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精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分布地区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

高高低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

高高低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

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低低

4、人口问题

(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分布地区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

高高低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

高高低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

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低低

4、人口问题

(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引言: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对周

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学科之一。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课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必修二》(湘教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本文将以该教材为基础,设计一节具体的地理

必修二课堂教学。

一、课程概述

地理必修二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质基础、生物圈的多

样性、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城市与人口等五个模块。本节课将围

绕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进行设计,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

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

利用形式,培养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地资源的行动中。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第四章“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

2. 教具:PPT、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

3. 学具:纸、笔。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

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讲解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如农业用地、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结合实际案例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土地利用的理解。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 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 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

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

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分布地区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

高高低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

高高低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

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低低

4、人口问题

(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湘教版 必修二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湘教版 必修二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 的食物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疾病 的发生,甚至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成长;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种植吸收土壤污染物的树种
如何治理土壤污染?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 废”的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2)采取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 采取生物降解、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等 不同措施。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破坏生活环境 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
(三)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时该市的200多万辆汽 车每天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的照 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 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
环境问题的 概念与类型
1万年前,全球人口密度约为0.029人/平方千 米,2000年则达到45人/平方千米,而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 1975年为0.31公顷,2000年则减少到0.22公顷,在25年内 下降了29%.如果再加上土地资源退化、荒漠化所损失 的耕地,人均耕地就更少了。
人类面临的主 要环境问题
按环境要素划分
大 气 污 染 水 体 污 染 工 业 环 境 问 题
按生产类型划分 农 业 环 境 问 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学科:地理年级:高一第__周第_1_课时备课时间:_ _授课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主备人

授课教师授课班级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以“寂静的春天”引出环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由此提出“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等相关知识内容,要求学生在把握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能从复杂的各种环境问题中梳理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三大类环境问题,同时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教学目标

1.观看视频《寂静的春天》,对环境问题有感性认识。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阅读相关资料,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

教学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的概念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此外,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对环境问题有所关注,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有一定的认知。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学生可能在分析问题时遇到困难。此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可能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和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

陈仓高中地理必修二4.1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陈仓高中地理必修二4.1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概念: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 况下发生的__环__境__破__坏__和__环__境__退__化__;主要表现 为__生__态__破__坏__和环境污染两大类。
2.基本成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 _资__源__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__排__放__废__弃__物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_自__净__能__力___——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产生的三大人为原 因及其关系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三大人为原因及其关系
(1)人口压力
(2)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5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5

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习目标】

1.根据资料,归纳人类面类的主要环境问题。

2.结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过程,说明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4.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难点: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示意图。

提问:

1.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

新课讲授: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活动:阅读教材P120“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代表观点有哪些?

(1)人定胜天

出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天人相关论

出处:“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3)因地制宜

出处:“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管子·治国篇》

“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立政篇》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示范教案

(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示范教案
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问题2: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师环境问题有哪些类型?
课件展示:
水土流处"粽林砍伐、土地荒漠化、住物寥样性减少等
霖林.氓原.矿产等资湍的减少和破坏
师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一看,环境问题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生(讨论后回答)有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的划分方法。 师请将下列环境问题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课件展示:
2.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请举例说明。你们认为应如何治理当地的大气污染。
生(讨论后,回答)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汽车排放的污染物。污染的形式是汽车尾气,污染的程度一般。
2.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建筑物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弓I发温室 效应、臭氧空洞和酸雨等。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从容说课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 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一方面,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 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 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

(完整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导学案

(完整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导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全册导学案

1.1人口增长模式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 1.2人口的空间变化(2)

1.3人口迁移 第1课时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3人口迁移 第2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2.1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土地利用 2.1城市空间结构第2课时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1城市空间结构 第3课时 中心地理论

落、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2课时交通运输与商业 网

点布局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 第2课时农业地域类型 第1课时工业区位因素 第2课时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第1课时交通运输与聚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课标要求】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明确生产力发展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2、学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计算某一国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课件(共37张PPT)

湘教版必修二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课件(共37张PPT)

环节二、对症下药
专家讨论,找出病源(20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哭的树” 橡胶喜温怕寒 具有独占性,原 产地为美洲。
材料一 西双版纳位于100°16′E— 101°50′E和21°10′N—22°24′N之间,
属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配合极
好,是我国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开放式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小组合作语言表达 能力,锻炼学生挖掘材料信息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环境问题 成
Environmental problems

赞成 不赞成
• 经济
• 就业 • 生态 • 环境
既要 金山 银山, 又要 绿水 青山
分小组讨论, 推荐成员汇报 教师总结点评
总面积从1988 年的116万亩增加到了615万亩,使云南省一举超越海南成
为全国橡胶产量最大的省份,即是这个数字还有人认为太保守,当地人
都百度文库"恐怖"这个词汇来描述版纳的胶林面积,胶林左右着当地人们的生活。
材料三
雨林大面积减少后,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已 经显现出变化,10年内平均温度升高了0.4-0.5度, 空气湿度也发生了改变。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降低,
学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说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②通过阅读材料,能从复杂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 正确描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区分其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学习重·难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前预学】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指由于①______________或②____________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③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主要类型(按性质划分) 表现

⑨__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⑩______、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

水污染________________、工业废水、农药、

化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

坏______________,造成

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常见的有二氧化硫、硫化氢、

____________、一氧化碳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

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

发______________、臭氧层空洞和酸雨

土壤污染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

__________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

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

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检测】

试着从生活经验,列举自己所了解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课中研学】说出各个数码表示的意义

【达标训练】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 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2.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矿产资源的减少

3.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湿地面积 B.大量排放污水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4.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水源枯竭,土地盐碱化

C.交通拥挤,垃圾包围城市 D.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灭绝

5.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 )

A.土壤盐渍化 B.水土流失 C.水体污染 D.土地荒漠化

6.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7.读“世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示意

图”,完成(1)~(2)题。

(1)图中没有显示的环境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耕地沙化

C.自然资源枯竭 D.土壤污染

(2)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图中显示环境问

题引起的是( )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课后导学】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完成4.2学

案预学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勤思考,多动笔

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