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迁移》学案1(湘教版必修2)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_1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授课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人口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核心,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发展、人类居住地的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所以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本节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给出人口移的案例.
学生分析判断,并总结判断依据。
辨析人口迁移概念
总结: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结合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举例说明。
案例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仍偏重于经验型。
2、长期受传统教学、考试制度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强
3、学生刚开始接触人文地理内容,学习方法尚未形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以及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统一是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
2.通过讨论,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3.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
提出问题:人口迁移的分类。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了解人口迁移都有哪些划分。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1 湘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1 湘教版必修2一、教材分析二、三维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通过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与人口迁移有关的图、表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
4、关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的现状,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三、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实例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思路:通过板书辅助,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整体认识。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口的出生与死亡,引起奉化人口的变动。
那么,引起奉化人口的变动还有哪些因素呢?【生】人口迁移【师】对,人口的迁入与迁出,也会影响奉化人口的变动。
(据报道,奉化每5人就有1个是外地人。
有时讲方言,却是外地人;有时讲普通话,自己却被误是外地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口迁移这方面的知识。
教材P16【板书】人口迁移【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个内容,什么是人口迁移?为什么会发生人口迁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什么是人口迁移呢?是不是所有的人口移动就是人口迁移呢?【活动】P17—1题,思考:哪些是人口迁移?【师】结论:①②③不属于人口迁移,④属于人口迁移。
首先,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
【板书】概念【设问】那么,什么是人口迁移?【生】朗读“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师】点拔: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必须掌握一条,人们的定居地...发生变更,住所不发生变更的,不是人口迁移。
因此活动中的①②③不属于人口迁移。
所以说,我班的10位鄞州同学,你们到奉港中学读书就不是人口迁移。
【设问】人口迁移的情况是相当复杂。
如果按照发生的空间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哪两种?(课本上找一找)【板书】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设问】P17—2活动题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师】①②属于国内迁移,③④属于国际迁移。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1.3《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 虽然本节课不涉及传统实验,但可以准备计算机和投影设备,以便在课堂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人口迁移模拟实验。
- 确保网络连接畅通,以便学生在线访问地理信息资源和人口迁移相关的数据平台。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讨论区配备一张大桌子,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湘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的1.3章节《人口迁移》,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此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中关于人口分布、自然环境对人口影响等概念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口动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于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人口迁移知识,与之前学过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 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焦虑、畏惧情绪,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和引导。
4. 行为习惯方面:
-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部分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 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 学生在课外拓展方面,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同,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人口迁移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1.2人口迁移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必修二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掌握国际和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重点关注】①人口迁移的属性和类型。
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③国际人口迁移。
④中国当代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流动行为。
(2)重要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或长期性变化。
注意:因人口的日常通勤活动、短期旅行等而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界线为依据。
注意: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划分依据:人口迁移范围的不同。
②类型: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 ,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 (或排斥力)与 (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的变化: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二、国际人口迁移:1.20 世纪以前:(1)迁移方向:由“”流向“”、由已开发地区流向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2)移民原因: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
(3)移民类型:①15 世纪到 19 世纪:来自欧洲的“新大陆”的殖民者;来自的奴隶。
②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欧洲涌向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国际人口的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相关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培养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指人们①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1)国际迁移概念: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②_____的现象。
形式:③________;外籍工人流动;④________定居。
(2)国内迁移概念: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⑤________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形式:国家有组织的迁移、⑥________。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⑦________、土壤、⑧________、地形、⑨________。
2.经济因素(1)影响人口迁入率、⑩________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迁入率高。
经济落后地区:人口迁入率低。
(2)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3.政治因素: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等都会引起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答案:①变更定居地②定居③永久性移民④国际难民⑤行政区⑥自发迁移⑦气候⑧水源⑨资源⑩迁出率(二)合作探究1.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答案: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我国多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判断某种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习专用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习专用《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遵化市堡子店中学吴英飞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三节,与第一节《人口自然增长》密切相关,是人口增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同时,人口迁移是人口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要和人口流动相区分。
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过了两个内容: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地理的综合性。
教师可考虑在教学中补充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中案例多,需合理整合,使教学连贯。
学情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同学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都要经历,案例多,内容吸引力高。
通过第一节《人口自然增长》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熟悉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两方面考虑,为本节重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打下一定基础。
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影响同学们联系生活可以想到一部分,多引导从多角度全面考虑。
教学目标人地观念:通过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热爱家乡、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念。
综合思维:结合洪洞人口迁移的案例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地理实践力:能联系实际,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类型,分析主要原因。
区域认知:通过我国不同时期、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学习,增强对国家国际发展状况的认知。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教学难点人口移动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P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1加入一个学习交流QQ群,群内备注:路文霞,收到群内好友申请,他名:路明飞,他父亲:路文*,我侄子名:路明*。
这是巧合吗?原来,我们600年前是一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发,我家在灵寿落户,他家远走至安徽芜湖。
幸运的是,我们都还严格按照家谱起名字,所以虽然相隔千里,还能相认。
(明朝初年,我们为什么要从山西迁出?人口的迁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解答这些疑问。
)P2 章节信息人口迁移2min 名词辨析(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上节课受生物学规律制约的人口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迁移,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3《人口迁移》学案设计 (含答案)
高一地理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自主学习任务单2(8分钟完成,在任务单上简要概括)新华社北京2018年12月25日电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报告》指出,2010~2015年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16~2017年,流动人口缓慢下降。
下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2)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3)近两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什么?材料一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
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1)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2.若此图表示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 )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7~8题。
7.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8.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亚洲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2018年户籍人口约30万。
上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市。
据此完成9~10题。
9.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政策因素C.经济因素D.婚姻家庭10.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 )A.化隆县的人地矛盾B.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C.东部城市就业压力温馨提示:1、按照自学流程1、2指引,专注、高效的自学思考;2、养成看书必动笔的习惯,在课本或提纲页面上勾画、圈点;3、遇有疑惑及时记录,为下一环节进行的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1.3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2).doc
1. 3 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通过资料、案例,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重点1、人口迁移的类型;2、当今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课堂活动要求活动一、P17: 1、判断是否属于人口迁移;2、区别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活动二、P19-20:我国当代人口迁移趋势的变化,方向、特点及原因;活动三、P21:世界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原因。
知识小结1•区域的人口增长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口的增长,二是人口的增长。
2.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的空间流动形式。
按空间范围来分,可分为迁移和迁移两种类型;从迁移方向来看,从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从成因来看,当前全球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地区迁往地区。
人口国内迁移人口国际迁非人口迁移①台州人去香港旅游购物()②你高中毕业去台湾大学读书()③我国西北居民逐水草而居()④聚居在叙利亚的伊拉克难民()⑤日本信徒到普陀山拜佛求财()⑥西部大量技术员到台州企业供职()⑦我校友韩喜球带领科考人员环球航行()⑧台州人小王嫁给杭州男友()⑨浙商炒房团到上海参加房交会()⑩美国东北部老人去西部和南部养老()三.材料分析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了“百万民工下广东,十万民工进浦东”的“孔雀东南飞”现象。
目前,中国共有农民工2.3亿人,实现了历史规模最大的人口自发性迁移。
1. 从迁移方向上看,影响中国农民工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从拉力因素角度作简要分析。
2.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产生什么影响?学习后记【课堂训练】2000年“五普”时上海常住人口为1 640.77万人,2010年“六普”时已达到2 301.91万人,10年间增加661.14万人。
2011年达到2 347.46万人,比2010年增加45.55万人。
与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长期处于过低水平。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甚至整个必修内容中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它是人口增长的知识点的延伸,同时人口增长影响人口的时空分布;另一方面人口的迁移是城市化进程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确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及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帮助同学们正确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学情分析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所以在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四.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1.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六、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归纳总结得出答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走西口》导入,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能够理解人口增长的和人口的迁移有关。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什么是人口迁移?②人口迁移有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并点拨总结)[活动参与]针对知识点,检测学习情况,多媒体展示。
教师引导:根据大家对人口迁移的认识,思考,人口迁移的分类?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活动参与] 针对人口迁移的分类,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展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思考人口迁移的方向?[承转]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必修二《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遵化市堡子店中学吴英飞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学历案 湘教版(2019)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
《人口迁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人口迁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旨在从基本理论到现实应用,全面提升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知。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研究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地理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知识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应用性评价: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报告或小论文,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待本节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迁移的实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学习: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人口迁移有整体认识。
3.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农民工进城),分析其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分享各自观点,并形成小组报告。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强调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人口迁移的规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题,包括填空题、简答题等,巩固学生对人口迁移理论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某一人口迁移案例的分析报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人口迁移现象,认识到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此外,我还挑选了一些关于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人口迁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共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地域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1.3《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2)
湘教版地理讲学稿课题:第三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能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认识2.通过组内分析讨论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讨论体会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人口迁移的现象。
【预习导学】(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怎样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新课预习)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常见因素有哪些?【课堂学习】一、合作探究,导学提纲:1.结合教材P16上部,思考: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2.组内讨论完成教材P17页活动1、2题。
5.阅读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完成P19课堂活动题.7.结合教材P20-21两个阅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体会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要哪些?8.完成P21课堂活动.【课堂小结】【课堂训练:】1.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②我国历史上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巩固提高】课时讲练通P8的课堂达标选择题1—9题。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 学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不同的分类方法。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3.运用典型实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①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②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2.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们变更③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3.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⑦农村到⑧城市的人口迁移。
思维活动1.如何判断人口移动是否是人口迁移?答案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原因:⑨推力(或排斥力)与⑩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a .影响:⑪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引起人口迁移。
b .表现⎩⎪⎨⎪⎧自然环境优越、⑫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 迁入环境恶化、⑬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人口迁出(2)经济因素a .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的影响一般来说,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b .经济因素改变的影响经济因素改变人口迁移的流量和⑭流向,进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
(3)政治因素a.经济政策和⑰人口政策:限制或⑱鼓励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⑲组织性。
b.战争:常引起⑳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思维活动2.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答案东部地区的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使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从而导致中西部大量知识人才向东部及东南沿海迁移。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探究活动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探究下列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口对人口迁移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新教材】1.2 人口的迁移 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3.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重难点】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2.国际人口迁移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的空间流动行为。
2. 判断标准:人口迁移具有两个属性,即_属性和_属性。
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变化。
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要跨越界限。
3.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包括_ 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和_ 。
(2)人口迁移:_ _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拉力:留住在这里生活的人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
推力:促使原居民的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早期人口迁移:主要受_ 影响,主要包括_、_、_、_、_等。
现代人口迁移:主要受_ 影响,主要包括_、_、_、_、_等。
◆自测11.请在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属于人口迁移的前面打√:()①外出度假、旅游。
()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外省读书。
()③王艳从甲县A 中学转到乙县B 中学读书。
()④2015 年在德国难民营生活的叙利亚难民。
2.判断正误:①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②迁入地不存在人口迁移的推力()③优越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会产生拉力。
()◆自测2:选一选人口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的是_ _;始终是人口迁入区的是 _;由迁出区变为迁入区的是;始终是人口迁出区的是_ ;①北美②非洲③拉丁美洲④西欧◆自测3请在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前面打√:()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19 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并定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认识
2.通过组内分析讨论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讨论体会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人口迁移的现象。
【预习导学】
(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怎样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新课预习)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课堂学习】
一、合作探究,导学提纲:
1.结合教材上部,思考:
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2.组内讨论完成教材P17页活动1、2题。
3.结合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组内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6.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完成P19课堂活动题.
7.结合教材P20-21两个阅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体会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要哪些?
8.完成P21课堂活动.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巩固提高】课时讲练通P8的课堂达标选择题1—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