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
何为区域认知能力?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如何进行培养和评价?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基础上,构建区域认知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结合具体课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例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文尝试在构建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课例寻求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解读“区域认知能力”是一个新提出的名词,在日前备受关注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对“区域认知能力”有这样的界定: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虽都有区域地理内容,但侧重点不同。
?x务教育阶段更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加强区域联系和追求区域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径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基于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和初中生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观点,并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框架,初步梳理出以下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框架(见图1)。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1.导引地理图像,培养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时,通过已给出的各种材料(如经纬度的度数和范围、海陆轮廓、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和结论所表现出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各种图示资料,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其能力。
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6页word
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随着各学科教学目标进一步的提升,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推动地理学科改革的重要理念。
其中,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通过观察地图明确各地分布,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各个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并在课堂中运用地理知识预测各个区域的发展方向,是全面认知和分析区域特点的前提和保证。
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从观察地图、归纳特征、过程探究、分析成因这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观察地图,明确分布1.观察――空间定位。
无数的教学事实证明,枯燥、单调的文字不能够满足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而地图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将地理学科中的区域位置进行直观展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地理区域分布的认识,也只有明确了所学的地理事物的位置,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才能使学生对各地区的区域分布有更加明确的了解。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认识大洲》这部分内容时,就应用了地图来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对各大洲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如在讲解《亚洲及欧洲》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中找到亚洲和欧洲的位置。
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全面观察地图中各个大洲的分布,并仔细寻找“亚洲”和“欧洲”在地图中的位置。
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了两者的位置后,能够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描述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紧接着,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有更加简便、准确的方法描述两者的位置关系。
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地图中的经纬度来准确查找“亚洲”和“欧洲”位置。
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亚洲”和“欧洲”的具体位置来开展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两者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兴趣,并在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位置关系,促进学生明确地理学科中的区域分布。
2.描述――深化认知。
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对核心素质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科教学不再简单地对知识进行传授,而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从而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对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提升;一、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现状现阶段,很多初中学生对于区域尺度、区域位置、区域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等知识的认识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关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和技能掌握方面更是如此。
部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彻,整体区域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不同学生对区域认知能力各个构成要素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此外,初中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教师对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落实培养情况以及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地理区域认识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不合理等情况较为突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进一步重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基础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在地理课堂教学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而有效提高其地理区域认知能力,为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一)培养学生区域划分意识为了便于认识区域,将区域按照不同的尺度和属性进行划分。
初中阶段区域划分要求较低,学生只需要意识到通过区域划分可以认识和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并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区域划分意识。
第一,利用地理教材目录建立区域尺度划分思想。
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编排时,教师要注重对区域尺度划分的合理体现,充分展现大尺度到小尺度、整体到局部的划分理念,以便于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指的是对于特定地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能力。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个人的综合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认知也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地域,而是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深厚的认知素养。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系统性认知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特定地域的系统性认知能力。
这种系统性认知并不仅仅是对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的理解。
通过学习某一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生可以对这个地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
再如,通过学习某一特定地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学生可以对这个地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
这种系统性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所处的地域环境,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地域。
二、多元视角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需要引导学生具备多元视角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特定地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时,学生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更应该具备对于多元文化和多元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多元视角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地域的生活。
三、批判性思维四、实践能力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系统性认知、多元视角、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特定地域的认知和理解,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合。
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共同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在空间中感知,理解和操作信息的能力,包括空间定向、地图阅读、空间关系和空间思维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区域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也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利用地图教学。
地图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地理学科中,学生需要通过地图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例如地形、气候、文化等等。
通过使用各种地图,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向能力。
2. 进行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利用技术手段。
现在,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例如使用GIS软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4. 融入多学科教学。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地理、生物、历史等等。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融入多学科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
科的知识中积累和提升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总之,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向能力。
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经验交流・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石狮市第三中学林彬一'勤用地图、加强指导'培养习惯目前福建省的初中地理毕业和升学考试采用全省统一考试,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试成败的关键。
区域地图往往是答题的门槛,对于顺利答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
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要求学生左图右书,并适时弓I导学生看地图册,把课本与地图册有机结合起来,让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二'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没有系统化,看到什么就描述什么,导致很多其他方面的地理位置会被遗漏。
因此教师在地理位置描述的教学中,让学生熟记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经纬线,引导他们写出区域的纬度跨度和经度跨度,进行经纬度位置的描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教师帮学生复习经度和纬度的判定,以免学生判定失误。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书写出的纬度跨度判定区域所处的纬度带和热量带,利用书写出的经度跨度判定区域所处的半球位置。
最后从方位、距离、邻接关系等几个角度描述区域的海陆位置。
三'提高学生绘图能力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并没有把所有的区域作为教学内容,而是以“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为典型案例来促进学生学会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及提高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当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后,要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中,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对学生画的不规范的区域进行指正,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
例如让学生绘制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分布图及东西向和南北向铁路干线示意图,世界及中国主要河流干流图,七大洲轮廓图,山体的等高线图,光照图,地形剖面图、省区轮廓图等。
浅谈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一、地理区域认知的涵义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人文和地理和谐的基本价值观的影响下指导地理实践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区域认知是人们根据相关标准理解并熟悉地球表层的不同种类、不同功能和不同尺度的区域的过程。
通过对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探索和总结,地理学家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和条件,掌握区域间的联系,确保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为区域间更好地联系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用地理学习中的知识和方法来明确区域的位置,并能总结区域特征和结构。
其次要能掌握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中找出规律。
第三是必须能以动态的眼光分析区域现象和变化,知道区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最后是要对自己所处的区域和国家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从国家的角度看世界。
二、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对初中生的意义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地理教育之前,地理区域认知是学生必须在初中阶段必不可少也是学习地理首要接受的环节。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其上所划分的区域也会是学生首先感知到的。
区域的划分大致分为地理学上的划分和人为政治上的区域划分。
地理学上的划分标准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发生变化的时间跨度大。
系统扎实的地理区域认知,对学习地理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地理知识的正确思维逻辑。
三、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区域的认知能力1.推行地图学习方法,建立宏观区域意识。
丰富的地图资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地图大多根据地理特征、人文特色,以及行政区域等信息,将世界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多个部分,小到城市地图,大到世界地图,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地理知识、提升认知能力的机会。
浅谈如何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T U a b X D W!34$'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描述与探讨来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而形成地理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本文以案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并主要围绕案例的呈现与展示、分析与讨论、归纳与拓展这几个环节展开具体探讨,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区域特征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一、呈现与展示,模拟实景应用案例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案例的呈现与展示。
通过案例展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使教学顺利进行。
在案例的呈现与展示方式上,教师可综合应用模拟实景、地理图像、文字、数据等多种形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分析案例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的“板块的运动”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相关案例,如2022年5月5日18时,日本 木县南部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推定为60千米。
或者引入尼泊尔、新西兰等国关于地震的报道,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观察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思考为什么这些国家频繁发生地震。
通过集体讨论和分析,学生发现这些国家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板块运动的相关内容,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也就是说,要想使案例教学在地理课堂发挥积极效用,案例的科学呈现及展示是前提。
除了要确保案例客观真实,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加强教学案例与知识原理的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二、分析与讨论,深度探究在呈现与展示过案例之后,教师要以具体的地理现象为教学载体,引导学2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3〇 教学参考2020 年第 4 期•下參学研究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何芳(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云山学校,广东广州)摘要: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习中的关键能力。
以提升初中学生 地理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分别从利用教材目录,了解区域学习顺序;引导读图,描述区域位置;开展教 学活动,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认识区域联系;联系生活时事和开展校本课程,关注区域发展等方面,探讨初中地理学习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一、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解读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 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 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 方法,就能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 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 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特点 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着重通过培养学生 的区域认知能力来认知各个区域和国家,提升学生的 地理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区域划 分、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关系和区域发展五个方 面(见图1)。
本文从了解区域学习顺序、描述区域位 置、分析区域特征、认知区域联系及关注区域发展五 个方面,探究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对位置 1绝对位置 按尺度划分1 按属性划:区域的差异与联系_■区域位置n-区域关系域划分-■(区域认知i ~「区城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L 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区域发展的 _问題及措施图1区域认知的构成要素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1.利用教材目录,了解区域学习的顺序 初中阶段地理教材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的划分理念将世界地理学习顺序分为大洲一地区一 国家。
目录对教材内容的总体概括和提炼,有助于学 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习内容,在头脑中具备区域划 分的基本意识。
培养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1期《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文要求教育工作者依据不同学段和学科的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的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详细地分析了地理核心素养,将其划分为了四个维度: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其中,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影响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以初中生为例,该学段的学生刚刚系统接触地理,地理认知能力不强。
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可以使学生进行空间思维和想象,自主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顺其自然地掌握地理内容,提升地理学习水平。
基于此,笔者在实施地理教学的时候,高度重视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尤其应用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下面,笔者将以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为基础,结合教学经验详细介绍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原则和策略。
一、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准确认知区域认知素养是教师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关键。
地理课程标准中阐述了区域认知素养,指明人们在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具备的“时间—区域”能力。
根据课程标内容和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所谓的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是指学生在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应用区域认知方法,自主分析、理解区域构成要素的能力。
由此可见,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
体验学习活动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毫无原则地应用讲解法实施地理教学,是难以使学生形成必备能力的。
所以,要想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教师要遵循适宜的原则,应用恰当的策略。
二、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选用恰当教学策略的基础,也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保障。
笔者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时候,往往遵循如下原则:(一)连贯性原则学生的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如今学生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教学成了教学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了每个学科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从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形象了解区域特征;有效问题设计,推动学生思考研究进行;应用电子地图,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区域;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转变评价指标,促进针对区域认知反思;开展研学旅行,帮助学生进行区域认知六个方面展开探究。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核心素养是学生当今需要培养的能在未来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在学生能力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从区域角度出发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相比高中,初中地理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与区域认知这一素养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即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以此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当今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形象了解区域特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充分了解所学区域。
而在过去,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了解所学区域,掌握区域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确保相应的教学展示来让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若想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教师需开阔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图像分析及识别能力,确保初中生可以从多元化角度认知地理问题,提高地理知识综合素养。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视频展示这一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相比传统以图文素材为主的教学手段,其不仅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更加形象地展现各个区域的特征,且对学生充分理解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有效培养自身区域认知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素材进行导入,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区域条件。
初中地理课堂中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课堂中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摘要空间认知能力是指对物体和空间关系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1. 引言空间认知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将分析初中生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 初中生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1 提高地理素养空间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
2.2 增强地理实践能力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促进跨学科学习地理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空间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3. 初中地理课堂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3.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图片、视频等,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理空间关系,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3.2 创设情境,培养空间思维通过创设情境,如地理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地理空间关系,培养空间思维。
3.3 地图教学法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图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认知能力。
3.4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测等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空间关系,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3.5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
4. 结语空间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区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强,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区域意识、地方文化传承、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浅谈,探讨如何培养和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培养区域意识是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关键。
区域意识是指个体对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要培养区域意识,就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让个体对所处区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地理课程、历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培养对自己所在区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家庭和社会环境也要营造出对本地区域的尊重和热爱,让个体从小就养成对本地区域的认同和关注。
地方文化传承是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地方文化是每个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地方文化传承,就需要注重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表演和活动,让他们了解和感受本地文化的魅力。
社会也要加大对地方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让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责任感是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而社会责任感则是个体对本地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回应能力。
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就需要让个体了解本地社会问题的重要性,让他们愿意并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地社会问题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回应能力。
社会环境也要为个体的社会参与和公益行为提供支持和激励,让他们愿意和能够为本地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认知已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所居住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有很多,例如有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
那么如何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呢?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历史文化素养。
区域的历史文化是区域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该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历史文化记忆等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解和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文化多样性。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素养。
地理环境是区域认知的另一个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地理信息,学习区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物动物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的交通、通讯、能源、地质等方面的基本信息,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的整体情况和地球科学的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践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
社会素养是指个体融入社会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
在区域认知中,社会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包括一些与社会耦合的知识,例如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区域内的社会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能力和价值判断力。
总之,区域认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体系,它需要涵盖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需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着手,同时要注重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在教育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全面熏陶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成为未来的有用人才,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地理尺度视角下的初中生区域认知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
地理尺度视角下的初中生区域认知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已经成为一门越来越重要的学科。
初中生作为地理学科的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尺度视角,才能更好地认知和理解周围的地理环境。
因此,构建初中生区域认知模型,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策略,成为了当前地理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中生的区域认知模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1 地域认知地域认知是指初中生对所处地域的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景观等。
初中生需要了解自己所处地域的地理特征,同时也需要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分析地域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认知是指初中生对所处地域的交通状况与网络的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道路、铁路、港口、机场等。
初中生需要能够理解交通对所处地域经济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同时也需要了解相关交通工具的特点和安全知识。
城乡认知是指初中生对城镇和乡村地区的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问题、农村发展等。
初中生需要了解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差异,同时也需要学习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模式及其影响。
地球认识是指初中生对地球的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球的构造、地质变化、自然灾害等。
初中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同时也需要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2.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策略2.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网络资源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地图、图表等可视化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2.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外面进行地理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2.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探讨江苏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郭红霞[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区域认知渗透整个教材体系。
文章对初中生应具备的地理空间定位、区域特征认知、区域差异认知、区域联系认知、区域发展认知五种区域认知能力进行分析,指出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学会区域空间定位、运用区域比较法认识区域之间的差异、运用综合分析法全面认知区域等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初中生;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2)10-0090-03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个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所谓的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区域的特点(一)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
地球表面任何区域向上既从属于更高一级区域,向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低一级区域。
例如,自然区域的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二)差异性差异性是指某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中,差异性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在地球表面找不到自然条件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例如,同为东部季风区,从炎热的海南岛到温凉的黑龙江,自然景观呈现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变化。
又如,同为我国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三)整体性地表区域内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地形等地理要素经过长期的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区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区域内部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是在气候(降水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大)、土壤(土质疏松)、生物(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弱)等要素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在区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水平,包括空间认知能力、地理观念、地方意识、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些素养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个体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培养个体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
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
本文将就浅谈如何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提升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在区域的空间结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提升空间认知能力需要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两方面加强。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地理、历史、文化等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培养学生对所在区域的认知。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地图软件、卫星影像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空间结构。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户外考察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城市等地方,亲身体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加强对所在区域的空间认知。
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内建设地理信息展览馆、地理模型等设施,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学习环境,促进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地理观念地理观念是指个体对地理空间、地球环境、地域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强化地理观念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地理知识、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和社会空间的认知;可以结合事例、案例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直观认知和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触手可及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培养地理观念。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地理科普知识竞赛、地理科研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的思考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11-29T08:16:51.070Z 来源:《教育学》2022年9月总第296期作者:李丽霞[导读] “地理学使命是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以区域为载体,所以必须具备区域认知的能力。
在教学中,常将区域认知与传统的区域定位划等号,然后再定位到而基础上冠以看似高尚的认知结构,将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要素简单罗列,忽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忽略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指导,难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因此,区域认知能力培养要注意与其它核心素养的融合衔接。
李丽霞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251100“地理学使命是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以区域为载体,所以必须具备区域认知的能力。
在教学中,常将区域认知与传统的区域定位划等号,然后再定位到而基础上冠以看似高尚的认知结构,将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要素简单罗列,忽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忽略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指导,难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因此,区域认知能力培养要注意与其它核心素养的融合衔接。
一、区域定位只能作为区域认知的起点无论从高考试题考查评价体系还是从新课标要求的学科素养对教学的要求来看,区域定位只是停留再区域认知的起点上,还需要学生深入到区域的认知思维高度。
“要学习对地理有用的地理”一直是地理教学任务要求。
高考试题的考察都是放在具体的区域里面进行考察与评价,试题命制都是以具体区域、真实情景为素材进行,所以只能得出区域的基本位置,深入点也只是对区域地理事物进行简单的罗列,这是远远不够的,很难完成高考要求和评价。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长期以来,教学中老师们都已经熟练掌握并运用于教学了,在此就不再叙述了。
教学中,学生记住了区域位置并不代表学生就理解了区域的位置。
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对区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于外界的关联区域位置的重要性、地理意义等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系统有效地得出问题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撑。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图是地理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是地理学的眼睛,只有能够正确理解地图和地理图表数据,才能会做学做各类试题,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学好地理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建议:1.多使用图,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一是地理课堂上要求学生左图右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看地图册,把课本与地图册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多让学生看图,加深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在学生面前展示地理挂图,或在黑板上多画地理简图,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多看图,在图表上找出某些所学的地理事物,归纳地理规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是绘图,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当学生脑海中对某些图有一定了解之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让学生相互对比找到不足之处,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对各种知识更加稳固地掌握。
如让学生绘制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绘制河流水系图,省区轮廓图,地形等高线图,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洋流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图等。
2.加强培养学生图与图、图与文的转换能力。
很多地理题目都尽可能地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考查学生,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图与文之间的转换。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地理图表应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明确图表反映的地理知识或地理规律,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图文转化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图与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如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
3.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区域地理要教会学生空间定位的方法,如重要经纬线定位、特殊地物定位、地形轮廓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叶丽丽
来源:《地理教育》2018年第04期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
何为区域认知能力?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如何进行培养和评价?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基础上,构建区域认知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结合具体课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例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文尝试在构建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课例寻求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解读
“区域认知能力”是一个新提出的名词,在日前备受关注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对“区域认知能力”有这样的界定: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虽都有区域地理内容,但侧重点不同。
义务教育阶段更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加强区域联系和追求区域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径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基于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和初中生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观点,并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框架,初步梳理出以下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框架(见图1)。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1.导引地理图像,培养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
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时,通过已给出的各种材料(如经纬度的度数和范围、海陆轮廓、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和结论所表现出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各种图示资料,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其能力。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图9.3和相关文字材料完整呈现了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地形特征,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学习材料,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能够顺利地认知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但考虑到八年级
(下)阶段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对区域位置应有更为系统性的认知,因此建议在实际教学中补充其它图示,以多图像导引的方式,使学生能从多角度认知青藏地区的位置。
具体策略:教师投影4幅地图(见图2至图5),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完成下列要求。
(1)观察图2 ,指出青藏地区在我国的位置。
(2)观察图3,指出青藏地区在我国三级阶梯上所处的位置。
(3)观察图4,指出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并找出青藏地区的邻国。
(4)观察图5,指出位于青藏地区的省级行政区。
通过对以上4幅图的有序观察与思考,学生不仅可明确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对青藏地区的地势、地形特征也有初步的感知,而且通过联系《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知道有哪些省级行政区位于青藏地区以及青藏地区有哪些邻国,从而形成对青藏地区位置的全方位认知。
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如何完整地认知区域的地理位置,掌握认知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从知识上升为方法,从方法上升为能力的区域位置认知能力的提升。
2.创设体验情境,培养认知区域特征的能力
认知区域特征的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显著的“征象”和“标志”时,能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分析、描述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表现、成因和相互关系时表现出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通过解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材料,分析和认识各地理要素特征的能力;通过比较和推理,识别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及抽象概括区域总体特征的能力。
本节教材设计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向学生呈现青藏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征,如以感性图片(雪山和冰川)展现青藏地区的“高寒”,以活动(认识青藏高原的独特风光)体现青藏地区光照强、空气稀薄的特点,以阅读材料“藏袍”反映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通过这些图文资料的解读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但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学生生活所在地有强烈的反差,如能创设一个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习情境:2016年7月,老师利用假期去青海省旅行,在那里不仅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也真切体会到“大美青海”的魅力。
但也对当地的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大家可以帮忙解答吗?
播放微视频:“大美青海”,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在炎热的7月,为什么在青海省还能见到雪山、油菜花?请解释原因。
(2)了解藏袍的功能吗?这反映了青藏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知道“高原红”吗?藏民脸上的“高原红”是怎么产生的?
(4)请总结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从以上活动可以看出,设置切合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各类地理图表、文字材料的解读,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综合运用以促进能力的提升。
3.善用比较教学,培养认知区域差异的能力
区域差异是区域联系发生的基础,学生在识别区域差异时,需要通过比较法分析区域在发展条件、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差异,以此探究区域未来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即为认知区域差异的能力。
学生掌握认知区域差异的能力,就能形成从差异性的角度认识地理环境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而要准确理解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就需要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例如,青藏地区的风光与我国其它区域相比有其独特性,实际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青藏地区和其它地区(如西北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区域差异,理解青藏地区风光的独特性(见表1)。
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通过以上比较,学生一方面会对两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有深刻认知,由此理解两地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且通过这样的意义建构而形成的认知体系,学生也更易理解、不易遗忘;另一方面方法的实践应用能促进学生归纳比较、因素分析等能力的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较好发展,这些都可为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4.搭建探究平台,培养认知区域发展的能力
区域发展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学生在认知区域发展时,需掌握以下能力:区域发展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即熟练运用有关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方法,由原因探寻结果或由结果追究原因的能力;区域发展过程的描述与归纳能力,即完整地描述区域某一方面(如环境、产业等)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归纳其规律的能力;区域发展问题的探究能力,即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根据区域发展历史,探寻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尝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的能力。
可见,在培养学生认知区域发展的能力时,应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有效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发展和提升其能力。
本节教材讨论的是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其与我国南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显著的差异,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青藏农业的这种独特性?根据课标要求可设计如下的探究学习活动。
(1)读教材P88~90,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特征,并在图9.11中指出青藏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细读教材P88,分析青藏地区高寒牧业的发展条件及主要特色,并联系西北地区的牧业发展特点,完成表2。
(3)细读教材P88~90,分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及限制因素,并联系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发展特点,完成表3。
(4)根据青藏地区农牧业发展现状,讨论今后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发展方向。
活动组织:全班分为6个小组,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完以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成果。
教师点拨:第(4)小题的创新性、开放性较强,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与引导。
通过以上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发展因果关系分析能力、发展问题探究能力都可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能深刻认识到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是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结果,从而强化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