》给英国的赔款和当时给美国的烟贩赔款用银元外,其它均用银两。
7.沙俄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南地区是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许多同学忽视了《北京条约》。
8.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而非《中英南京条约》。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区分开“关税自主权”与“海关管理权”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
历史易错易混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事件?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为什么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3、鸦片战争时期的皇帝?道光帝 4、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 5、洋人怕的是红头军:太平军 6、率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太平军将领:李秀成 7、1895年反割台斗争的台湾义军将领:徐骧(名言:大丈夫为国 捐躯,死而无憾) 8、义和团爱国运动的时间 1898年起于山东、1900年发展到京津地区 。局限性:盲目排外 9、太平天国都城:1853年,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 都城。 10、谈判收复伊犁的代表:曾纪泽
20、新文化运动的论著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 胜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 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21、为什么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继续? 都有反封建的内容 22、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 23、五四爱国运动的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192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第一次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 合作结果:创建黄埔军校、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 黄埔军校的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1、旅顺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战役中:甲午中日战争——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12、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法国、德国出面 干涉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13、率领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人: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14、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举例: 中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清政府腐败 无能;列强军事力量、综合国力强大 15、为什么说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16、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17、戊戌变法的开始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18、武昌起义的领导者:金兆龙、熊秉坤 山西是辛亥革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北方省份 19、“皇帝”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 诏退位
77个历史易错点(精品)
77个历史易错点作者:试题调研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农具未被广泛应用。
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商鞅虽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却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也就是“商君虽死,其法未败”,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不是由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来判断改革成败的。
4.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而非秦朝。
5.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不仅包括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还包括: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6.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词,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7.“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8.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特指由长安向西直通欧洲的商路,而不包括向东的商路。
9.西汉时,刺史能够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不是因为其权力超越百官,而是因为其代表中央。
10.作为重要的产粮区,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是后来出现的,而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天府之国”了。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只是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而不是南方已经超过北方;并且是为以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而不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2.佛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后,而不是西汉末年佛教刚开始传入之时;道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之后,而不是在其刚开始形成之时。
13.隋朝大运河只能说是“开通”,而不能说是“开凿”,因为诸如邗沟原来已经开凿出来了。
14.吐蕃(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而不是在唐朝。
15.日本仿照唐都长安城建造的都城并非东京,而是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即今日奈良)。
16.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统一,而不是全国范围的大统一。
17.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正常存在以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一般会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但北宋统治者则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易错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3.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确立的是县制,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4.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5.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期,不是隋文帝时期。
6.佛教没有被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
7.明朝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是昆曲,不是京剧,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初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易错易混: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不是1842年。
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香港。
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且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5、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这是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就其相比而言主要“新”的表现。
6、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是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7、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革命中心的地区转移,即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西延安。
8、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会师,而不是吴起镇会师。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正式形成是在七七事变后。
10、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1、国共不同时期的谈判:(1)抗战时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正式合作抗日。
(2)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但没有实现合作。
两次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12、三大战役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
13、1949、4、23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并不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还没有结束。
14、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区别: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是“渡江战役”。
15、三个标志:解放战争(全面内战)开始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1949年4 月23日南京解放。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于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带动了民族资本开办工厂生产,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了。
七下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七下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
2.唐太宗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舟与水的关系比喻君与民,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3.武则天被后世肯定的原因是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4.唐朝鼎盛的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政策是开明,对外政策是开放。
开明有宽容、平等对待的意思。
6.玄奘西行是在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成功是在唐玄宗时期。
7.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此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8.北宋的统一是局部统一。
结束了分裂,实现了统一的王朝有秦、西晋、隋、元。
9.北宋与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关键人物是宋真宗、寇准;南宋与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关键人物是宋高宗、岳飞。
10.宋代传入中国的是占城稻;明代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是玉米,花生,向日葵,马铃薯和甘薯。
11.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12.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3.唐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
14.统一蒙古草原的是成吉思汗(1206);建立元、统一全国的是忽必烈(1279)。
15.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
16.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形成是民族交融的表现。
17.元朝时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宣政院设立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西汉时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府在西域开始行使主权。
18.古代四大地方制度: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元代的行省制。
19.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瓦子;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0.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城市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结果。
历史易错知识点
历史易错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历史学科中的易错知识点:
1. 亚历山大大帝的死因:传统上认为亚历山大大帝死于疟疾,但也有其他理论认为他可能死于其他疾病,如酒精中毒、肺炎或被人毒杀。
2. 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尽管金字塔通常与法老联系在一起,但最早的金字塔实际上是由埃及第三王朝的国王祖鲁和塞奈夫鲁建造的,而非著名的胡夫、舒菲、门卡乌拉等法老。
3. 美洲的发现者: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
根据考古学证据,维京人在哥伦布之前已经到达过北美洲,而且有证据表明中国的明朝航海家郑和可能在15世纪初访问过非洲和南美洲。
4. 法国大革命的起始事件:法国大革命通常以1789年的巴黎起义(巴士底狱被攻陷)作为起点,但实际上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包括贫困、不平等和对绝对君主制的不满。
5. 纳粹党的意识形态: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他们追求一个纯种的“阿里安人”国家,排斥并迫害其他种族和宗教群体。
他们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有关,但并非所有德国公民都是纳粹党的支持者或共谋者。
6.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并非由一次大规模的火灾引起,而是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多次遭到破坏和损失。
这包括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直接相关的库以及其他地区的文献。
这些是一些历史学科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研究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因此某些知识点可能会因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而有所变化。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易错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易错一、古代历史1. 夏商周三代-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而非原始社会的结束。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朝代,甲骨文是其主要文字。
-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通过宗法制度维护统治秩序。
2.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频繁。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3. 秦汉-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
-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同时开辟了丝绸之路。
4.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最终由西晋统一。
- 东晋南渡后,南北朝并立,北方多民族融合,南方经济逐渐发展。
5. 隋唐五代- 隋朝短暂统一,开创科举制度。
-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实行开放的政策,与外国广泛交流。
- 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现象严重,但也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近现代史1. 明清-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但也加强了对内的统治。
- 清朝初期,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设立军机处。
-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近代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胜利。
- 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4.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活动。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三、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罗马法是西方法律体系的基础,对现代法律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4中考历史易错点梳理
1.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业文化的代表。
2.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业文化的代表。
3.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宗亲和功臣等,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6.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7.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设置“厂卫”;思想上,八股取士。
8.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家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思想上主张顺应自然;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9.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将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0.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11.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2.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是明朝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3.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4.1839年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历史易混淆点
历史科易混点一、西周分封制1、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短期看确实也巩固了统治,但从长远看,分封制最终导致周天子的地位和权利名存实亡,形成了天下诸侯格局混战的局面。
2、分封制既包括天子给予诸侯的权利,也包括诸侯应向天子尽的义务。
3分封制当中被分封的人口包括平民和奴隶。
二、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朝与秦国的区别于联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是秦朝,而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诸侯国是秦国;秦朝是秦国灭掉六国后改称的。
2、秦朝与夏朝的区别: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准确地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而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朝与汉朝加强思想控制的区别: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种破坏性的残暴的手段,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强化灌输的手段,但却使得汉代教育得到发展。
三、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1、唐与吐蕃的交往属于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不是对外关系。
2、玄奘西游天竺取回佛经主要是学习外来文化,鉴真东渡日本是传播唐朝文化,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往正好反映出唐朝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
四、宋代都市生活1、宋代都市生活奢靡与繁华,科技发达,但政治、军事不够强大。
2、西欧城市兴起,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而当时繁华的宋代城市里却没有这一发展变化。
五、“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与“秦朝中央集权”的比较1、政治上:明朝废除丞相一职,与秦朝设立丞相一职比较,做法相反,但目的和作用一致——都是为加强皇权。
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等,将专制皇权推向顶峰。
2、思想上: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从文化的角度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这一点和秦朝的焚书坑儒如出一辙,但从维护君权统治的角度看,目的和作用一致——维护和加强皇权。
六、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1、很多人误认为鸦片战争是中欧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其实,雅克萨之战是中欧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中国取得了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7个历史易错知识点集合1。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农具未被广泛应用。
2。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
商鞅虽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却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也就是“商君虽死,其法未败”,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不是由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来判断改革成败的。
4。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而非秦朝。
5。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不仅包括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还包括: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6。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词,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7。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8。
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特指由长安向西直通欧洲的商路,而不包括向东的商路。
9。
西汉时,刺史能够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不是因为其权力超越百官,而是因为其代表中央。
转载请注明出处:天星教育试题调研《考前抢分必备》10。
作为重要的产粮区,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是后来出现的,而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天府之国”了。
1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只是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而不是南方已经超过北方;并且是为以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而不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2。
佛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后,而不是西汉末年佛教刚开始传入之时;道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之后,而不是在其刚开始形成之时。
13。
隋朝大运河只能说是“开通”,而不能说是“开凿”,因为诸如邗沟原来已经开凿出来了。
14。
吐蕃(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而不是在唐朝。
15。
日本仿照唐都长安城建造的都城并非东京,而是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即今日奈良)。
16。
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统一,而不是全国范围的大统一。
17。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正常存在以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一般会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但北宋统治者则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18。
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的腐朽。
19。
在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三次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时,不仅要注意对宋政权来说所具有的屈辱性及给人民带来的负担,而且要看到其客观进步性,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
20。
明朝的“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它是指明朝在地方分权后的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21。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禁止对外交往,而是严格限制,当时还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22。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23。
半殖民地半封建并非指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而是指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表现。
2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25。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只有一个,即《天朝田亩制度》,而不是《资政新篇》。
26。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在于是否引用西方先进技术,而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方面二者则是一致的。
27。
慈禧太后属于顽固派,只是暂时支持洋务派,并不是真心支持洋务运动。
28。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29。
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八股取士,但科举制则在1905年被废除。
30。
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但由于只是部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并不彻底,也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支持。
31。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派别内部的政体之争。
3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33。
护国运动从反袁的角度来说是胜利了,并恢复了共和国号,但这个运动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最终还是失败了。
34。
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35。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同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36。
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既不是一次革命运动,也不是军阀混战,而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政变。
37。
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只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8.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党并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而是一个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39。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没有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40。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矛盾。
41。
第四次反“围剿”时,“左”倾错误已经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但由于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的错误指令,才取得了这次斗争的胜利。
42。
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只是在军事上、组织上,而在思想上清除“左”的错误则是在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上。
43。
遵义会议只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当时中央负总责的是张闻天而不是毛泽东。
4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也标志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
45。
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对日作战是积极的,但由于其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战役大多失败。
46。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而到了相持阶段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则是抗战的主战场。
47。
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双减双交”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以及联合地主阶级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政策承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但也限制了封建剥削。
4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于1937年7月7日,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而不是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标志。
49。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0。
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错误的,因为在南京国民政府覆灭后,人民解放军依然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51。
内线作战是指在解放区继续消灭敌人,外线作战指的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52。
注意区分重庆谈判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不同。
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国共两党为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而召开的会议,会上签订了《双十协定》。
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发生在1946年初,国共双方争论的问题的实质是要不要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要不要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性的问题(是重庆谈判会议上未达成协议的问题)。
53。
抗美援朝属于民主革命任务,但不属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没收官僚资本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性质。
54。
1951年开展的“三反”运动是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进行的,对象是国家干部;而“五反”运动是在私营企业中开展的,对象是不法资本家。
55。
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集体所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56。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指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指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指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57。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正式形成是在党的十三大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5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管理方式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59。
“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却成功地解决了香港与澳门问题。
60。
完成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而非麦哲伦本人,因为他在菲律宾群岛的内部冲突中被杀了。
61。
文艺复兴的实质并非是古典文艺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反封建斗争。
62。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其发生是必然的,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63。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其失败是必然的。
64。
俄国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65。
林肯颁布《宅地法》的最主要目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扭转战局,而不是开发西部,但它的实施在客观上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及美国经济的发展。
林肯受到美国人民尊敬的最主要原因是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不是解放了黑人奴隶。
66。
日本的明治维新不是受工业革命的推动,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67。
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矛盾的尖锐,而非宗教歧视。
68。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国经济都有发展,只是发展程度不同而已。
注意英法只是发展缓慢,而不是没有发展。
6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但美国并不是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仍为英国。
70。
一战的性质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只有塞尔维亚进行的战争带有民族解放性质。
7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是德国,而不是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德国的美国。
72。
一战爆发后,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最终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73。
意大利法西斯与德日法西斯上台的背景不同。
意大利法西斯不是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上台,而是在此之前上台;德国法西斯是以政党形式通过合法途径上台的,而日本则是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通过一系列兵变和恐怖活动上台的。
74。
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相同,即国家干预经济。
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75。
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起了纵容侵略的作用,客观上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76。
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而非帝国主义间的战争。
更多精彩尽在《试题调研》第9辑《考前抢分必备》77。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