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美学的散步》,收录了宗白华先生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的论述及另外33篇小品文。

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的论述,是作者在大学期间给学生授课的讲稿,内容十分抽象,属于纯理性的范畴,其与物质可感的现实世界相隔甚远,是高度的概括,需结合具体的实体或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非仔细研读而不能得其精要。

33篇小品文,有关于美与艺术的散论,有关于诗歌的通信,也有为书籍所写的序言和演讲辞。

涉及到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建筑、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等。

宗白华先生精通美学和哲学,其对于艺术的探究,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建树,将美学和艺术的观点与社会生活和人性思想相结合,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剖析了艺术与美和现世生活的关系,给人的精神世界吹去了一股清凉的风,带来了温和的美的享受。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

远古时代人类就知道以树叶蔽体,知道在器物上雕刻花纹,说明人在天性中本能的就有美的意识和向往。

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人类对美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美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专门来研究,可见,美不单是一种艺术上的实践,更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建构。

从表现美,到以美的理论来指导美的实践,在这个相互作用交替往复的过种中,人们提升了对美的认识,领悟了美的本质。

个体意识的觉醒必将影响到群体,既而推动整个人类意识的进程。

美就是这样生发而来的,它不断的以新的形式出现,不断的得以校正和发展,成为一个又一个历史时期的印迹。

可以这样说,美丰富了历史,也丰富了人类的心灵。

谈到美,必然离不开艺术。

艺术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以生存必需和本能为基础上的人类精神的高地。

在这个高地上,人类能够体验和感觉到生命的快乐,进而醒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

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

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

有时候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一样,能够拔高艺术作品境界。

另外,诗还能咏时间,而画只能捕捉瞬间。

很多诗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闺画啊。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

”“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自然无往而不美。

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

照相片无往而美。

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

要有发现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诗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作者将中国传统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归纳为两类: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镂金的美。

其中,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

陶渊明的诗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汉赋、明清的瓷器、京剧舞台上浓厚的彩色的美是错采镂金的美。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相关推荐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

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

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

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

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

生命就是美。

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

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

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7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7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7篇)《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900字5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900字5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900字5篇《美学散步》可以看作是宗白华先生六十多年美学探索生涯所形成美学观、艺术观的一次完整诗化叙述。

从五四到当代,中国的美学家们多从哲学建构人手去探讨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散步读后感1宗白华一生著述不多,虽与朱光潜先生是同时代的人,年纪相仿,但是他却不像朱光潜一样著述甚多,宗先生极少写作,《美学散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

这部著作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理解欣赏美及怎样建立审美态度。

“美学散步”顾名思义,我们应当怀着一种轻松愉悦像散步一样徜徉肆恣,有感即发。

我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边享受宗先生在这部书里给我们搭建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

1 用美产生的影响来表现美本身宗先生翻译莱辛的《拉奥孔》里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凡是荷马不能按照着各部分来描绘的,他让我们在它的影响里来认识。

诗人呀,画出那“美”所激起的满意、倾倒、爱、喜悦,你就把美自身画出来了。

”举个例子,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为起因,当海伦到特洛伊人民的长老集会面前,那些尊贵的长老们瞥见她时,一个对一个耳边说:“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永驻的女神。

”还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个比这个更生动的美的概念,当这些冷静的长老们也承认她的美是值得这一场流了许多血,洒了那么多泪的战争呢?所以,有时候通过“美”周围的人事物衬托出来的美以及“美”自身给周围人事物产生的影响比直接描述‘美’更有渲染力和表现力。

2 诗和画的辩证关系书中在《诗和画的分界》一章中提到:“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诗写的好自然而然就在我们心里描绘出一幅画,而一副好的画也是充满了诗意。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在现代社会中,美或许已经在大众口中成了一种印象和一种肤浅的面相。

这就使得今天的美学研究变得尤为复杂,让人们感到困扰。

如果我们将范围再缩小到有着数千年审美历史的中国,美学研究者面临的困境就更大,诸如数千年的审美传统,相对感性和飞扬生动的审美特点,正在涌入的纷纭繁杂的西方美学理论、通俗文化和大众趣味的日益繁荣等等。

这些都使得我们不得不在美学研究,或者说美学学习中举步维艰,慎之又慎。

于是,很多人想到了1957年那场美学大讨论,想到了朱光潜和李泽厚。

而我的观念中,对于中国审美实践和中国的审美思想,主观和客观的截然分开是极不合适的。

只要看看中国的园林艺术、书法,想想中国美学中“气”、“无”等概念就会明白了。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开头就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将这句话作为论文的开头,本身就是一个启示,足以让我们想见其人、其文、其思想捧《美学散步》以入美学之门。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以生动的语言、精到的分析勾勒了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大致脉络,深刻挖掘了中国美学的思想的独到之处和中国美学中对“美”的独特看法。

首先,宗先生对于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勾勒主要体现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三篇文章中。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主要梳理了中国美学史早期思想以及由之而来的中国美学思想的苗头。

他提出不仅仅从语言成果上,而且“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

于是,他不仅从文学成果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更主要的从画论和图案美上来论证。

他指出,先秦,甚至在汉代美学的特点主要是“雕缋满眼”的美,只是其中有了中国美学主要特点的苗头。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第一篇:《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之读书笔记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一.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

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

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

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能力。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

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人产生美感。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9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9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9篇)美学散步篇1初看题目会想,为什么要将美学和散步联系在一起呢?宗先生说,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动。

它的弱点在于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的人可能会瞧不起,可是我们应该知道,西方建立逻辑学的亚里士多德学派被成为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水火不容。

其实,灵感来自于放空,如果让自己太过于紧张和压抑,美好的感觉也难以体会到。

我们究竟该阅读什么样的书?畅销的书也读过一段时间,读起来确实很容易,也让人有成就感,可以获得阅读量的荣耀,但是扪心自问,这样有用吗?阅读经典书籍的时候,觉得十分晦涩,一小时可能就阅读两三页,但是可以回味,此时不懂,待以后经历些许之后,恍然大悟,这样的感觉不是更加奇妙?阅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就有这样的感觉。

一页页的字,非常的厚重,带领我们进入美学的世界,感受这个世间的美好。

其实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需要细心观察,体会,放慢自己的脚步,没有目的,漫不经心,也许会遇到多重惊喜。

中国美学中重要问题初步探索初看文章标题十分学术,但是读起来趣味十足,有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还能学到美学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美,大家都有这样的认知,却很难说出所以然。

因为美本来就是抽象的,有不同的审美观,看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评价,然而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

作者从总体美学特点和学习方法谈起,再到先秦工艺美术,古代哲学文学中表现的思想,古代绘画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和园林艺术美学思想。

生活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

如果可以掌握方法,得到的美好感受会更多,从专业的角度去体会,也是一种幸福。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什么是意境,作者列举了五种境界。

为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因人群共存互爱而有伦理境界;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人可以达到很多种的境界,在于内心的想法和涵养。

心里想什么,眼中看到的便是什么。

如果忧心忡忡,再美好的景色也是灰白两色,人逢喜事,觉得哪怕一片叶子都非常动人。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3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3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精选3篇)《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美学散步》这部书是由宗白华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现今也许难以再现了。

然而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以这方面的启迪。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通用7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通用7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通用7篇)《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通用7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语言,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

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结合。

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

”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

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

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

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

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

他以散文的抒情方法,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法,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

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下面是《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一:《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900字5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900字5篇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900字5篇美学散步读后感1山川草木,泥墙黛瓦。

究竟是什么在梦境里时隐时现?是自然的造化还是本心的感受让我看见落照里白帆点点的月夜的海,听闻那海潮如诉衷曲的絮语。

行走在中国的文化檐廊里,天空的白云貌似永久飘逸,覆成桥畔的垂柳给人无限的遐思。

月总是出现在诗人的心腑里,“坐久浑忘身世外,僧窗冻月夜深明”,静穆的月夜不禁让人寒意顿起。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又被描摹成念乡的使者。

诗人对月的无尽感怀使月的姿态丰富多彩,美渗透在诗人的笔下。

朝阳下无意瞥见一枝带露的花,感觉着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而无所挂碍,便产生了无穷的不可言说之美。

美还在同情里,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中,美在同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中。

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死生离合,喜笑悲啼。

同情是一种情感的交融与共振,亦是美之所蕴含。

罗素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他从对人类的同情中获得幸福的动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台瓦楼乃至万事万物,就像是虽然走进原野,发现花能解语,鸟亦知情,亦觉得山水云树,月色星光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

这样,美就漫步在纯洁的同情之中。

再转阁游行于文学艺术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叶小舟游荡在山水诗画中观摩亭岸垂柳,飞鸟掠痕。

方士庶在《天墉庵随笔》里说“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美,美在意境里。

元代汤采真说:“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

”山水成了书写情思的媒介,美虽在意境里但也要寄托在实物下,而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美学散步宗白华的读后感

美学散步宗白华的读后感

美学散步宗白华的读后感美学散步宗白华的读后感(通用2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美学散步宗白华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学散步宗白华的读后感篇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

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

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

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

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

生命就是美。

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

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

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下面是《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一:《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

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

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追寻,他的孤独落寞得到了彻底地发泄,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园,返回精神的故乡,抚平内心的伤痛,慰藉平日孤寂的灵魂。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

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作者宗白华对审美现象的价值本性进行了深入挖掘。

作者从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入手,论证了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的思想,论证了作为审美现象的“美”与价值现象的相关性与本质联系,作者令人信服地将审美界定于价值范畴内。

作者在强调审美现象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的同时指出,“审美的秘密可能隐藏于主体客体的关系之中,表现于那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

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

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学问时,学问已不再是学问,而是艺术,是人生。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三: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一、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

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

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

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能力。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

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人产生美感。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虽然艺术必然是人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庄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我认为此处道家所强调的“自然”,应归因于对过分“人为”的纠正,即认为艺术不能囿于狭窄实用的功利框架。

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认为这种“大美”不能被称为“艺术”。

我们看到无垠的天、广阔的地、瑰丽的晚霞、壮美的山川时,不会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虽然也会由衷地感叹它们的“美”。

“艺术品”必然是人为的,是人加工过的东西。

若说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将“造物主”拟人化了,反映的还是人的能力。

若将这些天、地、晚霞、山川绘成图画、拍成照片,那便成为艺术品,因为图画、照片才反映人的能力,而事物本身-未经人加工过的-并不是艺术品。

因此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是天与地使渺小的人产生的“崇高感”,这是自然地会在人心中产生的“美感”,我们不必牵强地认为在人类诞生前早已存在的天与地是“艺术品”,虽然它们确是“美”的。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14页)这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区分了。

“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必须同时表现美(7页)”,这一点可以从美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面来理解。

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粪筐也是美的”之所以不被认同,在于有用的东西还需引起人的愉悦感,才能被称为美的。

艺术创作可以遵循规律,也可以突破规律。

如既有对称美,又有不对称美。

但“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和“表现美”却是艺术所必须具备的,失去其一,便不能成为艺术。

宗白华在引用莱辛的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做魅惑力。

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

因此它对于画家不像对于诗人那么便当。

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

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就会变成了做鬼脸。

”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动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盼望能再度地看到它。

又因为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

”(9-10页)在中国画里,同样地,绘画(艺术)可以将文学里的难以追逐的“美”转化做“魅惑力”。

就意而言,与画相配的诗并不一定具有“明确表达的含义”,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所配的诗,它表现的意境既与王维的诗意相似又不尽相同,看上去是阐释了诗,实际给人的感觉又是增添或模糊了画面原先并不具有的意味。

也就是说,这首诗既是一种阐释和理解,又是一种再创作。

不同的诗人可能因对这幅画有不同的体会而写出不同的诗句,不同的画家也会对此诗有不同的体会而画出不同的画来-新创作的画又会表现出新的意境,由此诗配画,画配诗,延绵不绝。

这也可以说明诗与画并不是一回事,却是可以圆满结合,“相互交流交浸”,以至交融完满的。

二、关于“美从何处寻”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无数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相同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就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

这可能是唯心主义,然而人确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

许多个夜晚在《东风破》(流行歌曲周杰伦作曲)的旋律里入睡,悠扬的二胡声每每将我带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引动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温暖的回忆与追思。

“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18页)如果一首新歌的新曲也算新节奏,那作曲家就是“高明的人”。

这种新节奏也得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至少是部分人。

没有人的心绪和思维是相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刹那”的心绪和思维也是不同的,那么就有无数的“新节奏”等着人们去创造,去发现,来满足这无数的心绪和思维,以应和它的节奏,引起它的共鸣和感触。

这种共鸣和感触很多时候是由“回忆”引起的。

当节奏与某一时候的心境相吻合,回忆便复苏,人便彷佛进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

“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

”(10页)那么对于音乐的“节奏”的“回忆”效果也说明了“节奏”所具有的“魅惑力”不亚于文学和绘画,甚至超过它们的影响力。

人的心灵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关于“美从何处寻”,我认为“美感”是人的心理现象。

当我们说某样事物是“美”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对象化到事物上去了,也就是“移情”,进而以为“美”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了。

事物是否“美”,取决于它在人心里引起的感受,没有绝对相同的感受,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美”和“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