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擒虎话本》——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白朴笔下的佛家思想

白朴笔下的佛家思想

白朴笔下的佛家思想白朴(1620年-1699年),字子春,号岑谷,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吴淞的程颢”。

他对佛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研究与领悟,并将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并提出了“佛学儒学融贯”之说。

本文将从白朴的佛家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贡献。

白朴的佛家思想可以追溯到他早年的求学经历。

他在韩退之门下学习儒学期间,渐渐接触到佛家经典,如《法华经》、《楞严经》等,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白朴深谙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和伦理价值,而佛家思想则强调修行、悟道、解脱等个体内心的修养与超越。

他认为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以相辅相成,彼此借鉴,可使人的修行更加全面与完善。

白朴认为,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伦理与行为规范,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而佛家思想则关注个体的内心修养与超越,注重个体完成自我解脱。

他将两者结合,提出了“心中融贯”的观点。

他认为,应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培养内心的宁静与清净,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白朴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应该注重内心的净化与宁静,通过与佛家思想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

他提出了“兼修二家”之说,即儒家经典与佛家经典可以共同修习,相互补充与促进。

他认为,儒家经典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与社会,并给予正确的行为指导;而佛家经典则可以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修行和悟道来净化内心,实现个体的超越与解脱。

白朴的佛家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实践中。

他成为浙江绍兴府的知府后,提倡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并修建了许多佛寺。

他认为佛教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激发个体的潜能与智慧。

他倡导儒佛融合的思想,也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了贯彻。

然而,白朴的佛家思想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与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倡导个体的内心修行,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

有人指责他过度追求个人解脱与修行,对社会问题不予关注。

对于这些批评,白朴坚持认为个人内心的修养与社会公共事务并不矛盾,只有通过个体修行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

【隋唐音乐】寺院中的俗讲与散乐.doc

【隋唐音乐】寺院中的俗讲与散乐.doc

【隋唐音乐】寺院中的俗讲与散乐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里的一种通俗讲唱。

早在六朝时代,佛教寺院为了宣传宗教迷信,麻醉人民、骗取钱财,就已利用民间文艺的形式,搞了所谓“转读”与“唱导”。

到了唐代,俗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当时仅长安一地,就育资圣寺、保寿寺、菩提寺、景公寺、惠日寺、崇福寺等十几个寺院设有俗讲。

唐韩愈的《华山女》诗对长安俗讲的盛况曾作过生动的描述。

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这种俗讲的主讲人叫法师。

开讲时,他登上高座先作“梵音”,后念几声“菩萨”,再说“押座文”,然后唱着解释经文的题目,接着说经文的题目,叫做“开经”。

开经以后,讲唱经文的正文。

讲唱毕,念佛赞,发愿结束,他们讲唱的正文,也就是利用佛经故事来宣传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迷信思想的《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降魔变文》等所谓“变文”。

这些变文除了讲说以外,大都全有歌唱,变文的唱腔是俗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俗讲音乐还有“唱释题目”、“梵音”、“念菩萨”、“念佛赞”等等。

其实,在六朝时代的“转读”里歌唱就极为重要,梁慧皎的《高僧传》就说: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

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

他的话显然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强调为了达到麻醉人民的政治企图,必须做到歌唱的曲调与歌词内容相统一的所谓“声文两得”的地步,不然宗教的迷信思想既灌输不进去,也不会发生作用(“俗情无以得人”,“道心无以得生”)。

他认为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歌唱的声音富于变化,要求声音美必须达到“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渲染转读音乐的宗教色彩与神秘气氛的目的。

至于俗讲的音乐虽然绝大部分来源于民间,例如宗教色彩较浓的“梵音”,在南方江浙一带则以“纤婉为工”,曲调艳逸婉转;在北方陕西、河北一带则“音词雄远”,喜用高亢的声音,曲调比较朴素。

敦煌文献的历史价值

敦煌文献的历史价值

浅论敦煌文献的历史价值摘要:被誉为“百科全书”的敦煌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敦煌文献 文化 历史 价值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

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

《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宗教影响下的敦煌变文词语面貌——以《韩擒虎话本》为例

宗教影响下的敦煌变文词语面貌——以《韩擒虎话本》为例

121美学随笔敦煌话本是中国通俗小说的滥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变革性意义。

《韩擒虎话本》是敦煌小说话本中艺术成就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作品之一。

其创作年代大约在唐朝,内容以隋朝大将韩擒虎平定南方陈国,降服北方突厥为中心展开。

无论从内容题材还是创作手法上来看,《韩擒虎话本》都对后世的英雄传奇小说产生了多元化影响。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因此敦煌文献中的外来词语比较丰富。

《韩擒虎话本》开头的佛教意味和韩擒虎去当阴司主人的故事结局,使得整个话本充满了佛教色彩。

除故事性外,其语言面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文化影响。

佛教传到我国以后,与道教、儒教密切融合,形成“三教论衡”的局面。

“每一个文化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一定要同它旧的、本地的文化相结合。

”隋唐时期的语言面貌处于上古和中古词义的混合状态,文本也体现了语言的渐变性特点。

从语言方面讲,汉语词汇之所以丰富多彩,与中古时期隋唐五代大量吸收梵语体系的佛教释词不无关系。

仔细研究敦煌变文集后不难看出,其中词汇发展不乏有宗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天使“天使”一词,在中国的上古和中古本土文献中多指上天派来的使者。

例如《西游记》中的太白金星,群猴称呼他为老天使。

也指皇帝派出的特使,即天使钦差。

而今日的“天使”,作为使者的这一义项已不多见。

“天使”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之一是“谓天帝所使之神,天神的使者”。

这一词语义项在春秋战国时候已出现,《左传·成公五年》:“天使己:祭余,余福女。

”后《史记·赵世家》中也有记载:“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

”《说文解字》中对“使”的解释为“伶也。

从人吏”。

本义为“派遣、使令”,后引申为“出使”。

在古代中国出使附属番邦的使者,天朝上国“中国”派到归顺称臣小国的使者,称为天使。

而如今在提到天使的时候,大家多会想到长着翅膀的女人和小孩,这就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造成的词语义项补充和替换现象。

“天使”作为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实际上是以一种“创始神话”的形式参与了男权社会文明建构的全过程。

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影响包公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以包公斗殴、断案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不仅对中国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包公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和动力。

首先,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仁爱和赈济,包公文学也是注重人情世故和情理公平的。

包公文学中的包公形象,正义但从容不迫,审案公正但有人情味,展现出了佛教文化中的智慧和大爱。

同时,佛教文化中关于罪业轮回的教义,也让包公文学深刻地反思了人世间的是非善恶和因果报应,呼唤人们从内心做好做坏的判断,充满了教化意味。

其次,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审慎思考方法也有所影响。

佛教强调排除私见、开启智慧、尊敬真理,包公文学的审案过程也是较为周全的,包公在听取、分析、调查和裁决等方面具备着较高的素养和能力。

包公文学在弘扬公正和廉洁司法的同时,也呼吁大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因政治、私利等原因而偏离法度,谨慎行事,表达了佛教思想中的客观、审慎的品质。

最后,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传播和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佛教教义崇尚制度、重视文化的传播,佛教文化影响的扩散,也帮助包公文学的市场化和流行。

在明清时期,佛教寺院中常常摆设包拯的肖像图像,供信众朝拜,反映出佛教文化和包公文学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

同时,佛教语言和茶道艺术等在包公文学中也广泛采用,进一步渲染和弘扬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影响是多元而深远的。

佛教文化的人文精神、审慎思考方法以及传播和影响等方面,都为包公文学的形成、发展和流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

韩愈与佛教的中国化

韩愈与佛教的中国化

第38卷第1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1月V o l.38N o.1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a n.2021韩愈与佛教的中国化韩焕忠(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江苏苏州215123)摘要:韩愈为排斥佛教的健将和旗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动力和推手㊂与历史上就事论事式的排佛不同,韩愈开始重视理论建构,他高揭儒家道统,以之作为攻讦和排斥佛教的依据㊂他在写给僧人朋友的诗文中,除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佛教的不满之外,还不失时机地引导这些僧人深入钻研儒家和中土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技能㊂韩愈为自己的排佛主张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但他被贬潮州之后,却与大颠禅师多有往来㊂韩愈从外在型塑和内在引导两个方面大力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使其尽快摆脱了外来宗教的色彩,逐步转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关键词:韩愈;佛教;中国化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21)01000105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21.01.01世人皆知韩愈为排斥佛教的健将和旗手,殊不知韩愈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动力和推手㊂概而言之,韩愈对佛教界的排斥和攻讦,实则具有努力使佛教契入中土社会运行㊁积极吸收中土文化资源㊁大力发挥自身精神优势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为佛教的中国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㊂一㊁韩愈对佛教的排斥在韩愈之前,已有不少人攻讦和排斥佛教,其部分言论就收录在‘弘明集“和‘广弘明集“中㊂他们的发难虽然也引经据典,但大多属于就事论事,如谓僧众脱离生产㊁奢靡无度,不能仰事父母俯畜妻子㊁无法尽到忠君报国的义务,其道大行于中土,当有以夷变夏之虞㊂韩愈则开始重视理论建构,他高揭儒家道统,以之作为攻讦和排斥佛教的依据㊂‘原道“是韩愈建构儒家理论的最重要的文章㊂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开篇就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㊂ [1]15也就是说,在韩愈看来,所谓道,就是每个人内在的最为适宜的实践儒家博爱主张的方式㊁方法和途径㊂具体到君主,就是下命令;具体到臣下,就是执行命令;具体到老百姓,就是农民要努力生产粮食和布匹,工人尽力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商人大力经营商业贸易㊂古者只有士㊁农㊁工㊁商,社会财富足够消费,因此天下太平,而到了韩愈的时代,佛道盛行,四民之外,又有僧㊁道需要供养,而且出家禁欲使很多人不能生育,社会劳动力无法实现快速增加,社会财富不足消耗,导致干戈扰攘,天下多故㊂因此他主张,对待佛道二教,要坚决实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导之 [1]20-21,即在物理上予以消灭,而易之以儒家的教导㊂应当说,韩愈的这个理论建构还是非常粗糙㊁原始㊁武断的,属于朴素的儒家信仰,而且也不符合历史的实际状况,但他开启了儒家反佛重视自身理论建设的先河,这当是后世推尊他为宋代理学先驱的重要原因㊂在这种简单㊁粗疏的儒家原道理论的支持和指导下,韩愈从多方面展开了对佛教的批驳和排斥,这在其诗文中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㊂韩愈诗中,多有排斥和批驳佛教之语㊂如,韩愈在‘送灵师“一诗中说: 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㊂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㊂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㊂耕夫日失隶,朝署时遗贤㊂ [2]104其言下之意,佛法自东汉明帝之时,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收稿日期:2020073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一带一路佛教交流史 (19Z D A239)作者简介:韩焕忠(1970-),男,山东曹县人,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研究㊂迄韩愈之世,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㊂官府户籍中的普通老百姓有不少人为了躲避繁重的赋役出家为僧,同时许多读书人,即所谓的高士,因为喜欢佛教的清幽而参禅习静㊂对于这类现象,官吏们也不加以制止,任从他们随便去做,结果就造成了所辖户籍中可以耕地的农夫日渐减少,而朝廷和官署中也经常缺乏贤明能干的臣僚㊂写诗送人,无论僧俗,本应写一些离愁别绪,互道珍重之意,抒发缱绻之情,留为将来友谊的见证㊂但是,韩愈在这里似乎毫不理会这些人情世故,因为所送为名僧,故而上来就历数佛教传入中土的不良影响,攻讦佛教与国家争夺劳动者和贤才的弊端㊂他甚至觉得,像灵师这样有才能的人竟然出家为僧,真是太可惜了: 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㊂ [2]104他准备让灵师好好去学习儒家之道,并给他戴上儒家的冠冕,把他纳入儒家士大夫的行列,以便为朝廷效力㊂有位广宣法师慕名来访,韩愈照例赠之以诗云: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动风雨即尘埃㊂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㊂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㊂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㊂ [2]466表面上看似乎是客气自谦之诗,实则对广宣法师奔走朝臣权贵之间并吟诗赋词的行为极尽嘲讽之能事,其对佛教之不够友好,于此可见一斑㊂韩愈文中,更是不乏排佛之论,其最著盛名者,当为‘论佛骨表“㊂韩愈在这篇写给当时皇帝唐宪宗的奏折中,历数上古黄帝㊁少昊㊁颛顼㊁帝喾㊁尧㊁舜㊁禹㊁汤㊁太戊㊁武丁㊁文㊁武㊁穆等虽处无佛之世,但历代帝王皆获寿考并享祚久远;东汉明帝以降,佛教输入中国,历三国两晋,佛教融入中土,渐有帝王奉佛之事㊂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㊂ [1]684南北朝诸帝奉佛极为恭敬谨慎,但绝大多数年寿不长,不多久而身死国亡,梁武帝能够在位48年之久,已属仅见,且晚值侯景之乱,饿死台城之中㊂没有哪个皇帝喜欢听这样的话,但韩愈在当时以勇于敢为著称朝野㊂他无所顾忌,放言高论,觉得皇帝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养,掀起全民崇佛的高潮,实在是太不像话了㊂他描摹当时民间的疯狂状况云: 焚顶烧指,百十成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㊂ [1]686简直是丑态百出,他对此感到极为羞耻,因此极力请求宪宗皇帝: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㊂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㊂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㊂ [1]687其态度之果决,直如斩钉截铁一般,真是掷地有声!韩愈对佛教的排斥绝不是个人的冲动和偶然的现象,而是代表着强大的儒家思想传统,代表着广大的庶族地主和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僚,这也是韩愈由于反佛在当时和后世享有崇高声誉的根本原因㊂韩愈所代表的强大力量,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型塑作用㊂会昌法难之后,依靠庞大寺院经济和卓越经院智慧的佛教宗派,如天台㊁华严㊁唯识等,因为容易与国家产生利益和人才方面的争夺,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消亡,而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契合的禅宗,则蓬勃兴起于当时经济政治的边远地带,对晚唐以降荒山野林的开发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教义教理㊁传法模式和修行方式,实现了自身形态的中国化㊂二、韩愈对僧众的指教韩愈虽然激烈地排斥佛教,但由于他卓有文名㊁官声㊁政绩,并且十分好客和爱才,故而不少人非常乐意与之结交,这其中就有一些人是佛教信众甚至是出家僧人㊂他在写给这些僧人朋友的诗文中,除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佛教的不满之外,还不失时机地指导这些僧人深入钻研儒家之道,努力学习中土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技能㊂有一位颖师,可以肯定是一位僧人,善于弹琴㊂弹琴是中土固有的音乐技能,上古即有伏羲做琴㊁神农做琴的说法,而舜和孔子都是弹琴的好手㊂这位颖师虽然皈依佛教并出家为僧,但却拥有极为高妙的琴技,可谓当时融合中西文化于一身的代表㊂韩愈的心灵为他的美妙琴声所打动,于是情不自禁地赋诗高歌,遂成名篇‘听颖师弹琴“㊂其诗云: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㊂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㊂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㊂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㊂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㊂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㊂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㊂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㊂ [2]522也许是由于自己不久前被谗降职,官场失意,情绪本来不好,因此颖师那时而缠绵悱恻㊁时而刚强果决的琴声竟使这位排佛的健将不顾体面,感动得泪如雨下㊂在韩愈的示范下,其门下如李贺亦赋‘听颖师弹琴歌“,以志其感云: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㊂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㊂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㊂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㊂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㊂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㊂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㊂2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1月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㊂ [3]160李贺运用光怪陆离的意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颖师琴声的曲折起伏的难言之美㊂韩愈师徒对颖师的大力揄扬,自然会促使颖师更加倾注于琴艺的提升,而随着这些诗歌在天下的传播,必然会有更多的僧人从中受到启发,参禅习静之余,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学习㊂有位文畅法师,特别喜欢写诗,每见士大夫,必请以歌咏㊂他云游东南之前去拜访文名甚盛的韩愈,韩愈写了一篇‘送浮屠文畅师序“㊂在这篇赠别的序文中,韩愈对士大夫们与文畅法师谈论佛家义理甚为不满: 夫文畅,浮屠也㊂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㊂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㊂ [1]282韩愈在这里想当然地认为,文畅法师与士大夫们交往,是想学习儒家之道,因此他认为这些士大夫们应该与之谈论儒家的尧舜禹汤文武等所谓二帝三王之道才对㊂这显然是直接引导僧人学习儒家思想了㊂后来这位文畅法师在北游前又去拜访韩愈,韩愈为之赋‘送文畅师北游“㊂在这首诗中,韩愈告诉他: 当今圣政初,恩泽完獝狘㊂胡为不自暇,飘零逐鹯鷢㊂仆射领北门,威德压胡羯㊂相公镇幽都,竹帛烂勋伐㊂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㊂开张箧中宝,自可得津筏㊂从兹富裘马,宁复茹藜蕨㊂ [2]239其言下之意,当今新皇即位,恩德及于鸟兽,这位法师也该休歇一下,不要到处乱跑了㊂而且有贤明㊁威望素著的仆射和相公等大臣分镇北门㊁幽州等要地,很受皇帝的信任和尊崇,法师只要把自身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很容易获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门路,同时使自己过上富贵荣华的日子,又何苦整日里以野菜充饥呢!韩愈直接以利相诱,似乎不雅,但却反映了他希望有才能的人应首先为国家所用的心声㊂韩愈顽固地对出家僧人谈论儒家思想,并以此号召自己的朋友和门生,自然会促使一些文化素养比较高的僧人去研读儒家经典,以便寻求到双方都感兴趣的共同话语㊂有位高闲上人,非常喜欢书法,尤其擅长草书,曾被宣宗召入宫中,对御挥毫,获赐紫衣,留名僧史[4]742㊂他与韩愈交往,离别之际,获赠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流传于世间㊂在这篇序文中,韩愈指出,要想草书超群,必须像张旭那样专心于此,其他事务概不经心,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皆发之于草书, 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㊂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㊂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㊂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㊂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能,则吾不能知矣 [1]303-304㊂在韩愈看来,草书的奔放突兀或者飘逸潇洒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情感极其强烈的体现;而佛教主张淡泊无嗜,内心平静,情感没有奇崛,无所起伏,又怎么能做出好的草书呢?高闲上人既然那么喜欢草书,就应该像草圣张旭那样一心一意练习草书,将自己内心的奇崛突兀发之于草书,不要去学习主张淡泊平静的佛教㊂书法特别是草书属于中土传统文化固有的载体和技艺,韩愈强调草书表达与佛教思维的对立性,意在引导高闲上人好好学习草书而放弃佛教㊂但高闲上人自幼出家,于佛法深有造诣,又岂是韩愈一篇序文几句好话所能打动的!而他确实既精通佛法又擅长草书,与韩愈对草书与佛教关系的认识颇不一致,这也就难怪韩愈表示自己无法理解了㊂确有僧人,如无本法师,在韩愈的教授和指导之下,罢道返俗,成为韩愈门下非常著名的晚唐苦吟诗人(贾岛)㊂但对于绝大多数僧人来说,韩愈这些劝勉僧人钻研儒家之道㊁学习传统文化的诗文,固然不足以改变其受众的佛教信仰,但却非常有利于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会通,促使佛教尽快蜕去外来宗教的外衣,在中土落地生根,实现自身形态的中国化,从而转变为中国化的佛教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韩愈的这些诗文无形中为佛教的中国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㊂三、韩愈与大颠的交往韩愈的‘论佛骨表“激起了当朝皇帝龙颜大怒,唐宪宗甚至要将他斩首示众㊂多亏裴度等人的舍命相救,他才得以保全性命,被贬为潮州刺史,并要求他立即上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㊂ [2]573他的家属也遭到催逼,爱女在途中冻饿而死㊂可以说,韩愈为自己的排佛主张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㊂但他到潮州之后,却邀请当地的禅宗大德㊁南宗石头希迁的嗣法弟子大颠禅师进入州城,在刺史官署里住了十余日㊂后来他到南海祭祀海神,这不过是履行当地刺史的职责,又顺道参访大颠禅师住持的禅院㊂不久他移官袁州(今江西萍乡),与大颠禅师分别时,还布施了几件衣服㊂这与3第38卷第1期韩焕忠:韩愈与佛教的中国化他在京师从不主动交往僧徒迥然有别,因此一时间,韩愈改变排佛立场开始信奉佛教的传言不胫而走㊂韩愈并不讳言与大颠禅师有交往,但却矢口否认有奉佛之事㊂他在‘与孟尚书书“中为自己辩解说: 有人传愈近少信奉释氏,此传之者妄也㊂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召至州郭,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㊂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㊂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㊂ [1]237-238韩愈在这封书信中虽以不信奉释氏之教㊁非求福田利益自解,但对大颠禅师颇聪明㊁识道理却赞扬有加㊂在笔者看来,韩愈触天子之盛怒,远谪蛮烟瘴雨之地,不能无死畏,故以瘴江收骨嘱其侄孙韩湘㊂而大颠禅师的能外形骸㊁胸中无滞碍,无形中给韩愈以精神激励,使他克服了种种畏惧心理,努力适应潮州的实际情况,积极为潮州百姓做一些有实际利益的事情㊂大颠禅师是自幼出家的人,他的人格之美和精神气质主要来自于佛教的熏修㊂韩愈到潮州与大颠禅师的交往,事实上彰显了佛教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心灵境界,帮助人们克服环境的压迫等诸多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㊂韩愈对此已经有所意识,上揭他对大颠禅师的夸奖便是明证㊂但是,由于韩愈北归之后,又终日奔忙于军国事务,且不久即逝世,也没有发表过有关佛教的文章,因此对于此是否足以引起韩愈对自己的排佛立场展开深思和反省,我们尚不得而知㊂韩愈对大颠的称扬激起坚持排佛立场和儒家本位的士大夫的深思㊂如朱熹就以‘原道“为据,认为韩愈的学问虽然有见于儒家之道的大用流行,但却未见道之本体,而且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存养省察工夫,其用力最深的也不过是文章写得好,平时交往也都是一些文人,于佛道二家所得也不过是皮毛而已;其修养身心和立身处世的思想资源既然不过如此,那么又如何能担当起他自任的排斥异端邪说的重要任务呢?所以他一旦被放逐到潮州这样的瘴烟蛮荒之地,陷身于憔悴无聊之中,没有了平时喜欢的喝酒赌博的快乐,正在他郁闷和闲愁无以消遣之时,忽然遇到大颠禅师这样的以义理自胜㊁不为外物侵乱之人,其胸中的情累和滞碍又怎能不为之荡涤一空呢! 然则凡此称誉之言自不必讳,而于公所谓不求其褔不畏其祸不学其道者,初亦不相妨也㊂虽然,使公于此能因彼稊稗之有秋而悟我黍稷之未熟,一旦幡然反求诸身,以尽圣贤之蕴,则所谓以理自胜不为外物侵乱者,将无复羡于彼㊂而吾之所以自任者,亦恢乎其有余地矣,岂不伟哉! [5]70-71在朱熹看来,不必讳言韩愈称赞过大颠禅师,这与韩愈不信奉佛教的立场并不相悖㊂韩愈如果能由作为异端的佛教尚且可以有资于身心修养,领悟到自己的郁闷无聊只是对儒家圣道的修养不够充分,然后反身求之于己,由此穷尽儒家圣贤之学的底蕴,那么也完全可以实现以理自胜,不为外物侵乱,也就不会称扬赞叹佛教僧人的修为了㊂朱熹对韩愈的评论于无形中说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儒家应当也必须向佛教学习,建立一套存养省察的修养工夫,在高昂的精神自觉之中确立起主体自我的圆满自足,从而建立起不为外物所动的道德实践定力㊂我们说,儒家代表人物意识到佛教的优点和长处,将其吸收到自家的思想建构之中,当然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㊂佛教中的高僧大德则将韩愈与大颠的交往,特别是韩愈对大颠的称扬,视为主流意识形态对佛教的接受和容纳,甚至是佛教之道超出儒家之上的证明㊂明代甚至还有人在灵山寺,据说就是韩愈曾经造访的大颠禅师住持寺院,建造了留衣庵㊁留衣亭等建筑以志纪念,历代游客多有题咏之作㊂当然,到寺院游览的人大多对佛教都有好感甚至本人就是佛教信徒,所以大都是赞扬大颠禅师的智慧和修持的㊂如1986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老居士来到潮州,留诗颇多㊂朴老‘韩文公祠“云: 到此虚怀遇大颠,留衣亭可与祠班㊂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㊂ [6]406其言下之意,与韩文公祠具有同等价值的留衣亭的建造,乃至韩江㊁韩山的命名,都是用来纪念韩愈在这里虚心礼敬大颠禅师的㊂名义上是赞美韩愈的,实质上是通过赞美韩愈来赞美大颠禅师的㊂朴老‘潮阳灵山寺礼大颠禅师塔“其一云: 禅师能智又能悲,肯下灵山晤退之㊂不是辨才兼定力,怎教文伯为留衣? [6]406辨才,当为辩才㊂这首诗称赞大颠禅师智慧超群和慈悲普度,因而获得了文坛领袖韩愈的尊重㊂朴老‘潮阳灵山寺礼大颠禅师塔“其二云: 十载人人又火书,而今实证复何如?一亭一塔千秋对,海客如云德不孤㊂ [6]406-407此处的 人人 ,即韩愈‘原道“所说的 人其人 ,就是强迫僧人还俗; 火书 ,即韩愈‘原道“所说的 火其书 ,就是烧掉佛教的经书㊂韩愈提出了这些主张,但他并没有实际做到, 文革 倒是替他做到了,但这却被历史证明是中国文4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1月化的一场大劫难㊂自韩愈以来,事过千年,留衣亭和大颠禅师的纪念塔依然存在,海会云集的客人就证明了真正的德行是不会孤立和孤独的㊂这里仍是借重韩愈称赞佛教㊂诸如此类,佛教信众对韩愈和大颠交往的赞颂,多着眼于大颠禅师的智慧和慈悲,而这也有意无意地指出,佛教中国化依赖于高僧大德的卓越的修为和杰出的行持㊂在韩愈之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而且还将继续在中国发展下去,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也不能阻止的事实㊂韩愈对佛教的批判,是对佛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的外在型塑㊂韩愈对僧众的指教,对大颠的赞扬,则是对佛教在中国如何继续发展下去的内在引导㊂因此我们可以说,韩愈从外在型塑和内在引导两个方面大力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使其尽快摆脱了外来宗教的色彩,逐步转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参考文献:[1]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韩愈.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2.[3]李贺.李贺全集[M ].武汉:崇文书局,2015.[4]赞宁.宋高僧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7.[5]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M ].池州:宋绍定二年张洽刻本.1229.[6]赵朴初.赵朴初韵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ʌ责任编辑:孙廷然ɔH A NY u a n d t h e s i n i c i z a t i o no fB u d d h i s mH A N H u a n z h o n g(I n s t i t u t e o fR e l i g i o u sS t u d i e s ,S o o c h o w U n i v e r s i t y,S u z h o u2151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HA N Y uw a sn o t o n l y t h em a s t e r a n d s t a n d a r db e a r e r o f t h e r e j e c t i o n o f B u d d h i s m ,b u t a l s o t h e d r i v i n gf o r c e a n d p r o m o t e r o f t h eS i n i c i z a t i o no fB u d d h i s m.I n c o n t r a s t t o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r e j e c t i o no fB u d d h i s m ,HA N Y ub e ga n t oa t t a c h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h e d e n o u n c e d t h eC o n f u c i a nO r t h o d o x y a s t h eb a s i s f o r h i sc r i t i c i s ma nd re j e c t i o n of B u d d h i s m.I nh i s p o e m s a n de s s a y s t oh i sm o n k f r i e n d s ,h en o t o n l y e x p r e s s e dh i sd i s p l e a s u r ew i t hB u d d h i s m ,b u t a l s o l o s t n o t i m e i ng u i d i n g m o n k s t o s t u d y th ew a ys 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a n d s k i l l s i n h e r e n t i nC h i n a .HA N Y u p a i dah e a v yp r i c e f o r h i s a n t i B u d d h i s t v i e w s ,b u t a f t e r h ew a s d e m o t e d t oC h a o z h o u ,h e b e c a m e i n v o l v e dw i t hZ e n M a s t e r D a d i a n .HA N Y u s c r i t i c i s mo f B u d d h i s m g r e a t l yp r o m o t e d t h e S i n i c i z a t i o n o f B u d d h i s mf r o mb o t h e x t e r n a l s h a p i n g an d i n -t e r n a l g u i d a n c e ,w h i c hm a d e i t g e t r i d o f t h e c o l o r o f a f o r e i g n r e l i g i o n a n d g r a d u a l l y t r a n s f o r mi n t o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K e y wo r d s :HA N Y u ;b u d d h i s m ;s i n i c i z a t i o n 5第38卷第1期韩焕忠:韩愈与佛教的中国化。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交融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交融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交融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品中,佛教和道教两大宗教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文化内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佛教与道教之间的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核,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宗教信仰的多元与包容。

首先,佛教在西游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佛教人物即是唐僧师徒一行。

作为佛教高僧,唐僧深信佛法,心怀慈悲善良的信仰。

他通过求取真经的艰辛旅程,体现出佛教对追求真理、救度众生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也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诸多描写取材于佛教经典,如《法华经》、《楞严经》等。

此外,在西游的旅途中,唐僧遭遇了许多妖魔鬼怪,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也在师徒们的努力中为他们化解了痛苦与困苦。

佛教信仰和佛教教义的融入,使得西游记在文化内涵上更富有厚重感。

与佛教不同,道教在西游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道教更多地体现在一些二次元设定和角色形象上。

例如,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与无所不能的特性与道家的修炼和超凡入圣有关。

孙悟空身怀神通,精通七十二变、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这些都与道家的仙者形象相契合。

另外,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道教人物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的交往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种以道教信仰为基础的交往描写,体现了文化交融的一面。

然而,佛教和道教的文化交融并非完全和谐。

在小说中,佛教与道教的争执与较量时有所见。

例如,佛教与道教之间关于唐僧法师取经的争夺就引发了许多冲突,佛教和道教的不同信仰体系在这场较量中产生了矛盾与碰撞。

在小说中,这种文化交融既表现在两教相互影响改变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也表现在两教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妥协。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交融是至关重要的。

佛教的慈悲教义与道教的神奇修炼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宏大精神世界;佛教、道教两教的碰撞与冲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佛教与道教在西游记中的互相影响,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元,并为读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与世界观。

敦煌本《韩擒虎话本》的写卷制作方式和文学特点

敦煌本《韩擒虎话本》的写卷制作方式和文学特点

敦煌本《韩擒虎话本》的写卷制作方式和文学特点
郑广薰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09(025)002
【摘要】本文探讨了敦煌文学作品<韩擒虎话本>的写卷制作方式和文学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解敦煌文学作品的书写形式、流传方式和名称来历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8页(P25-32)
【作者】郑广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99
【相关文献】
1.宗教影响下的敦煌变文词语面貌——以《韩擒虎话本》为例 [J], 石佳豪
2.敦煌本《韩朋赋》写卷缀合及叙录 [J], 王惠;纳姗
3.《敦煌变文集》校注拾遗——《韩擒虎话本》至《燕子赋》 [J], 蒋冀骋
4.敦煌本吐蕃文书《礼仪问答》写卷译释 [J],
5.《韩擒虎话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的先声 [J], 王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愈的反佛主张及其影响

韩愈的反佛主张及其影响

韩愈的反佛主张及其影响韩愈被誉为唐代文学中的领袖人物,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发表的一系列反佛主张,影响了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状况。

它在唐朝的思想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韩愈的反佛主张及其影响,并举出五个例子。

一、反佛主张的背景在韩愈时代,佛教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百年。

它在唐代时期,尤其在贞观年间,成为了国教,并得到了皇室的赞助。

佛教的这种强势发展引起了韩愈的不满。

他认为佛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抵触,并且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也就是说,韩愈反佛的背景是在维护儒家思想和文化。

二、韩愈反佛的思想1. 韩愈反对佛教对于人生的否定韩愈认为,佛教强调脱离世俗,认为人生即苦海。

这种思想会让人放弃奋斗和生活的意义。

他主张应该积极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争取生活的价值。

2. 韩愈反对佛教对于性的否定佛教对于性的看法是禁欲主义,认为欲望是罪恶的根源。

韩愈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合现实的。

他主张性是人类基本的欲望之一,不应该因为宗教的禁令而被压制。

3. 韩愈反对佛教的荒谬仪式佛教仪式主要是焚香拜佛、念经诵咒、供奉等。

这些看似虔诚而又荒唐的仪式,让韩愈觉得佛教很无聊也不科学。

4. 韩愈反对佛教的贪婪系统韩愈认为佛教宗教开销过于昂贵,佛教寺庙收取信众钱财过多,这些钱财并不被用于社会公益,而是被寺庙的僧侣自己揣进去。

5. 韩愈认为佛教宗教糊涂韩愈认为,佛教里面的信徒十分迷信,往往不太明白佛教所要传递的精神。

而大量追随者主要是容易引导的类别,人心亦被神话化的佛教信息迷惑。

韩愈反对的佛教思想在唐宋以后的千余年中得到普遍认可,并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宗教、哲学、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韩愈反佛主张的影响1.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复兴韩愈的反佛主张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复兴。

尤其是在宋代,儒家思想再次得到重视,并成为了当时的国教。

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立,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追溯佛教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从佛经传入中国算起。

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经中的文学作品随即被国人认可和接受,继之而起的是僧人的文学创作,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士僧交往的传统,历代文人也写了大量表达述佛理禅意的文学作品。

从佛经文学到僧人文学进而延伸到文人文学,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诗词(包括偈颂)文学作品中浅析蕴涵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佛经文学源自于佛经,自印度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佛教便在中土开花结果。

佛陀住世时,为让弟子明了深刻的佛理,多采用“应病与药”、“应机说法”的方式来讲说佛法。

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是专门介绍佛教人生观的,该经讲述的是空、幻、苦的人生问题。

东汉桓帝执政的二十一年(147—167)里是佛典汉译的第一****,由安息国安世高、大月氏支楼迦谶等来华僧人翻译的经典,更加强化了佛教空、幻、苦的人生观,并由此确立了佛教特殊的人生哲学。

《金刚经》里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教我们看透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命的短促,世事的变幻无常,如朝露亦如闪电。

在《楞严经》中直接出现的“幻”字更达21处之多。

其中比较重要的诸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而同时代的文人也以凄美的笔墨抒写了同样的生命情调: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二,《汉诗》卷六,第186—187页)这是东汉桓帝后期诗人秦嘉《赠妇诗》的一、二首,诗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和空幻。

之后,人生之苦尤其成为建安诗人普遍伤叹的主旋律:生命易衰之苦、战争残酷之苦、恩爱离别之苦、空房独守之苦、饥寒交迫之苦、仕途不遇之苦、命如草芥之苦、壮志未酬之苦,等等,这一切使得“建安风骨”的深层意蕴中凝结了一个“苦”字: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中国人姓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人姓名调查研究报告

现代汉语调查研究报告题目:中国人姓名调查研究报告我通过网上搜索及其他途径,在较仓促的情况下收集了部分姓名(见附属的表格),包括64个先秦时期的人名、52个秦汉时期的人名、60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70个隋唐时期的人名、150个明清时期的人名、建国以来的65个人名,还抽样整理了200名飞院2011级新生的名字。

现就这些人名做一下简单分析:首先是古代人的名字:第一先秦时期。

先秦的人们风尚质朴,取名多按照人的身体特征、出生时状况、周围相关物体等,不求文雅,不避俗字俗事,没多少讲究。

比如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时,头颅有些异样:头顶低洼而周围隆起,似山丘之状,故其父母为他取名为丘。

还有晋成公,堂堂一国君主,名字却叫“黑臀”,皆因其出生时屁股上有好大一块乌青胎记而得名。

再如郑庄公,名字“寤生”,意思是倒着生出来的,即脚先出来、头后出来的那种难产。

还有鲁恒公的儿子,生日与父王同日,取名为“同”。

另外先秦时期,姓和氏都是分开的,姓分血统,氏明贵贱。

那时候的名字是比较奇怪的。

譬如鲁班究竟姓甚么?鲁班似乎还算比较正常的名字,人家其实叫公输般的,这个鲁,是地名。

再者商鞅封在商地,卫国人,又氏名公孙,叫他商君、卫鞅、公孙鞅的都有,事实上公孙这都不算他的姓,只能说,他家的祖上跟某个公爵诸侯有血缘关系。

至于狐毛、狐偃这对兄弟,这名字起得…狐的话,我主张还是个氏名,毕竟古代最原始的姓其实很少的,传统的姓比如姚、妫、姬、凤甚么的,都是上古姓氏。

还有比如柳下惠,此人姓展名禽,但现在估计都以为他姓柳的了,他是封地柳下,谥曰惠。

第二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的文学意识日渐觉醒,取名开始讲究字眼,追求寓意,寄托人生的理想和抱负。

如西汉名将赵充国,其父取名时,取义“充国之光”,希望他长大后能为扩大国家疆土做贡献。

这一类名字的流行,强烈反映了汉初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志趣。

另外,由于道教盛行,西汉社会还普遍追求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老,史书记载中开始出现“延年、延寿、寿昌、去病”等字样。

苏州评弹的历史(一)

苏州评弹的历史(一)

苏州评弹的历史(⼀)作者:周良渊源整理:叶⼩编6:57 杜⼗娘来⾃苏州地情苏州评弹名曲赏析蒋调《杜⼗娘》曲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中,就有了⼝头流传的民谣、民歌、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民歌、民谣经常是和⾳乐结合在⼀起,唱着流传的。

唱着的民歌,如果是叙事的,唱出故事来,就是韵⽂说唱的起源。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中有民间故事、神话在流传,是散⽂形式的民间说唱。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保存了⼀部份上古时代的民歌。

其中⼀部份作品,已经有了情节和⼈物,为叙事诗的萌芽和雏形。

到了汉代,在乐府中,民间叙事诗得到了发展。

如《东门⾏》、《⼗五从军⾏》、《陌上桑》等诗篇,都有较多的叙事成分。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产⽣的《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趋于成熟的作品。

南北朝时出现的《⽊兰辞》,也是长篇叙事诗中的名篇。

汉乐府《长歌⾏》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字记载保存下来的不多。

但现存的神话故事中,有不少创造了鲜明的形象和动⼈的情节,后来还被吸收到戏曲和说唱中。

民间叙事诗和民间故事、神话的流传,与讲唱艺术结合,民间的讲故事⼈和民间歌⼿,逐渐由业余转向半职业化和职业化,由农村转⼊城市,就逐渐形成了曲艺艺术。

孔雀东南飞剧照由于民间艺术过去不被重视,所以记录下来的资料不多。

能见的记述,语焉不详,真相难明,给曲艺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这样说,唐代已经有了职业演出的民间说唱艺术。

由于敦煌⽂献的出世,使我们见到了虽然为数不多,但弥⾜珍贵的⼏篇话本。

如《庐⼭远公话》、《韩擒虎话本》等,和佛教的“变⽂”不同。

唐代的民间说唱艺术,“说话”、“⼩说”和“变⽂”,⽆论题材、体制、形式各⽅⾯,都和宋代的说话艺术有直接联系,⽽且和后世的评话和弹词有渊源关系。

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说唱艺术发达的经济基础。

城市⼈⼝增多,市民阶层逐步扩⼤,说唱艺术有了⼴⼤听众,职业艺⼈的队伍也就发展。

艺术交流得以进⾏,艺术积累⽇渐丰富,有了逐步提⾼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体 现 得 淋 漓尽 致 : 有 善 有 恶 , 格 也 有 缓 有 急 ; 自 己的 家 室 , 它 性 有
也 有 自己 的 首 领 , 至 首 领 也 像 “ 甚 皇帝 ” 样 居 住 在 珠 宝 堆 积 成 的 一 宫 中 … …在 佛 经 中 , 身 长 而 无 足 , 变化 云雨 。 有 首领 , 经 中 龙 能 龙 佛
动物之 长 , 四足 , 身 狮头鹿角 人须 , 谓神龙 见首不 见尾 , 有 蛇 所 不
以 全 貌 示人 。
但 是佛 教 中 的龙 。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的 龙 是 截然 不 同 的 , 与 它是

种人 格 化 的神 灵 . 有 人 的 各种 特 性 . 间 的一 切 在 它 的 “ 活 ” 具 人 生
衍 生 出 了龙 的“ 家族 ”龙 的形 象也 逐 渐 人 格 化 、 富 化 。 , 丰
认为这 种文体在“ 文” 外 。 无其它 名称 , 且 明确提到 “ ” 变 之 并 并 变
即“ 变更 ”变 文 是 由佛 经 演 变 而 来 的 ] 后 “ 文 ” 称 为 大 多 数 , 。 此 变 之 学 者 所 接 受 , 长 期 沿 用 下来 。 并
主 要体 现 在 变 文 的 出 现 以 及 它对 唐 传 奇产 生 的直 接 作 用 。
“ 文” 一名称 , 变 这 由提 出到 确 定 经 历 了 一段 很 长 的 过 程 。最 初 王 国维 称 这 种 作 品 为 “ 字 唱 本 ” “ 人 小说 ” “ 俗 诗 ” “ 七 、唐 、通 、通 俗 小 说 ”l陈 寅 悟 称 之 为 “ 缘 曲 ”稍 后 称 之 为 “ 义 ” ; 适 于 【; 因 , 演 胡 12 98年 首先 提 到 “ 文 ”】 变 一名 , 根 据 《 僧 传 》 《 高僧 传 》 并 高 和 续 两 书 的 内容 , 出 变 文 由佛 经 演 进 而 来 ; 振 铎 承 袭 了胡 适 的说 法 , 指 郑
称 之 为龙 王 。 王 的 居 处是 龙 宫 , 位 于 大 海 之底 。龙王 以神 力化 龙 它
作 宫殿 , 经传 人 中 国后 , 教 中龙 的形 象 与本 土 文 化 中“ ” 佛 佛 龙 的形
象 逐渐 融 合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河 伯 水 府 逐渐 演 变 成 了龙 宫 , 使 并
( ) 言 方 面 1语
在《 韩擒 虎 话 本 》 被 法 华 和 尚 的 功 德 深 刻 感 动 的 八 大 海 龙 中
王 , 边 给 和 尚龙 膏 , 边 拜 托 他 恳 请 杨 坚 登 位 后 复兴 佛 教 。 膏 一 一 此 能 改变 杨 坚 的头 盖 骨 模 样 , 他 可 以 治 愈头 疾 。 句 话 说 , 是 为 使 换 这
来 , 来 发 展 成 为 一 种 理 想 的 化 身 。在 中 国 人 的传 统 观念 中 , 为 后 龙
l《 韩擒 虎话本 》 现 的佛教 思想 、 教 美学 体 佛
佛 教典 籍 折 射 出 的 关 于 美 的 看 法 , 教 典 籍 、 教 仪式 、 教 佛 佛 佛 艺 术体 现 出 的 美 的 创 造 因 素 ,都 对 中 国小 说 产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突厥 的 内容 为 中 心 . 在 前 面 附加 高 祖 登 上 帝 位 的过 程 , 后 面 并 在
了 一些 带有 异 域 风 情 的 故 事 情 节 。在 其 直 接 或 间接 的影 响下 , 在 唐 传 奇 中 出现 了一 系 列 有 关 龙 、 回 、 狱 的 故事 。 轮 地
①龙
古 代 取 材 于 龙 的 小 说 数 不 胜 数 , 而 “ ” 其 形 象 的 历 史 演 进 然 龙 在 中 , 同 的 时代 。 不 由于 各 种 因 素 的影 响 而呈 现 出 了不 同 的风 貌 。自 然 界 中 从 来 不 曾存 在 过 龙 这 种 动 物 ,龙 ” 在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 “ 最 初 是 一 种 原 始 的 图 腾 崇 拜 . 由 蛇 图 腾 合 并 其 他 图 腾 逐 渐 演 变 而
巧 妙 地 配 合 在 一起 . 整 部 作 品 充 满 着 佛教 色彩 。 让 关 键 词 :韩 擒 虎话 本 》 佛 教 文化 《 ;
中 图分 类号 : 5 . 文 献标 识码 : I 34 2 A 文章 编 号 :1 7 — 1 1 2 1 ) 2 0 2 — 2 6 3 2 (0 0 l — 0 9 0 l
龙 文 化 在 中 国 源 远 流 长 。 作 为 中 华 民族 的 象 征 , 一 直 被 赋 龙 予 超 自然 、 现 实 的意 义 。 满 了 神 圣 和 神 秘 的色 彩 。千 百年 来 , 超 充
附加 韩 擒 虎 死后 成 为 阎 罗 王 的 一 部 小 说 。 开 头部 分 的佛 教 气氛 、 韩 擒 虎 生前 作 为佛 教 人 物 的 可 能 性 、 死后 当阎 罗 王 的 这 三 种 因素
丈 学 暑 ・ 学存 裾 文
《 韩擒虎话本》
佛教思想文化 的影响
刘 秀 菊
( 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 西 四川 成 都 6 10 1 ) 13
摘 要 : 韩 擒 艺 术 成 就 最 高 的 作 《 品 。敦 煌 写 本《 擒 虎 话 本 》 以韩 擒 虎 平 定 南 方 陈 国 , 服 北 方 韩 是 降
了 阻挡 北 周 的佛 教 迫 害 政 策 , 向杨 坚 赋 予 天 命 的 。八 大海 龙 王 而
在 佛 教 影 响 下 产 生 的 变 文 带 来 了大 量 的 新 词 语 。 如 “ 提 ” 菩 、 “ 土…‘ 净 因缘 ” “ 、 四大 皆 空 ” “ 乐 世 界 ” “ 生 ” 果 报 ” 等 。 、极 、众 、“ 、 这 些 词语 也 为唐 传 奇 广 为 采 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