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父亲洛阳相会
司马迁的行程及伟大的一生
司马迁的行程及伟大的一生白寿彝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云游祖国各地,访问名山大川。
他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经南阳(今河南南阳县)至南郡(今湖北江陵县)渡江。
他到了长沙(国)的罗县,访问了县北汨水楚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
而后从长沙溯湘江而上,考察了古代传说帝舜南巡死葬的九疑山(湖南宁远县境),又顺沅江而下。
这就是他所说“窥九疑,浮于沅湘”。
此后,他东浮大江,南登庐山。
这一带河流密布,“皆东合大江”,他考察了“禹疏九江”的传说。
随后顺江而下,东南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山上有一洞叫“禹穴”,传说禹王曾逗留过。
司马迁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探“禹穴”。
他后来又回到会稽郡的吴县,登游上了姑苏山,眺望了所谓五湖。
司马迁在游历了江南之后,渡江北上,首先到达淮阴(今江苏淮阴县东南),这是汉朝名将韩信的故乡和封候之地。
他访问了淮阴父老,并从多亲们的口中知道了许多生动的准阴侯的故事。
再后,他渡过准水,沿泗水北上,到达了鲁国的都城(今山东曲阜县)。
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生长的地方。
他拜访问了城北泗上的孔子墓和阙里;还瞻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等等遗物,又看见了在孔子的遗风影响下儒生们按时习礼的情景。
他在这里旅居的时间相当长,处处可以观察到孔子的遗风。
他还特地到齐国的都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去过一趟。
司马迁在游历了齐鲁之后,就转向南游。
司马迁在邹县逗留下来,游览了秦始皇东巡郡县曾到过的峄山。
由此向南,经过齐国孟尝君田文的封邑薛的故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并和父老们谈了话。
他从薛再向南,就到了有名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这是秦楚、楚汉战争必争之地,也是赫赫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
他从彭城向西北,就到了沛郡的沛县(今江苏沛县东)。
丞相曹参是这里人。
丞相萧何是沛郡的丰县(今江苏丰县)人,和曹参同事。
汉高帝刘季曾为沛县泗水亭长,和萧何是同乡。
鸿门宴上的壮士樊哙也是沛县人,当日原是卖狗肉的。
文言文《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二)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货殖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
下⾯是分享的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货殖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其⾷,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死不相往来。
”必⽤此为务,輓近世涂民⽿⽬,则⼏⽆⾏矣。
太史公⽈: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欲极声⾊之好,⼝欲穷刍豢之味,⾝安逸乐,⽽⼼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西饶材、⽵、穀、纑、旄、⽟⽯;⼭东多鱼、盐、漆、丝、声⾊;江南出棻、梓、姜、桂、⾦、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龙门、碣⽯北多马、⽜、⽺、旃裘、筋⾓;铜、铁则千⾥往往⼭出釭置:此其⼤较也。
皆中国⼈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奉⽣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之,虞⽽出之,⼯⽽成之,商⽽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各任其能,竭其⼒,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之趋下,⽇夜⽆休时,不召⽽⾃来,不求⽽民出之。
岂⾮道之所符,⽽⾃然之验邪? 周书⽈:“农不出则乏其⾷,⼯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之原也。
原⼤则饶,原⼩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巧者有馀,拙者不⾜。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功,极技巧,通鱼盐,则⼈物归之,繦⾄⽽辐凑。
故齐冠带⾐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匡天下;⽽管⽒亦有三归,位在陪⾂,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於威、宣也。
故⽈:“仓廪实⽽知礼节,⾐⾷⾜⽽知荣辱。
最新司马迁简介12篇
司马迁简介12篇司马迁简介12篇司马迁简介(1)司马迁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
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
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司马迁简介(2)司马迁字号:字子长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朝代:西汉籍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简评: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尊称“史圣”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司马迁人物作文素材
司马迁人物生平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历史长河亘古不变地流着,带走了多少故事,留下了多少遗憾,还有一串一串再也解不开的疑团。
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司马迁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他对中华民族的奉献究竟在哪里?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时光,沿着司马迁生命的轨迹走进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来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之谜。
龙门生史迁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3]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4]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5]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1] 宦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6]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迁生平经历
司马迁生平经历早年经历汉景帝至汉武帝年间,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诞生。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粟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粟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世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回朝为官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
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
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
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父授遗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洛阳)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行到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
孝之大者——立身扬名
孝之大者——立身扬名孝之大者——立身扬名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司马迁发愤著《太史公书》)公元前110年,距今2127年的一个晚上,在洛阳的一间招待所的房间里,昏暗的油灯下,父亲正卧病在床,奄奄一息,儿子风尘仆仆,满脸的憔悴,泪水在眼眶打转,不断地落下,伏在父亲的病床前,父子两开始了一场生离死别的谈话。
(司马谈)父亲叫司马谈,是汉武帝刘彻亲自任命的太史公,本来是要跟随汉武帝去一同封禅泰山的,却不想疾病缠身,只能留在洛阳养病。
一病不起,只能把自己的愿望嘱咐给他的儿子司马迁。
司马迁刚好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到西南(四川、贵州等地)宣抚当地,回长安(今西安西北)复命,得知父亲病危,马不停蹄赶到洛阳。
我们很难想像25岁的司马迁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走完那段路的。
司马谈握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祖先本是周朝的太史。
......后代中途衰微,祖业将会断送在我的手中吗?你如果能再担任太史,那就可以上承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现在皇上继承汉朝后代中途衰微,祖业将会断送在我的手中吗?你如果能再担任太史,那就可以上承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现在皇上继承汉朝千年以来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典,我不能随行,这是命运啊!是命运啊!我死以后,你一定做太史,当了太史,不能忘记我生前想要完成的论著啊!再说孝道,从侍奉双亲开始,中间表现在事奉君主,最终落实在立身成就功名。
传扬名声于后世,用这来显耀父母,这是孝道中最重要的。
天下人称颂赞扬周公,......孔子编修旧有的典籍,振兴被废弃的礼乐,论述《诗》《书》,创作《春秋》,学者们到现在都以此为依据......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这四百多年中间,明主贤君忠臣死于道义的人士,我作为太史而没有加以论述记载,废弃了天下的历史文献,我为这件事感到惶恐不安,你要记住呀!”听到父亲的临终嘱托,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详细论撰先人所编史料佚闻,不敢缺略。
”司马迁子承父业,后来当上太史令。
司马迁-作文素材
司马迁-作文素材第一篇:司马迁-作文素材司马迁尽管你也曾悲伤,为一个堂堂太史令竟沦落成阶下囚而哭泣;尽管你也曾孤独,在不见天日的高墙铁栅内,没有一个人去抚慰你心中的伤痛;尽管你也曾委屈,在受尽宫刑的时候,还要忍受别人的冷嘲热讽;你也曾绝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你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但是,你没有堕落,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勇敢地站了起来!为了自己的理想,又重新提起笔,著成了流芳百世的《史记》,被近代文学家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论述理想(麦锝城)司马迁是汉武帝的史官,在父亲死后,为了实现父亲的遗志,他开始正式写作《史记》。
然而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灾难降临了:因为李陵事件,他遭受了腐刑,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遭到了摧残。
他想到了死亡,然而在囚室中,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遭遇中获得了自己新的生命动力,他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史记》的创作。
论述生命的意义(麦锝城)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
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谏烈之臣。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
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人生的不公与苦痛。
他选择了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
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
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与日月争光的鸿著巨篇。
可用于“选择”、“转折”、“坚持自我”等话题。
(卢健潮)有一种苟且偷生是高尚的,它叫忍辱负重;有一种低头弯腰是无奈的,只为高尚的追求。
为了《史记》,司马迁抛开尘世的繁琐,放下了个人荣辱,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他让人们明白了什么叫坚忍,什么叫崇高。
他记录了历史,历史也将他永远铭记。
(冯镔华)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年少时就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文学才智,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司马迁努力学习字读书人字,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各种古文,比如《尚书》、《左传》、《国语》这些他都能一一背诵。
后来,慢慢长大了的司马迁前往京城来到父亲身边,而父亲是个好学之人,司马迁才来不久,便劝导司马迁出门游学,想让他踏遍天下去收集民间轶闻古事,若学有所称方能回归家园。
司马迁听从父亲教诲外出游学,辗转全国各地区游历,经过了十来年之后才返回京城与父亲同聚。
回到京城之后,司马迁得以郎中的官职,后来年迈的父亲性命垂危之际向司马迁交代了后世,告诉司马迁祖上先人都是功成名就的,而到了他这一代却默默无闻,虽身为太史,但却没有好好的吧国家历史记载下来,为后世流传,他感到愧疚,然而幸得一子司马迁,所以将此重任委托给了司马迁。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太史一职,同时也接受了父亲交代的任务——着作史书,以传后世。
于是,司马迁开始广招天下人才,其中董仲舒和孔安国就是对司马迁帮助最多的贤人。
在这些贤才的帮助下,司马迁开始着手准备起草史籍,然而就在准备工作正在进行而且讨论的即将成熟之际他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致命同时也是改变他一生的坎坷。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李广利大军护送辎重以出兵打击匈奴,然而汉武帝的命令遭到了李陵的谢绝,不过谢绝之后,李陵请求带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
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但是没想到在路途中李陵之军遭到匈奴大军的围攻,李陵没有抵抗而是弃械投降。
这样的事情让汉武帝震怒,而且朝中之臣也都声讨李陵,但是唯独司马迁却说李陵之功可以抵过,罪不该罚。
说李陵降敌只是缓兵之计,好在敌军内部窃取机密以报汉朝。
但是司马迁这番话遭到反击,最终李陵一家被灭,司马迁也连坐。
本来司马迁是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罪名被定罪的,而依据汉朝的法律诬罔之罪是大不敬之罪,依律当斩。
但是司马迁考虑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父亲交代的遗愿也还没有做好,所以便请求皇帝以宫刑代替死刑。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对司马迁的评论的800字作文
【 - 写作指导】篇一:《司马迁人物作文素材》司马迁人物生平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历史长河亘古不变地流着,带走了多少故事,留下了多少遗憾,还有一串一串再也解不开的疑团。
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司马迁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究竟在哪里?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时光,沿着司马迁生命的轨迹走进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来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之谜。
龙门生史迁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3]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4]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5]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1] 宦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6]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壮年游历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
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
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
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
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史记》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 。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关系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迁简介50字
司马迁简介50字司马迁字号:字子长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朝代:西汉籍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简评: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尊称“史圣”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司马迁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迁回朝为官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
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
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司马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司马迁的人物生平事迹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翻译译文
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翻译译文《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翻译译文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翻译(西汉)司马迁[原文]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
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不听。
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
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
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
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
”公不听。
已济,未陈,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陈。
”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节选自《古文选读》导读本文通过对宋襄公与公子目夷在结盟与战事上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揭示了宋襄公的野心、伪善及其愚蠢的面孔,表现了公子目夷洞悉利弊的政治眼光和善于用兵的卓越才能。
人物语言简洁有力,特别是公子目夷的“祸也”、“祸其在此乎”、“祸犹未也”、“祸在此矣”四次言祸,表现了公子目夷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人物个性得到充分表现。
[译文]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国想主持诸侯盟会。
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
宋公子目夷(子鱼)向宋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啊!”宋襄公不听其谏。
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盂地会盟。
目夷说:“祸事就要从此开始了!国君的欲望已到极点,百姓怎能忍受?”于是,在会盟处,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
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楚国才释放了宋襄公。
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派兵攻打郑国。
司马迁生平大事年表_中国历史朝代
司马迁生平大事年表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司马迁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根据主父偃的建议从茂陵迁民。
司马迁随家迁到京城,跟随侍中孔安《尚书》,跟随董仲舒学《春秋》。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司马迁开始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在鲁地观礼,向南过薛(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回到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到雍地,祭祀五帝,获白麟。
司马谈开始编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到甘泉(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陕西凤翔县),到河东(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
始立后土祠于汾阴(山西万荣县)。
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
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现代阐述
司马迁“发愤着书”说的现代阐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祗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着书”说。
所谓“发愤着书”,是指怨愤郁结,借着书立说发挥疏通。
“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着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中指出: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
司马迁发愤着书,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忍辱奋发,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
第二,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和横暴,同情社会的下层人民,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述往事,思来者,升华了《史记》的主题,这是加害予司马迁的统治者们非始料所及的。
那么,司马迁为何要“发愤着书”呢?总体来看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因为李凌之祸,获罪并且遭受了宫刑之冤。
在他落难之时身边的同僚竟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在获罪这一层面上,他看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一旦你加官进爵,他们就会跟在后面趋炎附势,拍足马屁;一旦你失宠失势,他们也就一个个跟你划清界限,最好是能完全撇清关系,有的更是落井下石。
也许是在他经历了这一人生转折点之后,他清醒地看到,任何人都靠不住,只能自己发奋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名垂青史,以证明自己的国家之栋梁,那才是正确的抉择。
而在宫刑之冤这一层面上,在那个社会观念和道德意识极其扭曲,讲气节高于生命的时代,行了宫刑的人,就等于失去人格尊严,即使在现代,他这样的遭遇也多少会遭到一部分人的非议。
在《汉书.艺文志》中,司马迁有赋八篇,今存仅《全汉文》辑有《悲士不遇赋》一篇。
在赋中,司马迁指斥天道微暗,美恶难分,“里不可居,志不可恃”,他内心是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
史记:司马迁生命的壮怀与悲叹
史记:司马迁生命的壮怀与悲叹公元前110年,汉元封元年,晚春的一天。
洛阳城中,一对父子执手而泣。
这对父子就是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和他的儿子司马迁。
司马氏父子的诀别,开启了一段壮丽的生命旅程,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佳话,催生了逸响千载的皇皇巨著。
司马氏的先辈曾长期担任周朝的史官。
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年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长期担任太史令。
他通晓史籍,精通诸子之学,矢志继承孔子的《春秋》史学,创作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但生前未能如愿。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述父子诀别的情景: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父子诀别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窥看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始动机,就是承袭家族事业和完成父亲遗愿。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华大地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
汉王朝立国后,国家从混乱走向盛世。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原因何在?什么样的治国方略才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两个问题成为当时汉王朝上下关注的热点。
司马氏父子屹立于时代的潮头,他们著史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反思治乱兴替的原因和探索治国安邦的方略。
情感是创作的原始动力,理性思考是将内心热情转化为具体创作成果的必由之路。
司马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炼升华《史记》的内涵,使《史记》成为富于时代风貌,彰显个人思想的煌煌巨著。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正在“论次其文”,专心撰写《史记》。
正当此时,祸从天降。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处腐刑,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修史动机发生了重大转变。
历经磨难后的司马迁,对人生和历史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开始将自己于郁结中体会到的生命激情融入创作中,使《史记》成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历史巨著。
一、李陵:五千孤军战万骑力战覆没迫降敌李陵(?--公元前74年)的事迹主要记录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少卿书》《汉书·李陵传》和《汉书·苏武传》四篇文献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和父亲洛阳相会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司马谈这时候却病了,经过汉武帝的允许留在洛阳养病,正好司马迁从长安匆匆赶去追随汉武帝,在洛阳见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迁在为《史记》写的“自序”里,详细记录了司马谈在“河、洛之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
司马谈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迁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
”洛阳相会,就这样成为这一对钟情于历史学的父子之间的生死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