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即生活”与现代“教育回归生活”异同之研究

合集下载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杜威_陶行知_生活_与_教育_思想比较研究

杜威_陶行知_生活_与_教育_思想比较研究

第18卷第2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18No.2 2009年3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r.2009在教育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

杜威、陶行知对此曾给予了经典概括和详细论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却认为“生活即教育”;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却认为“社会即学校”。

看似截然相反,其实也不乏共同之处。

鉴此,本文对二位教育家的生活与教育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异同,得出了启示。

1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简要阐释1.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观点“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质论的核心命题之一,其中“生活”是指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是与当时整个美国宏观社会生活的节拍是一致的。

这种生活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儿童所喜爱的生活,而不是为未来的成人生活作准备的生活。

继之提出“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经过净化了的、选择过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是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

这不是与“教育即生活”相隔离的,而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补充和完善。

杜威常常提出的许多简洁而明白的标语,都形成为进步教育推行时的目标所在,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生长与重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等,不仅成为美国国内提倡进步教育的口号,也成为宣扬杜威教育思想于世界的口头禅。

杜威的民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西方世界教育与政治理想的基本纲领,而且也逐渐的波及到采取他的教育思想的各个国家。

1.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观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显然不同于他的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正如陶行知所言,是他“把它翻了半个筋斗”。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

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之批判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之批判

的知识 和 习惯 的成年 成员 的成 熟之 间 的对 比。另 一 方面 , 这些 未成熟 的成 员有 必 要 不 仅 在形 体 方 面 保 存 足够 的数量 , 而且 要教 给他 们成 年成 员 的兴趣 、 目 的 、 识 、 能 和实 践 , 知 技 否则 群 体 就 将 停 止 他 特有 的 生活 ” … I) 正 因 如 此 , 威 在 《 主 主 义 与 教 4。 杜 民 育》 书中把 “ 育是 生 活 的需要 ” 为 开 篇 第 一 章 一 教 作 的标题 , 并断 言“ 育 在它 最广 的意 义上 就是 这种 生 教
决定 教育 的必 要 性 , 方 面 , 在 群 体 的新 生 成 员 一 划 分 为低 等 生 物 的生 活 生 和高 等 生 物 的 生 活 两 种 。前 者 主要 是指 一 些 生 物
“ 努力 为它 自己利 用周 围的力量 ” 的生活 。这样 的 一 种 生 活主要 遵循 两个 原则 : 一是 自动更新 原则 , 表 这
维普资讯
20 第 4期 06 第 2 5卷 ( 12期 ) 总 0
河 南 教 育学 院 学 撤 ( 『 礼 会 科 学 版 ) 中学
J u n lo n n I si t fEd c t n o r a fHe a n tt e o u ai u o
“ 育 即生 活” 为杜威 教 育思 想 的重要方 面 之 教 作

制度 、 仰 、 利 和失败 、 闲 和工 作 ” 信 胜 休 …㈣ )它 表示 , “ 体 的和种族 的 全 部 经 验 ” 个 … ) 而且 “ 何 经 验 , 任 的延续是 实 在 的事 实 ” …㈣) “ 一 个 个 体 , 为群 ,每 作 体 的生 活经 验载 体 的每一个 单 位 , 总有一 天会 消灭 。 但 是群 体 的生活 将继 续 下去 ” … ) 。这 也就 表 明 高 等生物 生 活 的特 殊性 。 当然 , 明 这 种 特 殊性 并 不 指 是杜 威 的本意 , 是 杜威 为其 关 于 教 育 与 社会 及 生 而 活 问关 系的 阐述作 铺垫 。在 杜威 看来 ,社 会群 体 每 “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与教育如俩“回归‘生活世界'”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与教育如俩“回归‘生活世界'”
近年来 .面对我 国教育功能异化 ,教育与实际生活严 重脱离 的 两张皮 ”现象 ,我国 ” 教育 ‘ 回归生活世界 的呼声日益 高涨 . 鉴于此 本文以杜威 教育 即生活”的理论 为对象 .分析 和探讨他 的理论价值与精神 内蕴 , 试图为当前我 国 ” 教育 回归生活世界 ~ 提 供借鉴 与启示 。 失 了动力。其实 .在杜威看来教育最终是为了建构更美好的可能生 活 .这种 美好的生活”就 是一种 “ 民主的生活 ” 。 杜威认为民主不仅 仅是一种政治 的东西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 种政府的形 式 .它首先是 一种联合生活 的方 式 .是一种共 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这就意味着 民主”不是政 治 。 意义上的概念 . 而是人的生命本体意义上 的概念 . 作为个体 生存方 式 .民主不应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人的生活之所需 。同时杜威 又强调 ,“ 民主 的发展只有通过健 康的公 民文化 教育 这个唯 的途径来 实现 .相应也 必然要 求我 们的教育是~ 种 ” 民主的教 育 .要相信人的潜能 .人人都有平等发展 的机会 要相信人的理 智判断与行为的能 力 要坚信 臼常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是培 养儿童 民主能 力的基本途径 。这样 . 杜威把教育与民主联 系起来 , 形成 了 个良性循环 . 体现 了他一生 的事业追求 : 了民主的教育和教育 为 的民主。
教育教 学
杜威 “ 教育即生活’ 的内涵与教育如何 ’ “ 归 ‘ 回 生活世 界教 育 学专业 江 , 苏州 252 Y / 113
【 摘 要】杜威 “ 育即生活”的命题对* -  ̄生活两者 间的 密切关 系作 出了睿智的把握 ,其所体现的教育关注现实生活、构 建可能 教 t g- 生活、重视 经验 的积 累与改造的 内涵 ,对思考时下我 国教育如何 “ 回归 ‘ 生活世界 ” 提供 了一些启 示。 ’ 【 关键词】教 育 生 活 经验 回归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在中外教育史中,关于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很相似,下面我们就进行梳理和区分。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

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3.两者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陶行知师从杜威,他与杜威都注意到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学校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重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

不同之处在于: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

杜威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而美国又是一个崇尚个性、强调实用文化的国家。

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了杜威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

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状态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中国广大民众缺少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西方经过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陶行知在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适应中国实际的主张。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便形成呆板,死气沉沉。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当这一思想与力图改造中国民众之生活这样的目标相结合时,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必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的。

3.联系与区别都批评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实质是秉承老师杜威的思想,但在两种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中却结出了两个不同的果实。

杜威由“教育即生活”而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若干改造主张,如课程生活化、学校社会化、做中学、教师指导下的儿童中心等等。

陶行知旨在于关注改造大众生活的教育,同时,他又是根据自己对杜威的理解来阐发其“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它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并比较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与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两位教育家均在其理论中强调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本文将分别概述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期深化对教育本质和生活理念的理解,同时为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杜威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来丰富经验、锻炼能力的过程。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陶行知则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经验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认为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文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杜威和陶行知在生活教育思想上的异同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将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教育理论框架,以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坚信,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和教科书,而应该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过程应模拟并反映生活的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真实含义。

在杜威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他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增强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观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即生活”的小学教学探究

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即生活”的小学教学探究
新 的意义 。并且 , 在学生思维最 开始发展 的阶段 , 在 学生世界观
而学生则 听得云里雾里 。概念性 的知识 有它组成概 念的那个 内 容存在 , 将背 后的内容 展开 , 使学生获得概念 以直观 的形式 , 以教 育本来 的面貌展示给学 生, 使教育具有生活 的形式 , 使教育展现生活。
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 小学语文课程 中很重要 的一个部分就是 认 识生字。语文老师们总是翻来覆去地 要学 生写 , 抄写 、 默 写、 听 写, 以这样 的形式 来认识汉字 。某老师布置暑假 作业 , 让 学生把 整本书的生字都要抄三遍 。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 反复地抄 写 , 而 根本就不管是否真记住了这个字 , 理不理解这个字 。这样的例子 也是数不胜 数。博大精深 的中国文化 , 历史悠久 的中国汉字 , 是 国家 的瑰宝 , 而对于启 蒙 的教 学而 言 , 却 让学生们 产生 了厌倦 。 语 文所 具有的语 感浑然不知 , 语言 的魅力也荡然无存。 我们说 教育是对 生活经验 的总结 , 脱离 了生活经验的教育也 是不存在 的 , 知识也 不是空洞 的 , 将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引入到课 堂, 将文化语言 的魅力 的来源表达 出来 , 教育有这样 的一种 意义 , “ 将一切教给所有人” 。 3 教育是具体 的、 发 展 的 杜威 指 出 : “ 生 活就是发 展 , 而不断 发展 , 不断 生长 , 就是 生 活。 ” 生活在 发展 中前进 , 就如 同儿 童在生活 中发展一 般 , 最好 的 教 育 即是 从生 活 中获得 , 从生 活经验 中学到 。教育 即是 生活 本 身。如在小学数学课 中钟表 的认识 , 以生活的形 式展 示教 育的内 容, 学 习人类 的经验 , 使儿童 更好地生活 和成 长 。每一个具体 的 教学背后都 是具体 的生活 实际应用 , 每一个教学都是以学生的发 展为 目标 。 生活并不是抽象 的 , 因此 , 教学 内容也不是抽象 的 , 是儿童体 验生活 中与 自己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的内容 , 是认 识世界和文化的 部分 , 是形成 自己世界观的一个过程。如语言 、 如数 的认识 , 都 是 为生 活而服务 , 都是使儿 童能更好地认 识世界 , 快乐成长 的教 育, 不断发展 , 不 断生长 , 这就是生活与教育。 4 回归生活教育 , 焕 发 教 育 的意 义 “ 教育 即生 活” 的重要 启示是 回归生 活 的教 育 , 教育 回归 生 活, 以生活 的形 式展现教育 , 教育不再 是枯燥 、 抽象的知识 , 不再 是不 断加深 的奥数题 , 不再 是能背诵 多少 古诗词 , 能记得多少好 词好句 。教育是带有 生活感悟 的 , 当以生 活的形式来开展 教育 , 教师所教 的能够作用 于生活 , 使 教育呈现 出本 来的面貌 , 教育 的 意 义 在 此 。 教 育 回归 生 活 , “ 教育 即生活” , 回归 到 生 活 本 身 的教 育。 “ 教 育意味着一棵 树摇动另一棵树 , 一 朵云推动另一朵 云 , 一 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 更多 的是教 人, 以这样 的方式传 承 , 以生活 的形式保 留下来。作为教师 , 责任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

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孙晓琳(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与实践正在重新被认识,并随着人类的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重新认识陶行知,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育思想联系与区别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1二者思想的联系1.1从社会问题出发,反对传统教育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继续遭受列强侵略的社会背景下,爆发了辛亥革命,随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统治宣告结束。

在中国政局混乱,体制腐朽的时局下,在金陵大学读书的陶行知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礼使他以积极的态度关注时局的进展状况。

在学校期间陶行知窥得西方教育世界的路径,开始关注君主制和民主政体问题。

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加上受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的影响,开始主张民主政体,并四处组织爱国演说会,积极从事爱国及学术研究活动。

杜威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工业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迅速与滞后的教育发展相矛盾,相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声。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打碎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枷锁,开展反叛运动建立崭新的改革理论。

杜威为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解决教育与生活相背离这一问题入手,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

杜威和陶行知都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落后的传统教育以及混乱的社会局面,渴望改造社会,拯救教育的想法促使他们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虽然两国政治体制有所不同,但改造社会的愿望殊途同归。

本着改善社会状况,改造社会的愿望,杜威和陶行知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1.2在行动中,解决教育问题在知识论上,杜威认为,知行不可分离,知与行相统一,是融汇贯通的。

杜威认为知识源于行动,知识和行动不能分离。

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一观点批判了当时社会只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满堂灌等教育问题,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发挥变革和更新的作用,使教学过程强调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际意义。

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

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

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从苏格拉底到杜威的教育观念变迁,特别是教育从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向生活实践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最终促成了现代教育的完成。

我们将沿着历史的脉络,逐一分析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及其对后世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回顾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他的"自知其无知"以及对对话和反思的重视,为教育和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奠定了基础。

接着,我们将探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以及他如何将教育视为从现实世界向理念世界提升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和理论的区分,以及他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进一步强调了生活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转向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观念,探讨人文主义教育对生活实践的重视,以及它如何预示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萌芽。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经验积累知识。

杜威的这些观点标志着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生活实践的重要转折点。

我们将总结这一历史过程,分析现代教育完成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将指出,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观念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实践。

现代教育的完成,意味着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实践,一种帮助个体和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观及其生活转向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和深入人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后世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他的教育理念和生活转向,不仅在他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苏格拉底坚信,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引导人们自我发现、自我认识。

他通过问答式的对话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真理,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

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解

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解

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解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

你说啥是“教育即生活”呢?其实啊,就好比咱们每天过日子,吃喝拉撒睡,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也是这样,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只有在学校里坐在那听课才叫教育。

比如说,咱小时候学怎么系鞋带,这是不是教育?当然是啦!这就是生活中的教育。

还有,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要懂得遵守规则,要学会合作,这也是教育。

教育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在生活里,到处都能学到东西。

去菜市场买菜,能学会算账;帮妈妈做家务,能知道劳动的辛苦和价值。

杜威这话的意思就是,别把教育想得太高大上,太神秘,它就在咱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里。

而且呀,教育还得跟着生活变。

生活在变,教育也得跟着变,不能老是一套老方法。

现在是网络时代,那教育也得用用网络的好办法,对不?所以说,“教育即生活”告诉咱们,要善于在平常的日子里发现学习的机会,让教育变得更有趣、更实用。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咱们下次接着说!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来唠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你想想啊,咱们的生活是啥样的?那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教育呢,也应该像这样。

比如说,咱们出去旅游,看到不同的风景,了解不同的文化,这就是一种教育。

可不是只有在教室里老师讲的才是知识。

再比如,咱们自己动手做个小手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也是在受教育。

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就是说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得和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啥都能教给咱们。

而且哦,生活中的教育更能让咱们记住,更能用到实处。

你在学校里背的那些公式,可能考完试就忘了。

但你自己学会做一道菜,那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

还有啊,教育不能只教书本上的死知识,得教咱们怎么在生活中生存,怎么和人相处,怎么解决实际问题。

咱们得明白,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咱们更好地生活。

就像学会照顾自己,照顾家人,这可比考高分重要多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杜威的这个观点挺有道理的?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咱们回头见!。

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

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

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摘要:生活与教育这对经典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此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影响颇深;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批判地吸收杜威的学说,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很多人困惑二者是如出一辙还是迥然不同,笔者通过比较发现:二者虽在批评传统教育、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终身教育思想上存在相似性,但是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涵义的侧重点、教育目的上存在根本的差异。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自古以来,生活与教育可谓密不可分,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讨论也始终未曾间断。

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应首推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生活”等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国情和他长期的教育实践,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创新和超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有些人因此很困惑,杜威与陶行知的观点在语序上发生了交换,那么二者到底是异曲同工还是大相径庭呢?笔者认为,陶行知为学早年深受杜威思想的熏陶,其观点必然与杜威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通之处;然而陶行知与时俱进地对杜威的观点“翻了半个筋斗”,这半个筋斗是翻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之上,是翻落在中国人民大众的行列之内,是翻落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激流之中的。

翻这半个筋斗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与杜威教育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1 两个命题的共通之处1.1都以批判传统教育为基点。

同为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家,杜威和陶行知均是在传统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从亲身的经历和教育实践中意识到了传统教育的诸多弊端,所以,对于传统教育,他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传统教育忽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而仅把学校看成是知识传授或习惯养成的场所,其价值不在现在而取决于遥远未来,儿童当下做的事只是为将来做其他事所作的预备。

杜威_教育即生活_与现代_教育回归生活_异同之研究

杜威_教育即生活_与现代_教育回归生活_异同之研究

收稿日期:2010-09-20杜威/教育即生活0与现代/教育回归生活0异同之研究李 鹏(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备受人们关注。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杜威曾提出/教育及生活0,来解决美国教育与生活分离的状况;自20世纪初产生/生活世界0的概念以来,/教育回归生活0逐渐成了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两种理论看似不同,但实际上也存在着相同之处。

文章从分析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角度,对两种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异同,由此发现存在的争议与问题以揭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教育回归生活生活世界中图分类号:G 40-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3(2011)01-028-03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无论是旨在完善学生的生命质量,还是在促进教学的有效发展上,一直是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0的至理名言,并以此观点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教育理论,这些教育思想把握住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美国的教育改革。

时至今日,他的理念仍对我国的教育界有深远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颁布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6,明确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面对我国教育现状,教育界学者们对加强教育与生活联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因此,/教育回归生活0的理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一、两种教育理念的相同点两种命题的提出都是基于对教育现状的不满,而/教育即生活0理论给今天的/回归生活0理念做了一定的思想铺垫。

有学者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0打破了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0一统天下的局面.即使在今天,其观点对我们提倡的-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仍有重大的意义0[1]。

/借助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成其睿智之启,及胡塞尔、哈贝马斯等学人-生活世界.理论的推动0,我国教育领域里出现了/回归生活0的呼唤。

[2](一)出发点相同。

杜威/教育即生活0与/教育回归生活0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出发点都是反对传统的赫尔巴特式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过分强调书本和课堂,以抽象的知识或高度科技化的、形式的、呆板的方式进行传授式教育。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历史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为教育学家们所争论,其中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为深人的应首推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其次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对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继承和延伸,不难发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跟头,然二者之间却存在质的差异,首先我们就二者之间的观点做进一步分析与比较。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阐述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约翰·杜威(JhonDwey)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1897年发表其教育观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

他的教育生活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美国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极度失衡,学校教育腐甲呆板,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生长需要,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

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中的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

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

浅谈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论述-精选文档

浅谈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论述-精选文档

浅谈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论述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我国迎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虽然新课改改革的理念中也强调了要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教育仍存在一些弊端,在高考指挥棒没有改变的条件下,教育功能的异化导致新课程改革受阻重重。

一些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知识。

本文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来阐释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试图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十九世纪下半期,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通过大量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构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深厚思想基础。

杜威通过《经验与自然》一书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并将“经验”一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除此,杜威又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组。

杜威在芝加哥职教期间就有把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结合起来的想法,经过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学经验积淀,他开始致力于构建实用主义思想体系,并将哲学思想、心理学、教育思想揉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一生探索教育的心血著作,也是他对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完整论述。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的含义杜威从生物学的角度阐释了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杜威所说的生活是指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的经验,包括习惯、制度、信仰等。

人类要将知识与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实现延续与发展。

教育实现了思想、情感的代代相传,从而人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因此,关于“教育即生活”,杜威阐释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杜威认为教育是人类实现生活的需要。

社会是人与人的群体组织,社会生活的实现需要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作桥梁。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通过在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生活经验或者劳作经验,是最原始的受教育形态。

这表明,教育一开始便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_教育即生活_与_生活即教育_思想之比较_刘建英

_教育即生活_与_生活即教育_思想之比较_刘建英

生活渐渐关心,对边塞的知识也逐渐丰 富起来了。他们对边塞不仅不感到荒凉 可怕,而且还感到新奇,一方面在于统治 阶级对于边塞诗的重视;另一方面,部分
:::::::::::::::::::::::::::::::::::::::::::::::::::::::::::::::::::::::::::::::::::::::::::::::::::::::::::::::::::::::
Teacher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较
教 育 杂 谈
刘建英
摘 要: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针对教育的施者即 整个教育体系,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多的针对受者即普通大众。 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有实 践性。
作者简介:刘建英,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200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122
Teacher
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杨继权
摘 要: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亮点,在唐诗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而作为边塞诗歌代表的高适、岑参,其边塞诗又有着各自不同 的特色,他们用各自的诗风共同推动着唐朝边塞诗歌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主要从他们边塞诗的风格特点的不同来加以论证。
关键词:气骨遒劲;瑰丽奇彩;夹叙夹议;寓情于景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 唐诗之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如一颗璀璨的明 珠,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焕发
着耀眼的光芒。 从隋朝到盛唐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时
间里,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 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
的新思想。
由于陶行知师承杜威,其教育工作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两种教育思想的主要 内容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反思当下的功利教育倾向-精选文档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反思当下的功利教育倾向-精选文档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反思当下的功利教育倾向-精选文档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反思当下的功利教育倾向一、“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在批判当时美国传统教育不尊重儿童发展的现实规律时提出的。

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宣布:“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1]而且“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就是生活”[2]。

我们可以了解到,杜威认可的“教育即生活”,其中的“生活”是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儿童的学校事件和生活事件,二者密不可分,不能割裂看待,也不能相互替换或牺牲。

“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是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儿童的具体生活;教育要体现出儿童不断生长的趋势,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二、教育源于生活――客观的历史事实教育起源于人们的具体物质生产的需求。

从原始时期,教育在生产活动中展开,传递基本的生产技能;到正式教育机构的产生,教育在学校教室进行;到工业化社会扩展,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可成为专业化学科,并独立教学。

教育活动在多种场域扮演重要角色。

其最重要的意义即:面对挑战,能秉持对美好理想生活的最初向往。

这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作用,贯穿我们生活的始终。

三、功利主义――教育与当下生活相剥离从而偏离教育本真,漠视学生当下生活的教育情景。

在此种背景下,人们大多奉行“学历与职业”系数值为正相关这一观念,应考和备考给学生带来的焦虑情绪也在肆意滋长,过分夸大了分数的等第关系,考试就是为获得高分,高分就是为了更好地升学和求职。

我们听过“官二代”、“富二代”,但现在也出现了“学二代”,这是新型的学术界“权贵资本”的产物。

当1997年的高三学生张某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多篇极具专业素养的论文时,我们不禁质疑:她是真的热爱并钻研“高兹”学理,还是母亲代写,为了帮助女儿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这里体现出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极端“利他主义”。

某些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会表现出功利的教育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活 、 校 生 活 、 会 生 活 的 完 整 统 一 , 经 验 与 生 活 的 融 学 社 是 会贯通 , 终表 明“ 育即生 活” 最 教 。在 肯 定 了儿 童 自身 天 赋 能力 的 同 时 , 杜威 反对 “ 自然 发展 论 ” 的偏 激 看 法 , 提 出 这 并

两种教 育理念 的相 同点
并以此观点为核心 , 形成 了一 系列教育理论 , 这些教 育思想 主氛围 、 压抑学生个性” 。为了解决教育 与生活分离 的现实 把握住 了教育与生活的互 动关系 , 进 了美 国的教育改革 。 问题 , 促 他们 都强调教 育与生 活的联系 。 强调教 育要与生 活相 时至今 日, 的理念仍对我国的教育界有深远的影响。 他 20 年教育部颁布《 01 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 》 融合 , 教育与生 活密不可分 。
同生 活 、 会 生 存 。 学 系 , 是 主 体 间性 的平 等 交 往 、 话 、 商 的关 系 。 而 对 协
教育 与人 的一 生 相伴 , 育就 是 儿 童 的成 长与 发 展。 教
( ) - 教学方式 。杜威 认为 知识 的获得 、 现 与儿童思 发
教 育 联 系 生 活 只 是 实 现 儿 童 成 长 和 发 展 的 条 件 , 长 和 发 维 能力 的 培 养 紧 密 联 系 , 一 个 探 究 的 过 程 。他 认 为 , 识 成 是 知 展 才 是 教 育 最 终 要 关 注 的 。 诚 如 杜 威 所 指 出 的 : 我 们 最 后 的获 得 、 维 能 力 的 培 养 不 是 从 “ 中 学 ” 而 是 从 “ 中 “ 思 听 , 做
“ 垫 。有 学 者认 为 , 威 的 “ 育 即生 活 ” 破 了传 统 教 育 所 社会相适应 , 学校必须呈现 现实 的生 活—— 即对于儿童说 杜 教 打 在邻里 间、 在 提倡的“ 教育 自教育 、 社会 自社会 ” 一统天下 的局面. 即使在 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像他们 在家里 、
。 今 天 , 观 点 对 我 们 提 倡 的 ‘ 育 回归 学 生 的生 活 世 界 ’ 其 教 仍 运 动 场 上 所 经 历 的 生 活那 样 ”
有重大的意义 ” 。“ … 借助杜威的 ‘ 教育 即生活 ’ 命题 , 成其
动 ” 我 国教 育 领 域 里 出现 了“ , 回归 生 活 ” 的呼 唤 。2 _
OO● O O● 0O● oo● 0 O● oo● oO ●OO ● OO● OO● OO ● OO● O
O● O0● O0● OO● OO● OO● 0 ● O0● 00● 0O● 00● 0O● 00 ● 00● 00● 0 0● 00● 00● 00 ●0 0● 00● 00 ●0 0● 00● 00 ●0 0● 0O● OO ● OO● O0● 00 ● Ⅲ O
审美 体 验 和 求 真 意 识 的统 一 , 而 成 为 自然 进 ( ) 一 出发 点 相 同。 杜 威 “ 育 即 生 活 ” “ 育 回归 生 然 的伦 理 精 神 、 教 与 教
活” 这两种教育理念 的 出发 点都是反 对传统 的赫尔 巴特式 的关 爱者 、 有创 造力 的建 构者 和有 责任 心 的环境 保护 者 。
异 同 之 研 究
李 鹏
( 州大学教 育学院 江 苏 苏
苏州 252 1 1 3)
摘 要 : 育与生活的关 系十分 密切 , 教 也备 受人们 关注。2 0世纪初 美 国实用主义教育创 始人杜威 曾提 出“ 育及 生 教 活” 来解决美国教育与生活分 离的状 况; 0世 纪初 产生“ , 白2 生活世界” 的概念 以来 , 教 育回归生活 ” “ 逐渐成 了我 国教 育 界 关注的焦点。两种理论看似不同, 实际上也存在 着相 同之 处。文章从 分析教 育与生 活的关 系角度 . 两种 理论进行 但 对
第 6卷 第 1 期
2 1 年 3月 01
江 西 蓝 天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J ANG L E S Y I I XIB U K UN VER I Y ST
V0 1 No 1 6. . M a c . 01l rh 2
杜 威 “ 育 即 生 活 " 现 代 “ 育 回归 生 活 " 教 与 教
命 有 共 同 外延 并 已 扩 展 到 社 会 各 个 方 面 的 连 续 性 教 育 , 科 学 与 技 术 革命 中 教 育 所 面 临 的 最 困 难 的一 个 问 题 ” 师 具 。
有整体 育人功能 , 本任 务是 学会 认 知 、 会 做事 、 会共 生 之 间 不 再 是 中 心 与 边 缘 、 授 与 接 受 、 动 与 被 动 的 关 基 学 学 教 主

体 , 使课 程 与学 生生 活 、 实 社会 之 间保持 密切 的联 既 现
又使 实 践 和 生 活 成 为 学 生 个 人 发 展 的 活 的 源 头 , 学 生 把 呆 板 的 方式 进 行 传 授 式 教 育 。这 种 教 育 方 式 造 成 了 学 生 与 系 ,
收稿 日期 :0 0— 9—2 21 0 0
分析、 比较 异 同 , 由此 发 现 存 在 的 争议 与 问题 以揭 示 其现 实 意 义 。 关犍 词 : 育 即 生 活 教 教 育回 归 生 活 生 活世 界
中图分类号 : 4 0 G 0—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2 ( 0 1 0 — 2 0 13 2 1 ) 1 0 8— 3
教 育 回归 生 活 观 念 认 为 : 育 与 自然 的互 动 , 是 意 味 教 就
与 使学生 有机会 睿 智 之启 , 胡塞 尔 、 贝 马斯 等 学 人 ‘ 活 世 界 ’ 论 的 推 着教育要 向 自然界开放 , 自然界 融为一体 , 及 哈 生 理 走进 自然 , 在感受 、 认识 和探 索 自然 的过程 中, 求人对 自 谋
通过否定之否定 的螺旋 式上 升 与飞 跃 , 教 育 回归生 活理 “ 对 面 , 与 心 ” 使 面 心 的交 流 。也 就 是 说 , 教 育 回归 生 活 ” 不 “ 并
论 更 符 合 终 身 教 育 的本 质 和 要 求 。 是 单 方 面 强 调 将 知 识 放 手 给 儿 童 去 自我 发 现 、 自我 解 决 , 而 是 更 关 注 学 生 与 教 师 的 交 流 与 互 动 , 知 识 的 获 得 更 有 意 使
学习的策略》 的研 究报告 , 为 回归教 育 的特征 是“ 回归 互 动 , 调 弱 化 教 材 的 权 威 性 、 化 教 师 中 心 者 的 言 说 地 认 以 强 弱
的方式把教育分 散在个 人 的一 生” 。这 是 对 传 统 教 育 宗 旨 位 , 求 一 种 主体 间平 等互 换 的 对 话 语 境 , 师 生 真 正 达 到 追 使
“ 而 两种命题的提出都是基于对教 育现 状的不满 , 教 育 样 一 种 结 论 : 不 是 要 离 开 环 境 进 行 教 育 , 是 要 提 供 一 种 而“ 自然环境 , 儿童的天赋 能力 得到更” 理念 做 了一定 的思想铺
( ) 注生 活 世 界 。两 者 都 关 注生 活 世 界 , 调 自然 、 二 关 强
明确 指 出 要 加 强 课 堂 教 学 与 学 生 生 活 及 现 代 社 会 的联 系 。 社会和人在教育中的有机 统一 , 自然 、 使 社会 和人 成为教育 面对我国教育现 状 , 教育界 学者们 对加 强教育 与生 活联 系 的基本来源 , 体现 了自然 、 社会和 人三者之 间的互动。杜威 的呼 声 也越 来 越 高 。 因此 , 教 育 回归 生 活 ” 理 念 成 为 新 认 为 , 长 是 在 “ 实 而 生 气 勃 勃 的 生 活 ” “ 的 生 真 中发 生 的 , 自然 是 课 程 改革 的核 心 思 想 。
意 与 的教 育 观 , 统 的 教 育方 式 阻 碍 了学 生 主 体 性 的发 挥 , 分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互 动 , 味 着 课 程 直 接 面 向 社 会 , 社 会 融 为 传 过 强 调 书 本 和课 堂 , 抽 象 的 知 识 或 高 度 科 技 化 的 、 式 的 、 以 形
教 育 与 生 活 的关 系 , 论 是 旨在 完 善 学 生 的 生 命 质 量 , 生活分离 , 无 缺乏 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后果 。
还是在促进教学 的有效 发展 上 , 直是 教育研 究无 法 回避 一
杜威反对传统教 育对 儿童 道德 的强迫 灌输 , 主张 合理
的问 题 。2 纪 初 杜 威 提 出 了 “ 育 即 生 活 ” 至 理 名 言 , 的 教 育 应 该 培 养儿 童 行 为 , 教 育 回归 生 活 ” 反 对 “ 乏 民 O世 教 的 “ , 缺
的结 论 是 , 活 是 发 展 ; 断 发 展 , 断 生 长 , 是 生 活 。 生 不 不 就 ”
学” 。他 “ 求 给 儿 童 一 些 事 去 做 , 不 是 给 他 们 一 些 东 西 要 而
教 育 是 人 的一 生 持 续 不 断 的 生 长 、 展 过 程 , 因 为 生 长 是 去 学 , 儿 童 通 过 做 事 的活 动 进 行 思 维 , 习知 识 ” … 将 生 发 “ 让 学 。 生 活 的特 征 , 以 教 育 就 是 不 断 生 长 。 这 正 与 当 前 教 育 界 活 引进 学 校 , 强 调 学 生 的 自主 行 动 与 实 践 交 往 , 循 儿 童 所 ” 并 遵 倡导 的“ 身教育” 致 。 终 一 的好 奇 心 , 儿 童 进 行 个 性 化 选 择 , 自接 触 所 要 了 解 的具 让 亲 教 育 回归 生 活 理 论 的 提 出 突 破 了 传 统 教 育 的 时 空 限 体对象 , 根据所获取的感性 知识 和具 体对象 , 去思 考解决 问 制 , 为 有 文 化 知 识 的 人 , 为 有 劳 动 经 验 的 人 敞 开 教 育 大 题 的情 境 , 儿 童 最 后 达 到 亲 自解 决 问 题 的 目的 , 自 由 和 即 也 使 有 门, 为接受学校教育 已走 上就 业道 路 的成 员提 供 多样 的教 机会来 实现 自己的梦想。 育 机 会 。 国际 经 济 合 作 发 展 组 织 一 篇 《回 归 教 育一 为 终 身 教 学 回 归生 活 则 真 实 的 实 现 了 师 生 间 的 对 话 、 流 和 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