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组四)一、选择题1 .(2011 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2011 福建文综,4分)《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3.(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4.(2010福建文综,4分)《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七,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5.(2010全国文综Ⅱ,4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凶是A.儒学丧失,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6.(2010浙江文综,4分)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霞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
没立寅蚊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7.(2009天津文综,4分)F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8.(2009全国文综Ⅱ,4分)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古代中国制度高考真题集锦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1.(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2.(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 (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6.(2009年山东文综9)在《红楼箩》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7.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8.(2009年江苏历史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9.(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10.(08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2010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各考点归纳
古代中国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主要政治制度1.(1(2)内容:①分封: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②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室的政令、承担各(3)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
(4)瓦解:①随时间推移,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
②维护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②按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
(3)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进而形成一套国家政治结构;(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嬴政改称“皇帝”;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的职能);九卿是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的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1)郡和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命。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行政制度(1)汉: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开始实行刺史制度。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形成道州县三级制(3)宋:设置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4)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实行行省制度。
2.监察制度:秦汉时期形成宋元时期强化明清时期顶峰。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社会的最早时期,政治制度比较简单和原始,基本上是以家庭和部落为单位。
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形式,社会秩序主要靠社会规范和习惯来维持。
2.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开始于商代,政治制度出现了大的变革。
奴隶制逐渐形成,先商后周逐渐统一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商朝政治制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部族联盟制”和“王室中心制”。
在“部族联盟制”时期,商朝是一个由多个部族和家族联盟组成的国家,各部族、家族各自为政,商王则担任一种协调者的角色。
在“王室中心制”时期,商王逐渐成为国家的主宰,设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周朝建立之后,逐渐形成了已知历史上的最早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对分封制、官制、土地所有权、祭祀制度等进行规范,并逐渐确立了天子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天子设置中央官制,与地方派生出的诸侯国构成中央与地方政治结构的最初奠基。
由于周朝时奴隶所有制未被完全取代,也出现过以奴隶主为统治者的奴隶制国家,如楚国。
3.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西周和东周时期。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官制、地方制度、祭祀制度、财政制度和法律制度。
东周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大量诸侯国相互争夺,并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4. 帝制时代战国结束之后,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
秦始皇推崇法治,规定行政区划及法律条文,制定了全国一律的法律;而汉初则在秦制的基础上加强官僚管理制度,设立了律令制度和阶级制度,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和地方官制的变革,也为政治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最发达、最完备的时代之一。
唐代建立了中央与地方相互支持的制度,方便政府对全国的管理和控制及资金、物资的供给和征调。
隋朝和唐朝尽令举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国际交往,制度逐渐完整,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一(解析)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安徽文综卷,12)下列四图反应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答案:A ①③②④分别是元朝、宋朝、西周、秦朝时安徽的地图。
2.(广东文基,20)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 B.明 C.汉 D.秦答案:A 丞相制度起于秦,其后各朝代沿用。
明初,太祖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废宰相。
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
故清朝不曾设置丞相。
3.(天津文综历史,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唐太宗、康熙帝的皇四子都非嫡长子,宋太宗继位是兄终弟及,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明太祖的太子早亡,明太祖死后,皇位由太子的长子即皇嫡长孙继承,这符合宗法制的规定。
4.(宁夏辽宁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答案:A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5.(宁夏辽宁文综,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答案:B 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
6.(浙江文综卷,14)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C.元代 D.明代答案:B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右图所示相符合。
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7.(浙江文综卷,17)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B。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考真题
【解析】 B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答案】 B
上一页
4.(2010·山东高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 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上一页
【解析】 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 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 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 C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返回目录
1.(2010·北京高考)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 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 )
上一页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 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 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 【答案】 C
上一页
5.(2010·江苏高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 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 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 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B.中书省 D.行中书省
A.宣政院 C.理藩院
上一页
【解析】
“土番”即吐蕃,即今西藏地区。元朝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一页
本单元结束, 谢谢使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3.(2010·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 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上一页 ( )
2010年北京高考试题文综历史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时间的掌握。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大画家;吴道子是唐朝的大画家;李贽是明朝末年的思想家;王祯是元朝时期的农学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项。
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B.王韬C.宋教仁D.胡适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古代史按大类分类汇编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010年山东卷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年浙江卷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
情况的是 C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
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该查阅的历史地图局部是 C w_w w. k#s5_u.c o*m
2010年江苏卷历史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B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的王朝是 D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
要目的是 B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要砸烂一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
时期有 D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010年海南卷历史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39题第5小题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
4分
5汉朝——张骞通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0年广东卷)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古代皇权加强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 A 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B 排除; C 项也不对。
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C .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10年新课标卷)25 .柳宗兀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 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 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
(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的是A.河南、河北B .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o (10年上海历史卷)34.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 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 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历史】2010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精品系列17《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
1、 约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 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又称封邦 建国(封建)。 2、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 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 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 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 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 族微子封于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 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对象: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微子封 于宋) 4、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 朝的统治
2010历史高考专题复习 精品系列课件
17《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 三公九卿 郡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 考试说明要求: • (一)先秦、秦政治制度 •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时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 三 公九卿 郡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二)先秦、秦的经济 • 1.农业的主要耕作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 2.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 3.市场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 (三)先秦、秦的文化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预测
1、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甚延续到今天,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风俗与此有密切联系。它对中华民族 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对我国台湾问题的 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积极影响。 2、着眼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认识创新是一个 民族发展的源泉,古代制度的创新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史就是讲历史上历代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如何对 政治制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联系中共十七大“大部制”体制改革,被普遍认为将是政 府改革的一个新起点,新突破口,它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 能交叉,政出多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预测政治制度创新和实 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将是2009年高考的考查重点。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知识体系构建][要点归纳]公元前21世纪,随着禹建立第一个王朝——夏,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便开始形成了。
夏商周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夏商西周中央 地方 分封制 宗法制 互为表里形成 秦: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 发展 两汉:汉承秦制、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二司、参知政事元:中书省、枢密院、行省制中央地方 顶峰明:废丞相,设三司;内阁制度清: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朝的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西周时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互为表里,构成我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
秦灭六国,建立强大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推行郡县制度,从而确立了中国沿续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继承关系。
同时又要注意汉和唐两朝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强调完善与发展。
历代王朝发展中呈现出两种总的趋势:一是不断加强封建君主的个人专制;二是不断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一种趋势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第二种趋势表现为统一与分裂的演变。
封建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既要肯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指出该制度发展到顶峰后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因素。
一.中央集权制度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的官僚体系。
关于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们需要理解以下几个方面:(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010届高三历史(新课标)联考、模拟最新分类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0届高三历史(新课标)联考、模拟最新分类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组一一、选择题1.(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柳宗元说:“周之兵,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A2.(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不可以在自己领地内A.建立武装B.私铸九鼎C.征派赋税D.设置官员答案B3.(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适当的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和鲁伯禽各为一族,在宗法上毫无关系答案C4.(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 B.主张中央集权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实行分封制答案D5.(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是A.皇权不断加强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汉代宰相位高权重答案A6. (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以下有关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县的长官一律称令②西汉初年地方郡国并行③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④清朝全国划为25个省级行政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7. (2010.安徽省凤阳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月考)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A.参与分晋的“三家”是赵、韩、魏三家诸侯B.三家所分的“晋国”就是西周初同姓分封的诸侯国之一C.春秋末,晋国大权渐渐落在几个诸侯手里,是分封制衰落的一个突出表现D.司马光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高三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含义:周天子将周姓子弟、有功大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原因:①远古部落制度的影响;②周灭商是得到许多部落支持的结果;③根据当时经济、政治条件而实行的为了维护周朝对广阔疆土的统治政策。
〔3〕内容:①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②主要封国:功臣:姜尚,封齐等。
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爽,封燕等。
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
③诸侯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特点:根据等级层层分封,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有利影响:①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不利影响:诸侯在封国内有很大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变化和宗法关系的疏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导致分封制瓦解;【例题】〔2009年广东卷〕“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以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 王位继承制度B. 分封制度C. 三公九卿制度D. 郡县制度【宗法制】〔1〕原因:①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的影响;②将家的血缘关系扩展到国,西周统治者用以维护分封制下的政治联系。
〔2〕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①确立大宗、小宗尊卑关系;②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5〕评价:①实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③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直到今天,其内涵仍表达在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男女不平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外心理等。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一古代政治制度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一古代政治制度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历史二轮复习纲要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二、广东真题:1.(2011?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2.(2010·文综)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3.(2010·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4.(2009·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5.(2009·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6.(2008·单科)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7.(2007·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历史高考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早 期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神权与王权结合。
贰
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国政治制度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在中国,这种 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专制主义: 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体现的是君臣关系; 中央集权: 是相对中央和地方而言的,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
内阁 内侍机构
侍从、咨询 直接由皇帝决定
制约皇权
强化君主专制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设军机处
皇帝
内阁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设军机处
雍正另设
皇帝
康熙另设
军机处
制限
南书房
传 达
议政王大臣会 议
政
制限
令
内阁
知识结构
返回
地方行政体制
朝代 秦朝
地方机构 郡县制
趋势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丞 御太 史
相 大尉 夫
九 卿
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草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皇
尚书省 执行
礼部
礼仪、科举
帝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
刑部
刑狱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影响: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割了
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必 修 一
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10年广东卷)1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10年上海历史卷)34.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34.(2)8226;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2分)8226;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10年上海历史卷)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解析:D。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
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10年上海历史卷)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0年浙江卷)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答案:D 考基本的记忆内容。
1783,清廷册封哲布尊丹巴,颁给金册金印,掌握喀尔喀教务(10年浙江卷)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10年重庆卷)12.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 考查基础知识,②是张骞,④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其政权瓦解。
(10年安徽卷)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10年北京卷)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0年福建卷)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10年山东卷)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 【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10年全国卷2)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0年全国卷2)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操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
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火德”后应为“土德”。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补充】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10年全国卷1)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