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语境_民族观念与杞人之忧_解读师陀的散文诗集_夏侯杞_李永东

合集下载

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

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

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之作。

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和心中郁闷。

B. 词中的李广,实则词人的自我写照。

为其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直指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

C. 下阕四句,作者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

D. 此篇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与众不同,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话说的极其风趣,实则带泪的微笑。

2.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 C2.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错误。

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

表面上很自信,其实是自我解嘲。

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大学语文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综合测试题——一一.单项选择1.向子堙传世的词集名为:( )。

A《东山词》B《酒边词》C《梦窗词》D《龙洲词》2.号芗林居士的词人是:()A宋祁B向子堙C李之仪D王观3.张炎以咏物词著称于世,下面哪首词是他的咏物词代表作( )。

A《疏影·黄昏片月》B《孤雁·楚江空晚》C《湘月·行行且止》D《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4.备受清代朱彝尊推崇的南宋词人是( )。

A辛弃疾B朱敦儒C张孝祥D张炎5. 张炎凭吊吴文英的词作是下列哪首( )。

A《浪淘沙·玉立水云乡》B《满江红·近日衰迟》C《声声慢·烟堤小舫》D《探春慢·列屋烘鈩》6."苏门四学士"出自谁的门下( )。

A苏洵B苏轼C苏辙D苏舜钦7."湖山信是东南美"出自苏轼的一首赠别词,其词的词牌名是( )。

A水龙吟B虞美人C南乡子D南歌子8.《八声甘州·有情风》中哪一句是苏轼一生的真实写照()A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B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C愿谢公雅致莫相违D耳根洗尽功名话9.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自诩"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小词"是指哪首词( )。

A《江城子·密州出猎》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念奴娇·赤壁怀古》D《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10.《将进酒》中,和"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相连的是()A莫使金樽空对月B会须一饮三百杯C径须沽取对君酌D呼儿将出换美酒11.前人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初唐诗人是()A张若虚B张旭C张九龄D张继12.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春江花月夜》B《江南春》C《迢迢牵牛星》D《登金陵凤凰台》13.清人沈德潜谓"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东山》全诗译文赏析诗经《东山》鉴赏答案

《东山》全诗译文赏析诗经《东山》鉴赏答案

《东山》全诗译文赏析诗经《东山》鉴赏答案《东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象力最为丰富的一首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诗经中这首想象力最为丰富的古诗吧。

《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东山》译文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

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

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

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

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

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

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

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

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

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

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

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

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东山》注释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慆(tāo)慆:久。

士:通“事”。

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

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

蠋(zhú):一种野蚕。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卷(四)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先生讳愈,字退之。

七岁属.文,意语天出。

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

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又佐徐州、青、淄,通漕江淮。

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怨。

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

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

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贬潮州刺史。

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

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

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来相计直,辄与钱赎。

及还,著之赦令。

转刺史袁州如潮。

征拜国子祭酒,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

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

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炕虺,先生奉诏入贼,渊然无事行者。

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词辩而锐,悉其机情,贼众惧伏。

贼帅曰:“惟公指。

”令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

功可意而复,穆宗大喜,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

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

嗣天子不御朝,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皇甫混①《韩文公神道碑》)材料二:贞元十二,兄佐汴州。

我游自徐,始得兄交。

视我无能,待予以友。

讲文析道,为益之厚。

二十九年,不知其久。

兄以疾休,我病卧室。

三来视我,笑语穷日。

何荒不耕,会之以一。

人心乐生,皆恶言凶。

兄之在病,则齐其终。

顺化以尽,靡惑于中。

(节选自李翱②《祭吏部韩侍郎文》)【注】①皇甫混:唐朝时期大臣,是韩愈的学生、好友。

②李翱: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是韩愈的学生、好友。

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洞究A海俗B海夷C陶然D遂生E鲜鱼F稻蟹G不暴H民物。

2024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含解析

2024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含解析

2024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名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出自()(A)《归园田居》(B)《陈情表》(C)《北山移文》(D)《归去来兮辞》2、《齐桓晋文之事》选自()(A)《庄子》(B)《苟子》(C)《孟子》(D)《韩非子》3、“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A)《孟子》(B)《墨子》(C)《老子》(D)《庄子》4、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A)王勃(B)卢照邻(C)杨炯(D)陈子昂5、《圆圆曲》中“红颜流落非吾恋”的“吾”是指()(B)陈圆圆(C)李自成(D)田弘遇6、下列地点中,不属于王粲登楼地点三种说法的是()(A)长安城楼(B)当阳城楼(C)荆州城楼(D)麦城城楼7、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板桥”即板桥浦,在今()(A)扬州市西南(B)镇江市西南(C)南京市西南(D)马鞍山市西南8、《聊斋志异·司文郎》嘲讽的对象是()(A)余杭生(B)王子平(C)宋生(D)盲僧9、《白马解围》中,写信给白马将军,请求他统兵解普救寺之围的是()(A)相国夫人(B)崔莺莺(C)普救寺长老10、下列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诗句中,概括全篇主旨的是()(A)白浪如山寄豪壮(B)华发苍颜羞自照(C)谁知得酒尚能狂(D)逆胡未灭心未平11、下列作品中,引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诗的是()(A)《秋声赋》(B)《前赤壁赋》(C)《朋党论》(D)《答谢民师书》12、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写金哀宗逃出汴京,是为了躲避()(A)宋军(B)辽军(C)西夏军(D)蒙古军13、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的是()(A)孔子(B)孟子(C)墨子(D)庄子14、孔稚珪《北山移文》中的北山,在今()(A)南京市(C)西安市(D)洛阳市15、“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中的“蝼蚁”指()(A)身份低微的人(B)身材短小的人(C)目光短浅的人(D)志向远大的人16、汉乐府基本艺术特色是擅长()(A)叙事(B)抒情(C)绘景(D)写人17、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A)话本小说集(B)拟话本小说集(C)文言短篇小说集(D)志人小说集18、魏良辅改革昆腔后,首创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是()(A)《牡丹亭》(B)《浣纱记》(C)《四声猿》(D)《红线女》19、《诚意伯文集》的作者是()(A)宋濂(B)高启(C)刘基(D)方孝孺20、提出“屈原流放江南有两个段落”观点的人是()(A)刘向(B)王逸(C)朱熹(D)蒋骥21、贯云石《【双调】殿前欢·楚怀王》的体裁是()(A)诗(B)词(C)散曲套曲(D)散曲小令22、下列《贺新郎》句子中,与晋室南渡有关的是()(A)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B)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C)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D)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23、《孔雀东南飞》最早收录于()(A)《玉台新咏》(B)《文选》(C)《乐府诗集》(D)《诗经》24、有“江湖散人”之称的诗人是()(A)陆龟蒙(B)皮日休(C)杜牧(D)杜甫25、《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其中“黔首”的意思是()(A)贵州的首领(B)西南地名(C)平民(D)贵族26、元好问创作成就最高的文学体裁是()(A)诗(B)词(C)曲(D)散文27、《送孟东野序》中的“孟东野”指()(A)孟浩然(B)孟云卿(C)孟郊(D)孟卿28、下列作家中,号“云庄”的是()(A)陈铎(B)贯云石(C)张养浩(D)张可久29、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其中“察”的意思是()(A)举荐(B)考察(C)观察(D)审查30、在张岱《柳敬亭说书》中,“白文”一词所指的说书是()(A)有音乐伴奏(B)只以白话文表演(C)说唱相兼(D)只说不唱二、多项选择题31、杜甫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的“诸公”有()(A)高适(B)岑参(C)储光羲(D)薛据(E)王维32、《长生殿》(惊变)的情节有()(A)唐明皇、杨贵妃盟誓(B)唐明皇、杨贵妃小宴(C)杨贵妃唱李白《清平调》(D)杨贵妃死于马嵬坡(E)杨国忠报告潼关失守33、下列属于盛唐田园诗派的诗人有()(A)王维(B)孟浩然(C)杜甫(D)高适(E)岑参34、下列作品中,具有文论性质的有()(A)《上欧阳内翰第一书》(B)《梅圣俞诗集序》(C)《祭欧阳文忠公文》(D)《答谢民师书》(E)《朋党论》35、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成句的诗句有()(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E)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简答题36、为何说苏轼《荔枝叹》一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37、举例说明李斯《谏逐客书》所用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2019--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_小说阅读

2019--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_小说阅读

2019--2019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集锦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小说类刘海燕【2019 •天津】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

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

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

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

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

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

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

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诗集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诗集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诗集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李梦阳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

今途鼓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

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

’今真诗乃在民间。

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谓之诗。

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 ___,雅也。

而风者亦遂弃而不采,不列之乐官。

悲夫!”李子曰:“嗟!异哉!有是乎?予尝聆民间音矣,其曲胡,其思淫,其声哀,其调靡靡,是金、元之乐也,奚其真?”王子曰:“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

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故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辨也。

”李子闻之,矍然而兴曰:“汉以来不复闻此矣!’’王子曰:“诗有六义,比兴要焉。

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也。

夫途巷蠡蠡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故曰: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

”李子曰:“虽然,子之论者,风耳。

夫雅、颂不出文人学子手乎?”王子曰:“是音也,不见于世久矣,虽有 ___,微矣!”李子于是怃然,已洒然醒也。

于是废唐近体诸篇.而为李、杜歌行。

王子曰:“斯驰骋之技也。

”李子于是为六朝诗。

王子曰:“斯绮丽之余也。

”于是为晋、魏诗。

曰:“比辞而属义,斯谓有意。

”于是为赋、骚。

曰:“异其意而袭其言,斯谓有蹊。

”于是为琴操②、古诗歌。

曰:“似矣,然糟粕也。

”于是为四言,入风出雅。

曰:“近之矣,然无所用之矣,子其休矣。

”李子闻之,暗然无以难也。

自录其诗,藏箧笥③中,今二十年矣,乃有刻而布者。

李子闻之惧且惭。

曰:予以诗,非真也,王子所谓文人学子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

然又弘治、正德④间诗耳,故自题目《弘德集》。

每自欲改之以求其真,然今老矣!(选自《空同先生集》,有删改)【注】①这是李梦阳晚年为自己的诗集写的序,文中的“李子”是 ___自称。

②琴操:琴曲名。

③箧笥:竹箱之类。

④弘治:明孝宗年号。

山东省临沂市19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19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19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他孜孜于考古发掘和典藉爬梳。

经过努力,一些湮没在历史废墟和神话传说中的被重新确认,因此某些关于先民流徙原因的也随之不攻自破。

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这一文化基因的作用下,迫于自然灾害或是人类战争而背井离乡者,是怎样动情地吟唱着家园,并渴望着重归故土。

A.故事不经之谈安居乐业B.故实不刊之论安居乐业C.故实不经之谈安土重迁D.故事不刊之论安土重迁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书愤宋·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相似主题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维度演绎_省略_记_与_聊斋志异_夜叉国_之异同_李昌云

相似主题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维度演绎_省略_记_与_聊斋志异_夜叉国_之异同_李昌云

文化互鉴WENHUA HUJIAN相似主题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维度演绎——浅议《鲁滨逊漂流记》与《聊斋志异・夜叉国》之异同◎ 李昌云【摘 要】 17-18世纪,《鲁滨逊漂流记》与《夜叉国》分别诞生于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孕育土壤,在大致相同的纵向时间坐标上,都选取了相似的素材和主题铺展成文。

这根植于人类不同文化在发展演进中思想成长的必然路径和逻辑,体现出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人类文化在发展轨迹上的高度相似性;在迥异的横向话语背景下,又分别演绎出东西方文化在时代精神、文化特质、信仰体系等领域摇曳多姿的取向差异。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时代精神;文化特质;信仰体系;差异【中图分类号】 I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14)06-0131-6〔作者简介〕 李昌云,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1930。

《鲁滨逊漂流记》与《夜叉国》都以荒岛生活为背景,围绕着落难者在荒岛上艰苦求生并最终成功返回现实世界的传奇经历而展开,从而在情节演绎和逻辑设置上表现出诸多的相似之处,堪称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下衍生出的高度神似的“姊妹篇”作品。

两部作品看似偶然和巧合性地出现,直观展示出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民族性格、探险精神、荒岛现象等方面的共同话语空间;但同时,更由于两位作者分处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所描写的历险故事情节演绎逻辑、人物形象的角色定位、个体与环境的融合方式,以及创作风格和写法技巧的使用等等又都体现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为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和独特的视角与切入点,让世人能透过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的叙事语境,以及其深刻的个性化特质。

一、时代精神界定了创作风格之差异《鲁滨逊漂流记》与《夜叉国》是典型的主题相似作品,作为“荒岛求生”叙事情境下铺展的文化形态,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构制中选择了出海遇险、遭遇蛮夷、致富还乡的相似情节,而且还都设计了再次返回的深度演绎,其情节布置具有十分明显的相似之处。

师陀《上海手札》和《夏侯杞》的精神意蕴分析

师陀《上海手札》和《夏侯杞》的精神意蕴分析

师陀《上海手札》和《夏侯杞》的精神意蕴分析作者:江红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5期江红内容摘要:师陀的散文集《上海手札》与散文诗集《夏侯杞》分别以“新闻通讯”的体式和散文诗的形式,共同构成了师陀在上海的战争时期的生命史与灵魂史,是作者这一时期精神历程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传递了师陀与上海同呼吸共命运的战斗激情与生命体验,表达了对战争中的社会与历史的臧否,深入反思了战乱年代中生命的存在。

在自觉的生命意识指引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对战争中的人性、生命价值与历史宿命的冥思中实现对上述散文情调的理性穿透,完成了对战争世界的冷静呈现与深入反思。

关键词:师陀《上海手札》《夏侯杞》战争荒原生命反思师陀的散文集《上海手札》[1]与散文诗集《夏侯杞》[2]在文体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二者收录的作品却均为师陀被连年战争围困上海时所作,而且在写作时间上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前者所收作品写于1939年6月至1940年6月间,而后者中的大多数作品写于1940年至1947年之间,二者共同构成了师陀上海时期的生命史与灵魂史,是师陀这一时期精神历程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

尽管师陀在《上海手札·后记》中一再声明“当初写它们的目的是为了驱除瞌睡”[3],强调写作那些手札的无聊与无意义,但是,不论是《上海手札》对于战时上海物质匮乏与知识者精神游离状态的表现,还是《夏侯杞》中所呈现的战争背景下,知识者对于日常现实和生命存在的质疑与辩难,穿透战争世界匮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实现对健全完善的理想生命状态的观照等方面,都超越了一般沦陷区文学那种仅止于发现与呈现“日常生活”,并试图从这种“日常生活”中发现所谓的“永久人性”,而对于隐藏在战争的苦难与物质的贫乏之后的灵魂的颓唐乃至堕落,却缺乏理性的审视与批判的创作趋向。

如果说,《上海手札》用类似于“新闻通讯”的体式,表现了知识者师陀同“孤岛”上海同呼吸共命运的战斗激情与生命体验,呈现了战时上海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匮乏与民众精神的游离,那么,其散文诗集《夏侯杞》则借助散文诗这种文体形式,在自我灵魂的辩难中,表达了对战争中的社会与历史的臧否,深入反思战乱年代中生命的存在,在自觉的生命意识指引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对战争中的人性、生命价值与历史宿命的冥思中实现对上述散文情调的理性穿透,完成了对战争世界的冷静呈现与深入反思。

孤岛语境_民族观念与杞人之忧_解读师陀的散文诗集_夏侯杞_李永东

孤岛语境_民族观念与杞人之忧_解读师陀的散文诗集_夏侯杞_李永东

孤岛语境_民族观念与杞⼈之忧_解读师陀的散⽂诗集_夏侯杞_李永东作家与作品孤岛语境、民族观念与杞⼈之忧※——解读师陀的散⽂诗集《夏侯杞》李永东内容提要:散⽂诗集《夏侯杞》是⼀部⾃审与独语之作,弥漫着忧愤与纠结的⼼理情绪,是透视孤岛时期师陀⼼灵幽微的最佳窗⼝。

在民族意识与孤岛语境的双重规约下,孤岛知识分⼦体会到⾝⼼被拘囿、被扭曲的⼼酸,承受着⽣命被搁置的虚⽆感和恐惧感,对命运前景深感不安。

这种体验影响到《夏侯杞》的表意⽅式和话语风格。

《夏侯杞》所渗透的杞⼈之忧既是师陀式的,也是孤岛式的。

关键词:上海孤岛师陀《夏侯杞》孤岛知识分⼦⼀正如《野草》是鲁迅的暗夜低语和⼼灵独⽩,是写给⾃⼰的,是我们“接近鲁迅个⼈⽣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 1。

系列散⽂诗《夏侯杞》也是透视师陀⼼灵幽微的最佳窗⼝。

五四落潮后,鲁迅因为不愿过多地暴露⾃⼰极端⿊暗、冷酷的⽣命体验,选择以梦、象征、隐喻等⽅式影影绰绰地在《野草》中咀嚼⾃⼰的灵魂,⽽师陀的《夏侯杞》则隐藏着孤岛知识分⼦的⼼灵※本⽂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项⽬“租界⽂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学”(项⽬批准号08XZW014)和中央⾼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资助项⽬“中国城市的⽂学想象”(项⽬批准号SWU0909406)的阶段性成果。

·153·中国现代⽂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拷问和难⾔之隐。

师陀在世时并没有出版散⽂诗集《夏侯杞》,《师陀全集》收录的《夏侯杞》由师陀⽣前编定,共28篇:《纸花》(1940.10.12)《投机家》(1941.8.23)《作家先⽣》(1941.8.24)《作家第⼆章》(1941.8.24)《⽣命》(1941.8.30)《镜⼦》(1941.8.30)《笔录》(1941.8.30)《醉语》(1941.8.30)《那本⽼书》(1945)《天鹅》(1945)《灯下》(1945.9.15)《古柳》(1947)《座右铭》《健全》《童⼼》《爱》《⼈性》《惆怅》《卑下的⼈》《⼀个⾃私的⼈》《善恶》《戒⾔》《坟》《死》《哀荣》《⽼营》《笑与泪》《慈善家》。

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论孤岛时期师陀散文的情感结构

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论孤岛时期师陀散文的情感结构

Wander beyond Rural and City Life on the Emotional Structure of Shi Tuo' Prose during the
Gudao Period
作者: 李永东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师陀;上海孤岛;乡村;都市;疏离
摘要:孤岛时期师陀对乡村与都市持双重疏离的态度,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

乡土、上海和北平,在师陀的散文中是互为参照的文化空间,"走"的主题是贯穿师陀散文的一根主线。

师陀的乡土书写采取"怀念———走近———离开"的叙事模式,混合着眷恋与拒绝的双重情感态度;他的都市书写则维持在"走"与"留"的张力中,流露出孤岛生存的焦虑与惶惑。

拒绝都市、缅怀乡土与乡土迷梦的破碎,使得师陀眷恋"半农村性质"的北平。

由北平怀旧所产生的"老家"认同带有虚拟和替代的性质。

论师陀的长篇小说

论师陀的长篇小说

论师陀的长篇小说
殷卫星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4(014)001
【摘要】无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殷卫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黄花苔"的沉默——论师陀长篇小说中的小人物描写及其社会批判意识
2.乱世中的匪性、人性、诗性——论四十年代师陀的未完成长篇小说《荒野》
3.“黄花苔”的沉默——论师陀长篇小说中的小人物描写及其社会批判意识
4.独白讽刺与叙述讽刺的统一体——论师陀的长篇小说《结婚》
5.异乡人的归家之旅--试析《万象》中师陀的未完长篇小说《荒野》的主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聊斋志异《彭海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彭海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彭海秋》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彭海秋》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彭海秋》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造次:荒唐
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 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
可笑。 专精:精诚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专一。
计:考虑。
无休日:没
有终止的日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期。
PART 0X
理解诗句
NARRATIV
BOARYT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
刺客传:司马
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 迁《史记》中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有《刺客传》,
记述侠客冒死
何必终日计较不休? 行刺为人报仇
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之事。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不著:没有记
载。
问心无愧报仇事,
雠(chóu):
哪怕《刺客传》不留名。 同“仇”。
(3)“功难见”与“命已轻”的对比体现了精卫悲剧的命 运。
PART 0X
理解诗句
NARRATIV
BOARYT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造次:荒唐可 笑。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PART 0X
理解诗句
NARRATIV
BOARYT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
(2)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 (3)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PART 0X
NARRATIV
BOARYT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解析: (1)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 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与作品孤岛语境、民族观念与杞人之忧※——解读师陀的散文诗集《夏侯杞》李永东内容提要:散文诗集《夏侯杞》是一部自审与独语之作,弥漫着忧愤与纠结的心理情绪,是透视孤岛时期师陀心灵幽微的最佳窗口。

在民族意识与孤岛语境的双重规约下,孤岛知识分子体会到身心被拘囿、被扭曲的心酸,承受着生命被搁置的虚无感和恐惧感,对命运前景深感不安。

这种体验影响到《夏侯杞》的表意方式和话语风格。

《夏侯杞》所渗透的杞人之忧既是师陀式的,也是孤岛式的。

关键词:上海孤岛 师陀 《夏侯杞》 孤岛知识分子一正如《野草》是鲁迅的暗夜低语和心灵独白,是写给自己的,是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1。

系列散文诗《夏侯杞》也是透视师陀心灵幽微的最佳窗口。

五四落潮后,鲁迅因为不愿过多地暴露自己极端黑暗、冷酷的生命体验,选择以梦、象征、隐喻等方式影影绰绰地在《野草》中咀嚼自己的灵魂,而师陀的《夏侯杞》则隐藏着孤岛知识分子的心灵※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租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项目批准号08XZW014)和中央高 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城市的文学想象”(项目批准号SWU0909406)的阶段性成果。

·15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拷问和难言之隐。

师陀在世时并没有出版散文诗集《夏侯杞》,《师陀全集》收录的《夏侯杞》由师陀生前编定,共28篇:《纸花》(1940.10.12)《投机家》(1941.8.23)《作家先生》(1941.8.24)《作家第二章》(1941.8.24)《生命》(1941.8.30)《镜子》(1941.8.30)《笔录》(1941.8.30)《醉语》(1941.8.30)《那本老书》(1945)《天鹅》(1945)《灯下》(1945.9.15)《古柳》(1947)《座右铭》《健全》《童心》《爱》《人性》《惆怅》《卑下的人》《一个自私的人》《善恶》《戒言》《坟》《死》《哀荣》《老营》《笑与泪》《慈善家》。

笔者认为,未标明写作时间的篇章,大致属于孤岛时期的创作。

1985年1月25日,师陀在《跋〈师陀散文选集〉》(最终未出版)一文中指出,《夏侯杞》“各篇之后,凡未注明写成时间的,大都是一九三九年春天写出来,并在当时发表过的作品” 2。

师陀在《〈芦焚散文选集〉序言》中也谈到,“《夏侯杞》用康了斋这个笔名,最初陆续发表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

就我的记忆讲,《世纪风》的编辑约我写稿是一九三八年秋天,到一九三九年四月《文汇报》被勒令停刊,其中的大多数应该写成于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 3根据师陀的回忆,大致可以推断未标明写作时间的篇章创作于孤岛时期。

也就是说《夏侯杞》中的绝大部分篇章创作于孤岛时期。

本文主要以这些篇章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师陀孤岛时期的灵魂悸动。

有研究者断定,《夏侯杞》所涉及的生命、爱、童年、家园、人性等与自我密切相关的话题,“与写作的战争年代没有直接的关联” 4。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师陀自述抗战八年“流落洋场,如梦如魇,如釜底游魂” 5,他的自审和独语不可能与战时孤岛无关。

抗战时期师陀极少明确表述自我,战后也极少叙述他在孤岛时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详情。

因此,《夏侯杞》显得弥足珍贵,为我们提供了走进师陀等孤岛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难得途径。

《夏侯杞》主要书写了夏侯杞的独白和自审。

对于“夏侯杞”这个人物,师陀曾作了解释:“夏侯杞是个象征性的名字,就是说他是中国人;而同时我又把他当作一人物来写。

” 6笔者更倾向于把“夏侯杞”当作师陀的代言者,当作作者的化身。

有着同样孤岛生活体验的作家晓歌指出,“康了斋文中常出现一个代表自己的夏侯杞” 7。

借某个特定的虚构人物来审视自我和抒发情志,是孤岛作家散文创作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种形式宜于自相辩证或探索哲理,又能以较为隐晦的彩绘去接触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

到了‘孤岛’时期的后期,迫于形势日趋险恶,文风也相应需要改用曲笔,于是当时一批青年作者都纷纷摹仿起来。

”晓歌笔下的“欧阳子方”,何为的“丁令仪”,徐翊(徐开垒)的“原锦·154·孤岛语境、民族观念与杞人之忧威”,阿湛(王湛贤)的“倪伯祥”,都是借“第三人称的自己”来抒发情怀,成为一时的风尚 8。

师陀和何其芳是这股风尚的引领者。

追索“夏侯杞”这个名字的来源,也可以看出师陀的自况意味。

“夏侯”为大禹后人的姓氏,大禹后裔在夏、商、周三朝曾多次在河南杞县一带封地建国,直至战国初期杞国灭亡。

在此期间,杞国“‘时封时绝’、频繁迁徙、迁都,国无宁日,存亡难保,于史实属罕见。

这在杞国人民的精神上必然造成随时惧怕杞国亡国的心理状态,正如《列子·天瑞》所记载的那样:‘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这就是‘杞人忧天’成语的来源。

” 9师陀的老家为河南杞县,杞国和杞人的古老境遇、心态,与蛰居上海孤岛的师陀有着共鸣之处,使得他自喻为杞国后人,借“夏侯杞”之思之感以自况,表达杞人之忧。

与之相应,《夏侯杞》系列作品所署的笔名“康了斋”,带有艰难、失意之感10和揶揄之情。

抗战期间师陀寓居于法租界环龙路(南昌路)花园别墅的一个亭子间里,他把自己的居处称为“饿夫墓”。

他后来谈到:“饿夫墓是孙登的墓”,孙登“生在魏晋之间,逢乱世,所以他期待着和平。

我住在饿夫墓里,也期待和平,期待中国胜利”。

11师陀的记忆与史实有出入,“饿夫墓”是指明末清初志士彭了凡的墓。

乱世之中孙登的隐逸与亡国之时彭了凡“耻食周粟”的气节12是“饿夫墓”的精神指向,师陀当时应该是在这个意义上借用“饿夫墓”之名,这与他的笔名“师陀”所包含的韬晦之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13。

“夏侯杞”、“康了斋”、“饿夫墓”、“师陀”这几个名称,都与上海孤岛师陀的特殊境遇和自我体认有关,有助于我们揣摩体味《夏侯杞》的创作心态和思想风貌。

二《夏侯杞》弥漫的心理情绪,如果用两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忧愤与纠结。

身处国土沦丧、生活维艰的乱世之中,“心怀亡国奴之牢愁”14,孤身一人被“留在这个冷的满目苍凉的世界上”15,夏侯杞(师陀)的忧愤可想而知;一方面憧憬自由和正义,内心涌动着民族的仇恨,渴望担当匹夫之责,另一方面又“苟安危巢,不能真正起步闯革命路”16,权且在上海孤岛度灰色的生涯,心里必然充满纠结。

忧愤与纠结的心理情绪,使得《夏侯杞》成为一部自审与独语之诗。

在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师陀痛苦地体味到,生活在上海孤岛是不应当的。

孤岛知识分子承受着来自民族共同体的无形压力,意识到热血的中国儿女应当走向前线或后方,参与实际的抗战工作,而不是在孤岛等待“流·155·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弹”。

因某些原因,师陀等作家留在了孤岛。

由此,一种来自民族主义的自我审判便不断折磨他们。

国统区和解放区同胞所构成的正义、抗争、牺牲的民族形象,不仅是他们所神往的,也带给了他们强大的精神压力。

在《人性》中,师陀借“朋友”与夏侯杞的对话进行自我拷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呢?在这个糜烂的城里,到处都是暗杀事件的城里,闲散,懒惰,无聊,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去工作,却在这里等待流弹?”“苟安”的自我体认如挥不去的梦魇,缠绕着孤岛知识分子的灵魂。

然而,他们不能呐喊,甚至不能痛苦。

《笑与泪》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倾诉了夏侯杞有苦难言的痛楚。

尽管“血管里都充满泪了”,夏侯杞从来没有哭过,相反,别人看见他“老是笑”,他是快乐的。

他只能“把泪留在心里,带回家”。

夏侯杞痛苦地自我诘问:“那你算是什么人?你过的这算什么日子?”笔者认为,夏侯杞所说的不拿“自己的痛苦”增加可怜的人们“心上的重量”,其实只是“笑与泪”的表层关系,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意识到苟安于上海租界,情何以堪。

战时民族主义的重量使得他失去了表露痛苦的正当理由,他只能关起门来独自抽泣,咀嚼家国的不幸,经受心灵的煎熬。

借夏侯杞的内心交锋,师陀倾诉了上海孤岛的知识分子保持民族气节、清洁人格的愿望和焦虑。

其愿望,可以部分地看作自我表白的需要。

民族意识共同体压力下的知识分子需要自我表白,上海孤岛语境下的知识分子尤其如此。

他们承受重负的慎独姿态需要被国统区和解放区(二者代表战时中国的形象主体和话语主体)所知晓,他们惴惴不安于民族立场的将来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焦虑由此形成。

孤岛时期师陀的创作反复表达了这种焦虑。

《一个自私的人》在语义交流上设置成老朋友与夏侯杞的对话,其实可以看作师陀的独语。

在“荒凉”的上海孤岛,老朋友“修德慎行”,竭力做“一个正直人”,同时不断反问“可是谁了解我?谁知道我?”老朋友的话透露了孤岛师陀的焦虑——不被了解的焦虑。

题目叫“一个自私的人”,其实包含了师陀的隐衷。

文章在结尾说夏侯杞与老朋友的这些对话是十年以前的话,十年之后又重复了一遍。

对之,我们可以当作障眼法来看。

即使师陀玩的不是障眼法,同样的话在十年前与在孤岛时期也具有不同含义,十年前可以理解为革命者与大众的隔膜,孤岛时期则隐藏着师陀担心不为将来具有审判权力的人所了解而生的焦虑,这些话因而有着“诉衷情”的意味。

孤岛知识分子的处境是尴尬和落寞的,尤其是未被纳入政党和抗战团体的知识分子。

是否归属团体组织,对于上海租界的知识分子来说,一直显得至关重要。

团体组织不仅意味着生活空间的扩张和文学资源的分配,还意味着话语权力的垄断和分享,团体组织甚至掌握着裁定正义、进步和文学价值的尚方宝剑。

茅盾1928年的颓废与脱离政党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借笔下的人物章秋柳倾诉了·156·孤岛语境、民族观念与杞人之忧自己的苦衷:“完了,我再不能把我自己的生活纳入有组织的模子里去了;我只能跟着我的热烈的冲动,跟着魔鬼跑!”17京派作家沈从文也意识到:“尽蹲在上海,又不能同什么团体发生特别关系,又不能做别的事,各方面感情越来越坏,门路越来越窄,到某一天害一场病,就真非倒下不可。

”18师陀在北平时是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的成员,而在上海租界,单身的他“斗室一塌,枯处数载,如居饿夫墓中,日常过从者不过三四人”19。

卞之琳、巴金先后离开上海后,他显得更加落寞。

可以说,师陀在上海租界基本上游离于团体之外。

上海租界成为孤岛之后,师陀的一份固定工作是在苏联上海广播电台当文学编辑,时间从1940年至1947年。

这份工作谈不上光荣与否,电台广播的内容“只能是灰色的”20,电台在孤岛上海能够存在,也是因日本和苏联签订过互不侵犯的协定。

师陀曾感慨“天下虽大,无以善活”。

21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师陀后来反复解释为什么放弃笔名“芦焚”改用笔名“师陀”,这大概是孤岛时期游离政治团体之外所生焦虑的回响吧。

孤岛知识分子既受制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生存无奈,又承受着民族意识与孤岛语境夹缝中身心被拘囿被扭曲的心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