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实践活动课教案
《购物》数学教案设计
《购物》數學教案設計购物数学教案设计主题:购物中的数学应用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购物数学知识,包括价格比较、折扣计算、找零等。
2. 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购物中做出最优决策。
二、教学内容:1. 商品的价格比较: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价格的概念,学习如何比较商品的价格,找出最经济的选择。
2. 折扣计算:讲解折扣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找零计算:教授学生如何准确地计算购物后的找零。
三、教学步骤:1. 引入环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购物中可能遇到的数学问题,如“如果一个商品A比另一个商品B便宜,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个?”、“如果一个商品有折扣,我们如何知道它的实际价格?”等问题。
2. 讲解环节:针对引入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首先解释价格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何比较价格;然后讲解折扣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最后讲解如何计算找零。
3. 实践环节:设计一些购物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练习使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价格比较、折扣计算和找零计算。
4. 评估环节:检查学生的购物单,看他们是否正确地进行了价格比较、折扣计算和找零计算。
四、教学资源:1. 商品图片或实物模型:用于演示价格比较。
2. 计算器:帮助学生进行计算。
3. 购物清单模板:供学生填写购物信息。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以及检查他们的购物单,评估他们对购物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家庭作业:布置一些购物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购物》数学教案设计,希望能对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数学能力有所帮助。
2.3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2.3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2.3购物中的折扣问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学习了折扣的相关知识。
教材第40页例1和第41页的练习,通过具体的购物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折扣的概念,学会运用折扣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折扣的含义,掌握折扣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折扣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折扣的含义,掌握折扣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折扣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购物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购物时,有没有遇到过打折的情况?打折是如何计算的?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0页的例1,让学生说一说折扣的含义。
教师讲解折扣的计算方法,并示范解题过程。
3.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第41页的练习,独立完成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教师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折扣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折扣问题1. 折扣的含义:原价× 折扣 = 实际支付价格2. 折扣的计算方法:(1)六折 = 60%(2)八折 = 80%(3)打折后的价格 = 原价× 折扣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妈妈打算给小明买一件衣服,原价是200元,商场正在进行八折优惠活动,小明妈妈需要支付多少钱?答案:小明妈妈需要支付160元。
2. 题目:一家超市正在进行满300减100的优惠活动,小华购买了320元的商品,她能享受到优惠吗?如果可以,她实际支付了多少钱?答案:小华能享受到优惠,她实际支付了220元。
《学会购物》数学教案设计
学会购物数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 了解购物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 掌握购物中常见的计算方法,如加减乘除; - 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购物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在购物中的应用; - 使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问题; - 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购物中的数学关系。
3.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购物过程中的数学运算,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问题。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的购物场景,如超市购物,向学生介绍购物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帮助学生明确购物需要付款的概念,并引出购物中的数学运算。
步骤二:讲解数学运算在购物中的应用(15分钟)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在购物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如何计算商品价格、打折优惠和找零等问题。
步骤三:购物问题的解决(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购物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加减乘除和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购物问题。
步骤四:学生实践购物游戏(30分钟)设计一个购物游戏让学生实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的提示,选择商品、计算价格、计算找零等。
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讨论购物中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
5. 教学资源•超市购物场景的图片或视频•示例和练习的题目材料•购物游戏的材料•计算器6. 教学评估•在讲解数学运算在购物中的应用时,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进行及时评估。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购物问题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在购物游戏结束后,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中班数学购物活动教案
中班数学购物活动教案【篇一: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面值。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一、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出示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用的这些东西是谁给你买?你们想不想自己学着到商店里去买呢?想自己去买,就必须认识钱,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钱。
二、幼儿分类操作,区分硬币和纸币(1)请小朋友摸摸、捏捏、看看这些钱有什么不一样?(2)幼儿操作回答,教师总结:圆圆的、硬硬的叫硬币。
长方形的,像纸一样的叫纸币。
(3)请幼儿把纸币和硬币分开。
三、认识钱币的面值(1)观察硬币的不同请幼儿观察1元、5角、的硬币,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这些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图案不一样、数字不一样。
(2)认识硬币的面值(3)认识纸币的面值通过玩《纸币找朋友》的游戏来认识纸币的面值。
玩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说出1元内的某种人民币的名称,幼儿迅速从学具盒中取出相应的硬币和纸币。
四、玩购物游戏,学习基本的购物常识玩法:一名教师扮银行工作人员,一名教师扮商店营业员,幼儿扮顾客,幼儿去银行取钱(不超过1元),再去商店买物品,想好买什么。
游戏可变换角色进行。
可请能力强的幼儿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和商店营业员。
五、教师讲评(1)请幼儿讨论:你用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2)买东西剩的钱该怎么办?(3)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要乱花钱。
六、活动延伸1、教师带幼儿到超市购物。
2、家长为幼儿提供购买物品的机会,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
【篇二: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该活动方案的意图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
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4 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教案)
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教材分析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主要涉及到单价、数量、总价”,这是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教材的例题通过三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练习,揭示出单价的含义与求总价的方法,理清“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三个关系式。
从教材来看,首先是要学生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理解三者之间的乘、除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并不陌生,只是这三个概念还没有提炼概括,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也经历了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的生活经验,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借助超市中一张“购物小票”出发,研究了三个常见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量关系。
这学生从这三个常见的实例中悟出并建立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模型。
了解了“单价、数量、总价”的内涵。
在抽象出数量关系模型后,自主学会变式运用,得出“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等。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上通过学生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并推导出单价、数量、总价的另两个数量关系式。
3.运用这一组关系式,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板书: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献爱心的活动吗?看来大家都是一群有爱心的孩子。
听说福利院的孩子们急需一些学习用品,大家愿意给他们购买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购物中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购物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购物中的常见数学问题,并能在解决中运用数学知识;2.学会计算购物中的实际问题,包括货币换算、打折计算等;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他人一起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PPT、实物购物道具(水果、蔬菜、文具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计算器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小明买了两个苹果和三个橘子,每个苹果的价格是5元,每个橘子的价格是3元,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回答问题。
然后引出购物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如价格计算、打折计算等。
讲解(10分钟)通过PPT介绍购物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如货币换算、打折计算、找零计算等。
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并做具体的示例说明。
练习(25分钟)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个“购物小队长”,其他成员扮演顾客的角色。
教师给每组一份购物清单,上面列有不同商品的名称和价格,要求小组成员模拟购物过程,计算总价格并找零。
2.个人练习: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册页上的购物数学题目,包括计算总价格、折扣问题、找零计算等。
讨论(10分钟)随机抽取几个小组进行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并与全班一起探讨最佳解决方案。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购物数学问题,如多人购物、多种商品打折等情境。
总结(5分钟)教师对上述练习和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在购物中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购物中数学》是一节注重实际应用的数学课,通过购物问题的解决,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适当调整练习的难度和讨论的深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更多购物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加学习的乐趣。
7.《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学案
《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学案学习内容:教材第15页例8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1、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2、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用不同方法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会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15页例8,将不会的作标注。
)1、阅读教材第15页例8,完成阅读与理解中表格,并列式解答:2、阅读分析与解答,理解:①小亮想:一袋米不到31元,也就是()< 31,两袋米不到62元,就是()×2<62,1千克肉不到27元,0.8千克肉就是27×0.8<27,62+27+10=99(元),99元 100元,所以剩下的钱()买10元一盒的鸡蛋。
②小丁想:一袋米超过30元,()>30,两袋米超过60元,()×2>60,1千克肉超过25元,0.8千克肉超过:25×0.8=20(元),买2袋大米和0.8千克肉总共超过:60+20=80(元),如果再买20元的鸡蛋总共超过()元,所以如果买20元的鸡蛋()。
3、回顾与反思:小亮和小丁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这样的问题可以用()来解答,可以用“不到”(“<”)或“超过”(“>”)的方法进行()。
二、自学检测:1、完成17页第2题,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17页第3题3、完成17页第4题。
三、尝试运用:1、一本数学书的厚度是0.6cm,全班46名同学的数学书摞成一摞,厚度是多少厘米?2、完成17页第5题。
四、拓展延伸:学校开展“为社区美容”活动,四年级共收集白色垃圾9.5kg,五年级收集的垃圾是四年级收集量的1.2倍,比六年级少收集3.1kg。
六年级共收集白色垃圾多少千克?五、我的收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但在()方面还需要努力。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购物数学教案设计
购物數學教案設計标题:购物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来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决策能力。
3.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货币单位,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找零。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数学运算:复习和教授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知识。
2. 货币单位:教授学生了解和使用人民币的各种面额。
3. 找零计算:教授学生如何在购物后正确计算找零。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可以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例如:“你们知道购物时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吗?”2. 讲解:教师首先讲解和复习基本的数学运算,然后介绍货币单位和找零计算。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PPT、实物展示或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活动。
每组需要设定一个预算,然后从提供的商品列表中选择他们想要购买的商品,并计算总价和找零。
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4. 评价:最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购物清单和计算过程,然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提供基础的数学知识和练习题。
2. 模拟购物道具:包括商品图片、价格标签和假钞等。
3. 技术工具:如电脑和投影仪,用于播放PPT和视频。
五、教学评估:1. 过程性评估:观察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的表现,如计算速度、准确性、团队合作等。
2. 结果性评估:通过测试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购物数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课后作业:1. 设计一个购物清单,并计算出总价和找零。
2. 完成一些关于购物数学的习题,如计算折扣、比较商品价格等。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对教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购物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购物中的数学》教学设计课型定位: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数学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已积存了相当的体会,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或在解决问题之前铺垫,或在解决问题之中点拨,或组织有效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回来现实生活,激活已有体会为解决问题所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水平,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学生领会到了学好数学的魅力,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而购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设计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
让学生在购物中自己探究、发觉,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
由因此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爱好。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常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会设计富有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本课分析:1、教材分析:通过打折销售这一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一是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包蕴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是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给学生一些差不多的购物技巧,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购物方案,并从中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觉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折扣问题的内容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差不多差不多把握了这类问题的摸索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熟悉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相应的技能。
一年级数学教案(购物)
一年级数学教案(购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购物时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减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购物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购物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货币: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如元、角、分。
2. 加减法运算:学习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解决购物中的简单问题。
3. 购物场景模拟:设计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应用于购物场景。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购物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3. 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购物场景图、商品模型、货币道具等。
2. 教学材料:练习题、购物小票等。
3. 教学环境:布置成购物场景,增加真实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商品模型和货币道具,引导学生关注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货币的基本单位,讲解加减法运算。
3. 模拟购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对购物数学问题的掌握程度。
3. 情境表演评价:评价学生在模拟购物过程中的表现,如计算准确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八、教学拓展:1. 家庭作业:设计购物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
2.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超市,了解购物流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小见大——一起学习购物的数学教案
以小见大——一起学习购物的数学教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的应用广泛,不仅仅出现在商业领域,还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的应用。
因此,购物可以作为一种数学教学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掌握应用技能。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能够:1.理解物品价格单位。
2.掌握基本的预算和计算技能。
3.通过购物实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4.学会利用购物计算出物品的折扣率。
二、教学内容1.物品价格单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物品价格单位,如元、角、分。
同时要告诉学生元、角、分的关系,即1元=10角,1角=10分。
2.基本的预算和计算技能: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花费的优惠券,要求学生计算所需的钱数,并选择最适合的优惠券。
3.通过购物实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教师可以组织购物实践,并让学生在购物中体验不同的购物体验,比较不同的商品价格和质量,培养学生的消费意识和购买力。
4.学会利用购物计算出物品的折扣率:教师可以通过折扣测验和实际购物实践,让学生体验和学习如何计算折扣并找出规律。
三、教学方法1.教学前的准备:教师可以向学生预先提供购物指南和商品价格表,让学生提前了解商品价格和单位。
2.课前热身活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完成简单的数学计算和预算练习,来为主题教学做好准备。
3.实践体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购物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购物技巧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消费理念和实践能力。
4.互动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回答,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理解和巩固。
五、教学评价1.通过购物实践,学生能够计算物品价格和折扣率,并能够正确选择优惠券和商品。
2.学生能够将购物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出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
3.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互动交流,获得更好的理解和巩固,并且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折扣问题的本质,并能够熟练解决各种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3.折扣问题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本节课旨在使学生掌握折扣的计算方法,提高其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折扣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商品打折的情况?”比如,你喜欢的衣服在商店进行8折促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折扣问题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折扣的基本概念。折扣是商品原价与折后价之间的差额,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它是商家促销的一种方式,也是消费者在购物时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折扣在实际购物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折扣的计算方法和折扣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复合折扣问题,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折扣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实践活动课教案
《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课教学,本内容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可以从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可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学好此内容,不仅对小数四则运算进行了巩固和灵活运用,也为后继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巩固已掌握的小数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能力目标: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问题。
难点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
学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宽松、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体性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的按照““创设情境”——“比赛验证”——“合作探索”——“实际应用”的思路,步步深入地经历了问题解决的过程。
即创设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境,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数学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竞争,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活动过程:1,创设情景,引起兴趣: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活现象”,还原“生活画面”,摸拟“生活经历”,使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优质公开课件
总价
480元 160元 200元
10
三、巩固练习
2、李奶奶在商店买了3千克香蕉和2千克 苹果。香蕉每千克12元,苹果每千克10元。 李奶奶一共花了多少钱?
香蕉的总价:12×3=36(元) 苹果的总价:10×2=20(元)
36+20=56(元) 答:李奶奶一共花了56元。
11
四、拓展练习
28元/罐份 妈妈买4罐饮料花了8元,如果买12罐这样的
苏教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一、兴趣导入
二、新 授
苹果
8元/千克
8苹果 元/千克
3元/支
9元/本
48元/箱
55元/袋
二、新 授
超市购物小票
货号 171996
商品名 口香糖
单价 数量 金额
9.00 2
18.00
341734
饼干
12.00 3
36.00
337598
牛奶
66.00 4 264.00
饮料需要多少钱?
①:一罐的单价: ②:买的份数:
8÷4=2(元)
12÷4=3(份)
12罐的总价:
3份的总价:
2×12=24(元) 8×3=24(元)
答:买12罐这样的饮料需要24元。
12
五、课堂总结
单价 4.00 10.00 6.00
数量 金额
2
8.00
6
60.00
10
48.00
应付金额:116.00 找零: 34.00
8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是学校购买体育器材的记录表。你能把表 格填完整吗?并说说你用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品名 篮球 排球 短跳绳
单价
小学数学应用教案教学购物时的找零计算
小学数学应用教案教学购物时的找零计算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需要教授学生们如何进行购物时的找零计算。
这是一个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数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本文将讨论如何设计一节小学数学应用教案,通过购物场景教授学生们找零计算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理解找零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找零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进行简单的找零计算,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准备为了能够生动地向学生们呈现购物场景,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教具和材料:1. 大型黑板和粉笔/白板和马克笔;2. 一些货币模型,如硬币和纸币;3. 购物清单和商品价格表;4. 小组活动和实际演练所需的材料。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引导性问题导入话题:“平时我们在商店购物时,都会涉及到找零的问题。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找零的情况?找零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样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其产生思考。
2. 理论讲解(10分钟)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找零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讲解。
可以利用黑板或白板绘制示意图,模拟购物和找零的过程,帮助学生们理解找零的含义。
同时,重点解释找零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找零的方式。
3. 实例演示(15分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找零计算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实际的购物场景进行演示。
在黑板上绘制一个购物清单和商品价格表,然后模拟购买商品的过程,计算出需支付的金额,并展示如何进行找零计算。
可以请几位学生来参与其中,加强互动性和实践性。
4. 小组探究(15分钟)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根据提供的购物清单和商品价格表,选取不同的商品进行计算,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指导,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
5. 总结归纳(10分钟)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进行全班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总结出找零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进行讲解和归纳。
五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五年级趣味数学教案第一课:你喜欢数学吗?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出示情境XXX的店里有一件成本为18元,标价为21元的礼物。
有一个年轻人掏出100元想要买这个礼物,但是XXX没有零钱,于是他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
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于是XXX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XXX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2.小组讨论3.汇报结论4.小结XXX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XXX在这次交易中损失了97元。
5.全课总结教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数学趣味题一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教学目标: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惯。
教学过程:1.出示趣味题老师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学生们积极思考:1.XXX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XXX原有多少钱?2.XXX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多少?3.XXX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多少?如果XXX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多少?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来用△表示?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剪多少次?6.XXX有10本本子,送给XXX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XXX原来有多少本本子?2.小组讨论3.指名讲解4.评价1.同学互评2.老师点评5.小结第三课:数学趣味题二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惯。
教学过程:1.出示趣味题1.XXX在小红左边5米,XXX在小红左边8米,问XXX 和小冬之间有多少米?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游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中营小学于涓
一.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课教学,本内容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可以从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可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学好此内容,不仅对小数四则运算进行了巩固和灵活运用,也为后继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已掌握的小数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能力目标: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
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问题。
难点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
学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宽松、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体性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的按照““创设情境”——“比赛验证”——“合作探索”——“实际应用”的思路,步步深入地经历了问题解决的过程。
即创设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境,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数学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竞争,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成为数学
学习的主人。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活现象”,还原“生活画面”,摸拟“生活经历”,使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所以我首先从生活实际入手,请孩子们观看我们天泰小学第二届义卖会的录像资料,通过看资料和孩子们对义卖会的叙述,使孩子们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并引出这节课的活动主题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2,小组合作,实践活动:
活动一:请孩子们看大屏幕上的九种文具和单价,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购买,并估计一下大约花的钱数,其他同学用计算器或笔算验证,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提问孩子:如果你有十五元钱你将如何购买这些文具?进一步提问:你们如何购买这些文具十五元钱剩的最少?这一环节的设计把孩子们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非“天外来客”而且懂得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活动二:问孩子们还有其它的购物经历吗?如果在超市要买一些天津小站米,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算一算这个有关小站米价格的表格,在结账的时候有没有观察是用什么算的?(有电脑和计算器算的),有一售货员什么都不用,能根据你们填的表格,能很快算出价格,甚至有的时候比计算器还要快,你们信吗?老师进入售货员角色扮演请孩子们考一考我,并且和孩子们赛一赛是我算的快还是他们的计算器快。
这一环节会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学生们都想考倒老师,学习热情高涨。
通过比赛发现整十整百的老师算的快,而复杂的数计算器快,请孩子们猜一猜我用的什么招算得这么快,巩固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从而说明表也是一种计算工具,也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作铺垫。
继而老师考考学生0.5能马上报出来吗?0.7千克?0.08千克呢?等等,然后让学生考一考学生,继而把25千克的价钱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算一算有多少种方
法?用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6.5千克的价钱?强调多种方法要选择最佳的,但前提是结果要对!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生生,师生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活动三:应聘“小会计”活动
为第三届义卖会做准备,学校准备招收一批“小会计”要求计算准确,迅速,经考核优秀录用,同学们赶快参加吧!准备十不同颜色的信封,里面装有三种不同的题目,应聘者自己抽选题目,用口算,笔算或者表答题,不应聘的在旁监督检验,最后为优胜者佩戴标志,使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竞争意识。
这一环节使课堂达到又一高潮,使数学问题又回到生活中,体现了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四:“今天我是售货员”
通过学生调查收集信息,自己制表,找同组同学提问,分角色扮演,看看称职吗?这一活动如果因时间的关系也可作为课下的活动作业。
3.总结收获:请孩子们自己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25千克价格的多种解法法则熟方法佳对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