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1.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什么位置?这几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金属矿产之一的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一般沿增生板块边缘和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气孔和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黑烟囱”、“白烟囱”是怎么回事?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水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生在深海底的奇观—“黑烟囱”和“白烟囱”。
“黑烟囱”是发生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用于渗入海水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生物的生长,因此在“黑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白虾白蟹。
而白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非晶质SiO2成分和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
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用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用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采性、经济合理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气开发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常用地震波的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其次是海底油气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行。
最后是海洋油气的输送,一种是由船舶运输,另一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研究进行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和地球物理测量.属第一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面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和电视等;专项调查手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力、磁力和热流等项调查.114.海洋地质调查方法有哪些?(一)海底地形地貌测量1、回声测深(单、双频)2、多波束测深(三维海底立体地形图)3、旁侧声呐扫描(二维海底平面地形图)(二)海底地层探测1、声学地层剖面仪(浅、中、深)地层厚度、层理结构和地层中异常埋藏体(浅层气、断层、埋藏古河道)2、地震勘探(单道、多道、三维)震源(气枪和电火花)和接收系统(接收器、放大器和记录仪)3、海底地震观测(三)重力测量根据重力异常值推算具有异常密度的地质体及密度变化界面的形状和埋藏深度。
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古海洋学概述古海洋学研究方法古海洋学:生物指标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1.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大洋传送带: 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3.热带辐合带4. 古海洋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 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有孔虫),其中由3组成的,成为(钙质软泥);由2组成的,成为(硅质软泥)() (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3补偿深度()。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3补偿深度。
饱和深度—溶解跃层—补偿深度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古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2与值沉积通量古海洋学:生物指标1.生物替代指标( )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 )放射虫与硅鞭藻( ) 海洋硅藻( )颗石藻() 生物标志物() 不饱和烯酮古温度计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 100μ1,钙质壳,现生种约40个左右, 占总有孔虫的1%;200(侏罗纪)开始出现,新生代 65开始繁盛,对环境变化敏感, 是研究古海洋历史的理想指标;在现代海洋中从极区到赤道按带状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极和极区)1.8℃—31℃;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盐度、不同水层的营养物质浓度、海水密度、 2、O2、共生生物分布、捕食、食物供应等.随温度变暖,壳径变大.随生产力增高,壳径变大2越高,壳体越轻.3.底栖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底栖生活,50μ2,钙质壳或胶结壳,现生种约10000个左右,占总有孔虫的99%,500(寒武纪)开始出现;生活在所有的海洋环境中, 影响因素包括:底质、食物供应、温度、盐度、深度、O2及其与其它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分布模式:(1)水深分带;(2)纬度分带.碳通量对δ13C的影响?4.放射虫:是海洋单细胞微体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40μ0.4,硅质壳,寒武纪开始出现,现生种约400个左右.5.上升流放射虫指数(, ): 上升流标志种与总群落的比例温跃层-表层放射虫指数(,):温跃层标志种(200m水深以下)与混合层(50m水深以上)标志种的比例。
海洋地质学
太平洋
洋底地形
(据E.J. Tarbuck,1987)
第一节 1942年前太平洋盆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
• 瑞典和丹麦的海洋学者都趁着战争岁月发展新的设备并计划环 球考察。瑞典信天翁号考察队在赤道太平洋做过许多新型的地 质观测,包括大规模的详细回声测深剖面以及首批活塞岩芯样 品,揭露沉积物的更新世历史。丹麦加拉底亚考察队专门在大 洋最深的海沟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捞样,并发现了出乎意 外的生物化石。
各大洋面积、体积和平均深度
边缘的安山岩及 花岗闪长岩
少量
大量源于岛 弧的沉积物
红层
大洋盆地演化旋回中的各个阶段图
Ⅳ Ⅴ Ⅵ
威尔逊旋回对大陆构造分析的意义
●一个威尔逊旋回2亿年,意味着相邻的大陆在相同时限内发生 过大致相同幅度的水平运动,从而它所经历的自然地理环境、 距离特定板块边界的远近、以及由此导致的深部热体制、地壳 结构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太平洋值勤的美国军舰 凯普-约翰逊号 指挥官。记录测深 剖面,发现 “平顶海山”(guyot) 海底山脉。1946年发表文 章,提出是已沉没到1~2公里深处的古代沉溺岛屿。对其后几 年的许多地质勘探均有不少影响。
• 战争发展导致了马绍尔群岛北部的原子弹试验。试验涉及到对 海洋地质学的详细研究以及用地球物理技术和直接钻探法对珊 瑚环礁厚度进行测定。获得与许多地质问题有关的关键性资料, 显著地增加了海洋地质人员和设备的数量,对进一步持久的勘 探则永远有用
加利福尼亚海域的测深记录曾由谢泼德和艾默里(1941)绘成 等深线并研究,取过大陆架和陆坡样品,海图标有很多海底峡 谷(submarine canyon、海脊(ridge)和海槽(trough)的显著地 形。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与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三地质学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归纳为主野外调查传统野外调查的工具老三套:(锤子,罗盘,放大镜)现代三件(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持GPS)主要任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典型的野外标本.室内研究:对岩石样品各种物理,化学指标的分析.,各分支学科的分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如构造地质学通常要测地质事件发生时间,构造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岩石学通常要分析岩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等;石油地质学通常要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有机质含量和种类等.样品分析的精确度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地质学研究所使用的通常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常用仪器有等离子质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还会用到一些辅助工具来扩大人类的观察能力,如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广泛使用计算机.2工作程序:证据---推理---模拟---结论证据:将野外的,室内的,前人的和相关学科的成果等各方面获得地质信息都综合起来,并且分门别类,去伪存真.推理:用合理的地学过程将所获得资料串联起来,对地质过程有个初步认识.模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推理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地质过程的原貌,这也是结论是否成立的有力证据.结论:地质学的许多研究属于归纳式的科学. 质的飞跃3原则:将今论古------1830~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harles Lyell)出版了第三卷本的<<地质学原理>>,把理智带进了地质学.赖尔从三个基本点出发:一: 改变地球面貌的力在全部地质历史中就其性质和强度看是一样的,即同一性原则.二: 这些力的作用缓慢,但从不间断;三: 这些缓慢的变化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的积累,就导致了地球面貌的巨大变化.(赖尔学识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地质学的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英国地质学家盖基概括的一句格言: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4基础:均变说: 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的简单重复.X灾变论: 将地壳的演变和发展归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以古论今The pas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四地质学的特点1.归纳式的逻辑推理2.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尺度3. 结论的不确定性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基本特征一地球的表面形状及形态1形状: 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根据人造卫星的资料分析,地球南极与标准旋转椭球体相比约缩进30米,北极则凸出约10米.赤道半径:6378.160KM 两极半径:6356.755KM: 扁率:1/298.252 地球的地表形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部分:1) 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 断块山,褶皱山(成因)低山500---1000米; 中山1000----3500米高山>3500米(高程)丘陵: <500米相对高差200米以内原: 平原高原裂谷:2) 海底地势海岭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度达6000米,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岛屿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岛屿与海沟及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二地球的物理特征.1 密度和压力平均密度为 5.518g/cm3, 实测地表岩石的密度为 2.27---2.8g/cm3, 地球内物质密度不均匀.地内各圈层间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某些层圈处的密度变化尤为明显.地心处可达13.0g/cm3.压力等于上覆荷重量2 重力物体所受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在离心力最大的赤道处,其大小也仅有重力1/298, 因而,可视为地心引力*重力异常:正异常,负异常地壳的重力异常:如果以十分接近地球大地水准面形状的扁球体代表地球,并假设地球内部的物质呈同心层状分布,每一层密度均匀。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
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
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
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
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
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
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
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
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6.8 km/s)、3B(Vp=7.0~7.7 km/s)两个亚层。
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1)物质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岩质及超镁铁岩石组成,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层为特点。
对洋壳和陆壳岩石标本的化学分析表明,陆壳比洋壳富Si,K,贫Fe,Mg和Ca如SiO2的含量,洋壳不足50%,而陆壳在60%以上;再如K2O的含量,洋壳仅为陆壳的1/7。
c海洋地质地理(知识点)
1.知识点:马尾藻海,又称萨加索海,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百慕大地区大致在北纬20~35°、西经35~70°之间,覆盖500~600万平方千米的水域。
马尾藻海围绕着百慕大群岛,与大陆毫无瓜葛,所以它名虽为“海”,但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只能说是大西洋中一个特殊的水域。
2.知识点: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
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411.8万平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342.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
印度洋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
3.知识点:马尔马拉海东西长270千米,南北宽约70千米,面积为1.1万平方千米,只相当于我国的4.5个太湖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4.知识点:马来群岛,也叫南洋群岛,世界上最大的岛群。
它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
该群岛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
总陆地面积2475249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
沿赤道延伸61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3500千米。
5.知识点:台湾海峡是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被称为“海上走廊”。
6.知识点:我国海域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7.知识点:近来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①未固结的沉积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
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S。
③厚度不到5千米的可能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千米/秒。
8.知识点: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中脊顶部及裂谷有裸露的玄武岩。
它是洋壳层的组成岩石。
9.知识点: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6000m的沟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一万多米。
10.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热能通过岩层传导和地热流体对流作用不断向地球表面散失,热流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以大地热流值表征热流状况,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热流值。
山东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重要概念解析
山东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重要概念解析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洋地球的物理、化学、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特征及其演化的学科。
在山东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中,海洋地质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如何理解和掌握其关键概念对海洋科学考研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提高复习效率。
1. 海洋地质学概述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洋地球表层及其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海洋地壳的形成、变化和演化过程,探索海底火山、地震活动、地壳构造等重要问题。
海洋地质学是深入了解海洋地球的关键学科之一。
2. 海底地形和海底地貌海底地形是指海床上的各种地貌现象,包括海底山脉、海沟、海岭等。
海底地貌是这些地形的形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
海底地形和地貌反映了海洋地壳构造的复杂性,也是认识海洋地球的重要依据。
3. 海底沉积物和沉积特征海洋地质学研究海底的沉积物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海底沉积物是在海洋环境中逐渐沉积形成的矿物颗粒、生物遗骸和有机物等。
根据沉积过程和物质来源的不同,可分为陆源沉积物、生物碎屑物和化学沉积物等。
通过研究海底沉积物和沉积特征,可以了解海洋环境变化和地壳演化历史。
4. 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海底地震是指发生在海洋地壳中的地震活动,与陆地地震相比具有自身特点。
海底地震活动与地壳构造的变化及海洋地壳演化有密切关系。
海底火山活动是海底地球上的火山喷发现象,其形成与海底构造及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5. 海洋地壳的演化过程海洋地壳是指覆盖在地球表层的一层海洋岩石,其形成和演化与地幔柱、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密切相关。
海洋地壳的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通过研究海洋地壳的演化,可以揭示地球演化的重要线索。
6. 海洋地质资源和环境海洋地质资源是指存在于海洋底部和海洋底部以下一定深度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海洋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海洋地质知识点总结
海洋地质知识点总结1.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底的地形特征,它包括海底的地形起伏、海底山脉、海底峡谷、海底平原等。
海底地形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所造成的。
海底地形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海水的流动路径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因此,海洋地质学中对海底地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海底地质构造海底地质构造是指海底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形态特征。
在海洋地质学中,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可以揭示地壳板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了解海洋地质活动和海洋资源的分布提供重要的依据。
海底地质构造也决定了海底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因此对海底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海洋沉积物海洋沉积物是指在海洋底部沉积的岩屑、有机碎屑和化学沉淀物等。
海洋沉积物的形成是与海洋环境和地质过程密切相关的,它记录了海洋环境和地质过程的演化史,为了解地球历史和预测未来地质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海洋沉积物中富含大量的有机碎屑和化学元素,对于研究海洋生物的演化和海洋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4.海洋岩石海洋岩石是指在海洋地质体中形成的岩石,它包括火山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等。
海洋岩石的研究可以揭示海底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为了解海洋地质活动和资源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海洋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5.海洋中的地质活动海洋中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热活动等,它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海洋中的地质活动可以造成海底地形的变化,影响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分布,因此对海洋中的地质活动进行研究对于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海洋地质学涉及到海底地形、海底地质构造、海洋沉积物、海洋岩石、海洋中的地质活动等很多知识点,它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海洋地质学的理解,为了解海洋环境和资源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其宽度受地形影响各地段不等。
我国《简明规程》中定义:海岸带是指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界及其邻近陆地、潮间带以及海水运动对于潮下带岸坡冲淤变化影响的范围。
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以及海涂。
2.海滩:海滨是与海直接接触的一狭条地带,介于海岸线与低潮海滨线之间,未固结的沉积物(砾、沙)所组成的海滨称为海滩(beach)。
(是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硅质碎屑组成的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3.河口湾:河口区被海水淹没时称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近岸水体,与开阔海联系自由,其中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排出的淡水冲淡”4.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等。
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地形宽缓,从滨外浅海至洋底,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单元。
稳定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5.无震海岭: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
海岭上无中央裂谷,也没有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其地形不像大洋中脊那么崎岖。
无震海岭上现代活火山比较少见,尤其是没有频繁的地震活动。
6.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河口附近的陆上和浅水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体。
其平面形态为尖顶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或者呈朵状,故名曰三角洲。
7.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CD线又称深海雪线,海底一定深度之上存在碳酸盐沉积,而在此深度之下碳酸盐全部融解,这个深度即碳酸盐补偿深度。
CCD升降史及其事件—四次CCD升降事件(1)白垩纪时CCD线较浅,一般在3600m之下;(2)渐新世三大洋的CCD线变得很深;(3)中新世的CCD线又普遍变浅;到距今10~15Ma,CCD线又回升到3700m;(4)晚中新世至今,各大洋的CCD线一直在急剧增深,目前估计在4500~4900m,成为地质历史上CCD线的最大深度时期。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考试复习海岸带(Coastal zone)是大陆边缘的一个特定地带。
传统(狭义)概念是指特大高潮线至浅水波半波长水深的范围,即从波浪开始作用海底的深度起算向陆地到风暴浪所能到达的地带。
广义海岸带是指特大高潮线至陆架外缘(理由是海面变化)。
最新的海岸带(LOICZ)是指自陆架外缘到海水所能影响到的地方!活动陆缘的基本地貌单元包括: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三大部分,三者被合称之为沟-弧-盆体系。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主要出现于西太平洋的岛弧和大洋盆地之间,多平行于岛弧呈弧形展布,侧坡陡峭,横剖面呈“V”形,也有部分海沟底部较平坦。
在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因为岛弧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或岩浆侵入活动所形成,又被称为火山弧。
岛弧脊轴距海沟轴约150~200km,岛弧一般表现为高热流值、多地震、正重力异常和与海沟伴生等特征。
弧后盆地(边缘海盆)一般认为是由于板块俯冲,造成软流圈地幔次生对流引起弧后扩张作用所致。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 始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终于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方(陆架坡折),坡度很小。
陆架坡折的水深变化在20~550m之间,平均约130m,早期也曾将200m等深线作为陆架的下限(特别是在陆架坡折不明显的地区)。
沿着深海等深线分布的底层流称作等深流(contour current)。
海洋中冷而高密度的水流的流向受海底地形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引力影响。
地球的偏转力推动水流流向盆地的边缘,并沿着海水等深线流动。
由等深流形成的沉积物成为等深流沉积(contourite)。
等深线流主要发育在大陆斜坡处,其流速较小,沉积物多是一系列犬牙交错的薄层,呈纹层状,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在外大陆边缘至洋盆的水柱中观测到底部悬浮体浓度明显较中上层高的水层,称为雾浊层。
高浓度的雾浊层大多与大洋底层径向温盐环流共生。
等深流通常位于水深2000~4000m,流速很慢(5~20cm/s)在大陆隆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把来自陆坡滑塌和浊流搬运而来的细粒或悬浮沉积物进行搬运和再分配,二是可以搅动深海的沉积,形成“雾浊层”。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1)三角洲:是指入海河流所携带的陆源沉积物在入海河口附近堆积所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包括陆上三角洲平原和水下三角洲平原。
(2)最大浑浊带:最大混浊带又叫最大浊度带,是指在河口内,尤其是在部分混合河口,水体底部所存在的含沙浓度明显高于上下游的浑浊带。
27.影响河口发育的主要水动力因素包括河流、潮汐、波浪和风等。
28.简述河口三角洲海岸的主要环境特征。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潮流强度的变化可依次形成三种典型的河口环流类型:盐水楔河口、部分混合河口和充分混合河口。
(1)盐水楔河口(A型)——以河流为主,其环流形式是淡水水体位于高密度盐水之上向海扩散,盐水楔可称为盐水异重流。
在潮周期内,下部盐水楔随涨、落潮流移动,而大部分陆源沉积物随河水由表层向海扩散,咸淡水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界面,由于双向水流切变,界面处有内波产生,并由此造成盐度向上的扩散。
如密西西比河口。
(2)部分混合河口(B型)——潮流作用增大,河流作用减弱,潮汐混合作用使得咸淡水之间盐度突变界面消失,盐度变化呈过渡状态。
在潮周期内,上层落潮流大于涨潮流,下层涨潮流大于落潮流。
很明显,这是因为潮流作用增强,使得向陆运动的流增强,在盐水入侵的头部,形成最大浑浊带,通常会形成河口浅滩或拦门砂体。
(3)充分混合河口(C型)——大潮差、强潮流河口,盐度垂向分层完全被破坏,河口湾被海水控制,此时水流具有侧向运动特征,即湾的右侧涨潮流强,左侧落潮强,来自河流和潮流再悬浮的沉积物随这种湾内侧环流向海扩散。
可以看出,从水动力因素讲,河口类型主要取决于河流与潮汐(流)的相对强弱。
河流强(大),则多为弱混合的盐水楔型河口,若潮流作用强,而河流弱(小),则会出现充分混合型河口。
29.什么是最大浑浊带?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的特点有哪些?最大混浊带又叫最大浊度带,是指在河口内,尤其是在部分混合河口,水体底部所存在的含沙浓度明显高于上下游的浑浊带。
最大浊度带基本上可分出三种成因类型:A、河口环流捕获型、B、潮流冲刷型和 C、潮流捕获型。
海洋地质学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部分岩石圈,具体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四大洋。
3.海洋地质研究调查方法(1)海面调查:1、定位:近岸导航定位(前方交汇、后方交会)、远海导航定位(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2、测深:重锤测深、回声测深3、取样:表层取样、柱状取样、钻探取样(2)海下调查(3)遥测遥感调查(4)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地震探测法、磁力探测法、重力勘探法、热流测量法第二章1.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几个一级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3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为莫和面和古登堡面(还可分为6个Ⅱ级圈层: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大陆厚33km,大洋薄7km,平均16km。
大陆地壳(上地壳)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镁层,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约2850km。
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
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
外核: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海洋地质学复习总结
第一部分海洋地质学概述一、海洋地质学的含义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水覆盖区岩石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
二、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
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研究内容:•在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其地质、经济意义•三角洲、河口湾的研究•大陆边缘的地形、沉积和地质构造•大洋洋底的地形、洋壳构造、岩石组成、成因、历史和演化•深海沉积和地层学问题•海陆相互作用•大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古海洋学)•海洋矿产资源的储集条件和成矿规律的探讨•以海底物质为载体,研究全球变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三、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1.现代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2/3,白垩纪时达4/5;不了解海洋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球。
2.海洋地质学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全世界大陆上沉积岩的分布面积约占陆地的75%,多是古海洋的沉积物。
是将今论古的依据。
现实意义:1.海洋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2.近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3.滨海及浅海固体矿产(砂砾石建筑材料)、近海砂矿、海底煤田、底下卤水;4.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和多金属软泥。
四、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海上定位: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GPS导航测深:重锤测深、回声测深、多波速测深、旁侧扫描声纳取样方法:表层、管状、钻探五、DSDP、ODP、IODP深海钻探计划(DSDP)Deep Sea Drilling Program(1969~1983)大洋钻探计划(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1985~2003)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第二部分海岸带地形一、海岸带地形的含义海岸地形是指低潮线与陆地之间、海洋与陆地两种营力共同作用的地形,因呈带状分布,通常称为海岸带(简称海岸)。
海洋地质复习
八、海岸带一、海岸带和海岸带的分段海岸线: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一般指平均高潮线。
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海岸带:水下岸坡和海滩,以低潮线为界。
海滩:后滨(潮上带,有滩肩)前滨(潮间带)水下岸坡:近滨(波浪破碎带—低潮线,潮下带)外滨(浪基面—波浪破碎带)二、海岸带分类三、海岸带的动力因素1、波浪作用(浅水区)潮汐作用(海面周期性升降,增大波浪作用范围、对泥沙的搬运)近岸海流(波浪传到岸边后会引起岸边水量增高)2、传到浅水区的波浪会破碎,破碎后水体不再按照波浪的规律运动,而是直接作为一股称为激浪流或向岸流,通过离岸向海的回流恢复海面的平衡:海底回流(海水沿水下岸坡流向较深海域,多产生于岸坡较陡的深水海岸);沿岸流(顺岸流)(岸边增水水体沿岸流向下游水位较低方向);裂流(离岸流)(集中于海水表面、沿海岸不连续分布的一束束较强较窄的离岸水流)3、起动流速①砂质(0.05-2mm间)的颗粒需要的起动流速最小,且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间的差距不大.砂粒在流水中搬运最活跃,易搬运易沉积,多跳跃;②>2mm粗颗粒的起动流速和沉积临界流速也相差很小,但流速值本身很大,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砾石很难长距离搬运,多滚动;四、泥沙运动的方式推移、跃移、悬移1、垂直海岸线的泥沙运动(推移)中立线:波浪携带泥沙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返回时运动距离加上重力作用在斜坡上使泥沙运动的距离,即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
岸坡上的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
●影响中立线的因素沉积物颗粒大小、岸坡坡度和波浪强弱。
波浪愈大,岸坡愈陡,颗粒愈粗,则中立点离岸愈远,即位于水深愈大处从A到B,t1与t2差值越来越大,v1max与v2max相差越来越大,v1/v2不变,向岸和向海的位移都增大,但两者差值从负到0再到正。
A中t1与t2大致,v1max与v2max大致,故净位移向海;B中各参数差别加大,但净位移为0,到C中净位移向岸。
江苏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资料海洋地质与海洋生物学重点整理
江苏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资料海洋地质与海洋生物学重点整理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学作为海洋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在江苏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海洋地质与海洋生物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一、海洋地质的重点内容1. 海洋地质的基础知识海洋地质是研究海洋的形成与演化、海底地形与地质构造、沉积作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复习中,应牢固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岩石与矿物分类等。
2. 海洋地质地貌和海底地球物理海洋地质地貌是指海底地形和地貌特征,包括海底山脉、海沟、海岭等。
海洋地质地貌与板块构造和地球物理学密切相关,需要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机制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3. 海洋沉积作用海洋沉积作用是指海洋中的物质沉积过程,包括生物沉积、物理沉积和化学沉积等。
复习时需重点了解各种沉积物的特点、成因以及在地质历史中的作用。
4. 海洋地质资源海洋地质资源是指海洋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
在复习中需要了解海洋地质资源的分布、开采方法以及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性。
二、海洋生物学的重点内容1. 海洋生物分类学海洋生物学的基础是对海洋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复习时需要掌握海洋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标准,了解各个类群的特点和代表物种。
2. 海洋生物生态学海洋生物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复习时需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生境适应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3. 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指海洋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等。
在复习中需要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4.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是指海洋中的各种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药物资源等。
复习时需了解各种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
三、复习建议1. 重点梳理知识框架对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梳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Fancy《海洋地质》重点总结文字版
第一章绪论(颜文3)海洋地质学定义与学科结构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国际海洋地质学发展历史(三阶段:早期/中期/近代)中国还有地质学发展历史(三时期:50-60/70/80年代以来)海洋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前沿(海底构造+海洋资源+海洋沉积与环境+海底观测)第二章海洋学基础(颜文3)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刘/补偿流))海平面变动(几种海平面概念(总/平均/水准面/绝对/相对)/海平面重建方法)第三章海洋地形地貌(詹文欢6)地球内部结构洋中脊与大洋盆地地形地貌大陆边缘与沟弧盆体系地形地貌(陆缘的动力学分类(活动/稳定/转换)机器对应的地貌类型)海岸带地貌中国近海地形地貌海底地形地貌与国际海域划界第四章海底构造(詹文欢9)地壳演变与洋壳起源(大陆漂移学说内容/证据/缺陷)海洋岩石圈结构特征及其组成部分板块构造及海底扩张等相关基本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对流)以及结果(威尔逊旋回))大陆边缘构造大洋中脊构造(洋中脊分段(I-IV级)转换断层/叠覆扩张中心/斜向剪切中心/火山间隔和横向断错)第五章海洋沉积(颜文9)海洋沉积体系海岸沉积河口三角洲沉积(三角洲的分类(水动力/形状/结构成因/粒度粗细等分类…)及其沉积特征)大陆边缘沉积(陆架浅海沉积的类型/特征及举例)大洋沉积(大洋沉积作用的类型:垂直沉降作用/浊流沉积作用/底层流/等深流)第六章古海洋学(李铁刚9)古海洋学概述(古海洋环境主要要素:构造/地球轨道和海洋大气作用(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内容/三要素/存在问题))古海洋研究方法(地层定年方法与技术/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生物指标古海洋学:物化指标古海洋记录:第四纪古海洋与冰后期海洋(前第四纪/第四纪(包括冰后期)古海洋(第四纪古海洋转折期和事件及其成因))第七章海洋地质调查(曾志刚6)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海上钻探和海底取样(钻探/取样设备及技术)水下观测和作业第八章海洋矿产资源(曾志刚6)滨海砂矿海底磷矿/大洋锰结核(物质组成/来源和成因)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热液系统)海底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矿产资源第九章海洋灾害地质(李铁刚6)概念类型(举例及成因)调查防灾减灾。
海洋地质学复习
海洋地质学复习海洋地质学复习课程提纲:绪论海岸带类型与沉积特征海平面变化三角洲-河口湾类型与沉积特征浅海碳酸盐与珊瑚礁大陆边缘与大陆架沉积海底地形、地貌大洋构造深海沉积大洋演化历史—古海洋学大洋矿产和生物资源第一章:绪论1海洋:地球上相互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可以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2洋(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温度、盐度等不收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还得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多由大洋传入,但涨落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4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5内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小,其水文特征受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
6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南海、东海和日本海。
7南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
它具有自成系统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大洋定义:从南极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
8海底热液系统的特点:深部生物圈:极端环境,高温高压,黑暗,伴有热液活动,黑烟囱和白烟囱能量来源:地热,9海洋地质学:对海洋流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海底。
研究内容:在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其地质、经济意义三角洲、河口湾的研究大陆边缘的地形、沉积和地质构造深水大洋洋底的地形、洋壳构造、岩石组成、成因、历史和演化深海沉积和地层学问题海陆相互作用大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海洋矿产资源的储集条件和成矿规律的探讨以海底物质为载体,研究全球变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10 Pericontinental (marginal) Sea 陆缘海: the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occupies mainly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round the margin of the continent.11 Epicontinental (epeiric) Sea 陆表海: the broad and shallow seas occupy extensive areas within the continents. 黄海、渤海第二章海洋沉积物1沉积物循环: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海洋学概述古海洋学研究方法古海洋学:生物指标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1.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大洋传送带: 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3.热带辐合带4. 古海洋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 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有孔虫),其中由3组成的,成为(钙质软泥);由2组成的,成为(硅质软泥)() (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3补偿深度()。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3补偿深度。
饱和深度—溶解跃层—补偿深度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古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2与值沉积通量古海洋学:生物指标1.生物替代指标( )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 )放射虫与硅鞭藻( ) 海洋硅藻( )颗石藻() 生物标志物() 不饱和烯酮古温度计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 100μ1,钙质壳,现生种约40个左右, 占总有孔虫的1%;200(侏罗纪)开始出现,新生代 65开始繁盛,对环境变化敏感, 是研究古海洋历史的理想指标;在现代海洋中从极区到赤道按带状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极和极区)1.8℃—31℃;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盐度、不同水层的营养物质浓度、海水密度、 2、O2、共生生物分布、捕食、食物供应等.随温度变暖,壳径变大.随生产力增高,壳径变大2越高,壳体越轻.3.底栖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底栖生活,50μ2,钙质壳或胶结壳,现生种约10000个左右,占总有孔虫的99%,500(寒武纪)开始出现;生活在所有的海洋环境中, 影响因素包括:底质、食物供应、温度、盐度、深度、O2及其与其它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分布模式:(1)水深分带;(2)纬度分带.碳通量对δ13C的影响?4.放射虫:是海洋单细胞微体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40μ0.4,硅质壳,寒武纪开始出现,现生种约400个左右.5.上升流放射虫指数(, ): 上升流标志种与总群落的比例温跃层-表层放射虫指数(,):温跃层标志种(200m水深以下)与混合层(50m水深以上)标志种的比例。
6.海洋硅藻:硅藻是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主要营浮游生活, 10200μm,硅质壳,侏罗纪开始出现,现生种约100000个左右,光合作用自养。
7.生物标志物: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机C、N含量和同位素;四醚键膜类脂物()8.有机C、N含量和同位素环境意义:比: 海相自生藻类 <8,陆生植物>20,比值越大陆相比例越高 (,1997);氮同位素δ15N:陆生植物及蓝细菌 (~ 0‰),浮游植物 (+3‰~+8‰),δ15N 越轻陆相比例越高。
9.有机碳同位素δ13C:C3植物(25‰~-30‰),C4植物 (10‰~-15‰),越偏负陆源物质输入越高。
10.四醚键膜类脂物():海洋(泉古菌),古菌()的一种,无处不在而且丰富;四醚键膜类脂物( ,):变化的五元环,膜脂组成有赖于温度;(I)—冷水;()—暖;86( 86 )。
11.烯酮的不饱和度——古海水温度。
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1.碳循环替代指标()与古温度计( ) 营养替代指标()δ18O的温盐指标( : δ18O)放射性同位素指标()2.2升高海洋酸化: 全球变暖的“邪恶孪生子”工业革命以来,大气 p 2由280增加到384, 海洋从8.2减小到8.1。
据预测,本世纪末海洋将再下降0.3-0.5——全球大洋正面临着酸化的重大危机。
减弱海洋吸收大气2的能力,对全球变暖产生正反馈。
降低海水中[32-]浓度,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钙质生物的钙化、生理等产生重要影响,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3.12C 13C (13C = 25‰):– 62 + 6H2O + <> C6H12O6 + 6O2– 13C (13C = 1-2‰)– 12C (130‰)4.5.古海洋学研究中的生物替代指标主要有哪些?至少掌握一种古海洋学研究中的物理和化学替代指标主要有哪些?至少掌握一种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前第四纪古海洋记录1.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距今大约55.8年前,在不到10的时间里,突然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全球变暖事件,持续了170,期间深海温度增加约5℃,表层海水温度增加4~8℃,大气2是现在的3-4倍,深海氧气含量严重降低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 ) 。
这次全球变暖事件有≥2万亿吨的碳溶入大洋,海洋上升2000米,许多物种的消亡,造成底栖生物的大改组,最为突出的是30~40%深海有孔虫类的灭亡。
2.南极冰盖的形成问题南极海冰漂浮最早出现在中始新世(45.5)南极陆地冰川活动出现在始新世/渐新世冷事件(33.7)南极冰盖最终形成中新世:2100万年前德雷克海道的开启与南极洲的热孤立3.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问题中美海道关闭的早期证据:4.5 以来加勒比海碳酸盐保存更好-通气增强- 增强-中美海道关闭现代西太暖池建立于 3.6 ,源于印尼和中美海道的关闭。
10.6~11.5“暖池”雏形开始——印尼海道的关闭3.6~4.0前现代“暖池”形成——巴拿马地峡的关闭4.上新世暖期永久“超级暖池”问题在早上新世暖期(4.5-3.0 ),东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很深,东西赤道温度梯度仅有1.5度左右,非常类似现代事件。
从而,现代强赤道东西温度梯度不是稳定而永久的特点。
持续类状态,包括相对较弱的环流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结果并进一步促进全球变暖。
上新世与更新世相比:大洋温度比现在高3-4度;2(350-400)比工业革命前的全新世水平高30%;影响风场和热平衡的东西温度梯度减弱;太平洋温跃层更深、上升流强度减弱;温盐环流更强(即从热带向北大西洋热传输更强);构造因子:巴拿马和印尼水道关闭。
东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地区的逐渐变冷早于北半球大冰期表明冰盖的增长及大气的影响单独不能解释上升流地区的变冷。
温跃层深度/温度的变化才可能是重要原因。
早更新世1.6~1.4时,赤道东、西太平洋的不对称格局最终形成。
5.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在1250-700 期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周期由40 转变100 。
冰期的海洋1.2万年前大冰期:陆地1/3被冰盖覆盖;北半球冰盖厚2~3,甚至4;海平面下降120m;年平均气温下降8º C;大气2浓度180。
2.间冰期/冰期大气2旋回形成机制海洋呼吸2假说:冰期海洋储存2引起 3 在孔隙水中溶解, 碱度增加, 推进海洋对大气2的吸收, 即冰期时2的降低必然伴随着大洋深部[32-]的明显增加。
影响冰期-间冰期大气 2转移的主要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大洋深部的[32-]变化,可能还受到诸如温盐环流和生物泵等效应的影响。
海洋上层水体碳酸盐系统(、2和[32-]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3.推论:类过程与大气2变化之间可能存在耦合关系?4.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扮演的碳汇角色5.末次冰期事件事件冰消期的海洋1.新仙女木期事件()2.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升高领先极地冰体积消融2-3冰后期的海洋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不仅出现在冰期,也出现在间冰期和冰消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准周期”事件,是冰期事件的表现形式,只不过冰期时信号强、间冰期时信号弱而已。
., 1997,思考题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的海洋环境特征?南极冰盖的成因机制?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过程?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含义?冰期的海洋环境特征?冰期-冰后期的快速(亚轨道事件)气候波动?海洋地质学之海洋灾害地质海洋灾害地质的概念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与成因海洋灾害地质调查防灾减灾思考题:请简要说明3种海洋灾害地质成因及危害了解海洋灾害地质探测技术海洋灾害地质的概念1.概念:海洋灾害地质主要研究海洋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成因机制,研究各类海洋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成灾过程,从而为海洋地质灾害的灾情评估和监测、预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与成因1.2.各成因类型危害性分析构造活动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主要包括地震、活动断层和火山等。
它们不仅可能对沿岸建筑物和海洋构筑物造成直接破坏,而且地震可能引发海啸,还可能诱发崩塌、泥石流、浊流、海底浊流、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
重力(斜坡)作用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主要包括崩塌、泥石流、浊流等,往往是在地震或暴风浪作用下触发成灾,可能对海岸建筑物和海洋工程造成直接破坏。
侵蚀-堆积作用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为海岸和海底侵蚀、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质体,包括海岸与海床侵蚀、河口与海湾淤积及沙波沙脊等活动砂体,它们都可能对海岸建筑物和浅基础的海底构筑物造成破坏。
海岸(海洋)动力作用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主要包括海岸侵蚀、海面上升、海水入侵、风暴潮、海啸等。
海岸侵蚀使土地损失,引起海岸环境恶化;海面上升使沿海低地受到海水侵淹的威胁,洪水和风暴潮加重,海岸侵蚀加剧;海水入侵使沿海地区淡水水质恶化,土地盐渍化,生态环境恶化;风暴潮、海啸可以引起海岸强烈的侵蚀或堆积,摧毁海堤、房屋,可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
特殊地质体(岩土体)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是指泥底辟、易液化砂层、软土夹层、生物岩礁、气体液体矿床、古河道、古侵蚀面、浅埋起伏基岩等特殊的地质体或岩土体,它们本身不具有直接的破坏能力,属潜在灾害地质类型。
人为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港口、航道淤积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等,是人为因素为主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多数发生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沿岸地区。
如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灾害;又如人工海滩采砂,可能引起或加剧的海岸侵蚀灾害,等等。
3.活动性断层通常将在第四纪有活动的断层称为活动断层,并按活动时代不同分为4类:早更新世活动断层、中更新世活动断层、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和全新世活动断层。
根据断层距海底的深度不同,将断层分为:海底、浅层(距海底30m以内)、中层(距海底30-100m)、深层(埋藏深度大于100m )形成原因:地壳活动和沉积作用引起地层的错动。
危险性:断层引起的地面错动及其伴生的地面变形,往往会损害跨断层修建或建于附近的建筑物,同时断层还会导致海底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对海洋工程危害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