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卖胡琴的乡下人》叙述特色解读
《卖胡琴的乡下人》叙述特色解读张韵珊【摘要】《卖胡琴的乡下人》是毕飞宇的短篇代表作,有着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
文本细读是把握作品叙事特点的重要手段,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作品格调灵动清新、更具有艺术色彩。
影视化的叙述技法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增加了小说表达的意蕴。
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使得小说语言更加灵活生动。
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卖胡琴的乡下人》的叙述特色。
%Though the short story the Countryman who sells the Chinese violin wrote by Bi Feiyu is not his best work, we could find its artic value if we read in detail. Perusal is good for getting the narrative features. Rhetorical devices increase the beauty of art. Film and television techniques create a different reading-experience while wording and phrasing make the language better. All the three as-pects constitute the narrative features of the article.【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卖胡琴的乡下人;毕飞宇;叙述【作者】张韵珊【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在当代文坛上,只要论及短篇小说的创作,就不能回避毕飞宇。
以先锋小说出道,创作经历了由历史叙事向日常叙事的转变,作品立足关怀现代人的心灵,这是大部分学者对毕飞宇最基本的认识。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毕飞宇短篇小说艺术探析
读者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 、毕飞宇短篇小说 中的陌生化叙述
( 一 )叙 述视 角 的陌生化
英国小说家路伯克指出: “ 小说技巧 中整个错 综复杂的方法 问题 ,我认为都要受视角问题一 叙
、
用陌生化理 论探析 毕飞宇短 篇小说 述 者所 站 位 置 对 故事 的关 系 问题— — 支 配 。 ” 视
2 0 1 4年 8 月
安康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An k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Aug . 201 4
第2 6卷
第4 期
V0 1 . 2 6 No . 4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 的毕 飞宇短篇小说艺术探 析
李 清 ,张 家平
击着读者的心灵 ,从而赋予 了读者更 多更新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 :陌生化理论 ;毕飞宇 ;短篇 小说 ;视 角;语 言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4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0 0 9 2( 2 0 1 4 )0 4— 0 0 7 7—0 3
自2 O世 纪 9 0年代 在 文坛 崭露 头角 以来 ,毕 飞
的存在 ,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 ,使人感受 到事物 ,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 目的是使你
对 事物 的感 觉 如 同你 所 见 的视象 那样 ,而不 是如 同
述调子 、姿态 、结构及心理意识 因素都受制于作者
所 选定 的儿 童 的叙述 角度 。 ” 毕 飞 宇是 一个具 有 清晰 的视 角意识 的作家 。他
( 马鞍 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马鞍 山 2 4 3 0 4 1 )
摘
要 :毕 飞宇是 当今 文坛 当之无愧 的优 秀短篇 小说 家之 一。 以陌生化 理论审视其叙述视 角和语 言可 以发 现 ,
文学的千分之一 ——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25前沿评论·毕飞宇《小说课》文学的千分之一文学的千分之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张定浩《小说课》中的毕飞宇是极其谦逊的。
他一直在强调自己没有能力去谈大的问题,强调小说阅读的个人化,强调自己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谬误。
而这种谦逊,通常也是出于一种自信,他相信自己触碰到了一些真问题,相信这种个人化的经验也具备某种普适性,如他在后记里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好。
一千个读者不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
但是我也想强调,亿万个读者同样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
文学有它的标准和要求。
我渴望我的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
读完《小说课》,我觉得毕飞宇的愿望可以说已经实现了。
这本书里所做出的一系列判断,有关文学,有关阅读和写作,几乎都是对的。
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因为通常我们读类似这样的谈艺著作会比读小说更挑剔一些。
埃科嘲讽王尔德笔下很多精妙断言其实是“可置换警句”,即颠倒过来或反着说也似乎成立,比如“只有一流的文体大师才能达到晦涩的境界”,可以反着说成“只有一流的文体大师才能达到清晰的境界”;比如“美揭示一切,因为它什么也不表达”,倘若颠倒成“美什么也不揭示,因为它表达一切”,也没问题,诸如此类,也就是说,王尔德时常乐于展现的,是“修辞上难以克制的乐趣”,而非对于简洁真理的探索。
与之相比,同样享有机智有趣声名的毕飞宇在这本书里呈现的,倒是一种非常朴素诚恳的面貌,这种朴素诚恳,可能也来自长久写作实践中积累的自信。
毕飞宇分析《促织》短短千余字中的波澜曲折,揭示那浑然一气呵成的文本背后种种刻意用心的小说家安排,“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写小说一定得有匠心,但别让匠心散发出匠气”。
在讨论《水浒传》中林冲雪夜上梁山一节时,他用“语言”来区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没有语言上的修养、训练和天分,哪怕你把‘纯文学作家’这五个字刻在你的脑门上,也是白搭”,而“小说语言第一需要的是准确”,这种准确依赖于写作者对于生活和人心在逻辑与非逻辑两方面的强力认知,这种认知可以让他摆脱自我的束缚,“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
毕飞宇《推拿》中的虚拟空间:想象的真实《推拿》是毕飞宇的一部小说,是他的处女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徐半仙在北京学习推拿,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名的技师的故事。
在故事中,毕飞宇通过描述徐半仙的内心世界和推拿的技巧,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即想象的真实。
首先,小说中的推拿技术就是一个虚拟空间。
毕飞宇用精细的笔触描绘了推拿的过程和效果,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神奇的治愈力量。
其中,毕飞宇使用了一系列比喻、象征和暗示等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场景。
例如,在徐半仙帮助一个腰椎病人治疗时,他的手掌仿佛是“翘起的海浪”,让人想起了海浪的滚荡和力量。
而且,毕飞宇也反复强调了推拿技师的“气场”和“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了技师的超凡能力和神奇魅力。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内心世界也是一个虚拟空间。
徐半仙和其他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交流,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
在小说中,毕飞宇通过对角色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角色的内心感受得到了丰富的表达。
例如,在与男友彭桥分手后,女主角韩晓雪用手碾压自己的肩膀,体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而当徐半仙在新庄胡同的小院子里看到了花雕酒,他愣住了,这也暗示着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渴望。
最后,小说整体把握了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营造了一个长久的艺术空间。
毕飞宇在小说中通过徐半仙的学习和成长,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和思考。
同时,他的笔下也思考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
他探索了推拿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探讨了推拿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毕飞宇在小说中通过巧妙地比较和对比,勾勒出现实与虚拟的联系和区别,创造了一个精彩的文学世界。
总之,毕飞宇的《推拿》中营造的虚拟空间,即想象的真实,让读者感受到了小说世界的丰富和深刻。
小说中的推拿技术和人物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多重感受和启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毕飞宇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考,也让《推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
从_玉米_看毕飞宇小说的语言艺术
高粱》里那一片令人眩目的高粱地,给人以强烈的色彩质 一起,手拉手,共建美好幸福的小家庭吗”,而是“你愿意
感。随后又将镜头拉近,直到能看到“每一颗麦粒上都立着 和我一起,手拉手,和帝修反做斗争吗”。这违悖了我们头
一根麦芒”,这些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作者用农民收 脑中的常情常理,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在一个特定的时代, 33
34 望和理性的把持。
(6).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现
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如玉米接到彭国梁来信时:“玉
代
语
文 2007.05
(魏 娜,河南师范大学来了,尽管是正面像, 帝修反做斗争吗?
还是能看出拱嘴。
例(1)“辩证法”“内因”“外因”本是哲学术语,有
(3)麦子们大片大片地黄在地里,金光灿烂的,每一颗 其自身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而王连方成功地把他们运用到生
麦粒上都立着一根麦芒,这一来每一只麦穗都光芒四射,呈 男孩生女孩的问题上,令人啼笑皆非。科学的认识论与“不
毕飞宇小说中的比喻设置,大胆而又独特,显示了作家
回天了,他王连方随便撒一泡尿其实就是一天的雨了。
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个性化比喻的运用,在表现人物
(3)女孩子的心里一旦有了心上人,眼睛就成了卷尺, 形象,暗示人物命运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目光一拉出去就能量,量完了呼拉一下又能自动收进来。
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欲望和语言感觉,并由此形
2.华语自觉地建立自己的标准规范,成为与普通话平行 的华人通语。
3.处于第1与第2之间,无论是趋同的过程中或在建立自
默”,用轻松、随意、常常带有玩笑、谐谑的幽默笔调来书 米在大腿上一正一反擦了两遍手,接过来,十个指头象长上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摘要】:毕飞宇的小说追求一种诗性语言。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移置语境,使语言陌生化,颠覆词语的常规义,使读者在遭遇文本的时候产生一种审美张力;二是使用悖论式语言,使语言有了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毕飞宇;陌生化;悖论语言在当代文坛中,毕飞宇的小说的语言是颇具特色的。
简单地说,他的小说追求语言的诗性。
”诗性语言有它的特征,那就是模糊的精确,开阔的精微,飞动的静穆,斑斓的单纯,一句话,诗性语言在主流语言的侧面,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
当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一加一不是小于二就是大于二,它偏偏就不等于二。
”[1](毕飞宇语)这种语言的诗性,毕飞宇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自觉追求的,尤其体现在他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从而实现”对日常语言有组织的强暴”和词语间有意的悖论组合来实现其语言的诗性。
一、语言的陌生化语言陌生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换言之,一切极为熟悉的动作、言谈都会沉入无意识的领域,这是我们感受的一般规律而自成习惯。
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比如步行,由于我们每天走来走去,我们就不再意识它,也不再去感受它,而步行就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自动化运动。
但当我们跳舞时,舞蹈就是一种感觉到了的步行,它不仅使我们专注于舞蹈的步伐,姿态即舞蹈本身的东西,而且由此唤起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新颖之感。
如果说步行是一种惯常化,那么舞蹈则对于步行就是一种陌生化,因为正是舞蹈打破了步行的惯常化,破坏了步行的机械性和自动化,使我们由此而感觉到舞蹈本身的活力,并把舞蹈作为舞蹈来感受,从而带来艺术享受。
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日常语言、实用语言就好象巧克力从自动化机器里抛出来的,实用语言经常使用那些司空见惯、呆板僵化的话语形式,仿佛在麻痹我们注意力。
而艺术语言恰恰相反,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阻挠、变形、扭曲、施加人为暴力的结果,就是说,是对普通语言的陌生化。
试论毕飞宇小说_玉米_系列的语言风格
语言理论研究odern chineseM17XIANDAI YUWEN2008.04自1991年在《花城》第1期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以来,毕飞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尤其是2001年4月《人民文学》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玉米》系列(即《玉米》《玉秀》《玉秧》)之后,他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且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
长篇小说《玉米》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故事构成,由三个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女人构成,它不是传统意义上具有统一、强制、封闭性的结构意志的“长篇小说”。
关于《玉米》系列的评论已经很多,但更多的是着眼于文学和女性意识。
除了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让我们震撼之外,我们发现,毕飞宇驾驭语言的能力也相当高超。
本文试图从语言角度来研究《玉米》系列的语言风格。
一、语言幽默诙谐毕飞宇以幽默的笔调达到诙谐的效果,极其耐人寻味。
有人曾说毕飞宇的《玉米》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作品中充盈谐谑的调子。
[1]其实,整个《玉米》系列的语言都相当诙谐。
毕飞宇是通过如下手段达到幽默诙谐的目的的:于冷静从容的叙事中包含讽刺;辞格的运用;不同色彩词语的杂糅。
(一)冷静从容的叙事中包含讽刺例如,玉米在小满刚过去六天,七天之后又是芒种的庄稼人最忙的时候出嫁,遭到了村里人的不理解。
作者是这样来为玉米“解释”的:(1)其实玉米冤枉了。
玉米什么时候出嫁,完全取决于郭家兴什么时候想娶。
郭家兴什么时候想娶,则又取决于郭家兴的原配什么时候断气。
郭家兴的老婆三月底走的人,到五月二十八号,已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了。
郭家兴传过话来,他要做亲。
(《玉秀》)玉米的终身大事就是这么定日子的。
“三月底走的人”和“五月二十八号”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用一个“已经过了”来为郭家兴作理直气壮的辩护。
这个“已经过了”中间又包含着多少等待已久的无奈和兴奋不已的期待。
本来,人家原配断气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和玉米做亲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这个“原配”的断气意义非凡。
只有这个“原配”的断气,才能有她玉米的做亲。
毕飞宇《玉米》系列小说叙述话语研究
毕飞宇《玉米》系列小说叙述话语研究
本文从叙述话语角度入手,通过政治话语、爱情话语、身体话语三个方面的分析对毕飞宇《玉米》系列的语言修辞特征进行了探索。
在政治话语方面,从政治话语表达和审美效果上分析《玉米》系列小说的修辞特色;在爱情话语方面,从《玉米》系列中三个主人公玉米、玉秀、玉秧的陌生化爱情话语来探索爱情话语的主题化审美效果;在身体话语方面,从显性身体话语和隐性身体话语分析了身体话语象征性的修辞效果。
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寻找《玉米》系列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语言修辞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毕飞宇小说课读后感6篇
毕飞宇小说课读后感6篇《小说课》读后感(1):不会写书,也不必着急,因为你连读书也不会你身边或者朋友列表里,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天天嚷着写书,从不见书写出来。
别说出版了,连个万字以上的word都没有。
不过,他们照常以写作人自居,晒晒读书、聊聊文坛。
偶有千八百字发在微信上,三两朋友读读,也就这样了。
你见过没?反正我见过,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经常扒翻小说课类的书。
这么丢人的事,我的朋友鸡毛就从来不干。
可我就好这口,它既能给你归属感,又给你进步的假象,何乐而不为。
这类书似乎隐藏了一个强大到混蛋的逻辑:会吃才会做饭、会花钱才会挣钱、会读书才会写书。
所以,它们大多是在讲读小说,不是讲写小说。
猛一看,很怪。
就像美食节目,不告诉你怎么做,偏教你怎么吃。
它似乎就认定了,一个不会写小说的人,不是技法不够,而是他压根没见过“好小说”长什么样。
毕飞宇的《小说课》,我刚读完。
书写的很细、很耐心,有人说片汤话多,的确有点。
毕飞宇给了一个阅读小说的标准:借助仿写、重写,更换语境,发现文本中的反逻辑之处,迎头痛击,挖出隐藏的信息,随后,用一两万字完成这次解读。
回头想想。
这等于把一本书,当作两本书来读。
一本是你手里捏着的、由文字组成的、看得见的书,另一本是由“飞白”组装成的、看不见的书。
看得见的是故事,看不见的是文学。
他认定这种有意或无意中的“飞白”,暗含大量信息。
像白日见鬼一样,他断定作者在月黑风高夜,偷偷挖坑,埋下了金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
为什么读书?源于读者与作者之间互相信任的传统,就像一种行业规范。
书中,毕飞宇多次感慨“耐心”的稀有。
一方面,他感慨当下物质癫狂时代,人们“耐心”品质的丧失。
一方面,他描述自己阅读经验中,“耐心”的回归。
“大概从前年开始,我每年只读有限的几本书,慢慢地读,尽我的可能把它读透”,或是“在我四十岁之后,有一天夜里,我半躺在床上再一次读到这句话,我被这句话吓得坐了起来”。
惊讶之余,我们可以断定“吓得他坐了起来”的是“陌生化”的美,毕飞宇在书中承认“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
诗性生存的追寻者——浅析毕飞宇小说《青衣》
说: “ 我 比 以往 任何 时 候都 渴望 做 一个 ‘ 现 实主 义 ’作 想 而 诗 意 的 精 神 世 界 之 中 , 坚 守 自己 的精 神 立 场 , 守 护 精
家 ,— — 不 是 ‘ 典 型 ’ 的那 种 , 而 是 最 朴 素 的 , 是 ‘ 这 样 神 家 园 。只 有 诗 意 地 栖 居 , 才 能 引导 人 本 质 地 生 存 着 。 在
“ 生 存 以及 诗 意地 生 存 ”口 ] 。他 在 艺 术 作 品 中表 现 了对 现 实 找 寻 自我 ,追 求 自 由、 诗 意 的 生 存 方 式 。这 些 旨在 使 人 生 生 活 中 人 的生 存 处 境 的 关 注 和 人 的 异 化 现 象 的 关 切 ,对 导 审 美 化 、 诗 性 化 的 哲 学 命 题 对 于 现 代 人 的 生存 具 有 重 要 的 致 人 性 异 化 原 因 的 深 刻 揭 示 和 批 判 ,对 人 类 诗性 生 存 的深 启 示 意义 。 切 呼 唤 和 孜 孜 追 求 。 他 也 曾在 一 次 访 谈 中 明确 表 示 : “ 追
在 近 二 十 年 的 小 说 创 作 中 , 毕 飞 字 在 不 断 地 追 求 艺术 家 将 饱 含 人 文 关 怀 的 目光 投 向 了2 O 世 纪 人 们 生 存 的 精 神 空 的 创 新 和 自我 的 超 越 ,他 的 小 说 创 作 以 《 青 衣 》 为 界 ,大 间 , 以 其 冷 静 的 笔 调 揭 示 了 女性 乃 至 人 类 灵 魂 深 处 的不 安 致 可 以分 为 前 后 两 个 时 期 。他 前 期 的 创 作 带 有 先 锋 色 彩 ,
文
1 强
诗性 生存 的追 寻者
一 一
浅析毕飞宇小说 青衣
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的叙事特色
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的叙事特色赵雪君【摘要】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叙事特色.在叙事视角方面,小说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常常有向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转换的现象.在叙事时间方面,尽管小说显现出时间的倒错、颠倒、跳跃的景象,但其张弛有度的叙述并不会使读者产生晦涩感与理解障碍.在叙事语言方面,毕飞宇创造出极具思辨性、哲理性、诗性的叙事语言,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与观赏性.【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语言【作者】赵雪君【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晚生代小说家毕飞宇于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坛,其代表作品有《哺乳期的女人》《青衣》《推拿》《玉米》等。
毕飞宇的创作实践既实现了对80年代先锋小说形式经验的承续,又在此基础上,以他踏实与稳重的写作态度将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剖析达到了毋庸置疑的深度。
本文选取了毕飞宇于199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雨天的棉花糖》,并试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与叙事语言三个维度对小说进行深入探析,以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文本认识与阅读体悟。
一、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的流动交错“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展开故事,用“谁”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即“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1]毕飞宇始终未曾放弃对小说艺术的潜心探索,尤其是在叙事视角层面,他敢于且善于探求叙事视角的多种可能性。
因而,我们有必要精读文本,细致深入地考察毕飞宇小说中叙事视角的多变性。
“1994年,毕飞宇在《青年文学》上发表了中篇小说《雨天的棉花糖》。
这部作品也是颇为独特和圆熟的。
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紧张关系在小说中有着撼人心魄的表现。
”[2]毕飞宇在写作《雨天的棉花糖》时,因手稿始终未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最终“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决定把小说的人称由‘他’换成‘我’”。
毕飞宇散文作品中的幽默手法探析-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毕飞宇散文作品中的幽默手法探析-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毕飞宇自九十年始创作, 凭借个人鲜明的风格惊艳文坛。
自2013年起, 毕飞宇陆续出版了收录他非虚构作品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和散文随笔集《写满字的空间》两部作品, 一部将自己比作苏北的堂吉诃德, 回忆儿时在乡村热血而滑稽生活, 一部则记载成人后的所思所得。
关键字:毕飞宇,散文,幽默艺术在散文作品中, 毕飞宇把他真切地袒露在我们面前, 既不掩饰自己儿时的贫穷与孤独, 也不矫饰成人之后依然存在的尴尬与窘迫。
毕飞宇的散文作品虽数量不大, 但依然保持了他鲜明强烈的个人风格, 其特征的呈现, 较之小说甚至更为典型和酣畅。
其中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幽默特质, 在散文创作中更是被放大, 在研读其散文的过程中很难不被注意。
毕飞宇散文个人化风格的彰显, 与其娴熟自如的幽默手法的运用密不可分。
本文即尝试从这一角度, 深入毕飞宇的散文世界, 探讨其幽默艺术基本的表现方式、深层的形成因素, 并进一步在当代散文创作的总体趋势下对其艺术价值进行简要评述。
一、毕飞宇散文中幽默艺术的表现幽默首先是一种语言, 以文字的形式直观地传递给受众。
语言是幽默艺术的载体, 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文字可以变成一种游戏, 而修辞手法等语言表现技巧的介入, 更是丰富了给语言增加幽默性的策略。
毕飞宇在散文表达中擅长运用比喻、戏仿手法, 在语气上能够巧妙地以轻驭重, 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用语风格, 常有奇语, 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幽默的踪影。
毕飞宇向来注重语句的观赏性与字里行间的耐人寻味, 追求语言的新颖奇特, 喜用修辞手法, 尤擅长使用比喻。
他能够做到朱自清所说的多远取喻, 即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
例如他在《歌唱生涯》中写道, 音乐系的琴房离我并不遥远, 不时传来一两句歌声。
那些歌声像飞镖一样, 嗖嗖的, 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
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
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毕飞宇是当代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一位作家,其小说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大奖,并被誉为中国新生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描绘的多是当代社会下人和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异化。
异化作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代社会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异化主题表现得尤为深刻,其表现手法也非常独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篇论文旨在探究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和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一、概述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二、分析毕飞宇小说中人物的异化状态三、探讨毕飞宇小说中社会的异化现象四、解释毕飞宇小说中异化的原因和根源五、探讨毕飞宇小说中异化的文化背景六、剖析毕飞宇小说中异化对人性的影响七、比较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与外国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八、分析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艺术表现手法九、总结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本论文中,以上9个提纲将作为分析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主要内容。
结合小说原文的具体分析,将有助于深入研究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并探究其与当下社会的深刻关联。
1. 概述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在这一部分,将介绍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解释它的含义和作用,并列举几个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2. 分析毕飞宇小说中人物的异化状态本部分将从人物的角度出发,分析各个小说中不同角色的异化状态,探究异化对人物的成长和命运的影响。
3. 探讨毕飞宇小说中社会的异化现象在这个部分,将从社会的层面出发,分析毕飞宇小说中社会的异化现象,探讨社会异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解释毕飞宇小说中异化的原因和根源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异化主题的根源和原因,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探究毕飞宇小说为何如此关注异化,以及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含义。
5. 探讨毕飞宇小说中异化的文化背景在这个部分,将探究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并分析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毕飞宇《小说课》读后感
毕飞宇《小说课》读后感正如毕飞宇所言,“一部小说,或许是情感的追求,或许是对人性的探究,或许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都能温暖我曾经的阅读经历。
”在读完毕飞宇的《小说课》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让我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重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感受并探讨《小说课》所提出的一些思考。
第一章:小说与读者在第一章中,毕飞宇谈到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小说是一种人类情感沟通的媒介。
”正如毕飞宇所说,小说不仅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也是读者之间的情感沟通。
读者能够通过小说认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而小说也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带给人们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小说与现实生活在第二章中,毕飞宇谈到了小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小说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小说能让我们在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间跳跃,找到一种出路,找到某种真谛。
”正如毕飞宇所说,小说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能够提供人类对生活的不同思考角度,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生存状态。
第三章:小说与写作风格在第三章中,毕飞宇谈到了小说的写作风格。
他认为,小说需要具备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能够营造出娓娓道来的情境和非凡的想象。
正如毕飞宇所说,小说是一种充满玄妙和神秘的艺术形式,让作家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带来一种卓越的体验。
第四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第四章中,毕飞宇谈到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他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内在心理状态,能够让读者从中获得启示和启发。
正如毕飞宇所说,一个好的小说,需要有一个好的人物形象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让读者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一个关键环节。
第五章:小说的厚度在第五章中,毕飞宇谈到了小说的厚度。
他认为,一个好的小说不应该只是单一的故事情节,还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体会。
毕飞宇作品语言的陌生化手法
毕飞宇作品语言的陌生化手法姜珍婷(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摘要:当代小说艺术家毕飞宇在他的作品中应用词类的变格、超常的搭配、辞格的变异三种特殊的语言技法,使作品语言重新获得“活力”与新“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更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陈旧感觉,在出乎意料与惊叹之中被他赋予的清新之味而吸引,而感染,而陶醉。
这种创作手法无疑正实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艺术主张,体现着一个文学写作者对语言修辞的积极追求。
关键词:毕飞宇作品语言;陌生化手法;词类的变格;超常的搭配;辞格的变异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识码:A文学创作总是要求新颖、独特,这样作品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才能不流入媚俗的行列。
作为小说艺术家的毕飞宇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他卓绝的审美力,在他的作品中,他运用多种特殊的语言技法,使作品语言重新获得“活力”与新“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更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陈旧感觉,在出乎意料与惊叹之中被他赋予的清新之味而吸引,而感染,而陶醉。
这种创作手法无疑正实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艺术主张,体现着一个文学写作者对语言修辞的积极追求。
词类的变格、超常的搭配、修辞格的变异是毕飞宇在作品中常用的三种陌生化手法。
一、词类的变格汉语的每一个词,都归属于一定的词类。
兼类的现象虽有,但很少,基本上符合语法规律的要求的是为“常格”。
而“陌生化”语言,出于某种情境的需要,则完全可以冲破语法的樊篱,是为“变格”。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毕飞宇在他的作品中应用了不少的变格语词:1.她就把失望和希望全放在眼睛里头,和暮色一起冲着汪老板苍茫过去。
——《生活边缘》2.我把衣裤团在地上,翘着屁股泡进了热水,不规则的乳色热气在脖子四周袅娜并升腾。
——《上海往事》3.耿师傅很开心地摸着小铃铛的腮,小铃铛的双手撑在门框上,一对黑眼珠对着两个生人伶牙俐齿——《生活边缘》4.星期五的生意很好。
阿森说,生意都“啤”了。
论《推拿》的叙事艺术
致深 入地 刻画人物 , 刻画人物 的 日 常生活 , 使描写对象具有极 丰富 内涵 。 小说 中很多地方穿插着作者关于人生思辨的看法 ,
了。人类在 自作 多情 。人类把 时间装在 了盒子里 , 自以为控制
习惯 和次序按部就班地放衣服 , 他们 的生活次序就会变乱 。 这 它 了, 自以为 可以看见它 了。 还让它咔嚓 。 在时 间面前 , 每一个 看似 可有可无 的一笔 , 却有力表现 了盲人爱 的艰难 , 日常生活 的洞察力 与想象力 。
节与强烈 尖锐 的矛盾 冲突 ,作者 以平和的宽容和尊敬理解 的
“ ‘ 我’ 一直 在场” 的效果 , 又可 以使叙述 具有一定 的理性和超 第 二人称 叙事 视角是 毕 飞字近几 年常 常运用 的独 特方 式, 其功能既可以避免第一人称 “ 见到风就是雨” 的弊端 , 又可 以避 免第三人称“ 隔岸观火 ” 的冷漠 。“ 人 称决定 了叙述 的语 气, 叙述 的距 离 , 叙述介入的程度 , 叙述 隐含的判 断 , 叙述所伴 随的情感 。 ” 第 二人称 的叙事也利于作者夹叙夹议叙事笔法的 展开 , 《 推拿》 中有许多叙述都是在第二人称客观视角下进行 叙议结合的 ,作者用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刻画 出人物形象 的
们往往侧重于给读 者呈 现底 层人物极端化 “ 奇观” 式 的生存状 悲悯态度 , 而是采用 “ 第二” 人称 叙事视角 , 站在盲人 的角度去
态, 苦难一度成为底层叙事 的关键词 , 盲人 书写也大 多脱离不 感受世界 ,常常把笔触深入人物 的内心世界 ,这样既达到 了 了“ 伤痕文学 ” 或励 志文 学这样 的艺术形态 。《 推 拿》 的书写没 它的伟大之处 。《 推拿》 中没有底层叙事常见 的奇异跌宕 的情
升, 重视人 的尊严 , 这样 的反差所 形成 的艺术张力是 难能可贵
文本处理中的人文情怀——毕飞宇小说艺术特点浅析
文本处理中的人文情怀——毕飞宇小说艺术特点浅析史言喜(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河南濮阳45700|0)摘要: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充溢悲悯,有着浓重的人文情怀。
本文试从人文情怀角度对其小说文本结构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小说艺术特点。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艺术特点人文情怀小说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艺术特点往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毕飞字常采用儿童视角、“第二”人称叙事等手法.可见作家在文本处理上的良苦用心。
毕飞宇小说在文本处理上遵循一个原则——贴着人物写。
其小说所体现出的童真美、哲理美、诗性美与悲剧美、人性美都源自悲悯,源自人文关怀。
一、儿童视角毕飞宇的小说。
尤其是短篇小说,以儿童视角叙事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白夜》、《写字》、《怀念妹妹小青》、《彩虹》等都选择了儿童视角。
所谓儿童视角,是指借助儿童的眼光观察与判断事物,具有较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
在《哺乳期的女人》中有一段笼罩着童话般诗意光辉的描写:旺旺一直留意惠嫂喂奶的美好静态。
惠嫂的乳房因乳水的膨胀洋溢出过分的母性.天蓝色的血管隐藏在表层下面。
旺旺坚信惠嫂的奶水就是天蓝色的.温暖却清凉。
惠嫂儿子吃奶时总要有一只手扶住妈妈的乳房。
那只手又干净又娇嫩.抚在乳房的外侧,在阳光下面不像是被照耀,而是乳房和手自己就会放射出阳光来,有一种半透明的晶莹效果,近乎圣洁,近乎妖娆。
奶水是天蓝色的,温暖却清凉;乳房和手是半透明的。
似乎自己会射出阳光……这些无疑是一个渴望母爱的孩子眼中的事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纯真、无邪、唯美,充满着浓浓的诗意及隐隐的心痛。
这篇小说以男孩的视角来透视人生的严肃命题,充溢着诗化的美学品格。
无怪乎洪治纲评论说:“他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地打开男孩的内心。
又以少妇特有的温情,缓缓地收扰一切。
”[1】《地球上的王家庄》是用八岁孩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于是一切既成秩序、定律都受到怀疑和颠覆。
毕飞宇小说的语言风格的嬗变
毕飞宇小说的语言风格的嬗变作者:马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3期摘要:毕飞宇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推拿》更是荣获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可以看得出,毕飞宇在文学创作的这片土地上,无疑是一位辛勤耕作的劳动者。
本文聚焦于毕飞宇小说语言风格,从早期、中期、近期的作品出发,分析其语言方面的特点,揭示其语言从生硬刻意到成熟灵活的过程。
关键词:毕飞宇;语言风格;嬗变作者简介:马刚(1988-),男,辽宁铁岭人,文学学士,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研究实习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在语言艺术上,毕飞宇就像是一名独具慧眼的雕刻家,虽然也经历了早期的不成熟,但在进入成熟期后,他的语言艺术风格便表露无遗,为我们雕刻出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文学艺术品。
一、早期:刻意、斧凿的语言毕飞宇早期作品以《孤岛》《楚水》《叙事》为代表,它们有各自的特点,但却在语言风格上统一展现出了毕飞宇此时的特点:竭力用语言去承载那些宏大的历史、哲学、人生画面。
毕飞宇在行文过程中,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有时这些议论仿佛大坝里蓄存的水,一旦开闸便汹涌而出。
问题在于,这些议论虽然富有哲理、充满智慧,但却一直像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先锋派诗歌,以至于回归文本之后,反倒让读者感觉到消化不良。
因此,毕飞宇早期作品中的语言难免透露出一种刻意的,斧凿的气息,叙述语调总是很庄严端重,书生气很浓。
这显然是毕飞宇早期创作中过分的语言功利化认识的一种表现,也由此产生出了一种“炫技”的遗憾。
二、中期:诗化、自由的语言从《哺乳期的女人》开始,毕飞宇开始自觉地克服语言放纵的缺点,想要摆脱长篇大论的说教倾向,语言风格上更加注重直白与明亮的表达。
《哺乳期的女人》这篇作品的语言清新淡雅,颇有些诗的韵味,很值得去把玩欣赏,因此它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母爱的匮乏与呼唤 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赏析
在这部小说中,毕飞宇以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入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生 动地刻画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他通过毛毛和老歪的故事,展现了 农村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他也通过描写母爱的伟大和无奈, 表达了对母爱的敬畏和感恩。
在小说中,毛毛的母亲为了生计,舍弃了自己的孩子,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 她的离开并不是因为不爱毛毛,而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和无奈。她的母爱是深沉而 真挚的,她为了给毛毛一个更好的未来,不惜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她 的离开也给毛毛带来了无尽的孤独和痛苦。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惠嫂和旺旺展开。旺旺是一个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小男孩, 他在孤独中寻求母爱,却因为误解和恐惧,咬了惠嫂的乳房。这一咬,既揭示了 旺旺内心深处的无助和渴望,也引发了小镇上人们对于母爱和情感的思考。
毕飞宇在《哺乳期的女人》中,鲜明地提出了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首先, 他批判了商品经济对人间真情至爱的扼杀。在物质主义横行的时代,旺旺的父母 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放弃了对于孩子的责任,让他生下后就如同孤儿般承受着无 爱的荒凉与孤苦。这种物质富有与情感缺失的对比,构成了小说中的一大主题。 作者借此呼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忽视人类社会中最宝贵的尊严、情感和 精神。
此外,《哺乳期的女人》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作者巧妙地运用 了心理描写、象征、隐喻等手法,将故事讲述得深入人心。例如,小说中的“乳 房”不仅是一个生命的象征,也是母爱和情感的载体。旺旺对“乳房”的渴望和 恐惧,既展现了他的无助和孤独,也揭示了他对母爱的渴望和尊重。
总的来说,《哺乳期的女人》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中母爱匮乏与呼唤美 好情感的小说。它通过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它也呼吁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要忽视人类社会中最宝贵的情感和精神。这部 小说以其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成为当代文学的一部佳作。
论毕飞宇小说的幽默——以插入语和排比句为例
论毕飞宇小说的幽默———以插入语和排比句为例施 龙 在1990年代中期,毕飞宇抛开先锋实验的走板荒腔,开始探究生活“最基础、最根本、最恒常、最原始的那个部分”,①而直到2000年发表《青衣》,毕飞宇小说的叙述者从“严肃的教师”变成“高明的说书人”,②这一追求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单就叙述论,毕飞宇小说的句法也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从前期较多使用插入语变成后期较多使用排比句,而这一点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和毕飞宇小说的审美风格相关。
毕飞宇在一次谈话中提到,国外许多书评人和记者都认为他是一个幽默的作家,但幽默“离不开夸张”,而他却“不夸张”③,言下之意,他的小说就算不得幽默。
其实,国外读者跨语境的共同认知凸显了一个简单事实,那就是毕飞宇小说最鲜明、同时也就是最根本的风格,正是“幽默”。
柏格森认为最常见的对比发生在“现在是怎样”的“现实”和“应该是怎样”的“理想”之间:当“人们说的是应该是怎样,却装出相信现在就是这样的样子”时,是反语,而当“人们把现实的事情详详细细、小心翼翼地描写出来,却假装那是事情应该有的模样”之时,就是幽默;二者“都是讽刺的形式”。
④据此而论,毕飞宇小说最基础的风格的确是幽默,只是国人如我者常是见到反讽。
因此,需要追问的是,毕飞宇小说的幽默或反讽的具体技巧是什么?国人和他者之间的见仁见智,由何原因造成?讽刺在毕飞宇的创作中居何地位,又会对其今后的创作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须从毕飞宇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谈起。
一、插入语:从反讽到幽默如果说毕飞宇小说之树是叙述,那么语言则是树上的枝叶。
语言“在隐秘之中贯串了人的来龙去脉,笼罩了人的沟沟坎坎与枝枝杈杈”,⑤而“枝叶怎么长都是正确的,都是好看的”。
⑥在这些婆娑的语言枝叶间,最为醒目的当属插入语。
小说中的插入语,从中041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16.06.015当代作家评论 2016年第6期①②③④⑤⑥毕飞宇:《自序》,《轮子是圆的》,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作者:陈子谦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看似文风质朴,实其自有风韵。
微妙的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自然而娴熟的赋予谙熟的公众话语新鲜的活力,在小说文本中对其个人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宣叙,同时建立起了自身话语伦理的体系。
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分析了毕飞宇小说的语言艺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从传统意义上讲,小说是语言的艺术。
而追求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他对文字有近乎天赋的敏感。
毕飞宇对小说语言艺术的追求在语言风格上自有高度。
这对于高中生的阅读以及学习是非常好的课外教材。
一、公众话语的个人解释
在最初命名事物时,人们习惯接受传统意义上的话语规则,即公众话语。
公众话语因有其成规而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毕飞宇则打破了这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其独特的语言视角给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毕飞宇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生动地解释被概念化的语言,使僵化的语言重新复活,赋予了话语反讽的力量,这些同时也正是构成毕飞宇小说语言张力最为关键的因素。
例如“樂果忍受不了丈夫说话时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吵到这个份上,苟泉就会摔着门出去,以不说话这种方式与小市民进行斗争。
当然,农民最终是要向小市民投降的。
农村包围了城市,农民也只能靠拢市民。
”而类似“农村包围城市”之类的政治话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毕飞宇此文此句的移用,则使我们感觉另有一番天地。
别致的移用,看似质朴实而掷地有声的语句,却是毕飞宇语言的一大特点。
毕飞宇就像是他笔下的一地玉米田,“长势喜人,郁郁葱葱”。
《玉米》的发表对毕飞宇而言似乎是预示着其写作的高潮,而在批评界看来,这未尝又不是个新开端。
人们逐渐发现毕飞宇的作品提供了“多价”的小说文本,他时常使用意识形态性话语,使得其语言叙事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
换句话说,毕飞宇个人话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乃是其对意识形态性公众话语独特的移用而构成的不可替代的毕飞宇语风。
[1]而这高频出现在毕飞宇小说中的独特语风,即为毕飞宇对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
二、一种新鲜的气息
常言道“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海德格尔曾探讨过“语言与存在”的维度,其意就是“存在语言出自存在的本体”。
部分小说因其缺乏新意,一味重复而被读者所忽视,而毕飞宇的小说语言从一开始就不曾循规蹈矩,小说里充斥着新鲜的气息。
同时字里行间不乏恣肆的气势,两者结合组成毕飞宇小说语言的网,将毕飞宇小说语言的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张力不成文,如今我们已将张力纳入衡量各作品优劣的标准中,而构成毕飞宇小说张力的因素并不少,其中毕飞宇有意为之的语言新鲜化是非常独特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讨的。
语言的新鲜化并不是字义上的创造新词汇,而是对语言创新性地使用。
比如高中生在阅读毕飞宇的小说时,会发现毕飞宇自然而娴熟的赋予了谙熟的公众话语新鲜的活力,同时其语义上的独特性足以唤醒高中生阅读的欲望。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率先提出了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行走早已变成一种下意识的、机械式的行为。
而舞蹈则是和着迥异的音乐节奏随之起舞。
而毕飞宇语言的新鲜化与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两者均使得人们在面对熟悉的对象时获得了全新的感受,脱离凡俗的条条框框,大胆创新,使得读者耳目一新。
三、独立的叙事模式
建立独立的叙事模式对于小说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创作者若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人化的价值准则,会带给读者非常大的惊喜。
这样高中生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完全融入其中,感同身受的了解,去体验,甚至流连忘返。
《家里乱了》中“家是什么?家是每天的最后一道死命令:你必须回到那里去,你必须以这种先验的、被动的方式从事你的生命。
人其实是没有生命的,生命只不过是家的辅助物,家的性腺、家的唾液、家的末枝与细节。
”毕飞宇对其个人价值在小说文本中进行了充分的宣叙,同时建立起了自身话语伦理的体系。
而这种独立叙事也进一步成为毕飞宇的语言标志。
在毕飞宇的小说文本中,这种独立的叙事方式随处可见,贯穿于整本小说之中。
毕飞宇不仅对单一概念赋予了个人话语特征,同时还对诸如城市、爱情、权力、农村、国家等我们熟知的意识形态性公众话语都有贴合小说语境与剖析人物内心的新的定义及解释。
这使毕飞宇小说中其独特的话语伦理体系更为明显。
评论家汪政认为,“在小说中,毕飞宇成功地将权力以及对极权的反思融合到日常生活之中。
”[2]换言之,毕飞宇十分擅长在日常的琐碎生活挑染上权力争夺的色彩。
结束语:
通过小说文本,使人们能真正认识到人性本相,通过语言艺术倾听到超越存在的声音。
毕飞宇创作的小说,无论是从文学的实践层面,抑或是从文学的观念层面,是他对人性本相、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认知和在形而上意义上的精神写照。
毕飞宇的小说看似平常,仔细品读会发现
其在叙事中同时夹穿插有寓言般的语句,指此道彼或是微言大义,不得不佩服其才思敏捷,使得小说耐人寻味,对高中生而言确为课外读物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陈蔚.论毕飞宇小说《大雨如注》的修辞艺术[J].写作(上旬刊),2016,(01):68-71+96. [2017-08-02].
[2]黄婷.浅析毕飞宇创作前期小说的语言艺术[J].名作欣赏,2010,(20):139-140+143. [201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