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练习: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doc

合集下载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8.23 明治维新的举措 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8.23 明治维新的举措 Word版含答案.doc

学案23 明治维新的举措[课标要求]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一、破除旧政治体制1.背景(1)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后确立的明治政府,为改革变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2)明治政府于1868年以天皇名义公布《五条誓文》,要求广兴会议,向西方学习,改革各种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公布《政体书》整顿充实政府组织机构。

2.措施(1)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①举措:剥夺了各藩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使之成为天皇政府的地方官;实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发布建立天皇亲兵法令,组建“御亲兵”。

②影响: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初步加强了天皇新政府的中央集权,推进了日本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①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即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平等。

②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居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的劳动力。

③取消武士特权,武士阶层彻底瓦解并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另一部分成为普通劳动者。

(3)派岩仓具视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名师点拨] “四民平等”取消了职业限制,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二、殖产兴业1.措施(1)大力创办官营企业:1870年成立工部省,接管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企业,兴建铁路。

(2)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用国库资金,设立“模范工厂”,引导民间兴办企业,推动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实行“劝业政策”,通过向私人发放无息贷款、补助金等,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等近代企业。

(4)实行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2.特点:明治政府实行扶植和保护资本家的政策,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名师点拨] 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相比,有显著不同,首先是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其次是政府扶植。

三、富国强兵1.措施(1)明治政府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洲模式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

(2)设立军事院校;按照英国模式建立了近代化海军。

20152016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52016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

以下重要制)A •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I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D .胺考试成绩选拔人才4.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 治 中 这 一现象的是(I ) 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专制B 〔加强思想控制丨C 「防止诸侯割据刁、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

下列哪 官职一(或官员丨)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C | •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5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 匚国并行制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 (诸候国丨)〔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I •强化君主)A L御史大夫 B •刺史(勺:万竞万的现象。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学识水平C •南北朝时期重视公务员的门第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相 地位B •重视儒家思想 C •强化中央集权尸、、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悦:“ 20年来床解抉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

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会议D •发动三公务员产生的悦法不正确的是)A •汉代重视公务员的道德修养 B •唐代重视公务员 出身D •明代重视公务员的门第血统8 •秦11 .有誓词称:二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导的红色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邮政系统,历史上称之为“红色邮政”1基本上与国民党政府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 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些持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 溃。

”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A •金田起义B •定都天京C •天京京变乱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 太平天国尤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丨)A |・|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D |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发 但 的; 魂 不 性主 因资 本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够充分 B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中玉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 '生、私有性正是这D •提出《资政新篇》15•趋势的是丨(男妇” B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用)课时训练: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用)课时训练: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过关·能力提升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请完成:(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特征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材料二中,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

北魏均田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影响:都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

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固有的一种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李安世列传》材料二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2单元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2单元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考点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具体表现。

(1)经济。

①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

①社会阶级关系: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

②上层建筑新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以兼并为主,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4)文化。

①教育: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②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

(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

(2)典型。

①齐国管仲改革。

A.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

B.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目的。

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②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

(2)典型。

①魏国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②楚国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贵族的土地;裁免官吏,削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考点三秦国面临变法的历史机遇1.有利的客观条件。

(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削弱。

(2)中原人士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2.得天独厚的主观条件。

(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1.1 雅典往何处去 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1.1 雅典往何处去 Word版含答案.doc

学案1 雅典往何处去[课标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一、早期雅典的社会危机1.雅典国家的形成(1)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初,提修斯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实行王政。

(2)贵族共和国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拥有最高司法裁判权,并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2.社会危机严重(1)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激化:贵族在政治上把持了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财富,肆意剥削平民。

广大平民受到债务奴隶制的威胁,“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

(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矛盾尖锐:随着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逐渐形成,但他们在社会上仍然遭到贵族的歧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

(3)萨拉米岛危机:公元前600年左右,麦加拉在雅典社会危机加重之时夺取萨拉米岛,使雅典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这一事件暴露了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重点精讲]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各阶层处于怎样的状况?(1)贵族:把持国家经济、政治特权,利用多种方式压迫、剥削平民。

(2)平民:经济上贫困,经常面临沦为债务奴隶的威胁,政治上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3)工商业奴隶主: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没有地位,受贵族歧视。

[归纳总结]当时雅典主要有三大矛盾: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前两对矛盾是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

[重点精讲]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对早期雅典社会的作用。

(1)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2)成为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深化探究探究点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材料小奴隶在为主人服务思考材料图中的主人和小奴隶原来可能分别属于哪个阶级?小奴隶的主人可能是以何种方式使之沦为奴隶的?答案阶级:贵族、平民。

方式:高利贷、土地兼并、债务奴隶制。

探究点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材料对当时统治秩序不满的还有靠经营工商业而致富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考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1)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1)基础:均田制。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作用。

①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农民的负担减轻。

②许多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收入。

考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

(1)政治上。

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平城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

(3)军事上:时受强敌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2.经过。

(1)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迫使群臣接受了迁都洛阳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考点三移风易俗1.措施。

(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门第高下;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与汉人通婚。

(5)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2.意义。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

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此后寺院逐步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2练习: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过关检测.doc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2练习: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过关检测.doc

专题一过关检测(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解析: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否定了拥有世俗政权的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

答案:A2.17世纪中叶英国的思想家哈林顿说道:正像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必然会死亡一样,君主专制政体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必然会崩溃。

这种观点根源于英国()A.资本主义的发展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产生C.君主专制的加强D.宗教迫害的加剧解析:17世纪中叶,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日益增强,他们同推行封建专制的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导致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崩溃。

故选A项。

答案:A3.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出现了有关“王在法上”还是“法在王上”的争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英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封建统治者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的矛盾C.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之间的权利纠纷解析:詹姆士一世鼓吹“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王在法上”属于其理论范畴。

当时英国新的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信奉“法在王上”的法律原则,并通过议会与王权斗争。

答案:B4.托马斯·阿奎那把理性引入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神权理论;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王权至上”。

两者最主要的相同点是()A.借助神学力量,维护君主专制统治B.突出教会权威,推行极端专制C.教权高于王权,王权制约教权D.加剧世俗势力与教权的矛盾解析:B项错在“极端专制”,C项错在“王权制约教权”,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训练: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训练: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专题三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1628年,克伦威尔首次被选入议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此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B.新贵族和农民阶级的矛盾C.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朝的矛盾D.英国同苏格兰的矛盾解析: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朝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并成为英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答案:C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任护国主进行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称帝。

这主要是由于()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B.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C.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D.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解析:题干所述现象都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革命中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使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有一个强权人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两人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故A项明显错误。

B、C、D三项相比,C项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C3.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有这样的描述:“军人们听到拿破仑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一执政时,都高兴得眉开眼笑。

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他们同行中的一个人能够主持国政。

”拿破仑能够担任第一执政的主要原因是()A.法国保王党人急需复辟专制制度B.反法同盟反对法国实行共和制C.拿破仑通过战争赢得了崇高威望D.法国需要强权人物来维护利益解析:督政府统治期间,对内不能平息保王党人的叛乱,对外不能阻挡反法同盟的进攻。

动荡中的法国迫切需要一个强权人物来维护革命成果。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登上法国最高政治舞台。

答案:D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拿破仑对欧洲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A.强化君主制度,此后俄、德、意均保留君主制B.重创俄国势力,使它向西扩张受到遏制C.以武力及法典推广法国大革命的观念D.刺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解析: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他制定的《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影响深远。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用)阶段检测:专题八、九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用)阶段检测:专题八、九

阶段检测四(专题八、九)(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当天朝上下羞羞答答举步维艰地撩开西洋的神秘面纱时,日本举国喊响了全面“脱亚入欧”的口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明开化”的狂潮。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

如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

”——摘编自《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距》请完成:(1)材料中的“文明开化”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并对其进行评价。

(9分)(2)材料中“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是否有道理,请讲出你的理由。

(9分)参考答案:(1)成就: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2)有道理。

理由: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

《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

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

故有学校之设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摘编自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材料二1867年,奕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专题二 商鞅变法.doc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专题二 商鞅变法.doc

专题检测(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答案 B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 C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3.王安石的《咏商鞅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据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A.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B.秦孝公的大力支持C.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D.取信于民,重视承诺答案 D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本题要抓住诗的内容,由“信诚”和“一言为重”可知,商鞅变法注重诚信和承诺,故正确答案为D。

其余三项均不能从诗中体现,可排除。

4.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②自耕农阶层的要求③奴隶主阶级的要求④商人阶层的要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答案 A解析“废井田,开阡陌”使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5.“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 C解析结合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主要反映的是户数的增加,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推荐】新课标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推荐】新课标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新课标】试卷说明1、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格拉底在临刑前,克里托劝他逃走时,他却说:“我决不从任何朋友那里随便接受建议,除非经过思考表明它是理性提供的最佳办法。

”服刑自杀时,他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里托,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这些话表明苏格拉底看重的是A.人的传统知识B.自然万物内在的“理”C.有道德之人自己的感觉D.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2.“雅典民主政体把它的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

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材料体现出作者担忧雅典的民主A.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B.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C.过分强调民主的广泛性D.会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力3.梁启超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中国周代和古希腊前期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5.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三者的共性是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模块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模块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模块综合检测卷(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反映了某一阶级派别的主要经营形式,该派别的主张是(B)①反对贵族特权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③主张实行激进的社会改革④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解析:从图片可以推断“某一阶级派别”指的是工商业奴隶主及“海岸派”,③是“山地派”的主张。

2.(2014·孝感一模)亚里士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因为这次改革(A)A.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B.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C.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D.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解析:梭伦改革通过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等措施,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把雅典从内战的危机中挽救出来,拯救了国家,同时也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未实现了以法治国,故B项错误;C项是梭伦改革对经济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伯利克里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

3.(2015·重庆高三一诊)《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古之吏也。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A.秦人尚未摆脱边地陋俗B.秦国社会治理井然有序C.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D.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解析: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可知秦国社会秩序井然,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秦国的风俗,没有涉及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得出秦国实行的是郡县制,故D项错误。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训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训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专题一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天下六合铸就大秦锐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

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

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材料称颂的是()A.周武王B.秦始皇C.唐太宗D.康煕帝解析:从材料信息“天下六合”等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功绩。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B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关键信息:“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

”题干材料强调科举制注重才学而不注重品行,故B项排除,D项正确。

A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题干反映官员失职的根源还是“不悉其行”,C项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

答案:D3.《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包括()①揭开了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序幕②为北部边境的稳定创造了条件③消除了沙俄侵略中国的野心④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①的叙述显然不正确。

沙俄同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因为康熙帝指挥清军粉碎了其占领雅克萨、尼布楚等地的阴谋,扼制了其侵略行为,但是,它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没有因此而消除,③的叙述也是不正确的。

答案:D4.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①是前提,②是物质基础,③是保障,④是个别时期的政策,不是共性,故B项正确。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训练:专题六 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训练:专题六 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专题六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A.李时珍医术高超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解析:由材料中的“种色夺目”“宝藏悉陈”可以看出是说《本草纲目》的内容详细、全面。

答案:C2.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中国()①铁路建设能力的提高②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③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④实现主权独立自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两幅图均无法体现④,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A3.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根据李四光的理论,我国勘探部门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油田。

这些油田的建成适应了我国()A.改善国际形象的需要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D.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石油成为迫切需要的能源。

大量油田的发现和开采,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答案:B4.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

”这位科学家应该是()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普朗克解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绘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答案:B5.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因斯坦向各国呼吁采取联合的经济制裁制止日本对华侵略;20世纪30年代,当战争阴影在德国呈现时,爱因斯坦呼吁各国人民为和平而斗争。

这些行动表明爱因斯坦是一位()A.极端的民族主义者B.极具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C.狂热的爱国主义者D.创造能力极强的科学家解析:A、C两项说法不符合爱因斯坦;D项说的是爱因斯坦的科研能力,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训练: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训练: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专题四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创造了许多近代中国的“第一”,包括()①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促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④领导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近代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全国举行了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答案:B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两度掌握主题。

”最能代表孙中山两度掌握时代主题的革命活动分别是()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护法运动C.二次革命、护法运动D.辛亥革命、国共合作解析:孙中山提出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均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旧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促成了国共合作。

答案:D3.下图是“甘地在纺车旁读书”。

甘地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由此开展家庭纺织运动。

这种经济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A.打击了英国殖民经济B.实现印度的棉布自给C.促进了印度种棉业的发展D.培养了印度国民平和的心态解析: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文明,这一思想对于号召、组织群众起来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起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A4.凯末尔就任总统以后说:“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

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A.废除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B.彻底收回被列强窃取的国家权益C.为国家建设赢得稳定的环境D.采取措施将国家引入现代化轨道解析:外国干涉军被驱逐出境后,新生的土耳其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检测卷(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检测卷(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单元过关检测卷(一)(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1~2单元)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公元前7世纪,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①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②贵族与平民的矛盾③贵族与工商业者的矛盾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贵族的专权与剥削使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成为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为尖锐,②③正确,故选D项。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能够最终得以确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D)A.独特的地理环境B.杰出的民主政治领袖C.良好的公民教育D.壮大的工商业者群体解析:根据所学,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能够最终得以确立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特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

他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工商业者阶层的壮大直接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进行。

本题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壮大的工商业者群体。

3.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其中最利于巩固统治基础的措施是(D)A.公民按财产多少分享政治权利B.建立四百人议事会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废除债务奴隶制解析: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保证了公民群体的数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4.(2015·扬州模拟)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该项措施应为(A)A.颁布解负令B.发展工商业C.实行津贴制D.财产等级制解析: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公民群体,与材料“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相符,故A项正确;发展工商业属于经济措施,与材料所提及的政治保证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津贴制度实行于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故C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与材料涉及巩固公民群体没有关系,故D 项错误。

【测控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作业: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测控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作业: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卑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实行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公平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实行了迷惑敌人的手段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其他民族实行民族卑视和压迫政策。

答案:A2.《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白()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格外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题干中的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缘由之一。

答案:C3.“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量不足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有充分的思想预备,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选D项。

答案:D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转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公平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C项。

A项有肯定的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3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3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考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

(1)北魏是源于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

(3)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

2.统一黄河流域。

(1)时间: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意义。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考点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尖锐:主要原因是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

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主要是因为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人民起义不断。

考点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孝文帝:深受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魏孝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

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

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

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借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

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

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下列对北魏统一北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C)A.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B.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改变了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D.为各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对“统一北方”的评述,因此说改变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不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
1.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
B.孝文帝热爱汉族文化
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解析:北魏在统一北方之初,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答案:A
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均田制是指政府在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的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个体农户。

答案:C
3.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D.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解析: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可以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故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D
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租调制
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通过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 项。

答案:C
5.《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答案:
C
孝文帝南征
6.观察右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解析: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答案:C
7.下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鲜卑族变成汉族
B.民族矛盾消失
C.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D.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姓氏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鲜卑族的封建化问题,故选C项。

答案:C
8.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新的租调制
D.封建化政策
解析:随着封建化政策的实行,历史上强悍的鲜卑民族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但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材料三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封建化政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内容?概括说明这一改革措施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计口授田”和材料二中的“均给天下民田”归纳两者的相同之处。

第(2)问中的内容可由材料二直接得出,影响应从对当时的北魏和后世两方面的影响作答。

第(3)问依据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对此观点予以反驳。

参考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均田制。

限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3)不正确。

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鲜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历史的进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冯太后、孝文帝)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

……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3)材料三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从材料中找出孝文帝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第(3)问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设问提炼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1)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避开鲜卑族保守势力;平城经济落后,而洛阳是数朝古都。

(2)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使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3)改鲜卑姓为汉姓或改汉姓。

“魏之先出于黄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