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_评青年卢卡奇_历史与阶级意识_

合集下载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1. 引言1.1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乔治·卢卡奇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揭示其中隐藏的规律和机制。

他特别关注了一种现象,即“物化”(reification),即社会关系被看作是客观物质存在的东西,而非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的社会关系被当做是一种物质存在,违背了人类的本质和意识。

这种“物化”现象使得人们失去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掌控,使得社会关系看似不可改变和不可逾越。

通过对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化”这一概念,以及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该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1.2 物化理论的概念卢卡奇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一概念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重要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物化理论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和社会关系被生产和交换的物化过程所淹没,导致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被异化和疏离。

物化不仅仅是对人们物质生活的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和意识的束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个体意识形态归结于物质生产和交换的结果,从而忽视了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本质联系。

这种物化导致了人们对自身与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得人们变得迷失在物质追逐与消费主义之中。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源之一,因为物化剥夺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使其被动地接受和服从现存的社会制度。

物化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解释和发展。


卡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
反映和表达。

而在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卢卡奇进一步将意识形态分
成了两个层次,即“现实的”意识(实在意识)和“表象的”意识(现象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指“表象的”意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性。

物化是
指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自身作为表达社会实践的直接功能,而成为了一种
“独立存在”的东西。

物化意识的特点是,它已经与物质生活实践相分离,变成了一种对
现实的虚化和拜物化的态度。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现象。

在这种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和交往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们的意识也随
之变成了商品的意识。

具体而言,这种意识的特点是先验地接受和迷信权威,主观上承认
和陷入物化的现实,拜物化现实为“神圣的”,并将个体的自我认同建立在物化的价值
上。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意识在阶级社会中是存在并且必然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自身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也必然转化为意
识形态的力量。

资本家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存在物化现象并且推动了物化意识的形成。


被剥削阶级则由于被迫参与到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意识
的影响。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卢卡奇于1967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物化”(Commodity Fetishism)理论。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在该著作中对“物化”理论的阐释和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物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物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资本论》中,用来描述商品社会中人们对物品的神秘化和异化。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扩展。

卢卡奇指出,物化并不仅仅是对商品的神秘化,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不仅体现在商品交换上,还贯穿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都被商品逻辑所支配,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虚无化。

这种虚伪性和异化现象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被迫以商品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卢卡奇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意识的影响。

他指出,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的意识被资本主义逻辑所左右,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实际处境和社会现实的无知。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立场,而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需要和规定来行动,从而成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和受害者。

卢卡奇认为,只有当人们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才能从物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场和人生价值。

卢卡奇还指出了物化对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和艺术被商品化和商业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这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内容日益空洞化和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创造性和思想性。

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变得肤浅和功利化,使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被掩盖和扭曲。

卢卡奇呼吁人们对文化和艺术进行解体和批判,以恢复其原本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对抗物化的可能途径。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和丰富。

本文将结合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探讨“物化”理论的含义、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这一概念的内涵。

在卢卡奇的著作中,他将“物化”定义为“把人类的活动或人的关系转化成物或物的关系,使其具有伪装成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的活动和关系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或事物。

这样一来,人的活动和关系就失去了其本质的人性和活动性,被冷冰冰地看待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种“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和异乎寻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奴役和控制。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比比皆是,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异化和疏离,进而导致了社会和个体的不幸和痛苦。

卢卡奇认为批判“物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物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上最基本的交换和交往媒介,而人际关系和人的活动也被纳入到了这种商品交换的范畴之中。

这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被对象化了,被看成是可以交换和买卖的商品,进而“物化”了。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加剧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经济利益被神圣化,物质利益被张扬为一切的追求,而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则被冷嘲热讽。

这种意识形态加剧了“物化”现象的发展,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更加地“商品化”,变得更加冰冷和异化。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

“物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人的意识和社会变迁的呢?卢卡奇认为,“物化”是导致人的意识形态的虚假和扭曲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受到了商品交换的影响,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一切都可以用利益来推动。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其中涉及到的“物化”理论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试图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探讨和阐释。

我们来解析一下“物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是指把人类活动和关系当作独立的“物”来对待,把人的劳动和生产力当作与人本身独立的东西来看待。

换言之,物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转化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被忽视,抽象化为无生命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变得资本的生长过程,人陷入了对资本的依赖和异化的境地。

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可见,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失去了认同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物化现象更加普遍和深刻,人的劳动被异化、剥夺了创造性,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反映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被用来巩固和维护阶级利益。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产业和媒体,通过商品化和商业化,使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感知和判断产生偏差,继而对社会现实产生误解。

卢卡奇对于物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分析并不是太多。

他更加关注的是物化对于阶级意识的影响。

卢卡奇认为,物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关系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阻碍了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物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感到困惑和迷茫,无法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实际位置,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愿望和行动。

卢卡奇并没有对于如何打破物化现象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方面,他主张要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来瓦解物化现象,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他也强调了个体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摆脱物化的束缚。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的现象,以及物化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影响。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的重要著作,也是建立在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的。

在这本书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这一重要概念和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是商品经济关系所导致的社会现象。

具体来说,“物化”是指人类社会关系被物化为物的关系,人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主导。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物化。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作为商品所有者的人们的劳动产品的代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并用货币表现出来。

人们的劳动行为和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商品和货币来进行交换,而不再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这种物的关系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得社会变得冷漠、功利和分离。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上的变化,更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意识和认识建立在物的基础上。

他们将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和人格价值等等都与物的拥有和消费相联系。

这就导致了人们把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寄托在物质要求和消费欲望上,而忽视了社会关系和人的精神追求。

这种“物化”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变得缺乏深度和敏感性。

卢卡奇还指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主观意识的束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来行动。

卢卡奇认为,这种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自由,因为人们的选择和行动被物的关系所限制和制约。

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往往只能通过物的拥有和消费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真正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精神追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关系所引发的社会变化和意识形态的转变,从而对于思考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思考价值。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György Lukács)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物化”理论。

在这本书中,卢卡奇试图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试论。

我们需要理解卢卡奇所谓的“物化”是指什么。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是指将人的自由能动性和人类关系转化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存在形式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人们的交往关系被物化为商品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商品交换关系所替代。

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还波及到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法律等。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对真实社会关系的误解,进而产生了虚假的意识形态。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将个体变为商品的附属物,使得个体丧失了自己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

在商品经济的逻辑下,个体被迫成为买卖商品的主体,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从个体本身转移到了商品中。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欲望、需求和行为都被当作商品的需求和行为来衡量和满足。

个体被迫不断追求物质财富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存在意义,形成了对物质的极端依赖。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还导致了资本主义下的科学和技术等知识领域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和科学也成为商品进行交换。

这种“物化”的结果是,知识和科学被用于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控制劳动力,而不是为人类解放和福祉服务。

这就导致了科学和技术独立于人们的实际需求,反过来对人们产生控制和压迫。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的知识体系使得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特性和需求产生误解,形成了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还具有类似于异化(alienation)的社会心理效应。

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和社会关系被隔离、扭曲和剥夺了,人们对自己和社会的真实认识被歪曲和掩盖。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认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在于人们对于生产力的过度迷信,而这种迷信会导致生产力对于人的支配,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一种对待物品的关系,因此就出现了物化的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阐释这些理论的五个例子,并评价该理论的可行性。

首先,卢卡奇认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看待自然的方式已经开始变成看待生产力的方式。

这种看待生产力的方式让人觉得生产力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例如,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物质财富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钱越多,你就越有价值。

这样的看法导致了现代社会非常严重的收入差距。

其次,卢卡奇认为,当我们把事物看作物品时,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我们将某个物品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并不真正地得到解决,而是变成了另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解决。

例如,我们使用电脑来解决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因为我们可能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或手段来解决问题,导致这个问题又变成了另一个问题。

第三,卢卡奇认为,当我们把人看作物品时,我们就会把人本身也看成一种生产力,并将他们归入一个更高效的生产过程中。

这种生产方式通常是标准化的,重复的和机械的。

例如,在现代工业中,工人们通常不再是一个工厂的所有者,而是只是做某一个简单的机械化工作的人,他们通常只需要重复性地执行某些任务。

然后,卢卡奇认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多地关注的是物质享受,而不是人类的彼此关系。

这些物品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是被网络和交换联系起来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因此被忽视。

比如,当我们购买一个新手机时,我们通常会关注手机的功能、性能和价格,而不是这个手机是由谁制造、谁提供的售后服务、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最后,卢卡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然而人们对异化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阐述完整的异化理论)。

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

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 可以说做出这一结论时卢卡奇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特有问题。

卢卡奇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

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

第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物化现象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也就是说当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掩盖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对社会的支配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完善,当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的加剧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有关阶级、意识形态和物化的理论。

本文将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卢卡奇对于物化的理论,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迷失了对于自己劳动所产生的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将这些事物看作是超然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客观存在。

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的觉醒意识被异化了,即他们无法看到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被私人占有和交换,劳动过程被分割成为独立的、孤立的片断,工人们无法直接参与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

这种情况导致了劳动产品具有了独立于工人劳动者的存在,并且通过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中。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还体现在意识形态层面。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被割裂为独立的领域,与社会实践和物质世界相分离。

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被意识形态所遮蔽,他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阶级利益和历史觉醒缺乏清晰的认识。

卢卡奇还提出了“再物化”的概念。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生产和交换过程与市场和科技的变革使得商品的物化现象更加突出。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变得更加普遍和隐蔽。

这种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觉醒的进一步迷失。

卢卡奇也指出,在“再物化”的过程中,人们的阶级意识和历史觉醒仍然可能被唤起。

他认为,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解放性的实践,人们可以超越物化现象,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通过对于物化的批判和超越,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阶级意识和历史觉醒。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政治理论家,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以及人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我们来解释一下“物化”这个术语。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即人们的意识和社会关系被物化,被当做商品交易和利润的手段,失去了人性和人情味。

这种物化不仅出现在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中,还表现在文化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意识形态中。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是对人类自由和个性的压制和剥夺,是一种异化的表现。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在生产关系中,工人被当做商品来买卖,他们的劳动力被剥削和压榨,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

这使得工人们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主权,他们的劳动被异化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从而导致了工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的丧失。

在商品交换和消费领域,物化现象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商品所充斥,一切都以货币和价值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常常变成了利益的交换和利润的追求。

这使得人们的关系变得冷漠、利己主义和缺乏人情味,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诗意和深度,变得枯燥和乏味。

在文化领域中,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表现在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商业化和标准化。

文化成为了商品,摆脱了原本的审美追求和精神探索,变成了满足市场需求和获取利润的手段。

这使得文化失去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变得平庸和浅薄,而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也变成了消费和享乐的工具。

在个人意识形态和心理状态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也会导致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人性被剥离和扭曲。

人们开始追求功利和功名利禄,追求物质利益和表面的享乐,而忽视了内心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交流。

这使得人们的内心变得孤寂和空虚,缺乏真正的生活意义和精神支撑。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著作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社会理论问题。

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便是“物化”理论。

本文将围绕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物化”理论的阐释和探讨,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物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将“物化”定义为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和制度的潜意识化和客观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将社会关系和制度看作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而忽视了这些社会关系和制度的本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们认为所面对的现实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人们的历史和社会实践所造成的。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的现象不仅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错误理解,更严重的是在导致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漠视和对社会变革的消极态度。

卢卡奇对“物化”现象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的观点。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通过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进行分析,探讨了“物化”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在遍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和维持的一种重要机制。

在经济方面,“物化”体现在商品经济的普遍化和货币关系的绝对化上,人们开始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看作是一种交换关系,忽视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本质;在政治方面,“物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绝对化和官僚体系的膨胀,人们开始将国家和政府视为超越社会的存在,而忽视了政治权力应当是民众的工具和代表;在文化方面,“物化”则体现为传统文化的异化和大众文化的压制,人们开始将文化视为一种商品,而忽视了文化应当是人类自身的精神创造。

卢卡奇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深刻影响,并呼吁人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超越“物化”,以便重建一个更加人性化和人类关怀的社会。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重要成员,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其中讨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

下面我将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首先,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的概念,并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征。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为商品关系,人们的行动变得被规训化和标准化,人们变成了社会中的物品。

这种物化的过程使人们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性和创造力,成为无意识的被动者。

其次,卢卡奇认为,物化导致了人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并变成资本家的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劳动丧失了控制权,他们的劳动变成了一种陌生的、无意义的活动。

卢卡奇认为,这种异化不仅仅是对劳动的异化,还包括了人们对自己的本性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

此外,卢卡奇还将物化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以商品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别人,以货币的角度评价一切事物。

这种意识形态的物化导致了人们对自己和社会的本质的误解和扭曲,以及对真正的人类需要和价值的忽视。

最后,卢卡奇提出了对抗物化的可能性。

他认为,将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是对抗物化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总之,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

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导致了人的异化和意识形态的扭曲。

然而,他也指出了通过工人阶级的组织与斗争来对抗物化的可能性。

这个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观点。

其中之一就是“物化”理论,本文将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物化”现象,使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变得如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一样,失去了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人对社会关系的“陌生化”和“失去”感。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对于阶级意识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卢卡奇通过对“物化”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再物化”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阶级地位通过商品拥有与生产资料的控制来实现。

“再物化”指的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将其转化为利润,并通过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阶级地位。

卢卡奇认为,这种“再物化”现象使得资产阶级在社会中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和地位,使得无产阶级被“物化”为商品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附庸和剥削对象。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对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和束缚。

他指出,由于物化现象的存在,无产阶级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阶级地位,往往容易被资产阶级的欺骗和煽动所蒙蔽,进而陷入对自身利益的误判和消极抵抗。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要摆脱“物化”束缚,实现阶级解放,需要通过自我觉醒和觉悟,积极参与阶级斗争,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和权力,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卢卡奇还就“物化”现象的历史异化和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思考。

他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由于商品生产和交换这一生产关系的特性造成的。

要彻底解决“物化”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

卢卡奇强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才能彻底解决“物化”问题,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相关的思想,其中包括了“物化”(reification)理论。

这一理论探讨了商品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意识如何被物化,以及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是什么意思。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被转化为物的关系,人们的意识和想象力也被物化。

具体来说,就是指人们以为社会关系和人的关系是由物品、货币和资本构成的,而忽略了这些物品实际上是由人类生产和创造的。

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与其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被异化和扭曲,使得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真实的需求。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虚假意识形态,它迷惑了人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意义是由物品的拥有和消费来决定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形态,它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行为。

在商品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和互动不再是基于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而是转变为了以货币和物品为中心的交易关系。

这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虚假和冷漠,使得人们在竞争和利益的压力下互相隔离、互相对立。

在卢卡奇看来,这种“物化”的现象不仅对个体的精神和情感造成了伤害,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物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将生产和劳动过程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关系,使得人们的意识和生活被彻底物化,并且通过各种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压迫,使得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利益。

卢卡奇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各种宣传和广告手段,操控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物化”现象的程度。

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使人们的生活缺乏真实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人们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力产生了隔阂和矛盾。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安东尼奥·卢卡奇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926年出版,是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立探索和贡献。

卢卡奇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历史的分析。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物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其理论框架。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指的是人类活动、关系和意义被转化成客观的、无生命的东西,并且被当作是外在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在物化过程中,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丧失,社会关系被物化成无法改变的社会结构。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导致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固化的原因之一。

卢卡奇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揭示了物化现象对人们思维和行动方式的巨大影响。

物化导致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误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成为主要的经济关系形式,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力和产品视为商品进行交换,因此将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看作是商品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无视和同化,使得社会关系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改变。

物化阻碍了人们对社会冲突的认识。

在物化过程中,社会关系被固化成不可动摇的形式,人们对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存在产生了误解。

卢卡奇指出,在物化的世界中,人们将社会矛盾视为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的结果。

这种误解导致了对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无视,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剥削。

卢卡奇认为,物化阻碍了人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和认同。

在物化的视角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人们对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了认识。

卢卡奇强调,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人类社会不断演变和改变的结果。

物化导致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命运”,剥夺了人们实现历史变革和自我解放的可能性。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阐释。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在书中,他提出了“物化"的概念,即使人类自己变成了被支配、成为机械和陌生化的工具。

其实质是,物化意味着人类的社会实践被抽象化、化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人们被迫接受社会实践的后果,无法主动干预或改变。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迫进入由资本主义方式制约的生产和消费系统中。

由于生产和消费机制为了达到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而不断强化技术与劳动的分化,人类的劳动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因此,人类对自身的劳动活动产生了陌生感,人的创造本能和创造力受到压制,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奴隶。

此外,卢卡奇认为,《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唯物史观过多强调经济领域而导致的不足之处。

他指出,马克思强调的是在这种实践中,人们建立规则、制定计划,搭建有序的组织,由此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是衡量时间或者价值的计算。

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物化使人们变得更加陌生。

卢卡奇在书中强调,只有通过完全的实践解放,通过更好的组织、创造的自由,人们才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认为,解放出来的人将为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人类社会更加真正地实现整体性和创造性的改造。

这样的社会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一大障碍。

人们需要摆脱物化,回归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去,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以及促进人类自由、创造、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当代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积极面对物化的困境,寻找更加人本化的发展道路。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其中之一就是“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指的是社会关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物化”为客观存在的形式,例如商品以及资本。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是通过物品和资本的交换来实现。

这种物化的关系嵌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物品和资本的需求变得异常强烈,他们不再把物品和资本仅仅视为生活和创造的工具,而是将它们视为附加在物品上的社会关系和象征。

物化使得人们把自己的人格、生活和社会地位与他们所拥有的物品和资本联系在一起,从而陷入了无休止的消费追求和无止境的竞争之中。

物化也导致了人们对自然和自然资源的物化,并且将其视为无尽的供应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

这种物化的态度导致了对环境的过度开采和破坏,进而造成许多环境问题。

物化同时也使人们忽视了物品和资本的生产过程,忽视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承受的压迫和剥削。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进一步分析了物化对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他认为,物化使得个体变得孤立和疏离,他们的关系不再是直接面对面的交往,而是通过物品和资本的交换来实现。

物化还导致了人们的意识被商业和市场的逻辑所主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受到了物化的影响。

卢卡奇并不是认为物化是不可避免的。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反思和觉醒来摆脱物化的束缚,认识到物品和资本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并重新建立起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超越物化逻辑,追求更高的人类价值和社会公平。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析,它揭示了物化在社会关系、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中的作用。

我们要从中认识到并反思物化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从而寻找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路径。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理论纵横理论版171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文/马兰 冷雨(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卢卡奇的思想是其重要构成,特别是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物的由卢卡奇所写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要对研究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必然要正确理解其物化理论。

文章通过对物化理论的背景、含义和表现以及克服物化理论的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重要性和缺陷,揭示物化理论对新时代下中国发展的进步作用和启发。

关键词: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物化一、物化理论的提出(一)物化理论提出的背景1.物化理论的理论来源第一,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

卢卡奇物化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条件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商品生产的一切领域都有商品结构及特性的参与,商品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商品所有者的命运似乎被商品所决定,物与物的关系成为占主要地位的社会关系,物的关系代替人的关系。

第二,韦伯所聚焦的资本主义“合理化过程”思想,成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在描述人的客体化和量化时,相较于韦伯认为的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合理因素,卢卡奇则在他的物化批判中将这种合理化批判包含其中。

第三,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卢卡奇在书中清楚地表达过在其思想不成熟阶段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对物化的理解带有客观唯心主义色彩。

虽然卢卡奇的思想受到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但是二者的理论仍有不同,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卢卡奇开始对其早年物化思想进行自我反思。

2.物化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初是卢卡奇世界观形成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酝酿和写作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专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社会革命浪潮此起彼伏。

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沉重的压迫和奴役,工人的思想逐渐固化,成为劳动产品的附庸。

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_评青年卢卡奇_历史与阶级意识_

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_评青年卢卡奇_历史与阶级意识_

(《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评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张 一 兵 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可能是他早期哲学建构中最重要的逻辑构件,然而也是在所有相关研究中最混乱最肤浅的领域。

这首先因之于所缺乏的必要的思想史尺度,这导致后来的研究者无法科学地界定对象化、物化与异化的理论边界;更重要的是人们根本不能正确辨别青年卢卡奇所试图描述的马克思生产关系物化理论之复杂性,以及真正作为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支援背景的韦伯的生产物化观点。

因此,要真实地面对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我们首先就必须能够理解物化(异化)理论的历史尺度,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解韦伯,最终深度理解青年卢卡奇的物化观。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有难度的理论工程。

一、异化与物化:从黑格尔、马克思到韦伯异化范畴可以从词源学和思想史的多重视角找到其起源,但真正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异化规定是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开始确立的。

特别是,西方的异化理论是在中世纪结束时作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孪生子问世的。

当人文主义用理想的“人的尺度”去衡量社会与人的实际存在时,现实生活中的诸种与“人”、“理性”相背离的异己状态就是所谓“异化”了。

所以,最早形成的哲学异化理论是对社会历史中应该存在的东西却采取了异在或相悖的状态的表征。

这是一种思想逻辑上的主体自反性。

黑格尔是经典异化理论的真正创始人。

早期的黑格尔也是从社会现象入手来研究异化问题的,但在黑格尔的成熟著作中,异化已成为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总体构架。

黑格尔的主体对象化与异化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实现的自在的对象化;二是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这同时也就是外化和异化。

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中,他直接否定了黑格尔的总体对象化和异化,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物质存在与观念的主语和谓语的唯心主义颠倒,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它不是观念目的论的工具。

费尔巴哈进而抓住了黑格尔第二个层面上的人的感性对象化活动。

但对象化不是异化,而是真实的现实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评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张 一 兵 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可能是他早期哲学建构中最重要的逻辑构件,然而也是在所有相关研究中最混乱最肤浅的领域。

这首先因之于所缺乏的必要的思想史尺度,这导致后来的研究者无法科学地界定对象化、物化与异化的理论边界;更重要的是人们根本不能正确辨别青年卢卡奇所试图描述的马克思生产关系物化理论之复杂性,以及真正作为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支援背景的韦伯的生产物化观点。

因此,要真实地面对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我们首先就必须能够理解物化(异化)理论的历史尺度,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解韦伯,最终深度理解青年卢卡奇的物化观。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有难度的理论工程。

一、异化与物化:从黑格尔、马克思到韦伯异化范畴可以从词源学和思想史的多重视角找到其起源,但真正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异化规定是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开始确立的。

特别是,西方的异化理论是在中世纪结束时作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孪生子问世的。

当人文主义用理想的“人的尺度”去衡量社会与人的实际存在时,现实生活中的诸种与“人”、“理性”相背离的异己状态就是所谓“异化”了。

所以,最早形成的哲学异化理论是对社会历史中应该存在的东西却采取了异在或相悖的状态的表征。

这是一种思想逻辑上的主体自反性。

黑格尔是经典异化理论的真正创始人。

早期的黑格尔也是从社会现象入手来研究异化问题的,但在黑格尔的成熟著作中,异化已成为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总体构架。

黑格尔的主体对象化与异化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实现的自在的对象化;二是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这同时也就是外化和异化。

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中,他直接否定了黑格尔的总体对象化和异化,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物质存在与观念的主语和谓语的唯心主义颠倒,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它不是观念目的论的工具。

费尔巴哈进而抓住了黑格尔第二个层面上的人的感性对象化活动。

但对象化不是异化,而是真实的现实生活。

相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倒是一种类本质之异化。

事情被翻转了。

黑格尔哲学本身倒成了一种观念异化。

在费尔巴哈看来,实际上是人的感性物质生活产生了观念,那个能够抽象出人们的类关系(“一”)的观念一步步成了绝对主体;最终,人们创造了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物——上帝,上帝成了主人。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是青年马克思此时的逻辑参照系。

在青年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时期,他还是站在黑格尔哲学的立场上肯定原子走向现实的对象化(肯定的异化逻辑的出现),而到了他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就开始否定异化状态,并将异化与对象化明确区分开来了。

在《穆勒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在建构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逻辑时,他已经自觉批判了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将对象化与异化混为一谈的错误。

此时,马克思站在寻求无产阶级革命根据的立场上就必然要否定异化,因为工人的劳动异化现象,是与他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存在的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异化的不合理性联系在一起的。

应该指出,不同于赫斯着眼于交换的金钱异化,马克思此时的异化理论首先是从生产过程中开始的。

相对于现实中的“是”,马克思设定了人的理想化的类本质劳动,这是异化之前人“应该”存在的本真状态,以此为价值悬设之尺,就有了劳动异化、劳动产品异化、人的类本质(关系)的异化。

因为青年马克思此时还没有真正进入经济学语境,所以这里的生产过程和交换也是一种抽象的逻辑过程。

这样,此时青年马克思主张的扬弃异化和私有制后达及的共产主义,实际上只是一种逻辑否定的结果。

显然,这种人本主义的伦理批判尚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

1845年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人本主义异化逻辑被彻底颠覆了。

马克思否定了异化历史观,但仍然对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物化,人所创造的物的力量奴役人的历史现象持批判态度。

这主要表现为他在经济学研究中逐步形成的新型物化理论。

马克思这种根本异质于异化史观的物化理论,是他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正确区分了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所出现的两种物化:其一是“个人在其自然规定性上的物化”,这也就是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生产,即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对自然的占有。

这种物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原来所讲的生产劳动的对象化,它是指人类主体通过劳动生产在对象的改变中实现自己目的的积极过程。

马克思对这种在生产领域中必然发生的物化是持肯定态度的。

因为这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

其二,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还表现为“个人在一种社会规定(关系)上的物化,同时这种规定对个人来说又是外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6页)在这一层面上,实际上是在商品交换中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物化。

而且,这种物化关系只是在货币关系和资本关系中才突出地表现出来,在此,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对象性关系。

这种物化的实质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关系)反过来奴役人! (马克思这一物化理论的建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完成的,并在后来的《资本论》中以三大拜物教批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形式表现出来)我曾指认,这后一种物化现象(批判)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独特的物役性现象(参见拙著:《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二章)。

在这里,马克思已没有丝毫的抽象的价值伦理批判和浪漫主义色彩,他并不抽象地否定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发展创造的积极的物化层面,而只是否定人的关系物化对人类主体的奴役和盲目支配。

可以确定的历史情境是,青年卢卡奇在撰写《历史与阶级意识》时(1922—1923年),既没有读过青年马克思建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观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年发表),也不曾读到马克思后来具体建构自己物化理论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939年发表)。

他完全是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大量经济学批判中感悟到马克思的批判性物化(物役性)理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理论事件。

当然,表面上看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传承了马克思的物化思想,而从理论实质上看,我发现真正影响他物化理论的却是马克斯・韦伯的“物化”理论。

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和法理型社会机制是当代整个资产阶级主流学术的重要基础。

按照后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观点,韦伯是通过其工具理性的肯定性论证,构筑起全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大厦的。

与我们这里的研究视点相关,韦伯也认真区分了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对象化”与“异化”,只是具有伦理意义的“异化”在他所谓的“价值中立”中被作为主体的目的合理性“去魔”了,他只是肯定生产过程中对象化的形式合理性。

属于传统型社会运转的目的合理性关注人本身,追求主体的质性价值(舍勒语);而形式合理性(工具理性)则关注生产或社会本身的客观进程,在社会的客观运转面前,人的主体性的东西恰恰是无关紧要的和有害的,所以人(主体)必须被量化为客观要素以便具有可计算性(可操作性)。

这也是工业进程必然形成的客观要求。

因此可以说,作为终极的价值悬设的异化理论在韦伯那里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他正好拥护对象化中量化和可计算性,韦伯的物化理论是非批判和肯定性的。

这种物化理论恰恰是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更深一层的基本逻辑规定。

如果用一种简洁一些的语言说,青年卢卡奇并没有弄清马克思那里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在商品交换中历史地颠倒的,但却直接套用了马克思的物化(物役性)观点,当他将对资本主义物化批判的全部愤怒全都倾泻在可计算性的量化过程之上时,他的物化逻辑实际上来自于韦伯,但他又正好颠倒了韦伯。

换句话说,青年卢卡奇的所谓物化,描述的不是马克思面对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市场交换中的社会关系的颠倒状况,而是韦伯所描述的从泰罗制以来的20世纪工业文明对象化技术进程中的合理化(量化的可计算的标准化进程)。

我认为,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中存在着的双重逻辑导致的理论悖结:表面语义上的马克思意义上商品结构(生产关系)之上的物化与深层逻辑规定的韦伯意义上生产过程(技术)的物化。

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种重要的逻辑参照系:黑格尔认为主体(本体)对象化的物化与异化是同体的,所以他对其既肯定又否定。

青年马克思在生产过程中分离这二者,肯定对象化是进步,否定异化。

后来马克思则区分出物化的两种状态,他肯定生产对象化的物化,否定市场交换中产生的物役性的关系物化和更深一层的异化。

最后,韦伯也分离对象化和异化,在他那里,只有流水线上生产进程可计算的对象化,而与主体价值相关的异化被根本去魅了。

到了青年卢卡奇,又是一种黑格尔式的同一,生产的对象化就是物化(物役性)。

于是,这种物化具有了本体的意味。

并且没有了肯定,只有否定。

青年卢卡奇将韦伯的物化与马克思的物化混同起来。

在理论逻辑上,青年卢卡奇的讨论有更深刻的地方,但却是混乱的。

下面,我们来通过文本解析指认这一点。

二、青年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虚假关联《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可能是《历史与阶级意识》文集中最重要的一篇。

它于1922年最后完成,也是书中最长的一篇。

该文分为三个部分:(一)物化现象;(二)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三)无产阶级的立场。

这里主要看讨论物化问题的第一部分。

如前所述,青年卢卡奇在没有看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情况下,能从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发现第二国际没有注意到的批判性物化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但这里只有物化而没有直接指认异化(卢卡奇在多年以后读到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曾直接说自己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已经提出了异化理论,这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一是青年卢卡奇论物化是从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出发的,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起点。

这里的物化不是异化,青年卢卡奇从经济学规定入手,即基础放在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之上,去探求“在商品关系的结构中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对象化形式和与此相适应的一切主体性形式的原形”。

(《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3页)请注意这个“对象化的形式”,这不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对象化,而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对象化(物化)。

这是青年卢卡奇表面上的理论逻辑出发点。

由此,再进一步讨论主观上由商品拜物教特性所产生的问题(见同上书,第144页)。

显然这既不是从哲学人本主义出发的异化逻辑,也不完全是马克思后来从商品交换中发现的社会关系物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主要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关系的客观物化。

马克思首先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劳动二重性分析开始,他肯定了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对象化物化),并着重解析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如何在商品交换进程中一步步历史地建构出颠倒的对象化货币关系,以及进而在总体生产过程中形成颠倒的资本(物化劳动)与劳动的支配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