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24个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高考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现将其意义和用法一一归类。

大家可将文言虚词的词类复习法与一词多义复习法结合起来。

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一、以1.作介词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凭着、凭借。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在)⑸表示原因。

译为:因,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③以位(地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孟子》)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作连词⑴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②将帅二三子以蕃。

③作《师说》以贻之⑶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欤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中、高考常见虚词虚词

高中、高考常见虚词虚词

虚词
一、虚词分类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2.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3.介词:于、以、为、因
4.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5.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6.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虚词作用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
2.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
3.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4.修饰限制(如副词);
5.称代(代词);
6.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7.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得超赞)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得超赞)
高考18个文言虚词
一、而
•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余知而无罪也。” • ②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
等关系。“故其国富而兵强。”“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 不知二。”“林木茂而斧斤至矣。” • ③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提刀而立。” • ④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⑤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殆而!”
。” • 量词。套,座。用于房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 ②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
”“…的事物”“…的地方”等。“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所以』1表示…的原因。“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 2表示用来…的东西。“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十二、于
• 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 ”“到”“向”“从”“对于”等。
• “子击磬于卫。” • “达于汉阴。” • “逢蒙学射于羿。” •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或重于泰山,
……” • 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臣诚恐见欺于王
八、为
• ①做。“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 治理。“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 ②作为,当作。“霓为衣兮风为马。”“以分合为变者也。” • 变为,成为。“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③认为。“孰为(赵)盾而忍弑其君者乎?” • ④是。“余为伯倏,余而祖也。” • ⑤如果,假如。“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 ⑥介词。给,替。“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⑦介词。因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⑧介词。被。“为张辽等所袭。”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二十个虚词][1]----------------------- -------------------------------------------------------------1.用于句末,不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①语气助词: 2.表反诘[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3.句中表停顿[不译]: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②代词:1.相当于“之”[译为“它、他”]: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且焉置土石?③兼词:[译为“于此”]:积土成焉,风雨兴焉。

④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

[2]--------------------- -----------------------------------------------------------------1.陈述句尾[译为“了”]: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①语气助词: 2.表感慨讥讽赞叹[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

3.表请求劝勉[译为“吧”]: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4.表疑问语气[可不译]:人问公子,年几何矣?[3]------------------ -------------------------------------------------------------1.表判断:死生,昼夜事也。

2.表肯定: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①语气助词: 3.表疑问:公子畏死耶?何泣也?4.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句中表停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 --------------------------------------------------------1.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振声激扬,侍者因此觉知。

①介词: 2.表凭借[译为“趁着、依据、凭借”]:变法者因时而化。

3.表方式[译为“经过、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1.之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

”《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烟炎天。

”⑿<助>用在“前”、“后”、“”、“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①<名>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高考必背文言虚词18个

高考必背文言虚词18个

文言虚词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第三人称代词。

应译为“它”“他”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完整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完整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重点虚词

高考重点虚词

高考重点虚词一、而1.作连词:(1)表转折关系;(2)表承接关系;(3)表修饰关系;(4)表并列关系;(5)表递进关系;(6)表假设关系;(7)表因果关系;(8)表目的关系;2.作代词:(1)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固定搭配:【而已】:罢了;【而后】:然后;【已而】:过了些时候;二、何:1.作代词:(1)作谓语,问原因;译为“为什么”;(2)作宾语,何+及物动词;译为“什么”、“哪里”;(3)作定语,何+名词;译为“什么”;2.作副词:(1)表反问,放在句首;译为“怎么”、“哪里”;(2)表程度,用在形容词前;译为“多么…”;(3)表劝慰,放在句首;译为“何必”;固定搭配:【何如】【如何】:怎么办;【奈何】【若何】:怎样;【如……何】:把…怎么样;【奈……何】:对…怎么样;【何以】:凭什么、用什么;【无何】:没多久;【几何】:多少、几个;通假情况:“何”通“呵”,大声问。

三、乎1.作助词:(1)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吗”;(2)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译为“呢”;(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译为“啊”;(4)句末语气词,表揣度;译为“吧”;(5)句中语气词,表停顿;(6)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2.作介词:相当于“于”;四、乃1.作动词:表判断,译为“是”、“就是”;2.作副词:(1)于是,就;(2)才,这才;(3)竟然,反而;3.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固定搭配:【乃今】:才,这才;现在;五、焉:1.作助词:(1)作句中或句末语气词;(2)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2.作代词:表宾语;译为“什么”、“它”、“哪里”;3.作副词:表反问;译为“怎么”、“何必”;4.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那里”;六、则1.作连词:(1)表承接;译为“就…”、“原来是…”;(2)表假设或条件;译为“如果”、“那么”;(3)表并列;固定句式“……则……”;(4)表转折;译为“却……”;2.作副词:表强调或确认;译为“就是”、“倒是”;3.作名词:译为“法则、准则、规则”;固定搭配:【则已矣】:罢了;七、者1.作助词:(1)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物)”(2)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4)放在分句句末,引出原因;2.作语气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八、与1.作连词:表并列,译为“和、跟、同”;2.作介词:表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同”;3.作动词:(1)送给,给予;(2)结交,亲附;(3)赞许;(4)等待;4.作语气词:相当于“吗”;固定搭配:【相与】一起,共同;彼此交往;【孰与】:…和…相比,哪个更……九、于1.作介词:(1)表终结,译为“到……”;(2)表起始,译为“从…”、“自…”;(3)表比较,译为“比…”、“胜过”;(4)表处所,译为“在……(中)”;(5)表对象,译为“对…”、“对于…”、“向…”;(6)表伴随,译为“跟…”、“从…”;(7)表被动,译为“被…”;十、也1.作句末语气词:(1)表判断语气;(2)表陈述或解释语气;(3)表肯定或感叹语气;(4)表疑问或反诘语气;(5)表祈使语气;2.作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十一、若1.作动词:(1)像,好像;(2)比得上;2.作代词:(1)表人称;译为“你”、“你们”;(2)表近指;译为“这”、“这样”、“这些”;3.作连词:表假设;如果,假设…;十二、且1.作连词:(1)表并列;译为“又…”、“一边…一边”;(2)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3)表让步;译为“尚且”、“还”;(4)表转折:译为“却”、“反而”;2.作副词:(1)表动作即将发生;译为“将”、“将要”;(2)表动作暂时进行;译为“暂且”、“姑且”;(3)表切近某熟;译为“将近”;十三、因1.作动词:沿袭、遵循;2.作介词:(1)表依据;译为“根据”、“凭借”、“利用”;(2)表条件;译为“趁机”,“通过”、“经由”;3.作连词:(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2)表因果;译为“因而”;4.作名词:机会、姻缘;十四、所1.作助词:(1)“所+动词”;译为“……的人(事)”;(2)“所+介词+动词”;表方法、对象等;2.作名词:处所、地方;固定搭配:【所以】:……的原因;用来……的方法;【为(……)所】:表被动,译为“被……”;十五、其1.作代词:(1)作第一人称,我;(2)作第二人称,你;(3)作第三人称,他/她/它(们);(4)作物主代词;表领属关系,译为“…的”;(5)作指示代词;译为“这(些)”、“那(些)”;2.作副词:(1)表商量语气;译为“还是”;(2)表猜测语气;译为“大概”;(3)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3.作连词:(1)表选择;译为“是……还是……”;(2)表假设;译为“假设、如果……”;4.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固定搭配:【其……其……】:是……还是……;十六、为1.作动词:(1)以为、认为;(2)成为、作为、担任、叫做;(3)泛指“做”的意思,如治理、制作、举办;(4)是,就是;2.作介词:(1)表对象;译为“替”、“向”、“给”、“对”;(2)表被动;译为“被……”;(3)表原因;译为“为”、“为了”;3.作语气词:放在句末,表反问;【以为】:作动词,认为;十七、以1.作介词:(1)译为“凭借”、“依据”、“按照”;(2)表手段、方法或对象,相当于把、拿、用;(3)表起始,译为“在…(时候)”、“从…”;(4)表原因,译为“因为……”;2.作连词:(1)表原因,译为“因为”;(2)表目的,译为“来、用来”;(3)相当于“而”的用法,表承接、转折、并列、修饰、因果等;固定搭配:【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所以】:…的原因是;用来(…的是…);【以为】:认为;把……作为,以……为;【以故】【以是】:因此;十八、之1.作代词:(1)作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们)”;(2)作指示代词,译为“这(些)”、“那(些)”;2.作助词:(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作语气助词,凑足音节;(3)作宾语提前的标志;(4)作定语后置的标志;3.作动词:去、到、往……;十九、并1.作动词:(1)合并,吞并;(2)并列;2.作副词:(1)一并、一起、一齐;(2)用在否定词后,加强否定语气;3.作连词:连,连同;二十、然:1.作动词:认为正确;译为“同意”;2.作代词:这样,如此;3.作副词:表示肯定的答语,译为“是的、对的”;4.作形容词:正确的、对的;5.作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可是”、“但是”;6.作语气词:放在拟声词的词尾;7.作助词:(1)用于句末,与“若”、“如”配合,表比拟;(2)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译为“……的样子”、“……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虚词专项训练教案
本溪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组高三
●而:
①连词,表并列余固笑而.不信也
②连词,表顺接,就、便、才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连词,表递进,又、并且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④连词,表因果,因而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⑤连词,表转折,却、但是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⑥连词,表偏正(修饰)则席地倚墙而.坐
⑦连词,表联合水落而.石出者
⑧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⑨代词,你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⑩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耳
①表限定,而已、罢了白起,小竖子耳。

②表肯定,了(或不译)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③表感叹,啊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④连词相当“而”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夫:
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句首发语词且夫人之学
③丈夫罗敷自有夫
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乎:
①语气助词,表疑问,“吗”“呢”几寒乎?欲食乎?
②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语气助词,表测度或商量,"吧" 其皆出于此乎?
④语气助词,感叹或祈使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⑤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揣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形容词后缀,作用相当于“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⑦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

⑧介词、同“于”,比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⑨介词,同“于”,在生乎.吾前
⑩对吾尝疑乎是。

11 作词尾,……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其:
①代词,他们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②代词,我的、自己、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指示代词,拿、这、其中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副词,表揣测,莫非……吗,、也许、可能其.皆出于此乎
⑤副词,表判断,大概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⑥副词,表感叹,真的其.可怪也欤
⑦副词,表祈使、命令语气,一定汝其.勿悲
⑧副词,表希望、祈使语气,一定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⑨代词,它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⑩副词,表反问,难道其.孰能讥之乎
11 帮助判断,就是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12 代词,那些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应者
13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且:
①连词,相当于“尚且”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副词,相当于“将”、“将要”不出,火且.尽
③况且且.臣少仕伪朝
④连词,递进,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⑤连词,递进,况且,再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⑥连词,让步,尚且,还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⑦连词,并列,又,示赵弱且怯也。

●然:
①可是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②这样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③……的样子森然.欲搏人
④以……为然、认为……对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虽
①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②虽然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所:
①所……的事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表原因,……的原因吾所.以为此者
③表手段和目的,用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⑤表示"所……的事物"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臣所过屠者朱亥。

●为:
①作为云为.衣兮风为马
②形成冰,水为.之
③介词,替君为.我呼入
④表疑问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何辞为.
⑤写、创作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⑥表被动吾属今为.之虏
⑦治理,表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⑧以为,认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⑨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
11 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2 对,向。

为之奈何?
13 表动作的时间,为"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焉:
①词尾的样子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②兼词,于之微波入焉.
③代词,道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语气助词或师焉.,或不焉.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也:
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啊其可怪也.欤
③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以:
①凭,介词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用,介词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把,介词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④于,介词,表时间、处所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⑤因为,介词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按照,介词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⑦以的宾语可以前置,可以省略秋以为期
⑧把当作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
⑨可以,副词井蛙不可以
..语于海者,拘于虚也⑩连词表承接即除魏阉废铜之址以.葬之
11 连词表修饰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12 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13 连词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4 表目的,“而”“来”“用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5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6 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

17 认为,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18 任用,动词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9 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20 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

21 通“已”,止无以,则王乎?
●矣:
①语气助词表陈述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③语气助词表祈使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因:
①于是,连词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凭借,介词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趁此,介词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④通过,介词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于:
①跟、同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对、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被不能容于远近
⑤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

⑥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⑦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
●与:
①结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哉
①表示感叹语气的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②表示疑问语气的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③表示反问语气的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则:
①连词,表顺接,那么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连词,表顺接,那么或就邦无道则.愚
③副词,表判断,是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④作“辄”讲,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


⑤连词,表转折,却、可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者:
①定语后置的标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在数词后,可译成“个”、“样”此三者.,吾遗恨也
③用在句末,表推测或疑问语气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表示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⑥用在时间词后,表示提示或停顿暮春者.,春服既成
⑦……的(人、东西、事情)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⑧用在数词后面,……个方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⑨用作“如”的宾语,……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
⑩用在“今”“昔”等后面,不译近者奉辞伐罪。

●之:
①结构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助词,助音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代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⑦指示代词,这、这样、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⑧定语后置的标志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⑨到……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⑩时间词或动词后,凑足音节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诸:
①“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②那些其西南诸峰
③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