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发展战略规划
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合肥都市圈构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范毓灼刘复友程国辉(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安徽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必要性都市圈构建的理论基础源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理论。
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绝不能把影响区仅囿于安徽皖中一隅,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着合肥要从省域以至于更大的区域角度来看待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建成具有省域影响或省际影响的中心城市集结地。
其次,合肥都市圈建设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都市圈概念上一般指以特定的通勤时间为半径,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
发展中的合肥,其自身的辐射力和集聚力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据《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实际居住人口近期(2005年)达200万人,远期(2010年)达300万人。
其相应的腹地和影响区域也在逐步拓展。
合肥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建设强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带动省域经济腾飞的需要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规模偏小,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
安徽省域城市首位度低,中心城市实力不强,省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经济实历程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拓展必将增强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和腹地范围都必然随之发展,以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合肥城市的发展在从“点”走向“面”的同时,都市圈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增强省会城市竞争力,赢得与周边都市圈竞争优势地位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竞争。
谁占有的地域空间和腹地范围越广阔,谁就能在运筹空间和资源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也更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合肥周边东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和昌九经济走廊,北有徐州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徽省边境的一些城市。
合肥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努力扩大腹地范围,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3、整合区域资源,实施联动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进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要求中心城市建设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避免重复建设。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合肥市肥东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肥东产业发展规划导言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不仅直接影响美国的实体经济,也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金融危机在不断地蔓延,进而演变为一场全球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既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也改变了全球经济甚至政治格局。
以国际油价与农产品价格为代表的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全球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美元持续走低,需求下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很难再短期内迅速走高。
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在加速,规模在扩大,层次在提升,方式在创新。
与以往相比,危机引发的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整体转移,众多配套企业跟随大企业(集团)展开布局,形成跟随型产业转移,在承接地“无中生有”,催生新产业;二是产业转移区域集中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行业企业基于市场容量、配套能力向同一地区转移,形成趋同转移,推动承接地产业集群化;三是企业按产业价值链配置资源,将低端生产环节向资源地转移,将战略策划、研发、营销环节迁入中心城市,形成分离式转移;四是转移日益向高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形成技术引导型产业转移;五是跨国证券投资和并购成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重要方式,服务业外包发展迅猛,形成重组型服务化产业转移。
全球经济危机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肥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也为肥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新机遇;为肥东高效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能级、抢占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提供了新机遇;国际金融体系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既加大了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肥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扶持政策,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趋势得以保持,为肥东加大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带来新机遇;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形成泛长三角、皖江城市带开发的新格局,为肥东纳入国家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新机遇。
(2015—2030年)合肥市域最新综合交通规划(图)
• 路外公共停车建设缓慢。
• 老城内停车配建严重不足。
• 缺乏停车差别化管理:停车管理在对
象、时间、空间和价格四维层面上均存 在缺位甚至错配,缺少分时分区分类分 价差别化政策。
中心城区停车泊位供给
泊位类型 结构
泊位(个)
建筑配建/配置泊位
242535
路内 公共泊位
路外
20537 1958
合计
265030
利用在建商合杭客专通道(合 肥-芜湖-湖州-杭州),结合 “上海-湖州”高铁通道规划 建设,实现“合肥-上海”直 接联系,通道时间约1.5小时。
合宁加密:
目前,合宁间仅有一条铁路 客运通道。规划未来目前的 合宁既有高铁通道调整为客 货混跑线路,平行新建合宁 高速铁路(350km/h)。
南京 宣城
镇江
规划人口分布
规划就业岗位分布
全日出行发生吸引量
主城发展趋势
依据现行轨道和道路规划方案,假定私家车 按当前趋势发展,远期交通拥堵由一环甚至 向二环外扩散,重要通道拥堵较为严重,需 要通过加密轨道交通线网缓解交通拥堵、满 足迅速增长的联系需求。
建议:远期进一步加密轨道线网,远景构建 轨道出行为主导的城市客运体系;引导小汽 车合理使用。
区域重大交通枢纽有效提升城市地位 打通与国家级重要通道的衔接 通达城市数量、效率发生质的变化 对外客货运量年均增长率处于国内前列
综合运输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区域运输通道比较缺乏
高等级交通设施较缺乏
重大枢纽集疏运系统缺乏
铁路通达
省内城市
铁路可直接通达 城市
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 南、六安、安庆、芜湖、铜陵、池州、 宣城、黄山
连接陆上丝绸之路:规划合西 高铁线路;
肥东宣布:长临河重点发展!9个镇划入合肥市区!岗集、紫蓬…最新定位曝光!撤县划区新动向你的家乡要升...
肥东宣布:长临河重点发展!9个镇划入合肥市区!岗集、紫蓬…最新定位曝光!撤县划区新动向你的家乡要升...肥东县店埠、撮镇、桥头集长丰县双墩、岗集肥西县上派、桃花、花岗、紫蓬全部划入合肥主城区长临河划入合肥都市区长丰、肥西、肥东撤县划区更近了~一最新!三县9镇划入合肥主城区+都市区合肥的城市格局大变了!主城区面积再次扩大肥东县店埠、撮镇、桥头集长丰县双墩、岗集肥西县上派、桃花、花岗、紫蓬划入合肥主城区还被列入合肥都市区1撮镇、岗集、桃花9镇划入合肥主城根据合肥最新出炉的《合肥市“四规合一”》规划,合肥主城区面积扩大到1226平方公里!合肥主城区范围包括肥东县的:店埠镇、撮镇、桥头集镇长丰县的:双墩镇、岗集镇肥西县的:上派镇、桃花镇、花岗镇、紫蓬镇2长临河、双墩、桥头集划入合肥都市区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店埠、撮镇、桥头集、长临河...全部列入合肥都市区!合肥都市区范围包括包括中心城区、三十头、上派、高刘、严店、三河、桃花、南岗、小庙、磨店、店埠、撮镇、桥头集、长临河、双墩、岗集、巢湖市区、中庙、黄麓、烔炀、中垾、银屏、散兵、槐林、盛桥、白山、同大等城镇,以及巢湖、蜀山两个风景名胜区。
3划入主城,这些镇将迎来大发展!上派、小庙、长临河被列入合肥都市区;撮镇、双墩、岗集划入主城。
对这些镇来说,未来将有大发展!01 将和主城区一起规划建设划入主城意味着这些地方将和合肥4大主城区一起规划建设,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生等服务设施都有望得到提高。
未来经济还将搭上合肥经济高速发展的快班车!02 长临河等区域房价要上涨而随着上派、长临河、撮镇等区域定位提高,会吸引房企入驻,同样房价也会顺势而上。
03 撤县设区更近了对于最新被划进合肥主城区范围的9个城镇:岗集、双墩、撮镇、店埠、桥头集、上派、桃花、花岗、紫蓬来说,即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更是撤县划区的历史性机遇!04 被合肥主城区带动发展将加快推进城区资源优化组合,进一步增强城市整体发展活力。
(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东南大学规划院
交通支撑:道路系统
基于合肥市层面优化本区骨架道路网,加强东部新中心与城市各组团的快速交通联系;龙岗路以 隧道形式通过南淝河,将穿越与进出东部新中心的交通加以适当分离 。
①快慢分离:快速交通与慢行系统形成空间分离组织模式,钟油坊路与绕城高速公路设置高速出入口,提高合肥东部新中心的机 动车对外交通快速可达性;②活力街道:重点对核心区加密路网密度、减小道路宽度,缩小交叉口,通过稳静化措施降低机动车 行驶速度,打造活力共享示范区。
二.生态型小微创客空间:位于田野、湿地、树林中、河流旁的受创意人群钟爱的小型创客组团。
家门口创业
田野里上班
总体定位二:青年中心
依托以青年人为主力军的创客群体,结合华东地区青年群体数量大、购买力强的特点,充分考虑 青年人青睐潮品、喜欢体验式消费、跨区域结伴消费、互动式消费的特征,整合目前即将爆发的 粉丝经济、演艺经济、电竞娱乐经济、主题节日经济等新经济模式,规划建设青年中心。借鉴法 国里尔老城因欧洲青年中心建设而焕发新兴活力的国际经验,利用本区滨水景观、工业遗产等资 源对青年人群的巨大吸引力,将规划区打造为华东青年集聚的活力港湾。
民国特色区
现状住宅 社区文化馆
体育公园
多维生活网络:生态体系
严格遵守城市生态体系要求与南淝河保护要求,综合考虑棕地治理、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生态目标,通过斑块识别、疏风理水、水绿复合,构建地区整体生态框架,形成水绿融合、指
状生长的生态体系。
1 斑块识别
2 疏风理水
城市风道
城市风道
3 水绿复合
四条生长廊道:城市中心生长廊道
城市中心生长廊道规划策略: 通过龙岗路与滨水绿廊串联瑶海湾公园节点与东部新中心, 向北沿龙岗路延伸至新站开发区中心,向西沿龙川路延伸 至合肥南站中心与政务文化新区中心,形成带动合肥东部 地区发展的城市东南发展轴。随着新中心及沿轴公共节点 的建设,塑造城市东部地区的中央景观大道。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09•【字号】合政办[2013]34号•【施行日期】2013.09.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合政办〔2013〕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9月9日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以其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的渗透力,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1-2元集成电路产值能带动10元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进而带动100元左右的GDP增长。
集成电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和市场性双重特性的产业。
在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领域,集成电路在信息战和武器装备中起着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的作用;在经济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集成电路又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人民生活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合肥是全国最大的面板产业基地、家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装备、新能源产业基地,应用市场广阔。
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实现“新跨越、进十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本趋势(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
合肥市“十三五”林业和园林发展规划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林业和园林发展成果
“十二五”以来,大力实施绿色森林增长行动,持续推 进城乡绿化,不断深化林业园林改革,推进了合肥市生态文 明建设,继 2014 年 9 月合肥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殊荣 之后,2015 年 4 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复查验收。 肥西县、蜀山区已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庐江县正积极 申请省级森林城市验收;汤池、黄麓、众兴等 18 个乡镇、 社区获得省级“森林城镇”称号;全市 148 个行政村获得省 级“森林村庄”命名;建设省级森林长廊示范路段 166 公里, 构建了生态良好的生态基底。
—5—
施零星空地绿化 69 万平方米。积极探索立体绿化模式,推 进节地型绿化建设,实施立交桥、高架桥的立体空间绿化, 发展护坡、围栏、墙体的垂直绿化,推广阳台绿化、屋顶绿 化等。
推进林业园林改革,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林权改革进一步创新 全市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确权林地面积 162.26 万亩, 累计核发(换发)林权证 3.81 万本,发证面积 161.63 万亩, 占应发证面积的 99.6%。各地成立林改机构 105 个,组建林 改工作队 1647 个,落实林改经费 804 万元,培训人员 19170 人次。生态林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原来的补偿标准由 5 元/亩提高到 15 元/亩。 积极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全市已成立林业专业 合作组织 62 家,经营面积 8.68 万亩,年产值 12876 万元, 参加农户数 0.46 万户,带动就业人数 1.04 万人,家庭林场、 专业大户,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呈强劲发展态势。林下 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 12.63 万 亩,收入约 1.3 亿元,增加就业人数 3.33 万人,林下种植、 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推进林权 抵押贷款,切实解决林业生产资金不足的“瓶颈”。全市累 计林权抵押贷款 7.39 亿元,抵押面积 8.68 万亩。探索开展 森林保险,全市开展森林保险面积计 24 万亩,总额 100 万
合肥十三五规划
合肥十三五规划
根据合肥市的十三五规划,合肥将致力于实现人民富裕、城市宜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治理有效的目标。
以下是合肥市在十三五期间的规划重点:
一、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合肥的经济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产业集群。
二、城市建设:推进合肥城市功能提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注重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三、人民生活: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推动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四、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五、文化与教育:推动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文化活动供给,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六、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能力,构建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合肥市的十三五规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通过此规划的实施,合肥将实现人民富裕、城市宜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治理有效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奋力跨越赶超、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预计“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美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300亿元,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
财政收入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5.5:40。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领先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合肥市发展战略规划PPT
10
六、空间发展战略
• 1、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了适应“大合肥”发展的需,规划进一步扩大合肥 市区,范围同原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由596平方公里扩大为 1672.5平方公里。市区扩大随即带来与现有行政区划的矛盾,建议进一 步调整行政区划:肥东、肥西两县改县设区,长丰县南北过长,分而治 之,将双墩镇设区由合肥直管。
(3)教育产业化――经济腾飞的翅膀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 一,要采取得力措施把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占领 安徽教育市场,辐射全国和周边省份教育市场,把教育产业发展成推动合肥 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通过教育产业的大发展为合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4)新型服务业――现代化城市的灵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已经 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应该把房地 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
• 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后者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竞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合肥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 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力 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的格局,产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期望到2005 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工业增加 值的比重超过20%。
合肥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合肥市普通高等院校2012—2030年发展规划合肥高校现状:合肥是中国科教名城,“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市目前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巢湖学院共十所公办普通本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两所军校,另有三联学院、新华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及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四所民办本科。
专科院校在此不进行介绍。
合肥未来是要建成区域性大城市的,纵观中国的那些自称或是公认的区域大城市,基本上都是有十五所以上的本科院校,有的甚至有二十所以上,因此,合肥的目标就是建成十五所以上的本科院校(不包括三本、独立学院)!2015—2030年,利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合肥市有六所左右的学院更名大学,同时期安徽省可能有十二所左右的学院更名大学。
同时进行的进行的工作是,某些实力较强的高职,具备升本的能力,争取升格本科院校。
具体目标和规划:1、合肥大学:合肥大学以合肥学院为主体,合并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系部,多学科协调发展,2015年筹建合肥大学,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再通过5—10年的建设,建成若干博士点,同时努力建设1—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2030年,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其地位达到现在水平的济南大学和沈阳大学。
未来的合肥大学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
以服务合肥经济圈为宗旨,为全国闻名的应用型高校。
2、合肥师范大学:未来的合肥师范大学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主体建成,争取在2020年以后建成十个以上的硕士点,在2030年之前建成合肥师范大学,同时建设若干博士点。
未来的合肥师范大学主要以培养合肥地区及合肥经济圈地区的教师为主,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
在师范大学中,仅次于安徽师范大学。
3、安徽文理大学(巢湖大学):以巢湖学院为主体筹建。
2030年之前建设若干硕士点,到2030年左右基本建成安徽文理大学。
合肥总体规划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地形地貌条件分析: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 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 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 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 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 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地形地貌条件对城市 北部和西部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年10月
汇报内容
1、 合肥市概况 2、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3、 规划回顾与评价 4、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5、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6、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7、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8、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9、 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0、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1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2、生态与环境保护 13、市政基础设施 14、城市综合防灾 15、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水资源开源可行性 (1)淠河引水工程 合肥市西部的大别山区,降水量丰富,水质优良。根据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工程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 向非农业供水规模可达到11.67亿立方米。根据水利部门的 意见,合肥市城市取水量可达到4.0亿立方米。
(2)引江济巢工程 开展引江济巢工程,根本改善巢湖水环境(大部分为现有 工程,局部改造); 东移巢湖取水口,提高取水安全性,巢湖水质改善后,作 为城市重要水源。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人口与用地规模均有较大突破; 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带来的新机遇; 市委、市政府提出面向未来的“141”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指导思想
• • • • • 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科学发展) 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条件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优先发展) 突出合肥特色和比较优势 (重点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 (目标发展)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一、规划编制背景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关规定,对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新一轮的修编。
本次修编的根本目的是协调安排近期建设用地,为供电、中小学、环卫、公交、加油站、体育设施等专项预留布点空间,保障城市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发展形态,并对“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实施阶段提出明确建议。
二、开发区发展目标、性质及规划范围、期限1、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发展问题,将资源环境保护与控制作为发展的前提,科学预测人口规模,合理进行空间资源配置;上下协调、左右兼顾,突出特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应对不同阶段的发展问题;突出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以创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二)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三)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四)坚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总目标2、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3、规划区范围开发区规划范围定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区域,包括桃花工业区、烟墩工业园及部分肥西县与包河区用地。
规划区范围控制为84平方公里。
4、规划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建设国内外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二)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三)建设国家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四)建设省内重要的旅游、文化、教育和会展产业化基地5、产业发展战略根据合肥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构想,结合开发区的基础和优势,选择主要产业如下:(1)在制造业领域,应重点支持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日化与橡胶轮胎、食品加工五个支柱产业。
(2)发展高科技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22 JUECE |决策 | 2021. 2·3S特别策划“未来十年是合肥实现新一轮跨越赶超的绝佳机会。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本刊记者 吴明华经济总量过万亿,是一座城市的“成人礼”。
成功破万亿的合肥,大城气象初露峥嵘。
然而,当香槟还未开启时,一场新的城市竞争已经山雨欲来。
“两会”期间,新一轮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受到媒体和舆论的高度关注。
就在此前不久,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也让合肥卷入了“战团”。
尽管合肥官方对此颇为低调,但万亿之后,人们对这座“黑马”城市又多了一份期待和想象。
“合肥迈上万亿台阶,是数字,更是标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迫切需要我们展现更大作为。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万亿之后,合肥将如何“展现更大作为”?在进军国家中心城市的漫漫征途上,合肥能否再次刮起“黑马”旋风?“终局之战”国家中心城市位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由于集中了全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国家中心城市之争也被称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终局之战”。
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
而综合专家的预测,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将会在12~16个之间。
从2020年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合肥排在第20位。
但是排名前20的城市中至少有6个城市等级不高,或者距离现有国家中心城市太近等原因,并不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肥有机会争夺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之后合肥的发展方向,高度概括就是省委提出的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未来,合肥发展要以这个标杆来进行衡量和判断。
省里在这时候恰当提出了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安徽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告诉《决策》。
目前,沈阳、南京、杭州、济南、福州等12个城市已经明确提2021. 2·3 | 决策| JUECE 23出培育或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13•【字号】合政[2011]113号•【施行日期】2011.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合政〔2011〕11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一一年九月)目录一、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二)发展机遇(三)面临挑战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重点行业发展(一)围绕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二)围绕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推进金融创新(三)围绕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建设,切实加快会展业发展(四)围绕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商贸业水平(五)实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工程,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六)实施安居保障工程,稳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七)积极拓展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八)实施旅游名城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九)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十)增强和谐社会能力建设,大力提升社区服务业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一)庐阳区(二)瑶海区(三)蜀山区(四)包河区(五)肥东县(六)肥西县(七)长丰县(八)高新区(九)经开区(十)新站区(十一)滨湖新区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二)创新服务业发展环境(三)实施品牌带动与重点项目(四)建立资金、信贷、土地等复合支撑体系(五)加强人才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合肥城市规划
望 江 路
美 菱 大 道
滨湖新区拥有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望江路、 美菱大道、包河大道构成纵向的城市道路体系, 将滨湖各个片区紧密的联合起来,有效地沟通 了各区之间联系。
包 河 大 道
在合肥市规划建设的12条轨道交通线中,有三条直抵滨湖新区,除1号线外,还有5号线、7号线。 “三条地铁线全部建成后,将推动滨湖新区驶上更加快速的发展轨道”。
对合肥而言,200 6年象征这一个时代 的分水岭,从这时起, 对发展的担忧与焦虑 逐渐被新生与重塑的 美好憧憬所取代,一 个山环城的滨湖,进 而走向长江,融入长 三角的发展之路由此 发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成为全国各地区政府关注的 焦点,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圈的进一步扩容,以及中部地 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合肥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而滨湖新区的建设对于 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践由环城-滨湖-临江城市格局的演变,融入长 三角经济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滨湖新区逐步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 公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研发创 意中心和商业居住中心。 滨湖新区未来在建设六大中心的基础上,还将打 造“一岸三轴新地标”。这其中的“一岸”,便 是沿湖生态岸线。通过打造国家级巢湖风景旅游 名胜区,建设环状滨水生态岸线。将来在滨湖新 区的巢湖岸线边,既有岸线公园,还有滨水主题 公园。而“三轴”,则是行政文化轴、金融商务 轴、市民娱乐轴。 行政文化轴中,将着重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成为 全省新中心,除了正在建设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名人馆等展馆外,同时还将打造建设场馆集中区 其中有规划馆、工业展览馆、农业展览馆、民俗 展览馆、戏曲展览馆、文房四宝博物馆、茶文化 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徽文化博物馆。
《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 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 “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 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 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 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构建全省发展之核心:促进省内城市核心轴带的形成一方
面是合肥以及沿江城市乃至全省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也是 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客观要求。促进合肥于沿江城市之间产 业轴带的形成对于合肥城市的空间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 义。
四、产业发展战略
• 1、目标与方向: • (1).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是合肥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合 肥产业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和方向是全面转向以市场需求为 导向,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逐步推动三次产 业的全方位升级和提高。 • (2).合肥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逐步走向贸工农 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 合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坚持工业化与工业现代 化紧密结合、增加总量与调整优化结构紧密结合,加快工 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现有企业和产品向高附加值、集 约化和高加工度方向演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 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素质。合肥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 个重点是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等 新型服务业。
• 4. 产业发展政策:
(1)规模与效益合肥产业发展要走以效益带动规模壮大的 路子,把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 到突出的位置。 • (2)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3)引资与引智并重 • (4)中小企业的支持与企业集团的张扬 • (5)养科技集群与新技术孵化基地 (6)工业园区的调整布局合肥新的开发区建设,应该实施 郊县发展的战略
六、空间发展战略
• 1、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了适应“大合肥”发展的需,规划进一步扩大合肥 市区,范围同原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由596平方公里扩大为 1672.5平方公里。市区扩大随即带来与现有行政区划的矛盾,建议进一 步调整行政区划:肥东、肥西两县改县设区,长丰县南北过长,分而治 之,将双墩镇设区由合肥直管。 2 、旧城中心的改造:合肥旧城凭借环城公园的绿荫,在我国绝无仅有。 保持密度不再提高,进一步改善环城公园水色和植被,增加绿地,沟通 更多的水面,重点突出和强调以教弩台、逍遥津等为首的一大批三国文 化景点,复一批其他各时代历史景点,充实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通过保护和改善,使旧城由目前密度日益增加的综合城市中心,逐步转 变为主要有旅游中心、商业零售中心、宜人的居住社区和文化服务中心 功能的密度合适的传统城区。 3 、城市新中心的建设:建议在合肥发展新三叶的南部叶片中建设城
合肥市发展战略规划
一、面临挑战
• 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 发展空间受阻
二、现状区域空间格局
• 合肥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 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合肥为西扩所涵 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 合肥与南京——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
• 合肥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 • 合肥与省内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
三、规划区域空间关系
• 1、发展新动力:(1)、全省交通中心(2)、长江三角洲的
发展辐射(3)、科技研发能力突出(4)、自主动力的增强
• 2、新关系――融入长江三角洲:合肥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
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上海的 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内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 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
• 2、空间发展策略:
• (1)合肥的发展应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避免腹地被省域
周边中心城市过多瓜分。由于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芜湖是合 肥融入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因此合肥与芜湖的联动 发展应看作是惠顾全省的合理战略举措。 • (2)合肥现阶段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还是经济结构中的“中 流砥柱”,发展速度体现着整体发展的水平。合肥这一时期一方面需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另一方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中心 功能。 • (3)合肥应坚决避免大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兴建,除大力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之外,积极支持教育产业、金融保险为主的新型服 务业、旅游业、区域物流中心等的发展。
• 3 . 产业发展重点:
(1)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 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合肥要抓住发达国家、地区或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 机遇,把合肥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之城”的远景目标合肥发展制造业主 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先进技术制造业,一是传统制造业,前者如光机 电一体化,后者如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前者是合肥发展制造业 • 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后者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竞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合肥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 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力 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的格局,产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期望到2005 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工业增加 值的比重超过20%。 (3)教育产业化――经济腾飞的翅膀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 一,要采取得力措施把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占领 安徽教育市场,辐射全国和周边省份教育市场,把教育产业发展成推动合肥 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通过教育产业的大发展为合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4)新型服务业――现代化城市的灵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已经 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应该把房地 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 (5)旅游业――急待闪亮的城市名片 (6)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省会与交通枢纽之发扬光大
五、城市总体发展
• 1、时间与规模 • 合肥作为632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区位条件良好,交通
便捷,城市人口将随全国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大幅度增加。 虽然合肥人口增长的具体时限难以准确把握,但大幅度增 长势在必然。作为基本的判断与假设,本次城市发展战略 规划主要研究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城市 人口总量以翻番考虑,可能超越300-400万人。
• 2、主导产业选择:
• 由于合肥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应该采取工业 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发展战略,把汽车及工程机械、家 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把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 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 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 产等新型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并从 中选取一些产业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根据 目前情况,光机电一体化也应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 点发展。
•
•
市新中心区。新中心区容纳由旧城迁出的现代商业、金融服务业、商 业办公、行政办公等功能,争取实现引水入区,使合肥城市建设在引 水入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水进入城市中心区,创造富于极大特色的城 市中心区, • 有效提升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水平。
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 合肥未来要采取更加主动的环境战略,工作重点应放在避 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 把可持续发展牢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有关方面。 在环境总体政策方面,注重如下措施的具体实行:一是在 体制方面要加强综合决策和跨部门的协调,将 可持续发 展充分纳入各部门的发展目标与规划中。二是要继续加强 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与效率提高。三是加大环保投入,特 别注意对巢湖的环境保护投入,同时增加基础能力建设方 面的投资比例,加大监测自然环境的状况和政府决策对环 境状况的影响评价等领域的投入。要加大对环境改善项目 可行性研究的投入,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