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
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策略与方法
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策略与方法语文教材在中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因此,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策略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一些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内容广泛贴近学生生活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应该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关联。
传统的教材内容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现实感。
因此,在教材设计中,应该加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和素材,如当代文化、社会问题、职业发展等。
这样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材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教材偏重对语言的解释和分析,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应用。
因此,在教材设计中,可以引入一些综合性的任务或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写作、辩论、演讲等。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工具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材常常依赖纸质教材,缺乏新颖性和互动性。
因此,在教材设计中,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工具等,丰富教材的形式。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学生。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的教材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因此,在教材设计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应该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想_4459
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是事实。而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 几代人。形成这种痼疾的根源是什么?出路在哪里?影响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是很复杂和多方面的, 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我们认为首先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学语文 教材的编写、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中学语文的教法与学法的改革等四方面的问题。
第三,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传授知识即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工具,也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成果。为此,我们把语文能力训练作为教材体系的经线,以传授知识为纬线 ,经纬两线交结处组成训练点(即课本中的单元)。在单元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 织教学活动,这就辩证地处理了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中的关系问题。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基础知识( 共三个方面,20个分项,90个知识点)归纳组合为40个专题,分别编入课本中,以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
21世纪我国的人才观,首先而且最根本的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为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迅速地 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的母语,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母语教学,21世纪将向它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它应为提高 全民族的素质的伟大目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情操陶 冶方面。这个基础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2.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这个基础正是保证学 生能顺利地掌握文化科学技术的前提条件;3.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语文学科 的特点与优势,便于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训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础正是有效地开发国民 智力的有力保证;4.对学生传授知识方面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 欲望与学习兴趣的最生动的契机。有了以上四方面的良好基础,将使学生形成坚实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掌握 一把打开科学文化大门的金钥匙并能终生受用。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逆向设计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逆向设计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也是新时代语文教科书建设的价值理念,其中的练习系统要以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进行逆向设计。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语文课程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加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多方位的建设。
核心素养导向下练习系统的设计思路,需要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具体的人,从信息驱动的知识训练转向立德树人的素养培育,从注重文本合理解读的结果转向侧重阅读策略习得的过程。
本文就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逆向设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练习系统;逆向设计引言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需要全面渗透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其中具体提出需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出语文课程的评价功能,重视评价的交互性和多元化,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借助于课程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评价方式,教师要利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来构建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完成语文作业,体现出语文学习进度与课堂学习需求,以此作为调整语文教学进度与方案的重要依据,挖掘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知自己,展现出语文作业设计的教育功能。
同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拓展课内语文教材内容,实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同时,拓展自身的语文知识面,为之后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奠定稳固、扎实的基础。
1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有着直接的关系。
只有当一名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时,其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这一学习内容的钻研中,从而获得高质量学习效果。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洪宗礼: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
洪宗礼: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400)this.style.width=400;">在苏、沪、浙、鲁四省市理论研讨会上讲演洪宗礼,当代教育家,1937年生,江苏丹徒人,1955年毕业于丹徒县宝埝初级中学,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丹阳中学高中部,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
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全国中语会第三、四、五届理事,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和特贴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持编务会做了一辈子语文老师,前20多年教书,后20多年编教材,在江苏中学语文界,洪宗礼这个名字,可说是无人不知。
洪宗礼从研究、继承语文教育界前辈的思想精髓开始,吸收吐纳,融会创新,终而蔚为大家,构建了新的“语文教学殿堂”。
初秋时节,我们慕名采访了洪宗礼先生。
问:洪老师,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参加了三十多年的教材编写,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您这样做?答:教材是教学之本,尤其是母语教材,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人类文化的载体,教育后代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行的中国语文教材,虽有不少应当继承、发扬的传统,但其中存在的积弊甚多:诸如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淡化人文,片面追求语文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内容繁难偏旧等。
教改要向纵深发展,教材不改革是不行的,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的创新体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问:您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又进行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它的意义何在?答:一部教材没有理论支撑是“立”不住的,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国家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联合海内外1 6所院校的75位专家,对中外有代表性的21个国家和地区(含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母语教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纵横比较研究,为中国人打开了能观摩到世界主要国家母语教材建设的千姿百态的窗户。
创造21世纪中国特色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开创创新教育有感
(此文于2000年12月获省三等奖)在教学实践中,21世纪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什么?我认为是四大潮头的有机统一的结合体。
第一,是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第二,是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第三,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第四,是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
我们中国小学语文教改,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这种民族复兴潮流,也是四大潮流的有机统一:第一,是改革开放;第二,是经济起飞;第三,是国家统一;第四,是文化复兴。
面对这种时代潮流和民族精神,21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改走什么道路?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现代化与民族化统一的大道”,创造21世纪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新体系。
更切近地说,我们要进一步具体探索:怎样通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的途径,达到强化素质教育,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目标。
这里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富于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模式?积上下五千年研究探索,我认为文章要做在六个结合上,努力开出民族化与现代化统一的“六朵金花”。
第一,文道结合的素质教育。
当前特别应当注意突出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三个结合点:一是掌握祖国母语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爱国主义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善于自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第二,情理结合的教学过程。
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育,继承发扬了“从孔夫子到叶圣陶”开创的中国语文教育优良民族传统,走出一条情理结合的大道;把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与科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把审美情感与智力发展,把右脑开发与左脑开发有机地结合。
第三,读写结合的教学结构。
在这方面,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其基本经验与精神实质就是:把读与写,语言的内化理解活动与外化表达活动,乃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训练,全面发展。
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到三个加强:加强朗读的训练;加强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21世纪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丛书”序
“21世纪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丛书”序作者:田慧生来源:《语文建设》2013年第07期语文课程改革以来,人们的语文课程理念逐步得到更新,关注和研究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成为新的聚焦点。
站在语文课程改革第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正在努力探索语文课程学习指导的方式和方法,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不少语文教师缺乏全面系统的语文课程学习理论基础,对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指导往往事倍功半,收效不大。
这已经成为当前继续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王光龙教授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开展了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指导”的研究,并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他策划和主编了这套“21世纪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丛书”。
与已经出版的语文学习研究类书籍相比,我以为这套丛书在整体开发设计和分册内容呈现上,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探索构建了语文课程学习指导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程是近代教育发展的产物。
从1904年清政府“癸卯学制”颁布,语文学科独立设科算起,我国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有100多年了。
由于学习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的不同步,对语文学习理论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对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
就语文课程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从课程、教材、教学和教师角度进行研究,而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研究并形成系统理论成果的不多。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为语文课程学习理论的全面、系统研究提供了历史契机。
语文课程学习问题的系统理论研究,既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构建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着眼,合理规划专题,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语文课程学习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大系统。
这套“21世纪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丛书”,将语文课程学习指导理论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一个子系统为一个研究专题,一个专题的研究成果分编为一个独立分册。
本丛书包括《语文课程学习论》《识字写字学习论》《阅读学习论》《文学作品学习论》《阅读方法指导论》《写作学习论》《写作方法指导论》《口语交际学习论》《语文综合性学习论》《语文学习心理论》《语文学习指导论》《语文学习评价论》等十多个分册。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创新思维与实践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的浪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创作也在不断演变,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首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
传统的纸质书籍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文学载体,电子书、网络文学、手机阅读等新媒体形式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表达方式。
作家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作品,与读者进行更直接的互动,实现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快速连接。
同时,随着影视、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融合,文学作品也开始涉足跨界创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其次,创新思维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和题材,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经验的呈现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们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手法,揭示出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和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类在面对生死、痛苦和希望时的坚韧和勇敢。
韩寒的《后会无期》以年轻人的视角,描绘了当代社会中的迷茫和困惑。
这些作品不仅在题材上与传统文学不同,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引发了读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深思。
此外,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创新还体现在对于语言的运用上。
作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语言,而是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表达方式。
他们运用网络语言、方言、外语等多种语言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使作品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语言环境。
例如,韩松落的小说《风声》中运用了网络用语和网络流行语,使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这种对于语言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形式,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最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还体现在对于文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上。
传统的文学以娱乐、教育为主要功能,而在当代社会中,文学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此。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创新与实践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创新与实践1.简介人教版语文教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编写以来,一直致力于创新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创新与实践方面的亮点和特色。
2.精选文本人教版语文教材注重挖掘优秀文本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经典文本选编,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作品和作者。
既有经典名著,也有当代优秀作品,深入挖掘国内外文学作品,丰富教材内容。
同时,教材还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文本,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人教版语文教材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材中引入了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探究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此外,教材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4.注重阅读素养培养人教版语文教材不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阅读训练题目,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材还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通过选材和训练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
5.情感教育融入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文本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
教材中的文本充满人情味,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对他们的情感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6.实践活动与技能培养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实践活动的设置上有独到之处。
除了传统的写作、朗读等活动外,还引入了演讲、辩论、表演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教材还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如写作技巧、阅读技巧等,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7.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人教版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丰富的教材内容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
教材中的课外拓展活动、综合应用题等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8.总结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创新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广泛系统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探索高中语文教材的创新与改革
探索高中语文教材的创新与改革2023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高中语文教育也开始进行创新和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教材的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涉及人的情感、思维、文化等多个方面,还需要配合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教育。
因此,高中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的更新和拓展,还要重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和创新。
一、语文教材的创新高中语文教材的创新要注重以下方面:1. 丰富的思想内涵现代高中语文教材应该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加强对学生思维和品德教育的引导。
同时也要涵盖更多的现代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2. 连接历史与现实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聚焦于文学经典和文化传承,缺乏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材应该加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现实思维能力。
3. 融入多元文化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高中语文教材也应融入更多元、更国际化的文化元素。
这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和交流方式,拓展视野。
二、语文教学的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注重以下方面:1. 推广互动式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注重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缺少互动式教学。
班级内的讨论、交流、互动、合作式学习等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
2. 实现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都不同,因此,个性化教学是尤其重要的。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风格和能力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消化语文知识。
3. 引入新型技术手段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会使学生更感兴趣和投入。
例如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虚拟教学等,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更好地促进师生交流与合作。
三、高中语文教育师资队伍的改革高中语文教育师资队伍的改革应该注重以下方面:1. 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自我提高是需要的。
探索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与改革
探索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语文教育也开始进行创新与改革。
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和教育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索中小学语文教材创新与改革的方向与意义,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实践案例。
一、创新与改革的方向语文教材创新与改革应该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特点。
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1. 多元化的文本类型:传统的语文教材主要以文言文和现代散文为主,忽视了其他文本类型的重要性。
新的语文教材应该呈现多种多样的文本类型,包括小说、诗歌、新闻报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文本类型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的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 引入互联网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语言文字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新的语文教材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在线阅读和研究,通过观看优秀的语言表达视频、参与在线写作社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案例分析1. 新的课文选取:语文教材的课文选取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用语言去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2. 多媒体教学资源:语文教材的配套资源也需要创新与改革。
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等,使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 学科融合教学:语文教材的创新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在实际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一些科学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等来掌握科学语言的规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创新与改革的意义语文教材的创新与改革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多元化的文本类型和实践案例,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理念与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中学语文教材的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介绍几种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文本多样化设计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往往以文言文为主,内容单一,缺乏足够多样性的文本。
创新的教材设计要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涵盖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时代的文本。
例如,可以引入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文章、社交媒体文本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更多元的语言表达形式。
同时,还可以通过选取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等特色文本,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二、情感教育融入设计传统中学语文教材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创新的教材设计应该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
可以通过选取感人的故事、情感丰富的诗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章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情感的震撼与共鸣。
同时,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情感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关注他人情感、培养情绪管理的能力。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视角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开展讨论、提供多个视角的文本等方式,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辨析和评价。
四、跨学科融合设计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通过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跨学科项目学习。
例如,可以融入历史知识,通过阅读历史文本,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也可以融入科学知识,通过阅读科普文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五、个性化学习的引入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应该注重个性化学习的引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语文教育中的创新与探索
语文教育中的创新与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其中语文教育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人文关怀。
为了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语文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包括拓宽课程范围、更新教材内容和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语文教学应该抓住时事热点,紧跟时代发展,引入跨文化交流、科技发展和社会问题等新领域的知识。
例如,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增加对当代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和思考当下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此外,通过引入新的教材内容,如经典文学作品的原文鉴赏、古籍的解读和现代研究成果等,使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多元文化视野。
其次,语文教学还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互动和探究的机会。
因此,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问题导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语文教学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阅读、线上讨论和创作平台等活动中,拓展学习渠道。
二、评价体系的创新语文教育中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知识的考核。
传统的语文考试往往过于侧重于记忆和填鸭式的题目,对学生的创新力和思辨能力缺乏考查。
因此,可以引入开放性题目和探究性课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此外,可以采用项目制评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完成项目来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三、文化传承与现代融合的创新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文化传承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应该被孤立地传统,而是要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对古代文化的背景解读、与现代社会联系的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现代价值。
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在当今教育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思路,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期待。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寻求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应当积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扮演诗人,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拓宽自己的视野。
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后,让小组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资源和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比如在讲解《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可以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园林的美景,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发布学习资料、布置作业、进行在线答疑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学习心得。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作文更有真情实感。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文中的道理应用到生活中。
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方法与策略
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方法与策略语文教材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材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创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方法与策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一些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一、多元化的文本选择传统的语文教材通常只包含经典文学作品,忽视了现代作品和其他文本形式的重要性。
创新的语文教材应该包括多元化的文本,如小说,诗歌,戏剧,报纸文章等。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注重学生实践与体验创新的教材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传统的教材设计方法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但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分析和演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的教材设计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材通常只着眼于文本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
而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文本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和创造力。
四、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材设计应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材很少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学生往往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而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比如,在文学作品中引入历史和哲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科学习能力。
五、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创新的教材设计应该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材设计往往是以整体为单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步入21世纪,桂花雨语文教案的新思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语文教育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而桂花雨语文教案,则是在新时代下的一种全新的、创新的教育思路。
桂花雨语文教案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发现,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太过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
而桂花雨语文教案,则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桂花雨语文教案的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现今的学生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体验。
而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这些情感和体验的表达和分享。
桂花雨语文教案中,则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纳入教学范围之内,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写作,激发学生深刻思考,并将所思所感转化为有意义的文字作品。
2.打破常规境界,开拓思维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而忽略了语文思维的更深层次。
桂花雨语文教案则鼓励学生思考语文现象背后的思维逻辑和历史背景。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
3.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而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桂花雨语文教案则从个体差异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一些学生喜欢听故事,而另一些则更喜欢自己发挥作文。
桂花雨语文教案中,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量身打造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以创新驱动教学桂花雨语文教案将创新作为教学的驱动力。
我们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方案,并持续地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桂花雨语文教案是一个全新的、创新的教育思路,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以个性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材创新之路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文教材创新之路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教材创新之路: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教材是否还具备吸引力,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语文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创新之路,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实现语文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目标。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很容易被冷落或忽视。
通过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阅读素材。
例如,选择《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情世故和智慧。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名人、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课内外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民乐、书法等传统艺术的学习和表演;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逐渐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例如,设计课堂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引入多媒体技术,制作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或PPT,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视听感受;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学生的交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创新高中语文教材精选的策略与思路
创新高中语文教材精选的策略与思路高中语文教材在塑造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丰富他们文化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需要精选和设计合适的教材。
本文将从策略和思路两个方面介绍创新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择方法。
一、策略1. 针对教材目标:首先要明确教材的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教材,例如文学作品、社会实践案例等。
2. 广泛汇集资源:教材精选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当广泛汇集各种优秀文本资源,如名著、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
多样的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丰富他们的知识。
3. 融入时代元素:在教材中融入时代元素,关注当代社会热点和文化现象,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
可以引入当代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网络文章等,使教材紧密贴合时代发展。
4.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材的选择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他们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应当参与到教材的选择过程中,让他们感到参与其中,获得学习的主动性。
5. 重视跨学科融合:语文教材应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与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的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全面的学科素养。
二、思路1. 培养阅读习惯:在教材精选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让学生有更广泛的阅读体验。
2. 强调思辨和批判能力:创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选取具有争议性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碰撞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注重实际应用:教材精选时应注重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引入社会实践案例、实际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语文运用能力。
4. 体现文化传承:创新高中语文教材也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经典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建构 21世纪语文教学的新范式
建构 21世纪语文教学的新范式蒋成瑀(浙江教育学院)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居所,保存着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
“木体实而花萼振”,语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社会各界瞩目语文,关注它的教学。
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课程体系,语文教学又将如何发展呢?一、历史回眸: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国自1903年设立语文学科以来,经历百年沧桑,各种教学理念——文白论战、抗日救亡、服务政治、基础工具、文道统一、人文教育等等,随时代更迭,反复演绎,使第一线的教师有无所适从之感。
先哲时贤泛论语文教学,有的还深入实际进行考察,提出了诸多理论与教学方法,但也有不少批评。
前不久更有论者以“误尽苍生”攻讦之,极大地挫伤了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语文教学举步维艰,效率不高,与教材、教参、考试与评价等,也有密切关系。
自然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社会各界、语文教师和语文工作者,应该相互沟通、理解,共同努力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及其客观规律的把握,总是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与把握也是如此。
回眸历史,清本正源,症结仍是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
思想性、语言性、政治性、工具性、社会性、实践性、知识性、文学性、综合性等等,几乎都谈到了,又似乎都不确定。
有人干脆说是“模糊性”:“语文是一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相结合的学科。
”①鉴于政治运动的干预,有人认为语文应该摆脱“政治附庸”的地位,提出“尊重和关注语文本体,并深入其里”,即由语文的门外转入门内求证,论定“‘语文’就是‘言语’,‘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教育’”。
②按照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关于言语与语言的区别,认为语文就是独立的言语训练课。
其实言语(或语言)并非单纯的思维与交际工具;人在语言中存在,更是一种“道”,一种世界观,蕴含着人生和历史底蕴。
割断语文与社会母体的联系,自身就会失去生命。
美中不足看教材——苏教版语文教材使用之感受
美中不足看教材——苏教版语文教材使用之感受太原市东山煤矿中学赵美萍文章摘要: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增加和丰厚学生的积累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合成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具有极强的弹性空间;“名著推荐与阅读”尤其使学生终身受用;“专题”设计亮点鲜明且内化学生素养。
同时,也切实感受到它的美中不足,即在定位目标和选文示范性方面呈工具性弱势。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教材、“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设计、人文性优势、工具性弱势如果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路标”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那么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粮,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源泉。
生活大语文,语文生活化,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寻找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和运用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
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在《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一文中认为,转变理念是构建创新语文教材体系的关键;通过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才能达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构建”目标;教材构建的重点是“改革单一文选体例,设计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来定位教科书,各部分的编排力求体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此理念支持下,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者们自创新意,形成了它独具风格的教材体系,即重人文构建、追求以单元整合优化基础上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重时空开放,追求通向社会生活、平行学科多个通道的弹性空间。
其中教材内容的优化,体现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反映了教材改革的时代精神,也就从客观条件上保证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积淀融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素质。
“全面的语文素养”包含语言的积累、语感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包含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
语文教材版本的创新与实践
语文教材版本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材版本的创新与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语文教材的更新、个性化教学和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分析语文教材版本的创新与实践。
一、语文教材的更新语文教材版本的创新与实践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更新上。
教育部门和教材编写机构定期对语文教材进行修订,使其与时俱进,迎合学生的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发展。
教材更新主要包括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材形式的多样化。
首先,语文教材的内容需要与时代保持同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和文化形式不断涌现,传统的语文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教材编写者需要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的结构和设置,注重选材的多样性和时效性,引入更多富有现代意义的作品和文化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语文教材版本更新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而现代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情境教学、问题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最后,教材形式的多样化是语文教材版本更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材大多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而新型的教材形式则更加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
例如,可以将绘本、动漫、影视作品等融入到语文教材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知识和文化,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二、个性化教学语文教材版本的创新与实践还体现在个性化教学上。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因此教材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个性化教学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
语文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类和编排,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选择。
例如,对于对诗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设置更多的古诗文内容;对于对写作有天赋的学生可以设置更多的作文练习;对于对阅读小说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设置更多的小说阅读材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国语文教材自1902年语文设课以来,经过多次变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1992年教材多样化以后,全国编写了数十套不同体系、不同风格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呈现“百花争艳”的态势。
然而语文教育的某些负面影响,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仍滞后于现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形势,跟不上世界母语教材发展的步伐。
近二十年来,我们先后主持编写了三套经国家审定通过的语文教材,并同步研究了我国百年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轨迹。
九十年代后期,又主持了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联合海内外16所院校的75位专家,对中外有代表性的21个国家和地区(含联合国六种工作语)母语教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纵横比较研究。
从教材编写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我们痛感现行中国语文教材从观念到内容体系积弊颇多,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国语文教材编制的改革思路,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的创新体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世纪之交,我国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近期正式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和含中国语文在内的20个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这是50年来我国内地首次进行的重大改革。
人们称之为“激动人心的改革”。
而与建国后七次教学大纲迥异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问世,则为语文教材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为了探索中国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思路,我们根据部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试编了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7-9年级即初中段)。
该教材经国家初审,作为一类教材首批通过,现已进入全国实验区。
本文试联系这套教材的编写实践和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对如何构建面向对世纪中国语文教材的创新体系等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转变理念l是构建创新语文教材体系的关键教材编写始终受着教育思想、理念的制约。
中外教材编写史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近几年,我国内地语文圈内外人士在语文教育的讨论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人文精神淡化,片面追求语文知识系统的完整性,教材内容繁难偏旧等等。
尽管审查委员一再呼吁教材要“简化头绪、轻装上阵”,但大纲规定的48项能力训练20项语文知识要求都必须落实到课本中,教材编者无可奈何;加之许多教辅读物,把每个“项”又分解为若干点,再把点连成系列训练线,就有上百乃至几百个点。
这样,血肉丰满的好端端的课文,就被肢解为一个个机械零件,学生只好到“知识树”上去摘下果子,再装进自己的“罐子”里。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子在哪里2显然,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之外,就是因为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以及大纲的制定,都不同程度地置于“学科本位”、“教师为主”、“课堂中心”等的旧教育理念的直接支配之下。
因此,教材编写要创新,首要的是更新理念。
实验教科书的编写过程,实质上就是转变教育理念的过程,就是转变教育思想的过程。
编者要向自己旧有的经验、旧有的价值观挑战;要超越自我,努力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并转换教材的呈现方式。
可以说,转这个“弯子”,要经过长时间的“痛苦”的思索,乃至要有“自以为非”的勇气。
经过认真学习仪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吸取世界母语教材的先进理论营养,逐步形成六个基本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尊重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文的特点:三是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丰富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又注重科学而严格的读听写说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四是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五是确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材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六是压缩课本体积,扩大教材容量,拓开语文学习资源,既要减轻过重学习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六个理念是实验教科书的灵魂,也是实验教科书的理论支柱,它使教材的中心价值发生根本转移。
它往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
它扭转了旧的语文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规。
这些理念的确立,使语文实验教科书既继承了民族语文的优良传统,又充满时代气息和改革锐气。
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才能达成“全面提志学生语文素质”的“构建”目标新教科书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
这里所说的教材内容和结构的优化,不仅指范文系统的优化,还应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系统的优化;不仅指这些内容本身的优化,而且包括教材各个部分之间组合的优化。
为体现上述要求,实验教科书在内容上,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范文和读写听说、综合活动、“探究·练习”和编者语,都力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都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以实验教科书的范文系统为例,从主题思想看,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也有关注自然、关注科学的;从选材范围看,每册书24-26 篇课文涉及中外古今,其中现代作品占83%,外国作品占25%,文学作品占66%,科学作品占历院(统计有交叉),推荐诵读欣赏的古诗文全是名家名篇;从课文体裁式样看,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戏剧文学,也有实用文;从作品风格、类型看,既有高雅的精品佳作,又有反映民俗风情的通俗而富有理趣的小品和民俗对联;从作者看,90%为名家,也有杰出的教师,出类拔草的学生。
教材内容的优化,体现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反映了教材改革的时代精神,从而保证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构上,实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每册书设有6个“合成”单元、l-2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和2-3个专题。
七年级上册6个“合成”单元,分别围绕“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走近科学”、“奇思妙想”等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几十字有一定文彩的主题词,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每单元课文4篇。
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自行安排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精读一般不应少于2篇);另编1一2篇“诵读欣赏”课文,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丰富语文积累。
接着“以读导写”,设计供选作的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独立写作,自主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单元最后编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和“问题与讨论”等专题教材穿插在单元之间。
这样,各部分内容纵有系列,根有联系,若即若离,互相为用。
总之,单元教材和全册书都是有机的综合体。
一个单元、全册书、一套教材固然是大小不等的结构优化的综合体,就是教材的每个局部,也具有综合性。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专题教材“荷”,由五个板块组成:一是赏荷。
以主持词形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观察欣赏荷塘、莲花、荷叶、莲蓬、莲藕五幅彩图(有条件的可以去荷塘边或从网上观赏)。
二是咏荷。
提供五首分别写莲的花叶实根的古代名家诗词,让学生借助注释、提示,独立诵读、吟诵。
三是读荷。
阅读描写荷塘、荷花的一组优散文,感悟品味其精妙。
四是谈荷。
编入几则有思考价值且可以形成不同答案的探究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研究,自由发表感受和见解。
五是写荷。
要求学生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写荷,或记叙,或描述、或抒感,或喻理,或说明(介绍荷之各种价值)。
上述五个板块把读、写、听、说活动融合在一起,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结合。
专题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的优化,使教科书不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通的封闭系统;范文、练习、综合活动、专题等已形成协调和谐、互相为用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集成块”。
教科书内容结构的整合优化,往往通过“探究·练习”题来“穿针引线”,从内部融合读写听说;外部则与社会生活、与平行学科相沟通。
如巴金写的《繁星》,文后的“探究·练习”是:“‘巴金在课文中写现察星星,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
当今,人们对宇宙、星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课外找一本介绍星星最新信息的科技书或杂志读一读,晚上去观察星星,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做这道题,要读文章,谈体会,想问题,要去了解或感受现代料技社会。
这样,在知情义、课内外“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产生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价值观,并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类“亮点”题,几乎每课都有。
“构建”重点:改革单一文选体例.设计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中国人学母语,语录体例。
文选体例已沿袭几千年。
世界各国母语教材也多少不等地入优秀范文,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的语文学习仍离不开优秀范文的“载体”、‘’示范”用,不能忽视优秀范文在培养文感、语感,进行语言积累和应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价值。
而从世界母语教材发展的趋势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的突出主单一文选体例教材,已难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网络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广泛应用语文的要求。
建语文教科书综合实践系统,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改革单一文选体例,设计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应当成为探索面向对世纪的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一个重点。
实验教科书设计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是多维多角度的全方位开放系统,有异于封闭型的语文教材体系。
它不仅把语文内部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而且与社会生活、平行学科紧密联系,互相沟通,形成一个时空开阔的跨学科语文综合实践系统,或曰“语文互联网”。
1.‘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
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亲近文学”这个主题,先编入中外四位名家的一组文学作品,作为主体课文;接着,编入供诵读的古代诗词四首和现代诗三首,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感悟。
品味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作文的“导写”语,指点学生自己借鉴单元课文归纳出“有感而发”的写作要旨,并自由地选题作文。
最后,组织‘我爱文学”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的优化整合设计,显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和语文学习效率。
2.“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和价值。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如第三单元的“走进图书馆”,巧妙地设计查书目、看期刊、读报纸、上网等四项活动。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在大体了解“目录学”知识的基础上,自由选读自己需要的各类图书,而且能学会检索着作文本,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测览报纸杂志,还可以做摘录、制读书卡片,口头交流心得,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网络检索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