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虚拟》评析
文学的千分之一 ——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25前沿评论·毕飞宇《小说课》文学的千分之一文学的千分之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张定浩《小说课》中的毕飞宇是极其谦逊的。
他一直在强调自己没有能力去谈大的问题,强调小说阅读的个人化,强调自己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谬误。
而这种谦逊,通常也是出于一种自信,他相信自己触碰到了一些真问题,相信这种个人化的经验也具备某种普适性,如他在后记里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好。
一千个读者不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
但是我也想强调,亿万个读者同样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
文学有它的标准和要求。
我渴望我的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
读完《小说课》,我觉得毕飞宇的愿望可以说已经实现了。
这本书里所做出的一系列判断,有关文学,有关阅读和写作,几乎都是对的。
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因为通常我们读类似这样的谈艺著作会比读小说更挑剔一些。
埃科嘲讽王尔德笔下很多精妙断言其实是“可置换警句”,即颠倒过来或反着说也似乎成立,比如“只有一流的文体大师才能达到晦涩的境界”,可以反着说成“只有一流的文体大师才能达到清晰的境界”;比如“美揭示一切,因为它什么也不表达”,倘若颠倒成“美什么也不揭示,因为它表达一切”,也没问题,诸如此类,也就是说,王尔德时常乐于展现的,是“修辞上难以克制的乐趣”,而非对于简洁真理的探索。
与之相比,同样享有机智有趣声名的毕飞宇在这本书里呈现的,倒是一种非常朴素诚恳的面貌,这种朴素诚恳,可能也来自长久写作实践中积累的自信。
毕飞宇分析《促织》短短千余字中的波澜曲折,揭示那浑然一气呵成的文本背后种种刻意用心的小说家安排,“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写小说一定得有匠心,但别让匠心散发出匠气”。
在讨论《水浒传》中林冲雪夜上梁山一节时,他用“语言”来区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没有语言上的修养、训练和天分,哪怕你把‘纯文学作家’这五个字刻在你的脑门上,也是白搭”,而“小说语言第一需要的是准确”,这种准确依赖于写作者对于生活和人心在逻辑与非逻辑两方面的强力认知,这种认知可以让他摆脱自我的束缚,“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新省中考统考语文模拟卷(四)(湖南卷)2024年新中考地区语文适应性考试模拟卷(新中考地区适用)
备战2024年新省中考统考语文第三次适应性考试模拟卷(湖南专用)第四模拟(解析版)(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一、积累与运用(24分)1.(本题2分)下列词语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悄.然(qiāo)篡.改(cuàn)潜.滋暗长(qiǎn)深恶.痛疾(è)B.疮.疤(chuāng)粗拙.(zhuō)振聋发聩.(kuì)气冲斗.牛(dǒu)C.契.约(qì)钦.佩(qīng)屏.息凝神(bǐng)风餐露.宿(lòu)D.校.对(jiào)呜咽.(yàn)可歌可泣.(tì)不可捉摸.(mō)【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悄.然(qiāo)——qiǎo,潜.滋暗长(qiǎn)——qián,深恶.痛疾(è)——wù;C.钦.佩(qīng)——qīn,风餐露.宿(lòu)——lù;D.呜咽.(yàn)——yè,可歌可泣.(tì)——qì;故选B。
2.(本题2分)听完毛不易的歌曲《如果要写年》,小青也仿写了一段,其中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
你要写集市货品令人眼花缭乱....,你要写灯火中人海如潮,你要写绚烂....,你要写家家户户福气满堂,你..的烟花夺目绽放,你要写漫天雪花肆无忌惮要写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你要写阖家团圆,万家灯火。
你更要写来年一派生机的春天。
A.眼花缭乱B.绚烂C.肆无忌惮D.祈愿【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A.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可形容“集市货品”,使用恰当;B.绚烂:光彩鲜明耀眼。
可形容“烟花”,使用恰当;C.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毫无顾忌、畏惧。
不能修饰“雪花”,使用不恰当;D.祈愿:求、祈祷、希望等。
真实与虚拟悖反透析教育悲情——赏读毕飞宇的《虚拟》
真实与虚拟悖反透析教育悲情——赏读毕飞宇的《虚拟》《虚拟》是⼀篇短篇⼩说,讲述的是关于“我”的祖⽗在即将离世的那些⽇⼦⾥所发⽣的事情,以及在祖⽗逝世之后,“我”为了满⾜祖⽗的最后遗愿⽽虚拟了许多来哀悼他的花圈。
⼩说以第⼀⼈称“我”的视⾓观察体验,展开叙事,不仅增强了真实性,也让读者在品读作品时有⼀种亲切感。
不过,借助⽂字认真咀嚼叙述的故事、塑造的⼈物,以及⼈物的遭遇,⼀丝悲凉会在后背不觉升腾。
作品没有惊⼼动魄的故事,也没有⾼⼤伟岸的⼈物形象。
作者从寻常⽣活中撷取⼀个视⾓,以“我的爷爷——我们县⾥最著名的物理⽼师兼中学校长”为主⼈公,通过爷爷从业⽣涯,以及去世后的经历的⼏件事情叙述,不仅揭⽰了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透析了世情的凉薄。
爷爷是⼀位把毕⽣精⼒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不徇私利。
正是对这份⾃⼰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并似春蚕般⽆私奉献,才培养出⼀批批“⾼才⽣”,成为各⾏各业挑⼤梁的⼈,⽽且有的以及成为各⾃职业圈⼦⾥的成功⼈⼠,尤为显赫的是,爷爷精⼼培育的学⽣有的⾛出国门,在外国也成为名⼈、红⼈。
正是如此,爷爷对⾃⼰的职业,对⾃⼰付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倍感⾃豪与骄傲的。
不过,对爷爷⽽⾔,他⼼⾥始终有⼀块⽯头没有搬⾛。
对⾃⼰的本职⼯作,他殚精竭虑把别⼈家的孩⼦⼀批批送进了理想的⾼⼀级学府,让他们成为有⾝份、有地位的成功⼈⼠,并过上光鲜亮丽的⽣活。
可是,由于把精⼒都放在别⼈家孩⼦的⾝上,却忽视对⾃家孩⼦的培养教育,结果唯⼀的⼉⼦——“我”的⽗亲成为了落榜⽣。
这⼀点,对从教近四⼗年的爷爷来说,是绚丽的职业画卷中⼀个永远⽆法抹去的“污斑”。
尽管“我”的⽗亲对爷爷没有什么过激的⾔⾏举⽌,但⼀个不经意的神态表情、⼀句不咸不淡的话语⾜以让爷爷慢慢消受⼀段时间。
其实,放眼当下,爷爷⾝上所经历的事情在现实中也能够找到许多现实版的鲜活事例。
从这⼀点说,毕飞宇的⼩说虽然是虚构化,经过艺术加⼯的,但是他其实是⽤⼀个很好的视⾓来影射现实。
毕飞宇《虚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虚拟毕飞宇这个冬天特别地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
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
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祖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父亲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父亲没有考上,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
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
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
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
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
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
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个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
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字,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
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
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
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
关于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
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毕飞宇是中国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坛名将,其小说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以毕飞宇小说中出现的异化主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异化主题的定义及研究意义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及其表现形式1. 外表的异化2. 内心的异化3. 身份的异化4. 意识的异化5. 关系的异化三、异化主题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变化2. 人类心理的异化3. 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四、异化主题的影响1. 社会影响2. 个人影响五、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启示与价值总结: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是其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对其表现形式、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深入探讨人类内心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
一、异化主题的定义及研究意义在本部分,可以分析异化主题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及其表现形式针对毕飞宇小说中出现的异化主题,可以从外表、内心、身份、意识和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如何表现出这些异化现象。
1. 外表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会通过外表来制造个性,从而达到得到别人注目和表扬的目的。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这种外表的异化现象,例如《鸽子》中的女主角将头染成了灰白色,以表达自己的悲痛和绝望情绪。
2. 内心的异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内心会出现异化,变得冷漠、自我、孤独等等。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这种内心的异化现象,例如《女教师》中的男主角通过极端的手段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3. 身份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变得焦虑和迷茫,特别是身份的变化会导致人们感到迷茫。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身份的异化现象,例如《罂粟港》中女主角在异乡生活时,失去了自己原本的身份。
4. 意识的异化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信息爆炸和虚拟世界的存在,导致自己的意识变得混乱和不清晰。
2024年读毕飞宇《小说课》有感
读毕飞宇《小说课》有感我们常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决定了教学设计梯度,另一方面决定了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度。
所以毕飞宇老师的这本《小说课》无疑就是一本很好的文本解读示范书,他教我们怎样去阅读小说,去理解小说,去发现小说冰山下隐藏的部分。
这本书汇集了毕老师对《水浒传》《故乡》《项链》等经典小说的解读及个人感受,从作家的角度来看作品,抽丝剥茧,既助于自己读小说,也益于今后给学生讲小说。
这里面的故事大多是上学时就读过的故事,他的解读让我有了新的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获益良多;有些小说没有读过,经过他对人物和情节的分析,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他曾在书中提到,好的小说是值得反复读的。
看过对小说的解读再去看小说,一定可以看出一些新东西来,这让我很期待再次去看他提到过的小说。
阅读他的作品体验是轻松的,愉快的,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好像我们坐在教室听毕老师娓娓道来。
不管是对蒲松龄《促织》的解读,还是对霍金《时间简史》的理解,都是口语化,现场感的,是日常聊的家长里短,他的语言非常幽默,比如,他称张爱玲风格之冷,评论道:“我要是遇见张爱玲,离她八丈远我就会向她鞠躬,这样我就不必和她握手了。
我受不了她冰冷的手。
”看似在无理取闹,实则让人忍俊不禁。
《小说课》对每一部作品的解读,都是发散性的,说的是这部小说,引用的可是毕飞宇的毕生功力,旁征博引让人眼界大开。
在这里我就选取书中的两三处来与大家分享。
《小说课》的第一篇《促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陌生,蒲松龄的聊斋里更家喻户晓的应该是《婴宁》《连城》《宦娘》,看到开头文章的时候,我是直接跳过了,去看毕飞宇先生的分析。
当毕飞宇谈到语言与想象力关系的时候选取了这样一句对促织外形的描写:“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他认为这句话让无论是否对促织有常识的读者都感受到了它的迷人,这句话足以启动我们的想象:语言是想象力的出发点,语言也是想象力的目的地。
我太认同这个观点了,无论是对促织中的这句描写还是关于语言和想象力的阐释,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有些时候会被沉浸式的代入到其中去,而这种丰富想象力的来源就是作家的语言。
“艺术效果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探析——以2022年新高考I卷中的“艺术效果分析题”为例
型,而是一道“艺术效果分析题”。解答此类题目,具
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
体可以这样做:
谈你的理解。
一、追本溯源
【2020 届南京·盐城二模《羊肉风波》
】中的画线
题目中的核心句是“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
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这考查的
句在电视剧中被改成“高唯说:
顺便
原文: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 者于平凡见伟大。
的人顺便渡过来。
自尽
离去
自尽使人物多了一份刚烈、决绝;离
原文: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 去则使文章更加真实、生动,符合大众的
头,
向下游驶去。
选择、
读者的期待。
上面的表格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江上》与《史记》
中“渔夫拒剑”的不同的艺术效果。通过梳理,我们会
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古诗文读写融通策略及路径研
究”
(项目批准号:D/2021/02/355)省级规划课题的研
究成果之一。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着头脑。但是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这并不是一道新题
解题钥匙
【2022 年新高考Ⅰ卷《江上》
这类题也很少出现。一些同学拿到这道题完全摸不
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
述方式”这两个答题要点。但是,这样答题还不够全
衰微。
面。那么,还剩下的那一个或者两个要点要从哪里挖
效果比较
小说《推拿》:作者用
一个反问句讽刺了杜莉
和金大姐;不说具体的数
就 不
论毕飞宇短篇小说_段崇轩
毕飞宇的短篇小说, 追求的是一种如诗词那样的境界、 形态、 韵味, 是一种诗化的短篇小说。它的所指是最 日常的世态人情, 实在的事和人, 但却可以涵 盖广大的世界和人生。而作家所关注的、 感兴趣的现 实中的人的情感世界, 就成为这种小说最恰当的表现 对象。因为情感就是一种抽象的、 朦胧的、 “不及物” 的东西。
(3)
是说, 作家的创作素材, 来源于现实事件背后人的情 感反应, 这种情感是虚幻的、 变化的, 但它同样具有真 实性、 现实性。它在作家的创作中成为表现的重心。 而作家的创作动机, 也往往来自主体的情感触发, 这 种情感包含了作家的的人生经验、 生活愿望和人文情 怀等。毕飞宇坚持了现代派文学注重个人体验、 直觉 把握的精神, 又融合了现实主义文学关注当下、 直面
(8) 篇这东西天生就具有东方美学的特征。 ” 这就是说,
毕飞宇生在乡下, 长在 “文革” 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的 家庭和身份, 在贫困、 动荡的农村, 在荒谬、 畸形的时 代,幼年的毕飞宇能感受到什么呢?自然会有父母、 老师的关爱, 也会有 “广阔天地” 的自由, 但更多的却 是时代的邪恶, 人与人的斗争, 为官者的强权, 乡村的 封闭、 愚昧, 以及在这种环境中滋生的恐惧感、 孤独感、 无爱感等等。而毕飞宇又恰恰是一个敏感、 内向、 耽 思的人, 这种心灵创伤便像伤疤一样留在了记忆里。 抒发心灵的创伤, 寻觅精神的慰藉, 就成为他日后创 作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在毕飞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年生活小说中, 弱小 者的孤独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早期作品 《那个 男孩是我》 , 以散文笔法, 描述了 “我” 寄住城里的婶婶 家养病的经历。婶婶虽然和善, 但忙于上班无暇照护 “我” , 表姐泼辣、 刁钻不喜欢 “我” 。 “我” 关在冷清的 屋子里寂寞难耐, 是隔壁院子里的钢琴声和排戏声吸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摘要】:毕飞宇的小说追求一种诗性语言。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移置语境,使语言陌生化,颠覆词语的常规义,使读者在遭遇文本的时候产生一种审美张力;二是使用悖论式语言,使语言有了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毕飞宇;陌生化;悖论语言在当代文坛中,毕飞宇的小说的语言是颇具特色的。
简单地说,他的小说追求语言的诗性。
”诗性语言有它的特征,那就是模糊的精确,开阔的精微,飞动的静穆,斑斓的单纯,一句话,诗性语言在主流语言的侧面,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
当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一加一不是小于二就是大于二,它偏偏就不等于二。
”[1](毕飞宇语)这种语言的诗性,毕飞宇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自觉追求的,尤其体现在他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从而实现”对日常语言有组织的强暴”和词语间有意的悖论组合来实现其语言的诗性。
一、语言的陌生化语言陌生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换言之,一切极为熟悉的动作、言谈都会沉入无意识的领域,这是我们感受的一般规律而自成习惯。
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比如步行,由于我们每天走来走去,我们就不再意识它,也不再去感受它,而步行就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自动化运动。
但当我们跳舞时,舞蹈就是一种感觉到了的步行,它不仅使我们专注于舞蹈的步伐,姿态即舞蹈本身的东西,而且由此唤起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新颖之感。
如果说步行是一种惯常化,那么舞蹈则对于步行就是一种陌生化,因为正是舞蹈打破了步行的惯常化,破坏了步行的机械性和自动化,使我们由此而感觉到舞蹈本身的活力,并把舞蹈作为舞蹈来感受,从而带来艺术享受。
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日常语言、实用语言就好象巧克力从自动化机器里抛出来的,实用语言经常使用那些司空见惯、呆板僵化的话语形式,仿佛在麻痹我们注意力。
而艺术语言恰恰相反,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阻挠、变形、扭曲、施加人为暴力的结果,就是说,是对普通语言的陌生化。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推拿》是中国作家毕飞宇的一部小说,该小说在描述现实生活的也描绘了一个虚拟的空间。
这个虚拟空间乍看之下似乎虚无缥缈,但又仿佛具有真实存在的特质。
小说中的虚拟空间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情节之中的太子闱阁,太子闱阁是一个与现实世界隔绝的地方,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
在太子闱阁中,人们可以从现实世界里解脱出来,去追求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在太子闱阁中,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人们可以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与挣扎,寻找真正的自我。
这个太子闱阁虽然是虚拟的,但它给人以超现实的感觉,仿佛它存在于梦境之中,是一种精神的避难所。
小说中的身份角色转换也体现了虚拟空间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一种身份固定住了,很难获得自由的展现自我,从而无法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欲望。
而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意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切换身份,释放内心的束缚。
小说中的太子闱阁就是这样一个虚拟空间,它允许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实现的身份转变中,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小说中的推拿也是一种虚拟空间的描绘。
推拿是一种疗养的方式,它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的机会,进入一种理想的情境。
在推拿过程中,人们可以舒缓身体的疲惫,放松紧绷的情绪,进入一种虚拟的、理想的世界。
推拿的重点是身体的感受与感知,通过按摩、推拿的手法,将身体带入一种虚拟的空间,让人们感受到身体上的愉悦和放松。
毕飞宇在《推拿》中描绘的虚拟空间是一种想象的真实。
这个虚拟空间让人们从现实中解放出来,逃离种种束缚与压迫,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
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切换身份,追求内心真正的欲望,经历身体和精神上的治愈。
虽然这个虚拟空间是虚构的,但它与现实世界的交织和关联,让人们对真实的定义产生了思考和质疑。
这个虚拟空间不仅存在于小说情节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中,它是一种栖息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真实存在。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中呈现的虚拟空间是一种想象的真实,它同时具备虚构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小说中的虚拟空间是一种通过科技手段创造出来的虚构世界,但是它所包含的人物、情节和场景都具有相对真实的性质,让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说《推拿》的虚拟空间是通过一种名为“梦境推拿”的技术实现的。
这种技术通过电脑程序和神经学支持,模拟出人脑中的神经反应以创造出虚拟的身体感觉。
通过这种技术,人们可以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体验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经历。
这种虚拟空间的创造带来了创新与变革,让人们有机会领略到前所未有的感觉和体验。
但是,虚拟空间所包含的情节、人物和场景的真实性却让人们很难辨别虚拟和真实的界限。
在小说中,主人公李清风进入梦境推拿,经历了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例如能够和死去的爱人再在一起。
小说中所描述的这些情节虽然虚构,但是它们触及了人们的真实情感,让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认为这种经历是真实存在的。
小说中的虚拟空间同时也展示出一种扭曲的真实。
通过梦境推拿,主人公李清风认识了虚拟的金龙卫士,他们是一个古老而秘密的组织,致力于维护公正和正义。
然而,这个组织却受到了真实世界中的欺诈和背叛。
这种扭曲的真实在小说中一再出现,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是否和现实一样让人失望。
小说《推拿》中虚拟空间的存在让人们思考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虚拟空间带来了一种新颖的经验和感觉,但是它是否真实始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这种思考对当今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虚拟空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趋势。
了解虚拟空间的本质和特点,对于我们理解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在其中生存,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推拿》是中国作家毕飞宇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对虚拟空间的探索和想象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辩证思考,并以此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主人公阿鸣是一个推拿师傅,他通过与病人的默契互动和推拿治疗,使得病人能够进入一个虚拟空间,体验到想象中的真实。
这个虚拟空间是由阿鸣的手和病人的身体共同塑造的,其中充满了各种色彩、情感和记忆。
通过这个虚拟空间,病人可以重新体验到他们失去的某些经历,也可以通过与阿鸣的交流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疲惫。
虚拟空间在小说中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娱乐和治疗工具。
它代表了人类内心中的一个渴望,渴望得到真实和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无法真正地表达自己,而虚拟空间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释放内心情感的场所。
通过虚拟空间,人们可以重塑过去的经历,体验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与其他人产生交流和连接。
在虚拟空间中体验的真实并非真实的度量标准和核心,而是人类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
阿鸣在推拿过程中与病人的默契和共鸣,虽然取决于他的技巧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与病人之间的心灵契合。
这种心灵契合让病人感受到了真实的触摸和情感体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更为真实的存在。
通过《推拿》,毕飞宇揭示了虚拟空间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释放,同时又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渴望和幻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物质与忙碌的生活所困扰,而无法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虚拟空间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摆脱束缚、重塑内心世界的机会。
虚拟空间并非解救之道,它只是一种媒介和手段。
在小说结尾,阿鸣悄然消失了,病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失落和空虚。
这展示了虚拟空间的局限和不足,它不能真正解决人们内心的焦虑和困惑,也不能改变人类存在的有限性。
最终,人们还是需要回到现实中去面对生活的真实和困难。
《推拿》中对虚拟空间的探索和想象,不仅提供了对现实与虚拟之间关系的独特思考,更突显了人类内心对真实和自由的渴望。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虚拟空间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种数字化设备,我们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体验。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中,也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和虚拟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本文将从虚拟空间的概念、毕飞宇对虚拟空间的探讨、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虚拟空间的影响以及思考虚拟空间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通过对《推拿》中虚拟空间的阐述,能够引发我们对虚拟空间的深入思考,探讨虚拟空间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毕飞宇通过小说中所描绘的虚拟空间,呈现了一种新的现实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从而拓宽我们的认知和想象力。
【字数:210】1.2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虚拟空间是指通过电子设备产生的一种仿真环境,用户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虚拟空间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社交媒体、在线游戏、虚拟现实等都是虚拟空间的体现。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通过虚拟空间的想象,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联系。
小说中的虚拟空间不仅是人们心灵的抒发,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审视和反思。
毕飞宇通过虚拟空间的描绘,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读者思考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对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虚拟空间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思考虚拟空间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的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以虚拟空间为主题,通过描述虚拟空间的展现和影响,反映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真实和想象的关注与追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毕飞宇在小说中对虚拟空间的探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虚拟空间在小说中的意义,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启示和影响。
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
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毕飞宇是当代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一位作家,其小说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大奖,并被誉为中国新生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描绘的多是当代社会下人和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异化。
异化作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代社会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异化主题表现得尤为深刻,其表现手法也非常独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篇论文旨在探究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和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一、概述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二、分析毕飞宇小说中人物的异化状态三、探讨毕飞宇小说中社会的异化现象四、解释毕飞宇小说中异化的原因和根源五、探讨毕飞宇小说中异化的文化背景六、剖析毕飞宇小说中异化对人性的影响七、比较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与外国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八、分析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艺术表现手法九、总结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本论文中,以上9个提纲将作为分析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主要内容。
结合小说原文的具体分析,将有助于深入研究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并探究其与当下社会的深刻关联。
1. 概述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在这一部分,将介绍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解释它的含义和作用,并列举几个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2. 分析毕飞宇小说中人物的异化状态本部分将从人物的角度出发,分析各个小说中不同角色的异化状态,探究异化对人物的成长和命运的影响。
3. 探讨毕飞宇小说中社会的异化现象在这个部分,将从社会的层面出发,分析毕飞宇小说中社会的异化现象,探讨社会异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解释毕飞宇小说中异化的原因和根源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异化主题的根源和原因,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探究毕飞宇小说为何如此关注异化,以及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含义。
5. 探讨毕飞宇小说中异化的文化背景在这个部分,将探究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并分析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推拿》是毕飞宇的一部小说,该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尤文的故事,探讨了现实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
在小说中,虚拟空间被描述为一个想象的真实,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与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
虚拟空间在小说中被描述为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在《推拿》中,尤文和其他玩家在游戏中的互动、感受到的触感、甚至游戏中的众多细节,都让人感觉仿佛是真实的存在。
小说中描述的虚拟空间并非完全虚幻,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游戏中的场景和体验模拟得极为真实,让人产生错觉,觉得自己真的置身于虚拟空间之中。
虚拟空间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小说中,尤文虽然通过虚拟空间逃避了现实的压力,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
虚拟空间提供给他一种短暂的安慰和满足,但无法解决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虚拟空间只是一种沉迷的逃避手段,无法真正改变现实。
在小说中虚拟空间的虚幻性也引发了对现实和虚拟的思考。
毕飞宇通过尤文在虚拟空间中的体验,探讨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虚拟空间虽然给人以真实感,但它仍然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只是通过技术手段产生了一种错觉。
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让人不禁思考自己对真实的感知和认知。
《推拿》中的虚拟空间被描述为一个想象的真实,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逃避现实、重新认识自我的需求。
虚拟空间被塑造得极为真实,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它仍然是有限的,并不能取代现实,只是一种短暂的安慰和逃避手段。
通过对虚拟空间与现实之间的边界的探讨,毕飞宇在《推拿》中引导读者去思考关于真实与虚幻的问题。
虚构的力量
虚构的力量作者:暂无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8年第11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这也说明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我最近阅读的毕飞宇的《小说课》,就是在解读那些我们熟悉的小说。
毕飞宇通过对经典小说的多角度解读,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很多自己阅读时没太注意的细节,从不同的角度重新体会经典的魅力。
本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霍金等人的作品。
小说本是虚构的作品,它是作者精心编撰的谎言,累积起来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读者从这些虚构中找到与自己的真实感受相对应的部分。
“小说家最基本的职业特征是什么?不是书写,不是想象,不是虚构。
是病态地、一厢情愿地相信虚构。
他相信虚构的真实性;他相信虚构的现实度;他相信虚构的存在感,哪怕虚构是非物质的、非三维的。
虚构世界里的人物不是别的,就是人,是人本身。
”(《反哺》)毕飞宇连用四个“相信”,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虚构的信仰。
我想这是他自己作为小说家的态度,同时也是这本书要表达的态度。
印象很深的是毕飞宇谈蒲松龄的《促织》。
《促织》讲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父亲为了完成官府的任务去抓了促织,儿子不小心放掉了促织,因为感到害怕便跳井导致昏迷,而在昏迷中,他变成了一只小小的促织,父亲为了完成任务交了上去,最终任务完成,儿子也醒了过来。
蒲松龄的故事素来以离奇闻名,故事里的事都是现实中绝不会发生的杜撰,情节虽然离奇诡谲,但却能让人代入情感。
毕飞宇就此谈到了“小说的抒情”,他说:“在这篇冰冷的小说里,这是最为暖和的地方,实在令人动容。
”这里的温度之所以高,是因为抒情,而且是因为一种特殊的抒情。
他接着说:“我想提醒大家一下,小说的抒情和诗歌、散文的抒情很不一样。
小说的抒情有它特殊的修辞,它反而是不抒情的,有时候甚至相反,控制感情。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推拿》是中国大陆著名作家毕飞宇所写的一篇小说,小说中的虚拟空间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虚拟空间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工具,更是作者借此营造的一种想象的真实。
本文旨在探讨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虚拟空间是什么,虚拟空间就是按程序设定的一定规律运行的空间,它模拟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整个系统,并给人以一定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在《推拿》中,虚拟空间被用来模拟让人们感受推拿治疗的效果,让患者在虚拟的空间中得到身体与心灵的疗愈。
在虚拟空间中,患者可以亲身感受到推拿的治疗效果,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体验,还包括了心理上的疗愈。
在虚拟的空间中,大脑会认为自己真的处在推拿的现场,身体也会把那种舒适的感觉当做真实的感觉来体验,这是心理对治疗效果的良好接受。
患者在虚拟的空间中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可以任意扭动身体,令身体处于一个自由的状态,进而得到更好的爱护和疗愈。
毕飞宇在小说中非常善于营造氛围。
在推拿治疗的过程中,虚拟空间的场景是从湖光山色到春夏秋冬的变换,再到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如仙如风的境界,每个人都能在推拿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场景,这些场景营造了一种非常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这种氛围是非常因人而异的,也是人们对于推拿治疗的理解与认知。
总的来说,毕飞宇在《推拿》中通过虚拟空间的想象营造了一种真实而舒适的氛围,这让人们在得到治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技术的优势和医术的温暖。
虚拟空间本身并不能够改变推拿的技术和效果,但是它却能够让人们以一种非常舒适且接近真实的状态获得治疗,并且对于推拿这种传统医术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虚拟空间借此成为了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虚拟空间在《推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借此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种想象的真实,使得读者在体验中感受到了推拿治疗的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在心理、情感上也得到了很好的接纳和治愈。
理性与疯癫的“异态”世界——访谈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
理性与疯癫的“异态”世界——访谈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彭青龙;毕飞宇
【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2)4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江苏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
通过比较《欢迎来到人间》和《推拿》两部小说的区别,毕飞宇指出,《欢迎来到人间》更多的是切入当下,描写异态的人与世界,展现其背后隐藏的理性与疯癫;《推拿》则是将盲人的黑暗世界拉到
阳光下,展现他们的尊严与抗争。
毕飞宇在创作时注重叙事的主体性,关注人与权力、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他的创作随着中国文学的阶段性发展,也有意识地实现了从
书写历史向切入当下的转变,以期更有效地还原中国。
毕飞宇认为,无论外界对经典
文学持有怎样的态度,由内心驱动的文学创作不会完全被外部的世界所左右。
【总页数】12页(P1-12)
【作者】彭青龙;毕飞宇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非理性世界中的疯癫图景——路翎小说中的疯癫人物透视
2.现实·疯癫·理性——从《大师和玛格丽特》看布尔加科夫的魔幻世界
3.新理性精神与旧理性意识同构
异态论——新理性精神研究之一4.在快乐与烦恼的文学世界里遨游——专访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先生5.疯癫与理性:《哈姆莱特》中的疯癫书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推拿》是中国当代作家毕飞宇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身为一名推拿师的主人公茂青,通过推拿手法进入虚拟空间,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和沟通,最终找到自我解脱的故事。
本文主要从茂青在虚拟空间中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入手,探讨毕飞宇在《推拿》中呈现的虚拟空间和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通过茂青进入虚拟空间这一方式,将现实与想象相互连接,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震撼感。
从茂青进入虚拟空间时开始,小说中展现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中的巨大差异。
在虚拟空间中,茂青可以透过自己想象的画面看到现实中无法看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开始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交流。
在虚拟空间中,茂青想象自己变成了一颗种子,在土壤中一点点成长发芽,最终实现自我蜕变。
这一过程实际上反映了茂青自己的内心变化过程,他在困惑和迷茫中不断寻找自己,通过虚拟空间中的图像来表达出自己的期望和期待。
通过虚拟空间中的想象,茂青成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内心园地,在其中获得自我解脱。
这一过程表达出了毕飞宇对虚拟空间与想象之间恰好呈现真实关系的一种看法。
虚拟空间能够让茂青接近内心,暂时逃脱当今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压迫与消耗。
但是另一方面,茂青需要相信内心世界的存在,相信自己的感受,并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得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真正的存在。
只有这样,虚拟空间才能催生出新的生命和存在,才能在现实中得以延续。
总之,毕飞宇在《推拿》中通过虚拟空间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为现实带来启示和提醒。
虚拟空间不仅可以为现实中的人们带来启发和想象,而且还能够通过让人们接触自己的内心,找到自我解脱和成长的路径。
虚拟空间和想象的真实关系正是这种超越性和启示性的反映,它们为实际人生提供了深刻的哲理和指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飞宇《虚拟》评析
作者:蔡晓萍
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4期
内容摘要:毕飞宇的《虚拟》歌颂的是呕心沥血的师者形象,这个师者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有着爱才如命的性格,他是一个为了学生而不顾自己儿子的不大称职的父亲。
相比之下的当前师者形象却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师德问题师者形象崇高理想爱才如命
毕飞宇是坚持短篇小说写作的小说名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既现实、又超然,既沉重、又飘逸,他的小说有一种神性,是当下最有质地,也最好看的小说之一。
被《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转载(原发表在《钟山》2014年第1期)的短篇小说《虚拟》,又是他一篇短篇小说的成功之作。
毕飞宇短篇小说的成功之道,就是对“问题意识”的探索,他的探索是对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始终保持着敏锐和警醒。
他的短篇决不仅仅停留在“童年记忆”,甚至不是“怀旧”,作家自我的“记忆”与“感觉”最多只是个“引子”,真正激发他写作欲望的一定是当前的社会与人性问题。
至今为止,他短篇小说的题材和主题均不重复,可见他对“问题”的兴趣之广、思虑之深,他的“问题意识”确实优于绝大多数作家。
读完《虚拟》这篇小说,笔者认为这是他短篇小说的又一次涉及“问题意识”的力作。
文中以“我”的爷爷为主线讲述了爷爷作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
他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全心全意为了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他任教的班级大学录取率最高。
在当时,爷爷是县城的一个传奇人物,他造就了在当地教育界以至整个社会的崇高地位和荣誉。
看了《虚拟》这篇短篇小说,对于“我”的爷爷作为一个师者形象,笔者有以下的感慨。
一.目前的师者现状
比较毕飞宇作家笔下的《虚拟》,笔者认为当下师者的职业道德存在以下的问题。
1.师者造成的人为伤害。
师者的语言失当造成受教育者的伤害,这样的案例特别多,我们少数师德修养较差的教师,言语不文明,有意无意刺激和伤害着学生,有的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如“笨猪”“没出息”“有爹娘养没爹娘教”“将来只能做坐台小姐”等等。
这些不堪入耳的秽语甚至比这更不堪的言语,竟然出自我们教师之口,竟然出现在神圣的课堂上。
教育者行动过激、过失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受教育者的伤害。
师者的行为过激、过失,可能还属于一种无意施加,如打耳光、打屁股,体育课上老师踢学生一脚,有时造成的伤害属轻微的,有时却造成终身残疾,甚至造成死亡。
学校老师打耳光,把学生打得穿孔的事例也并不罕见。
2.师者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的师者对学生不是报以满腔热情,在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中家长制作风严重。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是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给予心理压力、呵斥和责骂。
有的师者还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甚至漫骂。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师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失去了学生对师者的尊重,导致有些师者除了以强制性手段让学生听课、维护课堂秩序外,根本无法把学生的心拴在课堂上。
3.师者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
有些教师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而对学生动辄罚作业、罚劳动、罚站,午餐时不让吃饭,到放学时间不让学生回家,以致一些本来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劳动、作业等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教育功能。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给学生的身心留下严重的创伤。
说当下的师者与时俱进,还比不上文中八十年代“我”爷爷的思想觉悟。
二.文中的师者形象
《虚拟》叙述的是“我”爷爷是个物理老师、中学校长。
他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他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做到校教导主任;从副校长,做到校长。
他带的班五十七个学生,竟考取了三十一个大学生,创造了当年高考的纪录,在高考颇有难度的八十年代,这是一个“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
他因此成为县城的一个传奇,在全县名声赫赫,有省报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整版文章《春蚕到死丝方尽》。
他用自己的劳动、汗水、心血,浇灌了自己的理想之花。
具体地说,爷爷具有以下师者形象。
1.崇高理想的师者形象
毕飞宇的《虚拟》突出地表现了“我”的爷爷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个爷爷是位身材瘦小、性格耿介的中学物理教师,把教书育人当成了他的神圣理想和使命。
这是生长在二三十年代动乱岁月、供职在解放后至八十年代的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民教师形象。
他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进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社会理想的鼓舞下,自觉地把本职工作视作生命,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在宏大的教育事业中燃烧着自己。
爷爷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天早上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
他的人生是艰难的,生活是困苦的,但他凭着向往美好理想,执著追求,创造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
爷爷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的一生从教,“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这就成就了他的人生价值,实现了他的社会理想。
2.爱才如命的师者形象
“我”的爷爷是个爱才的师者。
他一旦遇上高智商的学生,不管你是谁,他就热血澎湃,心里涌起近乎癫狂和神经质的狂热。
从孔子开始,“揽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作为一位师者的最大幸福,文中的爷爷也是如此。
他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把小才培养成人,把大才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琐碎而辛劳的工作中,不辞劳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呕心沥血。
三十五年的教书生涯他送走了的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后洒遍全国乃至世界的那些名牌大学、国家机关、科研院所、著名企业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董事长、经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人才,并在各个领域独挡一面,这是一位师者引以自豪的丰功伟绩。
“我”的爷爷为了所教学生能考取大学,能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而牺牲了他的儿子!他本来可以把资质平平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够格的大学生;他本来也可以把儿子安置在自己所在的重点班,让他儿子搞点特殊照顾。
但“我”的爷爷偏偏爱比他儿子优秀的高才生,而忘记了他的儿子。
在常人看来,这真的有点不近人情,说严重一点,“我”的爷爷还不配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哪个父亲不对儿子好啊)!因为“我”的爷爷太爱才,结果是,儿子高考落榜!他觉得有点愧对儿子就命令儿子补习再考,却遭到儿子的拒绝。
于是他与儿子之间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矛盾、隔阂和恩怨也就再所难免了。
这也就成为了“我”的爷爷永远的痛楚,直至弥留之际还不能释怀的痛楚。
《虚拟》中的“我”的爷爷其实就是当下千千万万的令人敬佩的人民教师形象!笔者认为,文中“我”的爷爷多少有点像毕飞宇作家父亲的影子。
从毕飞宇作家的简介中可看出:1964年,毕飞宇出生的村子,叫“杨家庄”;5岁时,做乡村教师的父母工作调动,他生活的村子,变成了“陆王”村;1975年,毕飞宇11岁,父母工作又调动,他生活的地方,叫“中堡”,“少年的生活再一次被连根拔起,所有玩伴将杳无踪影”……少时毕飞宇,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毕飞宇说,在他自己的写作生涯里,这部“非虚构”,是他情感消耗最大的一本书。
在非虚构中动感情,非常伤人。
看《泰坦尼克号》,和面对自己的恋人,是两码事。
写小说人物流泪,和写自己的生活流泪,眼泪是不一样的。
“我”的爷爷就是一个传奇。
正如文中“我”所说:“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
参考文献
1.曾阳,刘金先.反讽:毕飞宇“小说理想”的实现方式[J].科教文汇,2010年第9期.
2.安静.评毕飞宇的《虚拟》[J].文学教育,2014年03期.
3.段崇轩.理想、献身与代沟——读毕飞宇《虚拟》[J].名作欣赏,2014年第19期.
(作者介绍:蔡晓萍,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201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