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妇科学》冲刺课程串讲讲义 _讲义教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妇科学 精品讲义:fkx_jc_lcz_jy0401
旗开得胜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细目一病因
大纲要求:
1.寒热湿邪:哪些外邪最易导致妇科疾病---寒热湿邪
2.情志因素:七情中以怒思恐对妇科为害尤甚。
(与妇科疾病关系最密切的是肾肝脾三脏---女性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三脏与三情对应)
3.生活因素
4.体质因素
16年:下列各项,属寒邪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淋
B.痛经
C.经行吐衄
D.崩漏
E.月经先期
『正确答案』B
细目二病机(中基内容)
大纲要求:
1.脏腑功能失常:五脏之中与妇产科疾病关系最密切的是肾肝脾三脏(怒思恐最易导致妇科疾病,女性少年治肾,中年调肝,老年健脾)
2.气血失调
3.冲任督带损伤
旗开得胜
4.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5.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妇科学_讲义
《中医妇科学》串讲细目一中医妇科学定义及范围定义范围熟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细目二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要点: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这些著作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时间发展阶段主要著作意义夏商周萌芽时期重视产育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巨著,有妇女解剖、生理、诊断、妇科疾病等的描述,记载妇科历史上第一首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秦汉雏形《神农本草经》治疗妇科病药物88种,为后世妇科用药的重要依据《金匮要略》最早设立妇科专篇,开创了妇科辨证论治的先河三国两晋南北朝《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并提出根据脉象变化推断崩漏的预后隋唐五代趋向专科发展《经效产宝》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妇产科专著两宋形成时期《女科百问》《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大全》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观点,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巨著辽夏金元学术争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儒门事亲》《兰室秘藏》《脾胃论》《格致余论》明代肾主生殖的理论得以深化《女科撮要》《景岳全书·妇人规》《景岳全书·妇人规》体现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护以及性养生保健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傅青主女科》是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妇产科教科书【A1型题】1.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B.《金匮要略》C.《脉经》D.《千金要方》E.《景岳全书》[答疑编号500915010101]『正确答案』B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细目一外生殖器要点:1.毛际的位置2.阴户的位置及功能解剖位置:指阴道口。
又称廷孔、四边。
功能:①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
②是排月经、泌带下、排恶露之出口。
③是合阴阳之入口。
④又是娩出胎儿、胎盘之产门。
细目二内生殖器要点:1.阴道的位置及功能阴道,又称子肠。
“阴道”一词最早就是中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且解剖位置与西医学一致。
解剖位置:是阴户连接子宫的通道,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二十二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二十二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二十二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第二十二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细目一:葡萄胎一、葡萄胎的定义、病因病理1.定义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终末绒毛转变成水泡,水泡间相连成串,形如葡萄状而得名,亦称水泡状胎块。
分为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两类。
2.病因葡萄胎的确切病因迄今不清楚。
有胚胎早期死亡、病毒感染、卵巢功能失调、细胞遗传异常及免疫机制失调等假说,但这些假说都只能解释部分现象。
3.病理(1)大体观察完全性葡萄胎,子宫腔内被大小不等之水泡所充满,内含黏性液体;部分性葡萄胎,除不等量的水泡外,可见正常的绒毛。
并见发育不良的胚胎或胎儿组织。
(2)组织学特点滋养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绒毛间质水肿;间质内胎源性血管消失或仅有极稀少的无功能血管。
其中,滋养细胞增生是葡萄胎最重要的组织学特征。
4.中医病因病机多由先天禀赋异常,或素体虚弱、七情郁结、湿浊凝滞致冲任失调,或孕后感染毒邪,损伤胎元,以致精血虽凝而终不成形,化为瘀血,留滞胞宫,遂为鬼胎。
二、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1.临床表现停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时断时续,或出现反复大出血),有时可伴见葡萄样水泡状组织排出;下腹痛;子宫异常增大变软;妊娠呕吐症状重,且持续时间长;妊娠高血压病出现时间早;甲状腺功能亢进现象;贫血与感染。
体征:子宫多数大于停经月份,质软,听不到胎心或胎动,也摸不到胎体;在双侧附件区,可扪及大小不等、活动的囊性肿物。
2.鉴别诊断需与先兆流产、双胎妊娠及羊水过多相鉴别。
三、西医治疗及随访1.西医治疗(1)清除宫腔内容物一般采用吸刮术,术前应做好输液、备血准备。
若子宫大于妊娠l 2周者,一般应在1周后再刮宫1次。
所有刮出物均需送病理检查。
(2)子宫切除术。
(3)卵巢黄素化囊肿的处理。
(4)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处理。
(5)预防性化疗预防性化疗一般选用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或放线菌素-D单一药物化疗1个疗程。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妇科学》冲刺课程串讲讲义
串讲一骨盆骨盆地组成1.骨骼:骶骨,尾骨,髋骨(髂骨、耻骨、坐骨)2.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骶尾关节3.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分界:真骨盆、假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骨盆地类型女型:最多见.男型:最少见,又称漏斗型骨盆. 类人猿型.扁平型.内、外生殖器外阴地范围和组成(一)阴阜(二)大阴唇(三)小阴唇(四)阴蒂(五)阴道前庭1.前庭球2.前庭大腺3.尿道外口4.阴道口和处女膜内生殖器及其功能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一)阴道为性交器官,也是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地通道.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地管道.上端包绕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前壁长约7~9cm,与膀胱和尿道邻接,后壁长约10~12cm,与直肠贴近.环绕宫颈周围地部分称阴道穹隆,可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盆腔最低部分地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二)子宫1.位置形态宫体非孕时妊娠足月时重量50g1000g(20倍)容量5ml5000ml(1000倍)大小7×5×3cm35×25×22cm峡部长度、比例1cm7~10cm(三)输卵管输卵管为一对细长而弯曲地管状器官,内侧与宫角相连,外端游离,长约8~14cm.可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4部分.为卵子与精子相遇地场所,受精卵由输卵管向宫腔运行.输卵管伞部有“拾卵”作用.从前面看—输卵管、卵巢从后面看--输卵管、卵巢(四)卵巢1.位置和形态卵巢为一对性腺,呈扁椭圆形,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与盆壁相连,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卵巢前缘中部有卵巢门,卵巢血管与神经由此出入.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1cm,重约5~6g,呈灰白色,绝经后萎缩变硬.中医对女性生殖器地认识外阴:中医古籍称之为阴户,又名四边.处女膜:称为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子宫颈外口:称为子门、子户.阴道,称之为子肠、产道、地道.女性生殖器地邻近器官主要有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骨盆底骨盆底地解剖结构骨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封闭骨盆出口,盆腔脏器赖以承载并保持其正常位置.若骨盆底地结构与功能异常,可影响盆腔脏器地位置和功能,甚至引起分娩障碍;而分娩处理不当,亦可损伤骨盆底.血管、淋巴及神经血管1.动脉女性内、外生殖器官地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和阴部内动脉.2.静脉盆腔静脉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互相吻合,故盆腔静脉感染易于蔓延.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淋巴主要包括外生殖器淋巴与盆腔淋巴两组.1.盆腔淋巴①髂淋巴组:收集来自阴道上部、宫颈、子宫及膀胱地淋巴.②腰淋巴组:收集宫体、宫底、输卵管及卵巢地淋巴.③骶前淋巴组:收集来自直肠、阴道后壁及子宫等地淋巴.2.外生殖器淋巴分深、浅两部分,均汇入髂淋巴组.①腹股沟浅淋巴结:分上、下两组.上组收集外生殖器、阴道下段、会阴及肛门等部地淋巴液;下组收纳会阴及下肢地淋巴液,其输出管大部分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少部分注入髂外淋巴结.②腹股沟深淋巴结:主要收纳阴蒂、腹股沟浅淋巴,汇入闭孔及髂内等淋巴结.神经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由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外生殖器官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内生殖器官主要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子宫平滑肌有自律活动,完全切断其神经仍能有节律地收缩,还能完成分娩活动.临床上可见下半身截瘫地产妇仍能自然分娩.串讲二正常细目一:妊娠细目二: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要点:※1.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地相关概念2.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地机理细目三胎儿附属物地形成及其功能要点一胎儿附属物地形成(1)胎盘地形成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地重要器官.(2)胎盘地结构:妊娠足月胎盘呈圆形或椭圆形盘状,重450~650g,胎盘分为胎儿面与母体面.细目四:妊娠期母体地变化要点:妊娠期各系统变化特点※细目五:中医对妊娠生理地认识※要点:中医对妊娠生理地认识中医称妊娠为“重身”、“怀子”或“怀孕”.(一)妊娠机制中医学认为,受孕机理在于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以及胞宫功能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即可构成胎孕.另外,受孕须有一定地时机,即“氤氲之时”、“地候”,相当于排卵期.(二)妊娠生理现象1.生理特点妊娠期间胞宫行使藏而不泻功能,月经停闭.脏腑、经络之血下注冲任胞宫以养胎元,因此,孕妇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地生理特点.2.临床表现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冲脉气盛,易夹胃气及肝气上逆,出现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孕妇可自觉乳房胀大,乳头、乳晕颜色加深,妊娠中期白带稍增多.4~5个月后,孕妇可自觉胎动,小腹逐渐膨隆.妊娠6个月后,胎儿增大,易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出现轻度肿胀.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与直肠,可见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现象.3.脉象妊娠2~3个月后,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细目六:妊娠诊断要点:※1.早期妊娠地诊断2.中、晚期妊娠地诊断3.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地关系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地胎儿部分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地胎儿部分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地胎儿部分胎方位胎方位宫体非孕时妊娠足月时重量50g1000g(20倍)容量5ml 5000ml(1000倍)大小7×5×3cm35×25×22cm峡部长度、比例1cm7~10cm第四单元产前保健小结产前检查:从确诊早孕开始,妊娠20~36周期间每4周检查1次,妊娠36周起每周检查1次.预产期地计算方法:以末次月经地第1天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期加7(阴历加14).骨盆外测量正常值(cm)意义髂棘间径23~26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长度髂嵴间径25~28 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长度骶耻外径18~20 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坐骨结节间径8.5 ~9.5出口横径,如<8cm,应加测出口后矢状径出口后矢状径8 ~9与坐骨结节间径之和>15cm时,表示骨盆出口无明显狭窄耻骨弓角度90°骨盆出口横径地宽度,如小于80°为不正常骨盆内测量:适用于骨盆外测量有狭窄者.以24~36周阴道松软时测量为宜.正常值(cm)意义对角径12.5 ~13 减去1.5 ~2 cm为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称真结合径.坐骨棘间径10真骨盆中部地横径坐骨切迹宽度5.5 ~63横指中骨盆后矢状径①胎心率基线②一过性胎心率变化②一过性胎心率变化加速:是指子宫收缩后胎心率基线暂时增加15bpm以上,持续>15秒,这是胎儿良好地表现.减速:是指随宫缩出现地短暂性胎心率减慢,可分为3种:早期减速变异减速晚期减速第五单元正常分娩决定分娩地四因素1.产力:子宫收缩力、腹肌和膈肌地收缩力以及肛提肌地收缩力.2.产道:骨产道、软产道3.胎儿4.精神心理因素产力(一)子宫收缩力1.节律性2.对称性3.极性4.缩复作用(二)腹肌及膈肌收缩力(三)肛提肌收缩力产道骨产道1.骨盆各平面及其径线(1)骨盆入口平面(2)中骨盆平面(3)骨盆出口平面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1)骨盆轴(2)骨盆倾斜度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软产道胎儿胎头径线(1)双顶径:9.3cm (2)枕额径:11.3cm (3)枕下前囟径:9.5cm(4)枕颏径:13.3cm枕先露地分娩机制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儿娩出等动作.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地过程.正常分娩以枕先露为多.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娩出入口平面胎儿胎头径线(1)双顶径:9.3cm(2)枕额径:11.3cm(3)枕下前囟径:9.5cm(4)枕颏径:13.3cm串讲三妇产科疾病地病因与发病机制细目一:病因细目二:发病机制“有诸内必型诸外”西医病因中医常见病因1.淫邪因素(1)寒邪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有外寒、内寒,实寒、虚寒之别.(2)热邪热为阳邪,其性亢奋炎上,易耗气伤津,迫血妄行.有外热、内热,实热、虚热之别.(3)湿邪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着,易困阻气机,阻遏阳气,滞涩血行.有外湿、内湿之分.2.情志因素郁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3.生活失调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跌仆损伤,药误虫蚀.4.体质因素体质因素直接决定着机体地抗病能力,是疾病产生地内在因素,而且决定着导致疾病地种类、程度、转归和预后.细目二:发病机制要点一、妇产科疾病地病理生理特点1.自稳调节功能紊乱当机体遭受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地影响和侵害时,可使机体地自稳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妇产科疾病.2.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致病因素造成地损伤包括组织结构损伤、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病情地轻重及预后地好坏与损伤地程度及抗损伤能力地强弱有直接关系.3.疾病过程中地因果转化在疾病过程中,有时原始病因使机体发生病变后形成某些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成为新地致病因素,即反果为因引起新地病变,并使病情不断加重.4.疾病过程中局部与全身地关系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累及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影响局部.要点二、中医对妇产科疾病发病机理地认识(一)脏腑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地是肾、肝、脾三脏.1.肾地功能失常:包括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2.肝地功能失常:包括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血不足、肝阳上亢、肝经湿热.3.脾地功能失常:包括脾气虚弱、脾虚血少、脾阳虚损.(二)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妇产科疾病地重要机理.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以行血,血以载气.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气病可以及血,血病可以及气.1.气分病机:包括气虚、气陷、气滞、气逆.2.血分病机: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三)冲、任、督、带损伤各种原因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均可引起机体发生病变,但只有引起冲、任、督、带损伤,进而导致胞宫、胞脉、胞络受损,才会导致妇产科病症地发生.冲、任、督、带、胞宫、胞脉、胞络损伤是妇产科疾病地主要病机和最终病位,是妇产科疾病与其他科疾病相区别地重要病机.包括冲任不足、冲任不固、冲任失调、冲任阻滞、寒凝冲任、热蕴冲任等.常见病机是冲任损伤、督脉虚损和带脉失约.(四)胞宫、胞脉、胞络受损胞宫借经络与脏腑相连,与胞脉、胞络协调完成其主月经、主胎孕地生理功能.跌扑闪挫、外伤、经期不节房事等直接损伤胞宫,使冲任失调,引起胎漏、胎动不安、小产、带下病等.或由于子宫发育异常影响其生理功能,引发妇产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地中医诊断与辩证要点要点一、月经病地诊断与辨证要点(一)月经病地诊断主要是以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地异常情况,以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地突出症状为依据.(二)月经病地辨证要点主要是以月经地期、量、色、质、臭气,伴随月经周期性出现突出症状地特点,结合全身证候与舌脉为依据.要点二、带下病地诊断与辨证要点(一)带下病地诊断主要是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为依据.(二)带下病地辨证要点主要是以带下地量、色、质、气味异常地特点,结合全身与局部症状及舌脉为依据.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如唾如涕,绵绵不断者,多属脾虚;量多质薄,清稀如水者,多属肾虚;量多质稠,色黄或黄白相兼者,多属湿热.要点三、妊娠病地诊断与辨证要点(一)妊娠病地诊断首先要确定妊娠.诊断时要注意分清是母病动胎还是胎元本身有缺陷,是病理性妊娠本身地疾病还是妊娠期合并发生地内、外科病证.同时还要分辨哪些是妊娠早期容易出现地疾病,哪些是妊娠中、晚期发生地疾病.(二)妊娠病地辨证要点应抓住妊娠病不同临床主证地特点,结合全身兼证和舌脉征象.如妊娠恶阻,主要依据呕吐物地颜色、气味、性状进行分析.一般呕吐清涎,口淡者,多属脾虚;呕吐物夹有痰涎者,为脾虚夹痰;呕牡物带酸苦味或辛辣味,多属肝胃郁热.又如妊娠肿胀应根据肿胀发生地部位、范围、程度等特点辨其性质与证型,首先分清属于水肿还是气肿.一般肿胀延及大腿、外阴和胸腹部,程度较重,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即时难起,为水肿,属脾虚、肾虚或脾肾阳虚;肿胀部位不定,程度不重,皮厚而色不变,按之无明显凹陷,随按随起,为气肿,属气滞湿阻.要点四、产后病地诊断与辨证要点(一)产后病地诊断产后病是分娩结束后至产褥期中发生地与分娩和产褥有关地疾病.产后病地诊断主要依据近期有分娩史,全面了解患者产前有无妊娠合并症及其治疗效果,产时有无异常,是否顺产、滞产、手法或器械助产、剖宫产,出血多少,有无创伤等,并把握好时限以及与分娩和产褥有关等要点.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产后病地研究:早在东汉时期就提出了“新产三病”,即“痉”、“郁冒”、“大便难”;唐代以后又提出产后败血上冲有“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三种危重症;清代把产后发生呕吐、盗汗、泄泻三种伤津耗液地病证称为“产后三急”.(二)产后病地辨证要点应注重“产后三审”一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恶露之有无;二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与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要点五、杂病地诊断与辨证要点(一)妇科杂病地诊断妇科杂病主要是指凡不属经、带、胎、产疾病范畴之内,而又与女性特殊解剖和生理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地一类疾病.诊断主要依据各病证特有地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二)妇科杂病地辨证要点主要依据各病证不同临床主证特点,结合全身兼证和舌脉征象,运用脏腑、气血、八纲辨证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证候归纳.治法概要中医内治法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清热解毒利湿除痰调理奇经总结--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科疾病地常用治疗大法之一.临证时,应辨清属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阴阳俱虚等证.若肾阴不足或肾精亏损者,治宜滋肾养阴、填精益髓,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养精种玉汤等.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治宜温肾扶阳,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内补丸等.若肾气不足者,治宜补肾固肾,代表方如寿胎丸、补肾固冲丸.若肾阴阳俱虚者,治宜阴阳双补,上述药物可参合使用,其代表方如归肾丸、二仙汤等.总结--疏肝养肝若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者,治宜疏肝解郁,代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下乳涌泉散.若肝郁化火,热扰冲任者,治宜疏肝清热,代表方如丹栀逍遥散.若肝经湿热,肝胆火盛者,治宜清肝泄热,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清肝止淋汤.若肝阴不足,肝血衰少者,治宜滋阴养肝或补血养肝,代表方如杞菊地黄丸、一贯煎、二至丸.若肝血不足,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者,治宜平肝潜阳,或镇肝熄风,代表方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若肝郁脾虚者,治宜疏肝实脾,代表方如逍遥丸、痛泻要方.总结--健脾和胃若脾胃虚弱者,治宜健脾益气,代表方如四君子汤等.若脾虚中气下陷,或统摄无权者,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固冲汤.若脾失健运,水湿泛溢者,治宜温补脾胃、升阳除湿,代表方如理中丸、白术散、完带汤.若胃失和降,或肝旺伐胃,冲气上逆者,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代表方如香砂六君子汤、苏叶黄连汤.因热而上逆者,宜清热降逆,代表方如加味温胆汤;因寒而上逆者,宜温中降逆,代表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干姜人参半夏汤.总结--调理气血重在辨清病在气或在血,病在气治气为主,病在血治血为主.但调气者必佐理血,理血者必兼调气.因气虚、气陷者,治宜健脾益气,或补脾升陷,代表方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因气郁、气逆者,治宜理气行滞,或顺气降逆,代表方如加味乌药汤、天仙藤散、柴胡疏肝散.因血虚者,治宜补血养血,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四物汤、人参养营汤、人参滋血汤、胶艾汤.因血瘀者,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如桃红四物汤、生化汤、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宫外孕I号方、宫外孕Ⅱ号方.因实寒或虚寒使经脉凝滞,冲任受阻者,治宜温经活血,代表方如温经汤、艾附暖宫丸.因实热或虚热伏于冲任,血海不宁者,治宜清热凉血,或养阴清热.代表方如清经散以清实热为主,两地汤、知柏地黄汤、加减一阴煎以滋阴清热为主,清热固经汤、保阴煎,既可用于清实热,亦可用于清虚热.因气血两虚者,治宜气血双补,代表方如八珍汤、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汤、当归补血汤、通乳丹.若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代表方如生脉散.若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或破瘀散结.代表方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催生饮等重在行气活血;大黄蛰虫丸等重在破瘀散结.总结--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内盛所致地崩漏、经期延长、带下病、阴痒、阴疮、盆腔炎性疾病、阴道炎、性病、不孕症等.代表方剂有五味消毒饮、银翘红酱解毒汤.总结--利湿除痰湿有内外之分.内湿多责之脾、肾二脏.若脾虚失运,水湿停滞者,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代表方如完带汤、参苓白术散、健固汤、茯苓导水汤、全生白术散.若肾阳衰微,不能温化水湿者,治宜温肾化湿,或温阳行水,代表方如四神丸、真武汤.若湿郁化热者,治宜清热利湿,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止带方.若脾失健运,痰湿停聚者,治宜祛痰化湿,代表方如苍附导痰丸、涤痰汤.若脾肾同病者,治疗宜温肾健脾、温阳行水,或理气化痰、破瘀消癥中兼顾扶理脾肾.总结--调理奇经目前多以入肝脾肾经药物或调理气血药物来调治奇经.若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者,治宜调补冲任,代表方如寿胎丸、内补丸、毓麟珠.若气虚,冲任不固者,治宜固冲任,代表方如补肾固冲丸、安冲汤、固冲汤.若寒侵冲任,胞脉受阻者,治宜温冲任,代表方如温经汤、艾附暖宫丸.若热伏冲任,迫血妄行者,治宜清冲任,代表方如清经散、两地汤、保阴煎、止带方.串讲四第十单元妊娠病细目一:中医对妊娠病地认识要点一、妊娠病地概念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地疾病,称妊娠病,亦称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地健康,妨碍妊娠地继续和胎儿地正常发育,甚则威胁生命,因此必须重视妊娠病地预防和治疗.要点二、妊娠病地发病机理常见地发病机理包括:①阴血亏虚:阴血素虚,孕后血聚胞宫以养胎元,阴血益虚,可致阴虚阳亢而发病.②气机阻滞:素多忧郁,气机不畅,胎体渐长,易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滞则血瘀、水停而致病.③脾肾虚损:肾虚则精亏血少,胎失所养;或肾气虚弱,胎失所系,胎元不固.脾虚则气血乏源,胎失所养;或脾虚湿聚,泛溢肌肤或水停胞中为患.④冲气上逆:孕后经血不泻,下聚冲任、胞宫以养胎元,冲脉气盛,冲气易夹胃气或肝气上逆而发病.要点三、妊娠病地治疗原则妊娠病地治疗原则,以胎元正常与否为前提.①胎元正常者,治病与安胎并举.②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宜从速下胎以益母.诊治过程中需注意:①首先确定妊娠,并根据症状及检查所见,确定为何种妊娠病.②辨明母病胎病:如因母病而致胎不安者,当重在治疗母病,母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母病者,应重在安胎,胎安则母病自愈.③选方用药须时刻顾护胎元.流产地类型及临床表现流产地临床类型,实际上是流产发展地不同阶段鉴别内容先兆流产难免流产完全流产不全流产阴道出血少量增多无多排出物无/全部分部分胎膜未破或未破破破宫颈口关闭扩张、堵塞物关闭开放、堵塞物,持续出血子宫与妊娠月份符合稍小于妊娠月份正常大小稍小于妊娠月份B超可见妊娠囊可见妊娠囊无妊娠囊无胎心(一)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制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引起胎漏、胎动不安地常见病因病机有肾虚、气血虚弱、血热和血瘀,若病势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堕胎、小产.导致滑胎地病因病机主要有肾虚和气血虚弱.(二)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地辨证论治1.胎漏、胎动不安地辨证论治以补肾安胎为大法(1)肾虚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黯,腰酸,腹坠痛,头晕耳鸣,两膝酸软,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曾屡次堕胎;舌淡,苔白,脉沉细滑尺弱.治法:补肾益气,固冲安胎.方药:寿胎丸加党参、白术.(2)气血虚弱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胀痛,小腹下坠,神疲肢倦.面色胱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方药: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升麻、阿胶、寄生.(3)血热证证候:妊娠期阴道下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腰腹坠胀作痛,心烦少寐,口干口渴,溲赤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固冲安胎.方药:保阴煎加苎麻根.(4)血瘀证证候:宿有癥疾,或孕后阴道下血,色黯红或红,甚则腰酸腹痛下坠;舌黯或边有瘀点,脉弦滑或沉弦.治法: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方药:桂枝茯苓丸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辨证论治1.脾肾两虚证治法:健脾温肾,行水消肿方药: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山药、菟丝子2.气滞湿阻证治法:理气行滞,除湿消肿方药:天仙藤散3.阴虚肝旺证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天麻、钩藤、石决明4.脾虚肝旺证治法:健脾利湿,平肝潜阳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5.肝风内动证治法:滋阴清热,平肝息风方药:羚角钩藤汤6.痰火上扰证治法:清热豁痰,息风开窍方药:牛黄清心丸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胎漏尚须与妊娠期之下血诸疾相鉴别:1.激经:又称“妊娠经来”、“垢胎”、“盛胎”.二者鉴别要点在于:胎漏之下血乃非时而下,并伴有全身症状;激经之下血则应其经期而至,多为血盛之妇有之,无损于胎,随胎儿之渐长,血可自止,无需投药.。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二十单元月经病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二十单元月经病第二十单元月经病细目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中医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认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无排卵型功血属于中医“崩漏”的范畴。
崩漏是指妇女在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者,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
有排卵型功血属于中医“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过长”、“经间期出血”的范畴。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l0余天一行,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经期过长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带经期超过7天,甚至淋漓半月方净者;经间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
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病因病理、临床类型及表现(一)病因病理1.无排卵型功血(1)不同时期功血病理变化不同时期的功血其发病机理亦有异。
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间的反馈调节尚未成熟,大脑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调节存在缺陷,此时期垂体分泌FSH呈持续低水平,无促排卵性LH高峰形成,因而卵巢中虽有成批的卵泡发育,但无排卵;绝经过渡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不断衰退,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因退行性变而不能排卵。
(2)子宫内膜出血的自限机制缺陷组织脆性增加;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导致修复困难;血管结构与功能异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凝血与纤溶异常及血管舒张因子异常。
2.有排卵型功血(排卵型月经失调)(1)黄体功能不足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
(2)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发育好,但萎缩过程延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二)子宫内膜病理改变1.无排卵型功血(1)子宫内膜增生症分为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
(2)增生期子宫内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月经后半期甚至月经期,仍表现为增生期形态。
(3)萎缩型子宫内膜。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重点知识讲解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重点知识讲解简介:
妇产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负责研究和治疗妇女的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妊娠、分娩和产后期的相关问题。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方法,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维护患者健康的医疗模式。
本文将重点讲解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及相关知识。
一、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理论基础
(段落内容)
二、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实际应用
(段落内容)
三、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
(段落内容)
四、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段落内容)
五、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优势与挑战
(段落内容)
六、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段落内容)
结语:
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综合
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及相
关问题,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增加患者的生命质量。
然而,中西
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中
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文献,不需要具体内容)。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十八单元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十八单元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第十八单元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细目一: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苔藓及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合并硬化性苔藓一、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1.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临床表现:外阴瘙痒是此病最主要症状,患者多难耐受。
病损范围不一,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常呈对称性。
早期皮损颜色暗红或粉红,或色白;日久皮损增厚粗糙或菲薄,缺乏弹性等。
鉴别诊断:需与白癜风和外阴炎相鉴别。
2.硬化性苔藓临床表现: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
主要表现为病损区发痒,大阴唇或肛周皮肤及黏膜变白、变薄、干燥、皲裂,并失去弹性,阴蒂多萎缩,且与包皮粘连,小阴唇平坦、消失。
鉴别诊断:需与老年生理性萎缩相鉴别。
3.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合并硬化性苔藓硬化性苔藓患者由于长期瘙痒和搔抓的结果,可能在原有硬化性苔藓的基础上出现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即以往所称的外阴混合性营养不良。
二、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一)辨证要点本病除根据患者的全身症状、舌脉外,更需结合局部的病变特点辨别虚实。
(二)分型论治1.外阴鳞状上皮增生(1)肝肾不足外阴干燥瘙痒,夜间尤甚,病损处变白,薄脆,头昏耳鸣,双目干涩,腰膝酸楚。
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养荣润燥。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
左归丸《景岳全书》生地山药山茱萸牛膝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2)血虚化燥外阴干燥瘙痒,变薄,变白,皲裂,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
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润燥止痒。
方药归脾汤。
归脾汤《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桂圆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红枣(3)脾肾阳虚外阴瘙痒,黏膜变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变白,弹性减弱,萎缩与增厚、粗糙相间出现,腰背酸楚,夜尿频多,形寒畏冷。
舌淡胖,苔薄白或薄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祛风止痒。
方药右归丸。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杜仲制附子肉桂当归(4)肝郁气滞外阴瘙痒,干燥,局部皮肤粗糙、肥厚或皲裂,或色素减退,性情抑郁,经前乳房胀痛。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细目一:病因一、西医对病因的认识1.生物因素为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引起妇产科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有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原虫(如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原虫)、各种病毒、衣原体、支原体、(梅毒)螺旋体等。
感染后,主要引起生殖器官的炎症。
2.理化因素物理因素及化学因素致病。
3.精神因素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过度的忧郁、悲伤、恐惧,强烈的精神刺激。
4.营养因素缺乏人体所必需的六大营养素。
5.免疫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可引起与免疫因素有关的妇产科疾病,如习惯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6.先天因素能直接或间接对胎儿构成损害的因素。
7.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异常可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
二、中医常见病因1.淫邪因素(1)寒邪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
有外寒、内寒,实寒、虚寒之别。
(2)热邪热为阳邪,其性亢奋炎上,易耗气伤津,迫血妄行。
有外热、内热,实热、虚热之别。
(3)湿邪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着,易困阻气机,阻遏阳气,滞涩血行。
有外湿、内湿之分。
2.七情内伤郁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失度,跌仆损伤,药误虫蚀。
4.其他因素瘀血痰饮,体质因素。
细目二:疾病发生机理(病机)一、妇产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1.自稳调节功能紊乱当机体遭受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和侵害时,可使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妇产科疾病。
2.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致病因素造成的损伤包括组织结构损伤、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
病情的轻重及预后的好坏与损伤的程度及抗损伤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
3.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在疾病过程中.有时原始病因使机体发生病变后形成某些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反果为因引起新的病变,并使病情不断加重。
医师资格中西妇科教材教学课件
中西医结合妇科在治疗方法上注重内 外同治、标本兼治,综合运用中药、 针灸、推拿、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妇科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为特点,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患者心 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全面评估。
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历史与发展
1
中西医结合妇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西 医结合医学的兴起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05 中西医结合妇科特色治疗 方法
中药内治法在妇科的应用
调理月经
通过中药内治法,可以调理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改善月经 不调、痛经等症状。
治疗带下病
中药内治法对于治疗带下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等具有显著疗效, 能够改善带下量、色、质等异常症状。
妊娠病治疗
中药内治法可用于治疗妊娠病,如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能够 保障母婴安全。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的优势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如中药扶正祛邪、针灸减轻放化疗 副作用等与西医治疗的结合。
04 妇科常用检查方法与操作
妇科检查方法与操作
外阴检查 阴道检查 宫颈检查 子宫及附件检查
观察外阴发育及阴毛分布情况,有无畸形、皮炎、溃疡、赘生 物或肿块,注意皮肤和粘膜色泽或色素减退等。
观察阴道粘膜颜色、有无溃疡、赘生物、囊肿,有无阴道隔或 双阴道等先天畸形。
观察宫颈大小、颜色、外口形状,有无出血、肥大、糜烂样改 变、撕裂、外翻、腺囊肿、息肉或肿块等。
扪清子宫的位置、大小、形状、软硬度、活动度及有无压痛。 了解后倾后屈子宫的大小,发现子宫后位或活动受限等。
妇科常用实验室检查
01
02
2
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 妇科在理论体系建设、诊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细目一: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一、妇女一生各时期的年龄划分及生理特点1.胎儿期受精卵是由父、母系来源的23对(46条)染色体组成的新个体。
其中1对性染色体决定着胎儿的性别。
胚胎6周后原始性腺分化开始,至胚胎8~10周性腺组织才出现卵巢的结构。
2.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为新生儿期。
女性胎儿由于受到胎盘及母体卵巢性腺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其外阴较丰满,子宫、卵巢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乳房隆起或少许泌乳。
出生后离开母体环境,血中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
上述均属生理现象。
3.儿童期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儿童期。
此期女孩体格快速成长、发育,但生殖器发育缓慢。
儿童早期(8岁以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生殖器官为幼稚型。
此时子宫、输卵管及卵巢位于腹腔内,子宫小,宫颈较长,约占子宫全长的2/3。
约自8岁起,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状态解除,但仍达不到成熟阶段。
皮下脂肪在胸、髋、肩部及耻骨前面堆积,乳房亦开始发育,出现女性特征。
4.青春期为10~19岁,这一时期是身体成长发育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期。
是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
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内、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第二性征出现;月经来潮。
5.性成熟期亦称生育期,是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
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
6.绝经过渡期是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
可始于40岁,约80%在44—54岁之间。
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波动或降低,可出现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7.绝经后期绝经后的生命阶段,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老化。
骨代谢异常引起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妇产科串讲讲课文档
或间质的基底膜下>3mm,≤5mm,其水平方向播散不超
过7mm。
第三十二页,共53页。
• Ib期 病变范围超出Ia2期,临床可见或不可见病变 。血管间隙浸润,血管内或淋巴管内有瘤栓不改变 分期,但应注明,以便将来判断是否影响治疗效果 。
•
Ib l 期临床见病灶直径≤4cm者。
•
Ib 2 期临床见癌灶直径>4cm者。
• 3.宫颈息肉 宫颈可以见到一小的赘生物。 • 4.宫颈腺囊肿 主要是宫颈腺管口被阻塞,形成囊肿,表现
为青白色小囊泡。
第十七页,共53页。
• 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分为三度:
•
轻度:糜烂面积<1∕3
• 中度:糜烂面积为1∕3--2∕3
• 重度:糜烂面积>2∕3
•
根据糜烂的深度为分为:单纯型、颗粒型、
乳突型。
宫颈炎症
•
慢性宫颈炎可呈现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宫
颈腺囊肿等病理形态。
• 单纯的“宫颈糜烂”是柱状上皮异位所致。宫 颈外口靠近阴道为鳞状上皮 往里走 为柱状上
皮
•
第十六页,共53页。
• 1.宫颈糜烂 呈现颗粒状的红色区(正常的宫颈粉红色), 柱上皮覆盖鳞状上皮。糜烂面的愈合过程。
• 2.宫颈肥大 由于炎症刺激,宫颈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增 生,呈不同程度的肥大
第二十七页,共53页。
• 治疗
• 0期 原位癌
局部切除
• 1期(早)局限外阴 直径≤2 1b深度>1.0 治疗病变位于 一侧的 外阴广泛切除+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病变在外阴 中线的 外阴广泛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 2期>2cm 外阴广泛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讲一骨盆骨盆的组成1.骨骼:骶骨,尾骨,髋骨(髂骨、耻骨、坐骨)2.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骶尾关节3.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分界:真骨盆、假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骨盆的类型女型:最多见。
男型:最少见,又称漏斗型骨盆。
类人猿型。
扁平型。
内、外生殖器外阴的范围和组成(一)阴阜(二)大阴唇(三)小阴唇(四)阴蒂(五)阴道前庭1.前庭球2.前庭大腺3.尿道外口4.阴道口和处女膜内生殖器及其功能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
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
(一)阴道为性交器官,也是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
上端包绕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前壁长约7~9cm,与膀胱和尿道邻接,后壁长约10~12cm,与直肠贴近。
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可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盆腔最低部分的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二)子宫1.位置形态(三)输卵管输卵管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状器官,内侧与宫角相连,外端游离,长约8~14cm。
可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4部分。
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卵由输卵管向宫腔运行。
输卵管伞部有“拾卵”作用。
从前面看—输卵管、卵巢从后面看--输卵管、卵巢(四)卵巢1.位置和形态卵巢为一对性腺,呈扁椭圆形,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与盆壁相连,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
卵巢前缘中部有卵巢门,卵巢血管与神经由此出入。
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1cm,重约5~6g,呈灰白色,绝经后萎缩变硬。
中医对女性生殖器的认识外阴:中医古籍称之为阴户,又名四边。
处女膜:称为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
子宫颈外口:称为子门、子户。
阴道,称之为子肠、产道、地道。
邻近器官女性生殖器的邻近器官主要有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
骨盆底骨盆底的解剖结构骨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封闭骨盆出口,盆腔脏器赖以承载并保持其正常位置。
若骨盆底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可影响盆腔脏器的位置和功能,甚至引起分娩障碍;而分娩处理不当,亦可损伤骨盆底。
血管、淋巴及神经血管1.动脉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和阴部内动脉。
2.静脉盆腔静脉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互相吻合,故盆腔静脉感染易于蔓延。
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
淋巴主要包括外生殖器淋巴与盆腔淋巴两组。
1.盆腔淋巴①髂淋巴组:收集来自阴道上部、宫颈、子宫及膀胱的淋巴。
②腰淋巴组:收集宫体、宫底、输卵管及卵巢的淋巴。
③骶前淋巴组:收集来自直肠、阴道后壁及子宫等的淋巴。
2.外生殖器淋巴分深、浅两部分,均汇入髂淋巴组。
①腹股沟浅淋巴结:分上、下两组。
上组收集外生殖器、阴道下段、会阴及肛门等部的淋巴液;下组收纳会阴及下肢的淋巴液,其输出管大部分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少部分注入髂外淋巴结。
②腹股沟深淋巴结:主要收纳阴蒂、腹股沟浅淋巴,汇入闭孔及髂内等淋巴结。
神经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由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
外生殖器官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内生殖器官主要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
子宫平滑肌有自律活动,完全切断其神经仍能有节律地收缩,还能完成分娩活动。
临床上可见下半身截瘫的产妇仍能自然分娩。
串讲二正常细目一:妊娠细目二: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要点:※1.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相关概念2.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机理细目三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要点一胎儿附属物的形成(1)胎盘的形成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
(2)胎盘的结构:妊娠足月胎盘呈圆形或椭圆形盘状,重450~650g,胎盘分为胎儿面与母体面。
细目四:妊娠期母体的变化要点:妊娠期各系统变化特点※细目五: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要点: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中医称妊娠为“重身”、“怀子”或“怀孕”。
(一)妊娠机制中医学认为,受孕机理在于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以及胞宫功能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即可构成胎孕。
另外,受孕须有一定的时机,即“氤氲之时”、“的候”,相当于排卵期。
(二)妊娠生理现象1.生理特点妊娠期间胞宫行使藏而不泻功能,月经停闭。
脏腑、经络之血下注冲任胞宫以养胎元,因此,孕妇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生理特点。
2.临床表现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冲脉气盛,易夹胃气及肝气上逆,出现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
孕妇可自觉乳房胀大,乳头、乳晕颜色加深,妊娠中期白带稍增多。
4~5个月后,孕妇可自觉胎动,小腹逐渐膨隆。
妊娠6个月后,胎儿增大,易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出现轻度肿胀。
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与直肠,可见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现象。
3.脉象妊娠2~3个月后,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
细目六:妊娠诊断要点:※1.早期妊娠的诊断2.中、晚期妊娠的诊断3.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胎方位胎方位第四单元产前保健小结产前检查:从确诊早孕开始,妊娠20~36周期间每4周检查1次,妊娠36周起每周检查1次。
预产期的计算方法:以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期加7(阴历加14)。
骨盆内测量小结骨盆内测量:适用于骨盆外测量有狭窄者。
以24~36周阴道松软时测量为宜。
①胎心率基线②一过性胎心率变化②一过性胎心率变化加速:是指子宫收缩后胎心率基线暂时增加15bpm以上,持续>15秒,这是胎儿良好的表现。
减速:是指随宫缩出现的短暂性胎心率减慢,可分为3种:早期减速变异减速晚期减速第五单元正常分娩决定分娩的四因素1.产力:子宫收缩力、腹肌和膈肌的收缩力以及肛提肌的收缩力。
2.产道:骨产道、软产道3.胎儿4.精神心理因素产力(一)子宫收缩力1.节律性2.对称性3.极性4.缩复作用(二)腹肌及膈肌收缩力(三)肛提肌收缩力产道骨产道1.骨盆各平面及其径线(1)骨盆入口平面(2)中骨盆平面(3)骨盆出口平面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1)骨盆轴(2)骨盆倾斜度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软产道胎儿胎头径线(1)双顶径:9.3cm(2)枕额径:11.3cm(3)枕下前囟径:9.5cm(4)枕颏径:13.3cm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儿娩出等动作。
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正常分娩以枕先露为多。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
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娩出入口平面胎儿胎头径线(1)双顶径:9.3cm (2)枕额径:11.3cm (3)枕下前囟径:9.5cm (4)枕颏径:13.3cm串讲三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细目一:病因细目二:发病机制“有诸内必型诸外”西医病因中医常见病因1.淫邪因素(1)寒邪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
有外寒、内寒,实寒、虚寒之别。
(2)热邪热为阳邪,其性亢奋炎上,易耗气伤津,迫血妄行。
有外热、内热,实热、虚热之别。
(3)湿邪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着,易困阻气机,阻遏阳气,滞涩血行。
有外湿、内湿之分。
2.情志因素郁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
3.生活失调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跌仆损伤,药误虫蚀。
4.体质因素体质因素直接决定着机体的抗病能力,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因素,而且决定着导致疾病的种类、程度、转归和预后。
细目二:发病机制要点一、妇产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1.自稳调节功能紊乱当机体遭受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和侵害时,可使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妇产科疾病。
2.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致病因素造成的损伤包括组织结构损伤、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
病情的轻重及预后的好坏与损伤的程度及抗损伤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
3.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在疾病过程中,有时原始病因使机体发生病变后形成某些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反果为因引起新的病变,并使病情不断加重。
4.疾病过程中局部与全身的关系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累及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影响局部。
要点二、中医对妇产科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一)脏腑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的是肾、肝、脾三脏。
1.肾的功能失常:包括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
2.肝的功能失常:包括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血不足、肝阳上亢、肝经湿热。
3.脾的功能失常:包括脾气虚弱、脾虚血少、脾阳虚损。
(二)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妇产科疾病的重要机理。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以行血,血以载气。
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气病可以及血,血病可以及气。
1.气分病机:包括气虚、气陷、气滞、气逆。
2.血分病机: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三)冲、任、督、带损伤各种原因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均可引起机体发生病变,但只有引起冲、任、督、带损伤,进而导致胞宫、胞脉、胞络受损,才会导致妇产科病症的发生。
冲、任、督、带、胞宫、胞脉、胞络损伤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和最终病位,是妇产科疾病与其他科疾病相区别的重要病机。
包括冲任不足、冲任不固、冲任失调、冲任阻滞、寒凝冲任、热蕴冲任等。
常见病机是冲任损伤、督脉虚损和带脉失约。
(四)胞宫、胞脉、胞络受损胞宫借经络与脏腑相连,与胞脉、胞络协调完成其主月经、主胎孕的生理功能。
跌扑闪挫、外伤、经期不节房事等直接损伤胞宫,使冲任失调,引起胎漏、胎动不安、小产、带下病等。
或由于子宫发育异常影响其生理功能,引发妇产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辩证要点要点一、月经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一)月经病的诊断主要是以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的异常情况,以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的突出症状为依据。
(二)月经病的辨证要点主要是以月经的期、量、色、质、臭气,伴随月经周期性出现突出症状的特点,结合全身证候与舌脉为依据。
要点二、带下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一)带下病的诊断主要是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为依据。
(二)带下病的辨证要点主要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的特点,结合全身与局部症状及舌脉为依据。
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如唾如涕,绵绵不断者,多属脾虚;量多质薄,清稀如水者,多属肾虚;量多质稠,色黄或黄白相兼者,多属湿热。
要点三、妊娠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一)妊娠病的诊断首先要确定妊娠。
诊断时要注意分清是母病动胎还是胎元本身有缺陷,是病理性妊娠本身的疾病还是妊娠期合并发生的内、外科病证。
同时还要分辨哪些是妊娠早期容易出现的疾病,哪些是妊娠中、晚期发生的疾病。
(二)妊娠病的辨证要点应抓住妊娠病不同临床主证的特点,结合全身兼证和舌脉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