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179)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材体系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材体系结构

本套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阅读,每单元4课,全套书144课,共编入190余篇课文(一课内含多篇的,均以单篇计算);写作,每册安排6个专题,全套书共36个专题;口语交际由综合学习过渡到专题训练,八年级以后每册安排1-2次;综合性学习,七—八年级每册安排3次,九年级安排2次,全套书共安排16次;名著导读,每册推荐2部并4部自主阅读篇目,全套书共推荐36部,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安排2次,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全套书共编入48首。

(一)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材安排的重点。

1.阅读按双线组织单元,即阅读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培养(通过语文要素加以落实)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七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和略读;在阅读策略方面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另外选取语文能力要素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双线组元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两条线索互相掣肘的情形,对此编写时也做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力求保证两条线索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七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七—九年级”学段的起始阶段,基于该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选择的单元主题都是一些感性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涉及高深的人文话题,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之类的主题,均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据此选择的课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保证语文能力要素的各个点均衡排布、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根据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设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所选4篇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所以我们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可以说人文主题和阅读策略做到了协调配合。七年级各单元的主题及语文能力点安排如下:

2.教读、自读两类课型的区分,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每单元一般4课,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并与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起,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框架。

现行教材以阅读方法——“精读”和“略读”区分课文类型,这样容易误导教学。改为“教读”和“自读”,从课型上看更贴切,其中“教读”作为教学重点,与“自读”和“课外阅读”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框架。教材力图通过这样的区分改变以下三种状况: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几乎全都讲成精读课的状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3.加大“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体现由教师引导学习到自主学习的理念,体现叶老一贯倡导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这种区分度,主要是通过设置不同的助读系统来体现的。

(1)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主要由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两部分组成,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预习板块的设置在教学中受到极大欢迎,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课外绝少关注语文学习的状况。“预习”每课2道,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调动阅读期待,或与以前所学进行勾连,或提供必要的文本解读需要的背景知识,或照应单元重点提示必要的阅读方法,或指出阅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等,目的在引导、铺垫、提高阅读兴趣等。比如《春》的“预习”:

课后练习又分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层次,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以及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

“思考探究”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解决疑难问题。“积累拓展”题,“积累”重在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拓展”则侧重拓展延伸,或仿写、续写、改写,或课外实践,或讨论话题,或比较阅读,力求让学生将文本与文本以外内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这样的作业系统贯穿整套教科书始终,从课前预习到课后练习,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理解到语言积累,再到课外拓展,多层次,多途径,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配合课文的精读,培养和建构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2)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是本套教材着力改革的内容,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没有设置练习,目的是加大自主阅读的力度。旁批,随文设置,主要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既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同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例如略读课文《窃读记》后的“阅读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