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文本合肥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1)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29)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5)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0)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47)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1)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5)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8)第十三章附则 (73)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 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年)》(以下简称“本轮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轮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合肥市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合肥最新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
•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 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优质项目
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产业发展重点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
• 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旅游等
产业布局
• 滨湖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
• 巢湖市: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
• 其他区域:发展传统产业,如家电制造、汽车制造等
信息通信
• 完善信息通信设施,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01
教育
•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 均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02
医疗
• 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 加强基层医疗,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03
文化、体育
• 完善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 加强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05
• 加强规划监测,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规划实施措施
• 制定政策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规划监测与评估体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规划监测体系
规划评估体系
• 建立规划监测、统计、评估等信息系统
• 建立规划评估、调整、修编等机制
• 加强规划实施、政策效果等方面的监测
• 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效果
• 具有巢湖、紫蓬山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品需丰富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策略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策略
•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 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旅游产业链
• 发展特色旅游,丰富旅游产品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 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合 肥 市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2010-2030)-2精编版
靠近小城市和都市区的小城镇可讲污水排 入最近的污水处理厂处理。
新农村社区:雨污合流,采用人工湿地污 水处理、生物塘系统等。
*杭州新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二、排水工程一体化规划
2、处理目标 至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污水处理 率达到100%,外围组团和中小城市 污水处理率达到90%,建制镇污水处 理率达到70%,新农村社区污水处理 率达到70%。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 50%以上。
都市区外围水源地如下:
肥东县:众兴水库,岱山水库、谢塘水库、三湾水库
肥西县:杭埠河、丰乐河,磨墩水库、东南塘水库、潜山水库
长丰县:瓦埠湖,龙门寺水库,陶老坝水库
*合肥市水源构成表 水源
董铺水库 大房郢水库 众兴水库 引淠补源 当地水利工程改造
合计
水量(亿m3) 0.33 0.29 0.18 1.96 0.86 3.62
引淠补源 引江济巢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区域水资源分配图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一、供水工程一体化规划
(2)用水量测算
到2030年,市域供水最高日水量为270万吨/天
*规划区用水指标表 等级
一
都市区
二
小城市
三
一般镇
四 新型社区
范围
9个 28个 360个
用水指标 (L/人·d)
300
250-300 150-200 120-150
卫乡双圩 大兴 迎河
三汊河
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
四、水运港口规划
(2)派河港区
3个作业区,57个生产泊位,年通过能力 780万吨
合肥发展规划
合肥谋划“141战略”新格局新年上班第一天合肥向全球规划设计精英招标的消息引起关切。
现将我市谋划的“141战略”新格局再做详细介绍。
“九条新干线”的高水准设计要求以及具体实施,将使合肥在现有“二环九射”道路骨架的基础上实现高层次跨越——因为合肥“141战略”布局需要新的交通体系来支撑。
“141战略”的空间结构为:“一主城区”,范围为现在的312国道以北,以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为核心的建成区。
“四组团”,整合店埠、撮镇、肥东新城以及肥东化工工业园,形成东部组团;西南组团则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派镇为基础;西部组团以高新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中国科学城;北部组团将整合长丰双墩镇、三十头乡、双凤及庐阳工业区。
“一个滨湖新区”,沿巢湖周边逐步兴建一个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城区。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
实施“141战略”需要城市干道连接。
鉴于此,按照上述城市空间布局及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行全面整合,首当其冲的是对现有骨架道路网中的干道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九条干道资料:1.金寨路连接主城区与西南组团及联系现省、市行政中心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芜湖路——上派收费站,全长14.8公里。
主要交叉口约16个。
2.美丹路、美菱大道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南一环路——飞龙路,全长6.1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1个。
3.马鞍山路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长江中路——机场连接线,全长7.9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3个。
4.望江路西部组团——主城区——东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科学城——二环东路,全长17.4公里,主要交叉口约22个。
5.长江西路连接主城区与科学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西路——南岗收费站,全长14.7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2个。
6.长江东路连接主城区与东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东路——店埠大转盘,全长12.1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4个。
7.荣事达大道连接主城区与北部组团的干道。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合肥2021-2035年规划草案公布,未来15年合肥详细发展规划曝光!我们可以看到合肥未来整体的一个发展目标,全合肥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
冲国家中心城市、每年流入超24万人,骆岗成合肥中心,运河新城、少荃湖与蜀西湖同级,三县或县改区...合肥,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楚风和婉约秀丽的吴韵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生长,凝结成“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永续发展的无限动力。
建国后的合肥,作为“最年轻的省会之一”,短短几十年蝶变为以科教和新兴产业著称于世的特大城市,绿楔入城的扇叶格局成为中国规划教材上的经典范例,“翡翠项链”成为合肥市民的经典记忆。
今天的合肥,正以追赶者的姿态融入长三角、逐梦新时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使命,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2020年,合肥已经站上了“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的新台阶,迎来了历史发展新起点。
面向2035年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合肥究竟应是怎样的模样?这里承载了我们关于合肥未来的无尽憧憬——明天的合肥,将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贡献智慧、发挥才干;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将成为“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将成为“城市治理新标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将成为“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诗意栖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合肥新规划,1核4心9副中心18片区!3月18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合肥未来15年重点发展方向定了。
合肥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2.黄河路与泰山路交口西北角BH16-28 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
3.延安路与辽宁路交口东北角BH16-02 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4.锦绣大道与天津路交口东北角 BH15-35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高新区
5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1.白莲岩路与长宁大道交口东南角 GX04-D-05(ND5)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高新区、 新站区、滨湖科学城15个街坊 控制性详细规划
合政秘〔2020 〕39号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瑶海区
2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1.和平路与明光路交口东南角YH01-E-21 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2.新安江路与钟油坊路交口东北角 YH05-B-14街坊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5.柏堰湾路与长宁大道交口东北角 GX03-H-07(KH7)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合肥市高新区柏堰湾路与长宁大道交口东北角GX03-H-07(KH7)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新站区
1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1.岱河路与大众路交口东南角 XZDZLD-B01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滨湖科学城
1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1.迎淮路与上海路交口西北角BX03-B-15 街坊(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滨湖科学城迎淮路与上海路交口西北角BX03-B-15街坊(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
2.望江西路与枫林路交口东南角GX01-B-01 (SXG-1)街坊(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图则
3.彩虹东路与永和路交口西南角 GX03-B-02(KB2)街坊(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1年2020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合肥总体规划
合肥总体规划合肥市总体规划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合肥市的城市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
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包括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经济结构、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规划。
首先,合肥市总体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发展要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相结合。
这就要求合肥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其次,合肥市总体规划要关注城市的空间布局。
要科学规划城市各个功能区,合理布局产业、居住、商业、教育等区域,促进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例如,合肥市可以将主城区作为商业中心,设立高科技产业园区,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提升合肥市的产业竞争力。
另外,合肥市总体规划要注重交通规划。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城市规划要注重交通的便利性和人性化。
合肥市可以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同时,要合理规划道路、公共交通和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效率和便利性。
此外,合肥市总体规划还要注重老旧小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和提升。
要通过改善老旧小区的环境、改造城乡结合部的交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合肥市总体规划还要注重文化建设。
要通过规划建设文化设施,培育文化产业,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合肥市可以规划建设文化广场、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加强文化活动和文化教育,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总之,合肥市总体规划是为了指导和推动合肥市的城市发展,要关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合肥市的总体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城乡结合部改造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 要关注。
•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 城市交通பைடு நூலகம்应性改造
•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城市建设历程
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 的“小团城”; 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 的“风扇叶”; 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 建设引导的“摊大饼”; 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 的主力集群。
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
规划名称 56版总体规划 79版总体规划
编制时间
1956年 1979年(82年批准)
91版总体规划 1991年(92年批准) 95版总体规划 1995年(99年批准)
规划期
1967 1985年(近期) 2000年(远期) 2000年 2000年(近期) 2010年(远期)
规划城 镇人口 55万 60万 70万 100万 135万 165万
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总体发展规划
新桥空港新城将成为合肥市的新名片 ,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
02
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 现状分析
地理位置与交通
地理位置
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位于合肥市西 南部,紧邻六安市,是合肥都市圈的 核心区域之一。
交通状况
区域内交通网络发达,有高速公路、 铁路、航空和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 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极为便利 ,有利于区域内的物流和人员流动。
ABCD
水环境保护
强化水体保护措施,如设立水体保护区、限制排 污、推行水生态修复等。
声环境优化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噪声控制措施,降低 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
节能降耗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 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01
02
03
公共交通
规划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 体系,包括地铁、公交、 共享单车等,提高居民出 行便利性。
文化娱乐
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 、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 ,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 活。
体育设施
规划建设体育馆、健身房 等体育设施,满足居民的 健身需求。
教育与医疗卫生规划
教育资源
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 各级教育机构,提高教育资源覆盖率和 服务质量。
加强资金监管
03
建立资金监管机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管,防止腐败
和浪费。
社会参与与公众监督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桥空港新城的建 设和运营。
加强公众监督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提高新城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合肥2035规划
合肥2035规划:
近日,网友在合肥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留言,咨询合肥市2018-2035城市总体规划计划什么时候向公众公示发布问题。
对此,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回复。
信件内容:
合肥市2018-2035城市总体规划计划什么时候向公众公示发布?
回复内容:
经国土空间规划处了解,自2018年4月启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至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先后会同各区(市、县)、市直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完成18项专题研究、5项专项规划,启动各分区规划大纲与行业规划大纲编制,期间陆续召开30余场部门对接会和专家咨询会,充分吸收社会各界、各领域专家对合肥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基本形成了2035年城市战略定位、区域协调、发展规模、空间结构、中心体系和交通体系等相关研究的初步成果。
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等文件精神,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拟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0年底前报批,在报批前会组织规划向市
民公示,并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感谢您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次来信。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23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5月3日,记者从合肥市规划局获悉,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掌握在360万人以内,形成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在公共服务方面建成市级中心、片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体系,形成“三环四脉四楔多园”的绿化空间格局。
A空间格局批复明确,合肥市要合理掌握城市规模。
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掌握在3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掌握在360平方公里以内。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禁止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解读: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从空间层次角度,《总体规划》将合肥市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规划层次。
根据《总体规划》,市域包括合肥市域行政区域范围,面积1143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风景名胜区爱护边界,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确定,合肥市城市进展目标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此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1个中心城市、6个区级综合服务型城镇、27个三级城镇、51个重点镇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核”、“一区”、“五轴”的市域进展格局。
在城市规模方面,猜测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掌握在36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名词解释“一核一区五轴”“一核”指合肥中心城区,“一区”指城镇协调区,“五轴”指东、北、西、南、东南五条城镇进展轴。
B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批复强调,合肥市要根据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疏解区域过境交通,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连接。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
目录引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第二节面临的形势 (7)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10)第一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10)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1)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 (13)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5)第四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18)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18)第二节加大耕地补充力度 (19)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20)第五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2)第一节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22)第二节土地节约集约建设模式 (22)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25)第一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25)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5)第三节生态功能分区与调控对策 (26)第七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8)第一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8)第二节加强区(县)土地利用调控 (30)第八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31)第一节构建现代化大城市城镇空间格局 (31)第二节城乡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31)第九章中心城市土地利用 (36)第一节中心城市功能发展定位 (36)第二节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36)第三节中心城市土地空间优化策略 (37)第四节中心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37)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9)第十一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41)附表 (42)引言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处于先行和龙头地位,是城乡建设与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下简称“现行规划”)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省被列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中确定的“三省一市”范围,将直接参与“长三角”城镇群的分工与协作。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
水湖
吴山 高刘
下塘
梁园
石塘
紫蓬
三河
长临河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四、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长临河
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环巢湖四大核心区之一、城乡统筹示范区、商务游憩 文化休闲胜地 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南。
四、发展指引
3、小城市
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 发挥中心作用,有分担城市职能的作用, 应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特色、健全 公共服务、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 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应强化 对周边乡村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积极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企业,依托产 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 群,发展专业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名称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 一般镇
店埠副中心 城区
上派副中心 城区
南岗副中心 城区
双墩副中心 城区
肥东 肥西 长丰
内容
中心城区 店埠 桥头集 撮镇 上派 桃花 严店 南岗 小庙 磨店 双墩 三十头
石塘、长临河、梁园 紫蓬、三河、高刘、 水湖、下塘、吴山
市域城乡分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镇和中心村(社区)等五级等 级。 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滨湖区组成 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南岗副中心城区、
上派副中心城区、双墩副中心城区等四个副中心城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12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见附图8)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第2.1.2条发展策略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推动合淮同城化和合六一体化,加强与皖北城市群的进一步融合,加速与皖江城市带协调,带动全省发展。
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合肥核心城市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创新、升级、转型发展。
2、城镇化发展战略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态、文化和开放创新;坚持通过增量创新带动存量优化,实现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同步提升;坚持城湖共生理念,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巢湖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发展的公平共享,加快推进市民化的同时,因地制宜、务实高效的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坚持区域协调,着力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适度均衡区县发展,有重点培育特色小城镇。
3、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和镇村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产业发展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强产业链龙头项目、价值链高端项目、重大重组项目建设;壮大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发展,形成区域性金融、物流、会展、商贸、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中心。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5、生态发展战略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倡导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格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和各类生态良好地区和敏感区。
加大植树造林,推进森林合肥建设。
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空间管制。
注重生态要素保护,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实行相应的管制措施。
控制水环境污染,加强水环境治理。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设备产业。
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回收利用体系。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第2.2.1条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第2.2.2条城市职能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第三节城市规模第2.3.1条人口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
第2.3.2条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6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集中区以及其他特别政策区土地指标单列。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协调第3.1.1条合肥经济圈协调发展以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契机,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1、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强合肥与六安、淮南的联系,促进合淮、合六工业走廊的形成。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产业国际分工,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地表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改善淮河、巢湖水质。
加强大别山区生态保护,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区域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
3、加强区域交通建设,构筑综合交通枢纽。
以合福等高速铁路、合安等城际铁路、合宁等高速公路为骨架,以新桥机场及重要港口、站场为节点,以普铁、干线公路、高等级航道为网络,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3.1.2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协调发展1、加快合肥发展,发挥“合肥核”作用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集中园区建设,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色和示范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合肥核心带动作用。
2、增强区域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形成合肥与沿江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合肥与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沿江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安徽省的核心增长区域。
3、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以快速客运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快速通道、重要枢纽客运设施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客运铁路网。
以高速公路与高等级公路为重点,加密、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加快形成城乡快速道路网络。
依托合肥港、新桥航空港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港口物流。
第二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第3.3.1条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2020年,市域总人口9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1万人,城镇化水平78%。
第3.3.2条市域城镇体系1、市域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协调区为重点发展区,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形成“一核一区五轴”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1)一级城镇: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360万人。
(2)二级城镇6个,包括巢湖市区、肥东县城、肥西县城、长丰县城、庐江县城、双墩镇。
城镇人口规模为15-50万人。
(3)三级城镇27个,其中巢湖市5个,肥东县5个,肥西县5个,长丰县3个,庐江县4个,市区5个。
城镇人口规模为5-30万人。
(4)四级城镇51个,其中巢湖市8个,肥东县12个,肥西县7个,长丰县9个,庐江县12个,市区3个。
城镇人口规模为0.3-5万人。
以城镇主要职能和特色将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交通型、工业型、旅游型、工贸型和基层服务型等六种类型。
以综合型城镇为发展主体,以专业型城镇为发展特色,以基层服务型为基础,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职能结构。
3、二级城镇发展指引(1)巢湖市区合肥市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基地,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城市。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东北和东南,加快发展合巢经济开发区、居巢经济开发区。
(2)肥东县城肥东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肥市中心城区东部综合性城区。
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西和向南,形成组团式发展形态。
(3)肥西县城肥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肥市中心城区西南综合性城区。
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西北和向东南发展,形成两翼拓展的空间格局。
(4)长丰县城长丰县政治、文化中心,合肥市域北部副中心城镇。
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南和向西拓展,形成聚集发展的空间形态。
(5)庐江县城庐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肥市域南部副中心城镇。
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东和向西发展,形成聚集发展的空间形态。
(6)双墩镇长丰县经济中心,合肥市中心城区北部综合性城区。
镇区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北和向南,形成南北轴向发展的空间形态。
第3.3.3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中心城区—二级城镇—三、四级城镇—中心村4个层次配置。
城镇分别按商业贸易、科技与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类型进行配置;中心村依据《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标准》,配置公共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健身活动场地、养老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3.3.4条村庄建设保护具有传统风貌和人文价值的自然村落,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乡村人口向中心村聚集,逐步减少村庄建设用地。
第三节市域综合交通第3.4.1条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建立以新桥机场、合肥港以及主要铁路、公路客货运站场为枢纽,以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合裕航道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城市综合运输能力,建设国家交通枢纽城市。
建立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圈。
与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高速铁路行程4小时以内;与省内主要城市高速铁路行程1小时以内,高速公路行程2小时以内。
第3.4.2条公路1、公路干线网络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骨架,形成“一环十射”市域公路干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