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8T12:04:35.24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2月上作者:李涛[导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景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设计院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景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国内、外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借鉴优秀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乡村景观的具体内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规划

引言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然而,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相比,乡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任然显得不足,其发展明显滞后。这样一来,不仅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探讨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搞好新农村建设,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是很重要的。乡村景观规划就是为了给乡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而乡村人居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进入理论研究与景观规划实践领域的。它是在综合大地景观和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的基础上对乡村区域进行的综合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景观概念

乡村景观的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统一的定义,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差异。从地理学角度,“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协调统一的复合体”。从土地资源与环境经济角度,“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斑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具有较大异质性,并兼具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从景观环境规划角度,“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总体来说,乡村景观包括乡村聚落、乡村建筑、生态环境、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该乡村区域内所有的景观要素,其中包括一系列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景观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要素;包括一系列能组织乡村社会秩序发展的景观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要素;另外还包括维持乡村文化传承的文化要素和乡村赖以生存的自然要素。

2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景观规划的关系

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和环境几个方面的内涵都是耦合的,同时,两者又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关系,无数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看出,首先要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来实现新农村建设,然后新农村建设又反过来促进了乡村景观更有品质或更受到重视的规划建设。其具体表现在:(1)经济方面。在农村经济提升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以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各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中乡村景观中经济要素的载体作用。实践者和研究者首先是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来推动其新农村发展模式,最后才达到经济提高的目的。(2)社会政治方面。在以农民与农村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过程中,不难看出以农民的行为活动与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协调分配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中社会要素的载体作用。实践者和研究者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为农民建构出了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交往公共空间,从而达到促进村民与村民之间以及农民之间的互相理解,了解社会发展以及党政时事,坚定信仰等目的,坚定共同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基础。(3)文化方面。在文化层面的建设过程中,不难看出有序的乡村文化传承和切实的乡村文化保护的乡村景观中文化要素的载体作用。实践者和研究者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对处于不同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保护。(4)自然环境方面。在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的过程中,实践者和研究者通过研究乡村中的天然景观以及被人工改造的人工景观,通过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身独特性,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自然条件基础。 3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保护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与人工群落相比,自然群落显得更有生命力,需要更多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新农村景观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在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考虑农村未来的建设定位和发展趋势,给当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留下相应的空间。

3.2因地制宜原则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要根据当地区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立足本地的综合状况,建设具有乡村景观特色的新农村。不同区域的乡村景观应当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关注当地人的需求和当地传统文化等方面。

3.3以人为本原则

如今的建设思想推崇“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打造宜人的乡村环境是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的根本原则。在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人的尺度考虑新农村的建设方法和要素选择,在为当地居民创造出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使当地居民得到相应的归属感。

4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4.1乡村景观规划模式的提出

根据前面对乡村景观的探讨,可知由于不同乡村的经济状况、地理条件和景观要求有所不同,在进行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时应当根据乡村自身的状况确定相应的规划模式。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地理条件、乡村人文条件和乡村景观要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三种模式:一是生态宜居型;二是休闲观光型;三是村镇社区服务型。

4.2乡村景观规划模式研究

(1)生态宜居型。生态宜居型乡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要注重对山川、河流、水塘等进行保护。在进行生态宜居型的乡村景观规划时,其规划要点主要有:一是规划时要尊重水域、山体等自然特征,按其肌理规划居民区、公共服务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二是针对乡村现有的河流和水塘,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形成基本的生态构架,在景观规划时融入新的功能,形成新的水系生态网。三是在植物配置时,应当利用当地的乡土植被,综合考虑品种的多样化。(2)休闲观光型。休闲观光型乡村有较广的农业、林业资源,在景观规划时应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建立农业观光园、经济林果园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要合理规划居民区、观光区、农业生产区,明确各区之间的联系。同时,各景观功能区需要与生产相结合,体现当地特色。(3)村镇社区服务型。在进行村镇社区服务型乡村景观规划时,须注重强化服务功能,考虑到城镇化要求,分为新农村安置区、高档住宅区以及公共服务区,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此外,在植物配置时,可选择吸尘、防污的树种。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并不只是单纯的规划绿化植物种植,还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传播历史文化、建立生态农业景观、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明确乡村景观规划以人为本、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生态等基本原则,综合考虑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层次,才能协调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具有特色的新农村景观体系。参考文献:

[1]刘芝兰.乡村景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农业工程,2017,7(04):75-76.

[2]杨喜生.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72-173.

[3]吴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4]许慧,彭重华,周之灿.试论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J].现代农业科学,2008(09):39-4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